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知的国学知识随用随查(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圣贤之路——《孟子》

《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是对中国社会、中国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理论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仁政”学说。

孟子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约公元前372年,他诞生在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孟孙氏家族没落后迁居于此。孟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

孟子的家本来住在郊外靠近墓地的山边。孟母见儿子很喜欢模仿着玩丧礼、祭礼的游戏,便决定迁居到城里去居住。

不想迁到城里后,住在一个市场附近,孟子看到商贩们做生意,又玩起了讨价还价的游戏。

孟母又把家迁到一个学堂附近,孟子就跟着读书人学习起礼仪来。

孟子八岁时,孟母省吃俭用将他送进学堂,但孟子起初学习并不努力,不能坚持用功。孟母看到这种情况,忿然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对孟子说:“你读书没有恒心,半途而废,和这又有什么差别呢!”孟子从此刻苦攻读。

孟母择邻。

孟母断机。

孟子年岁稍长,便到鲁国去游学,到了鲁国的国都曲阜。这时,孔子的孙子子思已经去世了,孟子便受教于子思的门人。他日夜攻读,学业迅速长进。他决心继承孔子的学说并发扬光大。

邹穆公听说孟子贤能,便请他回国,但不久孟子便发现邹穆公并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率领门人离开邹国,周游列国,向诸侯游说实现王道和仁政的理想。

孟子首先到了齐国。齐威王虽将孟子待为上宾,并拜他为卿,却不给他实权。孟子感到在齐国难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便辞去官职。齐威王再三挽留,并赠以黄金百镒,被孟子婉拒。

之后孟子先后到过宋国、梁国、滕国,又返回到齐国,但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11年,孟子结束了十年游说诸侯的生活,回到邹国,专心著述,阐扬孔子的学说。公元前289年,孟子去世,终年84岁。他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影响极大,他本人也被公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尊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要保障人民权利,主张保国爱民,礼贤下士,提出要让人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要为民制产,藏富于民,而且人民有权决定君主的名义与地位。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孟子》所阐述的要勇于担当道义的思想造就了许许多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

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