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欲為菩薩優婆塞。放逸五戒威儀者。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應如是作禮。偏袒右肩。胡跪合掌。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住大地諸菩薩等。今於諸佛前。欲受一切戒。學一切菩薩戒。優婆塞五戒威儀。攝一切善法菩薩戒。為利眾生戒。是戒。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我亦如是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竟。其餘諸事。應如前廣說。
具五遠離分第六
離欲優婆塞。具行五戒。遠離身四惡。一者殺。二者盜。三者婬。四者飲酒。遠離口五惡。一者妄語。二者惡口。三者兩舌。四者無義語。五者綺語。遠離五邪命。一者賣肉。二者沽酒。三者賣毒。四者賣眾生。五者賣兵仗。遠離嚴飾五事。一者香。二者華。三者瓔珞。四者香油塗身。五者香薰衣。遠離放逸五事。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樂。四者嚴飾樂器。五者不往觀聽。此五戒。隨力所堪。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若不能。隨持多少年月日夜。乃至須臾。亦得暫持。不但如持全。念佛臨涅槃。敕四大聲聞。及六應真。吾滅度後。如是真法之中。若出家二眾。淨持禁戒。及在學二眾。隨力多少。心次近持上戒者。若造房舍牀蓐。衣服飲食。一切順道資生之具。施四方僧。及諸賢聖。汝等盡應受請。若不受者得罪。以此觀之。賢聖不遠。感至則應。若作功德。先當竭力受持上戒。然後至心請四方僧。及諸賢聖。若不能終身。至一日一夕者善。若不能者。設供之時便受。罷便止。此諸賢聖。皆來受請。
如法懺悔分第七
若有所犯。即如法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突吉羅罪。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說。能受悔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彞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彞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所犯罪多。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毗尼。如所稱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邱突吉羅罪懺悔法說。若下煩惱。犯波羅彞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
此下有禮三寶。並發心立願。禮四方佛儀則。及受繩牀法。受錫杖法。結座移行受食等法。以係戒外餘文。未錄。閱藏自悉。
附辯五則
一辯稟戒
按諸律部。戒分七眾。名位各別。在家出家。倫次不同。其出家五眾。俱可作在家稟戒之師。其義有二。一。謂發心定期。恐大僧難遇。有失利益。若有比邱。當從求受。若無比邱。即於比邱尼前求受。若二部大僧俱無。即於式叉摩那尼受。若式叉亦無。即於沙彌前受。若上四眾無者。即於沙彌尼前受。此則約應期開受。二。謂雖有比邱。而不持戒。可從持戒比邱尼所受。或雖有比邱尼。儻持戒亦未潔。乃至從持戒沙彌尼所受。此則開聽從人。若有比邱。而復持戒。別從餘眾乞受戒者。此則不開。須依大僧所受為正。五戒如此。八關齋戒亦然。乃至菩薩大戒。在出家五眾菩薩受。例此可推。又菩薩戒有二種。一梵網。二本部。當隨宜受一。
二辯稱禮
夫佛門之有七眾。如儒職之有九品。雖同一臣屬。而尊卑不失其次。此乃住世大禮。不可紊亂也。邇來緇素。名位不別。冒認法屬。或曾歸依起名。或曾稟受戒品。謬與出家同派。遂以師兄弟稱。至在下者。呼之為師姪輩。詎止僧俗違制。抑且反索禮敬。甚至罵辱等事。按地藏十輪經云。於歸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諸弟子所。不生恭敬。惱亂呵罵。或加楚撻。或閉牢獄。乃至斷命。此於三世諸佛。犯諸大罪。斷滅善根。乃至決定當生無間城獄。究斯源委。皆由為師者。多存情愛。苟就利養以違法。致居家者。不聆嚴訓。憍矜富貴以慢僧。嗚呼。魔風日作。法道陵夷。冀諸緇素。欽遵佛制。恪理僧倫。
三辯衣制
按律所制。在家男女。稟受優婆塞。優婆夷戒者準成實論。聽蓄一禮懺衣。名曰鉢吒(梵語鉢吒。唐言縵條。縵謂無文。即一幅[疊*毛]也)唯異俗服。染作壞色。不同僧衣割截縫成以表田相。縵條而言禮懺衣者。但令禮敬三寶。旋繞殿塔。讀誦經典。熏修懺法。一一許著。善業一畢。應隨即去之。若家庭飲食。市里遊行。一切時中。皆不許著。邇來居家受戒者。多形是俗侶。濫著田衣。出入城市。往來伽藍。壞僧伽之表相。違法王之制儀。如斯披著。豈罪受者。謬行仍歸師家。若遵梵網明條。在家二眾菩薩。全無三衣鉢杖之說。若依優婆塞戒經。但云儲畜僧伽黎衣鉢錫杖。亦無言其披者(殆預備施僧耳。施已即更造新儲畜)。冀諸仁者。見家在善信。欲受戒者。先當將此衣制。而為諄誨。仰遵佛敕。光樹正法。
四辯懺誦
按律中。在家二眾受戒。或有毀犯者。逢月十四。二十九初夜。當往僧中懺悔。黑白半月(每月三十名黑月。十五日名白月)。正布薩日(梵語布薩。此翻說戒)。應誦戒經。其小乘在自舍。誦五戒相經。及戒消災經。其大乘在家二眾。所受戒相有殊。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此則僧俗菩薩。七眾同受。一是優婆塞戒經。六重二十八輕。唯攝居家。不收出家。此世尊應機制止。施法由人。若受十重四十八輕者。半月布薩。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儻近處無有僧坊。本宅佛堂。許自誦之。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唯在自舍佛像前跪誦。縱是近有僧坊。不得聽誦。以戒相不同故。兩經戒相。已具本集。茲不錄。
五辯謬稱
按大小二乘。經律論藏。在家受戒。唯優婆塞優婆夷二眾。未見童女(即未嫁閨女)受戒。即得稱式叉摩那者。今時傳戒。譌誤頗多。至於式叉摩那一種。尤為譌誤之甚。茲不可以不辯。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戒女。是出家沙彌尼。受此戒。可學大比邱尼戒也。按佛世。諸尼輒度人。出家受具戒。以不知戒相。故造作非法。佛言。應與二歲學戒羯磨(二歲。即兩年也)。令先習學已。然後受具。一切大尼戒。皆應學之。除自手取食。授食與他。故諸經律論懺中。出家五眾次第。式叉尼居沙彌之上。以其具學大尼戒故。所謂比邱。比邱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是也。至眾集會時。佛以儀式不便。雖大尼亦列沙彌之後。式叉尼列大尼後。故僧祇律云。在比邱尼下。沙彌尼上坐。自有明中葉。封閉戒壇。尸羅軌則。幾不可聞。不唯學戒之法久廢。而式叉名義。亦罔聞知。至謂未剃髮閨女。求受五戒者。為式叉摩那。以訛傳訛。至今不改。按大智度論。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婦。不覺懷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後身大轉現。諸長者譏嫌。比邱尼因此。制有二年學戒。受六法。然後受具足戒。文據此。則婦亦可作式叉摩那。不專指童女言矣。又論云。式叉摩那有二種。一者。十八歲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歲。得受六法。文此則指童女言。夫家十歲。解者謂或因母亡。或母家貧苦。不能護養。即將小女。歸於夫家。已養十年。情竇漸開。又在夫家。難無欲事。又十八童女。雖未嫁而年已長。故須預防也。然不必論是女是婦。其為已出家者。則決定無疑。至其位收在沙彌之上。比邱尼之下者。以其出家志求具足。不過因妨嫌之意。暫遲二年。以為學戒之地。不比沙彌等。尚無具足志也。又此式叉尼。不同優婆夷所受戒相。故另有式叉尼學戒法等。茲不具述。據律所制。式叉摩那。的係出家尼。非在家閨女戒也。按華嚴經。善財童子。詣安住王都大城。欲參不動優婆夷。不知處所。無量人眾。咸告之言。不動優婆夷。身是童女。在其家內。父母守護云云。據此。可見童女。亦稱優婆夷。更一明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