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箴言“立”字篇——逆境不坠卓然而立(2)
潮汕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于19世纪中叶。1861年汕头开埠,每年输出的契约华工达数万。据广东海关史统计,1876~1898年,从汕头经香港或直达东南亚的华人有15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潮汕人。国内有不少反映华工血泪史的影视文学作品,契约华工远离家园,是“受欺骗、被胁迫甚至遭绑架”。这是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大部分劳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心怀憧憬,前赴后继,蔚然成风。潮汕人极富冒险精神和开拓意识。潮汕人移居海外,劳工逐年递减,商人与年俱增。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渐渐停息。
李云经生活在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传统家教,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潮汕,处处流传着海外游子建业致富的传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仍构成潮汕人涉海闯荡的原动力。
不管李云经动机如何,他是他们中的失败者;亦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商场如何险恶,他还是回到原点——重执教鞭。李云经或许接受了太多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或许更热衷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利民之本。
我们从李氏家教,找不出丝毫经商敛财的基因,李嘉诚成为一代商界天骄当属异数,而造就这个异数的,是基于他多灾多难的少年经历,和他本人的志向、胆识、勇气和智慧。
李嘉诚箴言: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4.反复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
对于一个有强大事业心的人而言,困难在他们眼里并不可怕。相反,更能鼓起他们的斗志。
1940年初,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为逃避日军的侵略,辗转迁徙香港。
李嘉诚的父亲、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李云经立即面对现实,携长子李嘉诚果决地走出象牙塔。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
一个出色的香港人必须有高超的交际能力。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际工具,在香港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
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
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练习口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
日复一日,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
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而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就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我们可以假设,李嘉诚假使只会说他的潮汕话,那他的商业活动就多只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也很有限了。
从不赚钱处赚大钱,这是商业的上乘法则。
无独有偶。笔者联想到一代赌王何鸿粲的发迹,也源自语言。
与李嘉诚相似,何鸿粲因为港日之战爆发、香港沦陷而逃到澳门。
何鸿粲出自名门之后,因其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得以到联昌公司任秘书之职。业务往来中,时常要跟葡、日商打交道,何鸿桀深感仅懂英语会错过很多生意。于是,他白天上班,晚上到夜校补习日语和葡萄牙语。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因此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变革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与内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商场如战场”,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14岁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回首往事,李嘉诚曾这样描述他此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从李嘉诚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开明识势,能够在艰辛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他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李嘉诚箴言:
以往我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5.事业之成败在于不断调试
一个人选择怎样的事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多方面的检验,最终横下心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李嘉诚经过千回百折成立了长江塑胶厂,在这之前他做过五金厂的推销员,塑胶厂的推销员。经过反复考察验证,最后决定开发塑胶花新产品。这说明事业之成败在于不断调试。
李嘉诚自从做了五金厂推销员以来,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销售额稳步上升,显示出了产销两旺的势头。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连连称赞李嘉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倍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而去。老板心急如焚,提出要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李嘉诚主意已决,不愿回心转意。
那么,在五金厂刚刚打开了局面,李嘉诚为什么又要跳槽呢?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在一次推销遭遇战中初尝败绩,使他更加体会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和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三是一家塑胶公司的老板也极力“怂恿”他跳槽。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时,就已感觉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
最初,塑胶制品属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的面市,更使塑胶制品价格一路下滑。
再加上塑胶制品易加工成型,外形光润,且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尽管塑胶制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极易为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淹没。
所以,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
李嘉诚碰到的那位塑胶公司的老板,是个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一年,就开发出10多种产品。然而,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但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老板常常亲自出马推销。有一次,当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竞争的结果,这家酒店最终选择了塑胶桶,为此他们不惜废掉购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在推销中,李嘉诚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李嘉诚不轻易言败,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彻底的失败,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打不相识,这位塑胶公司老板慧眼识英才,十分赏识这位17岁少年的推销才能。
这位老板真诚地对李嘉诚说:“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虽然最终你输给了我,但这并不是你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而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
这位老板为人爽快真诚,直率地提出想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并竭力劝说他加盟自己的塑胶公司。
言谈中,李嘉诚也表现出了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依然不忍心弃五金厂老板而去,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在他的厂里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塑胶厂老板快人快语,一语中的。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把它作为磨炼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望着塑胶厂老板热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前景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
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后来在塑胶业成功的基石。假如没有这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关键时刻必须有善于调试自己事业的能力和气魄。
其实,李嘉诚成立长江塑胶厂,也是经过反复考察验证得出的结果,并且宣布,塑胶花将作为长江塑胶厂的拳头产品。
下定决心后,李嘉诚争时间,赶速度,一面进行香港的市场调查,一面加紧开发研制。
一个多月后,第一批样品研制成功。
李嘉诚在香港抢占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
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
本来,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
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
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在长江塑胶厂批量生产即将大规模上市的前两天,意大利塑胶花进入了香港市场,由连卡佛百货集团公司经销。
连卡佛是老牌英资洋行,走的是高档路线。意产塑胶花价格不菲,让许多收入不高的人望尘莫及。
李嘉诚深知长江厂的塑胶花质量目前还比不上意产塑胶花,同走高档路线,不是对手。因此,李嘉诚更坚定了原来的思路。
由于李嘉诚正确而精到的决策,几乎在数周之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的倩影。对此,老一辈的香港人至今记忆犹新。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长江塑胶厂在李嘉诚的英明指挥下,借塑胶花一炮而红。
但是,正如李嘉诚所预见的那样,很快,香港就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其后更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以长江塑胶厂的实力而言,无法保证其在同业中的龙头地位。
因此,李嘉诚接着考虑的就是要扩大长江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
此时,李嘉诚感觉到私家企业财单力薄,发展缓慢。他将目光聚焦到股份制企业。
李嘉诚仔细分析了自身的优劣,决定分两步走:
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拳头产品是塑胶花。
钱能生钱,这是一个常识。借别人的钱做生意,扩大自己的实力,这是商家的精明之处。
商界有这么一种颇有道理的说法:衡量一个成功商人的能耐,不仅看他拥有多少钱,更要看他能调动和使用多少钱。
在香港塑胶花市场抢滩成功之后,李嘉诚将目光瞄准了世界最大的欧美市场。
当时,要进入欧美市场,一般都要通过香港当地的洋行代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李嘉诚开始也接受过一些本地洋行的订单。但是,李嘉诚在交易过程中,深深感到被人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他决意抛开中间商,直接与欧美的客商交易,李嘉诚了解到,境外的批发商也有这个意愿,只是彼此都没有搭上线。
于是,李嘉诚一方面派出得力的营销干将前往欧美,积极联络批发商来港与自己合作;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着香港的商业动向,一旦得知有境外批发商来到香港,就马上寻找机会与他们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与他们签合同。
经过这样双管齐下的努力,李嘉诚终于把中间商给甩开了,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不但直接从欧美批发商的手里接到了大批订单,还有许多订单从境外直接飞来。
绕过了中间商,双方都得到了价格上的实惠,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嘉诚从此之后便彻底摆脱了洋行的控制。
在商战中,争取主动权很重要,这样才能按自己的思路经营企业。如果失去主动权,就好比国家丧失主权一样,只能成为别国的附庸。这当然是任何一个有大志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李嘉诚箴言: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