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自为其状而至太阴。)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脉者,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脉,若微弦则和,而有胃气微弦,二分胃气,一分弦气,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则为真藏脉矣。
脉要精微篇 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若搏,或坠,或击伤而搏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者色泽,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如折也。)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搏坚,皆为太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阴阳别论篇 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汪心谷云:阴者五脏之阴也,阳者胃之阳气也。二十五阳一岁,五脏脉变,各经阳气有五,合为二十五也。三阳三阴,手足三阳三阴经也。一,同也。夫经脉者,由于胃气冲灌,而行贯乎四时,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阳气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处,或在肾在腹在膻中之类。若胃之阳气已绝,不能与脉俱至于手之太阴,而五脏之阴气独见,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其死必于所不胜之期,如肝见庚辛,心见壬癸,脾见甲乙,肺见丙丁,肾见戊己,故曰知死生之期。王氏及《素问钞》,皆以人迎气口牵强注释,于理益晦,知者审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
急,劲也。十八,肝脏之得数也。日,日干庚辛是也,脉绝死于所不胜之期。凡脉至流行,内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气,外应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数,故脉五至为小息,五十至为一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气无止绝曰平。无胃气兼止绝有常数者曰死。凡脉止绝,法以至绝至复数起,周五脏而得其余数,则应所属之脏气已绝,至于所不胜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者,除五脏三五一十五余三,属木内应于肝,故知肝气已绝,庚辛日干为死之期也。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亦此义也。
脉要精微篇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响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响应不足为消。此则为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响应之太过,是不及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响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响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响应之有余,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六节藏象篇 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至真要大论篇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脉要精微篇 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病在足之三阴经。)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有余,故血少。)滑者阴气有余也。(阴有余,故血多。)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内外脉经之两旁,内而不外,侵外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脉侵外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脉涌上出,为阳气在上,故足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脉在下,是阴气有余,故头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平人气象篇 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
此病脉虚实相反者,曰难治。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病在外;小实为阴,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新病。
小弱以涩为血气虚,故为久病。浮滑而疾为阳气足,故为新病。
三部九候篇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此皆言失常候者病,相失不可数者死,数之极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独调,至数匀也。众脏相失,言皆不应也。相减者,减于上下,谓其偏少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相失之候,凡有七诊者,此也。参伍不调,随其独异者,言病耳。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言足阳明胃经冲阳之脉,诊之以决生死。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谓以自手而诊足上之脉也。庶,次也。次以右手诊其右足。弹之,按而动移也,寻其脉之有无也,其应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王注:手足踝上皆有动脉,盖差误也。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经脉,四时胃气之脉。凡诊必先察胃气,然后察病脉。
脱肉身不去者死。
形肉瘦脱,身体不能动移者,主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形肉脱瘦,九候调亦死也。然四时之气顺,七诊互见不死。
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精神去,胃气绝。皮肤着者死。骨枯干也。
通评虚实论 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春秋月建为三阳司天,而应头之三阳经,属阳而主热也。三阴在泉,而应手足阴经,宜得阴气而寒也。脉实满为阳邪之实,宜通身壮热,阳证相应斯为顺也。今头热而手足寒者,其在春秋亦应时为顺也。冬夏月建三阴司天,而三阳在泉,当头寒而手足热,故冬、夏为逆,则主死也。
亦如南北政,岁当三阳司天,三阴在泉,宜寸大而尺细;岁当三阴司天,三阳在泉,宜寸小而尺大。亦此义也。
色诊篇第六
脉要精微篇 帝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之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五脏生成篇 曰: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色青黄也。)黑如 (煤也。)者死,赤如 血者死,(败恶凝聚之血是也。)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者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鹅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者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玉机真藏篇 帝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得脉之大要,天下之至极之术数,何也?五色合五脏之脉,应时而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而不二也。莫非其神乎?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亦神去则机息之义同也。
脏象篇第七
六节脏象篇 黄帝问曰:脏象何如?岐伯对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后当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支氏曰:自脾及胃大小肠膀胱云者,乃兼统论也。
金匮真言论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对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巽方鸡。)其谷麦,(五谷之长。)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是以春气在头也。(万物发荣上,故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成数八也。)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在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手少阴之络会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黍赤色。)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火之精气上为荧惑,七百四十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成数七也。)其臭焦。其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色黄味甘。)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思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干为马。)其谷稻,(色白。)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成数九。)其臭腥。其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亥为豕。)其谷豆,(黑色。)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精气上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成数六,)其臭腐。其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