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挖掘幸福本源的神奇处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幸福从哪里开始(3)

1.他人的信任让人际关系的幸福体验加倍

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与他人和谐交往的心理需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会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一系列幸福体验。然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他人的信任,这些幸福体验就会非常肤浅。因为缺乏他人的信任,我们就无法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一来,人的社会性需求势必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幸福感自然就会缺失。

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在交往之初,虽然我们都知道此时获得他人信任的可能性并不高,因此,即使未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也不会觉得难过。但是,如果他人表示了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会觉得非常喜悦,有一种“找到知己、找到组织”的满足感。当交往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渴求他人的信任,如果他人能够把重要的事交给我们去做,我们就会很欣慰;反之则会不开心、不满足。如果是非常亲近的人不信任我们,那我们很可能就不只是不幸福了,而是痛苦和纠结。

“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这种做法固然个性十足,但却难免孤独、寂寞。我们需要与人和谐地交往,更需要他人的信任,这是获得幸福的基础。

2.他人的信任是最佳的赞美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欲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被称赞是让人愉悦的、幸福的,而信任就是最佳的赞美!

例如,当得到上司的赞美时,我们会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然而,如果上司对你只有赞美却不安排重要的任务给你,那么你势必会觉得失落;相反,如果上司能够对你委以重任,即使他没有出口称赞你,你的内心也会充满成就感、愉悦感。又比如,男人们或许能够从女人“你真帅”、“你太厉害了”等赞美之言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但这远没有女人的信任给男人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强烈。

信任就是最佳的肯定,就是最好的称赞,信任能够最大化地满足我们被赞美、被肯定的心理欲求。

总的来说,他人的信任是每个人都应该极力去争取的,这是幸福的基础。

心理启示录

生活中,他人的信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谁不重视他人的信任,谁就会尝到苦果。哈佛前任校长萨默斯因发表了歧视女性的言论而在信任投票中败北,这场信任危机让他成为第一位被迫卸任的哈佛校长。他因为丧失了他人的信任,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之中。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重视并经营他人的信任。

让自信和他人的信任一直都在

沙哈尔在给学生们上“幸福课”时,向学子们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一个人的信念和决心越是坚定、持久,这个人就能越快地获得幸福。

毋庸置疑,信心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守卫自己的信心呢?对此,沙哈尔提出了三个技巧,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1.积极地行动

沙哈尔说,不断地行动永远是最正确的做法,在不断地行动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对自己出最具肯定意义的评价。同时,这种积极的行动也会让他人强烈地感受到你的积极,进而对你产生信任。

生活中,有许多人误以为,当他人说“你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我们就能够拥有自信。事实上,如果缺少了积极的行动,他人这样的积极评价是没有什么效用的。首先,他人的积极评价与他人的信任是不同的,后者才具有真正能够激发人们各种关于幸福的积极心理能量的魔力;其次,当他人对我们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但我们却始终无法在行动上有所建树的话,这种评价与现实的矛盾就会在我们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落差,甚至损伤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样,就算我们能够通过种种积极的言论,暂时赢得他人的信任,如果我们无法将自己的积极言论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积极言论不仅无法留住他人的信任,而且会让他人对我们彻底失去信心。

相反,如果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就能够避免上述那些不良状况的发生。即使是失败,对我们的信心也是有益的。只有经历过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才能理解失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它的存在是为了给我们学习、自我完善的机会。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展现、传递出来的积极面会真正赢得他人的信任,让他人愿意支持我们去成功、去获得幸福。

2.想象成功和幸福

很多心理学研究成果都显示:在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所有因素当中,自信的作用占了56%。而获得自信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象成功和幸福。

沙哈尔曾讲过这样一段自我经历:

我热爱老师这个工作,因此我一直努力地工作着,但遗憾的是,或许是因为自信不足,我并不擅长演讲,在课堂上,面对众多的学生我很难放得开,这一度让我非常苦恼。然而当我不再在意自己那拘束、不佳的授课表现,并且开始想象自己快乐而出色地给学生们上课、做演讲。这样几乎每次上课或演讲前,我都会有意识地做积极的演讲。就这样,我无论是上课还是演讲都越来越游刃有余。即使有人对我的课程风格提出质疑,我也会非常自信地向对方解释说:“请允许我做我自己。这是朴实而科学的一门课程,虽然它或许缺少一点激情,但请相信我,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看!想象成功和幸福真的能够带来成功和幸福。不要以为这是匪夷所思的,事实上这是由人的大脑和心理所决定的。当我们想象成功和幸福时,我们的某些心理潜能就会被激活,就如同真的拥有或即将拥有幸福和成功一样。当然,其有效性并不是绝对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用的,很值得我们一试。

3.调整自我认知

沙哈尔说:“人的认知常常从根本上左右着人的心理状态。如果人的认知是正确的、积极的,那么人就会更加自信,也让他人更加信任自己;反之,无论对自我还是对他人的信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想变得更加自信,就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例如,一位学生考试失败了,他因此而产生了“我很蠢,比别的同学差,我无法超越他们”的认知,即使时间非常短,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这位学生总是想着这个问题,一次次强化这种消极认知,那么在其后的考试中,即使他对各种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也很容易发挥不良,从而真的比其他同学差。相反,如果他的认知是正确的,他认为:失误在所难免,自己不比其他任何学子差,只要自己奋起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并赢得老师的信任、同学的尊重。那么,只要努力,在下一次考试时,他就很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一个积极的、正确的认知能够给予我们积极的心理以及相应的影响——自信以及来自于他人的信任。然而,所谓积极与正确并不容易达到。仅看到事物的表象、或者仅从一定角度看待事物,对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建立积极而正确的认知呢?

沙哈尔认为,要建立积极而正确的认知要注意两点——对事实下结论的方式以及结论的合理性,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完成认知活动。例如,遭遇困难时,下结论的方式应该建立在积极、客观的基础上;而其结论的合理性是指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兼顾二者的认知才算得上是积极而正确的。也就是说,在困境中,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认知:没关系,困难很快就会过去,而我将因为困难的磨砺而更加优秀。

总的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信心以及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以上三个技巧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效方法。

心理启示录

2008年6月5日,《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道:“人生在世肯定会遇到很多失败,但如果没有那段失败的日子,就不会有后来成功的我。”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有时候甚至会感觉自己走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无论境况怎样糟糕,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应该丧失信心,这样才能披荆斩棘,尽快让自己摆脱困境,获得幸福。

是否具有乐观的心理能力决定了幸福与否

上过沙哈尔“幸福课”的学子几乎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沙哈尔的外祖母总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可是,她却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她25岁的时候,由于战乱,她几乎失去了全部亲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五个兄弟被无情地杀害,而重伤的她却无能为力。事后,她整整挣扎了好几个月才活下来。

之后,她遇到了沙哈尔的外祖父,两个人结了婚。然而,命运没有停止它的残酷,集中营里苦难的生活让沙哈尔的外祖母失去了3个孩子,而沙哈尔的母亲是后来才有的。

历经沧桑的老人常去墓地扫墓。这天,在沙哈尔的陪同下,身体已经很差的老人又去扫墓了,穿过墓地的时候,老人突然停了下来,紧紧地抓住沙哈尔的手,充满眷恋地说道:“这个世界多美好啊,可惜我就要离开……”

沙哈尔说:外祖母的那句话让他感动至深。其实,那句话也足以让我们震撼,同时也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位老人,饱尝了战争的残酷,几乎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一切,但她却依然说自己是幸福的,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这多么值得我们深思啊!为什么老人饱经磨难却依然可以感受到幸福,为什么生活中的我们遭遇的苦难远没有老人那样多,我们却不幸福呢?

其实,幸福或者不幸福与我们关注什么密切相关。沙哈尔的外祖母关注着世界积极的、美好的一面,因此她即使经历了那样的沧桑岁月仍然可以感受到幸福,而我们在遭遇困境时又会选择关注什么呢?

通俗地说,幸福与否与乐观与否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按照其心理状态倾向,我们可以将人分为两种人——乐观者和悲观者。二者之间的差异恰如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差异,尽管他们各自遵循的轨迹并无交集,但是也并不相悖。就二者各自的观点而言,他们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却由此造成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活得积极与否,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幸福与否。

乐观者往往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也是一种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心理能力,而悲观者在看问题时则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前者会因乐观而使自己的生活明媚灿烂,后者则会因悲观而使自己的生活黯淡无光。这两种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构建自己的世界的,只是由于他们各自态度的不同而使得他们构建的生活有了天壤之别:乐观者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与见解构建自己的美丽天堂,他们为自己构建生活的过程就是感受幸福、构建成功的过程。而悲观者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自己不自觉地深陷阴暗之中,饱受各种负面心理状态的煎熬。

幸福其实就像沙哈尔的外祖母所诠释的,哈佛教授亨利·霍夫曼所说的那样:“你是否快乐或幸福,不完全取决于你得到了什么,更多地取决于你关注的是什么,用心去感受到的是什么。”

渴望得到幸福就要学会关注事物积极的一面,如同沙哈尔的外祖母一样乐观地生活、乐观地看待世界,让乐观成为一种心理本能,这样我们才能成就属于我们的幸福。具体地说,积极心理学家们建议我们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努力:

(1)当你为自己的遭遇悲伤难过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情绪低落时,不妨去孤儿院、养老院、医院走一走。在这些地方你会看到世界上除了自己痛苦之外,还有很多不幸的人。同这些不幸的人接触,对比他们面对不幸的态度,你会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态度,什么才是乐观。

(2)用愉快、鼓舞人心的音乐、书籍、影视作品来感染自己。在上学或上班途中,在睡觉前,你都可以为自己安排一段愉快的音乐之旅。如果可能的话,多同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相处,毕竟积极心态也是具有传染性的。不要把时间都耗在工作上,多用来品味生活、与亲友交谈等。

(3)换一种积极愉快的方式来说话。比如,说“忙了一天,现在可以放松了,真好”,而不是“我快累死了”;说“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了”,而不是“他们怎么不想想办法”;说“看,我真幸运!上帝,又在考验我了”,而不是“我被上帝遗弃了,恶运又找上我了”;说“我可以先把自己弄好”,而不是“天啊!对于这样乱七八糟的世界,我是无能为力了”……

(4)珍爱自己的生命。世界上再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了。千万不要以为停止了呼吸,就得到了解脱,毕竟这是没有被事实证明过的事情。但是,活着却可以让一切有所改变,才能够从难关中渡过,这是被无数人通过无数次的实践证明过的真理。积极心态会协助你走出困境。

(5)从事有益的娱乐与教育活动。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要注重它给人带来的精神营养,而不是注意它的商业吸引力。多从事主流活动,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个性十足却又十分消极的人。

(6)用健康的身体去享受生活。不要被伤风、头痛、刀伤、擦伤、抽筋、扭伤等小毛病拖垮你的心情。事实上,如果你过于在意这些小毛病,它们将隔三岔五地来“问候”你,成为你的“好朋友”。经过心理学临床证明:心理问题是可以躯体化的,也就是说,心理的不适能够引起身体的不适。反过来,只有当我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拥有好的心情。

(7)每一天,都怀着积极的心态来生活。每一天都充满希望地去生活,微笑着与人交往,向他人展示你的积极心态,并把你的积极心态传递给别人。

(8)把星期日作为“积极心态”的培养日,在这一天里,从繁杂的生活中跳出来,做一次心灵的净化,比如去公园、博物馆等。

(9)经常用积极心态提示语进行自我暗示。积极心态提示语是指那些能够激励我们积极思考、积极行动的语言。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我一定能做到。”“我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就行动,就能梦想成真。”“我觉得健康!我觉得快乐!我觉得好得不得了!”等。随着我们使用这些语句频率的增多,它们会逐渐融入我们的身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我们保持积极心态、抑制消极心态,最终获得成功。起初,我们可以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张贴它们,然后经常使用它们,并牢记于心,让它们成为精神的一部分。最后,我们就能够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自己的心境,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