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独立战争爆发
关键词:《独立宣言》 第二届大陆会议
美利坚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不少地区开始训练民兵。英王和议会的态度则是:不能让步,必须用武力才能平息叛乱。战争无论如何也不可避免,1775年的春天,美利坚人民组成的民兵与英军在马萨诸塞州的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就此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战争中,殖民地人给英国正规军以沉重打击,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自此以后,英国人再也不能控制这片原先属于他们的财富之地了。
独立战争爆发
A 传报战事
1775年4月18日,英军接到对马萨诸塞州实行军事打击的命令,秘密前往马萨诸塞的康科德去袭击北美民兵的军火库。但他们的计划外泄,波士顿安全委员会命令保罗·瑞维尔和威廉·戴维斯骑着马到莱克星顿等村去通风报信。图上的骑马人正焦急地向村民报告。
B 莱克星顿第一枪
1775年4月19日早上,英军闯入了莱克星顿村,与当地北美民兵发生了冲突。图为在莱克星顿公共草地上,身着红色制服的英军正向北美民兵开火。指挥英军开枪射击的是指挥官约翰·皮特凯恩少校,即画中的骑马者。这场冲突为美国独立战争拉开了序幕。
C 泰孔德罗加堡之战
英军最初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夹击波士顿,从而使得波士顿屈服。而北美民兵于1775年5月在尚普兰湖的泰孔德罗加堡要塞的阻击战中,击溃了英军,打乱了英军的部署。图为泰孔德罗加堡要塞。
D 第二届大陆会议
E 成立大陆军
F 北美人民的态度
战争初打响之时,大多数美利坚人的态度是:不和英国决裂,仅给予英军一些打击,在和英方的谈判中增加一些筹码。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英王乔治三世于1775年8月23日宣布北美处于叛乱中,要求绞死殖民地领袖之后,美利坚居民迅速分化为两派:革命派和效忠派。后者主要是一些代理商、官员、牧师和种植园主等,他们组成军队或者直接加入英军,和革命派展开激战。失败后离开美国,前往加拿大或英国,1775年—1783年中离开美国的效忠派大约有10万人。
G 邦克山炮战
1775年6月17日,英军为解波士顿之围,向驻扎在波士顿周边的美军发起攻击,是为邦克山炮战。美军占据查尔斯顿半岛上的邦克山,用大炮轰击增援波士顿的英军。图为英军的波士顿阵地与美军的查尔斯顿阵地隔水对峙,两军酣战,查尔斯顿阵地上火光冲天。
H 邦克山阵地攻守战
在邦克山战役中,北美民兵隐藏在草丛中突袭了2000余名攻来的英军。但在英国人三次冲锋的强大攻势下,弹药已经耗光的民兵不得不撤出邦克山阵地。虽然英国人最终夺取了阵地,但却付出了损失1000多人的惨重代价,而民兵只损失了400多人。图为英美军队近身肉搏时的惨烈景象。
I 约瑟夫·华伦战死疆场
美国人在战斗中展现了高昂的斗志。其中一位名叫约瑟夫·华伦的勇士向众人宣称:“英国人说我们不能打仗,那么这回我将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来回击他们。”图中已经躺在战友怀里奄奄一息的就是华伦。
J 潘恩和《常识》
潘恩的《常识》猛烈抨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为国王和上议院是君主独裁和贵族专制的残余。他主张北美大陆应该和英国分离,这样才能和欧洲其他国家结盟。同时,他还主张建立议会制的共和政府。《常识》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发行了12万册,几乎所有的北美成年白人都阅读过此书,《常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做好了舆论准备。
K 暴跳的马
在这幅暗示美利坚要独立的漫画中,代表美利坚的马暴跳如雷,让骑在它背上的英国主子快要跌到马下。这说明,此时英国已经无法控制北美这块殖民地了。而画中远处有一个肩扛大旗的美国军官正潇洒地走着,这也暗示美国将成为民主自由的独立国家。
L 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图为约翰·杜鲁布尔在1818年所作的油画,这幅画再现了1776年7月4日美国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时的情景。《独立宣言》列举25种对英王的不满,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此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由武装起义转变为独立战争。
M 独立之声传北美
《独立宣言》一经发表,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北美各地。图为一个临时政府派来的信使,他骑在马背上向北美民众宣读了《独立宣言》,周围群众全都将其团团围住,侧耳倾听。图左面墙上还贴出了“北美独立,1776”的告示。
N 自由的钟声
在《独立宣言》宣读之后的1776年7月8日,来自高塔的自由之钟的敲击声响彻整个费城的街道上空。它的响声也如同英国统治北美时期结束的丧音,从此北美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O 独立纪念馆
图为美国独立纪念馆,它位于前宾夕法尼亚州州政府所在地费城。著名的《独立宣言》就是在这里被第一次宣读,而美国第一部宪法也是在这里起草的。《独立宣言》大量采用欧美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特别是天赋人权的思想。
P 摧毁乔治三世塑像
《独立宣言》在费城被宣读以后,1776年7月9日晚上,纽约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向百老汇大街高耸的乔治三世塑像下,愤怒地捣毁了它,并将它熔化铸成了1800公斤重的铅子弹用于独立战争。画面上正是市民捣毁塑像的一幕。此时美利坚独立意愿已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