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詩序(6)
【纂疏】鄭氏曰:「『下下』,謂《鹿鳴》至《伐木》,皆君所以下臣也。臣亦歸美於王[53],以答其歌[54]。」蘇氏曰:「於其燕也,皆用之歟?」
《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車》以勞還,《杕杜》以勤歸也。此未必文王之詩,「以天子之命」者,衍說也。
【纂疏】鄭氏曰:「昆夷,西戎。玁狁,今匈奴也。」
《出車》,勞還率也。同上詩。所謂天子,所謂王命,皆周王耳。
《杕杜》,勞還役也。同上。
《魚麗》,美萬物盛多,能備禮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於憂勤,終於逸樂,故美萬物盛多,可以告於神明矣。此篇以下時世次第,《序》說之失,已見本篇。其内外始終之說,蓋一節之可取云。
《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此笙詩也。《譜》《序》篇次、名義及其所用,已見本篇。
《白華》,孝子之潔白也。同上,此《序》尤無理。
《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同上。然所謂「有其義」者,非真有。所謂「亡其辭」者,乃本無也。
《南有嘉魚》,樂與賢也。太平之君子至誠,樂與賢者共之也。《序》得詩意而不明其用。其曰「太平之君子」者本無謂,而說者又以專指成王,皆失之矣。
《南山有臺》,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序》首句誤,詳見本篇。
《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見《南陔》。
《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見上。
《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義而亡其辭。見上。
《蓼蕭》,澤及四海也。《序》不知此為燕諸侯之詩,但見「零露」之云,即以為澤及四海,其失與《野有蔓草》同。臆說淺妄,類如此云。
《湛露》,天子燕諸侯也。
《彤弓》,天子錫有功諸侯也。
【纂疏】詳見本篇詩名下。
《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此《序》全失詩意。
《六月》,宣王北伐也。此句得之。《鹿鳴》廢,則和樂缺矣。《四牡》廢,則君臣缺矣。《皇皇者華》廢,則忠信缺矣。《常棣》廢,則兄弟缺矣。《伐木》廢,則朋友缺矣。《天保》廢,則福禄缺矣。《采薇》廢,則征伐缺矣。《出車》廢,則功力缺矣。《杕杜》廢,則師衆缺矣。《魚麗》廢,則法度缺矣。《南陔》廢,則孝友缺矣。《白華》廢,則廉恥缺矣。《華黍》廢,則蓄積缺矣。《由庚》廢,則陰陽失其道理矣。《南有嘉魚》廢,則賢者不安,下不得其所矣。《崇丘》廢,則萬物不遂矣。《南山有臺》廢,則為國之基隊矣。《由儀》廢,則萬物失其道理矣。《蓼蕭》廢,則恩澤乖矣。《湛露》廢,則萬國離矣。《彤弓》廢,則諸夏衰矣。《菁菁者莪》廢,則無禮儀矣。《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魚麗》以下篇次為毛公所移,而此《序》自《南陔》以下八篇尚仍《儀禮》次第。獨以《鄭譜》誤分《魚麗》為文武時詩,故遂移此序《魚麗》一句,自《華黍》之下而升於《南陔》之上。此一節與《小序》同出一手,其得失無足議者,但欲證毛公所移篇次之失與鄭氏獨移《魚麗》一句之私,故論於此云。
【纂疏】先生《初解》云:「成康既没,文武之政侵尋弛壞,至于夷厲,而《小雅》盡廢矣。蓋其人亡,其政息,雖鍾鼓管弦之聲未廢,然其實不舉,則無所施之,所謂廢也。宣王中興,內脩政事,外攘夷狄,北伐南征,以復文武之境土。故序詩者詳記其所由興廢者如此[55],以發其端,而《小雅》之見於經者,於是變矣。」
《采芑》,宣王南征也。
《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竟土,脩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吉日》,美宣王田也。能慎微接下,無不自盡以奉其上焉。《序》「慎微」以下非詩本意。
《鴻鴈》,美宣王也。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此以下時世多不可考。
【纂疏】王氏曰:「勞者勞之,來者來之,往者還之,擾者定之,危者安之,散者集之。」
《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
【纂疏】《釋文》:「箴,誨之辭。」孔氏曰:「若病之須箴。」
《沔水》,規宣王也。
【纂疏】鄭氏曰:「規者,正圓之器。」孔氏曰:「物有不圓者,規之使成圓,人行有不周者[56],規之使周備,是匡諫之名。」
《鶴鳴》,誨宣王也。
【纂疏】董氏曰:「此詩其師傅所作歟?」
《祈父》,刺宣王也。
【纂疏】范氏曰:「讀《詩》至於《庭燎》,未嘗不歎古之君子愛其君之至也。知其將失也,則就其失箴之[57]。箴之而不可則規之。規之不可,故《鶴鳴》誨之。誨之不可,然後《祈父》刺之。然則刺其君者,豈詩人之心哉?蓋不得已也。夫有宣王之功而不至於文武,此詩人之所惜也。故其先後淺深之序如此。」
《白駒》,大夫刺宣王也。
《黄鳥》,刺宣王也。
《我行其野》,刺宣王也。
《斯干》,宣王考室也。
【纂疏】鄭氏曰:「考,成也。」孔氏曰:「路寢成則考之而不衅。注曰:『設盛食以落之。』」東萊呂氏曰:「《斯干》《無羊》皆王初年之詩,乃次於刺詩之後,何也?蓋宣王晚歲雖怠於政,然中興周室之大德,豈可以是而掩之乎?故復取此二篇以終之也。宣王之《大雅》,有美無刺。《大雅》言大體者也,論其大體,則宣王固一世之賢君也。」
《無羊》,宣王考牧也。
【纂疏】鄭氏曰:「厲王時,牧人之職廢。宣王始興而復之[58],至此而成。」孔氏曰:「《周禮》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六牲謂牛、馬、羊、豕、犬、雞。此詩惟言牛羊者,馬祭之所用者少[59],豕、犬、雞則比牛羊為卑[60],故特言牛羊以為美也。」
《節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家父見本篇。
【纂疏】東萊呂氏曰:「按《左傳》:『韓宣子來聘[61],季武子賦《節》之卒章。』杜氏謂取『式訛爾心,以畜萬邦』之義,然則此詩在古止名『節』也。」鄭氏曰:「家父,字,周大夫也。」孔氏曰:「《春秋》之例,天子大夫稱字。桓七年,『天王使家父來求车』,上距幽王之卒七十五歲。古人以父為字,或累世同之。」幽王宮湼,宣王子。
《正月》,大夫刺幽王也。
《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
《雨無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衆多如雨,而非所以為政也。此《序》尤無義理,歐陽公、劉氏說已見本篇。
《小旻》,大夫刺幽王也。
《小宛》,大夫刺幽王也。此詩不為刺王而作,但兄弟遭亂畏禍而相戒之辭爾。
《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此詩明白為放子之作無疑,但未有以見其必為宜臼耳。《序》又以為宜臼之傅,尤不知其所據也。
《巧言》,刺幽王也。大夫傷於讒,故作是詩也。
《何人斯》,蘇公刺暴公也。暴公為卿士,而譖蘇公焉,故蘇公作是詩而絶之。鄭氏曰:「暴、蘇皆畿内國名。」《世本》云:「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譙周《古史考》云:「古有塤篪,尚矣,周幽王時,二公特善其事耳。」今按:《書》有司寇蘇公,《春秋傳》有蘇忿生,戰國及漢時有人姓暴,則固應有此二人矣。但此詩中只有「暴」字,而無「公」字及「蘇公」字,不知《序》何所據而得此事也。《世本》說尤紕謬,譙周又從而傅會之,不知適所以章其謬耳。
《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於讒,故作是詩也。
【纂疏】曹氏曰:「《周官·寺人》:『王之正內五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官之戒令。』注云:『寺之言侍也。正內,路寢也。』侍王於路寢之內,蓋奄人也。巷,永巷也,內人之所居。伯,長也。其官為寺人,而職掌永巷,故寺人而稱巷伯焉。」
《谷風》,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絶焉。
《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
【纂疏】鄭氏曰:「不得終養者,二親病亡之時,時在役所不得見也[62]。」李氏曰:「歐陽氏以鄭說滯泥之甚,然觀此詩之言,『出則銜恤,入則靡至』,則是言孝子行役而喪親之所作也。」
《大東》,刺亂也。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譚大夫作是詩以告病焉。譚大夫未有考,不知何據,恐或有傳耳。
【纂疏】孔氏曰:「譚國在京師之東。」東萊呂氏曰:「杜氏《左傳注》:『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
《四月》,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貪殘,下國構禍,怨亂並興焉。
《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勞於從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
【纂疏】《補傳》曰:「《大東》言賦之不均,《北山》言役之不均。」
《無將大車》,大夫悔將小人也。此《序》之誤,由不識興體,而誤以為比也。
《小明》,大夫悔仕於亂世也。
【纂疏】歐陽氏曰:「《大雅》『明明在下』謂之《大明》,《小雅》『明明上天』謂之《小明》,自是名篇者偶為志别耳。」
《鼓鍾》,刺幽王也。此詩文不明,故《序》不敢質其事,但隨例為刺幽王耳,實皆未可知也。
《楚茨》,刺幽王也。政煩賦重,田萊多荒,饑饉降喪,民卒流亡,祭祀不饗,故君子思古焉。自此篇至《車舝》,凡十篇,似出一手,詞氣和平,稱述詳雅,無風刺之意。《序》以其在變雅中,故皆以為傷今思古之作。《詩》固有如此者,然不應十篇相屬,而絶無一言以見其為衰世之意也。竊恐正雅之篇有錯脱在此者耳,《序》皆失之。
【纂疏】李氏曰:「萊,废田也。《地官·遂人》[63]:『田百畝,萊五十畝。』」
《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業,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曾孫」,古者事神之稱,《序》專以為成王,則陋矣。
《甫田》,刺幽王也。君子傷今而思古焉。此《序》專以「自古有年」一句生說,而不察其下文「今適南畝」以下亦未嘗不有年也。
《大田》,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此《序》專以「寡婦之利」一句生說。
《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諸侯,賞善罰惡焉。此《序》以「命服」為賞善,「六師」為罰惡,然非詩之本意也。
《裳裳者華》,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禄,小人在位,則讒諂並進,棄賢者之類,絶功臣之世焉。此《序》只用「似之」二字生說。
【纂疏】孔氏曰:「古者,有世祿復有世位。世祿者,直食其先人之祿而不居其位。子若復賢,則居父位矣。」
《桑扈》,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動無禮文焉。此《序》只用「彼交匪敖」一句生說。
《鴛鴦》,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自奉養有節焉。此《序》穿鑿,尤為無理。
《頍弁》,諸公刺幽王也。暴戾無親,不能宴樂同姓,親睦九族,孤危將亡,故作是詩也。《序》見詩言「死喪無日」,便謂「孤危將亡」,不知古人勸人燕樂多為此言,如「逝者其耋」、「它人是保」之類。且漢魏以來樂府猶多如此,如「少壯幾時」、「人生幾何」之類是也。
《車舝》,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妬,無道並進,讒巧敗國,德澤不加於民。周人思得賢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詩也。以上十篇並已見《楚茨》篇。
【纂疏】董氏曰:「叔孫婼聘于宋[64],宋公享昭子,賦《新宮》,昭子賦《車舝》。考其時,將為季孫迎宋公女。」
《青蠅》,大夫刺幽王也。
《賓之初筵》,衛武公刺時也。幽王荒廢,媟近小人,飲酒無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沈湎淫泆。武公既入而作是詩也。《韓詩》說見本篇,此《序》誤矣。
《魚藻》,刺幽王也。言萬物失其性,王居鎬京,將不能以自樂,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此詩《序》與《楚茨》等篇相類[65]。
《采菽》,刺幽王也。侮慢諸侯,諸侯來朝,不能錫命以禮,數徵會之,而無信義,君子見微而思古焉。同上。
《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親九族而好讒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詩也。
【纂疏】孔氏曰:「骨肉,謂族親也,以其父祖上世同稟血氣生,如骨肉之相附。」
《菀柳》,刺幽王也。暴虐無親,而刑罰不中,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
《都人士》,周人刺衣服無常也。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歸壹。傷今不復見古人也。此《序》蓋用《緇衣》之誤。
《采綠》,刺怨曠也。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此詩怨曠者所自作,非人刺之,亦非怨曠者有所刺於上也。
《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潤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職焉。此宣王時美召穆公之詩,非刺幽王也。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見君子,盡心以事之。此亦非刺詩,疑與上篇皆脱簡在此也。
《白華》,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為之作是詩也。此事有據,《序》蓋得之。但「幽后」字誤,當為「申后刺幽王」也。「下國化之」以下皆衍說耳。又《漢書》注引此《序》,「幽」字下有「王廢申」三字,雖非詩意,然亦可補《序》文之缺。
【纂疏】鄭氏曰:「申,姜姓國也。褒姒,褒人所入之女,姒其字也。」
《緜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此詩未有刺大臣之意,蓋方道其心之所欲耳。若如《序》者之言,則褊狹之甚,無復温柔敦厚之意。
《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序》說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