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复盘:10大企业O2O模式与操盘方法解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平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当今世界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企业主导发展模式,向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平台+企业(个人)”协同发展模式转变,互联网平台发挥着日益强劲的驱动作用。

哪里有市场需求,创新之舟就会驶向哪里。在O2O服务本地生活服务在线化创新中,滴滴成为标杆。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9月9日在北京上线。2015年5月起,滴滴不间断推出了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滴滴出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在中国360余座城市为2亿用户提供用车和代驾服务,每天完成700万订单。

2015年“全球40位40岁以下的精英”(40under 40)排行榜,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总裁柳青上榜,排名第三位。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两次亲切接见程维。2015年9月,在跟随习近平主席访美的企业家里,程维是中方唯一的80后企业家。

“滴滴一下,出行更美好。”滴滴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出行思维。滴滴出行在三年内完成了从80万人民币起家,迅速成长为估值165亿美元“独角兽”企业的蜕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滴滴做了一场互联网+交通的“中国梦”。滴滴的发展速度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这个在2012年成立之初仅有六个人团队的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创造了这么惊人的业绩?而今,在突破艰难险阻后屹立于行业之巅的滴滴,未来将走向何方……

1节 创业就是不断地闯关

程维回想起三年中短暂的“死亡”片段依旧是唏嘘不已。“在过去三年,稍不小心,滴滴就死掉了。”程维把创业历程比喻为“桥段丰富的韩剧”,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把滴滴的故事形容为“跌宕起伏,天天都是高潮”。努力到无能为力,上天就会给你开一扇窗。在经历一关又一关后,上天给滴滴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这一切在程维看来,都是拼搏、努力后的水到渠成。

创业路上都是孤独的

创业之前,程维在阿里巴巴工作8年,曾经是阿里巴巴最年轻的区域经理,后担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6年的B2B和2年的支付宝的工作期间,程维看到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他花了九个月时间认真思考如何创新和创业。

创业者在巨头的阴影里与巨头共舞,这是一个时代的背景。程维认为,在细分领域,如果做到最好,一定能够打败巨头。程维认为创业的领域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足够大的事情,能承载他对世界的梦想;其二,得符合移动互联网的趋势。程维敏锐地意识到北京“打车难”问题会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契机。

程维认为:“趋势是一直往前的,智能手机会越来越便宜,谁都会用,出租车这个行业,肯定会被互联网渗透。路边打车这种低效率的方式会被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他坚定地相信这种出行方式的变革一定会成功。

在美团网CEO王兴的鼓励下,程维毅然走上了创业的道路……2012年6月6日,程维创立了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正是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创业才可能成功。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了,司机和乘客的用户习惯也教育好了,市场已经成熟了,你再做打车软件,基本上没有机会了。”程维决定做滴滴,其实更多的是靠个人的直觉。

回想创业的历程,1983年出生的程维对创业的处境深有体会,创业的路上都是孤独的。正如马云所言,创业路上你要学会承受孤独,自己用左手温暖右手。

比做产品更不容易的是线下

创业的艰难,远远超出了程维的预期。程维决定做滴滴,起初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开发软件和线下找司机。作为典型的O2O项目,这种应用不仅需要技术团队,更要整合线下资源。而线下资源整合的困难,无论对于传统互联网公司还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都是个门槛。

程维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上线滴滴软件。由于没有技术合伙人,要么自己组织团队开发,要么服务外包。程维自己不懂技术,又认为找团队挺浪费时间的,决定采用外包方式。经过讨价还价,程维花8万元把软件外包给一家软件开发公司。2个月后,对方交付产品时,完全不能用。

开发软件的同时,程维和他的团队开始线下找司机,最初目标是两个月内安装1000个司机端。当时北京有189家出租车公司,近7万辆出租车,10万名司机。一开始,程维和他的团队还是很有信心的,团队中很多是做地推出身的,“现在跟出租车公司谈能有多难?不收你的钱,免费跟你合作,还不好谈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40天过去了,负责市场开发的吴睿跑了一百多家公司,没有签约一家出租车公司。线下的同事每天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交通委员会的红头文件。没有红头文件,出租车公司不合作;与交通委员会的官员联系,他们认为公司有调度平台,不需要打车软件。

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创业团队渐渐动摇了信心。一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其领导人的优良品质,风雨飘摇的团队需要程维。程维并没有放弃,他让大家再坚持一下,跑完189家,还没有一家愿意合作,这个团队就解散。

程维的这种坚持带来了收获,看到了曙光。到了第40多天的时候,一个同事高兴地给程维打电话,说昌平一家小出租车公司愿意合作。当时,对方也不知道滴滴能做什么,就是跟滴滴的团队成员沟通得很好,觉得挺不容易的,就答应了。这样,在只有200辆出租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20个有智能手机的出租车司机中,有8位选择安装滴滴的软件。

一家签约之后,接下来一个星期内,滴滴又签了4家出租车公司。

程维很感激第一家签约的出租车公司,也感激上天的公平,“等到你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上天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窗。”

创业就是不断地闯关。对于成功,程维说:“最重要的是永不放弃,你要推动这个世界改变,推动越大,弹回来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最终比较的是你自己的心理有多强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变的是将事情一点点向前推动。”

创业其实是不停地补短板的过程

人总要为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付出代价。互联网创业是平衡的创业,不像过去依靠长板去赢。创业者身上的薄弱点,你不了解的、不懂的、没有经验的,毫无意外都会成为公司的短板。等到你真的痛的时候,你就会去补短板。

滴滴以销售团队起家,技术是其最大的短板。技术外包不靠谱,程维就开始找技术合伙人。为了找到可能搭档的技术合伙人,程维想尽了一切办法,找支付宝的同事,找亲戚朋友帮忙物色和打听,去腾讯、百度约想跳槽的技术人员吃饭喝咖啡,积极招聘工程师。他找了好几个大公司出来的工程师,他们都拒绝了他。

程维通过微信群中的一个猎头找到了后来任滴滴产品技术副总裁的张博——原来的百度研发经理。跟张博谈完,程维特别兴奋,他一眼就知道张博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2012年7月,滴滴陆续签约了一些出租车公司。从7月延后到8月再延后到8月月底,滴滴软件一直都没有达到上线的标准。张博认为产品不行,但时间不能再拖了,必须要上。那就硬着头皮上,能响就行!

2012年9月9日,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滴滴硬着头皮在北京上线。然而,这种临时抓来的产品漏洞百出。程维一拿到软件就迫不及待地到交委演示滴滴打车。然而,演示的过程却让他十分尴尬。叫10次车,能响六七次。不响的时候,大家就盯着该响起来的手机,沉默10秒钟,他尴尬地把话题岔开。以后再给人演示的时候,就带上两部手机,哪部响就拿哪部出来。

“产品一定要做到70分以上。”程维给后来的创业者忠告。程维曾经自信满满地把产品拿给王兴看,结果王兴看了一眼说了两字:“垃圾。”王兴说:“你看看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哪里还有需要注册的。”四个月后,程维果断地让早期技术合伙人离开了公司,在公司账上并没有多少现金的情况下,滴滴付出了数百万人民币的代价。

2012年8月下旬,张博加入滴滴打车,这个靠外包来开发软件的团队终于有了懂技术的人,才彻底补齐了技术的短板。张博在接手滴滴打车系统时发现,这个系统稳定性差,经常死机,安全隐患较多,架构不足以支撑大规模人群使用,还有很多无用的功能。2013年8月,滴滴打车才推出重构的产品。

创业者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弥补短板的有效途径。在当下的创业浪潮中,过去长期积累的经验并非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妨碍发现新机会的。在创业中需要许多能力,互联网创业者身上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快速学习的能力。滴滴联合创始人李响认为程维学习能力强:“我们都是新人,从零开始,程维自学了很多团队管理的知识。”在滴滴发展过程中,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一直是站在一旁为滴滴鼓掌的人,他评价:“程维确实很聪明,而且学习能力非常强。”

在互联网行业中,打车软件的时间窗口只有三个月,如果有一方资金断裂,就会彻底出局。2012年11月,公司账面上只剩下一万元钱,程维碰壁多次,A轮融资终于成了——来自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300万美元。在2014年年初的一个晚上,滴滴面临着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公司的账户上没有钱了。2014年1月,滴滴完成了C轮1亿美元融资,但是,由于外汇管制等原因,无法当晚转入滴滴的账户。连夜,程维向朋友、投资人借到1000多万元。

2014年8月,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柳青的加盟,给滴滴补了一块融资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