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把握市场交易的内在规律(1)
日常生活要懂的经济学
第一节供需关系
欲望与供给的永恒矛盾——稀缺性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个经济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来定义经济学。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作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
我们所处的社会最大的遗憾就在于: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物质总是有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负任何代价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取用物”,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这种获得人们所需物品上存在的自然限制叫“稀缺”所以经济物品又称“稀缺物品”。
因此,稀缺不是就资源和物品的绝对数量而言,而是就有限的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所以它是相对的,但它又是绝对的,存在于人类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时期,是人类普遍永恒的问题。
而对某些稀缺的产品来说,其价格往往会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以手机号为例:在2009年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卡塔尔电信运营商Qtel被认定拍出了全球最昂贵的手机号码。一个6666666的手机号是于2006年5月23日被拍卖的,最终成交价格为1000万卡塔尔里亚尔,根据当时汇率水平计算约合275万美元。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记载的最昂贵的手机号码是中国四川航空以48万美元拍得的88888888手机号。
花钱买房产、汽车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物品,或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或日后有升值的潜力;花钱买服务,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享受。而天价手机号码既不是实在的物品,也不是实在的服务,那么,人们如此狂热地追捧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价值的号码,甚至不惜血本将其收入囊中,到底图什么呢?
我们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来分析。这些数字往往由于谐音或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比如说,我国有很多人认为“8”字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主要就是因为8与“发”谐音,例如“168”(一路发)、“888”(发发发)、“518”(我要发)等号码很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这些号码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可能使每个人得到满足。因此,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对于这些吉祥号码,就必须以高价才能获得。这也正是“物以稀为贵”的一个佐证。
其实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钻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耕地,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因为稀缺才能更显其价值。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会使我们明白很多经济学道理。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稀缺性。
首先,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也就是说,稀缺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有历史条件的。古代、近代、现代甚至十年以前,人们认为缺少的东西,在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很丰富了,比如粮食、生活用品等。而以前清新的空气到处都会有,而现在却由于环境污染,人们很难享受到了。还有古代的陶器,当时很多,但现在却很少,非常珍贵。
再次,资源的稀缺性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的闲人来说,时间对他是廉价的,而资本(也就是金钱)则是稀缺的;相反对于工作事业狂来说,时间对他可能是一个奢侈品,相对而言资本是富足的。对于处于正常社会中的人来说,黄金非常珍贵,但对于一个困在岛上生存面临威胁的人来说,则一块馒头比黄金珍贵得多。
最后,稀缺资源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再分配。从经济学上来说,资源的分配不均必然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婚姻就是一个最实际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身材相貌不如意而事业有成的男人来说,先天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对他来说,可能高个子和帅哥脸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那么他会把希望寄予婚姻,希望他的另一半能够满足他的这些期望,因为相貌对于他来说是稀缺资源,相比较而言,事业和资本可能他不是很看重,因为这些对于他是富足的。人们总是希望利用自己富足的资源去交换他稀缺的资源。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和观察,就会明白很多事理。
市场交易的第一前提——产权
人们进行市场交易并不是从人类出现之时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市场交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产权不同。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
可以说,产权是市场交易得以进行的第一前提。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产权呢?不同的经济理论和派别得对其所下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为多数理论学派所接受的定义是这样的:产权不是指人和物的关系,而是指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也许这个定义听起来有点拗口,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
假设小黄有一套房产,他将这套房子租给小李,小李每年付给小黄5万元人民币。
实际上,小黄就拥有这套房产的完整产权,具体来说:
(1)拥有房屋的占有权。这种占有权具有排他性,即产权是属于小黄的,他在占有房产的同时,意味着其他人不能占有这种财产。
(2)拥有房屋的使用权。小黄能够自主决定房产使用的权力,比如他可以选择自己住,也可以选择出租,他对房产有自主处理的权力。
(3)拥有房屋的转让权。其实小黄的这套房产还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买卖,因此产权可以像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交易、转让。
(4)拥有房屋的受益权。说所有者可以获得并占有财产使用和转让所带来的利益,又称为剩余索取权。比如小黄向小李收取的每年5万元的租费,就是房屋产权的收益。
产权的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于产权与效率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产权制度,就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后果。我们不妨通过一个通俗的故事了解产权制度缺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小时候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同村里的孩子发现路边长着一棵李子树,树上长满了鲜润的李子,十分诱人。王戎却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并跟其他人说,李子肯定是苦的。
这时尝过李子的人不禁叫苦连天。他们不禁问王戎:“你怎么知道这些李子是苦的呢?” 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树不归任何人所有,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如果有好吃的李子早被人摘光了,哪还轮到我们?”
为什么王戎能够从李子树不归任何人所有这点,就能推断出树上的满树李子是苦的?这就牵涉到经济学中的产权概念。“路边苦李”的故事表明,既然李子树的产权是属于公众的,不属于某个人,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对李子树进行培育,树上的苦李子也就情有可原了。如果李子树上有好李子,自然会被别人摘光了。
因此,只有通过产权界定,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市场交易行为才能得以延续。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产权明晰,所以,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立法无一不把保护产权作为基本原则。产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产权使所有者权责一致,即所有者有权使用自己的资源,获得由这种使用得到的利益,也承担使用不当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就会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面对目前产权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我们更应该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在经济活动中要保护好财产获得的法律依据,比如购买房屋的凭证,它是你合法取得房屋的主要凭据,据此你才可以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证,有了这个证件,你的房产才能够被合法地使用、抵押、保险、出租、转增、出售等。
产权是市场交易得以进行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保护个人的产权,市场交易秩序将不能维持,因此,现代法律强调个人的产权保护。
1866年,刚打赢对奥地利的战争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来到他在波茨坦的一座行宫。他兴致勃勃地登高望远,然而,行宫前的一座破旧磨坊却让他大为扫兴。威廉一世让侍从去跟磨坊主交涉,付他一笔钱,让他拆除磨坊。磨坊主不肯,说这是祖业。威廉一世很生气,命令人强行拆除了磨坊。
不久,磨坊主一纸诉状将威廉一世告到法庭。法庭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被责成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损失。威廉一世只好派人将磨坊在原地重建了起来。
现在这座磨坊还屹立在波茨坦的土地上,成为著名的游览景点。
皇帝与磨坊主的故事表明,磨坊属于磨坊主所有,他作为这一财产的所有者,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必须得到国家法律的相应保护。威廉一世的权力再大,也得服从法律。磨坊主的磨坊挡住了国王的视线,但磨坊的产权属于磨坊主,国王无权处置。也就是说,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可以说,产权制度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建议一套完整、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产权保护制度,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
经济学的永恒话题——供需机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需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什么叫供给和需求?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这种供给是指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指的是消费者想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需求不是自然和主观的愿望,而是有效的需要,它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的购买和有能力的购买。
关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如人们有穿皮鞋的需求,市场上才会出现皮鞋的生产与销售。不过,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
一般来说,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就是正常价格。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正常价格。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供需不平衡导致这些商品的尊贵,因此,白菜在浙江能卖出好价钱,而芦荟在北京也能卖出好价钱。而“洛阳纸贵”的故事说明了供不应求,从而导致纸的市场价格成倍增长。
《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记载:
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亲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经过长期准备,他写出了一部《三都赋》,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当时人们都认为其水平超过了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一时间,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为什么会“洛阳纸贵”?因为在京都洛阳,人们“竞相传抄”《三都赋》,以致纸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纸的供给却跟不上需求,这样一来纸的价格才会不断上涨。
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例如,如果每勺冰激凌的价格上升了2毛钱,你将会少买冰激凌。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适用的,而且,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