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一向修集声闻经法。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聪明能速受学。若久学不忘。若思惟知义。若于佛法具足观察。得不动智。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善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非如来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或随顺他故谤。是菩萨闻第一甚深义不生解心。是菩萨应起信心不谄曲心。作是学。我大不是盲无慧目。如来慧眼如是随顺说。如来有余说。云何起谤。是菩萨自处无知处。如是如来现知见法。正观正向。不犯非不解谤。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若菩萨闻说法处。若决定论处。以憍慢心嗔恨心。不往听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无力。若彼颠倒说法。若护说者心。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若多闻。若闻持。若如说行。若修禅定。不欲暂废。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不往者。皆不犯。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毁呰。但著文字。不依实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住律仪戒。见众生所作事。以嗔恨心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先许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若性闇钝。若护多人意。若护僧制。不与同者。皆不犯。
若菩萨见羸病人。以嗔恨心。不往瞻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无力。若教有力。随顺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属。若彼有力能自经理。若病数发。若长病。若修胜业。不欲暂废。若闇钝难悟难受难持。难缘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病穷苦亦尔。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以嫌恨心。不为正说。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为正说于我增恨。若出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彼人性弊[怡-台+龍]悷。若菩萨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若等若增酬报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若菩萨见诸众生有亲属难财物难。以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说。
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以嗔恨心。不能给施。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
若菩萨摄受徒众。以嗔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若菩萨以嫌恨。心不随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诸患故。若实功德似非实德。若实善说似非善说。若为摧伏外道邪见。若待说竟。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呵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责。若呵责不折伏。若折伏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堕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与语难可教诲。多起嫌恨。若观时。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若彼不谄曲有惭愧渐自改悔。
若菩萨成就种种神力。应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彼众生更起染着。外道谤圣成就邪见。一切不犯。若彼发狂。若增苦受此事起菩萨戒。佛于处处修多罗中说。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律仪戒摄。此是菩萨藏摩得勒伽和合说。菩萨当精勤受持起上恭敬。专心修学从他正受。已极清净欲学心。菩提心。利众生心。从初受戒专精护持。若有所犯。即如法忏悔此一切菩萨犯当知突吉罗摄。当向大小乘人能解语。能受悔者如法忏悔。若菩萨以增上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失律仪戒。应当更受。若中烦恼犯波罗夷处法者。当向三人若过三人。长跪合掌作突吉罗忏悔。称先所犯罪名。作是说言。大德忆念。我某甲。舍菩萨毗尼。如前所说事。犯突吉罗罪。余如比丘突吉罗忏悔法说。若下烦恼犯波罗夷处法及余所犯。向一人忏悔。若无如法人。当起清净心念言。我终不重犯此罪。于未来世中常摄持律仪戒。若能如是所犯即除。若无如是具足功德人可从受菩萨戒者。是菩萨应于佛像前自受应如是受。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身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及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于诸佛菩萨前受一切菩萨戒。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诸戒是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诸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余如前说。若菩萨所犯无无余犯。如世尊说菩萨起嗔烦恼。犯应更受。非贪欲起。当知此意。菩萨起爱念众生为增上。凡有所作一切能作菩萨所作非作所作。犯应更受。菩萨嗔众生者。不能自度度他。亦不能作菩萨所作。如是不作所作。犯应当更受。当知菩萨软中上犯。如四摄品说。若菩萨于此律仪戒具足成就三正法者。得安乐住。一者方便具足。二者净心具足。三者本因具足。菩萨于戒不穿漏。净身口意业不数数犯。发露诸恶。是名方便具足。菩萨为法出家不为身命。为义为禅定。不为财利。为沙门为涅槃。不为非义。不为懈怠。精进不退。不杂众恶不善之法。烦恼受有炽然苦报及未来世生老病死。是名净心具足。菩萨本余生时。广修诸善于今不乏。衣食床卧汤药众具。能修惠施。是名本因具足。住律仪戒菩萨具足三正法者。是名安乐住。与此相违。是名具足三不正法戒。当知苦住。是名略说。广说在家出家一切戒。此一切戒当知分别为难戒等。
难戒者。略说三种。菩萨具足大财大势力。能舍出家受菩萨戒。是名第一难戒。菩萨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不令缺减。况具足犯是名第二难戒。菩萨于一切修行一切正受一切忆念。心住不乱。乃至尽寿。于细微戒终不缺减。何况重者。是名第三难戒。一切门戒者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者性戒。三者习戒。四者方便成戒。正受戒者。菩萨已受三种律仪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性戒者。菩萨性自贤善身口意净。习戒者。菩萨本余生时如所说。三种戒已曾修习。以本因故。一切恶不乐行心常厌恶。乐修善行。方便成戒者。菩萨依四摄事。于诸众生行善身口业。善人戒者有五种。一者自持净戒。二者授与他人。三者赞叹净戒。四者见同法者心生欢喜。五者设有毁犯如法悔除。一切行戒者彼六种七种一向略说十三种回向大菩提。广摄戒故。是名为广。乐着欲乐。自身苦行。离此二边故。是名无罪欢喜之处。尽其寿命常不还戒。一切利养行外道邪论。烦恼诸缠不能侵欺故。亦不能夺故。是名坚固戒。庄严成就故。当知戒庄严。谓声闻地。离杀生等。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顺戒不顺戒。护随护戒。大人相报。增上意报。善趣报。利众生报。除恼戒者有八种。菩萨初作是思惟。如我不欲令他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手石杖等触恼于我。如我不欲不喜。彼亦如是。云何以此加于他人。以是故不恼于彼。乃至不加手石杖等触。作是思惟已。不以八事触恼众生。是名菩萨除恼戒。
此世他世乐戒者有九种。菩萨遮处则遮。开处则开。摄处则摄。应降伏者则降伏之。菩萨于彼身口业。是四种戒。又檀波罗蜜俱戒。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俱戒。是五种戒。如是略说九种戒。是菩萨自己及他。现法乐住及后世乐。是故说名此世他世乐戒。
清净戒者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为沙门为菩提不为身命。二者终不退减起于疑悔。三者不过持戒起非处疑悔故。四者离诸懈怠不乐睡眠。日夜精勤成就善法。五者摄心不令放逸如前不放逸说。六者修习正愿不愿财利及生天上。常修梵行。七者摄持威仪。善于威仪所作众事。方便修习善。如法身口行正命具足。谄曲邪命种种过恶皆悉远离。八者离于二边离随顺欲乐及诸苦行故。九者修习出要。异学诸见皆悉远离。十者于所受戒不缺不减。此十种名清净戒。是名菩萨大戒聚得菩提果。菩萨依此戒已。满足尸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未成无上正觉得五种福利。一者常为一切诸佛所念。二者终时其心欢喜。三者舍身在所生处。常与净戒诸菩萨众为善知识。四者无量功德聚戒度成就。五者今世后世性戒成就。如前所说。自性等九种戒。当知三戒所摄。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又复三种。略说能为菩萨三事。一者律仪戒。能令心住。二者摄善法戒自成佛法。三者摄众生戒成就众生。是名菩萨一切事。所谓现法。心得乐住身心不惓。能具足佛法成就众生。是名菩萨戒。是名戒福。是菩萨所作无余无上。过去一切诸菩萨等。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当学。现在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