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巧用心思,赢得认同和支持
第一章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出奇效
A市交通警察支队不久前搞过一次“交警扮的哥”的活动。那一天,数十名交警穿上便装,“秘密行动”开起了出租车。一天中,他们受过乘客的气,也有的违了章,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的哥”们谋生的艰难与不易。另外,通过换位,他们也看到了自己执法过程中的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再来看看另外一件事:在繁华的大街上,几名城管把一位瓜农的西瓜砸了个稀巴烂,卖瓜的女主人在大街上抱着烂瓜痛哭。这几个城管一定是没种过瓜的。如果他们也能像交警那样换一下位,如果他们能到田间地头感受、体会一下,想一想农民从育苗到瓜成熟这几个月中的艰辛,也许就不忍心这么做了,而一定会对瓜农体贴许多。
换位办事、换位思考,就是我们所说的将心比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
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而对方也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交流、沟通。
在人际交往时,人们不仅习惯于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还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冲突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位感受一番,那么,许多冲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换位思考的积极作用。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弗逊有一句名言:“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举双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别人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有时我们以为别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们就该安慰他(她),这样会抚平别人的创伤,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那么简单。
小宁的老公突发心脏病去世。料理完丧事,她疲倦且悲伤地回到家后,就开始面对亲友们日复一日的关心询问:“他是怎么死的?”“你怎么没有及时呼救?”“之前你们夫妻吵过架吗?”“天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些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对处于情绪低潮期的小宁,却造成莫大的伤害。后来她看到有人来,就害怕起来。“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但却没有人给我。”她说。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只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体谅别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时我们太急着告诉别人我们的观念、判断和看法,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我们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愈合。
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好奇心来探求他人的内心世界。
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只有真正地“移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想让别人喜欢你,先要喜欢上对方
看看你身边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漂亮吗,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有社会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这就是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这是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使我们一看到他们时,自然就有了好心情。
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表明自己对他人或者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被试“无意中”听到一个刚与他说过话的伙伴告诉主试喜欢或不喜欢他。接着,当这些同伴和被试在一起工作时,被试的面部表情会因他们听到的内容而异。当被试听到同伴喜欢他时,他会比听到同伴不喜欢他时在非言语表现上更积极。另外,后来的书面评定显示,被喜欢的被试比不被喜欢的被试更多地被同伴吸引。
其他的研究也证明了相似的结果:人们对那些他们认为喜欢他们的人,持更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喜欢的互逆现象。
对于喜欢的互逆现象,戴尔·卡耐基很久以前就在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中提到,人们获得友谊的最好方式是“热情友善地称赞他人”。但是,在我们为赢得他人的友谊而不遗余力地去赞美他人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情境,有时赞美并不一定能导致喜欢。
喜欢的互逆性规律也有例外发生,其中之一就是当我们怀疑他人说好话是为了他自己时,他人的赞美并不会导致我们去喜欢他。
此外,对那些自我评价很低的人来说,喜欢的互逆性也不会发生。因为他可能认为喜欢他的人没有眼光,并且因此而不去喜欢那些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喜欢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单方面喜欢开始的。比如一个女孩开始时对一个追求她的男孩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对她特别喜欢的态度,使这个女孩久而久之也对这个男孩动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某个并不喜欢我们的人,相反,我们不喜欢的人有时却很喜欢我们。我们只能说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人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我们不同。
先理解对方,然后再让对方理解你
我们常常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这些人,也许是父母,也许是爱人,也许是朋友。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了什么深仇大恨,有时候仅仅是因为沟通出了点问题,彼此不能互相理解,从而使得感情出现裂痕,可是双方又没发觉或者发觉到了却不知道怎么去修补裂痕,以至于裂痕越来越大,误会越来越深,最后导致关系破裂。
人是感情动物。因为有感情,所以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当别人伤害到你的感情,或当你感到自己被忽略、被否定的时候便会觉得很受伤,也会因此对那些伤害你的人竖起防心。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对你说,他理解你的感受,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希望能够帮助你,希望带给你快乐,这个时候,你的心便会如有暖流流过,冰冻的地方也会慢慢解冻,不再把自己封锁起来,而会试着去理解他人,当你理解了那些伤害你的人,你便不会再对他们有憎恨,矛盾和冲突也就不存在了。
凯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在她高中毕业后考上一所专科学校时,父母的态度很冷漠。她非常想去学校读书,但是又不愿意去求父母,带着遗憾和些许怨恨,她来到了北京。
几年来,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成了一家网络公司的客户经理。虽然她工作上成绩很出色,但她的遗憾和怨恨依然没有减少。因此,和家里的关系很僵化。她很少回家,也很少打电话给父母。不过,每年凯还是会按时给家里寄钱。她的父母也深知她的委屈,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弥补曾经给女儿的伤害。
2003年,非典开始肆虐,北京也闹得很凶。凯的父母十分担心女儿,母亲忍不住给凯打了个电话。虽然她们只说了不到两分钟,虽然凯在电话里还是很冷漠,但当挂断电话的时候,凯已经泪流满面了。因为她终于明白父母还是爱自己的,还是担心自己的,当年不愿意她继续读书实在是无奈之举。一个多年尴尬、僵持的关系,竟然被一个温馨的问候给化解了,这就是理解的力量。
是的,当你学着理解别人,理解别人做某件事而你无法接受的背后的苦衷时,你不会再有愤怒,也不会再有抱怨。所以,当你因为某件事而生气、痛苦并且决定采取什么措施时,先控制一下自己的这种情绪,试着去理解别人做这件事的真正目的,是不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以免你遗憾和后悔。
炳有一个妹妹嫁给了一个律师。这位律师是炳的大学同学,妹妹与他是自由恋爱后结婚的,所以炳非常放心地把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妹妹交给了他,而且相信他们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妹妹与妹夫也确实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生活。可是,渐渐地,妹夫对妹妹却古怪起来,疑心重重。妹妹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而且绝对不让她单独去什么地方,就算去超市买点日用品他也得跟随着。他还让妹妹辞掉了工作,天天把她关在家里。如果要出去,就一定要在他的陪同下才能出去。
当妹妹向炳哭诉的时候,炳非常生气,恨不能马上就把那个欺负妹妹的人揪出来打一顿。他甚至与父母商量,要向法庭起诉妹夫,告他侵犯了妹妹的人身自由权。当炳找到妹夫摊牌时,妹夫只是很无奈地看着他,什么都不说。这下,炳更加确定是妹夫欺负了妹妹,而且是以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他威胁妹夫,要么跟妹妹离婚,要么就等着法庭上见。
当炳积极搜集证据,准备随时通过法律手段为妹妹赢得自由时,他接到了一个精神病医院的电话,向他询问他妹妹小时候经历过的各种事情。炳这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妹妹得了盗窃症,无法抑制自己的偷窃冲动。不管到哪儿,只要是她一个人,她就想偷东西。炳这才理解了妹夫之前的种种行为,知道妹夫为了不让别人看到妹妹有这样的怪癖,费尽了心思。他当时就打电话给妹夫,很诚恳地向妹夫道歉,而妹夫依旧只是在电话中笑了笑,表示没关系。
当你理解了一个人的做法,你就不会再耻笑对方,或者因为这种做法损害到你的利益而与对方争执。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是不会轻易就跟别人闹矛盾的。面对别人无端的指责,他也不会放在心上,而是会想,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生气,换成是我,我也会这么生气的。也因为如此,善解人意的人,没有敌人,只有朋友。
你对朋友知心,朋友也会对你知心
小敏是同宿舍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而且人也长得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独漂亮、擅长交际的小敏仍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别人很难了解她。和她有过接触的男同学也说,刚开始和她交往时,感觉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她很自私。
原来,小敏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怪不得同学们都觉得她神秘呢!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对方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一旦你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转移话题。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能很快和别人拉近距离。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时,你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时,你可以感到对方信任你,想和你达到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在生活中,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她)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帮助,而且很慷慨。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合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功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却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
实际上,人和人在情感上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心扉,总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从而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小鱼是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入学不久,她就把同班同学给震住了。一天早上,课间,坐在前排的她转过身和一位同学借笔记,还回来时笔记里竟然夹了一张男生的照片。于是小鱼打开了话匣子,跟后面的同学聊了起来,说那是她在火车上认识的新男友,正在热恋中。她从她和男友在哪儿租了房子、昨天买了什么菜、谁做的晚饭,说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说到二人世界里亲密的小细节……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而且她经常不分时间场合随便就跟别人讲自己的一些私事。到后来,同学们一见到她就躲开了,大家都受不了她了。
由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自我暴露要有一个度,过度的自我暴露反而会惹人厌。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自我暴露应遵循对等原则,即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与对方相当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暴露得多,则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比对方暴露得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2.自我暴露应循序渐进。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忧虑和不信任感,认为你不稳重、不敢托付,从而拉大了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与别人相处的不断体验。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须以逐步深入为基本原则。这样,你才会讨人喜欢,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他才容易听你的话
很多人往往习惯将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强加给别人,总觉得那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却始终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过——这样是否适合?
当我们和别人商谈事情时,我们不应该先自我确定标准和结论,应该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仔细想想,询问对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他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讲一番大道理来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反而更难让对方听你的话。
很多时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跟他有了共同语言,他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变得可以理解甚至显得可爱。在各种交往中,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这是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功的一大原因。
你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说话,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技巧常常使你的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是十分重要的。唯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成功的人际交往语言,有赖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给对方指出一条可行的路。
某精密机械工厂在生产某种新产品时,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另外一家小型工厂制造。当该小型工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送给总厂时,不料全不符合总厂的要求。由于新产品上市迫在眉睫,总厂产品负责人让小厂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这时总厂厂长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有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了产品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产品总是要上市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便欣然应允了。
也许你会质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来容易,实际要做的时候也那么容易吗?”没错,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确实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许多口才不错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若不这样做,谈话成功的希望就可能很小。真正会说话的人,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设想,并且乐此不疲。然而,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而是从一次次的说服过程中吸收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培养这种习惯,最后才达到这种境界的。因此,只要你愿意,这并不是件太难的事。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他人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更能让他人感动,更容易让他人接受你的思想。
一个人的痛苦之一就是没人理解。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说话,那对于他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看到对方的需要,了解对方的观点
换位思考要求我们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一个传教士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便带他走进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许多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又饿又失望。每个人都有一只汤匙,但是汤匙的柄太长了,所以食物没法送到口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带着传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跟上个房间的情景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匙跟先前那群人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看起来又快乐又满足。
传教士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了互相喂对方吗?”
如果用更准确的话语来总结,那就是:充满快乐的那个房间的人都看到了对方的需要,并且满足了对方,与此同时,自己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这看似浅显的道理理解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他的需要。精神分析心理学派鼻祖弗洛伊德说:“别人之所以那么做,一定有他的一个原因。试着找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了解释他的行为,了解他个性的钥匙。”观察、倾听、思考是了解他人需要与观点的好办法。
很多时候,了解他人的需要与观点是建立在仔细聆听的基础上的。这不但要求专注,还要求移情,即把自己置身于说话者的位置上,把自己想象成对方。这需要你暂停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努力去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从说话者的角度调整自己的所观所感,这样可以保证你对所听到的信息的理解符合说话者的本意。
希伯来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是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一次,在国王办公时,有一对老夫妇闯了进来,老翁说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当众指责所罗门:“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国王身上。”
所罗门的上述行为并非愚蠢的表现。用心倾听,并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这正是所谓的“换位思考”,正是智慧的处世之道。
在工作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试图了解某人的需求与观点,但却无法与之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倾听与观察是无能为力的,你只能借用你的大脑,在思考的基础上推测他的需求,并试着去满足他的这一需求。
英国皮鞋厂的一位推销员曾多次拜访伦敦的一家皮鞋店,但其拜会老板的请求都被鞋店老板拒绝了。
一天,他看到一份报纸上刊登着一则关于变更鞋业税收管理办法的消息。他想,这则消息一定有利于皮鞋店节省费用。于是,他带上报纸,又来到了这家鞋店。
他来到鞋店前,大声地对鞋店的一位售货员说:“请您转告您的老板,说我有路子让他发财。不但可以让他大大减少订货费用,还可以赚大钱呢。”
这一招果真有效。很快,老板同意接受他的拜会。
帮助对方要适当,接受对方的帮助也要适当
在机关里工作的小孙是天生的交际人才,有事没事,都爱到别的科室转转。工作不到一年,便与各个科室的人,大到最高领导,小到办事人员,混得很熟。
此外,小孙与机关的最高领导——局长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只要他遇到什么办不了的事,给局长一说,事情就解决了。
应该说,小孙的群众基础也不错,他待人热情,乐于助人。遇到办公室的同事有困难,他总是自告奋勇,常常还没等别人张口请他帮忙,他就说:“小事一桩,我替你摆平!”
同时,他为人也缺少原则,常常让同事帮他做事。对于别人给予的种种好处,他也总是来者不拒。就拿吃早餐这事来说吧,要是他早上没东西吃,他会伸手向办公室的人要,甚至跑到别的办公室找吃的。
在单位呼风唤雨,小孙感觉一直很好。
两年后,办公室的科长提升了,小孙作为候选人参与考核。他想,自己要能力有能力,要关系有关系,这个科长是当定了。
不料,他却落选了。
原来,同事给他打的分,远远低于他的对手。领导认为他还太年轻,群众基础还比较弱,只好放弃了让他升任科长的想法。
民意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是同事以怨报德,还是小孙为人失败?
仔细分析,应该是小孙不够了解人心,以致为人失败。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从不帮助他人,很难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如果帮助的方式不对,也可能得不偿失。对方非但不感激你,还怨恨你。
什么叫帮助的方式不对?
就是在帮助对方的时候,不够委婉,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受过小孙太多恩惠的同事,内心反而不喜欢他的原因。
也许,小孙给予同事的帮助太多,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同事的“自尊心”。
一位交际广泛的著名记者曾经说过,他最大的敌人,都是那些得到过他帮助最多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经常给别人一些殷勤的关心与帮助,肯定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这种想法并不完全对。适当的帮助对彼此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你对别人的帮助过了头,使别人觉得自己软弱无能,引发了他的自卑感,就会导致他为自己的“没有出息”而苦恼。如果这种苦恼对他触动太深,他就会把这种烦恼的原因归结到让他陷入这种处境的人,即帮助他的人身上,以“怨”报德,反而对帮助他的人心存芥蒂。
小孙一味地充好汉,做事太主动太张扬,还没等别人提出请求,就说什么“小事一桩,我替你摆平”,自然可能帮了人却遭人怨恨。同事心里也许会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多认识几个人吗?”“就你有能耐,什么都是小事?!”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不要鲁莽,而要讲究方式,委婉而巧妙;讲究一个度,不轻给、不滥给。这样,既可以维护别人的自尊心,也可以给对方一种强烈的刺激,使他对你心存感激。
小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接受别人的恩惠时太随意。
要知道,接受他人的帮助也应适当,应讲究一个“度”。如果对别人的帮助,我们一概地拒绝,不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为什么?
因为适时地接受他人的帮助,可以让他人有一种施惠于人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也就是说,当请求他人赐予我们一些小恩小惠时,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小恩惠,还有他人的好感与亲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主动请求他人给予我们一些恩惠的原因。
鼎鼎有名的大外交家英皇爱德华七世,曾用尽他的手段去讨好新任美国大使约瑟夫·乔特。在他们初次见面时,他就谦卑地请求乔特送麦金利总统和罗斯福总统的照片给他。
不过,如果反过来,我们要求太多,太随便,也不好,那样会让对方心烦,让人看不起。对方可能认为你能力太差,什么都需要别人帮忙,或者认为你不把他当回事,随便使唤。
总之,不论是帮助别人,还是接受别人的帮助,都需要把握一个界限,注意自己的态度。只有这样,你提供帮助才会得到别人的感激,你接受帮助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关心对方最亲近的人,更会赢得他人的心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打动对方的心,这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不妨试着去打动对方最关心的人的心,这样或许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在美国旧金山一家医院里的一间隔离病房外面,一位身体硬朗、步履生风、声若洪钟的老人,正在与护士死磨硬缠地要求探望一名因痢疾住院治疗的女士。
但是,护士却严守规章制度坚决不肯退让。这位护士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衣着朴素的老者,竟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一位曾被公认为世界电气业权威杂志——美国《电信》月刊选为“世界最佳经营家”的世界企业巨子斯通先生。护士也根本无从知晓,斯通探望的女士并非他的家人,而是加利福尼亚州的销售员哈桑的妻子。
后来,哈桑知道了这件事,在震惊之余感激不已。他决定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更辉煌的业绩来报答斯通的关心及公司的厚爱。他每天拼命地工作,甚至长达16个小时。
在哈桑的带动下,通用电气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销售业绩一度在全美各地区评比中名列前茅。
难怪人们都认为,通用电气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斯通的情感管理功不可没。
人人都有亲人,都会关心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
人际交往中,完全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倾向,从关心对方最亲近的人着手,赢得对方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再说,关心对方的亲人,哪怕对方原本对你有成见,并不乐意帮你办事,但只要他的亲人动了心,在一旁帮你说说话,这掌握决定权的人耐不住亲人的软硬兼施,也常常不得不让步。比如下面这位后勤主任。
温强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工作三年有余,虽没有一官半职,但业绩不错,是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公司准备分配最后一批公房,温强正打算结婚,于是,一知道消息便交了申请。可是,后勤的负责人告诉他,由于资历尚浅,没有希望分房。
温强一听,急了。“单位里占着两套房的人有的是”,想着自己连一间房也分不到,他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他撬开一套公房的门,住了进去。
单位领导得知此事,大为恼火,勒令温强退房。在遭到坚决拒绝之后,公司对他进行了处罚:停发工资、取消年终奖、行政记过一次。
三个月后,温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因为装修房子、买家具几乎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
有老同事开导温强,叫他去找单位的后勤主任认错,至少把工资给发下来。
走投无路之下,温强去见了后勤主任,但主任根本不理他。连着一周,他天天去,依然没用。
温强见主任的夫人是个善良的人,便趁主任不在的时候,向她诉苦,博得她的同情,又帮她干活,赢得她的好感。
通过聊天,温强得知主任上初中的小女儿数学成绩不太好,让主任夫妇很担心,便主动提出给孩子补课。
此后,温强便趁主任不在家的时候去给小女孩补数学,两周三次。也许是他的方法得当,也许是他的鼓励有效,不到一个月,小女孩的数学成绩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主任夫人也从同情他到感激他,并喜欢上了他。
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温强再没去找过后勤主任,但背地里却坚持到主任家,给主任的孩子补习功课。
终于,有一天,单位通知温强交一份检讨书和一份困难补助,说是要给他补助几百元生活费。只要他交上检讨书,单位就撤销停发工资的决定。
这消息一传开,同事们纷纷猜测,说领导一定是看在他过去的业绩上,才改变处分决定的。
只有温强自己清楚,是后勤主任的夫人和孩子替自己说了好话。也就是说,让温强从困境中爬出来的不是他过去的成绩,而是他现在的感情投资,是他对人的心理的了解与利用。
对关心自己的人心存感激,这是人之常情。即使对方是你的敌人,只要他知道你经常关心他最亲近的人,即便他不能把你当做朋友,也不可能再与你为敌。
要知道,亲人之间总是心连心的。只要你心诚,关心到位,另一颗心就不能没有感觉。
不信,试试看?送礼物给对方的亲人、为对方的亲人发挥一己之长、以己之便给对方的亲人提供方便。相信你所期望被打动的那个人不会没有反应。
给人一份情,让他还你一辈子
谁都知道,有了“人情”好办事。但“人情”都是有限的,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你存进去的多,能取出来的就多,存得少,能取出来的就少。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困难时别人帮你的可能就很小,因为人家没有义务帮你。如果你平时多储蓄“人情”,甚至不惜血本地投资,急用时就不至于犯难。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能为知己者死的,必欠下了天大的人情,因此偿还人情便成了他们矢志不渝的目标。
公元前239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国对他很不友好,太子丹对此怀恨在心,偷偷逃回燕国。于是秦国派大军向燕国兴师问罪。太子丹势单力薄,难以与秦兵对阵。为报国仇私恨,他广招天下勇士,去刺杀秦王。
荆轲是当时有名的勇士,太子丹把他请到家里,像招待贵客一样,对荆轲照顾得无微不至。终于,打动了荆轲。后来,又对逃到燕国来的秦国叛将樊於期以礼相待,奉为上宾。二人对太子丹感激涕零,发誓要为太子丹报仇雪恨。
荆轲虽力敌万钧,勇猛异常,但秦廷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且有精兵护卫,接近秦王难于上青天。于是,荆轲对樊於期说:“论我的力气和武功,刺杀秦王不难,难在无法接近秦王。听说秦王对你逃到燕国恼羞成怒,现正以千金悬赏你的脑袋。如果我能拿到你的头,冒充杀了你的勇士,找秦王领赏,就能取得秦王的信任,并可乘机杀掉他。”樊於期听罢毫不犹豫,拔剑自刎。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元地方的地图,去见秦王,这两件东西都是秦王想要得到的东西。但他未能杀掉秦王,反被秦王擒杀,只为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和“图穷匕见”的故事。
樊於期之所以能“献头”,荆轲之所以能舍命刺杀秦王,都完全是为了回报太子丹的礼遇之恩。“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足以说明“恩惠”对人心感化的巨大作用。
春秋时,楚庄王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手下战将众多,个个都肯为他卖命。楚庄王也极力笼络这批战将,经常宴请他们。一天,楚庄王又大宴众将。君臣喝得极其痛快。天色渐晚,庄王命点上蜡烛继续喝酒,又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向众将劝酒。突然间,一阵狂风吹过,把厅堂里的灯烛全部吹灭了,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间,庄王听得劝酒的爱姬尖叫一声,他忙问何事。宠姬在黑暗中摸过来,附在庄王耳边哭诉:“灯一灭,有位将军无礼,偷偷搂抱臣妾。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缨。请大王查找无盔缨之人,重重治罪,为妾出气。”
庄王听闻,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对众将这样宠爱,竟有不逊之人,胆敢戏弄我的爱姬,真乃无礼之极!定要查出此人,杀一儆百!他刚要下令点灯查找,但又一转念:这帮战将都是曾为我流过血、卖过命的人,我若为了这点小事杀一位战将,其他战将定会寒心,以后谁还会真心诚意地为我卖命呢?失去这批战将,我将凭什么称霸中原呢?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隐忍一下,放过这等小事。主意已定,他低声劝宠姬道:“卿且去后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为你出气。”
等那宠姬离开厅堂,庄王便下令说:“今日玩得甚是痛快,大家都把盔缨拔下来,喝个痛快。”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就里,不明白大王为何让大家拔下盔缨。但既然大王有令,就只好照办了。那位肇事的将军在酒醉之中闯下大祸,听到庄王宠姬尖叫,才吓醒了酒,心想这次必死无疑。等庄王命令大家拔盔缨时,他伸手一摸,盔缨早已没有了,才明白庄王的用心。等大家都拔去盔缨,庄王才下令点上灯烛,继续畅饮。那位肇事的将军便对庄王感恩在心,下定了以死效忠的决心。
自此以后,每逢战斗,都有一位楚将冲锋陷阵,拼命地出击作战。楚庄王细细查问,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宠姬拔掉盔缨的将军。
其实,有时给别人一些小的恩惠和人情对你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并不费多少力气,可是对别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必要时他会舍命来报答你。
但是在送人情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可过分给予。因为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所以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有点渴,以便使其对你产生依赖感。一旦对你失去依赖心,或许就不再对你毕恭毕敬了。
2.如果你是位领导,你手下有一些属员,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你得到一些好处,你应该怎样赐予他们人情呢?一是要经常地赐给他们一点好处,但不可一下子全部满足他们的欲望,否则,对你倾囊施予的恩惠,他们便不以为贵了。
3.不要对别人的恩情过重,这会使人感到自卑乃至厌倦你。因为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无法偿还这份人情,一方面觉得自己无能。
4.不妨对别人施以小恩小惠,但不要让对方以为你在故意讨好他们。否则你施予的“人情”也就不值钱了。
5.对方不需要时,不要“自作多情”。因为这时你送人情会让对方感到多余,对方可能不领你的情。
6.送人情不能临时抱佛脚。对方知道你有较重要、较麻烦的事要托到他,你临时抱佛脚而施予人情,也是不值钱的,至多能把你所托之事办下来,下次有事再托,还要重新送上情分。倘若对方办不了此事,或者你送的人情太小气,抵不住对方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方也不会轻易领你这份情。甚至干脆回绝你,让你讨个没趣或尴尬。
让他知道你了解他、包容他,合作更容易
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曾说过:“如果人想自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就拿事业来说吧。你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往往只是成功的一半,找到适合与你合作的人,你才算找到了成功的另一半。那么,怎样找到那个适合的人呢?就是要了解他、包容他,就像了解你自己,包容你自己一样。只有了解别人,才谈得上合作;也只有了解了别人,才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配合。
1983年春天,玛格丽特抵达“东南老人中心”,开始了她的物理治疗的独立生活。当该中心员工米莉·麦格修将玛格丽特介绍给中心人员时,她注意到玛格丽特盯着钢琴看的那一霎间流露出痛苦的表情。
“怎么了?”米莉问。
“没什么,”玛格丽特柔声说,“只是看到了钢琴,勾起我许多回忆。”米莉瞥向玛格丽特残障的右手,默默聆听眼前这名黑人妇女谈起她音乐生涯的辉煌过去。
“你在这里等一下,我马上回来。”米莉突然插口说。一会儿,她回来了,身后紧跟着一位娇小、白发、戴着厚重眼镜,并且使用助步器的女人。
“这位是玛格丽特。”米莉帮她们互相介绍,“这位是露丝·艾因柏格。”她又笑道,“她也弹钢琴,但她跟你一样,自从中风后,就没办法弹了。艾因柏格太太有健全的右手,而你有健全的左手,我有种感觉,只要你们互相合作,一定可以弹出好作品。”“你知道肖邦降D调的华尔兹吗?”露丝问,玛格丽特点点头。
于是两人并肩坐在钢琴的长椅上。两只健全的手——一只是黑色,有纤长优雅的手指;另一只是白色,有短胖的手指——很有节奏感地在黑白键上滑动。从那天起,她们就一起坐在键盘前——玛格丽特残障的右手搂住露丝的背部,露丝无用的左手搁在玛格丽特的膝上。露丝健全的右手弹主旋律,玛格丽特灵活的左手弹伴奏旋律。
她们的音乐曾在电视上、教堂里、学校中、康复中心、老人之家给许多听众带来快乐。坐在钢琴的长椅前,她们共享的东西不只是音乐。除肖邦、巴赫和贝多芬的音乐外,她们发现彼此的共通点比想象的要多得多——两人都是很好的祖母,都失去了儿子,都有颗奉献的心,但若失去了对方,她们就什么也办不到。两人同坐在钢琴的长椅前,露丝听见玛格丽特说:“我被剥夺了音乐,但上帝却给了我露丝。”很显然,这些年来她们并肩而坐,玛格丽特的某些信仰已经影响了露丝。露丝说:“是上帝的奇迹将我们结合在一起。”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了解他人,包容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你不可能只与他人的优点合作。当与他人的缺点发生冲撞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包容。
关于这方面,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沙漠与海洋谈判。
“我太干,干得连一条小溪都没有,而你却有那么多水,变成汪洋一片。”沙漠建议,“不如我们来个交换吧。”
“好啊,”海洋欣然同意,“我欢迎沙漠来填补海洋,但是我已经有沙滩了,所以只要土,不要沙。”
“我也欢迎海洋来滋润沙漠,”沙漠说,“可是盐太咸了,所以只要水,不要盐。”
正如上面的海洋与沙漠一样,我们想得到一种东西,必须容忍其他一些东西也跟过来。只有这样才是所谓的“双赢”。
有两个戏剧学院的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演艺圈。他们都很有才气,在学校的时候就显得与众不同。两人虽然彼此惺惺相惜,却也因好强而暗中较量。
虽然两人同时毕业于戏剧学院,但一位是导演系的,一位是表演系的。因此入行后,一位当导演,一位做演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两人在工作岗位上都表现得很出色,也各自拥有了一席之地。有一次,刚好有部电影可以让他俩合作。基于两人是要好的同学,而且对彼此的才能和需求都非常了解,所以他们爽快地答应一起合作。
这个导演对于演员一向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在拍戏的过程之中,虽然是自己的同学也毫不客气地加以指责。而已经是名演员的老同学也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所以片场的火药味总是很浓。
有一天,导演因为几个镜头一直拍不好,不禁怒火中烧,对着自己的老同学大发脾气,一句重话马上脱口而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烂的演员!”
名演员一听,脸色苍白地愣住了。他走到休息室,不肯出来继续拍戏。
“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永远是孤军打天下,总会有与别人携手合作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许多必须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学会与别人愉快而有效地合作,无疑将会给你的生活、学习带来高效率和愉悦的心情。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合作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另一面镜子。
与别人合作关系差的人,其人际关系往往也很差。因此,从合作关系之中,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之中,我们可以巩固彼此的合作关系,这是互动的。
学会与别人合作有很多的技巧,不是说你本着一颗真诚的心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要与人合作,必须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了别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合作的关系。只有对别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扬其长避其短,使其有信心与你共事。
客观而言,了解别人也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感情用事,不够理智,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麻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忍受别人不合理的行为和各种不顺心的情况,学习去欣赏并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等。
你不去责怪对方,对方也不会责怪你
林肯在美国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总统,他一直以来也被美国的人们称颂着。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还有他的豁达宽容,都成为他个人品格的突出点。但是林肯这些品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也是通过一些经验教训培养出来的。曾经,林肯并不是一个很宽容的人,像所有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曾在年轻的时候责怪过别人,甚至写信、写文章、写诗讽刺别人,并且把这些讽刺性的文字扔在大路上,让别人捡起来阅读。有一次还在报纸上公开批评自己的对手。不过,也就因为这一次的公开批评,让林肯吸取了教训,从此开始学着宽容地对待他人。
1842年秋天,他讽刺了一位名叫詹姆斯·希尔兹的政治家。这个人自命不凡、凶猛好斗。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日报》上写匿名信讽刺他,引起了城里人的哄笑。敏感而高傲的希尔兹满腔义愤,他查出信的作者,骑上马找到林肯,要求与他决斗。林肯并不愿应战,他反对决斗,但是他不可能避免决斗而保住荣誉。武器由林肯选择。因为他的手臂很长,所以他选择了骑兵腰刀,并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在约定好的那天,他与希尔兹来到密西西比河的沙堤上,准备决一死战。然而在最后一刻,他们的助手设法阻止了决斗。
这件事带给林肯的影响很大,后来他想起来仍觉得惊心动魄,也就是这件事在如何待人方面给了他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训。他从此再也没有写过侮辱人的信,再也没有嘲笑过人。从那时起,他几乎再没有为任何事情责怪过任何人。后来,林肯还慢慢地琢磨出一些使自己变得更加宽容的方法。
林肯当上总统后的一天,国防部长斯坦顿走进了他的办公室,怒气冲冲地对他诉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听了,建议他写封信针锋相对地反驳他,并说:“你也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一下嘛。”斯坦顿立即写了一封措词很强硬的信拿给他看。林肯看罢,大声喊道:“对了,对了。写得好!严厉地批评他一顿,这是个最好的办法,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快要放进信封时,林肯却又阻止了他,问道:“你打算怎样处置它?”
“寄出去呀。”斯坦顿很奇怪林肯为什么会这么问。“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你不应把信寄出去,快把它扔进火炉里去吧。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写完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的。可知这是一封很起作用的信。当你花了许多时间把它写好时,不消说你的气已经消了,也就心平气和了。如果没有,那么现在再写第二封信吧。”
国防部长赞同地点了点头,十分感激总统的指点,他觉得自己从林肯这里学到了新的东西。林肯使斯坦顿既痛快地宣泄了一番,又没有伤害别人,怒火自生自灭。喜怒哀乐,原本是人的正常心理,太压抑自然会使自己透不过气,太放纵性情,又容易伤害别人。林肯的这种建议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依次撤换波托马克兵团的指挥官——麦克莱伦、波普、伯恩赛德、胡克、米德——他们都犯了战略错误,使林肯处于绝望的困境。这些不称职的将军们受到了北方的激烈谴责。但是林肯却保持了镇静,“宽容天下,不恨一人”。当林肯夫人和其他人严厉地谴责南方人时,林肯便说:“不要责怪他们,在相同的环境中,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
在与人交往中,如果睚眦必报,斤斤计较,不懂得宽容,更做不到豁达,就只能是封死自己在交际中的路。没有谁愿意与一个为了一点小事就埋怨,为了别人不经意犯的一个小错误就追根究底的人交往。
真正豁达大度的人将拥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林肯就是如此。美国还有一位曾经两次参加美国总统竞选都失败的人士,他也是一个拥有豁达胸怀的人。这个人就是史蒂文森。他两次都是败在艾森豪威尔手上。第一次失败后,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则回信道:“毕竟,除了我还有谁会与艾森豪威尔较量呢?”第二次失败后,他的朋友担心他受不了打击,可是他却说:“除了我,还有谁会与艾森豪威尔作两次较量呢?”史蒂文森并不因为自己两次都是败在同一个对手手上而怨恨对方,反而更加豁达地看待自己的失败,并且以敬佩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对手。所以,虽然他竞选失利,但是他的个人魅力却增加了不少。这只有豁达大度者才能拥有,也因此而更加得到别人的喜欢。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炽热得烧伤你自己。”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因为一些小事情而非要争出个结果,到最后也许自己受的伤更大,遭受的损失也更大。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一块钱与邻居发生了冲突,最后不得不通过法院来解决。而那个所谓“一块钱”的官司打了好几年,弄到最后双方都精神疲惫,承受不起了,才最终不再继续下去。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当初双方都能宽容点,都互相退一步,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宽容豁达的人。宽容地对待他人,豁达地对待生活,终成不凡之人。
努力记住有关对方的小事,他会对你产生好感
马可·汉纳是当时世界闻名的美国政坛的风云人物。1896年,麦金利正是在汉纳的帮助下才顺利当选为总统的,并且美国采用金本位制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无疑,马可·汉纳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尽管如此,年轻而骄傲的纽约商人、政治家威廉·比尔却并不怎么喜欢汉纳。在他看来,汉纳不过是个克里夫兰的“红发妖魔”,是个“笨蛋”而已。总之,比尔对汉纳没有好感。
然而,由于汉纳是共和党的领袖,为了自己在政治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比尔不得不登门拜访汉纳。即使如此,他心中对汉纳仍然有说不出的反感。
出乎意料的是,比尔发现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汉纳从头到尾都在讲关于比尔的事情:关于比尔的父亲,关于比尔对政纲的意见等。
汉纳说:“你来自俄亥俄州吧?你的父亲是不是比尔法官?他是民主党的……”当时,比尔觉得不可思议,汉纳竟然重视一个反对自己的人,将对方的一切了解得那么清楚。就在比尔目瞪口呆的时候,汉纳又像是在和一位世侄交谈一样说:“嗯,你父亲可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害得我几个朋友在一次石油生意上损失了许多钱呢!”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汉纳不时地讲到许多关于比尔的小事,例如他那位在阿需兰的伯父。就这样,当谈话结束的时候,比尔对于汉纳的反感已经烟消云散了。几天后,威廉·比尔甚至成了汉纳忠诚的支持者。在此后的几年中,威廉·比尔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汉纳服务。
由此可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努力记住对方的小事,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对方了解你记住了关于他的事情,就能够帮助你赢得对方的好感。
佩恩莱享钢铁公司的创建人查尔斯·什瓦普也认为对他人怀有浓厚的兴趣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窍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查尔斯·什瓦普被任命为紧急装备军舰公司的领导。为了提高军舰的制造数量,他记住了当时火克岛造船所的所长海军司令喜欢泽西牛的癖好,然后他对这位海军司令说:“如果你能把军舰的制造数量从30艘提高到50艘,你将得到一头‘全美最棒的泽西牛’。”海军司令听后,视查尔斯为知己,表示愿意尽自己所能为查尔斯效力。
由此可见,努力记住有关对方的事情,然后让对方知道,能够让对方获得一种被人重视、被人关注的心理满足感,进而对你产生好感。并且,你所记住的事情越是微小、不起眼,当对方得知你记住了它们时,对方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就越大,对你产生的好感也就越大。
通过记住有关对方的小事来获得对方的好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社交心理策略。无论对方是大人物还是普通人,这个方法都同样有效。
以访问大人物而闻名的新闻记者马可森说:“当你将大人物们曾经说过的话复述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会显得格外的好,对你也会表现得格外友善。”
那些善于交际的人都十分明白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好处,他们总会在适当的时刻顺便问一两句对方的个人事情,以表示他们将对方正在做的事、对方的喜好记挂在心上,让对方感觉这些小事他们早该忘记但是却没想到他们还挂在心上,从而让对方的心里产生非常愉悦的感受,进而对他们产生好感。
这个方法实施起来很容易,然而或许正是因为它的容易,人们才常常忽略它,总是记得与自己有关的事,而忘记他人的事。因此,从现在开始,努力记住那些和对方有关的事情吧。一旦那些在对方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从你口中说出时,你就在无形中靠近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