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治體二原治下(4)
明允著幾策二篇。首言審敵。其論宋之弊。謂以弱政敗強勢。必為之強政。而天下之勢。可復歸於強。竊嘗謂當時無舉其言而行之者。苟舉而行之。則宋之亡可立而待。將求為南渡之偏安而不可得。明允固嘗論天下大勢。如人身然。人固有血氣衰竭。醫者誤投以茸劇劑。卒燥其陽以至於不救者。往往是矣。今有人道暍而仆者。或以水飲之立斃。有餓而僵於市者。立與之飽食亦斃。非水之不可救暍。食之不可起餓。而用之者過於急也。以強政矯弱弊也。何以異此。夷考古之帝王。處積弱之勢。而能自振拔以至於強者。惟周宣王一人而已。宣王中興事業。頗見於詩。今觀其詩。不過畋獵而講武事已耳。撫流亡之民而安集之已耳。中國外夷有不馴服者。則命將出師以討伐之。初未嘗以繁刑嚴誅。束縛斯民。而震讋之使必從也。夫以繁刑嚴誅。用之於嘽緩偷懦之後者。是猶積土石而遏湍水也。一旦潰決。則必至於浸溢漫衍不可收拾。後將欲返乎一日之無事而不可得也。夫宋之亡。固積弱之弊使然。然尚得為南宋偏安之局者。祖宗深仁厚澤。有以漸漬乎人心而不忍去也。今一旦而以尚威之說矯之。吾恐威未立而人之畔而思去者不少矣。然則遂因而任之。如何。曰。惡乎可。先王之於治也。匪強其政也。而務強其心。心強則政強。如人身氣脈壯盛。而耳目百體。皆為之效用而不倦也。心之弱者。政雖強而亦弱。如懦夫呼叫跳踉於前。而識者知其中之先餒也。然則強心之道如之何。曰。君者天下之心也。奮發之氣自上始之。而朝野內外皆振動於不自覺矣。後有處積弱之勢者。得吾言而思之。亦庶乎其可也。
論明太祖二
潘德輿
有明一代后囗無失德。洪武元年修女戒。三年嚴宮政。五年鐫戒后囗之辭於宮中。祖訓嚴矣。雖然。宦官宮妾。相毗連者也。明祖以宮中隙地。使內侍種蔬。朝退。見二內侍囗而行雨中。杖責之曰。皆民力也。暴殄若是。洪武二年。定內侍諸司制。諭吏部曰。周禮閹寺未及百人。後世踰數千。卒為患。求善良於此輩。千百無一二。朕今備使令耳。雖未能如古。亦當與防微。訓不可謂不嚴也。然而明之宗社。卒亡於宦官手。何哉。以予揆之。周禮不足盡信。官制多與囗經不合。獨其以閹寺為冢宰之屬。雖未見他經。然閹寺亦官也。既云官。則亦統百官者之所統可知也。夫周之冢宰。宰相之職也。而明則不立宰相。專責六部。亦不以吏部尚書統攝閹宦。其後內閣之權雖重。亦與閹寺無統屬。夫周重冢宰而閹寺微。明廢宰執而閹寺橫。三楊賢臣也。而不能不希王振之旨。此皆三代以後不以冢宰治閹寺之失也。得失之機可以鑑矣。
書明徐文定公兵機要略後
謝應芝
兵機要略三卷。前明大學士徐文定光啟所著也。跡明亡之由在上與民爭利。不知務農桑本業。而軍事既起。用兵無法。日靡國帑。至於加賦病民。其民日苦賦稅之害。無畎畝之利。乃釋耰耡操白刃。皆起為盜賊。公獨洞見原本。考究古今農政利病得失。下及種樹畜牧之法。既著有農政全書。而凡練兵形名火攻諸法。雖不足竟公之全。亦略見於是編。使公克展其才於萬歷天啟全盛之時。務農利。與民休息。罷筦榷。弛苛斂。則可以富民。可以足國。縱不得已用兵。而節制之師無多費。國可不貧。民亦不蒙加賦之害。顧兩者皆不能得。蓋不獨國家之不幸。抑亦民生之不幸也。迄至天怒人怨。歲歉兵荒。盜賊四起。雖有善治之才亦無及。況又權姦抑制於上。使不得逞耶。然同時忠義才智之臣。如孫高陽盧義興孫雁門輩。且無不中傷於權佞。以此知明祚之將終。非人力所能挽。此中蓋有天焉。則又無庸以不用公為惜矣。
戴天偶述
龔鞏祚
語云。人日戴天而不知天之高。其今之士民耶。蓋相與世世遊乎。廓然大順若寒暑晝夜。而不知 列聖實生我也鞠我也。等百世之王難比仁也。意士不讀史之過耶。史之百王。仁不仁之差大端有三。視其賦。視其刑。視其役而已矣。 本朝自 聖祖之年。屢問所以損上益下者。 世宗初。遂用怡賢親王言。減蘇松一道地丁銀四十五萬兩。南昌一道地丁銀十七萬兩。乾隆二年。又減江浙兩省地丁銀二十萬兩。減明賦十之四。東南天下華。然而所食於東南者止此矣。獨粟米漕東南。乾隆朝。凡蠲七省漕米者三。普蠲天下地丁銀者亦三。史所未有。且地丁者。丁統於地。非計丁而出賦也。有漕省。囗地丁計。為什一。無漕省。止計地丁。尚不及三十分之一。雖曰玉食萬方。而所食於一千四百五十一州縣者。又止此矣。此 本朝之賦。 本朝死刑別二等。曰情實。曰緩決。又有情實而不予勾者。勾囚之日。 皇帝賜漢大學士一人坐。一一商搉之。講官科道皆侍。先期由有司詳部。部臣核定。又有九卿會議簽商。有刑科簽商。蓋自有司初定讞。以至於予勾。中間更心目十數。更手百數。仕者囗至死。子孫應試入仕如故。此 本朝之刑。中外一家。無漢唐戍邊塞之民。而一切城工河防。以及 內廷營造。 行幸所治囗道。皆雇民給直。 國家雖費帑巨萬。民不知。知受雇而已。至於南河。 國家痔漏。所費者。國之帑金也。所救者。民之田廬也。似宜藉民力。乃役夫歲數百萬。無空役者。是故 本朝絕無力役之事。史之百王。其酷虐無道。生人丁其囗者。不必徵也。平世中主。亦不與度也。請徵三王。三王且什一。況其降乎。酒誥之殺濫。甫刑之條繁。漢文雖除肉刑矣。而夷人之三族。何足數也。況其降乎。三王於農囗使民。用民力歲三月。況其降乎。至於鼎鑊椹質。夷三族之刑。士大夫妻女發樂籍之刑。言官受廷杖下鎮撫司獄之刑。計口出泉。髫齔皆算。算及車船牛馬之賦。治宮室築城戍邊。盡閭左以發之之力役。二百年之民或惎以古事。駭然不信。曰。史豈有是耶。而古者日日習之。若寒暑晝夜。彼非圓頂方止父母所生之民耶。非今之士民之先祖耶。何其慘也。升平分類讀史雅詩一卷十有五篇。內閣中書仁和龔鞏祚之所造也。鞏祚自言曰。今之世有窮陬荒濱。貊鄉鼠壤。悍頑扇亂。而自外於天地父母者。間歲上聞。為支末憂。謂宜有文臣。囗先知覺後知之義。作為歌詩。而使相與絃歌其間。詩之義貴易知也。犯上作亂之民。必有自搏顙泣者。必有投械而起。卬祝 聖清千萬年。俛祝雲礽之遊其世者。擇言而興。不避在位。
東華錄序
王先謙
臣聞天以佑民為心。君以體天為國。此理千古不易。自有中國以來。君臣陳戒。恆用是為勸勉。至於實盡牧民之職。以仰承天休。丕基洪業。鞏若金城。當開國而已垂億萬之統。未有如我 大清者也。自古歷世久而得天下者莫如周。忠厚累積。延祚八百。然昭穆之世。威靈寖替。啟東轍矣。炎漢以降。其君多以崛起。草刱之際。媮為一切。以幸天下。一再傳後。綱紀頹弛。陵替之漸開。變亂之端作。即有享國遠。曾無百年不遘內憂外患。苟且枝柱。卒用顛危。所以然者。祖宗培植而未遑。子孫紹述而不足。恩澤不能深結人心。而法復無以持其久也。明祖肇立。百度號為精密。故其末季。師喪財匱。而國勢不傾。然開刱之初。誅戮安忍。靖難兵興。元氣剝喪。仁厚之澤亦少竭焉。萬歷以還。綴旒在上。延及天崇。橫恣極於宦寺。盜賊四起。元元塗炭。至於言路猖狂。變亂國是。君有權而不敢收。臣有忠而不能效。綱維蕩然。國亦灰滅矣。由是觀之。為治之道豈有他哉。仁為百姓囗其有餘。雖萬厚不以為嫌。法為天下制其泰過。即一疏有所不可。惟在人主謹持魁柄。因事調劑。以適其宜。斯為可大可久之業。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此之謂也。我 太祖皇帝。肇興東土。無利天下之心。因明臣召釁。起兵復仇。既定諸部。破明兵。取遼瀋。遐邇懷畏。遂建 尊號。用賢納諫。崇儉黜奢。嚴法令以肅囗情。亟民事以崇本務。締造伊始。而治具畢恢。屹然建萬世不拔之基。為 帝太祖。功莫隆焉。
太宗皇帝。下朝鮮。臣蒙古。殘明取其城邑。性不嗜殺。慼然以生民為念。命將出征。每誡毋妄誅掠。屢勝之後。猶投書明主講和。至數十次。以善養人。禁絕侵暴。法不寬貴近。恩無閒疏逖。雖未定中原。而精神意量。廓乎兼容囗包。萬流傾心。規模宏遠。為 帝太宗。德莫懋焉。 世祖皇帝。沖齡正位。因明運告終。入關翦寇。奄有九有。 親政以後。制作聿新。延訪儒臣。斟酌百代。 聖懷謙抑。責躬之詔屢下。迄於 晏駕。未改厥初。舉明季朋黨流風賦斂苛政。一埽刮絕。與臣民更始。俾薄海內外。重囗天日。所以為 帝世祖。 聖祖皇帝。天錫智勇。幼即以康乂天下為心。值三囗不靖。東南岌岌。 宸謨默運。措寰宇於磐石之安。闢郡海島。犁庭漠北。危招羅剎。就我皋牢。 躬上聖之姿。以好古敏求為務。誦讀講貫。儒生無以踰其勤。挽強命中。材武之士無能程其力。凡有制作。皆條理始終。開抉閫奧。為萬代法。黜陟賞罰。與天下為公。 宮庭呼吸。通於窮巷。 巡省河防。屢勤鑾輅。故能排囗疑而成丕績。蠲租給復。月不絕書。 湛恩厖鴻。浹民肌髓。古稱令辟。若漢之文帝。宋之仁宗。不足以仰方 美備。堯舜至矣。然洪荒簡陋。可以清靜無為治之。如我 朝民物之熾豐。疆域之廣遠。有未易言就理者。洵乎 聖祖為書契以來首出之 一人也。及 皇躬不豫。比戶祈禱。 升遐之日。路祭巷哭。囗於窮壤。凡有血氣。咸懷一心。奉 主之誠。雖云守成。實兼開刱。所以為 帝聖祖。
世宗皇帝。始居囗藩。獨立不倚。 睿襟沖邈。默契 天心。唯 聖祖為能無憂。唯 世宗不愧達孝。既纘大統。合宙欣慶。承六十年生息之後。慮天下習於縱弛。日揭示大義。以濯磨人心。自宗藩以至臣庶。始懍然守法奉公。永遵蕩平正直之路。至於帡覆閭閻。纖微必至。 先聖 後聖。若合符節。以唐虞執中之心。極文武張弛之用。所以為 帝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