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诡计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洞察人性,顺势而为

变脸就要如翻书,否则不易和人相处

变脸如翻书,也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姿态,否则不易与人相处。

但凡有“心计”的人,都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角色,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的人际交往。有一些做大生意的成功者,常常都具有“变脸”的功夫。

比如有人在他办公室的会客室等他,隐约听到他在电话里怒声和别人争吵,也许心想,来得真不是时候!

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竟然满脸笑容,看不出任何刚刚和人争吵过的痕迹。

坐不到一盏茶工夫,有员工进来问他事情,他立刻摆上一张严肃的面孔,连声调都充满了威严。

离开他的办公室,想想看,他用笑脸接待客人。当客人离开后,他会换上哪一张脸?而他用来接待客人的笑脸是真的笑脸吗?还是根本是皮笑肉不笑?

不管如何,变脸功夫有其必要性。试想,如果他用刚刚和人吵架的怒脸来接待客人,话说得下去吗?没准,客人也要和他吵架哩!而他若老是和颜悦色,恐怕员工也会失去对他的敬畏吧!

世俗地看,这样子“变脸如翻书”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捉摸,缺乏一种真诚;但务实地看,这样子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脸,不也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姿态吗?在复杂的商业社会里,若无变脸的功夫,怎能跟许多不同的人相处呢?

总结起来,拥有变脸的功夫,在人性丛林里有如下好处:

——避免别人误读你的情绪,造成人际的反效果。例如,若把刚刚跟人吵架的怒容拿来面对客户,客户如果不了解,会误认为你对他的来访不耐烦。你若无恰当的解释,恐怕对方两三下就告辞了!同样,在不该严肃的场合严肃,在不该轻松的地方轻松,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会让别人误解你。

——隐藏自己的私密。你的情绪如果老是写在脸上,喜怒毫无掩饰,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有心人只要用话一套,你就可能把事情原委说了出来,这在人性丛林里是比较犯忌的。这种人说好听一点是率真如赤子,说难听一点是对情绪秘密缺乏把关力,将给别人“办事不牢靠”的印象。

具有变脸功夫固然重要,但要学到这门功夫并不容易。因为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是难以掩饰的,有些人可以做到该哭就哭、该怒则怒,这种变脸可说已出神入化,如果你做不到,我想能做到以下的程度也就可以了:随时把哭脸、怒脸转变成笑脸,以笑脸来面对外面的世界。

你要了解,无论你有多哀伤多愤怒,除非你的至亲好友,否则不会有人对你的哭脸、怒脸有兴趣,并进一步表示关怀,更不可能倾听你的哀伤或是愤怒。你若不知此点,不但会造成现场极大的压力,也会留给对方极坏的印象,因而下意识地看轻你。

不可以被激怒,不让别人抓住把柄

与人应对,千万不可被激怒。你一怒,大家便看着你,而不会去注意你的对手的伎俩。

有句话说:“要消灭他,先激怒他!”

激怒他,那不是挑起他的斗志,反而替自己带来麻烦吗?

此问有理,然而挑起他的斗志正是激怒他的目的之一。本来他是不打算同你斗的,但你挑起了他的斗志,你便有了对手;有了对手,不管斗上多久,总会有个“结果”,而“麻烦”当然是“副产品”,但如果能“消灭”他,这“麻烦”便不算什么了!

那么,“激怒”他,就真的能“消灭”他吗?

如果是有计划的,谋定而后动的激怒,那么消灭对方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对方的反应都已在你的掌握之中,而对方在被你激怒之后,常会因失去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你甚至可以不动声色,便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

说这些,并不是要你去激怒别人,好达到你的目的。事实上,要激怒别人,还得有非常的手段才行,费心筹谋,多辛苦啊!但是,你不去激怒别人,别人却有可能为种种目的来激怒你!你若不察、不慎,便会掉入别人为你设计的情绪圈套当中。

一般来说,别人激怒你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在言语上激怒你。譬如讽刺你、嘲笑你、挖苦你,或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

第二种是在工作上激怒你。譬如故意为难你,左一句“难以配合”,右一句“可行性不高”……

如果对方有心激怒你,他的这些动作都会使得不愠不火,甚至姿态摆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却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唯一的办法只有忍下来,不动声色:他的言语,不要去理会,若要反驳,也要笑着反驳,轻柔地说明;他在工作上的为难,可央请同事朋友帮忙。他姿态低,你的姿态要更低!

你千万不可被他激怒,你一怒,大家都会看着你而不看着他。大家只看到你丧失理性的怒火,而没看到他的卑劣伎俩。于是,本来你是无辜的,怒火一烧,你就变成理亏的了!如果你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怒火可能让你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也给了别人很多把柄。他分毫未损,而你已遍体鳞伤,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千万别被激怒;有老僧入定的心情,那些激怒你的动作自然会消失于无形,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来激怒你。

四种制怒方法:

1.深呼吸。

从生理上看,愤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的头脑此时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速,这一切都要求有大量的氧气补充。深呼吸后,氧气的补充会使你的躯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虽然你仍然处在兴奋状态,但你已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数次深呼吸可使你逐渐平静下来。

2.理智分析。

你将要发怒时,在心里快速想一下:对方的目的何在?他也许是无意中说错了话,也许是存心想激怒你。无论哪种情况,你都不能发怒。如果是前者,发怒会使你失去一位好朋友;如果是后者,发怒正是对方所希望的,他就是要故意毁坏你的形象,你偏不能让他得逞!这样稍加分析,你就会很快控制住自己。

3.寻找共同点。

虽然对方在这个问题上与你意见不同,但在别的方面你们是有共同点的。你们可搁置争议,先就共同点进行合作。

4.回想美好时光。

想一想你们过去亲密合作时的愉快时光,也可回忆自己的得意之事,使自己心情放松下来。如果你仅仅是因为一个信仰上的差异而想动怒,你不妨把思绪带到一个令人快意的天地里:美丽的海滩、柔和的阳光、广阔的大海……你会觉得,人生是如此美好,大自然是如此包罗万象,人也应该有它那样的博大胸怀,不能执著于蝇头小利……想到这些,你就容易克制自己的怒气了。

我们也许看到过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失控时的“惨状”,整个路面成了车的海洋,不耐烦的司机在车里面鸣笛叫喊,喇叭声不绝于耳,整个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如果没有交警的管理疏导,不知道会拖延到什么时候,会造成什么后果。同样,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失控,这世界又会怎么样呢?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必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我们不提倡无原则的让步,但有些事也没必要“火上浇油”,那只会使事情更糟,只会破坏你跟别人的感情。

假如你发起脾气来,对人家大骂一阵,你固然非常痛快地发泄了你的不满,但你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你刺耳的声音、仇视的态度,能使别人同情你吗?除了让别人疏远你,你又能得到什么呢?

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不给人以可乘之机

有的时候,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的话,也会引来灾祸。

一听到别人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者便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要求,甚至向他进行“软性”的勒索。一听到某类言语,或碰到某种类型的人就发怒的人,有心者便会故意制造这样的言语,指使这种类型的人来激怒你,让你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失去风度。一听到某类悲惨的事,或自己遭到什么委屈,就哀感满胸,甚至伤心落泪的人,有心者了解你内心的脆弱面,便会以种种手段来博取你的同情心,或是故意打击你情感的脆弱处,以达到他的目的。一个易因某事就“乐不可支”的人,有心者便可能提供可“乐”之事,好迷惑他,以遂行其意图……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那种“心境一如止水”、缺少喜怒哀乐的人吧!

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其实是蛮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某个人的观感,让你面对他时,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

其实,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并不存在,他们只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所以,要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在人性丛林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人类社会中,人为了生存,会采取各种方法来结纳力量、分享利益、打击对手。而任何人,只要在社会上做过一段时间的事,便多多少少练就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借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原无可厚非!可是“谋取利益”的另一面,有时却是对你的伤害,就算不是伤害,你的意志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别人的掌控。

若因喜怒哀乐表达失当而招来无妄之祸,但何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

这样做的目的有:

——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你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地步。

——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就是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窥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

要这样子做很难,但如果想到人性丛林里的险恶,就不觉得难了!

心理素质好一点,交际顺一点

自尊心太强恐怕是影响人开拓交际圈的主要障碍。如果从交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把握好度,就能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

小王是一位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篇小说。他信心十足地来到编辑部,没想到一个编辑看后,直摇头,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这写的是什么?连句子都不通,哪儿像小说!……”说得他满脸通红,就想回敬一句:“你仔细看了吗?”可是,他忍住了,反而以请教的口气说:“我是第一次写小说,还希望老师给予指正。”从编辑部回来他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奋发,写完后又去找这个编辑。真是不找不成交,这一次编辑的态度也变了,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小说发表了,他和编辑还成了朋友。

改变一下看问题的立足点,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等。在《三国演义》中,曾有一出“孔明骂死王朗”的好戏,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考察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公元227年,孔明兵出祁山,曹真率兵迎战,二军对垒于祁山之前。在决战前,双方先来了个“骂阵”。先是王朗策马阵前,向孔明劝降,他说:“你通达天命,亦识时务,为何要毫无理由地挑起战争?要知道,天命有变,帝位更新,归于有德之士,这是大自然颠扑不破的道理……”接着便大赞曹操一番,指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还是快快归顺大魏吧。王朗也是能言善辩之士,他以理劝诱,使蜀军兵将不觉动容。

参谋马谡认为,王朗不过是效法从前季布大骂汉高祖,试图以气势破敌。王朗讲罢,孔明却哈哈大笑,朗声斥道:“你原是汉朝元老,我还以为有什么高见值得洗耳聆听,没想到,说出来的却全是混账话……此次,我奉君命出兵,旨在讨伐逆贼,大义分明,日月可鉴。你胆敢站在阵前,厚颜无耻地大说天命如何,简直是荒谬透顶。你这个皓首匹夫,白须叛贼,想必即将奔赴冥府。到时候,你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帝?!你且快快滚到一边,派出别人来一决胜负吧。丑恶的你,哪有在此撒野的资格?!”孔明刚说完,王朗就口吐鲜血,落于马下,当场毙命。

王朗是被气死的,也可以说是由于心理素质太差而死。王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自信,缺乏忍耐力。虽然他也讲人应顺应历史的规律而行事,但他在骨子里更害怕“叛臣逆子”这个罪名,一旦被别人揭了伤疤,说到痛处,便羞恨交加,失去自我平衡的能力,导致猝死。

心理学认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尊严不容冒犯。

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在现实生活中,自尊心的强弱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自尊心特别强,把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其实是虚荣心在作祟。

脸皮不妨厚一点,并不是不要个人的尊严,而是说要把握适当的角度。当然,在一些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场合,为了维护尊严,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至于有人极力维护的自尊,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要对自尊心进行分析,要维护真正的积极的自尊,不要维护虚伪的消极的自尊。这样,当我们出现在社交场上,才能恰当地把握自尊的弹性,成为交际的强者。

一家乡镇工厂濒临倒闭,为了找到出路,他们派出很多人到大厂去找机遇。其中一青年女工到一家工厂见厂长,可是这个厂长见过的这样的人太多了,有些烦,便板着脸说:“厂长不在,开会去了。”她说:“我等着。”“等也没用,你快走吧。”说完把她赶出门,她被搞得很狼狈,自尊心无疑受到了挑战。她红着脸,但并没有赌气离开,而是在门外面等待。当厂长下午上班时,见到她还没有走,有点感动了,说:“对不起,我就是厂长。真没有见过你这么有耐性的,你的事我给你办。”试想,如果她自尊心太强,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又怎么会有这个理想的结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子观念,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只不过,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都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把怀疑抛在一边,不对自己的能力、动机心存疑惑,不怀疑自己的价值,自己在自己的眼里是尽善尽美的人。

不要固执己见,否则上帝也救不了你

偏执是前进的枷锁,固守己见,只能深陷泥潭。面对问题,要懂得变通,挣脱思维的锁链,可能带来一生的改变。不要因为规定而放弃真理。

半夜,一场大暴雨淹没了河边的一座教堂。一个神父正在教堂里祈祷,他被困在里面了。这时,一个救生员驾着小艇向神父喊道:“神父!快!快上来!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

神父说:“不!我要恪守我的职责!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腰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桌子上。

这时又有一个救生员开着小艇跟神父说:“神父!快!快上来!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着我的殿堂!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

最后,洪水已经把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抓着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机缓缓飞过来,丢下绳梯之后,飞行员大叫:“神父!快!快上来!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还是很固执地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

最后,神父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后,来到上帝面前委屈地说:“上帝,你为什么要抛弃你虔诚的信徒啊?”

上帝一脸的郁闷:“我已经派了两艘小艇和一架直升机去救你了,是你偏执地坚持我会亲自去救你而拒绝了他们呀。”

职责是人生恪守的准则,但是,职责的作用是明确奋斗的方向,而不是困住你的头脑和前进的脚步。如果不懂得变通,注定走向偏执,给自己戴上思想的镣铐。门上的锁再结实,也有打开的时候,但如果心门上了锁,却很难找到开锁的钥匙。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破心中的禁锢,即使给你一片天空,你也不会找到自由飞翔的快乐。坚持自我是重要的,但是不要走向偏执。谁也没有困住你,当你感到窒息的时候,囚禁你的人往往是你自己。

寓言中,神父把上帝当做毕生的信仰,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上帝。洪水来临的时候,他坚信上帝会来拯救自己。但是,上帝派使者来救他,他却偏执地认定上帝会亲自来救自己,拒绝接受别人伸来的援助之手,丧失了得救的机会,这又能怨恨谁呢?在机会来临时,我们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自己的前进途中设置了种种障碍,这又能够怨恨谁呢?

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偏执地相信自己的想法,要敢于打破陈规,走出思维僵局。当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就要学会改变方法。走出人性中偏执的阴影,才能领略豁达的人生景致。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把别人当做救世主,只想着等待别人的施舍,把自己放在被拯救的位置上,最后只能落得个可怜可悲的下场,连上帝也会抛弃你。

少乱发脾气,才能广交朋友成大事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一时冲动而伤害别人,等我们悔悟的时候想去弥补,却总是发现它已经像栅栏上的钉眼一样无法消除。因此,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让它紧跟理智的步伐,这样方能广交朋友成大事。

从前,有个爱乱发火、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使儿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决定教育教育他。一天,他给小男孩儿一大包钉子,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用锤子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上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发了38次脾气,在栅栏上就钉了38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长期的经验使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最后,小男孩终于改变了很多,变得不爱发脾气了。他把自己的变化和感受告诉了父亲。父亲建议他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几个月过去了,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这一天,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按我说的话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些小眼,栅栏再也不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你的言语就像钉子一样,在他人的心中留下了很难愈合的疤痕。以后不管你怎么挽救,伤害永远客观地存在。你要记住,要想不给别人带来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要轻易向别人发火。学会帮助别人,你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有位哲人说过,愤怒是腐蚀生活的毒药,冲动是扼杀生活安详的魔鬼。谁都有不顺心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控制情绪。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控制情绪和严格的自我约束。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便失去理智,大动肝火,往往会影响人际交往。生活中,我们常因一时的冲动而失去朋友,与其事后懊悔莫及,不如事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泄情绪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深深地伤害别人。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故事中的小男孩,对别人发牢骚、使性子,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恶语伤人与向别人投匕首没什么两样。如果任由不良情绪支配,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吞下因恶劣情绪所造成的恶果。“动心忍性”,能够“增益其所不能”,成大事者必能宠辱不惊,心态平和,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无论你是伟人还是普通人,能够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够收获人生历程中最大的快乐。

该反抗时就反抗,不要让别人把自己当成傻瓜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道德规范,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也应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老实人是应该的,但也有一个怎样做老实人的问题,不要老实得让别人把你当成是一个大傻瓜。

对温顺随和的人,大家都乐于与之相处。因为与这种人说话,不必顾虑太多。相处时,可以放言直谈,即使某些地方伤及他的自尊心,他也总是一笑了之,不会怀恨在心,不容易动怒,彼此之间容易保持和睦。

个性温和、富有自制力、有耐心、善于协调、不喜欢与人相争……这样的人可说大受欢迎,在商场中更会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如果光是不喜欢与人相争,因而无法“争所该争”“言所该言”,别人对他的评价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受任何侮辱也不发怒的人,一定是没有自尊心的人,是想发怒而不敢发怒的胆小鬼。

古人说过:“弱者也有志气,不可轻侮。”

毫无自尊心的人,只会被轻侮,无法被尊敬。与人相争的豁达作风,如演变为毫无斗志;或者同样是温顺,如演变为毫无悍气、魄力,就会给贴上无志气、胆小无勇的标签。

被如此评价的人,谁会依赖他?

温顺过度时,恐怕别人连“好好先生”这个称呼都不愿意挂在他头上了。

要在当前这种生存竞争较为激烈的世界生活下去,我们不能不互助。所谓情面、情义就成为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情面,有两种态度:一些人过度拘于情面、情义;另一些人不受情面、情义的影响,坚持自己的原则。

通常,一个人坚持原则,不为情面所困,如坚持的程度相当彻底,就会引起别人的批评,说他是一个“没有血、没有泪的冷酷人”。

也许因为这一点,有些人就喜欢在别人面前,扮演自己是个很顾及情义的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很可能是想获得别人这样的称赞:“他是个好人。”

拘于情面的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被别人哀求时说不出“不”来。

善于利用他人这个弱点的人,当然心里有数。因此,在好多人面前,使出这种“诉之于情面”的攻势。

如果是自诩为“富于情义”的人,碰到这个场面,可真是无法拒绝。结果是,即使明知受骗、被利用,也只好任自己受骗、被利用。那些骗过你、利用过你的人,由于事例再三,食髓知味,不但不感谢你,反而沾沾自喜地想:“哈!他是个拘于情面的人,只要诉之于情面,就有求必应了!”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重视情义,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也备受大众的喜爱。但是,有一些歹徒,把它当做图利的最佳武器,横行于社会。这个事实,倒不能忽视。

给人太多的情面,反而被轻视,实在不划算。

总之,老实、温良、情义、礼让等等,都不能是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并不是对所有的事都保持沉默。不要以为这样你才有深度、有涵养,是一个襟怀博大、有容人之量的人。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你这么做,别人只会把你看做是懦弱无能,愚笨无知的代名词,绝对不会重视你的存在。不要以为你守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信条不放,你就能胸襟开阔,从而心宽体胖。在某些时候,你不得不去争斗,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反击自己认为是忍无可忍的事情,别人也绝对不会说你肤浅狭隘。

与人相争,诈死装败求胜算

诈死和装败,都是为了保持你那仅有的存在。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都一副死样子。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了!

这就是“诈死”!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佯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快速逃走,于是巢中卵获得保全。

这就是“装败”!

人类对“诈死”与“装败”的运用最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两军对峙时,较弱的一方有时就不得不“诈死”或“装败”,以寻求生机;而实力较强的一方,有时也会为了尽速打败对方而采用“诈死”或“装败”的策略。

“诈死”和“装败”若诈得像、装得真,通常可以产生下列效应:

——混淆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做判断时的负担,并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落入陷阱。

——迟滞对方下决心的时间。因为对方对你的动作势必有分析研判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你喘息的时间。

——助长对方的傲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契机。

——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因为对方也巴不得赶快卸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装败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借口。

如果实力较强的一方“诈死”或“装败”,则可降低对方的戒心,甚至让对方误以为有机可乘而做出飞蛾扑火的动作。不过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会为了面子,“不屑”采用这种策略。

有时候你是强者,但在某些状况之下,你却又是个“弱者”。当你是“弱者”时,苦斗无益,徒费心神而已。因此与其苦斗,不如智斗,以保持你那微小的仅有的“存在”,并以“诈死”“装败”来寻求生机。

要诈死装败不难,难在使对方相信。如果不能做到让对方百分之百相信,至少也要做到让对方怀疑,他一怀疑,便不敢立即对你有所动作。因此要装得像、诈得真,必须要有一些“败相”,好作为对方相信你的根据。例如装败的军队,总要在撤退的路上留下大批武器;诈死的指挥官,总要来个有模有样的发丧动作。因此与人相争,你力有不敌,要采用诈死、装败的策略时,一下子就偃旗息鼓是不大恰当的,这样并不能松懈对方的戒心,因为对方会认为你还在“备战”,有时候反而攻得更猛呢!

也许你会说,诈死、装败,非勇者所为也。但问题是,如果真的死了、败了,自认为勇者或被人称赞为勇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柔性坚持——无坚不摧的天下之至刚

柔性坚持是一种令人不易觉察的天下之至柔——但也是无坚不摧的天下之至刚。

在人类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智慧与意志的较量。固然智慧的高下会影响较量的成败,但意志力却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意志力强的人,胜利的机会较大;意志力较弱的人,便会被对方逼退,成为接受对方意志的一方。有时候,智慧的人甚至还可以意志力迫使智慧高的一方弃守战线,这都是人性丛林中的事实,而不是夸大其词。

人与人之间,意志力的表现就在于“坚持”二字。坚持又有“刚性坚持”与“柔性坚持”两种。“刚性坚持”像推土机,有铲除异议的力量,让意志力薄弱的人不战而降,但却容易在他们心中种下口服心不服的种子,更容易与意志力相当、见解相当的人形成紧张的对立。如果为了贯彻意志而采取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更会对对方造成伤害。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接受你的意志,他们只是“屈服”罢了。如果碰上意志力更强的人,那么你就有可能在一场短兵相接后缴械投降。缴械投降看来是一件立场改变的小事,其实不然:事先屈服于你意志之下的人会把你的缴械投降看成笑话,你原先的坚持变得一文不值;同时为了出一口气,也会有人对你落井下石……因此基于人性的考量,“刚性坚持”不如“柔性坚持”,也唯有“柔性坚持”才是无可抵挡的。

“柔性坚持”可比喻为水,水是天下之至柔,但当它渗透到土里,却会引起山坡土块的崩落,甚至使建筑物的地基松动。而且“渗透”是不知不觉的,让人感受不到压力,却是持续进行的动作,因此它又是“天下之至刚”!

“柔性坚持”表现在行为上,便是用客客气气、谦卑有礼的低姿态包裹对方的意志。由于低姿态是以对方为尊,轻易便可瓦解对方的自卫系统;又因为低姿态是和平的动作,对方若有不同意见,也找不到打击你的情理。纵不接受你的意志,也不好与你唱反调,因为你已在态度上十分尊重他了!甚至你的低姿态还会引起对方“不好意思”的心理,于是只好勉强自己接受你的意志。至于意志薄弱的人,早就向你“臣服”了啦!

当然,你也有可能会碰上智慧比你更高,意志力比你更坚强,并且比你还懂得“柔性坚持”的人。如果你感受到压力,而且无法支撑,那么弃守阵地也不会太难看,因为你姿态本来就很低,此中已有转圜的空间。而且一般来说,对方若也是柔性坚持的高手,应该会给你台阶下,不会让你受窘。

不过,要进行你的柔性坚持,也得先看看主观条件。也就是你所坚持的,能否有合理、周到、具有说服力的说明。如果说都说不清楚,你的坚持就变成胡闹了,反而自取其辱!

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露骨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左右逢源。“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要精明过头。

人的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不胜枚举。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有两件事做得坚决果断,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最好诠释。

宋英宗驾崩后,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去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人生的一种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韩琦、谢万都是通达事理,举止有度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的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过于“精明”,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人心。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了,使人感到刁钻奸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做人精明露骨,实则是一种小聪明。

有一种情况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引火烧身。三国时代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大显露,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将其杀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说话做事,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过于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