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孔子眼中的老子(约前600 — 前500)

老子者,老聃也,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太上老君,当然不是《西游记》中把孙悟空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太上老君,因为老聃根本就不会炼丹。后来道教打着老子的旗号研究长生不老药和采阴补阳的房中术纯粹是胡闹,就像海涅对马克思感慨:“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过从皇帝和道士们对炼仙丹和房中术的迷恋,可以看出老子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潇洒飘逸的形象。传说老子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夕阳西斜,光华东射,留下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后,化作一缕青烟“飞升”,不知所终。他给人们最后的印象,就是他骑着青牛,向前,向前。

其实老子并不像后人想象的这么飘逸,他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是个遗腹子,生下来就没见过父亲,亲友因见其耳朵大而垂,就给他起名为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至于历史书上说老子姓李名耳则很是可疑。据专家考证,春秋时代是没有李姓的,直到《战国策》中才始有李悝、李克等李姓。李耳可能是江淮一带管老虎叫狸儿的谐音,因为老子生在庚寅虎年,所以大家称他为李耳,就是老虎的意思。

把李耳看做老虎就有点小瞧他了,他是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当时,孔子在鲁国,老子担任中央机构周的史官,孔子久闻老子大名,于是到周,以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中国历史上两大宗教的教主,就这样相遇了。

二人的相遇绝对值得后人想象,二人在思想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从后世对待二人的态度上就能见端倪。与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世俗圣人封号不同,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是天上的神仙,二者是仙俗有别的。但对待世事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者之间友好的交流。中国文化独有的宽容精神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孔子曾对他的门徒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孔子对老子是极其尊重的,颇有“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意味。由于出世和入世目的不同,孔子的思想并没有进入虚极之境界,变虚极为精心思虑,从而去精研仁义礼智信的治世之道,但并未进入真正的修道而体道的境界。

孔子也在与老子的一番谈话中受益匪浅。他事后对他的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他在一系列的对比之中惊叹敬慕着老子像龙那样的变幻莫测,乘风上天。他还把老子说的“无欲”、“不争”、“柔胜刚”、“弱胜强”、“中气以为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无为”等修道原则融会为他的“中庸”之道。

龙终究要乘风而去。于是,老子骑一青牛,悠悠而去,到函谷关时,遇见守关小吏尹喜。尹喜对老子的才学极为钦佩,便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在品味《老子》的时候,应该感谢尹喜,没有他的求告,中国文化可能就永远残缺了。而寥寥五千言,在浩瀚的文库中,就字数上也算是“渺沧海之一粟”,但足以达到无所不为“龙”的境界了。

这五千言如纪晓岚所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以至于一个人“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世事人生,都可以从《老子》中找到完美的答案。“一本老子书,像一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回答了“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讨论了有关“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这种思想也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千百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外儒内老,更有甚者,仗着老子在名利场里玩起太极拳,明哲保身,八面玲珑。儒学提供了治世的学问,但只有老子才能够教给你政治的权术。仅有学问,而不知权变,就像历史上一些只知道孔子的儒家呆瓜,注定在人生场上是失败者。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是用老子之道治国化天下的光辉范例;还有张良帮助刘邦取天下后,功成名遂身退,从赤松子游,等等。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无为是因为其简单,正是因为质朴简单,所以一部《老子》可以上至天地宇宙,下至生活琐碎,把玩揣摩出无穷的道理。这倒应了佛教的一句话:“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依类各得解。” 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妙境了。

【名家巡礼】

纪晓岚(1724—1805),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纪晓岚自小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盛名当世。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 “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大功告成。其辛劳也不言而喻,却也是人生收获颇丰的十年。他既为恰逢“王事适我”的历史机遇而欣慰,又为“期于世事有补”愿望的实现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