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与礼仪知识  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语言沟通

第一节 说服他人

抓住最佳时机

要抓住最佳时机,就要善于在人的思想、情绪容易发生变化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关口及时进行说服。一般来说,工作调动、毕业分配、入党入团、家庭事件、婚恋受挫、提职加薪、意外事故、住房分配、子女就业、战士报考军校、退伍回乡、请假探家、负伤患病,等等,人们在面临这些情况时,极容易产生思想波动,这也正是进行说服的好时机,在这种时刻要及时劝导提醒,防患于未然。

个别说服的时机是否恰当,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情绪表现进行判断。如果对方心平气和,或者表现出情绪超乎平静的迹象,这往往说明时机较为合适。如果发现对方表现出反感和对立情绪,我们除应检查谈话方式、方法或自己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外,还应考虑谈话的时机是否成熟,及时中止谈话,以免造成不利的后果。这时,我们应积极观察,耐心等待;或者采取恰当措施,创造有利的时机,使说服一举奏效。

说服他人时忌官腔官调

官腔官调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作用,这对于说服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说服时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外,说服别人时,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不前思后想,总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从对方最得意的事情说起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地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事情,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会高兴地听你说的,当然此时说服他就容易多了。

当然,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哪里去探听,就需要另谋途径,你可以试着在你的朋友之中找一下有否与对方交往的人,如果有,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如能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此外,随时留心交际场中的谈话,像这些时候谈到对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但是必须注意,对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到某种打击而消灭,如有这种情形,千万别再提起,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反而对你不利。因为对方在高兴的时候,他易于接受你的请求;在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比如对方新近做成了一笔生意,你称赞他目光精准,手腕灵活,引得他眉飞色舞,乘机稍示来意,也是好机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全在于你随时留心,善于利用。

避开正面,迂回劝导

在人际关系中,当遇到难以正面说服的人或难以拒绝的人时,我们就要考虑改变一下策略,避开正面,绕绕远路迂回出击对付说服的对象,在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抱有一定的观点、立场,乃至成见;这些观点、立场乃至成见又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经过生活的点滴积累和思考分析后形成的,所以它的根牢固,不容易改变。说服者如果只知道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针对对方的观点、立场、成见展开辩论,肯定难于奏效。倘若从旁门、侧面入手,通过一些迂回的劝导应能自然而然地创立一种和谐的环境和气氛。进而借机转入正题,展开说服,这就是迂回劝导的说服方法。

先接受对方的想法

当你感觉到对方仍对他原来的想法保持不舍的态度,其原因是尚有可取之处,所以他反对你的新提议。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发言。

“我也觉得过去的做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确实令人难以舍弃。”先接受对方的立场,说出对方想讲的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当一个人的想法遭到别人一无是处的否决时,极可能为了维持尊严或咽不下这口气,反而变得更倔强地坚持己见,抗拒反对者的新建议。若是说服别人沦落到这地步,成功的希望就不大了。

某家庭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洗衣机,当他到一户人家里,看见这户人家的太太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忙说:“哎呀!这台洗衣机太旧了,用旧洗衣机是很费时间的,太太,该换新的啦……”

结果,不等这位推销员说完,这位太太马上产生反感,驳斥道:

“你在说什么啊!这台洗衣机很耐用的,到现在都没有故障,新的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我才不换新的呢!”

过了几天,又有一名推销员来拜访。他说:

“这是令人怀念的旧洗衣机,因为很耐用,所以对太太有很大的帮助。”

这位推销员先站在太太的立场上说出她心里想说的话,使得这位太太非常高兴;于是她说:“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部洗衣机确实已经用了很久,是太旧了点,我倒想换台新的洗衣机!”

于是推销员马上拿出洗衣机的宣传小册子,提供给她做参考。

这种推销说服技巧,确实大有帮助,因为这位太太已被动摇而产生购买新洗衣机的决心。至于推销员是否能说服成功,无疑是可以肯定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先“捧”再说服

为了说服他人,我们不妨“捧”他几下。所谓“捧”,并不是“瞎捧”,也不是“乱捧”,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形来“捧”,因为每个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

战国时期,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规定限15天完工。大臣段乔负责主管此事。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员,将其囚禁起来。这个官员的儿子设法解救父亲,就找到管理疆界的官员子高,让子高去替父亲求情。子高答应了这件事。

一天,见了段乔后,子高并不直接提及释人的事,而是和段乔共同登上城墙,故意左右张望,然后说:“这墙修得太漂亮了,真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劳。功劳这样大,并且整个工程结束后又未曾处罚过一个人,这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不过,我听说大人将一个县里主管工程的官员叫来审查,我看大可不必,整个工程修建得这样好,出现一点小小的纰漏是不足为奇的,又何必为一点小事影响您的功劳呢?”

段乔见子高如此评价他的工作,心中甚是高兴,然后又听子高的见解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便把那个官员放了。

那个官员之所以能够获免,原因在于子高的求情。子高把一顶高帽子给段乔带上,然后就事论题,深得要领,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一般人都存在顺承心理和斥异心理,对那些合自己心意的就容易接受。因此,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巧言游说,便容易成功。

当然,“捧”不等于奉承,不等于谄媚。普通人对于别人,只见其短处,不见其长处,且把短处看得很重大,把长处看得很平凡,所以往往觉得“欲捧而已无可捧”之感,其实只要你先存着“人无完人”的思想,原谅他的短处,看重他的长处,可捧的地方多着呢!所以,要说服别人,不妨找准他的痒处,把他吹捧上天,让他在舒服的同时又无法拒绝你的要求,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巧用悬念,说服固执之人

在生活中,再随和的人有时也有固执的一面,人在固执时其心理往往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状态。直言相劝恐怕会碰钉子,巧妙地制造悬念,通过卖关子来吊对方的胃口,松弛对方的紧张抗拒情绪,转移其注意力,然后再进行劝说,则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某建筑公司的李工程师,有一次说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工头,他常常坚持反对一切改进的计划。李工想换装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要反对的。李工去找他,腋下挟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的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着关于这些文件的事情的时候,李工把那指数表从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说:“哦!你不要看的!”并假装要走的样子,并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但是,工头又说:“我很想看一看。”当他审视的时候,李工就随便但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说:“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糟糕,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李工故意这样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对于自以为是的人,要说服他,最忌正面交锋、针锋相对,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激怒被说服者,使其更加坚守自己的观点。要说服这种人,应该先巧妙地制造悬念,把他的好奇心诱发出来,在解释悬念的过程中,可用简单的事理或推论证明对方的错误性,从而让其改变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运用制造悬念这一方法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悬念要具有新奇性;二是悬念和劝说的主题要具有关联性。紧紧把握住这两点,你便能巧妙地说服对方。

肯定性的问答,更易说服对方

我们在说服他人时,对方能不能被说服,关键是你能否牵着对方的思维跟着你的话题走。这种行为就是“诱导”。

诱导别人的一个绝妙方法就是从一开始你就要对方回答“是”,而千万不要让他说出“不”来。

心理学家说,当一个人对某件事说出了“不”字,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比他往常说其他字要来得紧张,他全身组织——分泌腺、神经和肌肉——都聚集起来,成为一种抗拒的状态,整个神经组织都准备拒绝接受。反过来看,一个人说“是”的时候,没有收缩作用的产生,反而放开,准备接受,所以在开头我们获得“是”的反应越多,才能越容易得到对方对我们最终提议的认同。

而且,每个人都坚持他的人格尊严,他开头用了“不”字,即使后来他知道这“不”字是用错了,但为了自尊,他所说的每句话,他都会坚持到底,所以我们要绝对避免对方一开头就说“不”字。

可见,学会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引别人接受,一点一点诱别人上钩,既是说服他人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则。

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说服

说服时,不考虑对方的立场,或是找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来搪塞,都会使事情更难处理。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看法,说服别人,而不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最好的方法就是:试着诚实地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事情。你想让他人接受你的建议,就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的处境、他们的感受。唯有如此,你才能取得说服的成功。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试着去了解别人,从别人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还能减少人际交往的摩擦,使你获得友谊。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就能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说服他人时如何避免激化矛盾

大量的说服事例表明,因说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了的情况,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强化了对方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

第二类是“惹火烧身”。因说服方法不当,激怒了对方,使对方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

所以要想做说服者,就要有涵养,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厚仁义的气质。遇到上述情况,绝不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玉帛变干戈。

由别人去做结论

平庸的说服者会急于切中他的主题,抢先做出结论,而优秀的说服者则首先创造一个互相信任和心心相印的气氛,然后再提供自己的看法,而且仅仅是提供看法,而由别人做结论。

天锐公司需要添购一套自动化电镀设备,许多厂商闻讯纷纷前来介绍产品,负责电镀车间的老王因而不胜其扰。但是,有一家制造厂商就别出心裁,写来这样的一封信:“我们工厂最近完成了一套自动化电镀设备,前不久才运到公司来。由于这套设备并非尽善尽美,为了能进一步改良,我们诚恳地请您拨冗前来指教。为了不耽误您的宝贵时间,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开车接您。”“接到这封信真使我惊讶。”老王说,“以前从没有厂商询问过我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我觉得自己重要。”看了这套设备之后,没有人向他推销,而是老王自己向公司建议买下那套设备。所以,要说服成功,就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身上,而是由别人自己做出结论。

第二节 调解纠纷

根据调解对象的心理特点加以调解

既然是调解,那么调解的双方均属于没有什么严重冲突的人民内部矛盾,应以和平解决为最佳途径,这就要求调解语言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要符合调解对象的特定心理。有时调解语言虽然合理、合法,却不合“情”。可见,调解语言不可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调解对象的不同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调解语言。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世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良药也裹上了糖衣,变得可口了。既然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也未必逆耳,这就取决于说话的方式方法的优劣了。作为调解人员的你要抓住了调解对象自尊心理、爱面子的心理,从维护双方名誉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忠言的表达深刻得体,忠言也变得顺耳利行了。

抬高一方使其主动退出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双方接受自己来进行调解之后,可以考虑主攻一方,让其主动退出争执,另一方没了冲突对象,纠纷自然化解了。

让当事人为顾全面子而退出争执。对一方当事人进行夸奖,讲述他曾经有过的可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唤起他的荣誉感,使之为了保全荣誉感和面子,主动退出争执。这种方式对于绝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非常有效,因为荣誉和颜面往往是他们很看重的,是他们约束自己的动力。

小王与小刘是学校新来的两位年轻教师,小王心细,考虑事情周到;小刘性情鲁莽,但业务能力强。两人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小王说不过小刘,并且被小刘训了一顿,觉得非常委屈,就去向校长诉苦。校长说:“小王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大家都很欣赏。你是个细致的人,小刘是个急性子,脾气上来了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和他计较呢?你一向都非常注意团结同事、不感情用事的,怎么能为了这么点事情就觉得委屈呢?”一番话说得小王心里又甜又酸,从此再不与同事争执了。

事例中校长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他先夸奖小王,然后强调两人之间的差距,让听话者的一方受到赞扬,从而轻易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冲突。

不过这个调解办法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不可伤害到另一方的自尊,你对一方的“抬高”最好不要当着另一方的面说,否则会事倍功半,收效不佳。

另外,跟当事人说一件很重要的事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及价值的存在,从而让他退出争执,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技巧。冲突之所以持续,往往是一种非理性情绪支配的结果。所以,如果在调解冲突时,提出一件足以唤起一方理性思考的事情,转移其注意力,往往也能达到让一方退出争执、化解冲突的目的。

劝架要一碗水端平

劝架最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要做到公平。

(1)了解情况

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而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较好。假如对邻居、同事间原因复杂的争吵,更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解绳结就要看清绳结的形状,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

(2)分清主次

矛盾有主次方面,吵架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平息纠纷。如果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效果肯定不佳。

(3)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客观公正,做到分析中肯,批评合理,劝说适当。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应该实事求是,既要弄清是非,又要团结同志。

冲突双方之所以争论不休,往往是对于某个问题看法不同,而非要争个对错是非出来,结果各执己见、互相褒贬,一发而不可收,甚至互伤对方尊严。作为调解人,面对争论的双方,不能轻易下结论说谁对谁错,不能对哪一方做道德的评价,这样只会加剧冲突。

调解人最好是把双方的争执点,把双方的差异性归结为一种客观原因,让双方都不承担对错责任。这等于给双方台阶下,让双方的心理都能感到平衡,所以双方往往能平静下来,逐渐消除冲突力。

其实做一个好的调解人,也并不是特别困难。只要秉着一颗公正无私的心,做到“一碗水端平”加一些语言的技巧就可以了。

调解纠纷时先表“赞同”

在进行调解时,由于其特定的身份,往往使调解对象持有紧张、戒备,乃至对立的情绪。要使自己的意见易于被调解对象接受,不妨适当采用“赞同”的方法,即强调谈话双方在某一方面的“一致性”的方法,如强调共同愿望,肯定对方某一点意见的正确等等。

这种寻找“一致性”的方法,有助于打消调解对象的对立心理,平定激动情绪,从而理智地、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这种找共鸣点,先赞同长处,后驳斥短处的调解语言,既使调解对象的委屈、愤怒心理得到了平衡,又使其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自己的意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讲述吵架者可引为自豪的一面,唤起其内心的荣誉感。一个人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嘉奖常常会成为鞭策其严于律己的动力,但是在吵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情绪激动,往往容易忘记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调解人应该适时地点明争吵者引以为豪的地方,唤起他的荣誉感,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来解决问题,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荣誉,于是自觉放弃争吵。

例如,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位名叫小丁的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站在小丁旁边的一位老人发话了,他拍了拍小丁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

“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上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老者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在这个例子里,被唤醒的荣誉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伙子由于打抱不平而与人争吵,那位老者及时地提醒他回想起自己曾上过光荣榜,暗示他吵架会损害他的荣耀,小伙子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惭愧,于是很快恢复了平静。

唤起内心的真情,互谅互让

当人们在吵架时,双方都处于不理智的状态,如果劝架的人硬是去为他们评个是非曲直,反而很容易加深他们的矛盾。如果能与他们一起回顾过去彼此之间的往事,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可能会让双方真正做到互谅互让。

有两个同胞姐妹为了父母的遗产产生了纠纷。大家一边吃晚饭一边讨论起这件事,两姐妹又吵起来了,互不相让。大姐假装不理会她们的争吵,而叹了口气,自顾自地说起来:

“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吗?有时候连鸡蛋都吃不上呢!我记得有一次你们俩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个煮熟的鸡蛋,就吵着要吃鸡蛋。妈妈没法子了,就煮了一个洋山芋骗你们说这是洋鸡蛋。你们俩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妹说‘小妹你先咬一口吧’,小妹说‘还是姐姐你先咬一口’……”

说着说着,大姐哽咽起来,听着的两姐妹也都落下泪来,一场遗产纠纷就此化解了。

这位大姐是聪明的,如果她就事论事地去分割财产,想以此来化解两姐妹的争吵和矛盾,只会越闹越僵,说不定两姐妹还会对做大姐的都产生意见。大姐对姐妹俩以前的真情进行了回顾,勾起了姐妹俩温馨的回忆,才使得矛盾得以成功地化解。

强调争执双方的差异性

不对争执双方作人格上的评价,而强调双方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客观上起到褒贬的效果,从而化解争执。人们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为了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争执不休,直接的褒贬至少会引起一方的不满,甚至伤害其自尊心。因此,劝架者在对一方进行劝解时应该避重就轻,不对双方道德上的孰优孰劣做出判断,而是强调二者在个性、能力上的差异,在客观上肯定一方,使其心里得到满足并放弃争执。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突破

与较通达的一方相配合,通过适当的方法解开较固执一方的心理疙瘩,打消其怨气。在产生矛盾的双方中,经常有一方比较容易说话,另一方比较固执的情况,而且往往因为固执一方坚持己见,不肯忍让而造成双方僵持的尴尬局面,此时,劝解者应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利用较通达一方希望和解的心理并与之积极配合,主要针对固执一方做工作,只要解开了他的心理疙瘩,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谈。斯大林傲慢、严肃、冷淡,而且沉默寡言。罗斯福想尽一切办法来打破斯大林的缄默。3天过去了,毫无进展。到了第四天,他决定采取一个新战术。他先在暗中对丘吉尔说:“温斯顿,过一会儿我将要干一些事情可能和你无关而冒犯你,我希望你别恼火。”

罗斯福先和斯大林进行个别谈话,谈得好像十分友好而投机,结果引得其他俄国人也来旁听。斯大林脸上仍然没有笑意。这时候,罗斯福用手遮着口角,低声说道:“温斯顿今天早上真有点儿古怪,他从床的一头转到另一头,不知他干些什么玩意儿。”此时,斯大林的眼神微露笑意。随后,他们坐在会议桌前时,罗斯福进攻丘吉尔,用一连串无聊的话取笑他,说他的英国绅士风度、他的大雪茄、他的古怪动作,又讲了约翰牛(指英国人)的种种笑料。

斯大林开始有所动,可丘吉尔满脸涨红,瞪目怒视。他越恼火,斯大林越发感到可笑。最后,斯大林终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罗斯福接着讲下去,一直讲到大家和斯大林一同欢快地大笑为止。此后,斯大林称罗斯福为“约瑟大叔”,经常向他露出笑容,还常常主动和他握手。

在本例中,斯大林的傲慢和顽固使得谈判出现了僵持的局面,阻碍了会议的顺利进行,而丘吉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相处。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抓住斯大林这个“主要矛盾”,事先暗示丘吉尔,然后对丘吉尔开一些善意的玩笑,这些玩笑正好迎合了斯大林的心理,使他很快打破缄默,气氛立刻变得轻松起来,尴尬的局面也由此而结束,会谈取得了进展。

将严肃的问题诙谐化

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采用巧妙的方法将严肃的争执点转化为幽默诙谐的形式,以此来缓和气氛,制造转机。如果纠纷双方是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而互相争执,那么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带来的压力往往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敌视,促使他们更加坚持己见、互不示弱,为了打破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调解方应该采取巧妙的方法将严肃的争执点转化为诙谐幽默的形式,使双方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气氛变得轻松,为问题的解决制造转机。

例如,1943年11月底,在德黑兰会议上,就如何处置德国纳粹分子一事,苏联元首斯大林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生争吵。斯大林毫不掩饰他对纳粹的仇恨,认为至少应处决5万名纳粹分子,一经俘获,立即处决。企图利用德国来制约苏联的丘吉尔一听,跳起来大声反对。斯大林紧盯着丘吉尔,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枪毙5万人!”丘吉尔毫不示弱,坚持己见。在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倾向于斯大林,但他不是简单地支持斯大林,而是用折中的方法笑着打圆场:“我要来调解你们的争执了,那么减为49500人行不行?”斯大林一听,自然高兴,而丘吉尔则感到自尊心得到尊重,便不再坚持,于是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这个例子里,如何处置德国纳粹分子一事关系到苏联、英国的切身利益,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和丘吉尔为了本国利益互不让步,争执不下。斯大林说的“5万”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罗斯福把它降为“49500”这个确定的数字,就好像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来解决这个严肃的问题。这种有意的不合时宜的说法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缓和了会议上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使事态出现好转,会谈得以顺利进行。

只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

不指明谁是谁非,只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让争执的双方都有台阶可下。

有些人因为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下,以至于矛盾激化,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争执的双方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一定要捍卫“真理”,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好通过试图压倒对方来获得平衡,而这显然分外困难。那么,作为调解人,此时根本没有必要指明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激化矛盾,只需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让争执的双方都有台阶下就可以了。

有两位中级主管近来行动反常,双方感情恶化,公司经理便把他们两人找来,动之以情:“你们两人就如同车子的两只轮子,只要有一方脱离,整个车子就无法动弹了。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发挥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

两位中级主管缺乏作为总经理助手应该怎样做的自觉意识,缺少公司是一盘棋的观念。于是经理便又用比喻来加以说明:

“部门的职能就像一位家庭主妇,主妇如能尽心尽力地把家弄好,这位户主在公司才能安下心来去闯事业。”

经理没有判明谁是谁非,干脆给出了一个“各自分路而行”的解决方案,让两人都有了充分的理由掉转车头,找个台阶下。这样,两人的争执就“不明不白”地解决了。

委婉表达自己的倾向

换一种富于情趣的委婉说法,把化解争执的理由和自己的良苦用心寓于其中,让争执双方自己领悟。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自己的两位下属发生了争执,这时你该如何来进行调解呢。

对于相互争执的下属来说,利益固然重要,面子也不容轻视,特别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谁都渴望成为让领导刮目相看的强者。但对于领导来说,下属谁强谁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够为共同的事业倾注心力。为了协调好下属之间的关系,领导可以不直接批评哪一方肯定哪一方,只采用富有情趣的幽默说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或苦心。

一天,乾隆皇帝在新任宰相和珅与三朝元老刘通训的陪同下,游山赏景。乾隆随口问了一句:“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饱读诗书的刘通训随口即应:“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见刘通训抢在自己的前面,十分不快,随即相讥:“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因为当时的皇家礼仪中,上首为东、下首为西,此话暗示:你刘通训再老再有能耐,还在我和珅的下首。

刘通训知道和 的用心,心里也极不满。当三人来到桥上,乾隆要他们各人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做成一首诗。刘通训张口即来:“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繁体为‘’),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和 一听,好呀!老家伙骂我是鸡!岂能饶过他:“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露相上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告诫刘通训,给我当心点儿!乾隆听出了新老不和的弦外之音,二相不和,有损大清事业!于是,他一手拉一人,面对湖水中映出的三个人影说道:“二位爱卿听着,孤家也对上一联:‘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二人听罢,心中为之一震,深为乾隆的如此循循善诱而不降罪的龙恩所感动。和 和刘通训立刻拜谢乾隆,当着皇上的面握手言和,结为忘年交。

在皇帝面前,刘通训与和珅都渴望自己成为强者,成为皇帝最赏识的人,因此展露才华,互相贬低,搞得很不团结,此时乾隆如直接褒贬,一定会伤害一方的面子,致使双方的矛盾加深。因此,乾隆故意吟诗一首,通过诗歌来隐晦地传达自己希望二人和好的愿望,避免了对双方面子的伤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拿出可感可触的证据进行证明

不单纯从感情上表现个人好恶,而拿出充足的证据来证明某一方所具有的业绩与才能,让另一方心服口服。

领导重用某位下属,主要看重的当然是他的真才实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下属也这样看,特别是一些自恃才高或嫉妒心较强的下属,常常会认为领导是因为某种原因“复杂”的个人好恶而重用该人,于是在工作上不予配合,结果引发了种种争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领导,你应尽量避免表现出自己感情上的好恶(虽然这种好恶是不可避免和理所当然的),而应拿出可感可触的证据来证明被重用者的业绩与才能,让争执者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建安22年,曹操和孙权在濡须交战之后,各自退兵。孙权留下了平虏将军周泰为镇守濡须的主将。当时,划归周泰指挥的朱然、徐盛等都是江东的名门望族,他们对于这个出自寒门的人来指挥自己,很不服气。孙权得知后,借巡视为名,来到濡须,置酒宴请众将。席间,他乘众人酒酣耳热之际,让周泰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孙权指一处,问一处,周泰一一回答是在哪次战斗中留下的。最后,孙权拉着他的手流着泪说:“你临战勇如虎豹,不惜自己的安危,以至负伤几十处,我怎能不像亲兄弟一样对待你,把重任托付给你呢?”

从此,朱然、徐盛等人才心悦诚服地听命于周泰。

在本例中,孙权就巧妙地使用了“表现一方才能”的方法来化解争执。他并没有批评朱然、徐盛等人的不服指挥,避免他们产生更大的误解,而是在适当的时机让周泰展示其身上的累累伤痕,来表明自己正是因此而看重周泰的。面对周泰身上所记录的勇敢与功绩,朱、徐等人无法不心悦诚服,众将之间的争执也就化解了。

第三节 探望病人

用积极的思维引导病人

人生病了,从哪个角度去讲都没有积极意义。但是,为了让病人宽心,我们完全可以换个相反的角度,从人生的过程着眼,赋予生病一些价值与意义,使病人觉得自己尽管耗损了身体,耽误了工作,却一样能够收获一些特殊的体验或能力,从而在精神上有一种补偿感。当然,在此之前最好先强调一下病人病情好转,使其具备一个深入思考的心理基础。

某人去看望朋友,他一反惯例,既不问病情也不讲调治方法,而这样安慰道:“看来,你的危险期已经过去,这就好了。今后,你就多了一种免疫功能,比起我们,也就增加了一重屏障,这种病,也许就再也不会打扰你了!”探病者对生病意义的另一面的看法颇为独到。他先指出病人的危险期已经过去,让病人稍感安慰,然后再强调生病虽然不是好事,但却使病人具备了别人没有的优势:对此病产生了免疫能力,今后不会再得此病了。病人听他这样一说,心理自然得到了某种安慰,心情也就好多了。

多鼓励病人,增强治疗信心

有一个年轻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在医院里苏醒后,觉得下肢不听使唤,遂怀疑自己将终生残废,萌生了轻生念头。患者的一个友人发现他的这一思想苗头后及时鼓励说:“你年轻力壮,生理机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日后加强锻炼,肯定不会残废,这是医生说的,请你相信我!”短短几句鼓励话,终使患者抛却了轻生念头,增强了治疗信心。以后的日子,患者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坚强地投入了生理机能的恢复锻炼。数月后即伤愈出院。后来他跟友人说:“要不是你适时给予我鼓励,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恢复健康抱有信心的。”

案例中,病人仅根据自己下肢不听使唤这一症状就认为自己将终生残废,这说明他过多地考虑病情,却没有认识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友人则抓住病人身体素质好这一优势,突出强调,尽力使他相信自己不会残废,并强调这是医生所说,起到了良好的安抚劝导效果,结果使病人重新对康复抱有了信心,并顺利出院。

在病人面前尽量显得轻松愉快

探望身患严重疾病的病人时,不仅应该尊重医嘱,尊重病人家庭的意愿,做到守口如瓶,而且在病人面前还要做到若无其事,甚至与之谈笑风生,显得轻松愉快。病人对周围亲友的一举一动一般是十分注意的。所以,要规劝病人的家属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危重病人面前,绝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悲伤情绪。一定要表现得镇静自若。还要注意:当病人有什么治疗上的要求时,应尽可能给予满足。病人托办的事,要千方百计去完成。在向病人告别时,要转达其他亲友对病人的问候和祝愿,并表示自己下一次一定会再来看望,使病人满怀希望和信心。

多说些有益养病的话

一般而言,我们在探视病人之时应多说些有益于养病的话。你可向病人介绍:你的熟人中有什么人得过同样的病,由于吃了某种药或使用某种体育疗法,很快好了,以增加病人的信心。你也可把报纸杂志上读到的某些人与疾病斗争的事例介绍一二,以鼓舞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总之,探视病人时谈话的内容、方式和语气都要以有助于病人恢复健康为宗旨,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战胜疾病。

不要触及病人的痛苦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谈话不要触到病人最难受的症状,以免病人心烦。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过多地谈病情,势必包袱加重。当你看到病人脸色憔悴时,不能大吃一惊地问:“您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而要说:“这儿医疗条件好,您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转的。”

探望时较好的谈话方式是:先简要问问病情,然后多谈一谈社会上生动有趣的新闻,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久居病房,这种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宽体胖,更有利于早日康复。

怎样的安慰最有效

探视病人时,我们总免不了要安慰几句。可是,应当如何安慰呢?一个朋友生病了,你到医院或他家里看他。你也许会说:“安心地休养一些时候吧,你不久一定会康复的。”你大概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安慰话了吧!但照谈话的艺术看来,这两句话不过是一种善意的祝愿,却不能算是安慰。“你不久一定会康复的”,除了医生,病人不会因从任何人口里听到这话而感到宽心。我们去看病人时,千万不要一副怜悯他的样子,因为你越怜悯他,越使他觉得自己的疾病是一种痛苦。所以,我们要用相反的方法。一个人生了小小的毛病,卧在床上不能起来,他的朋友来探望,一见面就说了这样的话:“你多么幸运啊,唯愿我也生点小病,好让我也能安静地躺在床上休息几天。”若你去看一个伤寒病者,临走的时候,你对病人说:“你的危险期已过,好了之后你将再不会害伤寒病了,你比我们多了一重保障。”相信这话一定会在病人的心里闪出光亮的。

如何安慰焦虑的病人

病人生病后,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都被迫中断,自己不得不暂时与外界隔离,过上与病痛为伴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换了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为此而感到烦躁、焦虑,特别是一些急性子的人,巴不得马上康复,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对于这样的病人,讲个故事或打个比方,让其意识到“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病人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是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的,从而安心养病。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某校的高中生蒙军,因班内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又面临期末考试,结果一下子把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体重锐减了十几斤。住院期间,他一方面病痛缠身,一方面又总惦记着自己的学习,生怕因为耽误了功课而落到后面去,结果反而加重了病情。他的朋友许兵来探望他,知道了蒙军的这种情况,对他说:

“我希望你把你的生活想象成一个沙漏。你知道吗?在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万粒沙子。然而,永远也没有办法让两粒以上的沙子同时从一个窄细的漏管中流下去。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个沙漏。每一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果我们一件一件地做,就像沙子一粒一粒地通过沙漏一样,那么我们就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证身体不受损害。相反,如果像你这样一面养病,一面还想着去背课文、做习题,那你就既没法搞好成绩,又养不好病,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是不是?”

蒙军听了许兵的话,终于慢慢地把心态放平了。他记住了许兵说的“一次只流过一粒流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忠告,很快恢复了健康。

许兵以沙漏作比方,向蒙军讲述了“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形象生动,颇给人启发。蒙军明白了这个道理,意识到只有现在安心养病,才能把失去的功课补回来,真正搞好学习,也就不再焦躁了。

以某些症状缓解为依据,给予积极的安慰

有些病人往往因自己的疾病好转缓慢而灰心。这时,探视者如果能抓住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缓解的依据,适时予以积极的安慰,将会消除病人的悲观心理,使其鼓起希望的风帆,积极配合治疗。

有一个患黄疸型肝炎的病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总以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治疗信心。这时,一个亲戚前来探视,遂暗示说:“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听医生说,你的黄疸指数已有所下降,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这句积极的安慰话,客观实在,使病人的精神倏然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快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巧用暗示性安慰

探视者对患病亲友的安慰,是沁人心脾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但如果运用暗示性的安慰,效果会更明显。

有个初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加之一时未得到确诊而心理恐慌,大喊大叫。这时,患者的一个同事闻讯前来探望,并安慰说:“请你冷静一下,医生正准备给你作B超检查。你放心,这个部位不会有大病,我的一个亲戚和你有过相似病症,一查才知道不过是胆囊炎,容易治疗。”一席安慰话,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患者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运用现身说法对病人进行劝说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手术的疼痛或怀疑有危险而产生恐慌心理,进而拒绝治疗。面对患者的这一心理障碍,人们去医院探望时,应该积极做些说服工作。尤其是一些颇具现身说法的劝说性语言,说服力更强,效果最好。

有一个年老的胃癌早期患者,因为害怕剖开腹腔而拒绝手术。其家属虽一再劝说,都不奏效。一个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朋友前来探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道:“你看我做了手术后恢复得多好。你还是早期,手术后更容易复原。所以,你不用害怕。”通过朋友的劝说,这个患者终于接受了手术。

不要在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

当你看望生病的朋友时,请牢牢记住,你是去提供帮助、表示关心的。因此要多多注意别人的感情,而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不要借朋友的不幸,引述出你自己的类似经历。你可以说“我也碰到过这种事”或者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待磨难各人有各人的处理方式,所以,不要把你自己的处世态度强加给或许并非与你一样感情外露的朋友。

不要使用怜悯的话语

人都是有自尊的,尤其是生病以后。自尊心的敏感度更是胜过以往。你若是怜悯他,他很可能认为你是在嘲笑他,越觉得自己的病非同一般。所以我们要使用相反的方法。当我们看望患者时,可以说:“多幸运呀,我也想生点小病,好好地休息几天。”让患者不由自主地觉得偶尔生一点小病,也是一种幸福。

总之,探病是为了安慰病人、鼓励病人战胜困难,激发他们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因此,在与病人谈话时千万要做全盘细致周密的考虑,懂得什么样的话可说,什么样的话不可说。

第四节 向人道歉

道歉必须及时

道歉必须及时。即使不能马上道歉,也要日后找准时机表示歉意。认错、道歉还要真心实意,不必找客观原因做过多的辩解。即使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客观原因,也最好在诚恳道歉之后略为解释,而不宜一开口就辩解不休。这样只会扩大双方思想感情的裂痕,加深彼此的隔阂。

道歉要有诚意

诚心诚意的道歉,应该语气温和、坦诚直率、堂堂正正,不必躲躲闪闪、羞羞答答,更不要夸大其词、奴颜婢膝,一味往自己脸上抹黑。那样,别人不仅不会接受你的道歉,甚至还会觉得你很虚伪。

道歉不要一味找客观原因

有时,没有错也需要道歉。例如,由于客观原因:变幻无常的天气情况、出乎意料的交通事故,等等,你没有准时赴约或耽误了时机,造成了对方的许多麻烦和损失,为什么不道歉呢?如果一味找客观原因,虽然对方表面上不会责怪,但内心还是会有所抱怨的,那就不利于增进友谊。

直截了当,不推三阻四

向人道歉时,一定要注意不为自己找借口。强调客观原因,这只会冲淡你的诚意,对你的这种态度,即使对方表面上原谅你,但一定仍会心存芥蒂。无论你应该负全部或部分责任,都没关系,只要你心甘情愿地担负起责任,就会被对方看做是宽宏大度的人,就能使对方真心地原谅你。

不要怕碰钉子

一般的人,在异性面前都特别爱惜自己的面子,深恐对方让自己下不了台而不敢去向对方道歉。其实,这种担心往往是不必要的,对方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不通情理。退一步说,即使对方在你面前“发泄”一下,因为你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啊!而且让他发泄出来,总比埋在心里好得多吧!

适当赔偿更能表达歉意

如果你做了有损于对方的事,就应该对人家有所补偿。当然,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赔偿是不用说的了,但你使对方蒙受其他方面的损失呢?比如人格、形象等方面的伤害,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在一个适当的场合予以挽回,来作为你真诚歉意的表达呢?

异性面前不要一再道歉

向异性道歉,要大方,不要忸忸怩怩,一再向对方表示歉意。如果你是男性,更应注意这些方面,否则,对方会对你啰唆的行为厌烦,认为你不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把道歉作为一种美德

道歉绝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你做错了事,向人家道歉,这是诚实和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可贵的美德,特别是主动向他人道歉,体现了你对他人的尊重,会博得对方的好感。

总之,向他人道歉,不要觉得“丢脸”,应该把它看成是自己风度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先发制人,首先道歉

如果我们免不了会受责备,就要学会先认错道歉。因为自己谴责自己比挨别人的批评要好受得多。你要是知道某人准备责备你,你自己先把对方责备你的话说出来,他十有八九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

对对方尽了力但没办成的事要表示谢意和歉意

如果你有求于人,对方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事未办成,而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或事办成了,但对方因此遇到了超乎想象的麻烦。这时为什么不能表示自己发自肺腑的谢意和歉意呢?这体现了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以后有求于他时,也好再开口。

找准道歉的时机

小雨不小心伤害了同学文,文一连好多天都没理她。小雨感到十分内疚,可看到文那双蕴涵怒气的眼睛,又觉得没有勇气开口道歉。过了几天,文的生日到了,小雨到学校广播台为文点了首歌,并说:

“文,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伤害你的,你能原谅上周惹你生气的朋友吗?今天是你的生日,真心祝福你生日快乐,前程似锦,每天都有好心情!”

文听到了广播很感动,立刻主动找到了小雨致谢,两人和好如初。

当你惹朋友生气时,需要真诚地道歉,但道歉也要讲究时机的选择。道歉最好选在对方心平气和、心情较好的时候,这时,你在道歉的同时,再加上对对方真诚的问候或祝福,对方一定更容易接受你的道歉,与你握手言欢,而不至于被人拒绝接受道歉,使你遭遇尴尬。

运用赞美式道歉法

在道歉的时候,还可以称赞对方,让对方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这样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对方的谅解。例如,当你用言语伤害了同一单位一位平常挺关心你的同事之后,你向他道歉。话可以这样说:“我早就想给你做检讨,当年咱俩一块到单位,你对我一直很关心,像个老大哥似的,后来只怪我不懂事,做了些不恰当的事……”“当初说的一些话是我不对,知道你宽宏大量,一定能原谅我的过错。”一般说来,在道歉时责备自己大家能做到,但是却常常忘了称赞对方几句。其实,赞美法是道歉的一个好方法。

巧妙别致的道歉法

直接道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自己和对方都产生尴尬之情,造成不太好的局面,但如果能采用巧妙别致的方式来道歉,就可以使对方在惊讶感动之余,不计前嫌,欣然接受。

借助第三者来转达自己的歉意

当你所犯过错很严重、对方对你成见很深时,直接当面道歉肯定会被对方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在这个时候,对方只会发泄情绪,而难以接受道歉,所以你最好先借助第三者来转达自己的歉意,让对方先消消气,然后等对方心情稍稍平静之后,再亲自上门道歉。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逢王安石不在家,但见其书桌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未写完的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想:菊花有傲霜之骨,花瓣怎么会四处飘落?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啊!于是,苏轼挥笔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拂袖而去。

过了些时候,苏东坡去后花园赏菊,正值刮了几天大风,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只见落英缤纷,满地铺金。苏东坡一时瞠目结舌,想起那两句续诗,羞红了耳根,想亲自向王安石道歉,又担心解释不清,自讨没趣。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邀请王安石最亲密的诗友王令来家做客。然后向他说了那天乱改诗句的事情,随后感叹:

“我迄今对王安石深感惭愧内疚,这事给我的教训太大了,凡事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啊!”

后来,王令将苏轼的歉意转告了王安石。王安石知其良苦用心,便消除了与苏轼的隔阂。

第五节 拒绝别人

拒绝态度要真诚

拒绝总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减轻双方,特别是对方的心理负担,并非玩弄“技巧”来捉弄对方。特别是领导、师长拒绝下级、晚辈的要求,不能盛气凌人,要以同情的态度,关切的口吻讲述理由,使之心服。在结束交谈时,要热情握手,热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绝,也可能为将来的重新握手、更深层次的交际播下希望的种子呢!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机会

拒绝的时间,一般是早拒比晚拒好,因为及早拒绝,可以让对方抓住时机争取别的出路。无目的地拖拉,是对人不负责的态度。至于地点,拒绝时一般把对方请到自己办公室来为好。如果在公共场所,宜小不宜大,宜暗淡不宜明亮。为了避免眼光的直接接触,两人的座位也以斜对面或并肩为宜。合适的时机也很重要,不宜在人多的场合拒绝。

拒绝他人时,尽量间接一点

拒绝他人时切忌过于直接。尽量使用间接拒绝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对他人说“不”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可是话到嘴边却很难开口,担心这样做会使对方感到难堪,甚至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从而失去了亲人、朋友,如果我们拒绝他人时,从对方的立场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就会使对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比如你的朋友约你去旅游,而你当时不想去,你可以对他说:“你看你的感冒刚刚好,身体挺虚的,游泳对你身体不好,等以后再说吧!”他听了你的话,一定十分高兴,当然不会再提去游泳的事了。

拒绝他人时,要顾及对方尊严

拒绝别人时,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一旦投入社交,无论他的地位、职务多高,成就多大,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关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由于来自外界评价的性质、强度和方式不同,人们会相应地做出不同反应,并对交际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常的规律是:尊之则悦,不尊则哀。也就是说,当得到肯定的评价时,人们的自尊心理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欢愉乐观和兴奋激动的心情,进而“投桃报李”,对满足自己自尊欲望的人产生好感和亲近力,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交际随之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反之,当人们不受尊重,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便会产生失落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出现对抗姿态,使交际陷入危机。

在社交场合上,无论是举止或是言语都应尊重他人,即使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也要顾及对方的尊严。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拒绝他人时,要以礼相待

拒绝人时,也要有礼貌。任何人都不愿被拒绝,因为被别人拒绝,会使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当对方向自己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感到气愤,甚至根本无法忍受时,也要沉住气,不可大发雷霆、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因此在拒绝对方时,要表现出你的歉意,多给对方以安慰,多说几个“对不起”、“请原谅”、“不好意思”、“您别生气”之类的话。由于你的态度十分有礼貌,即使对方是无理取闹,也说不出什么,一个懂得拒绝的人,对人都会以礼相待、以和待人。

以“制度”为借口进行拒绝

制度挂在墙上,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漠然,可有时以制度为借口拒绝别人的要求,恰是一服很好的灵丹妙药。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职员走进经理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该给我加薪了……”

经理回答道:“你确实应该加薪了,但是……”经理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印刷卡不慌不忙地说,“根据本公司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经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

职员泄气了:“哎,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 他退了出来。几条打印出的制度使他放弃自己本应得到的东西。他也许在想:“我怎么能够推翻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这也许正是经理希望他讲的话。

用“习俗”为借口进行拒绝

一位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车上与一位看起来挺有涵养的男士坐在一起。这位男士主动和她搭讪,女士觉得一个人干坐着也挺乏味的,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开始时这位男士还算规矩,和女士只是谈谈乘车难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现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谈着谈着,这位男士竟然话题一转,问了女士一句:“你结婚了吗?”

显然,这个问题可能别有用心,所以女士有些不高兴,但她态度平和地对那位男士说:“先生,我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前半句是‘对男人不能问收入’,所以我才没有问你的收入。后半句是‘对女人不能问婚否’,所以你这个问题我是不能回答了。请原谅。”那位男士听女士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点唐突,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了。

这位女士既表达了对对方失礼的不满,又没有令对方下不来台,可谓一举两得。

以对方的“言语”为借口进行拒绝

碰到不合理的要求,找到“要求”人话语的漏洞,顺水推舟,婉转拒之。

吴佩孚的势力日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人物。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在他那儿谋个差事儿做。吴佩孚知道那位同乡才能平平,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位同乡便嫌弃官微职小,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吴佩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笔批了“先种好树再说”六个大字。

以“他人”为借口进行拒绝

以他人为借口,这个“他人”是否说过你想借用的话不要紧,只要将眼前难办的事推脱掉而又不丢别人的面子,就达到了目的。

刘文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买彩电。看遍了店里陈列的样品,他还没有找到令自己十分满意的那种。最后,他要求刘文领他到仓库里去看看。刘文面对朋友,“不”字说不出口。于是,他笑着说:“前几天我们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尽管刘文的朋友心中不悦,但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多了。

以“外交辞令”为借口进行拒绝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另外,你还可以用“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搪塞过去。

推托其辞巧拒绝

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时候,推托其辞是一种富有策略的办法。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挡一挡呢?

如,一个人求某单位的领导办事。领导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像你的事,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你最好别抱太大的希望,如果实在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算不了数。”这就是推托其辞,把矛盾引向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确定不了。听者听了这样的话,一般都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含糊拒绝法

如:“今晚我请客,请务必光临。”

“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来。”

下次是什么时候,并没有说定,实际上给对方的是一个含糊不定的概念。对方若是聪明人,一定会听出其中的意思,而不会强人所难了。

答非所问,装糊涂

答非所问是装糊涂,给请托者以暗示。

如:“此事您能不能帮忙?”

“我明天必须去参加会议。”

答非所问,婉拒了对方,对方会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请托得不到你的帮助,只好采取别的办法。

避实就虚,避免实质性回答

当别人要求你公开某些情况,而你不想或不能做出一些明确的回答时,可以采取避实就虚的手法,避免作实质性回答。

球王贝利在一次比赛中打了个大胜仗,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一位记者问:“贝利先生,你认为刚才你踢进的球中,哪一个最满意?”他如果回答一个也不满意,这当然也是一种否定法。他笑笑说:“下一个。”记者们一愣,然后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个回答确实十分巧妙。表面上看,他是答非所问。但既表达了他对已有的成绩不满足,又表现出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又如,在汉城举行24届奥运会时,中国代表团一到汉城,记者就团团围住李梦华团长问道:“中国能拿几块金牌?”李梦华回答:“10月2日之后,你们肯定知道。”记者又追问:“新华社曾预测能拿8到11枚金牌,你认为客观吗?”李梦华笑答:“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怎么想,他就可以怎么写。”

这样回答很巧妙,避实就虚,似答非答,达到了在要害问题上拒绝答复的目的,又显得落落大方,无懈可击。

转移话题,改变他人意图

如不愿回答别人向你打听的事情时,可用巧妙变换话题的方法,让对方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改变意图。

一位胖姑娘穿了一件新做的连衣裙,自以为很得体,高兴地问你:“漂亮不漂亮?”她自然是想得到你的赞美。你不能违心地称赞她,又不能直说,伤她的心。怎么办呢?你可以说:“世界上的女孩子都是爱美的,比如……”或者说:“啊,今年夏天姑娘们都爱穿连衣裙。你看过电视‘裙之魅’吗?那上面介绍的款式可真多,又时新又漂亮……”

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就是转移话题法。当然,这个新的话题必须和原来的话题有一定联系,还必须能引起提问人的兴趣。否则,会引起对方的疑虑或反感。话题一转移,对方自然不好再问同样的问题。

通过暗示来拒绝

“不”字是很难说出口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拒绝别人。许多人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其实通过暗示来说“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这种暗示可以是语言的暗示,也可以是身体动作的暗示。

美国出版家赫斯脱在旧金山办第一张报纸时,著名漫画大师纳斯特为该报创作了一幅漫画,内容是唤起公众来迫使电车公司在电车前面装上保险栏杆,防止意外伤人。然而,纳斯特的这幅漫画完全是失败之作。发表这幅漫画,有损报纸质量。但不刊这幅画,怎么向纳斯特开口呢?

当天晚上,赫斯脱邀请纳斯特共进晚餐,先对这幅漫画大加赞赏,然后一边喝酒,一边唠叨不休地自言自语:“唉,这里的电车已经伤了好多孩子,多可怜的孩子,这些电车,这些司机简直不像话……这些司机真像魔鬼,瞪着大眼睛,专门搜索着在街上玩的孩子,一见到孩子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听到这里,纳斯特从坐椅上弹跳起来,大声喊道:“我的上帝,赫斯脱先生,这才是一幅出色的漫画!我原来寄给你的那幅漫画,请扔入纸篓。”

赫斯脱就是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暗示纳斯特的漫画不能发表,让纳斯特欣然地接受了意见。

给对方留退路

如果一个人满腔热情求助于你,结果被一棍子打回去,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往往会使他很伤心,甚至导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比如对求职者,你可以告诉他,这次主要是外语水平低一点,如果努力一下,下一次也许能成功。或者说,你的外语水平对我们涉外宾馆来说,还欠缺一点,但你完全可以胜任别的饭店的工作。如果他能从你为他设想的退路中取得成功,一定会感谢你这个“拒绝者”的。

巧用反弹加以拒绝

这种方法要求别人以什么样的理由向你提出要求,你用什么理由进行拒绝,让对方无话可说。在《帕尔斯警长》这部电视剧中,帕尔斯警长的妻子出于对帕尔斯的前程和人身安全考虑,企图说服帕尔斯中止调查一位大人物虐杀自己妻子的案子。最后她说:“帕尔斯,请听我这个做妻子的一次吧。”他却回答说:“是的,这话很有道理,尤其是我的妻子这样劝我,我更应该慎重考虑。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个坏蛋亲手杀死了他的妻子!”

用敷衍法进行拒绝

敷衍式的拒绝是最常用的一种拒绝方法,敷衍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绝请托人。敷衍是一种艺术,运用好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敷衍他,说道:“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你三百两金子。”监河侯的敷衍很有水平,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借,而是说过一段时间收租后再借。这话有几层意思:一是我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给你;二是我也不是富人;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庄子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不会怨恨什么,因为监河侯并没有说不借,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还是有希望的。拒绝亲密之人的不当要求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时,也需对方有比较强的领悟能力,否则也不可能见其功效。具体采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运用推托其辞、答非所问、含糊拒绝等具体的方式。

用迂回方式巧妙拒绝

不好正面拒绝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战术,转移话题也好,另有理由也好,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绝不会答应,但也不致撕破脸。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而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对于你的拒绝也能以“可以谅解”的态度接受。

比如,当你的好朋友向你开口借钱时,但你确实办不到,可以这样委婉地拒绝他:“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倾力相助的,碰巧我手头不方便,真是爱莫能助了。你专门来拜访,而我却不能伸以援手,真是从心底感到难过呢!我希望你能够原谅我。”

或者说:“你我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数目少一些的话,我当然乐意借给你。然而数目太大,我就爱莫能助了。请你原谅。”

诸如此类的说法,不仅得体,而且也表现出了对好友的体恤之情,也不至于影响到你们之间的关系。

用替代方式加以拒绝

有一位父亲问他的儿子:“宝宝,你是愿意把梨子给爸爸吃呢,还是愿意把可乐给爸爸喝?”因为小男孩这时一手拿着雪梨,一手拿着可乐。没想到不到5岁的孩子竟说:“你快去,爸爸,妈妈那儿还有!”

这小孩脑瓜真是转得快,爸爸将他的军不但没有把他难住,反而用了个替代方式将了爸爸一军。

拒绝别人不适当要求的时候,要以一种客气的态度讲话。对于客气的拒绝,人们是乐意接受的。如果你想婉转地拒绝,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其他建议即向其献出其他的建议来代替所求之人提出的要求。

别用借口来拖延说“不”的时机

有些人觉得不便说“不”,便随便找些不值一驳的理由来暂时搪塞对方,以求得一时的解脱。这个方法并不好,因为对方仍可以找理由跟你纠缠下去,直到你答应为止。比如你不想答应帮他做事,推说:“今天没有时间。”他就会说:“没有关系,你明天再帮我做好了,事情就拜托你了。”

又如,你不想要对方想转让给你的一件衣服,你推说:“钱不够。”那么对方会说:“钱以后再说好了。”就把你轻易应付过去了。

或者你不愿意跟对方跳舞,推说:“我跳不好。”那么他一定会说:“没关系,我慢慢带着你跳好了。”

因为这些都是小小的谎言,一经反驳,你定会慌乱,更难说出“不”字了。所以对付这种情况,你倒不如直截了当地用较单纯的理由明确地告诉对方:“你托办的这件事办不到,请原谅。”“这件衣服的颜色我不喜欢,很抱歉。”“我已经另约了舞伴,不能跟你跳,对不起。”等。

这样虽说显得生硬些,但理由单纯明快,不给对方可乘之机,倒可以免除后患。

警惕对方的套近乎

给人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比较容易把“不”说出来并说得较好,或者说,对方试图与你套近乎,你要保持头脑清醒,以免做了感情俘虏,给对方可乘之机。一般说来,见一次面就能记住别人名字的人,就容易与人接近。故此,在交谈中不断称呼别人名字,并冠之以“兄”、“先生”等常产生亲近感。那么,反过来你想说“不”时,便应杜绝这种亲密的表示,即对方的名字一概不提,这样加大对方心理距离,容易说“不”。还有,谈话时尽量距离对方远些,使其不容易行使拍、拉等触动性的亲密动作。据心理学家研究,“触动”是很容易产生共同感受的,故想说“不”时应注意避免。另外,也最好不要触摸对方递出来的东西。东西也和人一样,一经“触摸”也会产生“亲密感”,想要拒绝就不容易了。

第六节 赞美他人

赞美要独树一帜

在称赞别人的时候,要明白无误地告诉他,是什么使你对他印象深刻的。你的赞赏越是与众不同,就会越清楚地让对方知道,你曾尽力深入地了解他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有此表达的愿望。

称赞对方具备某种你所欣赏的个性时,你可以列举事例为证。比如,他提过的某个建议或采取过的某一行动:“对您那次的果断决定,我还记忆犹新呢。这个决定使您的利润额上升了不少吧?”

应尽量点明你赞赏他的理由。不仅要赞赏,还要让对方知道为什么要赞赏他:“当时您是唯一准确地预料到这一点的人。”

数据可使你的赞赏更加真实可信:“有一回我算了一下,用您的方法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结果是……”

如果可能,不妨有选择地给你的一些客户或合作伙伴书面致函,表示你对他们的欣赏。只要你有充足的理由,完全可以把你的赞美之词诉诸笔墨。

书面赞赏的效果往往非常好。“赞扬信”不会被对方丢弃。如果你的文笔既有深度又与众不同,对方还会百读不厌。

赞美要集中精力,不要中途“跑题”

赞赏对方的机会几乎总是出现在偏重私人性的谈话中。大多数时候在谈话中你一定会谈及其他事情。但你对对方的称赞应始终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题和段落。赞赏对方的这个时刻,你越是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赞赏的效果就会越好。所以,在这一刻你不要再扯其他事情,要让这一段谈话紧紧围绕你的赞赏之词,不要中途“跑题”。

让对方对你的赞美之词有一个“余音绕梁”的回味空间,不要话音刚落就硬生生地谈其他双方有分歧的事,弄得对方前一刻的喜悦心情顷刻化为乌有。

赞美要注意因人而异

即使是因为相同的事由,你也不应以同样的方式来称赞所有的人。不要去找任何时间、场合下对任何人都适用的“赞赏万金油”,它不存在。避免给对方留下“这人对谁都讲那么一套”的坏印象。

在很多人的聚会中,你千万不要搬出前不久刚称赞过其中某一位的话,再次恭维其他人。要仔细想一想,每位顾客与他人相比,到底有何突出之处,这样就能因人制宜、恰到好处地赞扬别人。

赞美要注意措辞

在表扬或称赞他人时也请谨慎小心。请注意你的措辞,尤其要掌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你的赞扬不可暗含对对方缺点的影射。比如一句口无遮拦的话:“太好了,在一次次半途而废、错误和失败之后,您终于大获成功了一回!”

(2)不能以你曾经不相信对方能取得今日的成绩为由来称赞他。比如:“我从来没想到你能做成这件事”,或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你恐怕自己都没想到吧。”

(3)列举对方身上的优点或成绩时,不要举出让听者觉得无足轻重的内容,比如向客户介绍自己的销售员时说他“很和气”或“纪律观念强”之类和推销工作无甚干系的事。

另外,赞美之词不能是对待小孩或晚辈的口吻,比如:“小伙子,你做得很棒啊,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就这样好好干!”

赞赏要利用恰当的机会

不要突然没头没脑地就大放颂词。你对对方的赞赏应该与你们眼下所谈的话题有所联系。请留意你在何时以什么事为引子开始称赞对方。对方提及的一个话题,他讲述的一个经历,也可能是他列举的某个数字,或是他向你解释的一种结果,都可以用来作为引子。

要是他没有给你这样的机会,你就自己“谱”一段合适的“赞赏前奏”,使得对方不致感觉这赞扬来得太突然。不妨用一句谦恭有礼的话来开头:“恕我冒昧,我想告诉您……”“我常常在想,我是不是可以说说我对您的一些看法……”

这种“前奏”还有两大功用:一是唤起听话者的注意力;二是使你的称赞显得更加恳切诚挚。

赞美时看得远一点

赞美不仅要符合眼前的实际,而且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那样才能提升你赞美的高度,使你的赞美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

有些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习惯等,这方面比较容易称赞。而有些东西则不稳定,如人的行为、成绩、思想、态度等,若从长远考虑,赞美时要谨慎。如有些人入党之前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领导便开始称赞他:“该同志一直……”有经验的人就会想,先别夸那个,慢慢儿看吧。果然,他入党之后,各方面就开始松懈了。人迫于某种压力或某种需求,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如果赞美人时仅限于就事论事,极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

有新意的赞美更能打动人

赞美的创新很重要,如果我们在赞美他人之时能加上一些“新意”的话,让它与众不同一些,那么赞美之术就会更趋于完美,效果也更佳了。

一位摄影师在为一位女明星拍照,女明星对着镜头有些紧张。摄影师在拍照前十几秒钟对她说:“小姐,你的耳朵真漂亮,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耳朵。”女明星平常被人夸的地方太多了,已经习惯了。但此时听到居然有人赞美她的耳朵,以前连她自己都没有发现,她赶紧摸摸自己的耳朵。当她自然地把手放下时,摄影师的快门已经按下去了。

摄影师在关键的时候赞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一招真是很厉害,面对客户时更应当如此。

赞美对方引以为荣的事

有人认为,人不过是历史的符号,同时在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又满载着历史记录,其中不乏自己引以为荣的事情。对这些引以为荣的事情,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较高的评价,如果能够得到衷心地肯定和赞美,更是让人高兴和自豪的事。

了解一个人引以为荣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如果是经常接触的人,他的言谈之中常常会流露出一些线索,“兄弟在美国的时候……”“我年轻的时候……”“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那一年……”所以,一个人真正引以为荣的事情是常常挂在嘴边的。

避开公认特长

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大家往往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赞美某专长的人也最多,时间长了,被赞美的人听腻了,对这方面的赞美也就不起作用了。

周女士是某大企业的法人。她把企业经营管理得非常优秀,业内人士都称赞周女士为“铁娘子”。一记者前去采访时对周女士说:“董事长,大家都认为你管理精到,我倒是认为您身上更具有传统女性的魅力,善良、心细。”听到这番赞扬,周女士非常高兴,忙说:“他们大家只看到我的表面,并不真正了解我。”

记者的这番话得到周女士的好感,是因为她听到对管理水平高的赞美太多了,而这位记者称赞她的为人让她感到新颖。

避开套词俗语

一些刚刚走入社会的青年没有社交经验,他们总是把从故事书中看来的诸如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常见的恭维词作为赞美之词来恭维他人。这种公式化的套词,使人感觉对方缺乏诚意、玩世不恭,给人留下不值得深交的印象。

赞美他人的动机大多是良好的,但如果不把握好赞美的分寸、赞美的尺度,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掌握赞美他人的艺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它来达到我们与他人沟通的目的。

赞美别人最想被赞美的地方

赞美作为一门学问,其奥妙无穷,“懂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懂行”的实质就是能够把握所赞美对象的实质,赞美别人赞到他最想被赞美的地方。如能这样,那么你的赞美就能让对方产生同感,并让对方心悦诚服。

赞美不可言过其实

请注意,你的赞赏要恰如其分。不要借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赞不绝口,大肆发挥,也别抓住一个细枝末节便夸张地大唱颂歌,这样太过牵强和虚假。

你的用词不可过分渲染夸张,不要动辄言“最”。当对方用五升装的大瓶为你斟酒时,你可别故意讨好:“这绝对是最好的葡萄酒。”

小心别让对方觉得你对他的称赞是例行公事。你当然应该比现在更经常地对你的伙伴表示赞赏,但不要在每次谈话时都重复一遍,特别是在对方与你经常见面的情况下更要牢记这一条。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每次都用一模一样的话来称赞对方。

赞美不可与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

别把你的称赞和关系实际利益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假若你的谈话旨在推销产品或获取信息,你称赞了对方之后要留出些时间,不能马上话锋一转切入主题。要避免给对方这样的印象:你前面的赞誉只是实现你推销目标的一块铺路石。

请不要用煞风景的陈词滥调来结束你们的谈话,记住,纯粹的赞赏效果最佳!

赞美不可打折扣

许多人在称赞他人时都易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把赞赏打了折扣再送出。对某一成绩他们不是给予百分之百的赞赏,而是画蛇添足地加上几句令人沮丧的评论或是一些能很大程度削弱赞赏的积极作用的话语。比如:“您做的菜味道真好,哪一样都不错,就是汤里的黄油加多了点。”这种折扣不仅破坏了你的赞扬,还有可能成为引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

任何赞赏的折扣,哪怕再微小,也使赞赏有了瑕疵,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它破坏了赞赏的作用,使受称赞的一方原有的喜悦之情一扫而空,反而是那几句“额外搭配”的评论让人难以忘怀。

赞美不可盲目模仿

一些人在公共场合赞美别人时,自己想不出怎样赞美,只能跟别人说重复的话,附和别人的赞美。常言道:“吃别人嚼过的肉不香。”古时候,朱温手下就有一批喜欢鹦鹉学舌拍马的人。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独自说了句:“好大柳树!”宾客为了讨好他,纷纷起来互相赞叹:“好大柳树。”朱温看了觉得好笑,又道:“好大柳树,可做车头。”实际上柳木是不能做车头的,但还是有人跟着赞叹:“好做车头。”朱温对这个鹦鹉学舌的人烦透了,厉声说:“柳树岂可做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指鹿为马,有甚难事!”于是把说“可做车头”的人抓起来杀了。

赞美应采取适宜的方式

重要的不仅是你说了些什么,还有你是怎样来表达的。你的用词,你的姿势和表情,以及你称赞他人时友善和认真的程度都至关重要。它们是显示你内心真实想法的指示器。

你应直视对方的眼睛,面带笑容,注意自己的语气,讲话要响亮清晰、干脆利落,不要细声慢语、吞吞吐吐,也别欲语还休。

小心不要用那种令人生厌的开头:“顺便我还可以提一下,您的还算不赖。”这让你的称赞听起来心不甘、情不愿,又像是应付差事。

如果条件合适,你甚至可以在称赞的同时握着对方的手,或轻轻拍拍他的胳膊,营造一点亲密无间的气氛。

不要用沉默回应对方对赞赏的谦虚

或许有些人很少受表扬,所以听到别人称赞他时会不知所措。还有些人在受到称赞时想要表明,取得优秀成绩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两种人面对赞赏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这不算什么特别的事,这是应该的,是我的分内事。”

听到对方这种回答时,你不要一声不响,此时的沉默表示你同意他的话,这就好像在对他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为什么要表扬你呢,我收回刚才的话。”

相反,你应该再次称赞他,强调你认为是值得赞赏的事。请简短地重复一遍对他哪些方面的成绩特别看重,以及你为什么认为他表现出众。

不要引起对方的曲解

一男青年晚上在饭店碰到一位认识的女士,她正和一位女伴在用餐,两人刚听完歌剧,穿戴漂亮。这位男青年不觉眼前一亮,很想恭维一下对方:“噢,康斯坦泽,今晚你看上去真漂亮,很像个女人。”对方难免生气:“我平常看上去什么样呢?像个清洁工吗?”

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一位报告人登台了。会议主持人向略显吃惊的观众介绍:“这位就是刘女士,这几年来她的销售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也算有点儿名气了。”这末尾的一句话显然画蛇添足地让人不太舒心,什么叫“也算有点儿名气”呢?

这些称赞的话会由于用词不当,让对方听来不像赞美,倒更像是贬低或侮辱。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事与愿违。

不要滥用赞美

这里讲的滥用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次数太多,也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受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赞扬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呈现反比的现象,则说明赞扬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

不要说外行话

赞美他人是对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所以在赞美时,不能说外行话,要慎重选择赞美的角度,不要不懂装懂,落下笑柄。

有个年轻人本不懂诗,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遇到了一位诗人。年轻人趁机恭维道:“您的诗写得再好不过了,我读了好几遍也没读懂。”

年轻人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位诗人的诗写得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年轻人就说了外行话,用读不懂来形容,简直是在亵渎诗人的作品。

要想不说外行话,在赞美时要注意:

(1)适可而止:有的赞美本来使对方很满意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欣赏功能,而过多地去赞美,往往会露出马脚,反而让对方感觉不好。所以,心里要谦虚,赞美别人时应有所保留为好,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硬充内行。

(2)赞美行家可用模糊语言:行家比你要懂得多,没有必要在赞美时说得过细。比如,对书法家,称赞他们字写得好,可以说:“你的字写得太好了,什么时候指点指点我?”这样即可,没有必要说他的字好在哪里。

(3)多类比自己熟悉的事物。

不能忽视“小”处

很多人在赞美别人时习惯于泛泛而论,抓不住赞美的重点,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过分忽视细节。其实,对方之所以在细节上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心血,一方面说明对方对此有特别的偏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方渴望这一部分努力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与肯定。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应善于发现细微处的用意,以赞美和感谢来回报对方的良苦用心,这不但会带给对方巨大的心理满足,而且会加深彼此的心灵默契。

如何赞美陌生人

对于陌生人,则可以从他的职业、所处环境及历史年代大体判断其引以为荣的事情的范围。一位将军引以为荣的往往是他曾经取得的赫赫战功。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则必然对自己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引以为豪,如果你想对一个陌生的学者,尽一点赞美之意,不妨对他说:“先生,您的论文和专著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久仰大名。”律师则会以自己办理影响力较大的案子而得意,碰到一名律师可以说:“做律师的人都不简单,您办的好多案子都相当出色。”纵使是一个农民,也会为今年只有他多种了地瓜,又碰上地瓜行情出奇的好,而有几分成功感。你买地瓜时不妨说:“老兄,你真有眼力,今年这地瓜行情算是让你给瞅准了。”

第七节 批评他人

批评他人时要分清场合

聪明的批评者总是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从而创造出一个否定和批评下级的良好时机。有些批评者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某日公司的一位主管在众人面前大声地斥责了一位个性较温和的新进员工:“既然是男人,就应该挺起胸膛。不要畏首畏尾的像个女人,难道不觉得丢我们男人的脸吗?”在众人面前遭到斥责的这位员工,低着头往办公室外走去,主管想他或许是去洗手间,但是过了许久却仍不见踪影。四处找了又找,终于发现他在屋顶,手靠着围墙正往下看。主管见状,不禁心中起了一阵凉意:“最近一些神经衰弱、身心不健全的人,经常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或许自己想得太多,不过从今以后,一定要先看场合再斥责。”

批评他人时尽量少让第三人知道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谁被批评都不希望被别人知道。在工作中,上级经常都会有给下级提意见或进行批评教育的情况,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声张,要给他尊严的安全感,让他知道“改过就好,这事我不向别人说”。

有的领导者很不注意这一点,刚批评完下级就把这事说给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人做例子,无意间将批评之事散布出去,弄得风言风语,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

人人都有自尊,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领导批评下级,就要爱护下级,尽量将其心理振荡控制在最低限度,绝不能无意中增加新的干扰素,影响下级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任何一个谈话高手都知道,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一定的余地,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把对方批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把事情推到了反面。

批评他人时要指明问题所在

当批评他人时,要明确指出你有具体针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记录。向当事人出示违规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及其他任何环境因素。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和界定过失,而不要仅仅引证组织的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你要表达的并不是违反规则这件事情本身,而是违规行为对整个组织绩效所造成的影响。要具体阐明违规行为对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对整个单位的工作绩效以及对周围其他同事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才能解释这一行为不应再发生的原因。

批评他人时可采用声东击西法

指出别人的错误时采取委婉式的批评方式,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有如晏子“曲线”救人的故事: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喂养捉野兔的老鹰。一天,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知道后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知道此事后,急忙上堂。对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景公点头同意了。晏子指着烛邹说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了,大王,请处死他吧。”景公满脸通红,半天才说:“不用杀了,我听懂你的话了。”晏子批评景公的方式不同寻常,表面上他在数落烛邹的罪状,实际上是批评景公重鸟轻人的错误。这种声东击西的方式既没有使君王难堪,又替烛邹说情,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批评他人时,给人铺条退路

当有些错误必须要当面指出的时候,有一件事是你一定要做的,那就是在批评时给对方铺退路。

为了给对方“铺退路”,你可以假定双方在一开始时没有掌握全部事实。例如,你可以这样说:

“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时,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聪明的人在批评他人时都懂得不撕破脸,在对方没有退路时给对方铺退路。这样对方也会自知理亏,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批评他人时可采用指桑骂槐法

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侍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命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东方朔感到皇帝的长生不老梦非常可笑。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说:“我怎么敢笑皇上呢?我是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所说的,‘人中’应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吗?”汉帝听了也大笑起来。东方朔批评汉武帝的愚昧,讽刺汉武帝的荒唐,正是采用指桑骂槐的方式,通过嘲笑彭祖来完成的。而汉武帝却在谈笑中接受了东方朔的批评。

批评他人时,宜点到为止

人都是有自尊的,批评他人时,言语要简练扼要。如果话讲多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令对方反感,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点到为止才是最佳方案。

晏子是齐国一位善谏的大臣。在他去世17年后,齐景公有一次请大夫们喝酒。酒后,景公射箭射到了靶子外面,满屋子的人却众口一词地称赞他。景公听后变了脸色,并叹了口气,把弓丢在一旁。

这时,弦章进来了。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从来没有听到别人对我过失的批评。今天我把箭射到了靶子外,他们却众口一词赞美我。”

弦章说:“这是那些大臣们的不好。他们本身素质不高,所以看不到国君哪些地方不好;他们勇气不够,所以不敢冒犯国君的尊严。但是,您应该注意一点,我听说:‘国君喜欢的衣服,那么大臣就会拿来替他穿上;国君喜欢的食物,大臣就会送给他吃。’像尺蠖这种虫子,吃了黄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黄,吃了绿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绿,作为国君大概总会有人说奉承话吧!”

弦章的话在景公听来颇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过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对奉承话深恶痛绝的话,就很少会有人来讨好了。

弦章虽未直接进一步批评景公喜欢听奉承话才造成如此局面,但景公已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事实上,若弦章再画蛇添足地批评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会有仅点到为止好。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那些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用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因此,不妨点到为止,让对方自己去领会其中的意思。

批评他人时不可翻老账

许多人总是对以前曾犯过错误、受过处分甚至惩罚的人,抱有很深的成见。这样,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眼前的事和以前的事扯到一块儿,翻老账。而这往往就触动了别人最敏感的、最不愿意让他人触及的神经,从而使人产生极大的反感。

一名车间工人,因为工作失误,受到一个通报批评的处分。后来,他和一名同事吵了一架,于是车间主任找他谈话,对他进行批评,可只进行了几句,就谈崩了。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车间主任:“你对同事大打出手,可真够威风的啊。”

工人:“我……”

车间主任(打断工人):“你怎么样?上次那个通报你忘了吧?我可是没忘啊……”

工人:“那你就给我再来一个通报吧!一个我抱着,两个我背着!”

车间主任:“你……”

批评最忌翻陈年老账,将对方过去的问题一股脑儿地抖出来以显示自己的理直气壮。殊不知,连珠炮式的指责只会扩大对方的对抗情绪,使所遇到的问题更难解决。

“并不是我喜欢揭人的疮疤,而是他的态度实在太恶劣,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我这才忍不住翻起旧账来的。”车间主任事后为自己辩解说。

批评应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帮助下属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翻老账会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直觉告诉他领导一直在作收集他全部缺点的工作,这一次是在和他算总账,因而会产生对立情绪,不会做出任何配合的。

批评他人时可采用曲说隐衷法

倘若你对你的上级领导或长辈有些不满,想对他们表达出来,加之这种愿望又并无难言之处,则可采用曲说隐衷的方式。如:

有个酒徒,贪恋杯中之物,酒醉之后常常误了大事。妻子多次劝他,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一天,他的儿子对他说了几句话,却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以后就再也不喝酒了。原来,他的儿子说:“爸爸,我送给你一个指南针。”

“孩子,你留着玩吧,我用不着它。”

“你从酒吧间出来时,不是常常迷路吗?”

在这个故事中,儿子用的就是“曲说隐衷”法。儿子对父亲老是喝醉酒,深为不满,但作为小辈,又不便直接对父亲的行为提出批评,于是便以这种委婉的方式向父亲提出劝诫。

批评他人时可采用软话服人法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当他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事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指责了那位姑娘,而且使外汇券失而复得。

批评他人时切忌一棍子打死

批评应就事论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儿疼就治哪儿的病,而不能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误,就将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觉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当面断定人“不可救药”。

批评他人时切忌仗势欺人

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头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样做谁说了算?”他们不是平心静气地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势压人,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压而不服,还结下了矛盾。

批评他人时切忌怒发冲冠

批评和发脾气不是一回事。发脾气有时不但无助于批评的效果,往往还会把事情搞僵。员工做了错事,或说了错话,你难免生气,生气归生气,做上级的总要有气度和涵养,要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批评时千万不要声嘶力竭。

批评他人时切忌恶语相向

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你一味地挖苦污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人的自尊,往往会适得其反。对方一旦产生抵触,就很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批评他人时切忌转弯抹角

有个别上司,在批评员工时,不是直接地指出不是和缺点,而是借刀杀人,转弯抹角地说出是“某人”和你过不去,一则推卸了责任,二则不利于团结。错就是错,是非要明确,身为上司就要敢作敢为,敢于负责,无论意见和反映是谁提出来的,只要实事求是,就要以自己的口气提出来。

批评他人时切记不要几个人“围攻”一个人

被批评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的时候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所以,为了被批评者的“面子”,在批评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有第三者在场。不要把门大开着,不要高声叫嚷,似乎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时候,你的语气越“温柔”越容易让人接受。

批评他人时切忌针对个人

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如何。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某个人。一定要记住:永远不要批评“人”。

第八节 给他人打圆场

打圆场要善用吉言

“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对方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对方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心情愉悦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打圆场应“扬长避短”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打圆场用语需幽默

幽默是化解尴尬的良方,幽默的话语常能令人转怨为喜,开怀大笑,并且能使人在笑声中有所悟,例如一位理头师傅使用“首脑”一词就颇为幽默。将头说成“首脑”,寓谐于庄,调侃中不失文雅,庄重中又含风趣,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开心地大笑吗。

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

在交际场合中,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弄得交谈双方都很对立,甚至阻碍交谈正常顺利进行时,我们可以暂时让它回避一下,通过转移话题,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来活跃气氛,转移双方的注意力,或者通过幽默的话语将严肃的话题淡化,使原来僵持的场面重新活跃起来,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如朋友之间为了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时,可以适时说一句“要把这个问题争得明白,比国家足球队赢球还难”;或者说一个笑话,让双方的情绪平缓下来,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尴尬消失殆尽,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公正评价打圆场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出于自尊心,双方都不肯服输,那么“和事老”应考虑双方的面子,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起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作出公正的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但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所谓“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样乱批一气不利于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

找个借口,给对方台阶下

在交际活动中,有的人由于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举动,从而陷入窘境,在这种情形下,旁人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的方法,莫过于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以合情合理的解释来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此景中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和合理的,这样一来,就能将对方的尴尬解除,正常的人际关系也能得以继续下去了。

一次,著名演员新凤霞和丈夫举办敬老晚宴,邀请了文艺界许多著名的前辈。时年90多岁的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看护的陪同下也前来参加,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看护带着责备的口气对白石老说:“你总盯着别人看什么呀?”白石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说完,老人家气得脸都红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这时新凤霞笑着对白石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在场的人都笑了,场面气氛也缓和下来了。在这里,新凤霞恰当地运用了打圆场的技巧,强调事件发生的合理性,以“自己是演员”为理由,证明白石老人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这样就顺利地摆脱困境,也给对方找到了行为的理由。

引导自省打圆场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老”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作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调虎离山打圆场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和事老”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支开,让他们暂时分开,等他们火气消了,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消除了。

其实,“和事老”还有一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在平息事端之后,不居功,不自傲,不盛气凌人。他可以把事情做得浑然无迹,并且是“人情做到底,送佛到西天”,把面子还给别人。

采取适当的举动打圆场

当上司的言行可能会招致他人的误解时,可采取适当的举动将其言行朝幽默的方向引导,使尴尬紧张的气氛重新轻松下来。上司不论身居什么样的要职,也都是人不是神,他一样会有普通人的喜怒好恶,也可能在个人喜怒好恶的支配下说出一些令人尴尬的话,做出一些可能招致误解的举动。此时,下属应抓住人们对上司言行错愕不解的心理,采取适当的举动顺水推舟,把上司有意无意说出的过于直白、犀利的话朝幽默的方向引导,使人们认为上司在开玩笑,从而放松了紧张的情绪。

诠释难点打圆场

诠释上司讲话中不好懂的地方,使上司的意图更完整,更明确。发表讲话是上司工作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上司常常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的听众发表各式各样的讲话,这就致使上司有时忽略了对听众接受能力的具体分析,从而使讲话听起来艰涩难懂、不易接受。这时候,作为下级,应当在适当的时刻站出来,帮助上司诠释其讲话中不太好懂的地方,使上司的意图能够得到更完整、更明确的表达。

稳定情绪打圆场

当上司的怒气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时,可先采取措施缓和其情绪,然后委婉地提示上司应对某些问题采取审慎、理性的态度。在处理各项事务时,面对下属工作的不力,上司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着下属发起火来,这一方面使他忽略了要处理的事务,导致工作延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个人威信的建立与巩固。作为上司的副手或秘书,此时应果断采取措施,缓和上司的暴躁情绪,等其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再委婉地提示他应对某人某事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而致使正常的工作无法开展。

例如,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上,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娄子,结果引得局长很恼火,发了不小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在休息的间歇,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道:“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

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在局长发脾气而忽略了开会的主要议题时,小王先适时采取措施暂停会议,让局长慢慢冷静下来,然后以写条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语言提示上司恢复理性的心态,抓住开会的主旨使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说,小王不愧是局长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