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流传千年的养生大道——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7)

黄帝在说,有一种称为真人的人,能够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呼吸清净之气,保持心神内守,肌肉如同刚出生时一样丰满,所以他们的寿命能同天地一样长久,而没有终了,这是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一种称为至人的人,道德淳朴,能和调于四时的变化,远离世俗的干扰,积蓄精气,保全神气,潇洒自如地生活,视、听远达八方之外,所以也能强壮身体、延长寿命,他们也属于远古时候的真人一类。

其次,有一种称为圣人的人,能安然地生活,顺从八方的变化,生活在世俗之间,没有恼怒怨恨之心,行动不离开世俗,但不为事务所累,没有过多的忧虑,能安静愉快地生活,精神不随意外散,所以寿命也可以达到100多岁。

另外,还有一种称为贤人的人,能够顺应天地、日月、星辰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与远古时候的真人相类似,所以也能延长寿命到最长年岁。

总而言之,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无外乎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怡养性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活到100多岁,原因就在于他以自然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永远保持质朴、厚道和纯真,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饮食、起居作息当与自然相应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些话是古人说的,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与古人相比,现代科技发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为什么生病的人却多了呢?是时代变了,还是人的问题?仔细观察一下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就会得出结论: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吃的东西,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因为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之心,这就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开了缺口。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岐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一言以蔽之:居处依天道,饮食遵地道。什么意思呢?

“居处依天道”。“天道”指日夜。居处依天道就是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没感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其实就是由于赖床,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这就是居处依天道。

“饮食遵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似乎越来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里随便吃冷饮、吃西瓜,其实这些做法都违背了饮食遵地道的原则。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来寒冷的环境下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经的毛病,很多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另外,现在人们几乎没了季节概念,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没有机会出汗也没机会感受寒冷,这往往衍生出一些富贵病,可以说是生活条件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会趁着节假日的时候往乡下跑,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下绿色田野,再在农家院住上两天,整个身心就会感觉很放松很舒服,这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以后的一种本能。

《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一些养生思想是最朴实、最智慧的,可以帮助我们轻轻松松了解中医养生的真谛,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健康之道。

顺四时以适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时

《黄帝内经》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实际上,这六气就是空气流动,气温高低、湿度大小的反映.当六气发生骤变或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因素,被称为“六淫”。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黄帝内经》养生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顺时养生”,避六淫邪气同样如此。春夏秋冬各有其特点,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它们因四时而更替变化。因此“六淫”也各有主时,春天多风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风”四季都有,但以春天为主,故为春之主气。人感染风邪就会引发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发热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风邪的侵入。

寒邪就是冬天的“寒气”侵入人体的外在病邪,寒邪伤人常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病症。

暑,为夏天主气,炎热、暑湿交蒸、闷热是它的特点,夏天说谁谁中暑了,说明他感染了暑邪,症状是高热、大汗、烦渴、肌肤灼热等。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相当于雨季,此时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这样的气候也容易引发疾病没如果湿困于脾胃,则不思饮食,口黏口甜,如果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等皮肤病,所以长夏要注意防止湿邪的侵袭。

燥,为秋季主气,与湿相反,燥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度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劲急干燥的气候,如初秋之际,久晴无雨,天气燥热,这种气候也容易引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不通等。

火邪,大部分是由内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来说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内感火热的情况会更多谢,现代人的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的食物等都会引发上火,导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由上可知,外避邪气也要根据季节的更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正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人为什么动不动就生病

《黄帝内经》中有:“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人动不动就会生病,都是因为习惯造病,而不是遗传,是人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性严重违背了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一种正常的状态而造成的。

“以酒为浆”,现在的人,嗜酒如命,其实酒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性,而且大量或经常饮酒,还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而致发炎、肿大,影响生殖、泌尿系统。

“以妄为常”,现在的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胡乱地作息和生活,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非要等到困极了再睡,饿极了再吃,年岁大了再结婚,其实所有这些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非常损耗人体能源的,从而导致疾病和过早衰老。

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有些人认为人患病都是遗传的原因,其实遗传的不是病,而是类似于长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性。比如说高血压,一个人得了高血压不是因为父母有高血压自己也注定要患高血压,而是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父母的生活习惯相似,如吃多盐的食物、经常嗜酒、情绪易怒等,这些都是患高血压的原因。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人要控制好自己,不能纵欲,因为人的精液是“阴精”的最高浓缩,而阴精是难成易亏的,所以房事若不节制,精液输出过多,就要导致物质短缺,“肾阴虚”便由此而至。房事养生的要诀在于得其节宣之和,既不能纵欲,又不能禁欲,真正做到静心节欲以养阴,顺天时避虚而保精。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不知足,总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穷追不舍,最后闹得身心疲惫、烦恼多多、其实人体是很自足的,人的幸福也很简单,只要吃的喝的住的满足人体的需要,人就会获得健康和快乐,何必苦苦追求身外之物。即使有一天得到了,你或许只是开心一会,而后又开始艰苦的追求之旅,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人可以有追求,但是不能因为追求而失去快乐和健康。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更应该好好地养护自己的身体,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只要这样生活下去,你的身体不愁不健康。

为何古人靠祷告就能治病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段话,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在这段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中,黄帝问: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做一些祷告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活动活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深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

然而,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忧患,身心都很劳累,而且还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就贪热。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侵蚀到了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肌肤。那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光靠祷告又怎么能治呢?

当然,治病不能光靠褥告,但是如果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得了病也容易康复,这就叫“移精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