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为人处世篇(7)
齐国的黎民百姓听说齐桓公要亲自去迎接一位贤才,纷纷前往观看。他们远远看见仪仗队伍中有几辆马车,在正中间的一辆车子上,有一个人跟齐桓公并排坐着,身材高大魁梧,显得很有气度。但是走近一看,却认出来那个人竟然是差点用箭射死齐桓公的管仲,无不大为吃惊。
管仲随同齐桓公入朝之后,跪倒向齐桓公谢罪,说:“我是一个俘虏,能够被您赦免我的罪行就很幸运了,怎么能接受您这样的礼遇呢?”
齐桓公对管仲很客气,说道:“我有问题向您请教,坐下之后才好说话。”管仲于是站了起来,坐在一旁。随后齐桓公就一些国家大事向管仲请教,管仲一一为其讲述,两个人谈论得非常投机。齐桓公见识了管仲的才能之后,决定重用管仲。
与此同时,鲍叔牙又向齐桓公建议说:“地位低的人不适宜和地位高的人一起做事,贫穷的人也不好指挥富有的人。和国君关系不好的人很难管理国君的亲信,如果您想重用管仲,必须优待他,让他身居相位,并像对待父亲和哥哥那样对待他。”
于是齐桓公准备任命管仲为丞相,但是管仲却不接受。齐桓公不理解,管仲说:“要想建立一座大厦,只有一根木料时成不了事的;只有一条河流难以形成浩瀚的大海。如果您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使用几个人。”
齐桓公问需要哪些人。
管仲说:“隰朋能说会道,善于辞令,而且言行举止有理有节,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宁越能够利用地力开荒耕地,多打粮食,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田负责农耕;王子成父能够约束士兵,让将士们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宾须无公正无私,判案正确,这方面我不如他,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案件审理;东郭牙忠直敢言,能直接揭露君王大臣的过失,这方面我也不如他,请任命他为谏官。您要是想治理国家,富国强民,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有这几个人就可以了。如果一心想成就霸业,我虽然才能一般,不过也能勉强帮您完成您的理想。”
齐桓公听完这番话,更坚定了重用管仲的决心。他准备好了祭祀用品,带着管仲,来到祖先神位前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任命管仲为相国,并给予他丰厚的奖赏。同时,他根据管仲的举荐任命隰朋等五人,让其各司其职。
齐桓公虽然想争霸天下,完成雄图霸业,但是他和其他君王一样,好女色而喜欢游玩,不愿意过分约束自己,就试探性地问管仲:“我喜欢女色,还喜欢游猎,不知道这对于完成霸业有没有影响呢?”
管仲明白齐桓公的忧虑,便说:“没有什么问题。”
齐桓公听了非常高兴,问管仲说:“怎样会有害霸业呢?”
管仲回答道:“不知道什么人是贤才什么人是庸才,妨碍称霸;知道贤才却不任用,妨碍称霸;任用了贤才却不能让他担任适合的职务,妨碍称霸;担任了合适的职务却不信任他们,妨碍争霸;信任他们却让小人参与掣肘,也妨碍称霸。”
齐桓公听了这话以后非常高兴,于是放手使用管仲,尊他为仲父,并给予最高的恩惠。除此之外,他还对大臣们说:“国家的大事先告诉管仲,然后再来禀报我。一切需要办理的事情,全部由管仲来做决定。”
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他本身的卓越才能,然而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大力举荐,并退位让贤,管仲岂能有如此成就?
鲍叔牙虽然治理国家的才能不如管仲,但是到了今天仍旧为人们传颂,其根源就在于他懂得让步与人,味减三分。
感悟做人智慧
让步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在狭窄的小路上能够让一步与人,不但显示出你的宽容大度,而且还可能在危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
13.谨言慎行 立世之本
【原文】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释义】人就是这样,如果你在十句话中有九句说的是对的,也不见得有人会称赞你,但是如果在十句话中有一句说错了,那么就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斥责你;同样,在出谋划策时,如果你策划的十次计谋中有九次都成功了,也不见得会得到丰厚的奖赏,但是如果在十次策划中有一次计谋失败,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埋怨和责难你。
所以说,君子宁愿少言寡语,也不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便乱说,宁愿表现得愚钝一点也不能自作聪明,显示与别人不同。
丙吉是西汉时期鲁国人。丙吉自幼聪明,从小就学习法律规章制度,长大以后先是担任鲁国狱吏,因能力出众、屡次立功受奖被提拔到朝中任职,后来又被调到长安任狱吏。
汉武帝末年,宫廷发生内乱,祸及到了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所有与此案有牵连的人员,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也在其中。后来卫太子因为这件事情被迫自杀,全家也被抄封,连刚生下来几个月的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也因此被送进长安监狱。当时担任狱吏的丙吉奉诏检查监狱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丙吉知道卫太子的案情不是这么简单,卫太子被害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很有正义感的他很同情这个小皇曾孙的遭遇。于是身为狱吏的丙吉就暗中让人喂养这个可怜的婴儿,并且每天亲自去检查孩子的情况,更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因为这小孩天生体弱多病,而且出生时没多久就遭遇了这么一场变故,因此身体很差,丙吉特意为这个婴儿取名病已,意思就是病祸已经去了,以后无灾无难的意思。在丙吉的悉心照顾下,小皇曾孙在长安监狱里慢慢地成长起来。
几年以后,有一个会看天象的人告诉汉武帝说:“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之气。”这就意味着在长安监狱里待着一个天子,汉武帝于是就派人连夜来到监狱,准备将监狱里的囚犯统统杀掉,以绝后患。丙吉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立即关闭了监狱大门,不准汉武帝派来的人进去,并且义正词严地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皇曾孙,是个婴孩而且体弱多病。但是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呢!”于是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不让来人进去,双方僵持了一个晚上,到了天亮以后。来人还是没有办法进监狱杀人,只得回去报告汉武帝,并诉说了丙吉大胆抗上的行为。汉武帝听了禀报后,心里有所感触,就下令把长安监狱里的死囚全部免去死罪,也没有追究丙吉的责任,皇曾孙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小病已在监狱里一天天地长大,丙吉知道把孩子长期放在监狱中不是办法,于是就四方打听合适的人选。后来他听说有个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亲自驾车把皇曾孙送到她家抚养。在这几年时间里,先是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继位,不想没过几年,汉昭帝也死了。由于汉昭帝没有儿子,使得王位继承人出现了问题。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二人便商议如何解决皇帝的继承人问题。这么多年来,因为丙吉做事认真,尽职尽责,颇有功绩,已经升迁到了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务。这时候丙吉见到皇位继承人出现了空档,觉得小皇曾孙病已的机会来了,他就向大将军霍光建议说:“大将军现在是朝廷的支柱,国家百姓的前途命运也掌握在您的手中,我知道皇曾孙病已寄养在民间,现在已经十八九岁了,听说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而且行为端正,为人谦和,是皇位继承人的理想人选。大将军如果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让天下人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后,再辅立即位,无疑是为国为民立下了大功。”大将军霍光接受了丙吉的建议,竭力辅佐皇曾孙病已登基,登基以后称之为汉宣帝。
丙吉虽然先是抚养汉宣帝于襁褓之中,又不顾生命危险拯救汉宣帝于死亡的边缘,而且后来亲自为汉宣帝找来可靠的人将其抚养教育成人,就是登基继位也是在他的大力促成之下才成功的,说他对汉宣帝有再造之恩也毫不为过。但是丙吉为人深沉忠厚,处世谨慎小心,从来不把自己的功劳说与别人。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汉宣帝和朝中大臣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一直到霍光因为专权被诛灭,汉宣帝亲政以后,一位宫婢说她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于是诏令官员查问这件事,宫婢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丙吉还能依稀认出这个宫婢,但是她不是在长安监狱里喂养过皇帝的乳母。丙吉说:“我那时候确实是让你照顾过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另外两个人才是对皇帝有抚养之恩的人。”这时候汉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再一细查,才得知丙吉对自己所做过的那些事情。汉宣帝大为感动,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恩于皇帝却不加宣扬,有功于社稷却不自满,实在是一名贤臣。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汉宣帝给丙吉加官晋爵的时候,丙吉正得了重病,不能起床。皇帝就让人把封印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不愿意接受,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谢绝皇帝对他的赏赐,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人的本分,也是一名臣子应该做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好夸耀的。汉宣帝非常感动,反而更加坚定了重用丙吉的决心。他说:“我封赏你,是因为你沉稳谦厚,对朝廷确实立有大功。如果我同意了你的辞谢,就显得我不但知恩不报,而且忘恩负义。况且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劳,只要你安心养病,把身体保养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你都不用担心。”就这样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赏,出任丞相一职。
丙吉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皇曾孙并将他抚养成人,还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这些事情丙吉却绝口不提。这一方面说明了丙吉具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了他谨言慎行的高明处世智谋。
感悟做人智慧
谨言慎行是立足于世所必须具备的德行。在《呻吟语》中曾谈到:“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朱熹也说过:“真正大英雄人,都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
这表明了一个谨言慎行的人,会时刻观察身边的动静,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并且在做事之前,总是深思熟虑。
14.平和待人 收起锋芒
【原文】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释义】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
大文豪萧伯纳的一部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就获得很大成功。新作播完后,萧伯纳走上了剧院的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反对的声音,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糕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闻此声音,大吃一惊,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萧伯纳,以为萧伯纳面对如此无礼挑衅,一定会很生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彬彬有礼地对他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简短的几句话使那个挑衅者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萧伯纳面对这种无理取闹,不但没有与挑衅者反唇相讥,而是用赞赏的方式使其失去锋芒。他的这种方法使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置挑衅者于孤立难堪的境地,从而使对方不战而败。这种做法比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恶言相向要高明的多。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认为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的确如此,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若是与锋芒毕露的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要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等,不如把自己的锋芒与愤怒化为智慧,用平和的态度解决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自己遇到的一些比较尖锐的事情,他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寇恂故意驳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要到颍川郡时,他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避开这个锋芒,减少一些麻烦。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候,他却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