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12)

上述二李氏之书,皆不得谓之《续通鉴》,而真能续《通鉴》者,则别有其书在。明人王宗沐、薛应旂皆撰《宋元通鉴》,以续司马氏之书,其文视二李氏为简,已异乎《长编》之体矣。然其所采之书甚少,如《长编》、《要录》、《会编》诸书,皆未寓目,遑言造作;王书有年月参错事迹脱落之失,薛书更以表章理学为主,其他则不甚措意。其于《辽》、《金》二史,所录尤少,盖有鄙夷不屑道之意存焉;以言续《鉴》,尚有不称。其足以当续《鉴》之称而无愧者,其徐、毕二氏之书乎。清代徐乾学始撰《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与其役者为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皆一时之选也。其书于事迹之详略先后有应参订者,皆依司马光例作《考异》以折衷之,其诸家议论足资阐发者,并采系各条之下,间附己意,亦依光书之例,标“臣乾学曰”以别之,其以端宗、帝昺继恭帝之后,系年纪号,并可正《宋史》之失。是时清廷文纲未密,故得申其所见,若在乾隆四库开馆之后,则不敢以此著诸简牍矣。其于李氏《长编》,亦知援据采入,惜所见者,为一百七十五卷之残本耳。盖是时,乾学方领一统志局,多见宋元方志,而若璩诸人复长于地理之学,故所载舆地,尤为精核,至其裒辑审勘,用力颇深,订误补遗,时有前人所未及,《四库提要》亦尝称之矣。惟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其终逊于毕氏之续作,又时为之也。毕沅于乾隆时,官湖广总督,以好士名,如邵晋涵、章学诚之以史学名家者,皆在其幕中,毕氏乃于此时发愿修《续通鉴》,属僚友为之,大抵就徐乾学本,加以损益,阅二十年,书乃脱稿。或谓此书最后经邵晋涵校定,即今日通行之本也。然据章学诚所论,邵君出绪余为之覆审,已大改观,毕氏卒后,其家仍用宾客初定之本付刊,盖邵君覆审之本,已因毕氏家被籍没,而不可访矣 。其说确否,不敢遽定。至毕氏纂书之旨,则具见学诚代毕制军致钱宫詹(大昕)一书之中,大略言之:其一,则以宋、辽、金、元四史为正本,不惟宋事在所宜详,辽、金大事一无遗漏,其于元事,则多采文集,间及说部,一矫旧作详宋而忽辽、金、元之弊;其二,则所采《长编》为足本,并据《系年要录》及熊克《中兴小纪》、宋季《三朝政要》诸书,以补徐本之未备,而宁宗嘉定以后之阙略,尤注意补其遗闻佚事;其三,则别作《考异》散入本书正文之下,其例略同徐本;其四,则不用徐本之例,系以“臣某曰”,以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转病其赘,故付阙如。书中又谓邵与桐(晋涵)、章实斋与商义例,语出章氏,当无虚饰,其所以胜于诸本后来居上者,亦当在此数端矣。余喜研宋事,曾读毕《鉴》数过,觉其长于综辑,而短于镕裁,其于四史及二李之书,概取原文入录,欲如司马氏之融会众家,冶于一炉,不特去之弥远,抑亦绝不可能,此固由于书成众手,敷衍完篇,亦以与其役者,才谢三长,无二刘、一范之选,宜其不能追踪古人,与《通鉴》并美也。张之洞《书目答问》云,有毕《鉴》则诸家续鉴皆可废,此语亦不尽然。毕《鉴》袭取徐氏。《后编》之处,几于一字不易,于辽、金、元人名、地名、官名,悉从清代译改。又于宋恭帝德祐二年被掳北上之后,即系以元年,削端宗、帝昺之号而不书。又从《通鉴辑览》之例,以德祐二年三月以前属之宋,四月以后属之元,一年之中,而有两号,虽云慑于时君之威,未敢以此获谴,究违涑水以来相承之法,此又鄙见未敢苟同者也。考毕《鉴》凡二百二十卷,初次付刻,仅至一百三卷而止,嘉庆六年,桐乡冯集梧又为补刻一百十七卷,而全书始完,得以行世,否则不堪问矣。以上所述,又明、清二代编纂续《鉴》之大略也。

徐、毕二氏之撰续《鉴》,本应下及明末,乃竟避而不为者,明去清近,易代之际,详则语涉忌讳,略则不足言史也。覃及清季,文纲渐疏,撰《明鉴》者,乃有二家:一为陈鹤之《明纪》,一为夏燮之《明通鉴》。陈书凡六十卷,起太祖迄思宗崇祯元年之五十二卷,为鹤自撰,未及竣功而卒,卷五十三以下之八卷,则由其孙克家续成之(克家别撰《考异》若干卷,未及刊行)。夏书凡九十卷,又有《前编》四卷,纪太祖建号以前之事,《附记》六卷,纪晚明弘光、隆武、永历三帝及鲁监国之事,合为百卷,并自撰《考异》,散入正文之下;又仿司马氏之例,别撰《目录》五卷,其用力之勤,又非陈氏所及也。陈书参稽杂史多种,而大致原本《明史》及《明史稿》,不如夏书网罗之富。惟两书同属草于咸丰同治间,而各不相谋,故无《系年要录》与《北盟》互相印证之功。《明纪》早出,故苏州官书局复刊司马氏《通鉴》、刘氏《外纪》及补配毕氏《续鉴》时,并取陈氏《明纪》配之,不复齿及夏书,以其尚未行世也。夏书所据者,除《明史》及永乐、正德、嘉靖等数朝实录外,多据乾隆官撰之《通鉴纲目三编》,谓可弥未见实录之阙。元顺帝为宋恭帝之私生子,权衡《庚申外史》纪之,建文逊国出亡,未尝自燔,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详之,夏书皆以为可信;又所系论评,多采《乾隆御批辑览》及《三编》发明,胥为究心史学者所不惬心;270、271、272、273页未曾扫描,缺!

书 名 卷 数 撰著人 附 考

《宋元资治通鉴》 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应旂撰

《资治通鉴后编》 一百八十四卷 清徐乾学撰

《续资治通鉴》 二百二十卷 清毕沅撰

《明 纪》

六十卷

清陈鹤撰,

其孙克

家续成

《明通鉴》 一百卷 清夏燮撰 附有《目录》若干卷。

《资治通鉴补正》 二百九十四卷又《补正略》三卷

清严衍撰 又童和豫为撰《刊误》二卷。

《续通鉴长编拾补》

六十卷

清黄以周、秦缃业同辑

右续补司马氏《通鉴》

《资治通鉴纲目》 五十九卷 宋朱熹撰 卷首凡例一卷。

书名 卷数 撰著人 附 考

《资治通鉴纲目续编》

二十七卷 明商辂等

奉敕撰

《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二十五卷 明南轩撰

《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四十卷

清乾隆中敕撰

《通鉴辑览》 一百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二卷 清乾隆中敕撰

《三朝北盟会编》 二百五十卷 宋徐梦莘撰 用纲目体,故附于此。

《通鉴续编》

二十四卷

元陈桱撰 此书为纲目体,非续《通鉴》。

《辽史金史纲目》

三十卷

清杨陆荣撰 辽十五卷,金十五卷。

右为朱熹因《通鉴》所作之《纲目》及纲目体之各编年史

三、以事为纲之纪事本末

刘知幾谓史有二体,纪传、编年是也。论者多谓纪传以人为主,编年以年为主,而未及以事为纲之记事体,犹不得谓之尽致也。吾谓正史有本纪,其标目为某帝,其内容则为编年,此以年为主之史也;又有列传以纪一人之行迹,此则以人为主矣;然正史中又有书、志,书、志所纪,于典章制度之外,或纪一事之首尾,如《史记》之有《封禅》、《河渠》二书是也;由是言之,虽纪传体之正史号以人为主者,亦含纪年、纪事之二体在内矣。《说文》之释“史”字曰,史,记事者也,史指记事之官,固非指书而言。然凡名为史之书,必职司纪事,又不待言。无论其体以人为主,以年为主,而皆属记事之史。魏元晖招集儒士崔鸿等,依仿梁武帝《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以为《科录》,或云,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据《史通 六家》及《魏书 宗室传》),此实纪事本末一体之滥觞。特以事为纲之史,在唐以前则甚罕见,而《科录》一书亦早佚,故知幾不复举之耳。梁启超有言,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而后,惟袁枢是也。盖苟悦取《汉书》之文,分年排纂,以成《汉纪》二书,非于《汉书》之外,别取新材,然能易其纪传体为编年,为后来作史者所仿效,此即钞书可以成创作之显例也。袁枢生于南宋,以《通鉴》纪一事而隔数卷,首尾难稽,乃自出新意,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凡得二百三十九事,厘为四十二卷,名曰《通鉴纪事本末》。此书亦全抄《通鉴》而成,别无取材,然能易其编年体,而以事为纲,此亦善钞书可以成创作者也。枢书既成而未显,孝宗淳熙三年十一月,参政龚茂良始言枢所编纪事有益见闻,诏严州摹印十部,仍先以缮本上之(王应麟《玉海》),帝读而嘉叹,以赐东宮及分赐江上诸帅,曰,“治道尽在是矣”(《宋史》本传)。而杨万里叙其书,则曰:“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征,以先于其萌,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存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此皆缘其书之精善,见称于当世君臣者也。

章学诚极推崇袁书,谓有化臭腐为神奇之效,于《文史通义 书教篇》申其旨云:

司马《通鉴》病纪传之分,合之以编年,袁枢《纪事本末》又病《通鉴》之合,而分之以事类。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檃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在袁氏初无此意,且其学亦不足与此,书亦不尽合于所称,故历代著录诸家,次其书于杂史,自属纂录之家便观览耳。但即其成法,沈思冥索,加以神明变化,则古史之原,隐然可见。书有作者甚浅,而观者甚深,此类是也。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本一理耳。

寻此所论,其旨有二:一谓《尚书》为记事之祖,袁氏师《尚书》之义,而创纪事本末一体,此即章氏所谓“书教”也;一谓袁氏初意不过钞纂《通鉴》,以识一事之始末,而其究则能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故曰作者甚浅,而观者甚深,此又梁氏所谓善钞书可以成创作也。盖近世新史之体,皆以事为纲领,以明因果演变之迹,故枢所创纪事本末之法,实与近世新史之体例为近。若纪传体以人为主,一事散见数篇,宾主不辨,与编年体之一事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者,其为病正同。此虽吾国史家相传之成法,而今日不免讥为臭腐者也。章氏臭腐化为神奇之语,可谓善喻矣。纪传一体,创于司马迁,而大成于班固;编年一体,创于左氏,而大成于司马光,皆竭毕生之力而成一书,不图其体皆远于近世之新史,而纪事一体,亦可云创于元晖,而大成于袁枢,章、梁二氏不称《科录》,尚嫌其漏。惟袁枢善用钞撮之法,自具一事之首尾,而竟与新史相近,成为不刊之名作,语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若袁枢者,可以当之。

仿袁枢之体而继作者,则有下列数种:

书 名 卷 数 撰著人 附 考

《宋史纪事本末》 二十六卷 明冯琦原编

陈邦瞻纂补

《元史纪事本末》 四卷 明陈邦瞻撰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 明张鉴撰

《左传纪事本末》 五十三卷 清高士奇撰

《辽史纪事本末》 四十卷 清李有棠撰

《金史纪事本末》 五十二卷 同 上

《明史纪事本末》 八十卷 清谷应泰撰

《续明史纪事本末》 十八卷 清倪在田撰

《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十五卷 清彭孙贻撰

《三藩纪事本末》 四卷 清杨陆荣撰

书 名 卷 数 撰著人 附 考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一百五十卷 宋杨仲良撰 又有《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疑为宋欧阳守道撰。

《通鉴前编纪事本末》 百卷 沈朝阳撰 见《十七史商榷》一百。

《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一百十卷 清李铭汉撰 用毕《鉴》本

又有《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五十卷,清仁和张星曜撰,以袁氏有纪崇信释老之乱国亡家为篇者,乃杂引正史所载,附以稗官杂记及诸儒明辨之语,条分类载,以为此书。丁曰昌藏稿本,见莫友芝《宋元旧书经眼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