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多说“我们”少说“我”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放任型与民主型等三种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其他人对这三类领导者的观感。
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同时研究结果也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
事实上,我们在听演讲时,对方说“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小孩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若长大成人以后仍然如此,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的事往往会因说话的态度不同,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成绩,就忙不迭地自我吹嘘,会令人不爽。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对吗?”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变成“我们”,效果就大不一样。说“我”一般是代表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团队,是大家,当然说服力更强,更容易被人接受。
在一定要说“我”时,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要把表述重点放在客观问题的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众觉得你自认高人一等,吹嘘自己。
“我没有做什么,同事们和我一样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尤其领导更是起了带头作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今天大家给我的荣誉,我觉得功劳不能归于一人,功劳是大家的。”在一些表彰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其实这些话多半言不由衷,因为明明工作就是一个人干的嘛,但是把“我”说成“我们”,一来显得自己谦虚,二来让领导和同事们听着都很舒服:这小子,还有点眼力。
中国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国家,中国人有内敛的普遍个性,这种内敛个性为了我们基本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过分强调自己,什么事都抢着去干,或者什么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什么过错都推给别人,那这个人很可能就要倒霉了,除非你是团队中的头号人物。所谓“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干了很多,苦劳都是自己的,也要把功劳分给大家。不要感觉很不公平,生活在这样的人际生态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