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温】一身尽痛,发热面黄,大小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汤。
【利】一身尽痛发热,身如重黄,头汗出,背强,小便不利,此中湿也,茵陈五苓散。
【下】一身尽痛,发热面黄,七八日后热结在里,有瘀血也,宜下之,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证候
身痛,太阳表证居多也,虽云表邪未解,而有发汗温经先后之不同。自利脉沉为阴病,身痛身重属手阳明,为阳病。又有阳邪内行,不荣于表而身痛,不可不知。太阳身痛,但拘急。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势沉笃,宛如被杖。
【发汗】太阳脉浮,身痛无汗,麻黄汤。阳明虽有下证,但身痛者,表未解也,麻黄汤。
【解肌】发热有汗身痛,桂枝汤。阳明脉浮,葛根汤。汗后霍乱身痛,桂枝汤。
【和中】汗后脉沉迟,身痛,血不足也,黄 建中汤。
【温】阴毒呕逆下利,身痛如被杖,唇青面黑,甘草四逆汤。少阴证身痛脉沉,肉 筋惕,真武汤。小便利者,术附汤。
证候
此发汗过多,亡阳之所致。《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 而动,为虚甚也。故仲景特设真武汤以救之,谓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为逆而难治也。
【温】筋惕肉 而四肢厥冷,真武汤。
【和经盖阳】虚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
【疏风】动气在左,肝血之虚也,不可发汗,发汗则重击,其肝血不能藏,故筋惕肉 ,此为逆证,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
证候
胸胁满,胸膈间气塞闭也,非心下满也。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也,非腹中满也。胸满多带表证,胁满多挟半表半里证,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胁,已次经心腹。
【发汗】胸中至表犹近也,葛根汤。阳明喘而胸满,麻黄杏仁石膏汤。
【和解】半表半里,胁下痞硬,冲和汤去枣加牡蛎。
或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或往来寒热,柴胡姜桂汤。胸胁俱满,或胁下硬痛,或呕,舌上白胎,或不大便,并小柴胡汤。
【调中】寒中太阴,误下之,愈不快, 胀,或吐或利,理中汤加枳实、陈皮。
【吐】邪气留于胸中,聚而为实,非上吐不可。如四日在胸,吐之则已。汗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吐之。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有寒也,瓜蒂散吐之。
【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身热胁痛,大柴胡汤。汗后头疼,心下痞,胁满,十枣汤。
证候
伤寒心下满者,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分;若下后满者,有结胸痞气之别。如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得食,病在胸中,当吐之。经下后心下满而硬痛者,为实邪结胸;满而不痛为虚邪,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实则心下满,虚则心下悸。
【和解】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呕而发热,小柴胡汤。
【分消】饮水多,心下满胀,牡蛎泽泻汤,利小水。伤寒例云:心下满、心下悸皆邪在胸而停水也。
【吐】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心满而狂饮不能食者,吐。
【下】心下满而硬痛结胸,大陷胸汤。心下满,按之濡,关上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诸泻心例】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汗后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而干呕,心烦不得安,下之痞益甚,此作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硬也,甘草泻心汤。
证候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注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外证项强,心下满硬而痛者是也。此为实邪在里,法当下之。若脉浮大,若表证,若水气,慎不可下,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满者。经曰: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饮食,当吐之。是则病在胸中也。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则自表传里,留于心下未痊为实,法当吐,故有此戒。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者不治。《活人书》分五种:按之则痛为小结胸;不按而痛,手不可近为大结胸;饮水不散而成拮胸,为水结胸:心下懊 ,烦躁烦渴,为实热结胸;妇人热入血室为血结胸。
【和解】结胸脉浮者,是表有热,或烦渴呕哕,宜先服小柴胡汤解表,方可下之。
饮水不散而成水结胸,小半夏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汤。
【泄热】如汗后未全解,误下之,为小结胸,烦渴脉实,三黄泻心汤,表未全解尚不敢用。
【理中】邪热在胸膈痞结,或未辨虚实,先与理中加枳实尢妙,先理其气,枳实理中丸、桔梗枳壳汤、韩祗和七物调中丸。太阴证下之,心胸硬满,及用诸药不效者,增损理中丸。结胸,手不可近,用陷胸等药不效,枳实理中丸;渴,加栝蒌。
【逐寒】无热证,此寒实结也,枳实理中丸、三物白散、槟榔散。
【下】心下按之痛,脉浮滑,为小结胸,小陷胸汤。实热脉沉紧,心下痛,手不可按,为大结胸,大陷胸汤。有兼项强如柔 状,或从心下至脐上不可近,大陷胸汤。血结胸,小腹满,小便不利,抵当汤。
【水解】结胸喘促狂乱,极热大燥,用地龙水,一服未效,再服自然汗出愈。
【水渍法】结胸烦乱欲死,凝雪汤渍布薄胸上,热除为度。
证候
胸满而不痛者为痞,关脉沉,心下满而不硬,按之不痛,名曰痞。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其结胸之轻者乎?外证心下满而不痛,按之则濡,是其虚邪留滞,故但满而不痛也。惟枳梗最良。欲攻之,亦须表证解而后可。不满不硬但烦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凡痞而硬为水停,濡者为气聚。《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脏,结而不散为痞。
【和解】表未解,不满不硬,而心下烦闷曰支结,柴胡桂枝汤。服五苓散后心下痞而恶寒,表未解也,先与桂枝汤乃可攻。轻者通用桔梗枳实汤,胸满而濡者,半夏泻心汤。胸胁微结,小柴胡汤加姜、牡蛎。表证未罢,因数下之,协热而利,心下痞硬,为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下利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鸣,甘草泻心汤、桂枝人参汤。
【分利】痞满小便不利,五苓散。饮水过多成支结,小半夏茯苓汤。
【双解】胸满硬、按之不痛为痞,关脉沉紧,大柴胡汤。
【温散】痞而不利,术附散。胃寒咳逆气虚,理中汤、四逆汤。
【下】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十枣汤下之。必其脉沉实,无表证,方可用。
【泻痞例】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手足温,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黄连泻心汤。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生姜泻心汤,兼止呕逆。下利腹鸣,用甘草泻心汤,兼调胃,祗和用浓朴泻心汤。《宣明》治痞,用槟榔散。
证候
伤寒六日,邪气入胃,是在腹也。脾为中央之土,所以腹满多属太阴也。经谓非太阴,腹中无虚满。常痛者为里实,下之时减者为里虚,当温之。若表解内不消,非大满,犹寒热,亦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满大实,兼有燥便,须满之四五日方可与下,谓邪已入腑也。大抵阳热为邪,则腹满而吐利,食不下。若曾经吐汗下后而腹满,治法各有不同,是又不可不知。
【和解】腹中满痛,小柴胡汤去黄芩。阳明发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谵语者,并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者加茯苓。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口中不仁,小柴胡汤;有汗,白虎汤。
【和中气】汗后胀满,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桔梗半夏汤。腹满痛者,脾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腹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
【温】太阴腹满,吐,食不下,枳梗理中丸。下利腹满身痛,先温其里,四逆汤;后攻其表,桂枝汤。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桂枝芍药汤。
【下】少阴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者,急下之,大小承气汤。大实痛者,桂枝大黄汤。谵妄脉沉数,烦渴,不拘日,调胃承气汤。
证候
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若心胸满腹满,皆为邪气而非物。今小腹满,皆为有物而非气。故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小便自利则为蓄血,小便不利乃是溺涩。
渗利之剂,宜分两途。经曰:病患素有痞气,连在膈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也,死。
【分利】少腹硬,小便不利,五苓散。阴阳易,小腹痛,烧 散。
【下】少腹急结者可攻之,桃仁承气汤。轻者,犀角地黄汤。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发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汤。
【温】小腹满,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灸关元穴。
证候
邪气入里,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盖阳邪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当以辛剂和之;阴寒在内而痛者,则痛无休时,欲作利也,当以热剂温之。有燥粪宿食为痛者,则烦而不便,腹满而痛也,则须下之。按而痛甚为实,按之痛减为虚。
【和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痛泄利,建中汤、桂枝芍药汤、小建中汤;不愈,小柴胡汤。
【和血】厥阴证小腹痛,当归四逆汤。
【温中】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汤。少阴病厥逆,或利而咳,四逆五味子干姜汤。少阴腹痛,手足厥逆泄利,脉微欲绝,不恶寒,面色赤,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加芍药。
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
【清热】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而痛者,为上热下寒也,黄连汤。
【下】关脉实,大腹痛,腹满便秘,绕脐而痛,发作有时,有燥粪也,大小承气汤。
腹满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下之早,因而腹痛,未可遽下,小建中汤。
【熨】用灰包之法,具阴证阴毒之下。
证候
咽痛为少阴证,为阳毒,以太阳之邪传于少阴故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其热邪毒瓦斯上冲而痛,或成疮,不纳谷食,或吐脓血。又有阳厥应下,反发汗,则口赤烂。
故有不可下不可汗,汗下则必是亡阳,惟甘桔汤为阴阳通用之药也。
【清解】脉阴阳俱紧主无汗、有汗曰亡阳,属少阴,法当咽痛,甘桔汤、猪肤汤。
少阴腹痛有热咽痛者,黄连龙骨汤。阳毒咽痛,口疮赤烂,蜜浸黄连汁噙,升麻六物汤。
【解毒】阳毒咽痛,脉浮数而大,吐脓血,《千金》《外台》鸟羽扇膏。
【温中】有非时暴寒附于少阴之经,脉微弱而咽痛,次必下利,古方谓之肾伤寒,先用半夏桂甘汤,次服四逆汤。下利不止,手足彻冷,无热证者,四顺汤丸。(即理中汤丸中加之甘草一倍是也。)少阴中风,胸满心烦,腰痛头痛咽痛,脉弦,吐沫,《三因》用桂枝、附子。
【噙敷】咽痛口疮,蜜清炙黄柏焦碾为末,每用半钱掺口中。
【吹点】
证候
胁痛少阳证,表解里未和,或素有痞积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阳筋者,名脏结,主死。
【和解】往来寒热,胁痛及胸痛满,小柴胡汤加茯苓、柴胡牡蛎汤。伤寒表里有水,或热邪偏注,多令胁痛。干呕微利,发热而咳,胁痛者,小青龙汤。身凉两胁刺痛,此热攻注于胁也,赚气汤。或结而成块,或走入脾间作痛,五磨饮子。
【下】身凉表证罢,干呕胁痛,裹有水,十枣汤。
【针】刺关元,仍服小柴胡汤。
证候
夫咳逆者,俗谓之吃忒是也,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兀兀然连数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之秽者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俱其声浊恶而长,然皆有声而无物,若将哕为咳逆,误人多矣。逆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而成咳逆。《保命集》云:胸中气不交也。少阴经至胸中,交于厥阴,水火相搏而有声故也。
【导气】《保命集》治咳逆,如圣加枳实汤。汗下后喘气而咳逆,如圣加人参藿香杏仁汤。世俗用橘皮半夏汤。
【清利】少阴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有热而咳逆,脉洪大,乃火热奔心上行,肺不得纳故也,甘草泻心汤。
【温】胃寒咳逆,先服理中汤,次服旋复代赭石汤。水寒相搏,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脉微细咳逆者,胃寒,橘皮干姜半夏生姜汤、羌活附子汤。
【下】少阴失下咳逆,大便实,小承气汤。便软,泻心汤。
伤寒谓阴阳气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为咳逆。
【劫】《总录》治呕吐哕咳逆,通正散、柿蒂汤。
【嗅法】药无效,以硫黄、乳香等分为末,酒煎,急令患人嗅之。
【灸法】期门二穴。
证候
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仲景复言干呕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重轻,则呕甚于吐也。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
呕吐有四证,不可不辨:有胃热脉弦数,口苦烦渴;有胃寒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自愈。
大抵寒邪半表半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哕则干呕之甚者,有声出而无物出也,亦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亦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之。小便不通,腹满而哕者不治。
【发汗】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之。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