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和使用身体语言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人类的第二种语言——身体语言

这个手势对美国西部人来说表示“好”,对意大利人来说表示“1”,对日本人来说表示“5”,对希腊人来说表示“那就看你的啦”。

第一节 什么是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或称非语言交流)是人类及其他一些动物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通过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手势、姿势、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

身体语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方式,使用身体语言代替口头表达。

身体语言可以起到与口头表达相同的效果,其中包括用静默无声的方式传达串通和共谋的信息(比如,向对方眨眼睛)、表达同意的意思(比如,点头)、表达羞辱的意思(比如,英国式的V字形手势),以及表示赞许(比如,竖起拇指)。

◇使用身体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我们最为常见的是,说话的人会潜意识地运用手部姿势和动作增强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手势和动作也反映出他们热切地希望倾听者能够接受他们所表达的观点。

◇情绪会通过身体语言泄露出来。

一些非语言行为(比如,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展露出快乐的微笑,或者面带怒容)很容易被人们发现,让人心领神会。还有另外一些身体语言(比如,身体的指向和瞳孔的扩大)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情绪。更确切地说,身体语言倾向于表露人们内在的情绪、感受、态度和看法,而表现出这些身体语言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希望隐藏他们自己内在的情绪和感受。要把这些手势、动作或迹象放在所处的情境来看,或者将之放在所涉及的身体其他部分的姿势群组中看,否则很容易被人们遗漏、忽略或错误地识别。

身体语言的早期研究

身体语言和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样源远流长。但是,开始科学地理解和研究身体语言是在于近几十年。那个时候,部分活跃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对身体语言的组成部分展开详尽的分析。然而,在20世纪之前,就有一些人对身体语言进行过研究。

17世纪 关于身体语言的第一本书大约出现在360多年以前。约翰·布尔沃写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1644年出版)一书,对手部动作的意义展开了开创性的考察和研究。

19世纪19世纪,戏剧和哑剧老师们教导演员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1900年 威廉斯·文特,德国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曾经出版过《道德心理学》一书,其中有一章重点论述了身体的姿势语言。

身体语言和动物的进化

许多动物都会应用某种类型的身体语言——尽管只是在它们见面的时候转过身来相互面对着面,判断对方的来头,准备应对友好或不友好的相遇。大多数动物通过姿势或手势只能传递一些简单的信号。

人类复杂的身体语言是不断演变和进化产生的结果。

我们人类获得一大天分——通过姿势来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主要是来自于史前的猿,即现存的黑猩猩的近亲。黑猩猩与人类一样,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它们为了生存而合作,它们彼此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他们主要运用非语言方式——比如姿势、面部表情和触摸动作——来表示控制或支配,顺从或屈服,友好或敌对。黑猩猩做出来的一些动作,与人类在类似情况下做出来的动作几乎如出一辙。下面举出了两个例子。

◇一只黑猩猩问候另一只黑猩猩的时候,可能会撅嘴,那样子看起来就像我们人类的亲吻动作。

◇当一只黑猩猩遇到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黑猩猩时,他会低下身体,这就像员工见到老板问候一样。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经过进化,非语言交流已经被某种更加方便有效的东西——言辞所取代。但是,非语言交流仍然继续存在:

◇非语言交流用于增强和补充说出来的观点和看法。

◇非语言交流用于代替口头表述观点和看法,例如,需要保密,或者距离阻碍了有效的语言沟通的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表达情绪和观点的一种方法,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非语言交流是相互问候致意、表现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非语言交流是传达侮辱性含义的一种方式。

人类有潜能表现出姿势、做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进化和演变方式。这些变化非常重要,因为面部表情和做手势是身体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

鱼类、爬行类和灵长类哺乳动物,比如负鼠,几乎不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其情绪和感受。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们最多会注视或张开嘴。一些更加高级的哺乳动物,比如猫,就能活动它们的耳朵、眼睛和嘴,表示一些基本的情绪,比如,恐惧和敌意。灵长类动物(尤其是猴子、猿和人类)面部的活动性是最大也是最多的。

灵长类动物的面部可以表达出诸如恐惧、友好和敌对的情绪。通过研究猿和猴子,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基本的面部表情是更加普遍的灵长类动物遗传特征的一部分。和人类一样,猿和猴子也可以做出如下表现:

◇如果生气,会皱眉、绷着脸(参见图1)。

1

◇大怒的时候会咆哮、吼叫,露出上面的牙齿(参见图2)。

2

◇如果感到恐惧会扬起眉毛(参见图3)。

3

◇如果受到惊吓会将嘴角向后拉,嘴巴张开,露出臼齿(参见图4),并发出尖叫。

4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些哺乳动物的前肢进化成爪子、蹄子,可以用于表达。例如,一匹马如果处于兴奋状态,可能会用马蹄跺地或刨地。

灵长类动物的前肢进化成了手臂,当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爬树,或者从一棵树上荡向另一棵树的时候,通过“有力的捏握”,就可以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抓住树枝(参见图5)并攫取食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具有良好的“巧握”能力,保证它们能够精确地操控细小的东西。

5

相对来说,黑猩猩具有高度发展的巧握能力(参见图6),因此它们可以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它们可以折断树枝并去掉上面的枝叶,将之伸进白蚁的巢穴中(参见图7),寻找它们的食物——白蚁。

6

7

人体动作学和人际距离学

人体动作学和人际距离学共同形成了现代非语言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1.人体动作学

人体动作学也被称为举止神态学,是研究人们在与另一个人谈话时通过肢体动作进行沟通的学科。

雷·L.伯德惠斯特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人体动作学的先驱。他运用慢镜头回放那些表现对话场景的电影,分析人们的行为动作。他在许多著作中阐述了他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代表作是《人体动作学导论》(1952年出版)。

阿尔伯特·E.舍夫兰,美国精神病学家,也是一位对人体动作学的研究有巨大贡献的开拓者。他认为人类的活动由许多细微的、习惯性的动作组成,并对这些活动进行了分类,将其归到更大的类别之中。他发现,示爱行为往往沿着一套可以预见的行为顺序而进行的。同时他还意识到,当人们将其他人算在一个团队中的时候,或者将其他人排斥在一个团队之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姿势,或者采取不同的动作。单独个体的姿势发生变化,可以反映出他们赞同其中的哪些人。

格哈特·尼尔森博士,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心理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格哈特曾经出版过《自我控制研究》一书,其中描绘了体态语言在美国年轻男性所谓的“示爱舞”这一场合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发现,一位年轻的美国男性与舞伴从第一次接触到发生性关系的过程中,会沿着24个行为顺序和步骤逐步进行。

爱德华·H.赫斯博士,他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使人兴奋或具有吸引力的人或物时,瞳孔会无意识地扩大。

保罗·艾克曼,美国研究调查员。1980年,艾克曼和同事佛莱森、沃尔莱特创造了几个术语,用于人体动作学的研究。这些术语是“象征动作”(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手部动作,配合语言表明意义,是一类特殊的身体语言,比如,竖起拇指);“说明动作”(一种强调说话节奏的手部动作,比如,用手指戳);“操纵动作”(一种肯定自体的手部动作,或者要执行一个有帮助性的工作,比如,拉直领带);“惊讶眉”(一种在吃惊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面部特色,比如,眉头高扬,眼皮因为眉毛的抬高而拉伸,比平时更明显)。1991年,保罗·艾克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较早地对脸部肌肉群的运动及其对表情的控制作用做了深入研究,开发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来描述面部表情。

2.人际距离学

人际距离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利用周围的空间和距离用非语言的方式传达信息的一门学科。

爱德华·T.霍尔,美国人类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发明了“人际距离学”这个术语。他发现,人们认为他们需要多少私人空间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还提出了社会交往中的空间距离理论。霍尔最初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不同文化群体的人际距离上,但后断的研究者已将其研究范围扩大到人类空间行为。

罗伯特·萨默博士,美国心理学家。1969年,他开始使用“人际空间”这一术语。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人们想要保持的“感到舒适自在的独立空间”。他描述了在医院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萨默博士研究了故意闯入病人的私人空间后病人所表现出的一些拘束、不安、心烦意乱的反应。

第二节 身体语言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你了解自己身体的信息吗

人们始终都在进行着沟通。沟通包括许多方面,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语言沟通的两种主要方式。非语言性沟通作为一种不使用语言的沟通形式,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以及通过空间、服饰等所表露出来的非显性信息,其中使用得最广的是眼神、手势、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正因为如此,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语言性沟通中的显性行为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

“体语”虽然无声,但却具有鲜明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饭后刚睡着,你轻轻打开窗户准备让正在楼下玩耍的女儿回家做作业。为了不吵醒妻子,你没有大声呼喊女儿,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儿看见你的手势后,顿时明白了你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来。这时,你抬手一看表,不到一点半,心想还可以让女儿再玩一会儿,于是,你又向正朝家走来的女儿挥挥手。女儿看见你的这个手势后,稍微一想,便又调转头,兴高采烈地和伙伴们玩去了。整个过程你没有说一个字,仅凭手的两个简单动作,便和女儿完成了两次沟通。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挥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靠的也是这种无言的“体语”。而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动作,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的信号。譬如,书店里,某一个人踮着脚去拿书架上的一本书,我们知道,他想看看这本书。尽管他已把脚踮得很高,但还是够不着。这时,他旁边身材较高的营业员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动作,于是,从架上拿了那本书递给了这位顾客。营业员是怎么知晓这位顾客心理的呢?因为顾客踮脚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难以被人忽视的窘境——“我需要帮助!”

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蕴藉性和委婉性,我们身体所表达的话语是鲜明而准确的,尽管这一点我们经常意识不到。美国的一位传播学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表达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55%表情+38%语调+7%语言。从这个公式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通过身体语言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占了半数以上,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无独有偶,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奥地利人弗洛伊德也认为,要想真正了解说话者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仅凭有声语言是不够的。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话语表达者所要表达意思的绝大部分隐藏了起来,要想真正了解话语表达者所述话语的意思,必须把有声语言同“体语”相结合。

尽管无声的“体语”在信息的沟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代替有声语言,因为很多理性层面的意思还得由具有蕴藉性和委婉性的有声语言才能传达。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体语”也很少独立担当沟通功能,它往往配合、辅助有声语言共同完成信息的交流。完全离开有声语言的“体语”并不比哑语高明多少,其传播范围不仅有限,很难传达一些理性认识,也不能阐述一些抽象话题,这必然会导致信息沟通的不顺畅。

然而,有趣的是,有时候“体语”一旦和有声语言相结合,能准确传达话语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不是有声语言而是“体语”。如,一位年轻女孩告诉她的心理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又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话语表达。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交谈对象的话语意思,在认真倾听其述说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解读对方的“体语”。同理,要想准确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想法,除了用有声语言外,还得辅以准确的“体语”,切不可随意地摇头晃脑、“指手画脚”,以免引起别人的误解。因为你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传达着某种意思。

身体语言是怎样泄露人的情感和想法的

一位行为学家曾这样说过,若想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你可以仔细观察他的身体语言。的确,一个人的任何姿势或动作都可能泄露此人当时的情感和想法。譬如,一个人若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可能会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里;一个人听演讲时觉得很乏味、无聊,可能会用双手来支撑他的头;一个人忽然受到惊吓,可能会将双腿保持交叉状态,或是将双臂紧抱在胸前,再或是两者兼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处于尴尬之中或是陷入为难急躁状态时,可能会不停地搓手;一个人感到羞涩、困惑时,可能会用手搔头,诸如此类的情形不胜枚举。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身体语言正是借助施动者(话语者)在某些状态下作出的姿势和动作泄露了施动者本人当时的情感和想法。可见,如果真想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你就得仔细观察他的身体语言。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聪明的人从你的行为、步态和外表中便可以知晓你所有隐匿的过去。整个自然体系都倾向于自我表达,躯体上到处都是能泄漏秘密的‘舌头’,就像那水晶表盘的日内瓦手表,内部零件的运作是一览无余的。”

那如何才能正确解读话语者本人的身体语言呢?关键就在于能“听其言,观其行”,也即能认真倾听一个人说话,并仔细观察他说话时流露出来的神色、举止,同时还要留心他说话的环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一般来说,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了解他的情感状态和内心想法。比如出门访友或是旅行,总少不了问路,正所谓“路在脚下,路也在嘴上”。其意思非常简单,不知道怎么走时,就靠嘴去问。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时,突然看见一个人不停地搓着自己的双手,正快速地迎面朝自己走来。很明显,此人的身体语言已泄露了他当时的情绪状态——急躁。此时如果你去向他问路,他肯定会很不耐烦,要么不搭理你,要么给你指错方向,让你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所以,要想解读他人的身体语言,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只有这样,您才能少吃闭门羹、少遭白眼,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想法。

玄之又玄的直觉和第六感

很多人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飞扬、妙语连珠,自己却端坐在座位上神游八极,浮想联翩,神思不知飘向了何处。突然,老师叫到了自己的名字,并让自己谈谈他刚才所讲的内容。结果当然是自己哑口无言,满脸通红。尴尬地坐下后,心里还不免想到,老师真神,他怎么就知道我心不在焉呢?其实很简单,老师就是凭借他的直觉知晓了你在课堂上的状态。

什么是直觉呢?简单地说,直觉就是他(她)解读他人非语言暗示,并把这些暗示同语言信号加以比较的能力。所以,当你自己端坐于椅子上,作出一副认真听讲的假象,以为能瞒得了老师。殊不知,老师已从你的身体语言——一动不动的身躯、空洞的眼神中看出了你在“神游八极”。其实,不仅老师有敏感的直觉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体悟和把握自己的这种能力,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譬如,对直觉敏锐的演讲家来说,如果他发现在其演讲时,很多听众耷拉着脑袋,双臂抱于胸前。他的直觉就会马上告诉他,自己的演讲不成功,必须换一种演讲方式,以便能吸引听众。

很多时候,行为学家又将人的直觉能力称为第六感,但这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相比于直觉,第六感颇具预感的色彩。

可能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做过的梦境在现实中果然发生了;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的地方,却发现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在别人尚未开口时,已知道他将说什么;预见会碰到某人,果然如此;在灾祸到来之前有不适的生理反应,如窒息感、乏力等。其实,这就是那玄之又玄的第六感。

为什么人会产生第六感?到目前为止,行为学家和医学家也没有找到具体的、令人信服的依据。一般来说,女性的第六感往往要比男性敏锐得多。例如,当一个丈夫向自己的妻子撒谎时,不管他的谎言如何完美,如何地天衣无缝,妻子轻轻一句“你在撒谎”,便可让丈夫所有的谎言原形毕露;而大多数妻子则在很多时候可以蒙蔽丈夫的眼睛,蒙混过关。所以,常常会听见男性说,女人的第六感太神奇了。的确,女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测谎”能力,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接受和捕捉各种细微的、转瞬即逝的非语言暗示,并在大脑中将这些暗示同语言信号加以分析比较,进而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有趣的是,女人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具有这种超常能力。因而当丈夫问她为什么知道他在撒谎时,她会笑着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第六感告诉我,你就是在撒谎。”可见,企图对女性撒谎的人要注意了,最好赶紧打消那种念头。因为女性有一种特别的“测谎仪”——第六感,它会戳穿你所有的谎言。

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学来的

近些年来,身体语言学在西方方兴未艾。相应地,关于身体语言的来源也逐渐引起了很多行为学家和传播学者的重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行为学家认为,身体语言是通过人的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还有一些行为学家则认为身体语言来源于遗传,而很多传播学者却认为身体语言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

面对如此众说纷纭的局面,德国科学家埃布尔和埃克曼以盲人和聋哑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特殊人群的观察、研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身体语言肯定不仅仅来源于人后天的学习,因为盲人和聋哑人不可能通过视觉渠道或是听觉渠道来学习身体语言。与此同时,这两位科学家还通过人类对类人猿和猴子特别亲近感的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道理:遗传或天生的确是人获得身体语言的重要途径。比如,很多灵长类动物一生下来,就会主动靠近母亲,用小嘴去吮吸妈妈的奶头。毫无疑问,小家伙这一主动“吮吸”动作,肯定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只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是遗传的。再如先天性盲童脸上的笑容,肯定也不是通过后天学习或模仿而获得,因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经常在他们脸上看见灿烂的笑容。这就表明,“笑”这一身体语言信号同刚出生小家伙主动的“吮吸”动作一样,也只可能是天生或遗传的。两位科学家的这些观点恰与达尔文关于人的一些姿势是天生的看法不谋而合。于是,埃布尔和埃克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部分表情,如喜、怒、哀、乐等,肯定是天生的。

那有没有一些身体语言信号可能来源于遗传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当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跷腿时,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舒服呢,还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舒服呢?在没有做这个动作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哪种方法更舒服,只有实践了以后他才可能知道,有一种方式比较舒服,而另一种方式则非常别扭。不少传播学家的证据表明,这种姿势极有可能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几乎无法改变。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身体语言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如挥手表示再见或叫某人过来,向某人做OK的手势表示赞同或鼓励,等等,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同时,很多的动作和姿势的含义又是由具体的文化语境决定的,如男性用双拳叩击胸膛,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显示男性力量的意思,而在一些国家则被认为这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切不可把仅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流行姿势和动作的意义理解为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一样,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身体语言的来源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天生的、遗传的,以及后天学来的。同时,一些后天的姿势和动作可能在全世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也有不少姿势和动作的含义还是由其具体的文化语言背景所决定。

占卜者是如何洞察人心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占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占卜者,都是善于识别身体语言的“大师”。可能不少曾经拜访过所谓“神算子”的人在离开后,常常会这样想:“太不可思议了,我什么都没说,他居然连我家有几口人,我现在的情绪状态,以及我曾经有过哪些失败的经历都能说得分毫不差,真是个‘活神仙’啊!”

真的是这样吗?非也,虽然你没有开口告诉占卜者自己的情况,但你的身体语言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相关情况暗示给了他。比如,你的嘴角后拉,面颊向上抬,眉毛平舒,眼睛变小,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看见你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在为你具体算命的过程中,占卜者若是看见你的眉毛在上下迅速移动,他就知道你很赞同他所说的内容,据此他会沿此思路大吹特吹;如果看见你单眉上扬,他知道你在怀疑他说的内容了;如果看见你皱起了眉头,他知道你不赞同他所说的,于是会马上按相反的方向为你“算命”。

一份关于占卜术的研究表明,很多经验丰富的占卜者都喜欢使用一种名为“冷观解读”的技巧来为自己的“客户”算命,其准确率竟然高达70%左右。难道“冷观解读”技巧真的能知晓一个人的前世今生、福祸安危?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冷观解读”技巧其实就是占卜者在对“客户”身体语言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再加以对人性的理解和运用一定的概率知识而作出的一个大概推断。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熟悉“冷观解读”技巧的占卜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能够解读他人的身体语言,所以就迷信自己真的拥有一双能看见一个人前世今生的“天眼”,再加上那些算命的常客总是希望在占卜者那儿求得好运,这就使得“算命”一说更具神秘色彩。

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在有心人眼中,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它的尾巴。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同样也可以看见占卜者露出的“尾巴”。如,有经验的占卜者往往会戴上一副大墨镜,说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欲言又止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戴上墨镜是为了方便他随时对“客户”进行察言观色而不被发现,慢条斯理、欲言又止当然是为方便自己根据“客户”的“言”和“色”来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言”罢了。所以,下次如果你还想去“算命”的话得三思而后行了,因为你的命运不是掌握在占卜者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源于何处的基本姿势

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基本沟通姿势的具体含义,如,愉快高兴的时候,面露微笑;悲伤痛苦的时候,皱起眉头或露出怒色。令人困惑的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姿势来表达这些意思,以及这些基本的姿势究竟源于何处。

近年来,随着身体语言学的兴起,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如点头时,头朝下动,这可能是一种天生的姿势;还有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则可能是个人遗留物,也即某种一直延续到成年期的婴幼儿行为方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婴幼儿时期的吮吸动作,从中很容易看到它与吸母乳的联系。

婴儿时期吸奶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它显然给每个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时寻求口腔舒适的吮吸动作。

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总喜欢吸手指。

青少年时期,不少孩子则喜欢咬指甲或咬笔头。

到了成年后,吮吸动作通常不再那么明显,而是通过层层伪装的,如一个嘴里叼着雪茄或烟斗的老人,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方式含着一个婴儿橡皮乳头,以便让口腔获得婴儿时期吸奶时的舒服感,而喜欢嚼口香糖的成人也是通过咀嚼方式来让口腔获得一种与吮吸类似的舒服感。

除了吮吸这一姿势可能是个人遗留物之外,摇头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也可能是个人遗留物。当婴儿吃够了奶后,他的头会向左右两边转动,拒绝妈妈的奶头。当幼儿吃够了饭时,他也会左右摇摆头,拒绝父母再喂他。长此以往,他便学会了用摇头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

此外,行为学家还认为,某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可能源于原始的动物时代,如颇具进攻性的动作——露出牙齿,就源于原始的动物时代。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但这一基本动作仍被现代人所使用,表示讥讽、进攻,或是其他表示敌意的意思。而其他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如耸肩表示别人对你说的话不大理解,不太清楚;挥手表示再见等,可能源于人后天的学习或模仿而得。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沟通因具体的文化语境而异,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也是这样。

在某一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某些基本姿势可能具有相同的意思,而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它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如“OK”在讲英语的国家表示赞同或好的意思,在法国,它还有“零”的意思,而在一些地中海国家,它则表示“孔”的意思。因而,外出旅游,尤其是到国外旅行时,最好不要随便使用一些仅在本国适用的沟通姿势,而应“入乡随俗”,人家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这可能有助于你避免很多尴尬。

第三节 身体语言的特点

随年龄变化的身体语言

语言学家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词汇掌握的多少,与他的社会地位、权力或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人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或是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掌握的词汇量就越大,其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就越好。非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的口头语言和他用于表情达意的姿势量有紧密联系,也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受教育越多的人,多使用其拥有的丰富词汇来表情达意,而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受教育越少的人,多使用姿势来表情达意。

身体语言除了受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外,还要受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那就是年龄。行为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不少身体语言都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如婴儿时期的吸奶动作,在儿童时期表现为咬手指,在青少年时期表现为咬笔头或咬指甲,而在成年后则变得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了,往往以嚼口香糖、叼烟嘴或雪茄来代替。再如挥舞拳头吓人或打人的姿势,在幼儿时期,小儿会表现得非常模糊,可能表现为举举手,或是用手指一下对方,而到了儿童时期,他就能作出明确的挥舞拳头的动作。

将身体语言随年龄的变化而渐趋成熟和隐秘化、复杂化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当属撒谎这一动作。撒谎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人的大脑似乎装有安全保障系统,当它接受到一些前后矛盾的非语言信息时,就会把这方面的偏差自动记录下来,并通过身体语言暴露出来,让对方觉得他没有讲真话。所以,当一个小孩向老师或父母说完谎话后,他会迅速地用一只手或双手捂住自己的嘴。殊不知,这正是因为大脑接收到了前后矛盾的非语言信息,进而将这方面的偏差自动记录了下来,并通过捂嘴这一姿势表现了出来,从而引起了老师和父母的警觉,使他们知道孩子在撒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捂嘴这一姿势也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十几岁的孩子在说完谎话后,不再直接用手去捂嘴,而是仅用手指轻碰一下嘴唇,这就很难让家人知道孩子是否在撒谎。而成年以后,撒谎捂嘴的姿势就更加隐蔽了。成年人撒谎后,他可能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千万不能用手去捂嘴或是触摸嘴唇,不然谎言就会被揭穿,但大脑的安全保障系统还是不由自主地让他去做捂嘴的动作。只不过在最后时刻,他意识到了这个掩饰谎言的动作,把手从嘴或唇旁挪开,作出摸鼻的姿势。其实,这个姿势和小孩捂嘴的姿势一样,只不过成人做得更隐蔽一些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些身体语言确实会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年纪越大,他的身体语言就越成熟、越具有隐蔽性。这就是老年人的身体语言要比年轻人难以解读最主要的原因。

身体语言也会男女有别

男性与女性除了在生理上存在巨大差异外,在文化、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学家们在研究“体语”的文化背景时,对男与女在“体语”上由于性别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男女之间的身体语言存在很大差别。

就笑而言,男和女都会笑,但其具体含义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的笑多半是心情愉快的反映,而女性的笑在很多时候并不和心情愉快沾边。难怪马尔科姆会这样说:“微笑往往是女性的一种缓和方式,也即请不要对我无礼和粗暴。”的确,很多时候微笑似乎成为了女性角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女性在舞会、宴会,或是其他高级场所中,往往以微笑来体现自己的教养、典雅和端庄。因而,在这情况下,女性的微笑并不代表着快乐,而是表示了这样一个概念:微笑才是最适合这种场合的。所以,女性的微笑并非一定反映了愉快或肯定的情感,某些时候它可能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不悦或否定的情感,如为了博得某人的好感,而不得不对其微笑。当然,男性的微笑也可能存在此种情况,只不过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明显罢了。

哭也一样,男和女在宣泄情感时往往会号啕大哭,但有些时候女性在没有值得哭的事由的情况下,也能开启哭的按钮,大哭一场,而男性则一般不会为不值得哭的东西掉一滴眼泪,因为他们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也同行为学家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美国行为学家奥斯曼调查发现,男性平均3个月或更长时间哭一次,而女性平均每月则要哭泣3次。此外,他的调查还发现,男性在哭泣的过程中可戛然而止,而女性则不能,她们结束自己的哭泣最快也得耗时1分钟。

在个体空间方面,男性一般都愿与他人保持较近的距离,以便双方进行友好的交流。与之相反,女性需要的个体空间则要比男性大一些,她们喜欢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得心理安全。如在聚会上,我们会经常看见女性,尤其是单身的女性往往是“形单影孤”,而单身的男性则在那“活蹦乱串”。

在掩饰紧张情绪的方法上,女性使用的手段比男性使用的手段更具隐蔽性。如当男性在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时,往往会用一只手去调整表带、看看钱包里的东西、搓搓双手、玩玩另一衣袖上的纽扣,或是其他一些可以让胳膊从身体前面伸过去的姿势。女性掩饰自己紧张情绪的方法则没有男性那么明显,她们往往是双手拿一葡萄酒杯,或是抓手提袋,或是钱袋。相比于男性掩饰自己紧张的方法,女性的这些方法当然更能迷惑人了。

一般来说,下列身体语言是女性特有的:笑时用手捂着嘴;走路时扭着屁股或腰肢;把手提袋之类的东西常挂在手腕上;把包之类的东西抱在胸前;喜欢对着镜子打扮;较为害羞。如果男性沾上了这些本属于女性特有的身体语言中的数项,就会被认为太过“女人气”。因为这背离了“体语”的性别差异原则。混淆了性别差异,这必然会引起异性或同性的厌恶。这也就告诉我们,要想很好地与人交流,就得正确“解读”体语,同时还要注意体语的性别差异问题。

为何女性更具观察力

当我们说某人富有“观察力”,或是富有“直觉力”时,实际上就是指他(她)善于解读他人非语言信息,并能将这些非语言信息同语言信号进行对比的能力。换句话说,当我们的骨子里觉得,或是直觉告诉我们某人在撒谎时,我们实际上在说他的身体语言和他所说的话语是自相矛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说谎的难处就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独立运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身体语言就会使说谎者“原形毕露”。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很少说谎的人如果撒谎很容易被揭穿,不论他的谎说得多么可信。因为从他开始说谎的那一刻起,其身体就放出了自相矛盾的信号,这就会让对方感觉到他在说谎。

总体而言,女性的观察力和直觉力,都要比男性更为敏锐一些,所以人们常说“女人的直觉”。女性似乎天生具有洞悉细微变化,破解各种非语言信息的本领。德国行为学家埃德加斯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埃德加斯为参加试验的人员播放了一个短篇CD,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正在交谈,但没有声音。放完短篇后,埃德加斯让所有参加实验的男女人员根据片中两个人的面部表情来猜测男女主人公到底在交谈什么。试验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女性猜对,其中生育过孩子女性的准确率竟然高达85%,而男性仅有20%的人猜对,其中从事文化艺术行业男性的准确率接近于女性。为什么生育过孩子的女性的洞察力会比没有生过孩子的女性的洞察力更胜一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养育婴儿的最初几年中(婴儿能开口说话之前),母亲仅能通过身体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生育过小孩)在谈判时比男性更具洞察力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她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已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解读身体语言的训练。

为什么女性在总体上的观察能力要比男性强呢?医学家为我们解开了谜底。通过核磁共振男女头部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女性大脑中有15个左右的部位可以用来评估受到的刺激,而男性大脑中仅有4~5个这样的部位。这就是为什么实验中女性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男性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在参加宴会时,仅仅“扫描”一下周围的夫妇就能基本断定其关系状况如何,如,谁和谁在赌气、谁和谁是最恩爱的一对,以及谁在家中处于主导地位等等。此外,医学家通过核磁共振还发现,女性的大脑组织是多轨道的,这也是她们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如,她可以在看电视的同时,一边织毛衣,一边和人讨论电视情节;她还能够使用5种不同的声调与不同的人群进行顺畅交流。对于女性的这一特长,男性则是望尘莫及,很多男性只能分辨出其中的2~3种声调。这就是为什么男性和女性交谈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遗漏一些细节的原因。

与有声语言相互矛盾的身体语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因素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向对方“传情达意”,才能使交流得以顺利地进行。如果一个人的有声语言同身体语言因素不能紧密、和谐地结合,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状况,毫无疑问,这样的交流肯定不会成功,有时还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身体语言同有声语言存在着不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其一就是前面所讲的“口是心非”,由于撒谎而使用的一些动作(如小孩用手捂嘴;青少年用手触摸嘴唇;成年人用手摸鼻头)与有声语言的结合显得别扭、不协调,反映出此人的心虚和不自在;另一种情况就是突然置身于某种陌生的环境中时,或是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表现出来的很多不自在的动作。如,某个人去面试时,看见主考官后满脸通红,浑身直冒冷汗,紧紧咬住嘴唇,不断地用手挠脑袋或是不停地用手拽自己的衣角。主考官看见此人的这些身体语言后,心中已对他有了一个大概印象:此人缺少工作经验,性格较为内向,然后他会迅速决定此人是否适合招聘岗位的要求。再如,一些喜欢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老师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讲,往往会作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端坐于座位上,双眼盯着黑板。殊不知,这些身体语言正暴露了他心不在焉的状态。因为没有哪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会长时间保持一个僵硬的姿势,眼珠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一动不动,且双眼散乱无光。

有些时候,经过理性加工的有声语言则不会表露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有时还会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如,当一个人说他很喜欢你时,很有可能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向你撒谎;当一个人说他很欣赏你,可能他内心却对你嫉妒万分;当一个人说她对你恨之入骨,可能她心里却对你爱得死去活来。一般来说,身体语言则不会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也不会撒谎,它比经过理性加工的有声语言更能表现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因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总是通过身体来直接表达的。身体首先会对我们的感觉和情绪作出反应和判断,然后才会作出具体的姿势。需要注意的是,身体作出具体姿势的意识,往往还跟具体的文化语境有一定的关联。

总体上来说,身体语言符合人们的内心活动。有声语言同身体语言的矛盾主要产生于逻辑——数字化秩序之间的对立,或是经过定型化训练与内心活动之间的对立。如果我们不能在对立之间作出抉择,就会在身体语言上出现矛盾状态。如,当一个人问别人是否需要他准备啤酒时,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可能很少有人会相信他真的愿意去准备啤酒。因为他如果真的愿意的话,至少有一定的行动,比如从椅子上站起来。再如,当一个人想逃避别人审视的目光,或是掩饰自己的尴尬状态时,他往往会避开对方的目光。然而逃避倾向的加剧,以及害怕暴露自己的逃避意图,其逃避动作又会受到一定的遏制。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能控制身体某些部位的动作,但不能同时控制身体所有部位的动作。因而一旦内心真实想法和有声语言发生矛盾,我们的身体语言就会通过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些部位展现出内心和有声语言发生的种种矛盾。

自我测试:你了解身体语言吗?

回答下面问题,再参照后面的答案,测试一下你对身体语言的了解:

1.当一个人试图撒谎时,他会尽力避免与你的视线接触。(对/错)

2.眉毛是传达一个人的感情状态的关键线索之一。(对/错)

3.所有的运动和非语言行为都有其含义。(对/错)

4.大多数非语言沟通是无意识行动的结果,因而是个人心理活动的最真实流露。(对/错)

5.在下面哪种情况下,一个人最可能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

a.面向15~30个人发表演讲

b.与另外一个人进行面谈

6.当一位母亲严厉斥责她的孩子,而又面带微笑时,孩子将会:

a.相信语言信息

b.相信非语言信息

c.同时相信两种信息

d.两种信息都不相信

e.变得迷惑不解

7.如果你想表示要离开,那你将采用什么样的动作?把它们写下来。

8.别人对你的反应取决于你通过沟通留给他们的印象。(对/错)

9.下面哪些举动能使你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a.谈话中不使用手势

b.避免较长的视线接触

c.仅偶然地露出微笑

d.上述所有动作

e.不包括上述任何动作

10.非语言沟通相对于口头沟通或书面沟通有许多优势,你能列出一些吗?

参考答案:

1.错。因为人们已变得更加难以预料。“撒谎者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已成为一般的常识,所以狡猾的撒谎者常常能够在双目直视你的情况下撒谎,要识别谎言,我们需要捕捉其他更能说明的信号。

2.对。我们的眼睛是最能表达内心活动的面部因素之一,另一个则是嘴唇。

3.对。我们可能并没有在每一个姿势中都有意地去传达某种信息,但这些动作和姿势却不可避免地落在对方眼里并产生一定的感想。

4.对。

5.a.当面对15~30人讲话时,你需要对15~30双眼睛和嘴唇做出反应。这将比只与一个人面谈时更能刺激你使用非语言沟通。

6.e.尽管非语言信号(微笑)比语言信号(责骂的语句)有更强的作用,但两者的混合将导致的是迷惑和不解。

7.最好的信号是有意无意地用眼睛扫一下你的手表、站起身来、在慢慢站起来时拍拍大腿、慢慢地挪向门附近或是靠在门框上等。

8.对。因为我们总是根据别人给我们的整体印象做出反应,而其他人对我们的反应也是同样的。

9.e.当你自然地使用手势、目光接触、微笑等身体语言时,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10.身体语言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它们有助于传达真诚、信任等语言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它们能够传达更微妙的言下之意;非语言信息有助于我们洞察他人的真情实感。当然,非语言信息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它们可能会泄露我们的秘密;它们很容易被误解;它们的含义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它们可能需要长时间的重复进行才能被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