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文明史提示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习历久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记载着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烽烟的、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人类文化经典。
《论语》被司马迁称为“孔氏书”,读《论语》,必须对孔子其人要有所了解。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祖先是殷商贵族,后自宋迁鲁,到孔子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曾做过陬地的长官。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因此孔子是由他的寡母抚养成人的。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因家贫,孔子从小便不得不经常干些杂活来赡养母亲,曾做过委吏、司职吏之类的小官。这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并学会多种技艺。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希望有国者能够崇信并施行自己的学说,并进而实现他的王道社会理想。其间虽偶有被有国者重视起用、执掌权柄的时候,但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惶惶然的不得志状态。司马迁描述他的这种状态道:“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几近放逐。他自己则自嘲为“丧家之狗”,可见其狼狈(《史记·孔子世家》)。但是这种状态并不影响孔子成为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教立道的启世先圣。《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他的思想和学说超越了现实权势,影响及于全天下。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念,他希望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由他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则可以说就是一本记录了孔子济世思想的智慧书,也是他给中国人制订的行为规范。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
《论语》一书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思潮,都不能掩盖《论语》的光辉;相反,却一遍又一遍验证着它的普世与超越。
《论语》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论语》的地位非常高,影响非常大。到了东汉时期,《论语》已被列入经书之列,成为学者必读之书,其研究成为一个专门学问,后代学者对其注疏者不计其数。宋代大儒朱熹视《论语》为经典中的经典,并作《四书集注》,成为当时及后代士子的修身圭臬。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论语》钦定为科举必读之书,此举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书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每一个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论语》中的人物都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典型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学者,以及每一个想求得生命升华的中国人来说,《论语》都是一部必读之书。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持续不衰的“国学热”,人们开始在古代经典中寻找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智慧,其中《论语》就是最受国人关注和重视的一部经典。大家纷纷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求心灵的升华、情感的依归和生命的价值,从“至圣先师”的名言中探求生活的真谛。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论语》原文,是对《论语》全文的解读;第二部分孔子生平,是对孔子一生经历的概述;第三部分《论语》中重要人物介绍,是对孔子的弟子生平以及《论语》中涉及的其他重要人物生平的简介;第四部分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是对《论语》中出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句的诠释。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使读者对《论语》和孔子都有个深刻的了解。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为《论语》这样严肃而高深的文字配了精美而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都起到以图解文的作用,再现了当年孔子和弟子们对话的感人景象,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仅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得到轻松而高雅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