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學術三儒行(1)

士論

柯培元

自古人材之盛。俗化之隆。莫如成周之世。周之所以造士者。何其詳也。自鄉射飲酒合樂養老。以至勞農訊獄。飲至獻馘。皆在於學。士皆與於其事。其術則順四時。而使之弦歌蹈舞。讀誦辨說。習其筋骨於節度之中。一其耳目於聲容之地。閑之盡其物。而究之有以達其材。防之充其途。而養之有以全其性。士之行脩德成而可以為世用。非獨其質。亦先王之所以教之。有其具也。今之為士者。惟讀誦之存焉耳。而使之作為文詞。以徇程式。而求合有司之尺寸。有司亦以操進退之權。以為畢吾職守。宜乎古之君子。有感於古今成材之難易也。匪獨此也。其習於誦讀。而騁於文詞。汲汲然以求合於有司。不得不謂之士。其猶有三代之遺也。蓋自漢魏而降。不專經師。率由異途以見事業立功名。豈獨三代以下無全人哉。先王之教寖廢也。亦已久矣。蓋余聞之。士。事也。此孟子之旨也。許氏本之以著說文。數始于一。終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此聞一知二聞一知十之義也。其立之也微。其行之也著。微者立於不可知之表。嘗託於著者以行。而著者所以行其所立。故雖煩且密。而皆有以達人之材。盡人之性。先王之立教也。凡以禁過禦淫。去昏徹蔽。使人自得其心。是以由其道者誦說諷詠。則渙然博其義理之趣。戛擊拊奏。升降俯仰。莫不油然暢其心。而樂於所學。夫道德之為天下國家。守之必本於行誼。行之必濟於材能。立之必厲於氣節。三者皆士之所以自見於世而自立。以符道德之實者也。今之為士者。行誼既不見稱於時。材能又無所施於用。氣節遂為見諸空談。而詡詡然負道德之名。不亦足為當世羞耶。嗟乎。先王之教之寖廢也亦已久矣。誠使今日探本溯源。而講三代立學之義。俾為士者少而習焉。長而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即使講習讀誦之用於訓詁。而詞章之拘於格法體製者。其言亦皆有物有倫。不病於繁文縟節。雕繪藻飾。而皆可以謂之道德之文章。以是教之。以是取之。自可以得為天下國家之成材。夫脩其身以為天下國家者。士之事。而先王之教出於此也。養之使可用。而後用之。以其素所養。則士之出而任天下國家之事。宜無不能為者。此育材選賢之方。而道德之一。治化之隆。其術亦由乎是。是其為法。亦何以異於成周賓興之良。惟其所以教而取之。視夫司徒之所掌。閭胥族師之所書。大司馬之所論。古今同不同可知也。唐裴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嗟乎。器識者。道德治化之所由明也。先王之養之以此也夫。

名節篇

湯成烈

為政者。欲救風俗之敝。莫如端人心之趨向。欲端人心之趨向。莫如崇名節之士。表揚之。尊顯之。以動下士愛慕之心。以示齊民禮敬之式。凡人心驕矜而護前。故勵之以名。人心詭隨而放佚。故閑之以節。是名節者。士君子之大防也。聖人論士。曰行己有恥。勵其節也。曰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是欲附君子之林。必有介然不易之節矣。子臧曰。聖達節。次守節。尚論古人。達節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敝屣其國。甘心窮餓。皎焉上與日月爭光。聞其風者。仰而思。惄而慕。孟子所以稱為百世之師也。後世梅福嚴光郭泰黃憲申屠蟠管幼安陶潛謝枋得諸人。或逃名匿跡。或槁餓沒世。追前徽。庶乎無間。下此硜硜絕俗。秉節不回。漢宋之世。更僕難數。良繇講學風盛。士束其身。民新其俗。當時儒者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言。善教入人。舍生取義。君上以風臣下。父老以誡子弟。雖鄉曲里巷。婦人女子。亦知貞潔之可慕。而懼名節之墜。則庠序之士。有不白圭其躬。而慮青蠅之是集哉。故必兢持於平日。斯能取決於臨時。蓋平日愛名。不敢放縱於禮法之外。以貽父母之戚。與不令之名。則其人為世儀表。不待臨時立節。而後起人之愛敬矣。平日放縱妄為。敗禮敗度。不顧貽父母之憂。妻子之累。加之惡名而不恤。則為人不齒。而不必問其末節矣。是名者。實之所歸。實不副名。其名必敗。惟君子不患名之不立。而患名之不副。故聞過情則恥之。沒世不稱則疾之。聞人之毀。兢兢惕勵。返躬自修。聞人之譽。內省不疚。不敢自居。闇然日章。久而彌光。風聲之樹。式於鄉閭。一行一言。應乎千里。處約則泊乎寡營。達道則毅然難犯。有確乎不可拔之志。斯有凜乎不可奪之節。夫然後得成君子之名也。然此士大夫之行。而非凡民之所能也。蓋凡民必有待而興。非上有激勸之。風勵之。不識不知。少成習慣。未有不日趨下流者。矧澆侈之風盛。懷利之心錮。冒卑污而不羞。安鄙吝而不覺。敗類日多。名節埽地。當此而欲變化人心蕩滌污俗。為治者果何術之操乎。顧氏曰。惟以名為治。乃可以勝之。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清廉潔者顯。名之所去。上之所擯。而怙侈貪得者廢。於是彰癉嚴而善惡著。貞邪別而榮辱異。人有不動其心者哉。南史言。漢世士務修身。故忠孝成俗。乘軒服冕。非此莫由。晉宋以來。風衰義缺。其治亂之跡。相去亦遠矣。蓋不能使天下之人盡喻於義。而能使之知慕乎名。操是以進退人才而鼓舞之。篤信好學之儒。升之清要。潔己愛民之庶尹。賜之田宅。上行崇學興廉之政。下守難進易退之義。徇名急於趨利。守志所以全身。則賞清節而禮名賢。豈不可端人之趨向。以救風俗之敝乎。

示慶藩論人品

郭崑燾

從古小人之情狀。千變萬化。大要一私字盡之。凡可以自快其私欲者。非獨惻隱慈愛是非羞惡辭讓之心。可盡歸於泯滅。即禍福利害。亦非其所暇計。所謂小人而無忌憚者也。趨避之見。君子弗取。然小人而尚知趨避。則猶未為小人之尤。今之小人所以萬無可救藥也。至於號為君子者。又惟務以自了為事。於舉世之利病休戚。漠然無所動於其心。功名可居則居之。嫌怨不必避而亦避之。用是安享榮華。身名俱泰。究其本原。則亦均之自私而已。合天下之君子小人而一出於私。天下事尚可為乎哉。

朱建論

戴鈞衡

小人之於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與之交。則其勢不能中絕。交之既深。則有事或且為小人用。此其道在嚴之於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艱難困苦之中。小人之計乃不得間而入。漢平原君朱建。史稱其刻廉剛直。行不苟合。義不取容。辟陽侯欲知建。建不肯見。其氣節亦可謂卓卓者矣。及居母喪。貧不能備服具。辟陽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辭。夫受人之德。必有以報。受不義之恩。其報之也亦必將出於不義。以不義為小人謀。則不至於自殺其身不已。建既受金。故遇辟陽之難。不得不求為之脫。既為辟陽之客。聞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嗚呼。以百金之故。喪名失節。遂殺其身。士君子取與之間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喪事稱家之有無。有。無過禮。無。則歛手足形懸棺而窆。建果貧也。服具不備可也。受金治喪。賢者不為也。然則建即終不為辟陽之客。而受不義之金以營喪。是污其親以不義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實甚。且辟陽侯之奉裞於建也。誰使之哉。建之友陸生也。君子之於友也。曲成其美。不陷以惡。辟陽奉裞。陸生當為辭而卻之。不然。於其受也責而歸之。而乃教辟陽故陷建於不義。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稱廉直不苟者。皆飾行欺世。賈欲有以嘗之。故藉辟陽以驗其真偽。否則知其偽而故以敗之。不然則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無名於世。世亦無所短長。苟孑孑自好著聲稱於時。則人所以嘗試之者百端。稍有不誠。未有不敗者也。建之初不見辟陽也。知其為小人不可近也。既裞以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於貧窘不得已。且以為受之有名。未必遽傷義也。不知天下之貌為君子。著行立節。一旦敗塗地不可贖者。皆此不得已之情。與未必遽傷於義之念誤之。夫苟以義衡之。亦烏在其不得已也。

閽者論

鄧瑤

鄧子端居無事。一日有客排闥入。悻悻然告曰。適詣顯者門。為閽者拒。懊甚。故退而就子斗室。鄧子肅客對曰。君子窮而在下。則視其所與。其人為龐儒碩學。蓄道德而能文章。足以生吾嚴憚憤厲之心。資吾身心性命之益。而因以發名成業者。吾必執弟子禮請見之。雖屢踵其門不為辱。其次博洽多聞。足以祛吾固陋。而擴充其耳目。增益其知識者。吾必因緣求見而友之。其次喜任俠。尚氣節。一與結識。足以共患難託死生者。吾必陰求得之。引為昆弟之好。若皆無足取。而與其人有鄉里之故。親串之雅。彼雖位尊祿厚。而我之姓名家世。度其未遂遺忘。則亦可以持刺謁之。何則。羈旅之人。遠來異域。或冀其能館我飲食我。而藉以弛其擔負。亦窶人子必不得已之苦衷。識者亦不得遽相訾誚也。今子之所詣者。果足當吾師吾友。與為吾昆弟之好者乎。抑果為子鄉里之故。親串之雅。素知姓名家世。而足以通有無時緩急者乎。既皆無之。而子顧貿貿然造門請謁。其不見納於豪奴固宜。隋珠趙璧。至重也。而急於求售。則市魁牙儈。得而低昂之矣。吳娃越姬。至美也。而輕於自媒。則囗養輿臺。得而戲謔之矣。何則。自炫其寶與自呈其身。實有自取侮辱之道焉。禮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今君此行。不可謂非失足矣。尚嘵嘵然蓄怒於某氏之閽乎。雖然。達官顯宦。巍然坐廊廟。秉節麾。號稱奔走天下士。其亦當求古人禮賢下士之風耶。武王之門銘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周公為家相。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以接白屋之士。蓋古聖人之不敢失禮於人如此。史記鄭當時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晉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待士。凡閽寺無禮者。輒對客杖之。是皆有古人之餘風焉。故善處貧賤者。不可輕詣人以失己。善居貴顯者。不敢輕慢士以失人。

書劉海峰續難言後

熊少牧

劉子海峰難元許魯齋儒者以治生為急之說。以謂儒者所志何事。治生豈其所宜。且鄙魯齋以學道博天下之虛名。以治生收天下之厚利。其言甚明辨矣。然遂謂儒者絕不宜治生。是又不然。諸葛孔明。三代下具儒之體用者也。顧其言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有餘。臣身在外。不別治生以長尺寸。繇是觀之。使孔明並無田桑之業。未必不為子孫衣食計。孔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謂貧不必憂。非謂謀道者必宜貧也。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亦謂士可以無恆產。非謂士不宜有恆產也。然則治生亦儒者事。特不當以為急務耳。劉子所云。或一時有激之論與。獨其謂魯齋為講學之徒所尊信。後之偽儒幸其說出自魯齋。將假之以濟其貪污。則直窮流弊。其言最為沈痛。何也。鄉曲庸鄙者流。及市井鬻販之子。巧析錙銖。惟日不足。固然其無足怪。乃冠儒冠。服儒服。進退於搢紳先生之閒。焦心疲力。謀良田美宅。以肥其身。以利其後人。稍不快意。輒假聲勢恫喝。搖動官吏。人莫敢誰何。私相詬病。避之如鬼蜮。而彼若罔聞知。深詭自飾。遇貧而黠者啗以小惠。俾為之延譽。割產之不毛者為族義莊。復託諸詩文以見志。若介如伊尹。清如伯夷。可當之而無慚。吁。此鄉曲庸鄙者流。市井鬻販之子之所不為。而儒者悍然為之。是則魯齋之說誤之也。雖然。世道人心之變。儒者且不自好若此。又豈魯齋所忍料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