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玄奘生平

玄奘(600~664年),俗名陈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人,父亲陈慧,笃尊儒学。玄奘早年好儒,随父学《孝经》,后跟随兄长长捷法师于洛阳净土寺学佛经。玄奘少年即熟读《法华》、《维摩》等多种佛经,二十一岁受具足戒,青年时代从景法师学《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并能升座复述,博得众僧喝彩。后又学《摄论》、《杂心》、《八提度论》,以后又进京都长安,师从道岳、法常、憎辨、玄会等名僧学习《俱舍》、《摄论》,二十四岁时已穷极当时国内现有的佛经。但玄奘仍觉未识真谛,遂生前往天竺取经之愿。玄奘为取得真经,也为改变佛教的社会地位,于是借唐朝贞观之治的大好时机独自一人西行取经。

他冒着生命危险,偷越国境,独闯玉门关,出关后昼伏夜行,差点被胡人向导杀死。后在漠漠黄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的荒漠中独自行走,因打破了水袋差点送命;路遇高昌国被强留而不得不采取绝食手段;穿越帕米尔冰山差点摔死;一路上豺狼当道,强盗横生,多次面临死亡威胁。

在天竺国,玄奘还遇到异教徒的多次挑衅,终因拼死辩难,制《会宗论》、《中观》、《唯识》,破小乘论而化险为夷,真可谓逢凶化吉、九死一生。

历经千辛万苦,玄奘终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拜戒贤法师听讲《瑜伽师地论》。玄奘学成后,又学《中论》、《百论》、《俱舍》、《婆沙》等,历时五年之久。之后又遍历东、南印度四年,博学印度佛教的各宗各派,穷尽大小乘佛教的各论经典。

返回那烂陀寺后,玄奘开始当众讲经。尤其著《会宗论》三千颂,对《瑜伽》及《中观》两家的观点进行了融通,受到广泛称誉。是时,玄奘在印度已经名声很大。后南印度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挑战,玄奘受戒日王委托作《制恶见论》,使正量部论师多折服。

最使玄奘轰动全印度的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印度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曲女城举办举世瞩目的无遮大法会,与会僧人数千,首推玄奘主辩,玄奘以自己的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等任人发难。如果被人驳倒即当众斩首谢众,但十八天讲解竟无一人敢于挑战。玄奘终于获得了全印度佛教各派各宗学术权威的地位,一时间蜚声中外,获得了印度本国僧人都得不到的无上荣誉和尊敬。

曲女城的无遮大会后,玄奘告别戒日王、戒贤及诸佛门法师,在受到戒日王隆重的欢送后,启程东归。他用戒日王所赠的大象载着数百部佛经及若干佛像浩浩荡荡返国。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上表唐太宗。太宗看后甚悦,赐洛阳亲见。唐太宗出于对玄奘的赞赏以及政治需要,建议玄奘著书立说,并下令将长安弘福寺作为玄奘的译经场所,还派专人协助。

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一年内便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得到唐太宗的高度赞扬,并在译经事业上得到了唐太宗的大力支持。唐太宗还亲自为玄奘所译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后在近二十年时间里,玄奘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译经工作,到龙朔三年(663年),共译完《瑜伽师地论》、《大般若》、《唯成识论》等焚文佛经达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名僧终于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