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1)
无所畏惧,不让理想被现实夺走
每一个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总是难免遭遇现实的无情袭击。而人就像钉子一样,一旦失去了方向,便开始向阻力屈服,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生命。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沾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
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徒然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只要你的目标是明确的,那么眼下的一点困难、阻力都不能构成对成功的威胁。自己相信自己,朝着你的目标奔去,周围的障碍就会自然让道。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眼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 ”这一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生活是一条曲折漫长的征途——既有荒凉的大漠,也有深幽的峡谷;既有横亘的高山,也有断路的激流。只有矢志不渝地前进,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只有顽强不息地攀越,才能登上理想的巅峰。人生道路,就是这么不平坦,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既有得意者的欢欣,也有失败者的泪水;既有顺利者的喜悦,又有受挫者的苦恼。正由于人生像条曲线,生命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当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坎坷旅程,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而执著的印迹而欣慰,对大千世界报以满意的一瞥……人生的曲线,给人信心,给人希望,激人奋进,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的确,既然人生是一条曲线,我们畏头缩颈又有何用?倒不如昂起头来,大踏步前进为好。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鸣。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对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无情袭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一般落到我们的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现实中脱身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在今天的世界,我们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这头驴子一样,在这口注定要给它带来苦难的井里挣扎。有的人就这样埋葬在下面,实际上机会就像那一锹锹的土,有人就抓住了它,经过一番努力,求得了新生,而大多数人却在那里等待死亡。
不让自己的志气与理想被现实夺走,才能无所畏惧。
拥有坚定信仰,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许多人对佛学的道理了解很多,但在身体力行、做人做事方面却与本意相违逆。比如说劝他人看淡生活中的是非,自己一旦面对问题时却又看不开了。这就变成了佛家常说的信心有逆。要想做到信心不逆,人生就需要真正的信仰。学佛不能三心二意,而人生更是如此,只有真正拥有坚定的信仰,才能有所成就。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去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云居禅师必定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云居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这几个年轻人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云居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夜晚走路的时候被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云居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啊!”
他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悟’字。连生死都超脱了,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云居禅师是拥有真正信仰的人,所以他不再有恐惧感了,人是需要真正的信仰的。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准备装饰佛像用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悟老师的深意,愤愤地说道:
“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真正的信仰,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更不是顶礼膜拜的。它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存在于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比如雪中送炭。真正慈善的人,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让其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界条件而改变。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就会处变不惊;宠辱看淡,就会获得一份洒脱的心情。
确定人生观,不求成佛但求成人
学佛学什么?佛曰: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的就是这个道理。
佛学并没有什么另起炉灶的玄虚,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确定的人生观。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根本就是来偿还欠债,报答所有与我有关之人的冤缘的。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国家、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我只有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有一天黎明,佛陀进城。在路上,佛陀看见一名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顶礼膜拜。于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那名男子说:“我这是在做善生,每天向各方膜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佛陀说:“我也有六种敬礼的方法。”那个人奇怪的问:“你的方法是什么呢?”
佛陀慈祥地对他说:“获得幸福的六种敬礼方法是: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顺,令父母高兴、欣慰;第二,尊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妻子是个好助手,夫妻之间要互相敬重;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地对待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容,不要让他们过分疲倦。如果能够按照这六种方法来对待生活,你的家庭就会和谐圆满,人生就会快乐无忧。否则,只是礼拜六方,又有什么用处?”
那个人听了佛陀的教诲心中十分高兴。从此,按照佛陀的教诲行事,心中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佛陀告诉那人的“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什么神奇玄妙可言吗?显然没有。但是,试问人间众生谁能完完全全地照做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照着实行,相信每个人都会获得幸福。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松懈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还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良宽禅师听到消息,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路。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回到了童年的家乡。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面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要和舅舅见面,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家人也很高兴,心想正好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却寻思:“久闻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了。”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
黎明之际,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其他的什么都没说。但就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去浪荡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道理不用说外甥也都懂,只是没有照着实行而已。禅师演示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要唤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则,就无药可救,再无他法。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多情乃佛心,不俗即仙骨。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将人做好了,那就离佛的境界不远了。许多人一心修佛却忽视了做人的根本,其实是曲解了佛理的真义。父母时常对孩子们说,不求成材但求成人,而佛祖对于人们的期盼恐怕是,不求成佛但求成人啊。
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
生活有时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由此看来,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也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
下面听听一个渔夫与银行家的对话吧,其中隐含着佛道的深刻哲理。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