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杨升庵《词品》云:“程正伯,东坡中表之戚也。”毛子晋《书舟词跋》云:“正伯与子瞻,中表兄弟也。”二家之说,于它书未经见。据王季平《书舟词序》,季平实与正伯同时。东坡卒于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季平《书舟词序》作于绍熙五年甲寅。上距东坡之卒,凡九十三年。正伯与东坡,安得为中表兄弟乎。考《东坡诗集》《送表弟程六之楚州》一首,施元之注云:“东坡母成国太夫人程氏,眉山着姓。其侄之才,字正辅,第二。之元字德孺,第六,即楚州。之邵之懿叔,第七。”正伯之字与懿叔约略近似,殆即中表之戚之说所由来欤。子晋不考,遂沿其讹。其不曰中表之戚,而曰中表兄弟,又未知别有所据否矣。升庵述旧之言,本属不尽可信、此其[足炙](不归按:即古跖字)盭之尤者。
月中桂子
程珌《洺水词》,《西江月·壬辰自寿》首句“天上初秋桂子”,自注:“今岁七月,月中桂子下。”《织余琐述》谓:“此典绝新,惜语焉弗详。”按宋舒岳祥《阆风集》,有《月中桂子记》,可与程词印证。唯岁月不同。《记》云:“余童丱时,先祖拙斋翁夜课余读书。会中秋,月色浩然。闻瓦上声如撒雹,甚怪之。先祖曰:此月中桂子也,我少时常得之天台山中。呼童子就西厢天井烛之,得二升许。其大如豫章子,无皮,色如白玉,有纹如雀卵。其中有仁,嚼之作脂麻气味。余囊之,杂菊花作枕。其收拾不尽散落砖罅甓缝者,旬日后辄出树。子叶柔长如荔支,其底粉青色,经冬犹在,便可尺余。儿戏不甚爱惜,徙植盆斛,往往失其所在矣。是后未之见也。每遇中秋月明,辄忆此时事。今年五十九,对月怅然。此至清之精英也。今若有此,定汲井花水咽下也。”(原注:是岁为丁丑,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此事唐亦有之。《摭言》云:”垂拱四年三月,桂子降于台州临县界,十余日乃止。司马盖诜、安抚使狄仁杰以闻,编之史册。”《南部新书》云:“杭州灵隐山多桂树。僧曰:月中桂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脞说》云:“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寺僧报曰:桂子下塔。遽登榻望之,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盖屡见不一见,春夜亦有之矣。白香山《忆江南》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又,《虔州天竺寺》诗云:“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皆赋此事。
旧刻可贵
四印斋所刻《稼轩词》,覆大德广信本。《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云:“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用《史记·淮阴侯传》“臣追亡者”语。它本“追”并作“兴”,直是臆改。此旧刻所以可贵也。
辛婿工词
宋陈成父,子汝玉,宁德人。辛弃疾持宪节来闽,闻其才名,罗致宾席,妻以女。有和《稼轩词》《默斋集》,藏于家。见《万姓统谱》。辛婿工词,庶几玉润,惜所作无传。
紫霞翁题名
临桂白龙洞,有紫霞翁题名,《桂胜名胜志》、《谢志金石略》并未载。象州郑小谷先生(献甫)《补学轩文集》《白龙洞记》云:“壁间有‘白龙洞’三大字,其旁又有紫霞翁题名。”则先生亲见之矣。按宋杨缵,字继翁,号守斋,又号紫霞翁,洞晓律吕,着有《作词五要》,刻入姜白石(按:应为张玉田)《词源》。《浩然斋雅谈》云:“缵本鄱阳洪氏,恭圣太后侄杨石子麟孙早夭,祝为嗣。仕至司农卿、淛东帅。”不闻有迁谪之事,不知何因游吾粤也?周公谨《九日登高》,《征招》换头云:“肠断紫霞深,知音远,寂寂怨琴凄调。”歇拍云:“楚山远,《九辩》难招,更晚烟残照。”吾邑远在楚南,周词云云,可为霞翁游粤之证。
六幺令
词名《六幺令》,“幺”字近人写作“幺”,一说当作“幺”,作“幺”误。“幺”是宋乐谱字。按白石自制曲《扬州慢》“尽荠麦青青”“荠”字,《长亭怨慢》“绿深门户”“门”字,《淡黄柳》“明朝又寒食”“又”字,旁谱并作“幺”,(它词尚多见。)今“上”字也。“六幺”之“幺”,未知是否即今“上”字之“幺”。然作“幺幺”谊亦未优,不如作“幺”,较近声律家言也。
通字作去声
梦窗词,《扫花游·赠芸隐》云:“暖逼书床,带草春摇翠露。”《江神子·赋洛北碧沼小庵》云:“不放嗁红流水透宫沟。”“逼”字、“透”字,宋本并作“通”,注“去声”。作“逼”、作“透”,皆后人臆改,不知古音故也。明杨铁崖《东维子集》,《五月八日纪游三十六天洞灵洞诗》云:“牛车望气待箸书,螺女行厨时进供。胡麻留饭阮郎来,林屋刺船毛父通。王生石髓堕手坚,吴客求珠空耳缝。”此诗凡十六韵,皆“送”、“宋”韵。“通”字可作去声,此亦一证。
尚友录可资考订
明绥安廖用贤《尚友录》,至寻常之书也。闲亦可资考订,信开卷有益矣。《阳春白雪》卷四,有雷北湖《好事近》“梅片作团飞”云云,外集有雷春伯《沁园春·官满作》“问讯故园”云云。钱唐瞿氏刻本《阳春白雪》,卷端词人姓氏爵里,遂误分雷北湖、雷春伯为二人。无论爵里,并其名弗详也。雷应春,字春伯,郴人。以诗擅名,屡官监察御史。首疏时相,继忤权贵,出知全州,弗就。归隐北湖。后知临江军,安静不扰。尝欲城新涂以备不虞,当路阻之。及己未之乱,临江仓卒无备,人始服其先见。所着有《洞庭》、《玉虹》、《日边》、《盟鹤》、《清江》诸集。偶检《尚友录》得之,可以订瞿刻《阳春白雪》之误。
韩玉有二
竹垞《词综》录金人韩玉词三首,列王特起后,赵秉文前。宋有两韩玉。其一《金史》有传,字温甫,北平人,明昌五年进士,官至河平军节度副使。其一绍兴初由金挈家而南,授江淮都督府计议军事,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着有《东浦词》。金韩玉字温甫者,未闻其能词也。宋韩玉《东甫词》一卷,刻入《汲古阁六十家词》。竹垞《词综》所录《感皇恩·广东与康伯可》“远柳绿含烟”阕,《减字木兰花·赠歌者》“香檀素手”阕,《贺新郎》“柳外莺声碎”阕,并在卷中。可知竹垞误宋韩玉为金韩玉矣。(金韩玉不应有广东之行,与康伯可唱酬,是亦一证。)[按:韩玉于隆兴初归正,《四朝闻见录》传本误隆兴为绍兴。]
渺渺兮予怀望
苏文忠《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幼年塾诵,如此断句。比阅刘尚友《养吾斋词》,《沁园春·隐括前赤壁赋》,起调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泛舟。”“七月”句下自注:“‘望’效公予怀望,平读。”始知宋人读此二句,乃于“望”字断句叶韵。句各六字,亟记之,以正幼读之误。尚友,名将孙,入元抗节不仕,须溪之肖子也。
陈着凤花词
四明陈先生(着)《本堂词》,有《赏凤花》、《庆春泽》二首,《水龙吟》、《声声慢》各一首。此花近今所无。本堂句云:“飞红舞翠欢迎。”又云:“怕惊尘涴却,翠羽红翎。”略可想见花之形色。又云:“杜鹃嗁正忙时,半风半雨春悭霁。酴釄未过,樱甜初熟,梅酸微试。”则开时在暮春矣。元任士林《松乡先生文集》有《凤花赋》云:“花出鹤林。”(当即鹤林寺。)士林字叔寔,亦四明人。
中州乐府刻本
得九峰书院刻本《中州乐府》,每叶十六行,行十六字,连序跋共九十叶。前有嘉靖十五年汉嘉彭汝寔序,称“《中州乐府》,金尚书令史元遗山集也。凡三十六人,一百二十四首,以其父明德翁终焉。人有小叙志之。蜀左辖俨山陆先生偶得是编,图刻之。嘉定守贵阳高登,遂刻之九峰书院。”后有属吏麻城毛凤韶跋。汲古阁刻《中州集》,据明宏治刻本。刻乐府即据此本。子晋识云:“小传已见诗集,不复赘。”殊不知邓千江、宗室文卿、张信甫、王玄佐、折元沣五人,俱未见诗中。小叙一概删去,未免失检。书贵旧刻,益信。钱塘丁氏善本堂所藏《中州集》,亦弘治刻本,乐府亦即此本。(又一写本,并依毛氏复刻本。)弘治刻《中州集》,未刻乐府。嘉靖刻乐府,不附属《中州集》。毛氏复刻,乃合而为一耳。
中州元气集
仁和劳氏丹铅精舍校《遗山乐府》,屡引《中州元气集》。钱竹汀先生《补元史艺文志》,《中州元气》十册,在词曲类。是书劳犹及见,当非久佚。唯曰十册,疑是写本未刻,故未分卷。则访求尤不易矣。晚近弁髦风雅,古书时复流通,容犹有得见之望,未可知耳。
张校本遗山乐府臆改
《遗山乐府》张家薡校本,末附《订误》。其《鹧鸪天》云:“拍浮多负酒家钱。”《订误》云:“钱”,元误“船”,今正。按遗山有《浣溪沙》云:“拍浮争赴酒船中。”可证《鹧鸪天》句“船”字非误。张校臆改,误也。《晋书》毕卓云:“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
仆散汝弼词
金古斋仆散汝弼,字良弼,官近侍副使。《风流子·过华清作》云:“三郎年少客,风流梦,绣岭蛊瑶环。看浴酒发春,海棠睡暖。笑波生媚,荔子浆寒。况此际,曲江人不见,偃月事无端。羯鼓数声,打开蜀道。霓裳一曲,舞破潼关。 马嵬西去路,愁来无会处,但泪满关山。赖有紫囊来进,锦袜传看。叹玉笛声沉,楼头月下。金钗信杳,天上人间。几度秋风渭水,落叶长安。”正大三年刻石临潼县。今存。词笔藻耀高翔,极慨慷低徊之致。其“浴酒发春”,“笑波生媚”,句法矜炼,雅近专家。唯起调云“三郎年少客”,则误甚。案唐玄宗生于光宅二年乙酉,而杨妃以天宝四年乙酉入宫。玄宗年已六十一,何得谓“三郎年少”耶。“但泪满关山”,“但”字衬。
四雨误作四面
苕溪渔隐丛话:“梨花一枝春带雨”,“桃花乱落如红雨”,“小院(按:应作院落。)深沉杏花雨”,“黄梅时节家家雨”,皆古今诗词之警句也。予尝欲作一亭子,四面皆植花一色,榜曰“四雨”,岂不佳哉!《贵耳集》:陈秋塘(善)与林邦翰论诗及四雨句,陈谓“梨花一枝春带雨”似茉莉花,“珠帘暮卷西山雨”似含笑花,“桃花乱落如红雨”似檐葡花,王荆公以为总不如“院落深沉杏花雨”乃似阇提花。邦翰曰:“此论不独诗评,乃花谱也。”彭巽吾词《蝶恋花》云:“四面亭前,面面看花坐。”《读画斋丛书》本元《草堂诗余》,“四面”作“四雨”,当是巽吾用胡元任或陈秋塘语。胡云:“作亭子,榜曰四雨”,尤与彭词合。作“四面”者误也。
耳重眼花
《汉书·黄霸传》:“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重”,传容切。元刘敏中《中庵诗余》,《南乡子·老病自戏》云:“耳重眼花多。行则[危支](不归按:同攰,疲极。)危语则讹。”“耳重”即“重听”,读若“轻重”之“重”,仅见。
安熙题龙首峯
《韩子·通解》:“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元安敬仲(熙)《默庵乐府》,《石州慢·寄题龙首峰》云:“拟将书剑,西山采蕨食薇,自应不属春风管。”“采蕨食薇”改“服食葛薇”,较典雅。
倚声字之始
渔洋《倚声集序》云:“书成,邹子命曰《倚声》。陆游有言,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趣浅薄,会有倚声作词者,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跌宕意气差近。厥义盖取诸此。”按《唐书·刘禹锡传》:“禹锡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每祠,歌《竹枝》鼓吹。禹锡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倚声”字始此。
声家
宋人工词曲者称“声家”,一曰“声党”,见《碧鸡漫志》。词曲曰“韵令”,见《清波杂志》。唐刘宾客《董氏武陵集纪》:“兵兴已还,右武尚功。公卿大夫以忧济为任,不暇器人于文什之间。故其风浸息。乐府协律,不能足(原注:去声。)新词以度曲。夜讽之职,寂寥无纪。”“夜讽”字甚新,殆即新词度曲之谓。刘用入文,必有所本。
脉脉不得语
古诗“脉脉不得语”,宋词“脉断”字作“脉”,误。
寒食禁火
寒食禁火,相传因介之推事,犹端午竞渡,因屈原也。洪武本《草堂诗馀》,陆放翁《春游摩诃池》,《水龙吟》“禁烟将近”句注云:“《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狥火,禁于国中。”此别一说。
顾从敬刻草堂诗余
明嘉靖庚寅,上海顾汝所(从敬)所刻《草堂诗余》,虽剞劂未精,其所据依、却是宋刻旧本,未经明人增羼。词后有笺者约十之三四,初学诵习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