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从众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泄泻

泄泻之症有五,而总不离于湿。初起只以平胃散加猪苓、泽泻治之,他方皆不逮也。又有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泻一二次,名曰脾肾泄,难治。盖以肾旺于亥子,今肾大虚,闭藏失职,故五更之时而特甚也。亦谓之脾者,以泄泻之时,一定不移,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四神丸加味主之。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宜利水,次补脾;久泻大泻,宜补肾,以胃关煎、八味丸之类为主,兼服补中益气汤,以升其下陷之气。盖以肾为胃关,二便开合,皆肾所主也。

脉息

宜沉细,忌浮大。

加味平胃散苍术(二钱,炒) 炙草 陈皮(各一钱) 猪苓 浓朴(姜汁炒) 泽泻(各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服。

如头痛发热恶寒者,外感风寒也,加紫苏二钱,川芎、防风各一钱。

如伤食饱闷胀痛等症,加山楂、麦芽之类;大醉之后,更加干葛二钱。

如腹痛不休,脉细手足冷,中寒也,加干姜二钱,肉桂、吴萸各一钱。

如脉洪数有力,口中热,舌红,腹痛时作时止,小便短涩,火泻痛也,加木通一钱、干葛一钱五分;若兼肠垢里急后重,再加黄连一钱、白芍三钱。

如暑月水泻口渴,小便不利,加滑石三钱研末。

如泻而腹痛不止,为土伤木贼,加酒白芍三钱、防风一钱。

如服前药不能效者,是脾肾虚寒,宜加补骨脂、炒扁豆、白术各二钱、吴萸八分、干姜一钱以温之;如滑脱不止,再加诃子、肉豆蔻一钱五分,罂粟壳一钱以涩之。

四神丸(方见《时方》)乡前辈林公讳祖成,加白术八两、罂粟壳二两、肉桂一两,醋调炒米粉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两、茯苓四两,名固肾启脾丸。自注云∶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营卫运,斯分消之力旺,肾元足而开合神,斯固摄之权行。

温补脾肾元气主方(《林公传》)杜仲(二钱) 人参 白术(各五分) 茯苓 肉豆蔻(去油,各一钱) 补骨脂 砂仁(各五分) 五味(二分)水煎,空心午前服。小腹隐痛,加肉桂五分;小便不利,加泽泻一钱。

胃关煎治大泻将脱,久泻不止。

熟地(三四五七钱) 白术(二三钱) 干姜(一二钱,炒) 吴萸(五七分) 炙草(一钱) 扁豆(炒,研) 山药(炒,各二钱)水煎服。

按∶以上为治泻之恒法。又有变通活法,不可不知。

如久泻服温补及固涩之药不止,或愈而复作,或既愈,次年又应期而作,俱是痼积未除,宜通因通用之法,《本事》温脾汤主之。

又有感秋金燥气,始则咳嗽,久则往来寒热,泄泻无度,服温补药更甚,或完谷不化,有似虚寒,而不知肺中之热,无处可宣,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传化而直出,食不入则肠中之垢,亦随气奔而出,是以泻利无休也。宜以黄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胶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矣。

又有泻久亡阴,过服香燥之品,发热口渴,微喘汗出,烦躁,阴气虚尽,阳气不能久留,宜急养其阴,以阿胶、地黄、门冬等类,熬膏三四斤,日服十余次。半月药尽遂效,另制补脾药末善后,痊愈。此喻嘉言之验案也。

温脾汤(《本事方》见《时方》)主治痼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千金》温脾汤(方见《实在易》)治积久热痢赤白。

生姜泻心汤 治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甘草泻心汤下后痞益甚,日利数十行,谷不化,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便硬也。

半夏泻心汤呕而发热,心下满而不痛。

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者。

若呕者,加生姜一钱五分、半夏一钱,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

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以和表里。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下利,医复吐下之,食入口即吐。

此方治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昔张石顽先生借治脾胃虚寒、肠有积热之泄,甚效。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此仲景治汗后腹胀满之方也。张石顽借治泻后腹胀满,甚效。

石顽治总戎陈孟庸,泻利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剂痛止,胀减而泄利未已。

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剂泻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

葛根黄芩黄连汤(各见《伤寒》)此汤仲景治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之症。今借治表邪未解,肠胃俱热之泻,甚效。

按∶君气质轻清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缓,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锅粑莲肉散治老幼脾泻久不愈神方。

饭锅粑(四两,净末) 莲肉(四两,去心,净末) 白糖(四两)上共和匀。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远服。

丹矾蜡榴丸治一切久泻,诸药不效,宜服止丸。

黄丹 枯矾 黄蜡(各一两) 石榴皮(八钱,炒研)将蜡溶化小铜勺内,再以丹、矾、榴皮三味细末,乘热为丸,如豆大,空心服五丸。兼治红痢,用清茶下,白痢用姜汤下。

锅粑松花散治白泻不止神效方。

饭锅粑(二两) 松花(二两,炒) 蜡肉骨头(五钱,烘脆)共为末,砂糖调,不拘时服。

火腿红曲散(各见《种福堂》)治脾泄。

陈火腿骨( 存性研末) 红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砂糖调陈酒送下。

卷七

风痹痿

风、痹、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为辨,而混同施治,误人不浅。兹特分别之。

风者,肢节走痛也。《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其中表里寒热虚实,宜因脉辨症而药之。至久痛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金银花、钩藤之类,最能通络,可随宜加入。久痛必挟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俱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多用桑枝、桑寄生者,盖以桑为箕星之精也;多用虎骨者,以风从虎,亦以骨治骨之义也。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脂麻、生 、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滋养阳明,亦是柔润熄肝风之法。

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与痛风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虽行痹属风,痛痹属寒,着痹属湿,而三气之合,自当以寒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重着而沉痛。是痹症不外寒湿,而寒湿亦必挟风。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内经》云∶在阳命曰风,在阴命曰痹。以此分别,则两症自不混治矣。

至于治法,不外三痹汤及景岳三气饮之类为主,如黄 五物汤、黄 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类,皆古圣经方,当知择用。张景岳云∶只宜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驱风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若胸痹、胞痹及脏腑之痹,当另立一门,方能分晓,《医门法律》分别甚详,宜熟玩之。

痿者,两足痿弱而不痛也。《内经》分为五脏∶肺痿者,主皮毛痿也;心痿者,脉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肾痿者,骨痿也。而其要旨,在独取阳明。盖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藏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而痿 作矣。医者不知,误投姜、独风药,则火得风而益炽;误投乌、附劫药,则阴被劫而速亡。要知此症无寒,当遵张子和为定论。若用痛风三痹蒸汤灸燔等法,立见其危。至于方治,以虎潜丸、加减四斤丸为主。痿久者,间服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竹沥、姜汁。黑瘦人血虚多燥,宜间服二妙地黄丸。肥白人气虚多痰,宜间服当归补血汤加竹沥、姜汁。定不可误服辛热之药,或问辛热既不可用,何张石顽云,老人痿厥用虎潜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热之力,以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也。

卷七风痹痿

脉息

宜浮数,忌虚弱。

四物汤(治风先治血) 四君子汤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 六君子汤 当归补血汤(血生于气,各见《时方》) 桂枝汤麻黄汤(各见《伤寒》) 防己黄 汤(方见《金匮》)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等症。后当如虫行皮中,腰以下冰凉,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心加桂枝,有陈气加细辛。(陈气久积之寒气也)防己汤(《千金》)治历节四肢痛如锥刺。

即前方去黄 、大枣;本方防己、冬术、生姜各四钱,甘草三钱,加桂心、茯苓各四钱,乌头一枚,(去皮,熬),人参二钱。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服,以觉乃止。(忌醋物、桃李、生葱、猪肉、冷水)黄 桂枝五物汤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状如风痹。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气短,温温欲吐。

此方为补药之妙。解见徐忠可《金匮论注》。

乌头汤(俱见《金匮》)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独活寄生汤(《千金》)治风寒湿痹,偏枯香港脚。

独活(二钱) 桑寄生 秦艽 细辛 归身 生地 芍药 川芎 桂心 茯苓 杜仲 牛膝人参 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舒筋保安散(见痉症)按∶此方治痛行痹极效。

三痹汤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人参 黄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杜仲 续断 防风 桂心 细辛 秦艽 白茯苓牛膝 川独活 甘草(各等分) 生姜(三片) 红枣(一枚)水三盏,煎五分,不拘时服。

三气饮(《景岳》)治气血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症。

当归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钱或五钱) 牛膝 茯苓芍药(酒炒) 肉桂(各一钱) 细辛(或代以独活) 白芷 炙草(各一钱) 附子(随宜用一二钱) 生姜(三片)水二盅,煎服。气虚加参、术;风寒胜加麻黄一二钱,亦可浸酒饮之。

加减四斤丸(三因)治肝肾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足不任地,惊恐战栗,潮热时作,饭食无味,不生气力。

肉苁蓉(酒浸淡) 牛膝 木瓜(俱酒浸) 鹿茸(酥炙) 熟地(或用生地) 杜仲 菟丝子(各等分)共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饮下。

虎潜丸(《丹溪方》见《时方》)治肾阴不足,筋骨痿,不能步履。

徐灵胎曰∶痿症皆属于热,经有明文。此方最为合度,后人以温补治痿,则相反矣。

痿有属痰湿风寒外邪者,此方又非所宜。

外治法(筋骨之病总在躯壳,古人多用外治。)《灵枢》治之以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灵枢》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后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以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湿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归酒治风寒湿痹。

羌活 桂枝 秦艽 防风 续断 附子(各一钱) 当归身 金毛狗脊 虎骨(各一钱五分)杜仲 晚蚕砂(各二钱) 川芎(八分) 桑枝(三钱) 生姜(切片,一钱) 大枣(二枚)陈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宝疗痹膏川乌 草乌 南星 半夏 当归 红花 独活 羌活 大黄 桃仁(各四钱) 山甲 肉桂(各一两) 白芷(五钱) 陀僧(二两) 硫黄(半斤) 松香(一斤) 生姜汁(一碗) 麻油(一斤) 竹汁(一碗)上收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脑、细辛、牙皂末(各二钱)。若加商陆根、凤仙、闹羊花、鲜烟叶、鲜蒜、鲜 等汁,更妙。

苍术黑豆饮治痹方。

茅山苍术五斤,洗净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层,拌苍术一层,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砂锅内熬浓汁。去渣,隔汤炖,滴水成珠为度,每膏一斤,和炼蜜一斤,白汤调服。

一老人专用此方,寿至八十余,身轻体健,甚于少年。

七制松香膏治湿气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第一次姜汁煮,第二次葱汁煮,第三次白凤仙汁煮,第四次烧酒煮,第五次闹羊花汁煮,第六次商陆根汁煮,第七次红醋煮。

桐油(三斤) 川乌 草乌 苍术 官桂 干姜 白芥子 蓖麻(以上各四两) 血余(八两)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药枯发消,滴水成珠。滤去渣,入牛皮膏四两烊化。用前制过松香,渐渐收之,离火,加樟脑一两,好麝香三钱,浓纸摊之,贴患处。神效。

虎骨木通汤治一切麻木痹证,痛风历节。

虎骨 木通(各等分)煎汤频频多吃,即愈。

红花白芷防风饮治历节四肢疼痛。

红花 白芷防风(各五钱) 威灵仙(三钱)酒煎服,取汁,三服痊愈。

山甲白薇泽兰饮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钱,炒研) 白薇(二钱) 泽兰(三钱)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黄敷痛膏(俱见《种福堂》)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

用醋磨硫黄敷之,或用葱杵烂,炒热熨之。

卷七

鹤膝风

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养其气血,使肌肉滋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症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知此,但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大防风汤治邪袭足三阴,腿膝疼痛,及痢后胫膝痛,鹤膝风、附骨疽症,但赤热肿者禁用。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肉桂、附子、黄 、牛膝、杜仲、熟地、白芍、川芎、羌活、防风。

五积散(方见《附方》)治少阴伤寒,及外感风寒,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香港脚冷秘,寒疝寒疟等症。

孙心典按∶鹤膝风多是虚寒,香港脚多是湿热。一补一攻,治法各判。然香港脚有肾气素虚,气喘小腹痹者,肾气丸必不可缓。鹤膝赤热 肿者,二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亦必所需,此活法也。

二妙散治湿热痿症。

黄柏 苍术(去皮,盐水炒)水煎服。

三气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俱见《金匮》)见 膏(《种福堂》)专治风寒湿骨节痛,历节痛风,痿痹麻木不仁,鹤膝风,偏头风,漏肩风等症。并治跌扑闪挫等伤,阴证无名肿毒,已破烂者勿贴,小儿孕妇勿贴。

活短头发(晒干,二两,用壮年人剃下者) 大黄 灵仙 雄鼠粪(各一两) 川乌 草乌 刘寄奴(各八钱) 土鳖(大者二十个) 羌活 独活 红花 当归 蛇床子 苍术 生南星 生半夏 白芥子 桃仁(各一两)上十八味,俱切碎。

樟冰(一两) 甘松 山奈 花椒 猪牙皂 山甲(炙,研) 荜拔(以上各三钱,不必去油,同乳香炙热,同众药研细) 乳香 白芷(各五钱)上十味,研极细末。

鲜烟叶汁(一斤,松香六两收,晒干) 鲜商陆根汁(一斤,松香六两收) 鲜闹羊花汁(半斤,松香三两收) 鲜艾叶汁(半斤,松香三两收) 白凤仙花汁(半斤,松香三两收) 生姜汁(半斤,松香三两收) 韭汁(半斤,松香三两收) 葱汁(半斤,松香三两收) 大蒜(四两,松香二两收)用足秤,秤麻油三斤四两,先将头发入油,熬至半炷香,再将前药入油。熬至焦黄色,不可太枯,即滤去渣。入前松香熬化,再将丝绵滤去渣。再熬至油面起核桃花纹,先加入极细密陀僧四两 再徐徐加入西硫黄末一斤。投此二味时,务须慢慢洒入,不可太多太骤。以滴水成珠,离火待温,然后掺入细药搅匀。瓷器收贮,熬时须用桑枝不住手搅,青布摊贴。每张净药重四钱,临时加肉桂末五厘、细辛末二厘。

卷七

脚气

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疾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有干湿不同。如两胫肿大,名湿香港脚,是为壅疾,不宜骤补,宜鸡鸣散疏通其下,不使其壅;若壅既成者,宜砭去恶血,然后服药,如两胫不肿,或顽痹、或挛急、或缓纵,名干香港脚,宜四物汤加牛膝、木瓜、苍术、黄柏、肉桂、泽泻之类主之。二症虽不宜骤补,而三阴受病,上气喘急,及上入少腹不仁,急宜八味丸补火以利水。外以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之。丹溪以白芥子、白芷等分末,姜汁调敷之。

香港脚症,小腹顽痹不仁,不过三五日,即令呕吐,名香港脚入心,死症。

治香港脚入心,仲景用肾气丸通膀胱之气,安其肾水,不使攻心。巢氏用风引汤,取石性易于下达,胜其湿热,不使攻心。二方皆为救危之神剂,一治肾气之虚,一治湿热之盛,宜凭症择用之。

卷七脚气

诊法

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卷七脚气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冷热不同,热者疗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卷七脚气

论肿不肿

凡有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他病发动,疗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初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拘定以肿为候。有肿者,亦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香港脚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卷七脚气

香港脚肿满

病源,此繇风湿毒瓦斯搏于肾经。肾主水,今为邪所搏,则肾气不能宣通,水液不传于小肠,致水气拥溢腑脏,浸渍皮肤,故肿满也。

千金翼温肾汤 主腰脊膝脚浮肿不遂方。

茯苓 干姜 泽泻(各二两) 桂心(三两)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疗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肿骨疼者方。

乌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肿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结乃服之。

又方 生猪肝一具细切,以淡蒜齑食之令尽。分再食之。

崔氏疗香港脚遍身肿方大豆(二大升) 桑白皮(一握切) 槟榔(十四枚) 茯苓(二两)上四味,和老酒二升煎服。

疗香港脚满小便少者方槟榔(四升) 大豆(三升) 桑白(一升)水煎。

徐玉枳实散宜春秋服,消肿利小便,兼补疗风虚冷胀不能食方。

枳实(半斤,炙) 桂心(一尺) 茯苓 白术(各五两)上四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手脚酸痛兼微肿方乌麻(五升,微熬,研碎)上一味,以酒一升,渍一宿,随多少饮之。

唐侍中疗苦香港脚攻心 此方正散肿气极验。

槟榔(七枚) 生姜(二两) 橘皮 吴萸 紫苏 木瓜(各一两)水三升,煎服。

香港脚上气入腹肿方野椒根一升,酒二升,投安瓶中,泥头溏,火烧得一沸,然后温服。

常山甘草汤方常山(三两) 甘草(一两)若寒热,日三服。

寒甚阴伤者,肾气衰微者。

鹿茸 淮山药 红枣(各三两) 地黄 黄 茯苓 丹皮(各二两) 川附(半斤) 泽泻(一两)水煎服。

千金风引汤疗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痈肿方。

麻黄(二两,去节) 吴萸 秦艽 桂心 人参 细辛 干姜 防己 川芎 甘草 附子(各一两) 石膏(二两) 杏仁(六十枚) 白术(三两) 茯苓(二两) 生蒜 桑枝(各一斤) 凤仙(二两)上诸味杵末,用麻油五斤,将药浸入油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数已足,入洁净大锅内,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去渣,将油称准。每油一斤,封定黄丹六两,用桃柳枝不时搅之,以黑如漆亮如镜为度。滴入水内成珠,用布摊贴。(随时贴此膏应用麝香一分敷在患处)风引汤(方见《金匮》)鸡鸣散(方见《时方》)治香港脚第一品药,不问男女可服。如感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肿者,并宜服之。加鹿茸者,其效如神。

卷八

妇人杂病方

乌骨鸡丸《秘旨》治妇人郁结不舒,蒸热咳嗽,月事不调,或久闭不行,或倒经血溢于上,或产后褥劳,或崩淋不止,及带下赤白淫诸症。兼疗男子斫丧太早,劳嗽吐红,成虚损者。

乌骨白丝毛鸡(一只男雌女雄取嫩长者,尿倒泡去毛,竹刀剖胁,出肫肝,去秽,留内金,并去肠垢,仍入腹内) 五味(一两) 熟地黄(四两) 如血热加生地黄二两上二味入鸡腹内,用陈酒、童便各二碗,水数碗,砂锅中旋煮旋添,至糜烂汁尽。同下五药末,捣烂焙干。骨用酥炙,共为细末。

绵黄 (去皮,蜜酒拌炒) 于潜术(饭上蒸九次,各三两) 白茯苓(去皮) 当归身(酒洗) 白芍药(酒炒,各二两)五味预为粗末,同鸡肉捣焙,共为细末,入下项药。

人参(三两,虚甚者加至六两) 牡丹皮(二两,酒润,勿炒) 川芎(一两童便浸,切,炒)上三味各为细末,和前药中,另用干山药六两打糊。众手丸成,晒干,勿令馊,瓷罐收贮。清晨人参或沸汤送下三钱,卧时再酒服二钱,大便实者,炼蜜为丸亦可。随症加入温凉调气等药。

鸡属巽补肝,尤妙在乌骨益肾,变巽为坎,乙癸同源,兼滋冲任也。

四乌 一芦茹丸(方见《女科要旨》)治气竭肝伤血枯,妇人血枯经闭,丈夫阴痿精伤。

按∶此方以搜血之品为补血之用。干血痨症,以此方为上剂。《金匮》治五痨虚极,肌肉甲错,内有干血,用大黄 虫丸,实本于此。

雀卵功专暖胃。如无,雀肉煮捣可代,鸡卵及肝亦可代,鸡属巽而肝主血也。

地黄龙牡榴梅散治血崩。

大生地(一两,炒) 龙骨( ,研末) 牡蛎( ,各四钱) 石榴皮(炒) 乌梅肉(炒) 陈棕皮 百草霜(各三钱) 阿胶(六钱,蒲黄拌炒) 陈京墨(二钱,炒)上为极细末,用淮山药五钱研末,醋水打糊为丸。分作七日服,内加人参三钱,尤效。

或用人参汤下。

百草血余棕灰散治血崩。

陈棕灰 百草霜 头发灰(各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一钱,陈酒下。

棉花子散治血崩不止。

陈棕 棉花子(各等分)上二味烧灰存性,研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陈酒送下。

韭汁童便汤治月水逆行,上行口鼻。

韭汁、童便冲温服。

发灰藕汁饮治血淋痛胀甚者。

发灰二两,藕汁调服二钱。

麝香琥珀丸治经闭。

土鳖虫(一两,炙存性) 血珀末(五钱) 麝香(三钱)酒打和为丸,每服三分。

芡实茯苓牛角散治女子带下虚脱证,极效。

芡实粉(二两) 白茯苓(二两) 赤石脂(一两, ) 牡蛎(一两,醋 ) 禹余粮(一两, ) 牛角腮(一两,炙黄)共为末,好米醋一杯拌前药,晒干再研末,打糊为丸,每服三钱。

白鸽血竭饮治干血痨奇验方,此证过三年者不治。

白鸽子一只。去毛肝肠净,入血竭。一年一两,二年二两,三年三两。以针线缝住,用无灰酒煮数沸,令病患吃之,瘀血即行。如心中慌乱者,食白煮肉一块,即止。

鸡子黄丹饮治孕妇下痢。

鸡蛋一枚。破一孔如指大,以银簪脚搅匀,加入黄丹三钱五分。用纸封口,入在饭锅上蒸熟食之。

安胎方治胎气不安,或腹痛,或腰痛,或饮食不甘,宜服。或五六个月,常服数帖最妙,足月亦可服。

人参(五分,虚者加倍) 白术(土炒) 当归 白芍(炒) 紫苏 黄芩(炒,各一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川芎(八分) 砂仁(七分,炒) 香附(六分,炒)腹痛倍加白芍;腰痛加盐水炒杜仲、续断;内热口渴去砂仁,加麦冬;见红加酒炒地榆、生地,以上各一钱。

熟蚕豆散治胎漏。

炒熟蚕豆壳磨末,每服三四钱,加砂糖少许调服。

皮硝汤治死胎不下。

皮硝(二钱) 北 (三钱) 寒月加制附子(五分)酒半杯,童便一杯,煎二三沸,温服。

牛膝葵子汤治胎衣不下。

牛膝(三钱) 葵子(五分)水煎服。

大麦芽散治产后腹胀闭结,膨闷气结,坐卧不安。

大麦芽(炒一合,为末,每服陈酒调三钱服。)山楂汤治产后面黑,乃恶血及肺,发喘欲死。

苏木一两,水三杯,煎至一杯,调人参末五钱服。

韭菜闻鼻汤治产后血晕。

韭菜切,入有嘴瓶内。将醋三碗煎滚,入瓶内。将瓶嘴塞产妇鼻孔,即醒。

泽兰洗方治产后阴翻。

泽兰叶煎浓汤熏洗,即收。

猪脚汤治妇人吹乳不通。雄猪脚爪一个、鬼馒头一个。并煮食之,一日即通。虽无子女人,食之亦有乳。

丝瓜子散治乳不通。

丝瓜连子烧存性,烧酒下一二钱,被盖取汗,即通。

蟹壳散治乳岩。此证先因乳中一粒大如豆,渐渐大如鸡蛋,七八年后方破烂。一破则不可治矣,宜急服此药。

生蟹壳数十枚,放砂锅内焙焦为末。每服二钱,好酒调下,须日日服,不可间断。

青皮散治乳痈初起。

青皮(去瓤) 山甲(炒) 白芷 甘草 贝母(各八钱)共为细末,温酒调服。

鲫鱼敷乳膏治乳痈乳痛。

活鲫鱼(一个) 鲜山药(一段如鱼长者)同捣敷上,以纸盖之。

南星半夏散治吹奶乳痈。

南星 半夏 皂角(去皮弦子,炒黄) 五倍子(去窠虫,炒黄)各等分,研极细末,米醋糊敷,一宿立效。

乳没汤治乳痈。

乳香 防风 知母 陈皮 木通 香附(各一钱) 没药 川芎 甘草 当归 贝母(各五分)苡仁 银花 栝蒌仁(各二钱) 橘叶(二十片,鲜者更妙)水酒各半煎,食后服,四五服必愈。

虾蟆饼方治乳癖。

用大虾蟆一个。去皮令净,入半夏三钱、麝香五厘,共打烂,为一大饼。敷患处,用帛缚之,约三时许解去,其效如神。

贝母白芷内消汤内消乳 方。

大贝母、白芷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白酒下。有郁加白蒺藜,若有孕之妇,忌用白芷。

鼠粪散治乳瘰 ,溃烂者方可服,神效。

雄鼠粪(三钱,两头尖者便是) 土楝树子(三钱,经霜者佳,川者不用) 露蜂房(三钱)俱 存性,为细末,分作三服。酒下,间两日服一服。痛止脓尽收敛,奇效。

雄黄藜芦散治妇人阴中突出如蛇,或鸡冠菌样者。

雄黄(一钱) 冰片(二钱) 轻粉(一钱) 鳖头( ,黄色一钱) 葱管藜芦(二钱,研细,如曲样)俱为末,和匀再研,瓷罐收贮。先用芎归汤煎洗,随后搽药,早晚两次,其患渐收。

芎归汤川芎 当归 白芷 甘草胆草(各等分)每用五钱,煎汤洗患处,搽药。

必消散治妇人乳肿,不论内外。

取五木大杨树上木耳菌,拭净。净瓦上炙焦存性,为细末。每服三钱,砂糖调陈酒送下,即消。

猪肝条方治妇人阴户内生疮,痒痛难堪。

用猪肝切成条,于香油中微烫过。抹樟脑、川椒末插入户内,引蛆虫。候一时辰取出,再换二三条,即愈。

合蚌散治妇人阴户内生疮作痒。

活蚌一个,剖开将蚌肉半个,手拿对阴户,一夜,次日又用二个,全安。

蛇床洗方(俱见《种福堂》)治女人阴痒。

用蛇床子煎汤洗之,立愈。

当归散瘦而有火,胎不安,宜此。妊娠常服,即易产。胎中疾苦,产后百病主之。

白术散肥白有寒,胎不安者,此能养胎。

竹叶汤治产后中风病痉,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甘麦大枣汤(俱见《金匮》)妇人脏躁,悲伤欲哭。

四物汤(方见《时方》)统治妇人百病。

米鱼胶糯米散治妇人白带。

米鱼胶(一斤,炒酥,研末) 糯米(二升,炒熟,研粉)拌好,开水冲服。

猪肚胡椒汤治妇人经寒,往来时有痛。

猪肚(一个,洗净,胡椒八两,装入肚内,炖烂食。)

卷八

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

伤寒传变大法,已详《伤寒论注》及《心法要诀》中矣。然近世治四时伤寒者,咸用河间两解等法,每多神效,诚治斯症之捷法也。今复采双解散、防风通圣散诸经验名方,编为歌诀,俾后之学人知所变通,庶几于伤寒一症,经权常变,有所遵循,而无遗法云。

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

双解散完素解和初法

双解通圣合六一,四时温热正伤寒。两许为剂葱姜豉,汗下兼行表里宜。强者加倍弱减半,不解连进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大,便硬硝黄加倍添。

名曰双解散者,以其能发表攻里,即防风通圣散、六一散二方合剂也。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温、春温、夏热、秋燥者。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以下之。连进二三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间过用寒凉,仲景伤寒初无下法,弃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即有一二不解者,亦未尽法之善。则必已传阳明,故不解也。防风通圣散,详在后。

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

河间解利后法

汗下已通仍不解,皆因不彻已传经。内热烦渴甘露饮,甚用白虎解毒清。有表热烦柴葛解,表实大热三黄宁。里热尿赤凉天水,胃实不便大柴承。

服双解散,汗下已通,而仍不解者,皆因汗之不彻,或以传经,治之不及也。若表已解,而里有微热烦渴者,用桂苓甘露饮,以和太阳之里。若内热太甚,大热大烦大渴者,用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以清阳明之里。若表未解,又传阳明,身热而烦,用柴葛解肌汤,以解两阳之邪。若表实无汗,大热而烦,用三黄石膏汤,以清表里之热。若里有热,尿赤而涩者,用凉膈散,合天水散以清和之。若胃实潮热,不大便有微表者,用柴胡汤下之。无表者,三承气汤下之。桂苓甘露饮、白虎汤、大柴胡汤、三承气汤,已详《伤寒要诀》。六一散、凉膈散,详在《杂病要诀》。

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治风热,郁在三焦表里中。气血不宣经络壅,栀翘芩薄草归芎。硝黄芍术膏滑石,麻黄桔梗与防荆。利减硝黄呕姜半,自汗麻去桂枝增。

此方治一切风火之邪,郁于三焦表里经络,气血不得宣通。初感发热头痛肤疹,传经斑黄,抽搐烦渴不眠,便秘尿涩,皆可服之。功效甚奇,用之自知其妙也。

柴葛解肌汤四时合病在三阳,柴葛解肌柴葛姜。白芷枯芩膏芍草,利减石膏呕半羌。

此方陶华所制,以代葛根汤。凡四时太阳、阳明、少阳合病轻证,均宜以此汤增减治之。

增减者,谓如无太阳证者减羌活,无少阳症者减柴胡也。即柴胡、葛根、羌活、白芷、桔梗、赤芍、石膏、黄芩、甘草也。下利减石膏,以避里虚也;呕加半夏、生姜,以降里逆也。

黄连解毒汤 栀子金花汤 三黄石膏汤阳毒热极疹斑呕,烦渴呻吟谵语狂。下后便软热不已,连芩栀柏解毒汤。里实便硬当攻下,栀子金花加大黄。表实膏麻葱豆豉,下利除膏入葛良。

清毒犀角饮阳毒热极等证,或下后便软,壮热不已,宜黄连解毒汤。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也。若里实当攻下;便硬者宜加大黄,名栀子金花汤;若表实无汗,当发汗者,宜加石膏、麻黄、淡豆豉、葱白,名三黄石膏汤;下利者,减石膏加葛根,避里不实也。

消毒犀角表疹斑,毒壅咽喉肿痛难。犀角牛蒡荆防草,热盛加薄翘芩连。

消毒犀角饮即消毒饮之防风、荆芥、牛蒡子、甘草加犀角也,热盛加连翘、薄荷、黄芩、黄连也。

消斑青黛饮消斑青黛消斑毒,参虎柴犀栀地元。黄连热实减参去,苦酒加入大黄煎。

消斑青黛饮即青黛。参虎,谓人参白虎汤,即人参、石膏、知母、甘草、柴胡、犀角、山栀、生地、元参、黄连,用苦酒与水煎也。热甚便实者,减去人参,加大黄可也。

普济消毒饮普济大头天行病,无里邪热客高巅。芩连薄翘柴升桔,蚕草陈勃蒡蓝元。

普济消毒饮治天行传染,大头瘟疫,无里可下者。是其邪热客于高巅,即黄芩、黄连、薄荷、连翘、柴胡、升麻、桔梗、僵蚕、甘草、陈皮、马勃、牛蒡子、板蓝根、元参也。

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发颐,高肿 红痛可除。花粉连翘柴胡蒡,荆防升草桔羌独。红花苏木芎归尾,肿面还加芷漏芦。肿坚皂刺穿山甲,便燥应添大黄疏。

连翘败毒散治时毒发颐,高肿 红疼痛之阳证也。即连翘、天花粉、柴胡、牛蒡子、荆芥、防风、升麻、甘草、桔梗、羌活、独活、红花、苏木、川芎、归尾。两颐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肿坚不消,加皂刺、穿山甲;大便燥结,加酒炒大黄。

都气汤,橘皮竹茹汤呃逆肾虚都气汤,六味肉桂五味方。橘皮竹茹虚热主,橘竹参草枣生姜。

都气汤即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子也;橘皮竹茹汤即橘皮、竹茹、人参、甘草、大枣、生姜。

葳蕤汤风温浮盛葳蕤汤,羌麻葛芷青木香。芎草石膏葳蕤杏,里实热甚入硝黄。

风温起初,六脉浮盛,表实壮热汗少者,宜葳蕤汤以发表风邪也。即羌活、麻黄、葛根、白芷、青木香、川芎、甘草、石膏、葳蕤、杏仁也。里实热甚汗多者,加芒硝、大黄以攻里热也。

桂枝白虎汤风温虚热汗出多,难任葳蕤可奈何。须是鼾睡而燥渴,方宜桂枝虎参合。

风温初起,脉浮有力,汗少壮热,宜于葳蕤汤。若脉虚身热汗出,难用葳蕤汤,合与桂枝白虎人参汤。如不鼾睡,口中和而不燥不渴,身热汗多脉浮盛者,乃亡阳之证,非风温也。即桂枝白虎加人参汤,亦不可用也。

泻心导赤各半汤越经无证如醉热,脉和导赤各半汤。芩连栀子神参麦,知滑犀草枣灯姜。

越经,病名也。无证,谓无表里证。脉和而身热不解,形如醉人者,是越经证也。宜泻心导赤各半汤治之。

即黄连、黄芩、栀子、茯苓、人参、麦冬、知母、滑石、犀角、甘草、灯心、生姜、大枣也。

大羌活汤两感伤寒病二经,大羌活汤草川芎。二防二术二活细,生地芩连知母同。

两感伤寒,病名也。二经谓一日太阳、少阴,二日阳明、太阴,三日少阳、厥阴,同病也。张洁古制大羌活汤治之,即甘草、川芎、防风、防己、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细辛、生地、黄芩、黄连、知母也,详在《伤寒要诀》。

还阳散 退阴散 黑奴丸阴毒还阳硫黄末,退阴炮乌干姜均。阳毒黑奴小麦疸,芩麻硝黄釜灶尘。

还阳散即石硫黄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良久寒热不出,再服之,汗出愈。

退阴散即炮变色川乌,微炒干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盐汤滚数沸服。四肢不温,连服三次即温。热服若吐,冷服亦可。黑奴丸即小麦成黑疸者,名曰小麦奴。黄芩、麻黄、芒硝、大黄、釜底煤、灶突烟、梁上尘也。为末,蜜丸重四钱,新汲水下。服后若渴,饮冷水者,令恣意饮之。须臾自当寒振汗出,腹响微利而解也。若不渴者,恐是阴极似阳,服之反为害耳。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即冲和,四时不正气为 。洁古制此代麻桂,羌活防苍细芷芎。生地草芩喘加杏,无汗加麻有桂多。胸满去地加枳桔,烦渴知膏热自瘥。

此汤即冲和汤。张洁古制此以代麻黄桂枝二汤,即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生地、甘草、黄芩也。喘加杏仁,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胸膈满闷,去生地,加枳壳、桔梗,快膈气也。烦渴引饮,加知母、石膏,热自瘥也。

十神汤十神外感寒气病,功在温经利气殊。升葛芎麻甘草芍,姜葱香附芷陈苏。

此方即升麻、葛根、川芎、麻黄、甘草、芍药、香附、白芷、陈皮、苏叶、生姜、葱白也。能外发寒邪,内舒郁气,故曰寒气病,较之他剂,有温经利气之功殊也。

人参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仓禀散人参败毒虚感冒,发散时毒疹痢良。参苓枳桔芎草共,柴前薄荷与独羌。时毒减参加翘蒡,血风时疹入荆防。表热噤痢加仓米,温热芩连实硝黄。

人参败毒散治气虚感冒时气之病,即枳壳、桔梗、川芎、茯苓、人参、甘草、柴胡、前胡、薄荷、独活、羌活也。时毒,谓受四时不正之气,或肿两腮两颐,或咽喉肿痛,根据本方减人参,加牛蒡、连翘治之。时疹,谓初病即有之疹。血风,谓遍身瘙痒之疹。俱根据本方减人参,加荆芥、防风治之,名荆防败毒散。表热无汗,噤口痢疾,根据本方加仓米治之,名仓禀散。温病热病热甚,俱加黄连、黄芩;胃实便硬,俱加芒硝、大黄也。

五积散内伤生冷外感寒,五积平胃半苓攒。麻桂枳桔归芎芍,姜芷加附逐阴寒。腹痛呕逆吴萸入,有汗除麻桂枝添。虚加参术除枳桔,妇人经痛艾醋煎。

五积散即苍术、陈皮、浓朴、甘草、半夏、茯苓、麻黄、官桂、枳壳、桔梗、当归、川芎、白芍、干姜、白芷也。表重用桂,阴寒肢冷加附子,腹痛呕逆加吴萸,有汗除去麻黄,加桂枝。气虚加人参、白术,除去枳、桔,妇人经痛加艾叶,醋煎服之。

升麻葛根汤升葛芍草表阳明,下利斑疹两收功。麻黄太阳无汗入,柴苓同病少阳经。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即升麻葛根汤也。阳明表邪不解,或数下利,及斑疹不透者,均宜主之。若兼太阳无汗之表症,入麻黄。若兼少阳口苦耳聋,寒热往来,半表半里之症,加柴胡、黄芩也。

二圣救苦丹初起时疫温热病,救苦汗出下俱全。热实百发而百中,大黄皂角水为丸。

此丹即大黄四两、皂角二两,为末,水为丸也。每服三钱,无根水下。弱者、老者、幼者,量减服之。此药施治于初起时疫传染,伤寒温病热病,热盛形气俱实者,百发百中。服后或汗、或吐、或下,三法俱全,其病立解。

温胆汤伤寒病后津液干,虚烦燥渴不成眠。乃是竹叶石膏证,胆经余热此方先。口苦呕涎烦惊悸,半苓橘草枳竹煎。气虚加参渴去半,再加麦粉熟芩连。

伤寒病后,燥渴虚烦,乃竹叶石膏汤证,非温胆汤证,详在《伤寒要诀》。若少阳胆经余热,则口苦呕烦惊悸,是温胆证也。即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实、竹茹也。形气俱虚,或因汗吐下后,及气虚者,均加人参。渴去半夏,加麦冬、花粉以生津也。有热加黄芩、黄连以清热也。

卷八

伤寒附法补

钱院使主河间两解之法,利于实热之病,余又续景岳内托之法,利于虚寒之病。正法之外,得此两法,治伤寒无余蕴矣。

发表无汗病为逆,须审阴阳施补益。阳虚再造散如神,小建中汤生津液。东垣变用益气汤,只缘饥饱与劳役。又有无汗属阴虚,理阴归柴二方择。若宜凉解归葛煎,阳明温暑及时疫。阴阳两虚汗最难,大温中饮当考核。仲景驱外是恒经,各家内托亦上策。

李东垣云∶伤寒无内伤者,用仲景法;挟内伤者,十居八九,(劳役饥饱过度谓之内伤)只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又云∶尺脉迟者,不可发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和之而邪解,设不解,服至尺脉有力,乃与麻黄汤汗之。喻嘉言云∶宜小建中汤生其津液,津液充,便自汗而愈。陶节庵云∶伤寒服发表药而不作汗,名无阳症。宜再造散助阳以作汗。张景岳云∶阳根于阴,化于液,从补血而散。此云腾致雨之妙,则犹仲景所未及。观其自制数方,平散如归柴饮,温散如大温中饮及理阴煎,凉散如归葛饮,皆取邪从营解之义也。仲景重在驱邪,此则重在补正。驱邪是逐之于外,补正是托之于内。

法虽不同,而散寒之意则一也。

再造散阳虚再造散称奇,附子辛参草桂 。羌活芎防姜枣入,或加芍药水煎之。(人参一钱、黄二钱、桂枝一钱、甘草五分、附子炮一钱、细辛七分、羌活八分、防风七分、川芎一钱,煨姜二片、大枣二枚,加芍药一撮,夏加黄芩,石膏用之。)小建中汤阳气素虚乏津液,伤寒温补必须急。桂枝倍芍加胶饴,小小建中大有益。(白芍三钱、桂枝、生姜各一钱五分、炙草一钱,水煎入饴糖三钱拌服。)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术归 ,炙草人参与橘皮。姜枣柴升煎水服,六经加味始相宜。(炙 二钱、人参、白术、当归、炙草各一钱、陈橘皮五分、柴胡、升麻各三分、姜枣水煎服。)太阳加羌活、 本、桂枝,阳明加葛根、倍升麻,少阳加黄芩、半夏、川芎,倍柴胡。

太阴加枳实、浓朴;少阴加甘草、橘皮;厥阴加川芎;变症发渴,加干葛、元参,倍升麻。

理阴煎熟地当归炙草姜,理阴煎剂最为良。方中加减须消息,肉桂加之用亦强。(熟地四钱、当归一钱五分、炙草一钱、干姜一钱五分,水二盅,煎八分服。)归柴饮归柴二味及甘草,伤寒平散用之好。大便多溏归易术,还有加减方中讨。(当归一两、柴胡五钱、炙草八分,水煎服。)大温中汤伤寒温散大温中,参术柴胡肉桂同。草地麻黄姜归用,水煎去沫服为功。(熟地五钱、白术三钱、当归一钱、人参一钱、炙草八分、柴胡一钱、麻黄一钱、肉桂一钱、干姜一钱、白术二钱水二盅,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微汗。)归葛饮当归干葛两般宜,凉散方中此最奇。煎后好将凉水浸,徐徐服下汗来时。(当归五钱、干葛二钱,水二盅,煎一盅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

修园先生,陈老太姻翁、吴航名宿也。以名孝廉出宰有政声,归里数十年,所有著作各种医书,灵石太姻翁徽庵姻翁已节次付梓行世。兹又新刊《从众录》共八卷,分门别类,各有条理,其中分症辨脉,摘选诸家精要,附拟各按,俱极精切。足见家学之渊源远矣!读其书者顿开心目,诚为度世之金针,活人之良法也。检忝附世交,又联姻娅,不愧谫陋,谨跋数语,以志心企云尔。

道光午年七月既望姻世再愚侄郑学检谨跋

全书完,更多原著好书尽在QQ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