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自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不等不靠,掌握工作主动权

别把工作设定成“自动”模式

很多人不会主动去工作,所以他们的感觉往往只是在回应在工作中所经历的进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状态设定在自动驾驶模式,而不是刻意去掌控。

许多想要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疑惑——进步的机会在哪里呢?如果这个答案是被动等待,就很难主动从工作与生活中去寻找进步的机会。

正如爱默生所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被动等待的想法使得很多人在生活中习惯了观望和等待,他们不知道等的是什么,但他们在等某些东西;他们隐约觉得,会有什么东西降临,会有些好运气,或是会有什么机会发生,或是会有某个人帮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受过教育,没有充足的准备和资金的情况下为自己获得一个开端,或是继续前进。

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机会也不会从天而降,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上天要是一个人担当大任,必会“增益其所不能”,聪明人应该懂得主动在工作中追求机会,告诫自己要主动负起责任来,不要把问题丢给别人。只有不断地接受任务,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江涛是一家合资公司的普通职员,他的工作十分简单,负责收发和传送文件。当公司里出现一些突发的事情时,其他员工总是推三阻四,不愿去做,而江涛这个时候能够像一个候补队员一样,及时补上去。因为他愿意多做事,从来不叫苦叫累,事情完成得也很好,所以老板对他的指派也越来越多,一些本来不在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也常常会派给他。

有些同事笑他,说他在被老板耍,干那么多事也不增加薪水。可是,江涛对这样的议论丝毫不放在心上。他认为杂事做得多,自己也就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至于薪水,等到自己有更多的经验时,自然会增加。

老板对于他的工作表现十分欣赏,江涛接手的工作越来越多,也更为重要。当公司需要派人去拜访重要客户或者是参加重要谈判时,江涛总是老板的第一人选。终于有一天,公司成功上市,而江涛则以董事会秘书的身份成为公司的重要一员。

江涛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员工来说,掌握的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越多,自己的提升也就越有利。所以,多做一些工作是提高自己工作地位的重要方法。

工作中,让员工成长的机会并不缺少,但是,为什么总是有人抱怨自己抓不住机会呢?大致是因为下列几种情形:

一是缺乏抓住机会的能力,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除了慨叹“别人机会那么多,我却没有机会”外,什么也不做了。

二是机会来了,他自己却没有做好准备,甚至“缺位”了——也就是说机会来了,他却不在。

三是没有认识到主动承担就是机会,见到责任就躲,结果把机会也躲掉了。

上述三种情形中,第三种是最常见的,很多人都吃过这方面的亏。当上级安排任务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麻烦事来。”或者:“这是额外的责任,我不能去承担”,他们都不知道,成长的机会只青睐那些积极追求进步的人。

在《致加西亚的信》一文中作者如此写道:“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主动追求任务是让自己成长的捷径,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在任何一个公司里,那些不需要老板交代就自己找事做的员工,那些主动担责的员工,才是成长最快的员工。

那么我们怎样做到主动担责呢?

1.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自觉主动地运河解决它。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难得,这种精神在当今职场中显得更为珍贵。

2.在企业中,我们也应当把自己当成船长,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将自己的所作所为置于企业的发展之中,为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

3.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熟悉的工作中发现新事物,就能发现潜藏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

4.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在为迎接机遇的到来做准备。只有准备充足,机会来时,我们才有能力胜任。

5.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促成机遇的来临,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争取任务、结交老板

美国的一个政客曾说,想结交一个朋友,就请他帮你一个忙。因为人们总是更容易记得帮别人做过什么,而把别人帮自己的事情忘掉。他还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对自己帮助过的人示好。因为毕竟算有过交情,跟陌生人相比,关系还是要近一层。这个定律,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在职场上,那就是:要善于对老板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争取难得的任务。

古人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巷子太深了,大家也会嫌麻烦。如果把美酒摆在人多的地方,那岂不是既能成全自己,也能成全更多的爱酒之人。人才也是一样,爱才之人也要看到了你的才,才会给予重任。一个空有才华却不懂得主动施展的人,只能白白浪费才华。

小李和小张是同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公司做事。5年过后,小李一个已经升了市场部主管,小张却还在调研部做基层研究员。并不是因为二人的能力有所差别,而是一个会要,一个不会要并且不愿要。

市场部主管的第一次晋升是在进公司一年后。小李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直截了当地说:“我觉得我可以试试那个新项目。”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项目经理。

小李第二次直接地表达愿望是在原市场部的主管跳槽后。大把人坐等着被任命,资历最浅、希望最小的他再次对老板出动闪电战:“让我试试这个职位吧。”老板欣然应允,先是让他以副总监的头衔代管,不久就扶了正。

而基层研究员小张始终没有明白过来,他至今仍抱有“是金子,就总会发光”的想法,默默地等待着伯乐来发掘他这匹千里马。

所以说,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职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家的竞争关系是很明显的,没有谁会去时时刻刻关注你的进步,也没有谁会把绝好的机会都让给你。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

股神巴菲特每隔两年就给手下的经理们写一封不超过两页的信,建议这些经理们像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去管理企业,告诉他们不要被动地接受来自老板的指令,而是要自己主动指挥自己去作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样推销自己,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不喜欢在领导面前出风头。有一些很有才华、见解的人,缺乏当众展示自己的勇气,遇事紧张胆怯,每每退避三舍。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失掉了很多机会,而且给人留下了平庸无能、无所作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和重用。而那些懂得主动施展才华的人却能赢得自己职业生涯的春天。

可以说,世界是极为公平的。因为,既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流的汗。当你毛遂自荐,主动施展才华的时候,你怎么可能不得到领导的重视?当你总在施展才华的时候,你就可能创造一般人难以想象到的奇迹!

在适当的时候,向领导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智,才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韩愈在《马说》中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些人苦于找不到千里马,而真正的千里马却没有人发现。既然伯乐如此少,为什么要等着伯乐来发掘,有才之人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伯乐呢?

不敢毛遂自荐的人往往都害怕失败,他们喜欢悄悄地做事,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就是最大的追求了。殊不知,这样的追求只能让人平淡无奇。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要不断进步,不断向上。

不懂得毛遂自荐,其实就是在放弃自己的舞台。工作中能给你提供最大舞台的是你的老板,当一个任务下来的时候,就要主动地去接受,而不要躲避。领导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他管理的是一个整体的大局,而不是个人的小细节。他要求的是团体的能力,所以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单独地调查每个人的能力。只有经常在他面前展现的人,他才会知道这个员工的能力以及潜力。

不过,要想像毛遂一样得以重用,还必须要有真实的本领,否则,当你毛遂自荐得到机会,却不能很好地完成时,只会遭到竞争者的落井下石及领导的不满。如此,下一次有好的机会时,领导还会信任你吗?

善于跑位,积极补位

在企业中,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分工没有落实好,都会导致缺位、错位的现象。有时做一件事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如果分工没有做好,别人可协助也可不协助,那么要做的这件事就很难做成了。

在工作中,如果有一名员工缺位,那么就很有可能给工作带来等待、停滞等现象,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效率。其实,组织做事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个别人的缺位,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缺位,那么企业效率就自然上不去。

在远大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台运料汽车在厂区里面漏了油,吃午餐的时候,几百个员工路过那里看见了一大摊油迹,都无动于衷。后来张跃看到了,当时就火冒三丈,下令以这件事情作为公司的典型,召开全体管理人员会议来谈这个问题。

张跃说:“如果哪一天发现在远大的路面上有一摊油,或者有一摊泥土没有人去打扫,而又恰巧被正在上下班的几百名员工看见了,这将比远大一台机器发生重大质量事故还要严重。”

张跃认为,企业管理除了要靠制度外,还必须讲究自觉性,要求员工确保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光靠文件、图纸、质检员等是做不到的,还要靠每一个员工“不等不靠”的意识,并自觉从自身做起。

不等不靠,积极补位,才能成就一个公司。一个人惧怕承担责任,就不会有勇气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也不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能改正错误并更好地完成任务。

每个公司都会出现一些无人负责的事情,这时就需要员工有一种补位意识,多做一些事情。做的事情越多,你才会越重要,掌握的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也就越多,情形对自己也越有利。

企业的高速运转,工作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有补位意识的员工。所以具有主动补位意识的员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员工,也是老板可以依赖的左膀右臂。

看足球比赛,我们会发现,最优秀的射手就是最善于捕捉机会的人,他们总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上。优秀的射手都是会跑位的人,同样,优秀的落实员工也要善于跑位,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用老板吩咐,就能出现在需要的位置上。

我们的工作就和一场足球比赛一样,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这时不要逃避工作和责任,而是要积极地承担起额外的职责,做好“补位”工作,主动地去做公司需要的事。一个能够随时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员工,一定会成为老板最需要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不会把问题留给老板去解决,自然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

廖基程是一个工厂的员工,在工作时,他经常看到,由于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们都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这样一来,戴上脱下相当麻烦不说,手套还很容易被弄坏。

为此,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改进一下?

有一天,他在帮妹妹制作纸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糨糊,糨糊快干的时候,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样方便就好了!”

过了不久,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制成糨糊一样的液体,手往这种液体里一放,一双又柔又软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时,手往另一种液体里一浸,手套便消失了,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吗?他将自己的这一大胆想法向公司作了汇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马上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把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大家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液体手套”,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手就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双手套,而且非常柔软舒适,还有弹性,不需要时,把手放进水里一泡,手套便“冰消瓦解”了。

廖基程的主动思考为公司解决了问题,自然会受到老板的青睐。有的员工认为这些事和自己的工作职责无关,即使是一件随手可以做好的小事也不屑为之;而有的员工则能够把这些事看做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主动去做,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做好。最终,前者仍然平庸,而后者却最终登上了职业的领奖台。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说过:“除非你在工作中的能力超过一般人的平均水平,否则你便不具备在高层工作的能力。”在职场中,我们不但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而且还要善于补位,只要是关系到公司利益的事务,我们就应该去把它做好。这样才能为企业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利润。

没有哪个老板不欣赏积极补位的员工。只有自动自发,树立起补位意识,不缺位、漏位,才能在落实工作中多出业绩,少出差错,才能提高落实的效率。

入模子:接受企业价值观

“入模子”一词用于员工培训方面最早来自联想集团,是指每个进入联想的员工都必须进入联想的“模子”,成为与联想需要相符的联想人。

“入模子”作为新员工进入联想的第一步,就是让联想的价值观灌输给每一个新员工。其实,任何企业都是一样,他们需要的是认同企业自身价值观的员工。同样,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了一家公司,也就意味着接受它。这种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自我的接受。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观念,也是一种企业需要员工具备的基本观念之一。既然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么认同公司,也就是认同自己。

接受组织、自觉接受公司的文化灌输,这绝不是靠外力强加于自己的,而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需要。这种积极心态在成功的企业里表现得非常突出。

联想集团在企业文化培训中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过程,叫“入模子”。“入模子”是典型的柳氏语言风格。按照柳传志的话,“入模子”是说联想要形成一个坚硬的模子,进入联想的职工必须进到联想的“模子”里来,凝成联想的理想、目标、精神、情操行为所要求的形状,使大家能够按照联想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做事,而这种行为规范又主要指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入模子”是新员工进入联想的第一步,公司通过这个过程和仪式,把联想的价值观灌输给每一个新员工。根据联想的传统,每一个联想员工,在入职以后三个月的试用期内,都必须参加“入模子”培训,否则不能够如期转正,“入模子”的成绩会记入新员工档案成为重要依据。联想对每一个“新人”精雕细琢,希望他们不仅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能够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不进入联想的“老君炉”,被联想的企业文化“同化”的人,就不能在联想的大熔炉里面修炼成“仙”。

“入模子”培训的地点一般都选在风光秀丽的郊外,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非常紧凑,甚至超过平时的工作。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起来跑操,军训,然后高唱联想之歌,开始一天的课程。从基本的素质培养开始,比如团队精神、自信精神。然后进入重头戏,是关于联想的部分,包括联想的历史、发展道路、使命和远景,以及联想成功的基本经验。培训的过程中会组织参观联想的工厂、卖场,介绍公司的主要业务、现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薪酬体系,另外还有礼仪规范方面的培养,包括如何接电话,如何对待客户,如何穿衣打扮,等等。总之,凡是从这个“流水线”培养出来的人,就像联想电脑一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联想人。

新人被联想文化“同化”的过程,主要是经过“入模子”实现的。联想的“入模子”培训使联想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能够深入每一名员工的内心。使联想的企业愿景和目标能够成为上下员工的共同志向,从而增强了集体认同感。通过“入模子”的培训,每一名联想人都可以在认同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把个人的奋斗目标更好地融入公司目标。

企业价值观提供了衡量凝聚力的尺度,这种共同的规则体系和评判准则决定了企业全体人员共同的行为取向。

公司价值管理示意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公司的目标管理,团队合作,绩效考核,企业文化,落实与执行,员工的自我管理与提升,职业精神提升都要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展开。企业的价值观是我们做事的导向和内在驱动力。

作为自动自发的优秀员工,我们就要“入模子”就要主动接受企业文化和组织理念,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融入组织,而只有把自己当成组织中的人,才能最终在组织中得到锻炼,并取得成功。当然,融入组织并不是要求你完全抛弃自我,毕竟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所以,在融合的同时,骨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赞成所在企业的价值取向,对此,应该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要我做”强调的是被动,而“我要做”与之恰恰相反,强调的是主动。有着这种主动思想的人,在工作中不是被动等待老板的吩咐,而是自动自发、自觉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和3M公司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要成为一名自动自发型员工,无须多么高的智商或圆滑的社交技巧,而只需改进工作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名自动自发型员工,我们应当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无论老板有没有吩咐,只要我们能做,我们就应该发挥主动负责的精神,把公司的事情做好。

当今社会,公司林立,是什么决定了一家公司蒸蒸日上而另一家公司步履维艰呢?有自己的想法,勇于承担责任,自动自发工作的员工就是企业所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公司的员工只做老板吩咐的事,糊弄工作,那么这样的公司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样的员工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有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姑娘到城市打工,由于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于是选择了餐馆服务员这个职业。这个小姑娘并没有轻视这个职业,而是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彻底将自己投入工作之中。一段时间以后,她不但能熟悉常来的客人,而且掌握了他们的口味,只要客人光顾,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她不但赢得顾客的交口称赞,也为饭店增加了收益——她总是能够使顾客多点一两道菜,并且在别的服务员只照顾一桌客人的时候,她能够独自招待几桌客人。

就在老板逐渐认识到其才能,准备提拔她做店内主管的时候,她却婉言谢绝了这个任命。原来,一位投资餐饮业的顾客看中了她的才干,准备投资与她合作,资金完全由对方投入,她负责管理和员工培训,并且郑重承诺:她将获得新店25%的股份。

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家大型餐饮企业的老板。

一个普通的餐馆务员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本职工作之外,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完善服务和实现服务的突破,而不是只做一些老板交代的事。相比那些只知道招呼客人的服务员而言,其完成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是不同的。她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收集了大量顾客的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改善服务质量,使服务更加人性化、亲情化和个性化,通过一次或数次服务,为饭店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赢得顾客的忠诚,这才是最重要的。

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说过:“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代的工作。哪一种情况更令人丧气,实在很难说。总之,他们会成为第一个被裁员的人,或是在同一个单调而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费终生的精力。”

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而又充满机遇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只有在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同时,尽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一名子自动自发的尽职员工,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员工。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员工要学会与老板的要求“赛跑”,主动超越自我。唯有如此,你才能获得工作的主动权,你的前途也才会变得更加光明!

有备才能无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诺曼底登陆是非常成功的。为什么那么成功呢?原来美英联军在登陆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演练了很多次,他们不断演练登陆的方向、地点、时间以及一切登陆需要做的事情。真正登陆的时候,他们已经胜券在握,登陆的时间与计划的时间只相差几秒钟,这就是准备的力量。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总经理吩咐助理:“明天上午例会要重申公司考勤纪律,你准备一份资料,统计一下最近三个月员工的出勤情况,明天开会之前交给我。”

第二天上午,各部门经理都来到了会议室,总经理对助理说:“你准备的资料呢?”

助理迟疑一会儿,说:“昨天人事部都出去招聘了,找不到人,资料没准备出来。”

总经理很生气:“那你为什么不跟我说?例会怎么开?”

这就是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后果,这仅仅是一次例会,若是一次重要的合作项目洽谈活动,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很可能会导致整个洽谈工作的中止,甚至以失败告终。

我们常常会忽视准备工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准备太重要,但也太平常了。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准备之中,所以,反而对它的重要性视而不见。提起准备,也许有人会说:“准备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准备,却能造就神奇的成功,也能造成痛苦的失败。

你为自己的工作准备得越周到、越具体,对里面的利弊、成本效益、实施步骤、操作细节的把握就会越大,你的想法或者任务实现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正如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所说,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善于做准备的员工也是一个自动自发的优秀员工。

李屹在一个公司的销售部做销售助理。一天,李屹预约的一个客户按时来到公司,李屹按照预约的时间,笑容可掬地站在洽谈室门前等待客户的到来。

客户没有迟到,但还是对李屹的等待多少有些意外,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他很满意。

李屹不慌不忙地打开文件夹,里面的产品资料、使用说明、文本合同等一应俱全。李屹有条不紊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情况,并把近期公司举行的优惠活动详细地告诉给客户,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最后,李屹对客户说:“听说贵公司最近又要在广州开设一家分公司,我想,贵公司在短期内可能还要引进我们公司的设备。如果您愿意,可以在这次订货中一起购置所需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因购置数量多而享受更多的优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装运费用,你看怎么样?”客户显然是觉得这个建议十分合理,马上给总公司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将最初要订100万美元的货物增加到了200万美元。

准备是自动自发的表现,也是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保证。有备才能无患,只有准备充分,后面的工作才能真正收到水到渠成的结果。就像李屹一样,在每次会见客户前,把所有可能用到的资料准备好,并提前调查清楚客户的实际情况及其最新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了解详细。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在会见客户时,就有了十分的把握。同时,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为客户的利益着想,也是准备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客户与企业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而环境又是发展变化的,当前,员工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较量,同时也是行动与速度的对抗,俗话说“抢先一步赢商机”,准备能帮助你减少工作中的障碍。准备中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包含着必然的因素,而准备却可以使偶然出现的机会变成必然的成功因素,直接降低了风险。如果不善于谋划未来,准备工作,只是鼠目寸光,关注当前,就会失去未来潜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