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圆罩鱼、有鳞龙鱼、深海斧鱼和灯鱼

尖细的牙齿、发光器官、柄眼——这都是巨口鱼目物种的部分特征,这一呈世界性分布的深海鱼类群包括4个科和7个亚科。该目的分类目前十分模糊,是人们积极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中提及的部分科和亚科的划分也许将来仍然需要进行调整。

所有的巨口鱼目物种都有发光器官,其中许多还具有用做诱饵的发光颏须。它们是食肉鱼类,有能张得很开的有齿大嘴。巨口鱼多数无鳞,体呈黑色或深棕色,只有一个科的圆罩鱼(钻光鱼科)是个例外,它们几乎呈银色,栖息在中等深度的水域中。一般而言,巨口鱼都具有脂鳍,但部分物种的脂鳍、胸鳍和背鳍却已经消失。

圆罩鱼

钻光鱼科

钻光鱼科的圆罩鱼素以尖细的鬃毛状牙齿著称。圆罩鱼属有约12个物种,分布于所有海洋中。就个体数量而言,圆罩鱼与串光鱼一样,可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物种属:拖船一次就可以捕获到数万条小型圆罩鱼。它们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自己本身也是大型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它们的部分近族物种也以这些圆罩鱼为食。

巨口鱼物种的体型由其所在环境的资源丰富程度所决定:在资源丰富的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巨口鱼可长达6厘米;而在如地中海深处那类污染的水域或食物匮乏的地区,巨口鱼的体型就小得多。

有些物种呈世界性分布,而另一些物种的分布却极其有限。除地图上显示的二维分布外,还有一种三维分布可显示出物种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一般说来,银色或透明的物种靠近水面而栖,深色的物种则远离水面。此外,与栖息于水面处的物种相比,栖息在水域深处物种的发光器官较少也较弱。圆罩鱼的鳔极不发达,这也许就是它们不像许多深海鱼类那样进行日常的垂直迁徙的原因吧。

知识档案

圆罩鱼及其同类

纲 辐鳍鱼纲

目 巨口鱼目

约320个物种,分为50多个属,约4个科。

分布:分布于温带的所有大洋中,但在其间的分布并不均衡。

体型:成鱼最长达35厘米,大部分鱼则小得多。

⊙ 大西洋钻光鱼白天主要在300~600米深处活动,而夜间则上潜至50~200米深处。它们是卵生物种,能产下营浮游生活的卵和幼鱼。

圆罩鱼物种两性之间有明显差别,与灯笼鱼一样,不同性别圆罩鱼的发光器官类型不尽相同,鼻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成熟雄性的嗅觉器官从鼻孔中长出,而雌性却并非如此。包括圆罩钻光鱼在内的部分物种还能通过其长吻来缓解延伸出来的鼻板(片)所带来的水压。

有鳞龙鱼

巨口鱼科

巨口鱼科目前约包括6个亚科,随着新研究的开展和新信息的涌现,这种划分还有可能调整。

其中的有鳞龙鱼(巨口鱼亚科)只包括一个巨口鱼属,由约11个物种组成。它们是身体狭长的肉食性物种,无脂鳍,栖息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它们身上覆盖着大片易脱落的六边形鳞片,深色的身体因而呈现出十分漂亮的蜂窝形。巨口鱼物种无鳔,因此它们能轻而易举地在水域中进行大范围的垂直迁徙,此外它们身体腹部的边缘上通常有2行小型的发光器官。最长的有鳞龙鱼也很少长于30厘米。

残牙鱼(星衫鱼亚科)物种的背鳍从其身体的中点渐渐开始,在臀鳍前完全展开。除细杉鱼属外的所有残牙鱼物种属都具有脂鳍。残牙鱼是栖息在中等深度水域中的肉食性物种,它们扁平狭长的身体通常呈黑色。

黑色龙鱼(奇棘鱼亚科)是身体狭长的无鳞鱼,也没有鳔。由于它们呈世界性分布,因此其确切的物种数量尚不明确,可能只包括不足6个物种,也可能仅由1个变异的物种组成。

栖息于北大西洋的带形锯尾鱼素以两性间的显著差别和奇特至极的幼鱼而著称,其幼鱼只有在长至约4厘米时性别才能被确定。这一物种十分不同寻常,因此一度被归入单独的一属,后来人们才发现它们其实是奇棘鱼的幼鱼。它们有柄眼,即位于软骨杆末端的眼睛,这种软骨杆能长达身体长度的1/3。它们通体透明,肠延伸出尾部,无腹鳍,但胸鳍(成鱼无胸鳍)却十分发达。它们的幼鱼也没有成鱼所具有的发光器官。

在变形(从幼鱼发育为成鱼)的过程中,幼鱼的眼柄逐渐变短,直至眼球回复至头骨上眼眶内的合适(正常)位置。幼鱼的胸鳍消失,只有雌性才具有腹鳍。此外,雌性还有发光颏须,身体上还有数排小型发光器官,以及有薄薄钩齿的有力颌。雄性既没有触须也没有牙齿,但其眼睛之下却有一个大型的发光器官。雌性体呈黑色,雄性则呈棕色。雄性在变形后就不再生长,因此其体长一直保持不足5厘米的长度,而雌性则一直积极捕获大小合适的猎物,因而往往能长至30多厘米长。

人们对奇棘鱼的基本生物特性所知甚少。人们曾在极深的水域中捕获到奇棘鱼最小的幼鱼,而处于变形期的奇棘鱼则在约300米深处被捕获,因此它们很可能是在相当深的水域中产卵的。由于人们偶尔才能捕获到奇棘鱼幼鱼,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以鱼群或聚集的方式生存的。其成鱼白天会从1 800米的深处垂直迁徙,到了夜间便会到达水面。

蝰鱼(蝰鱼亚科)中有约6个物种,均属于蝰鱼属。它们是栖息在中等深度水域的物种,呈世界性分布于各大洋的北纬60°至南纬45°区域。蝰鱼在各大洋中都有出现的记录,但有些记录者却意识到它们其实是呈清晰的离散分布的,也就是说,所谓分布于“各大洋”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会均匀地平衡分布在所述的区域中。海洋中的水质在温度、盐度、水流、食物含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鱼类在不同水中的分布也不尽相同,蝰鱼物种在大洋中的分布状态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达氏蝰鱼和小蝰鱼(无俗名)是蝰鱼属的2个小型物种,它们分别栖息在大西洋北部和南部的中央水域中。大型蝰鱼则栖息在食物匮乏的中央水域周围那些富含食物的区域内,据称其体长逾30厘米,是中央水域物种体长的2倍多。就连水域中的氧气含量也能左右物种的分布:譬如,黑蝰鱼仅栖息在氧气含量较低的阿拉伯半岛和马尔代夫附近的深海中,为适应当地的环境,它们的鳃丝也比其近族长得多。

蝰鱼物种是十分特殊的肉食性动物,其背鳍的第2条棘刺长而灵活,末端还有一个能发光的诱饵。它们不同物种的牙齿形状各异,但每个物种本身的牙齿形状却如出一辙。其上颌的前齿尖端附近有4个锋利的突起,能用以刺穿猎物。蝰鱼下颌靠前的2个齿最长(这也意味着其张口宽度同样十分可观),它们保持嘴巴紧闭时,这两个齿便露在上颌外,一旦它们刺穿猎物时,牙齿的自然曲度便会将猎物带入自己的口腔顶内。它们第二、第三上颌齿的基部有一个向侧面伸出的小齿,可能是用于保护眼睛下方的大型发光器官。

蝰鱼为适应肉食特性所进行的变异绝不仅限于牙齿而已,其心脏、腹部大动脉(主要血管)和鳃丝都比一般物种更靠前:事实上,心脏及腹部大动脉位于下颌两侧之间,而鳃丝几乎要伸展至下颌的前方了。鳃丝如此脆弱,对它们又十分重要,那么蝰鱼在将猎物吞入口中的时候又怎么会不损伤鳃丝呢?奥妙就在它们的脊椎。几乎所有的鱼类脊椎都由一系列咬合紧密的骨骼组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蝰鱼没有前端椎骨,脊椎柱也是一个灵活的软骨质杆(比骨骼更柔软)。胚胎和新生物种的软骨质脊椎是十分常见的,但一般当其发育为成鱼时,脊椎就会被骨质椎骨所取代。

蝰鱼的软骨质脊椎能使其头部获得更大的自由度。首先,由于其背部肌肉能将蝰鱼的头部向前提拉,上下颌之间的铰合处也被推向前。同时,其嘴保持张开,心脏所附着的肩带被向下向后拉,特殊的肌肉便将弓鳃及鳃丝向下拉,使之远离猎物入口的通道。最后,喉上的移动齿便抓住猎物,并缓缓将其送入弹性胃中。当猎物被吞入后,上述器官又可恢复原状了。

人们曾从深海潜艇观测到活的蝰鱼,它们在水中保持静止不动,头略低于尾,长长的背鳍刺向前弯曲,正好位于嘴前。它们的身体上覆盖着一薄层表皮或“皮肤”包裹的潮湿厚鞘,这层凝胶层背部、腹部最厚,而两侧最薄,其中包含神经、血管和许多小发光器官。

除用做诱饵的外,蝰鱼物种还有各种不同的发光器官。它们的腹部上布有复杂的器官,分别由色素层和接收器2种分泌细胞组成。这类器官位于眼睛下,依赖于牙齿和透明骨的保护,其中色素层和接收器的排布方式能确保光线被它们的眼睛接收,人们确信,这种排布方式能使它们的眼睛对光线更加敏感。位于其眼睛上方和前方的小发光器官能照亮可能出现的猎物,这意味着对于蝰鱼而言,光线对其摄食十分重要。

蝰鱼的凝胶状鞘和嘴内都散布着小发光器官,活蝰鱼的这些发光器官能发出蓝光。球形的发光器官中央充满了生物发光物质,与腹部发光器官不同的是,它们受神经的控制。尽管人们对它们的具体功能尚不了解,但却有一些十分有趣的发现。

蝰鱼休息时,其腹部发光器官能发出蓝光,一旦有东西触碰到,这些发光器官发出的光亮便会照亮它们全身。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蝰鱼能依据从其上方接收到的光量来调整腹部发光器官所产生的光强。在最清澈的大洋中,所有光线都能在约900米的深度被完全吸收。有趣的是,栖息在超过900米深度的鱼类就根本不具有腹部发光器官。蝰鱼的栖身处高于900米,因此会受到较弱光线的影响。它们眼睛附近的发光器官能依据腹部发光器官的光强进行相应变化,据推测,蝰鱼的腹部发光器官能发出适宜的光强,以平衡动物内外部的光线,使其融入背景光亮中,从而不容易被下方的敌人发现。

柔骨鱼亚科的黑色柔骨鱼属物种也被称作松颌鱼,它们的口腔无底,带有长齿的裸颌如同凶残的齿夹式捕兽陷阱(常用于陆上非法诱捕哺乳动物)那样有力。该科的部分物种还有一个能发出红光的鳃发光器官(大部分发光器官只能发出蓝绿色的光)。

无鳞黑龙鱼栖息在各大洋中,为肉食性动物。它们中的一部分身体细长,另一些则较为宽厚;它们都具有背鳍和靠近身体极后方的臀鳍,还有犬牙状的齿和成排的小型腹部发光器官。几乎所有的本亚科物种都有颏须,有些物种的颏须为十分细小的多分支状,有的则长达其体长的6倍之多。

深海斧鱼及其同类

褶胸鱼科

褶胸鱼科物种的身体侧向收缩——即两侧呈扁平状,胸部很厚,因此也被称为深海斧鱼。它们中的一部分物种有管眼,其中许多物种的嘴为垂直方向分布。银斧鱼属物种向上伸出的管眼中还有黄色的球形晶状体。它们以极小的甲壳类动物为食,部分物种能进行小范围的日间垂直迁徙。烛光鱼属包括30多个物种,大部分都栖息在太平洋西部,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可能便是纳氏斧鱼和三棘斧鱼。它们都栖息在45~450米的深度,与该科中的所有物种一样,斧鱼都有向下伸展的精细的大型发光器官。

人们对低褶胸鱼属中4个物种的发光器官研究得最为深入,这其中便包括高光斧鱼。这些物种的口腔顶上有2个椭圆形的斑点,该斑点既无色素,也无接受器或有色过滤器。它们能发出冷光,并与腹部发光器官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其冷光能持续约半小时,并渐渐淡去。这些光除了能像人们推测的那样用于吸引猎物外,还能起光线的引导作用,即将这些光亮中的一部分汇聚在动物的眼睛附近,从而与从其腹部发光器官所发出的光相平衡,使它们与背景光融为一体。

深海斧鱼是十分美丽的银色鱼类,但它们所呈的斧头外形究竟有何优势,人们还不得而知。珠边鱼是一种小型的小鲱状鱼类,在夜间的北大西洋面上十分常见,人们认为它们是深海斧鱼的原始近族。珠边鱼与深海斧鱼在许多内部结构上都十分相似,但它们的身体更接近于传统的鱼形,因此被归属于一个单独的亚科,其中包括约13个物种,分为7个属。上面提到的3个属都有它们自己的亚科。

灯鱼

褶胸鱼科

灯鱼栖息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白天主要位于200~400米的深度,夜间则在100米的深度生活。它们主要以桡足类动物为食,一般在下午至傍晚集中捕食。灯鱼的身体形状与钻光鱼相似,并有十分发达的鳃耙。该科物种都没有下颌须,除刀光鱼属外其他属的物种都有脂鳍。

⊙ 圆罩鱼及其同类的代表物种

1.黑巨口鱼,属于无鳞黑龙鱼;2.雌性带形锯尾鱼;3.太平洋蝰鱼,其腹部上有一排发光器官;4.蝰鱼;5a.黑柔骨鱼,栖息于水中0~2 500米的深度;5b.黑柔骨鱼惊人的可扩张颌;6.太平洋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