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综合战略篇(2)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消除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的重大举措,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切实发挥服务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再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并充分发挥宁夏国际空港物流、惠农陆路口岸以及银川陆港物流中心功能,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周边、通江达海、连接国际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主题形象,着力打造“黄河金岸”和“清凉六盘”旅游品牌,深度挖掘宁夏特有人文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打破地区、部门界限,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贯穿宁夏南北、连接“大关中”的黄金旅游线路。努力开拓阿拉伯国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建成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金融业,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引入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大力发展证券、期货、保险、担保、信托等产业,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新业态,开展伊斯兰金融试点,把银川打造成世界伊斯兰金融进入中国市场的承接和转换平台。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支持软件信息业,加大动漫、游戏、创意等产品开发。培育壮大社会中介服务业,发展商务会展业和社区服务业,有序引导汽车、房地产消费,规范市场秩序,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改造提升城乡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运用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贸流通升级换代。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网点改造,加快形成一批城市商业圈,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零售商,增强市场竞争性。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运输体系和配送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商贸物流网络,提高农村双向流通水平。
(三)统筹城乡山川发展,高标准建设沿黄经济区
坚持把整个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建设,以条件优越的沿黄经济区为主平台统筹城乡、山川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城镇体系。以黄河金岸为主轴,加快落实“六个一体化”要求,带动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形成以首府银川为中心,四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县城、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布局。深入实施生态移民攻坚计划,引导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居民向沿黄城市带有序转移、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步伐。
二是优化沿黄经济区产业布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而又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
首府银川作为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化工“金三角”和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要突出“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特色,吸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向银川中心城区集中,把银川打造成服务全宁夏以及周边毗邻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研发创新中心、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检测认证中心、信息中心和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化工“金三角”的生产生活服务基地,建成西北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同业聚集、集群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引导工业企业向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大型火力发电、煤制甲醇、煤基二甲醚、煤基烯烃、煤制油等高端煤化工产业和石油替代产业,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精密铸造、风电机组和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心城区外围的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灵武羊绒)以及贺兰德胜、永宁望远等工业园区,要发挥优势,重点发展羊绒、生态纺织、清真食品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依托卫星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加工制造中心。
石嘴山市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打造高效循环生态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引导高载能产业走清洁、高效、低碳发展的道路,高水平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打造中国的氯碱产业中心和以钽铌铍、结晶硅、碳素制品为代表的新材料制造中心。加快接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矿山机械、新能源装备、专用车辆等机械制造业,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顺利转型。
吴忠市要充分发挥回族之乡和塞上江南的优势,深度开发清真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穆斯林用品及清真食品研发生产中心、商贸集散中心。依托青铜峡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国内重要的铝镁材料生产加工中心。
中卫市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和西北铁路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物流仓储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新疆煤炭、石油进行深加工,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聚集区。
固原作为沿黄经济外围的区域中心城市,要服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于生态移民时期的人口迁移趋势,走独具特色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充分挖掘固原深厚的文化内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县城,增强小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劳务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生态农业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努力把固原打造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四)深入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打造内陆开放试验区
深入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巩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充分发挥宁夏在土地、能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深化闽宁合作和沿海省市合作建设工业园区,实行产业链条整体招商。争取中央支持沿黄经济区建设内陆开放特区,提升沿黄经济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内陆开放特区要强化硬件建设:建设中阿经贸论坛暨“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永久性会址,作为中阿双方国家级、国际性、永久性的经济合作平台;建设银川河东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开放的主要窗口;建设银川国际伊斯兰金融试验区,作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金融合作的承接与转换平台;建设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认证中心,作为我国清真食品与轻工产品对接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市场的平台,吸引国内外生产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的大企业向沿黄经济区聚集,打造国际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认证、研发、生产、加工、集散中心。内陆开放特区应高度重视“软件”建设,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争取国家支持设立综合保税区,对宁夏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等商品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允许沿黄经济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自主审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实行城乡之间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扩大城市居住用地供给规模,减少农村居住用地规模。支持内陆开放特区推动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国际伊斯兰金融的有效对接。支持沿黄经济区自主开展石油天然气进口和加工业务。
(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宁夏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有力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围绕“五优一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攻克宁夏亟须的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节水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洁净煤、节能环保、新兴煤化工和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应用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见效快的科技成果,显著提高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抓紧研究出台进一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工作,完善柔性引进和全职引进的相关政策,实现借智发展。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严格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好项目准入关,杜绝限制类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上马。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实现企业达标排放,污染总量削减。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切实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强工业园区循环产业链建设,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三废”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及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扩大环境容量。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设好“六个百万亩”,进一步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发展碳汇林业。加强沿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自我平衡和消纳污染物的能力,扩大环境容量,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报告
李耀松许芬李霞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生态移民是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是破解区域生态和生存矛盾、实现双赢的战略性决策。研究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推动欠发达地区解决贫困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宁夏中南部地区还有几十万人生活在干旱缺水的大山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对宁夏区情的深刻认识,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对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实施移民搬迁,涉及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规划县内安置2.84万户12.11万人,占移民总规模的35%,县外安置5.04万户22.49万人,占65%。规划移民安置区274个,其中生态移民安置区234个,安置移民5.87万户25.95万人,占移民总规模的75%;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安置移民2.01万户8.65万人,占25%。2011年,全区生态移民工程第一批计划开工建设81个移民安置区,建设3.2万户14.2万人移民住房,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工程。目前,各市县移民住房、农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相继开展,移民安置模式不断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举全区之力推进生态移民的局面已经形成。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特点分析
(一)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
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移民局,专门负责生态移民具体工作。自治区和各市、县(区)农垦局,党政领导亲自抓生态移民规划。自治区各厅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结合各自的职责,完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研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配合开展生态移民工作。各企(事)业单位、职业教育院校和社会各界以生态移民项目区为平台,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开展移民培训以及捐款捐物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移民攻坚,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支持、群策群力”的良好工作格局,为顺利推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项目区建设方案科学合理
1.依据资源条件认真确定项目区。对生态移民项目区,以核查水土资源为重点,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对每个项目区的灌溉水源、可用水量、水利工程布局、灌溉方式等逐一进行了落实,对项目区土地类型、权属进行了确认,并对土壤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最终确定了项目区建设地点。
2.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审定项目区建设方案。自治区相关部门对计划建设的81个项目区进行了实地勘查,并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联合审查。对靠近城镇或工业园区的劳务移民项目区,共享水、电、路等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只安排建设移民住房和学校、幼儿园及社区服务等部分配套设施;对移民住房建设增加了上下圈梁和构造柱,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对项目区土地大多数为沙荒地和生荒地的,增加了防沙治沙和土壤改良等建设内容。通过部门联合审查,优化完善了项目区建设方案,同时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三)移民新村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