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把握市场交易的内在规律(13)
这对他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他通过其他途径证实墨西哥确实发生了猪瘟,亚默尔立即开始行动,他集中全部资金购买了加州的肉牛和生猪,运到美国东部,不出所料,猪瘟很快蔓延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政府下令将所有患病的牲畜全部宰杀掩埋,这几个州的一切肉食都从外地进货。于是国内市场肉食奇缺,价格暴涨、亚默尔抓住机会,及时把囤积在东部的肉牛和生猪高价出售。他的这一举动,不仅使亚默尔肉类加工公司避免了因原料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净赚900万美元。
这就是一则运用供给定理而成功致富的案例。供给定理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用横轴表示供给量,纵轴表示价格,则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表示了供给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的关系。
当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而当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是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定理对一般商品是适用的,对某些特殊商品则不一定适用。例如,劳动力就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格是工资,当工资小幅度上升时,劳动力的供给量会增加;但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小张在日本留学,为了凑够学费,他同时打了三份工,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觉,终于学费凑够了,他还拿到了奖学金、这时有人劝他:“别打那么多工了,钱是没个够的,还是身体要紧,再说打工耽误了学习,以后拿不到毕业证怎么交代?”促使他决心减少打工的原因还有,他的女朋友也经常抱怨他没时间陪她去玩。于是他就辞掉了两份工,只留下早晚给人送报纸一份工。
为什么这位朋友不愿意继续打三份工多赚一些钱呢?这是因为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赚钱。当他的工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货币的需要不再那么迫切,而对闲暇、娱乐等的兴趣提高了,所以劳动力的供给不再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弯曲。
企业的盈亏是否取决于规模——规模经济
假设某大型啤酒厂月产10万吨啤酒,耗用资本为100个单位,耗用劳动为50个单位。现在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用200个单位的资本和100个单位的劳动(生产规模扩大一倍)。由此所带来的收益变化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形:
(1)产量大于20吨,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2)产量小于20吨,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递减;
(3)产量等于20吨,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这叫做规模报酬不变。
我们看到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也在发生变化。那么,使得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经济学上,将这个原因称作“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反之,如果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升高,则将其称作“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JP2〗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企业都在力争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规模扩大,为什么很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见到一个老婆婆磨一根铁杵,“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由此深受激励,奋发读书。作为一个励志故事,老婆婆的行为很有教育意义。但是以企业生产的角度看,则是效率太过低下。18世纪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以大头针行业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一个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化分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平均算下来,大头针的人均日产量竟然可以达到4800个。这已经很形象地说明规模经济的显著。
第二,除去生产协作的因素外,某些生产要素自身的特性也需要规模经济。某些大型设备与小型设备相比,每单位产出的制造费用和维修费通常就要低。比如国际上的输油管道,如果将其直径扩大一倍,其周长也相应扩大1倍,但由简单的面积计算公式可知,油管的截面积将超过1倍,即其运输能力也将超过1倍。这就是规模经济,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将随之降低。另外,像电脑管理、流水作业这样的先进工艺和技术,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够采用。比如汽车制造,实施流水线作业时,其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一般计算表明,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年产量如果大于30万辆,其生产成本将会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在20 世纪初,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率先应用了大批量生产工艺,从而大大降低成本,成为汽车工业的领军人物。
在现实中,采取多大规模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取决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特点。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越大,越专业化,技术越复杂,创新越重要,规模就越大越好。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需求越稳定,规模就可以越大。例如,在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型制造业中,这些企业的规模往往相当巨大,小企业难以在这些行业生存。
但是,规模经济并不意味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滋生官僚主义,使得规模扩大所带来了成本增加更大,出现规模不经济。
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首先谋求单位成本的有效降低。
第一种情况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是在开始时需要大量投资,以后产量增加时,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最初的投资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从而平均成本越来越少。
第二种情况是,无论产量如何变动,平均成本基本不变。这种行业一般在经济中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业,它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产量也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并非经济中较为紧缺的要素,不与其他行业争夺生产要素,因此即使产量增加,要素价格不会上升,成本也不会增加。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大,例如钢笔等小物品。
其实,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先下降。当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产量再增加,平均成本就增加了。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而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适度规模的产量。
有很多企业,成本降不下来,效率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适度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行业,不过各个行业实现的方式并不一样。像钢铁、家电、汽车这些行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强,因此适于集中生产,即工厂的规模要大,而且集中在同一地区,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一些行业如零售商业,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进货,统一的物流配送,统一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成本最低。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使用的设备并不是大型的,技术与生产工艺也不复杂,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和承担的风险并不大。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需求多变,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究竟是规模大一点还是规模小一点好,得依据现实情况而定。
第五节竞争与垄断
市场上的弱肉强食之道——完全竞争市场
竞争最极端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又称为纯粹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 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和生产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能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只能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
(2)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至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形成偏好。也就是说,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3)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任何一个生产者,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己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
(4)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市场上的买卖活动完全自由、公开,无论哪一个商品销售者都能够自由公开地将商品出售给任何一个购买者,而无论哪一个商品购买者也都能够自由公开地向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销售者购买商品,同时市场价格也随着整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通过权力、关税、补贴、配给或其他任何人为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
(5)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消费者、企业和资源拥有者们,都对有关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有充分和完整的了解。例如,生产者不仅完全了解生产要素价格、自己产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况,也完全了解其他生产者产品的有关情况;消费者完全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况;劳动者完全了解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价格及其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中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因此,市场上完全按照大家都了解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活动,不存在相互欺诈。
以上几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六个方面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必须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难以全面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所有前提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只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他们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关完全信息的假设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只能具有不完整的信息。生产者对其在现实市场中的地位、将来发展的动向及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的信息等等知识,都不可能完整地掌握。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特定市场上全部产品的价格、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市场信息也不可能畅通无阻而且非常准确。
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每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同时,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及其在整个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极小,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都无法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只能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其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其最 结果只能是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要降低自己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而下降,虽然该农户的农产品能以比市场价格更低的价格较快的销售出去。但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其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就显得毫无实际意义了。
如果多逛逛农贸市场,你很快就会发现,作为生活必备食品,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提个袋子或篮子去买鸡蛋,而且,卖鸡蛋的摊位也实在是很多。如果我们“理想”一下,就可以认为鸡蛋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摊点的鸡蛋都大同小异,只要不是碎的、坏的,一般没有人去较真,硬要比较不同摊位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否则,那就真成了“鸡蛋里挑骨头”了。所以,可以看做所有的鸡蛋完全同质。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其他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买方和卖方都能自由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也就是鸡蛋买卖完全自由),至于鸡蛋市场的信息,并没有多少值得掌握,所以也可以看做人们全部了解相关信息。在这个鸡蛋市场里,各个摊位的价格都一样,而且是由供需决定的均衡价格。通过鸡蛋市场,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基本上都和完全竞争市场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