心赋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華嚴論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大集經云。貪瞋癡出。即是佛出。又如來藏經云。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及經頌云。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義。隨門不同。古釋有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約無礙。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為其性。平等真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皆染淨。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熏無明。成淨緣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緣斷彼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於淨緣中。復有因有果有純有雜。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云。為眾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覺。若雙辯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盡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約以性融相。一成一切成。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法界無限故。佛體普周故。色空無二故。法無定性故。十身圓融故。緣起相由故。生界無盡故。因果周遍故。遠離斷常故。萬法虗融故。故說一成一切成也。非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成佛。若許成佛。此成則能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情。便同邪見。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摸者。以見自成。即見他成。如云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此有三意。一云同一無性故得現成者。謂既無二性佛證一性得成佛故。生隨一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虗生元是佛者。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虗。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說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佛門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現華藏之海。

還源觀云。是以大智圓明。覩纖塵而觀性海。真源朗現。一塵之處現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華嚴記云。華藏淨緣熟。娑婆為華藏。娑婆染緣熟。華藏現娑婆。此皆轉名不轉體。但隨心現。如法華經三變淨土。祇變心耳。又云。華藏世界海者。以無盡大願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虗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於其水上生一大蓮華。周法空界。名種種蘂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蘂。如經頌云。譬如心王寶。隨心現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又云。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又云。無量諸剎種。隨眾生心起。又云。一一心念中。出生無量剎。

園林為王舍之城。見聞覺知。運普賢無盡之行。周旋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云。文殊即是眾生現行分別心。普賢即是眾生塵勞業惑行。又普賢身同虗空性。一切眾生以為生死。是以能對現色身。以同是虗空性故。又云。六根三業。並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普賢耶。

從實分權。

從一乘實。分出三乘權。從三乘權。會歸一乘實。即是從心而開三。從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別。

因別顯總。擲大千於方外。吸海水於毛孔。

因別顯總者。以用彰體。因境識心。非總無以出別。非別無以顯總。如淨名經云。擲娑婆於界外。移妙喜於此方者。是明即近即遠。即穢即淨。不出一心矣。又云海水入毛孔者。台教云。識得海水真性。即是毛孔真性。故云海水入毛孔。又云芥納須彌者。一切眾生無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須彌入芥。設有無邊不可思議神變之事。皆同此釋。華嚴記云。佛智平等如虗空。則眾生之界。皆是如來智中之物。二者智能包納。猶是智類。今毛孔頓現。則細巨頓收。良以色性融無礙故。以性融相。為本真心之力也。

妙位初成之際。天雨四華。無明欲破之時。地搖六動。

天雨四華者。台教云。表菩薩四位。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迴向位。四十地位。華是柔軟義。亦表於行。亦表於善根。菩薩以行入位。故天雨華。然皆是心華。般若經云。此非天華。亦非意樹華。乃是無生華。地搖六動者。是破無明。動六根之堅執。執從心生。亦是動於心地。

理事無礙。

理能成事。事能顯理。有理事無礙。有事事無礙。華嚴記云。周遍含容觀中。有事事無礙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者。以事虗無體。而不壞相。所以觀眾生。見諸佛。觀生死。見涅槃。以全理之事。恒常顯現。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鑄十法界像。一一像全體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還歸本。如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自性。因心而現。能所互成。一體無異。如百門義海云。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泯。泯者泯其體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橫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諦法。得聲聞乘。修十二因緣法。得緣覺乘。修六度行。得菩薩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從一心而出。所以楞伽經頌云。諸天及人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無於心。既無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故云無乘及乘者也。

圓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漸教。二頓教。三不定教。四祕密教。五藏教。六通教。七別教。八圓教。如經云。十二分教。於真如法界流出。以心為體。演出無窮。何者。若心空。演出聲聞藏。若心假。演出菩薩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從心而出心。猶蘭生蘭葉。因意而發意。似檀孕檀枝。

境從心變。變是自心。從心現心。更無異物。如寶積經偈云。如鑽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火終不得生。是不悅意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瞋亦不復生。瞋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緣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瞋自性無起。因於麤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燒燃。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瞋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從於自心起。是中無有實。妄生於恐怖。亦無有怖心。而生於怖畏。觀法非實故。無相無所得。空無寂靜處。現此夜叉身。如是知虗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於外相分甚為麤惡。令人怖畏。瞋之門。是根本煩惱。最能煩亂。此內外二法。尚成三昧。舉一例諸。可為一心龜鏡。則若境若心。皆成正受。如華嚴經偈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則無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則無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空。空成萬德。可謂摧萬有於性空。蕩一無於畢竟矣。則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泯。若相資並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不二而二。心境歷然。又心外無境故難入。境外無心故甚深。

如外無智而可知。智外無如而可守。

華嚴經云。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能證於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豈離寂外別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則收法不盡。若如外有智。真如則不遍智中。舉一全收。不容相並。如經云。無有少法與法同住。則顯法性無容並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斷證。唯實教宗。又如是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網而重重交暎。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門中。第七因陀羅綱境界門。如天帝殿。珠綱覆上。一明珠內。萬象俱現。諸珠盡然。又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重重無盡。故千光萬色。雖重重交暎。而歷歷驅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輝相寫。遞出無窮。此況一心真如無盡之性。流出萬法。影現法界。無盡無窮。

芥瓶而歷歷分明。不前不後。

華嚴疏云。炳然齊現。猶彼芥瓶。即十玄門中。第三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細。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非前非後。此況一心能含萬法。性相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