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知识普及篇——如何鉴别儿童是否存在学习障碍(4)
当学习成绩和技能的落后与认知变量缺少共变时,则可表现学习障碍是由于心理社会的因素造成的。所以应当评估儿童的心理社会的发展,考查儿童的学习动机、情绪变化、情绪障碍和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来进行。此时,干预计划的重点是指向心理社会的,如家长的教育方法、家庭内部的结构和教师的教学与师生关系,则是干预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最后是将认知缺陷与可能的脑损伤联系,考查家族的遗传、儿童的发育史和成长过程,寻找一些生物学的证据解释异常的认知功能。或者联系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评估可以促进学生进步的环境资源。
现在,我们的目标简单而又明确:评估儿童的学习表现和成绩落后,然后评估伴随这些落后的内部认知过程,最后通过补救这些认知的缺陷来矫正学习障碍。如果没有相应的认知落后,则评估转向非学习障碍的模式,即从心理社会的模式,从情绪和动机及家庭教育方面入手来改变儿童的学习行为。如果认知缺陷和不良的家庭环境共同出现,则先补救认知过程,后弥补教育环境的不足。
通过这样的测试和评估,我们即会对儿童的学习障碍有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并据此为孩子制订一个内容详实、操作性强的家教方案。
10.学习能力与智力水平一样吗?
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这一活动方式应是概括化的、熟练化的,促进学习的效果和进度。学习能力可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特有的结构。
学习能力是指向学习材料的听、说、读、写、算或推理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习过程简约、快速。例如,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和理解大量的学习材料,比一般人吸取更多的知识。
作为一种概括化和熟练化的活动方式,学习能力可以从一门学科迁移到另一门学科,如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外语学习一般也不会差,数学能力强的学生物理成绩一般也不低。对于某种材料的切合的学习方法,对类似的材料也会适合。
学习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能力会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①感觉动作功能;
②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③符号—阅读能力;
④数学推理能力;
⑤自我监控能力与注意力。
上述能力是一个有组织的、有层次的整体,在人一生发展中,这些能力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比如,在幼儿时期,感觉动作能力的培养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一时期,动作能力落后,不仅易导致注意力问题,而且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再如,上小学之后,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如果儿童视知觉和听知觉发展落后,他们的言语学习和数学计算都会受到妨碍。
11.学习能力与智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要理解学习能力的定义,首先要区分学习能力和智力。智力与学习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智力表示的是一个人的一般的智慧,通俗地说是一个人的愚笨或聪明。通常用智商来表示学生的智力。显然,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学习成绩应当是不会差的。智力主要由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判断能力等构成。总体而言,智力是一个相对静止的东西,我们说某人智力高或低是相对于他的年龄而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会提高,但智商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
而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掌握语文科、数学科或外语科的能力。学习这些科目,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在这些方面也必然是出色的,甚至有时还会具有某种缺陷。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个别智商很高的学生,被教师认为十分聪明,但就是语文科不及格,而其家庭、情绪和学习动机方面均无问题。他有可能在需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心理过程方面具有某种缺陷,如对文字的知觉存在失调。而一个智商接近下限的儿童学习能力却很强,学习成绩总是能保持中等水平。
历史上,正是基于对众多的智力正常、人格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的探讨,才出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所以学习障碍概念是对智力与成绩线性关系的一种否定。它假定,学习能力而非智商对学习成绩具有直接的影响。学习成绩是学习能力而非是智商的直接后果。
12.学习障碍与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有什么关系?
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有人擅长言语学习,有人擅长空间图形的学习,有人则擅长动作的学习。由于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大都主要利用自己的强项来接受外界的信息进行学习。一旦某一项或多项学习能力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发展,就可能造成儿童患有学习障碍。
例如,一个8岁的儿童,智商分数为100,感觉动作能力相当于11岁儿童的发展水平,知觉能力相当于9岁儿童的发展水平,数学推理能力相当于6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而阅读能力只相当于5岁儿童的发展水平。
这样一个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儿童,要学习三年级的课业,就会出现阅读上的困难。这一困难会妨碍他上课专心听讲,妨碍他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并会导致他产生学习的厌烦和对写作业持消极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补救训练,以改进他的眼球运动的速度,改变他的逐字阅读的不良习惯,或提高他对生字的记忆能力,扩大他的词汇量,使他的阅读能力提升至8岁的水平,他的学习障碍便可得到解决。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经常是不平衡的。听—说型的儿童由于听说能力发展较好,便总是运用听—说能力来学习,上课爱举手发言,接老师的话,但面临与书写有关的活动时,则显得无能,不愿写作业,或作业拖得过久、丢三落四、马马虎虎。而视动型的儿童刚好相反,他们爱画画儿、书写,却不善于听讲,不爱发言,不能把老师的讲课内容整理成有条理的知识加以消化和理解。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这种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当抑制占优势的、经常被使用的学习能力,提升发展滞后的那些学习能力。就上述听—说型儿童而言,家长应暂时停止对儿童的听说强化,不鼓励儿童使用听—说通道获得信息,而是训练与加强孩子的视知觉—动作协调能力,鼓励孩子多从事手—眼协调活动,如仿绘、跳绳、做手工等,弥补孩子的短处。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长补短”。这样就使儿童的诸项学习能力得到平衡的发展。
13.家长该如何看待儿童的厌学情绪?
孩子们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许多孩子对学习已经讨厌到极点。曾有一个孩子对我说:“如果我学习不好,将来没有一个好职业,最坏的结果就是自杀;但如果现在让我整天学习,我觉得更为痛苦,不如现在就去自杀。”我相信,厌学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天生的厌学者,只有聪明与否具有一定先天的因素。
许多厌学的孩子,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而是由于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从而影响了其学习的成效。
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对环境的适应问题。比如,生活中有一种人五音不全,不会唱一首完整的歌,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基本上可以适应,因为不会唱歌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构成大的障碍。但是,如果他生活在原始部落,而恰巧这个原始部落又特别崇尚歌唱,只要是会唱歌的人就能得到大家的拥戴和敬佩,那么这个人将会觉得很失落,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同样,一个动作能力很好的人,如果生活在狩猎的部落,将由于他动作敏捷和力量大,而比别人得到更多的猎物,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不过这两种本事在现代社会都已经失去了其适应作用,在现代社会只有学习能力出色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他的动作可以不协调,可以没有肌肉力量,也可以五音不全,但他不能出现阅读障碍,不能对文字的记忆和理解有困难,否则他将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并因此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其实,学习能力的落后正如其他方面能力的落后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现实存在的,只不过由于现代社会过于依靠知识的学习,它的落后才具有如此关键和重要意义。家长对待阅读能力落后的态度绝不同于对待五音不全。而从旁观者的角度,阅读能力落后与音乐能力落后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一种能力的落后。正如我们不应为五音不全的儿童感到着急和焦虑一样,我们也不应为学习能力落后的孩子感到着急和焦虑,因为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弄清问题的原因,并与孩子一道解决困难。
小孩子一旦出现学习能力的落后,会面临家长和老师施加的巨大压力。当家长和老师不知道学习障碍概念的时候,他们往往看不到儿童身上的落后之处。例如,他们不知道某一个孩子因视觉记忆能力低下而导致记不住字形,所以听写方面极为落后,他们只看到了一个表象——孩子特别不愿意听写,一到听写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偷懒、拖拉等毛病。因此,他们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没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认为只有靠批评与惩罚才能使孩子懂得用功的重要性。殊不知,这种批评与指责正是培养孩子厌学的一种途径。当孩子能力不够时,我们逼迫他们拼命学习,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有一个孩子,在家庭教师面前很听话,而到了母亲面前却不做作业,母亲让他做什么他都说不会,其实这是由于他的母亲过于严厉地要求他学习,导致他对学习产生厌恶。
作为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看到孩子能力的不足之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特别不愿意做某一件事情,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然而,家长容易从孩子的个性和习惯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不仅直接和简单,而且这样看问题还对家长有利。许多家长把自己孩子的学习困难归结为性格或习惯时,他们就会认为,这种问题是教养的问题,如果改变教育方法,这些问题就会解决。而把学习困难归结为学习能力时,家长会感到束手无策。在内心中,家长更倾向于接受孩子态度的重要性,而否认孩子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家长的教育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找错了原因,选择了不正确的道路,因此他们越是努力,孩子越是不见好。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方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