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导论: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
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是人以思想观念的方式对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把握方式,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认识论按其性质来说,是一门反思的科学。反思即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考。认识论以不断发生、发展着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对其进行哲学研究和认识,具有明显的反思的性质。在认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和争论,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之间的重大对立和冲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与批判,建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即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认识论发展史及其革命变革
在辞源学上,认识论一词的英文是Epistemology,它由希腊字Episteme,即知识转化而来,指关于知识的学说。西方有人把认识论称作知识论,认为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和起源、知识的构造和界限、知识的确实性和必然性,以及知识与信仰的区别等。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地认识外部世界,也认识着人类自身。人类永远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生存、发展、变革与创新的。所以,认识论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认识论问题就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关注。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苏格拉底也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强调了美德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那么美德怎样才能够获得呢?他认为要通过学习来获得,而学习便是一种认识活动,在认识活动当中,人类实现了对于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把握。柏拉图也提出了关于认识论问题的“洞穴隐喻”,认为洞穴里的人通过洞穴之口透过的阳光看见人的影子实现对人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人的先天心灵当中就存在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将这种认识能力发掘出来,柏拉图的这种以理念论为前提、以影像论为表征的认识论,奠定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当然,在古代和中世纪,从总体上看,认识论还是居于对本体论的附属和服务地位的。
近代以来,认识论不仅分化出来和独立起来,并且取代本体论的中心地位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或至少是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认为:“真正说来,〔力求掌握〕真理本身的哲学,是在十六、十七世纪才重新出现的。”[1]美国哲学家M.K.穆尼茨则明确指出:“从笛卡儿开始的近代哲学,其中心任务是研究认识论(知识理论)问题。”[2]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陈修斋先生等则更明确地谈到西方哲学由本体论中心向认识论中心的转移问题。他们认为:“总的说来,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可以说是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代哲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地是放在本体论方面,而不是放在认识论方面;在他们那里,对于认识论的研究,通常是作为论证本体的一种方式而隶属于本体论的。只是到了近代,这种状况才有了根本改变,认识论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变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一跃而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至少是主要问题之一。”[3]对本体论问题的深度阐释需要认识论的支持,对于社会变革的解释和引领需要认识论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相对独立化发展,既表征着也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自然科学在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则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比较专门的、坚实的对象性基础,从而既为从哲学角度总结概括自然科学发现的认识论机理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于是,认识问题成为近代哲学的轴心,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认识论思维方式则成为人类哲学思维在近代哲学中的主导形式和主要发展阶段。
近代哲学认识论具有广泛的研究视域,美国哲学家穆尼茨曾经指出,从笛卡儿开始的近代哲学,其中心任务是研究认识论(知识理论)问题。它们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些问题:心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能力是什么?心灵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洞察实在的结构?心灵的观念对于表现和揭示世界的本质有多恰当?心灵这种获得真理的能力的限度是什么?[4]这些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包含着认识对象、认识主体、正确认识的起源和途径、认识方法、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将近代认识论分为大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等。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和争论,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之间的重大对立和冲突。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本体论前提出发,把物质世界看作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从感觉、思想中引出物质世界,把思想、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或先天固有的,人们认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认识了“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知识来自某种“客观精神”或神灵的启示,人的认识就是对这些神秘精神的认识,或者说是这些神秘精神通过人的认识而达到的自我认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尽管具体观点有所不同,但都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范围内,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无法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产生、进化和发展。
不可知论怀疑以至否定认识的可能性。古代便有早期的怀疑论者,其近代的典型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回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并且仅限于感觉,从根本上取消了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和感觉能否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康德虽然承认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并能引起人的感觉,但他将客观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并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的有限认识能力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其本质,“自在之物”本身是永远无法认识的。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认人类能够认识或能够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其目的在于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贬损知识的作用,为宗教信仰留下地盘。尽管并非所有不可知论者都直接主张唯心主义,但他们的基本倾向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应当与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相符合,人的思想和观念来源于客观对象,人的认识可以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图景,等等。他们还从反映论的基本立场,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进行过多方面的批判。费尔巴哈就曾指出,“人恰恰具有从世界的总体性、整体性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感官”,因此,“世界正被人类所认识,世界必然被人类所认识”。旧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这些批判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践观,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认人的认识同动物的反映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把认识过程简单地看作主体消极、被动地接受客体信息的刺激的过程。这不仅是不深刻、不彻底的,还最终陷入了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最本质基础,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认识论以至整个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最关键、最根本之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5]。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它集中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机巧,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也实现着人的内在尺度和事物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实践又是一种革命批判的活动,是人批判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的、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总之,实践是世界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和自觉形式,是同自然物质运动过程既相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自觉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过程。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双重品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活化状态。它为人们研究人、人的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既提供了对象性基础,也创造着中介性条件,还培养着主体性根据。因此,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与批判,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建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真正科学地揭露和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并批判地吸取了某些唯心主义认识论所含有的主体能动性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对象相统一的基础,从认识内容和认识形式两个方面揭示认识的经验来源,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可知性,说明了主体能动性得以形成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途径,而且赋予能动性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使能动性与唯物主义内在地协调和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6],进而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来说明认识的形成、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找到了被唯心主义抽象化了的认识能动性的物质根源,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根本缺陷,找到了发展认识论的正确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对社会的意识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彻底性,也为人类认识的更新与演进找到了坚实可靠的社会文化背景。
最后,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将认识的实践性、社会性与辩证性内在地结合起来,科学地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严整的实践观和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实践观的探索和建构过程,也是他们愈益自觉地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界说认识及其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按其性质来说,是一门反思的科学。反思即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考。认识论以不断发生、发展着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对其进行哲学研究和认识,具有明显的反思的性质。认识论不仅要研究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而且也要研究认识的活动、过程、原则与方法。认识论以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对人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哲学认识,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与来源、前提与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及其检验和实现的途径等,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类认识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不仅表现在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还在于它强调自身的实践功能。马克思认为,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因此,“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8]。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要回到实践,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群众,动员群众,转化为亿万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并在实践中表现、实现、检验和发展自身。
***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3]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参见[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4-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18卷,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同上书,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