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廿余年汉节相伴,铸就千载民族精魂
——李白诗赞苏武(前140—前60)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并且对故事的主人公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敬意。茫茫北海,无边无际,冰雪不绝,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凛冽的寒风刮过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头,只有他手持旌节坚强地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那是怎样一种壮怀激烈?遥望故国,宿鸟归飞,而自己归程无计。只是他心中的诺言是火热的。
他的名字叫苏武。慷慨就义易,忍辱负重难。两千年前的贝加尔湖畔,一直让人难以忘怀,苏武以其坚强的品格,威武不屈的气节,为后人所称赞。在那个骄傲而不屈的年代,他就如同一朵奇葩,成为汉代气象的另外一种风格:忍辱负重,死而不屈。
所以唐朝诗人李白就用心血为他谱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故事的大背景是在匈奴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但匈奴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汉朝去往匈奴的使者,有时候还是会被扣留下来。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想出兵攻打匈奴,结果匈奴把扣留的使者全送了回来,跟汉朝求和。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发生的汉人虞常与张胜杀匈奴官员并劫持单于的母亲的事情使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苏武就想自杀以保全名节,结果未遂。
单于就开始派人屡次逼苏武投降。各种方式用尽,苏武还是不屈服。单于于是就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决定长期以这种方式监禁他,直到他屈服为止。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他在北海“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每天过得艰难极了。但是苏武仍不屈服,时间长了,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他的须发也全白了。
单于一直不死心,千方百计想招降苏武,于是便派当年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北海说服。苏武没有说太多的话,他只是说:“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是汉朝使节,当不辱使命,为汉朝人牺牲,没有什么。我即使是饿死、冻死也不受降。”李陵与苏武谈了几天都没有结果。苏武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就是不投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忠诚,慨然长叹,自愧不如,挥泪告别苏武。
这个故事很简单,苏武不是洪承畴,他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能不能活着回到祖国,他并不清楚,但是他一直坚守着。苦心人天不负,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这铮铮铁骨都是我们世代敬仰的楷模。
武帝驾崩之后,登位的汉昭帝与匈奴达成和议。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在使臣的运作和施加压力下,单于终于放苏武归汉,去时一行几百人,回来的只有九个。长安街头,人民载道相迎。悠悠19载,已是两鬓斑白的苏武,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依旧手拄那根跟随自己19年,却色已退尽的旌节。他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苏武不如司马相如会写文章,没有李广驰骋沙场的英勇,但他却默默地信守对祖国的诺言。昭帝感叹其气节,视苏武为英雄,遂任命其为典属国,赐钱两百万,官田两顷,住宅一处。苏武手下几个人被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两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放回家去,赐钱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后来,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这个人永远地成了绝唱。
观其一生,苏武的精神不逊于汉朝任何一位英雄。在匈奴的19个春秋里,他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演绎了什么叫做忍辱负重,什么叫做誓死忠诚,所以不难理解李白为什么会那样称赞他。宋人如柴望也一遍遍讴歌他:“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气节与信念的民族。历代有识有为之士,都自觉地从先辈的高尚气节中汲取精神营养,用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砺自己的情操和品格。越是沧海横流,越是如此。而苏武恰恰是最好的榜样。
【名家巡礼】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至五代,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希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