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何以为脓。此三药不可轻用明矣。若脓既成。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充实者。或能自破。若老弱之人又有攻发太过。不行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一妇乳痈脓成。针刺及时。不月而愈。一人腿痈脓成。畏针几殆。后为针之。大补三月而平。一人腿痈。脉症俱弱。亦危症也。治以托里得脓。不急针刺。后脓水开泄不敛而死。一妇发背。待自破。毒内攻。一人腹痈溃透。秽从疮口出。皆由畏针而毙。

论恶肉四十二

恶肉者。腐肉也。痈疽溃后。腐肉凝滞。必须去之。推陈致新之意。若壮者筋骨强盛。

充溢。真能胜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为害。若年高及怯弱之人。血液少。肌肉涩。设或留而不去。则有烂筋腐肉之患。一夫人取之及时。而新肉早生。得以全愈。一人去之稍迟。几致不救。一人取之失期。大溃而毙。尝见腐肉既去。虽少壮者不补其气血。亦不能收敛。若怯弱者不取恶肉。不补养气血。未见其生也。

腐肉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雄黄、轻粉敷之。蠹肉努出。用远志末酒调涂之。(又法)息肉。乌头五钱。苦酒三升。浸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诸疮 肉。如蛇出数寸。硫黄末敷之即缩。脓溃后蠹肉不腐。亦用硫黄、轻粉敷之。四围仍有肿 处。用毫针烧赤刺之。约一米深。红肿则缩。

论蚀脓四十三

追蚀脓法。使毒瓦斯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 其疮。血出不止者未可但掺追蚀药于疮上。待其熟可 。方 。 之痛应心者。亦不可 。误触其疮。 痛必倍。

必生变症。若疮疖脓成未破者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药。若脓血未尽。便用生肌。务其早愈。则毒瓦斯未尽。必再发。

生肌止痛四十四

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龙竭。止痛用。予谓不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岂假龙竭之属。设若脓毒未尽。就用生肌。反增溃烂。壮者轻者。不过复溃。或迟敛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内攻。或溃烂不敛者亦多矣。止痛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损之。虚者补之。脓郁者开之。恶肉侵蚀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岂特乳没之属。

一人发背。毒瓦斯未尽。早用生肌。竟背溃烂。治以解毒药而愈。又有患此。毒瓦斯始发。

生肌。其毒内攻而死。一人腿痈。因寒作痛。与乳香定痛丸。一妇时毒。因热作痛。与防风通圣散。一人腿痈脓溃。因虚作痛。与益气养荣汤。一人腹痈。因实作痛。与黄连内疏汤。

一人腿痈。脓成作痛。予为刺之。一妇发背。腐肉不去作痛。予为取之。痛各自止。专用龙竭生肌。乳没止痛。未之察也。

疮痛不可忍者。苦寒药可施于资禀浓者。若资禀素薄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苦寒药。血。四物汤加黄苓、鼠粘子、连翘。在下加黄柏。若肥人湿热疮痛者。羌活、防风、荆芥、白芷、取其风能胜湿也。

每见疮作。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痛多在疮始作时。脓溃之后。肿退肌宽必渐减。而反痛者虚也。宜补参 之属。亦有秽气所触者。宜和解之。乳香、芍药之属。亦有风寒所逼。宜温散之。羌桂之属。

论并治法四十五

诸疮患久成 。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须先服参 归术芎大剂。托里为或服以丸。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前托里之药。隔三日再灸。不五七次。肌肉自长满矣。

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用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

分。安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壮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用。入疮内。歹肉尽去。好长肉平。然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则瘥矣。

论附子饼四十六

(附豆豉饼)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如困则止。来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仍用前补药作膏贴。豆豉饼专治发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豉为末。唾津作饼置患处灸之。饼干再用唾津和之。疮大用水和。捣成硬泥。根据疮大小作饼子浓三分。如已有疮孔。勿敷孔上。四布豉饼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热勿令破肉。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二度。先有疮孔者。孔出汁即瘥。

论隔蒜灸四十七

隔蒜灸 元戎云。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丹溪曰。痈疽之发。或因内有积热。或因外寒而郁内热。若于始发之际。外灸以散其毒。治之之早。亦可移重就轻。转深于浅。东垣曰。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纸先干处。即痈头也。取蒜切片如三钱浓。安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三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十数日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者。

用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烧之。亦能活也。若初发赤肿。中间有一黄粟米头。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片浓薄。安头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本事方云。一人四月背疽。治之逾月益甚矣。以艾加疮头。自旦及暮。灸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尽不痛。始别以药敷之。日一易。易时旋去前黑烂。月余乃平。

灸法总论四十八

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瓦斯郁结。气血凝聚。轻者药散。重者药无全功。东垣云。若不针烙。则毒瓦斯无从而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于内。故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之剂。其壮实内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气寒。未有不败者也。又有毒瓦斯沉伏。或年高气弱。若服克伐之剂。气血愈虚。脓因不溃。必假火力以成功。

一人足患疔已十一日。气短。灸五十余壮。更以托里药而愈。黄君腿痈。脓清脉弱。一结一块。溃不收敛。各灸以豆豉饼。更饮托里药而愈。一人胸肿一块。半载不消。明灸百壮方溃。与大补药不敛。复灸以附子饼而愈。一人发背 痛如灼。隔蒜灸三十余壮。肿痛悉退。更服托里消毒而愈。一人发背疮。头甚多。肿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溃。以艾铺患处灸之。更服大补药。数日死肉脱去而愈。一人发背已四五日。疮头虽小。根畔颇大。隔蒜灸三十余壮。其根内消。惟疮头作脓而愈。精要。曰。灸法有回生之功。信矣。大凡蒸灸。若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祛散寒邪疮口自合。其功甚大。尝治四肢疮疡气血不足者。只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亦无不愈。若中虚者。不服败毒药。则疮毒未除。中气先伤。未有不败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着艾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隔。外内不通。不发泄则不解散。又有处贫居僻。一时无药。用灸尤便。大概蒜用大者。取其散毒有力。用着艾炷多者。取其火力透也。如法灸之。疮发脓溃。继以神异膏贴之。不日而安。一则疮不开大。二则内肉不溃。三则疮口易合。见效甚神。

辨精要曰。始发时用针灸。十死八九。丹溪曰。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因死者。盖虚甚孤阴将绝。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当火气故也。岂可泛言始发不可灸以误人。精要又谓头上有毒不得灸。恐火拔起热毒而加病。丹溪曰。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壮而已。若猛浪如灸腹背。炷大数多。斯为误矣。按东垣灸元好问脑疽。以大艾炷如两核许。灸百壮。始觉痛而安。由是推之。则头上发毒。灸之痛则炷宜小。数宜少。不痛者。炷大数多亦无妨也。

经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不痛者。是邪气深陷也。急灸之。浅者不可灸。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