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章 基础教育(3)

在农村和边远山区,针对学校规模较小、布点分散,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大力推广区域教研和联片教研,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通过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教学节目收视等形式,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采取城乡结对等方式,鼓励和组织城镇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对口扶持,输送优秀教学资源,促进农村中小学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积极组织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和各级教研部门的力量,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支撑网络,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供有针对性、及时的教学专业支持,并形成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普遍认同的方式,受到城乡教师的欢迎。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努力探索制度创新,引导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集思广益,坚持边实验、边总结、边完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注重学生全面考核和经常性考核的考试评价制度正在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二、加速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国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中14058所,招生836.24万人,毕业生794.43万人,在校生2427.34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51.82万人,生师比15.99∶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81%。

(一)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同时期的调整与改革,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850万人左右,每个县要面向全县重点办好一两所中学,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22]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开展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大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一批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师资和办学条件好、办学有特色、管理水平高、获得社会广泛好评的普通高中学校脱颖而出,为国民提供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全国高中发展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加快普通高中发展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23]截至2010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2.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7.5%。

目前,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已经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一倍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迅速扩展,既有力地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加快高中教育普及步伐、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向第二个十年迈进的新起点上,中国为加快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教育规划纲要》为未来十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二)逐步完善管理、办学和投入体制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普通高中的管理和举办权责基本上在县级政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国家主要负责制定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确定教学制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审定国家课程教科书。地方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

中国普通高中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同时鼓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民办学校,形成了公办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过去十年间面对高中入学人数激增的现实,国家积极推进多元办学体制,以政策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千方百计地解决初中毕业生升学难的问题。

21世纪初,公办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改革工作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推进。通过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促进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缓解了进入21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国家对民办教育实施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政策,民办高中教育也取得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国有民办普通高中学校2499所,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17.8%;在校生230.1万人,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9.5%。

中国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普通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收取学费,标准和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按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物价指数的状况确定。2010年,国家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西部地区比例达30%,并适当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三)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普通高中活力

在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国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04年,在义务教育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省(自治区)率先进行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截至2012年底,全国所有省份都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

为了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培养模式多样化,国家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项目。主要思路是通过高中特色办学改革项目,鼓励地方和学校创建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加选修课,提高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机制,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引导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的国家考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标准,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动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普惠性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子女入园需求。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中国政府把学前教育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02—2011年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儿童数从2036.02万人增长到3424.45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36.8%提高到62.3%,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之上。

(一)国家明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确定基本普及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作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8大任务之一,专列一章进行规划和部署。一是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以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而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对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规划、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质量及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三是强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工程”,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