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地玄奥·中华奇观
1.什么是“北斗七星”,它们有什么文化内涵?
繁星满天的夜空,举首仰望,在北方的天空中,你会很容易的发现一组比较特别的星星,它们的排列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像一柄勺子一样规则地分布着。人们通常称它们为北斗七星,又名北斗。约为斗口两颗星五倍远的地方,就是北极星的所在。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被称为北斗七星的呢?
中国开展天文学研究较早,有关天象的记载比比皆是。关于北斗七星,《春秋运斗枢》中便有较详细的记载:北斗七星分别名为枢、璇、玑、权、衡、开阳、摇光。其形似舀酒的斗,由七星组成,常出现于北方天空中。其中勺斗部分名为魁,勺柄部分名为杓。
通过北斗七星,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北极星的所在,还能够通过它来寻找其他的星座,这为北斗星地位的重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代人除了通过北斗七星辨别方向外,还通过它们判断季节。根据北极星勺柄指向的不同,人们总结出:柄东为春,柄南为夏,柄西为秋,柄北入冬。在《尚书纬》中还记载了根据北斗七星建时政的说法。
自道教形成以后,北斗七星便被神化为七元解厄星君:贪狼阴明星君、巨门阴精星君、真人禄存星君、廉贞丹元星君、文曲玄冥星君、武曲北极星君、天关破军星君。道书中还对各星宿进行了职责划分,他们各司其职,掌管人间生死婚丧命运,因此,北斗七星也成了人们用来占卜的基础。由此出发,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知识链接
北斗七星的形状是否一成不变
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北斗七星最初勺柄部分比较长,勺子部分并不是很深,虽然北斗七星以相差无几的速度运行着,但是天枢和摇光二星却是背道而驰的。因而,现在北斗七星柄三斗四的形状,是经过几十万年的运动形成的,随着北斗七星的不停运转,它的形状还在发生着变化。
2.“七月流火”出自何处,是不是说指天热得像下火一样?
“七月流火”是用来说明节气、气候的。它出自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辞海》这样解释“流火”:“流”,指移动、落下;“火”为星名,“大火星”,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星。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使用的历法为太阴历,七月指的是阴历的八九月份,此时正值夏转秋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农民准备收割粮食,置备御寒衣物。诗经中所反映的是农民辛勤劳作了一季,转眼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历的七月里,时至黄昏,心宿星渐渐向西偏落下去。意在说明天气转凉了,暑气渐退,引出后面的“九月授衣”。
若要断章取义,而后的“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就没有办法解释了。这一点孔颖达也做过相关评论:“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因而,农历的七月里,骄阳似火的天气就不容易出现了。
在天文器械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通过对日月星辰运行的变化、物象和气象的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所以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写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如此一来,还在盛夏大喊“七月流火”的人,可要留下笑柄了。
知识链接
二十八宿
“七月流火”中所说的大火星,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星,那么二十八宿指的是二十八颗星吗?
关于二十八星宿,最早记载于《尚书·尧典》,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二十八宿是一种恒星群系统,它把赤道和黄道一带南中天的恒星分成了二十八群,从角宿开始,由东向西,与日月同向运行。民间有天帝派四兽守卫人间的传说,因此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象,每象七宿。即东方称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唤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作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名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3.“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什么意思,有何来历?
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在不断推动时代进步的同时,更为历史增添了很多魔幻的色彩。民间关于龙的传说多不胜举,因而被尊崇的神龙们便多了几分神秘,显得威严不可侵犯。因此,民间也就多出了很多禁忌来。在正月里,民间有不理发的习俗,人们总是续着旧年的长发,待到二月二这天,剃个龙头,趁龙抬头之时,讨个吉利。那么在二月二,龙真的会抬头吗?
根据天体运行规律,二月二这天“龙”真的会抬头。原来,由于地球公转,在南中天附近的二十八宿之东方青龙,冬季时隐匿在天空中,到农历二月左右,龙角便会重新出现在地平线上。与此同时,世间正值春回大地,天气开始转暖。古代的天文器具虽比不了今天,但是善于发现总结的劳动人民却从这一规律中推算出了时令,以便安排生产。早在唐朝,人们就有了在二月二这天祭春龙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惊蛰”前后,严冬过去,大地开始解冻,很多冬眠蛰伏的动物都开始苏醒过来,农民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准备新一年的耕种。因而,古人又把“二月二”叫做“上二日”,也称“春耕节”。
所谓的惊蛰,就是人们通常神化了的“龙”。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这样记载道:“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说的就是在这一天的景况,人们通常会吃面条、炸油糕、爆米花,意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或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以这样隆重的方式,请“龙”寄愿,期待这一年风调雨顺。
知识链接
惊蛰
农谚中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说的是惊蛰这天,农民就开始了忙碌的春耕,为什么春耕要在惊蛰后开始呢?
蛰意为藏,所以惊蛰就有震醒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的意思。惊蛰节气,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一般在阳历3月的4~7日。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花红、李花白,二候黄莺叫,三候燕飞来。说明大地解冻,气温回升,春耕时节来临。
这一时期的温度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因而,人们通常会在惊蛰前后吃养肝补气、强健脾胃的食物。
4.老“皇历”能不能写成“老黄历”,为什么?
年龄偏长的人聚会,聊起今昔过往,调侃之间总要回句“这都老黄历了,你还记得?不提也罢”。《平凡的世界》里写道:既然社会的变化已经成为铁的事实,那么聪明人就不应该再抱着一本老皇历念到头。”生活中这“老皇历”和“老黄历”究竟有什么区别吗?
中国古代实行的历法有很多,这些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的年历,它们包括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作为炎黄子孙的华夏民族,最初使用的是由黄帝创造的黄帝历,也就是黄历。
它采取阴阳合历的方式记载时间及节气时令,与现行阳历相比,它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天体运行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以及天体运行对地球的影响等因素总结归纳编成历法,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等很多方面的丰富内涵,指导人们如何根根据节气时令来顺应自然,安排生产,调整生活。由于黄历的表述结合阴阳,理连天地,后来成了人们占卜凶吉的参考,带有迷信色彩。
在一些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时常看到“老皇历”一词,这里是笔误还是通假呢?
古人向来重视历法,每逢江山易主,新皇帝登基都会重定国号,颁布新历,为的是史册上能够留载这样一段辉煌。公元9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第一部由皇帝下令编制、全国统一实行的历法。其中包含了很多天文学内容,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百姓便把“黄历”叫成了“皇历”。自辛亥革命后,皇朝颠覆,白话文得以推广,“皇”又恢复成了“黄”。
由于每年的皇历都重新发行,新一年的历法不同于去年,所以查询事宜就不能翻看之前的黄历,因而人们就用“老黄历”形容那些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节已改却仍行事如昨的人。
知识链接
万年历
万年历指的是一种将公历、农历、干支历相互对应,编排在一起的工具书。查询万年历时依据干支纪年法,通过观察天象,结合实际,总结出规律,以体现出阴阳五行学的说法。相较其他历法比较全面,因而在诸多历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说万年历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历法,为体现它的流传久远定名为“万年历”。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万年历,其实是记录一段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日期的年历,方便人们查询过去的时间,与原始历法已经联系不大。
5.什么是“花甲子”,它与干支纪年有何关系?
六十岁的老人常被人们称为“花甲子”,所谓“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这是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别称。不仅如此,在历史事件中,我们还会经常看到:“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一类的名词,那么古人为什么不说“多少岁”、“几几年”呢?
“甲子”一词,源自中国古代使用的干支纪年法。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采用干支法纪年了。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历法的基础上,制定并开始实行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
所谓的“干”、“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数、计时符号。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以构成六十组(甲子、乙丑、丙寅……癸亥),人们将它们合称为“六十甲子”。每六十年,花甲子正好是首尾相接,循环一次。所以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也就是人六十岁的时候,被称为“花甲之年”。
“花甲子”也有五行纳音的说法,根据五行学说,古人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六十甲子相结合,每行纳入十二干支,组成了六十个纳音,建立了纳音学说。比如,“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等。因而,在六十花甲里也就有了五行的属性。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六十甲子有纳音,今人鲜知其原意。盖六十律旋相为宫法也。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此《汉志》语也”的说法。
生活中我们常会说到“丁是丁,卯是卯”,指的就是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循环,没重复,无遗漏错位的引申意义。
知识链接
“天干地支”是谁发明的?
相传,轩辕时代的大挠氏是最早创造天干地支的人。但是,这只是个传说。关于天干的起源,缺乏史料和证据。而相关资料表明,十二地支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后来传入中国。中国古人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十二地支。
6.阳历有“闰年”,农历有“闰月”,为什么要设“闰月”,有什么规律吗?
翻看日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二月的天数不像其他月份那么固定,每四年就会有一个29日,通常人们把二月里多出一天的年份称为闰年。因而阳历2月29号出生的人,若要过阳历生日,则要四年才有一次。过阴历生日的人,还会发现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有的时候一年里,会有两个生日,这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闰月造成的。中国现行阳历是根据地球自转而定的历法。在古代,人们是根据月相天体运行规律来划分月份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回归年的总长度比12个朔望月构成的阴历年多将近11天,每个月平均多一天。按照这样的数值推算下去,经过若干年后,农历与阳历所载就会出现矛盾,甚至出现“冬夏错位”的现象。
为了使两部历法协调一致,不产生分歧,古人在参考大量天文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了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根据这一数值,经过计算,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才使农历的岁首保持在春初,四季就与阳历基本吻合了。
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若要使朔日成为每个月的头一天,几个大月,几个小月相连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因而,如何置闰就要看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差多少了。秦代以前,人们习惯将闰月加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之后,称十三月。到了汉代,人们将闰月提前,置在九月后面,这样虽然得出的阴历与阳历所指相差不多,但始终没有固定的加法。直到汉武帝年间,加闰的方式才比较规范化,从冬至开始,把二十四节气中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称它为“闰”上个月的名称。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每隔19个农历年,闰月的月份相同或者前后相差一个月,并且有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知识链接
二十四节气
在中国有“立秋吃黄瓜,抓秋膘”的民俗,不仅是立秋,我们经常会听到“雨水”、“惊蛰”等一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怎么被定义出来的呢?
这一类的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名称,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用以表示一年里的天时和气候变化。古人将黄道分成360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春分点定为零度,其他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样,虽没有精准的日历可以查询,农民依然能根据节气来指导生产。
7.世界上最早“测量地球”的人是谁,他测量的准确吗?
古希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当时听到这句话的人会觉得很好笑,这么庞大个地球,你如何能撬动它?其实,阿基米德说这句话意在表明力学原理,那么,阿基米德说这句话之前有人测量过地球有多大吗?
僧一行像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据记载,最早测量地球的人是中国唐代的僧一行。唐开元年间,为了制定出一部比较完善的历法,僧一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实测。在这次测量中,一行等人发明创造了很多测量仪器,不仅测量出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正午时分八尺之表的日影长和北极高度,还初步测算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当时天文学上是一次大的创举和飞跃。在实地测量过程中,其测量范围南到交州,北抵铁勒,共设置了12个测量点。他们使用测量比较法,以白马和上蔡为测量点,得出它们的实地距离与日影相差2.1寸,又以此测量比较了其他地方的差距,最终得出地上南北相差351.27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经过单位换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变化一度,南北距离为现在的129.22公里的结论。根据这次测量得出的结论,可以间接地求出了子午线的长度。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加深,发现这条线就是地球的经线。
公元814年,阿拉伯的阿尔·花剌子模等天文学家对子午线进行了实际的测量,算出的结果是子午线一度约为111.815公里,但这次测量比一行的测量已经晚了90年。
在天文仪器尚不精准的古代,僧一行的测量准确吗?
用现代科学的仪器计算,一度相当于111.2公里,这样看来,僧一行的测量结果确实不够准确,但是僧一行的这一测量,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探索发现,并且证明了张衡所谓的“地圆”学说,为人类研究地球提供了科学依据。
8.古人爱说“夜观天象”,他们是进行天文观测吗,观“天象”的目的何在?
观象授时是农业社会最初级的天文观测需要,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季节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历法指导生产实践。
但是,中国古人夜观天象最重要的目的则是比附人事。战国时期,天人学说兴起,到西汉董仲舒建立完整的天人感应体系,以天象比附人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借助这一理论,君王和大臣都会注意观察天象,期望通过天象的变化,来预测国家和社会将出现的重大事件。并且,这样的观察记录史不绝书,例如:“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长十余丈,或曰赤气,或曰天裂,其后有七国之兵。”“晋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天裂,按刘向说曰:‘天裂阳不足,地动阴有余,是时人主昏瞀,妃后专制。’”“穆帝升平五年八月己卯夜,天中裂,广三四丈,有声如雷,野雉皆鸣。是后哀帝荒疾,海西失德,太后总万机,桓温专权,威振内外,阴气隆,阳道微也。”也就是说,当出现“赤气”或“天裂”这种天象时,就意味着人世间将出现不利君王的事件,或有人犯上作乱,或君王受制于后宫,或朝内出现威迫君王的权臣,如此等等。
比如,古人认为“月亮五星冲犯左、右执法星,大臣有忧患。”于是,关于这种天象也受到天文官的重视。例如:穆帝永和二年八月壬申日,金星冲犯左执法星。占卜说:“将军将死,亲近大臣离去。”还有,古人认为,“井”宿受到月星冲犯,便意味着地上将有水灾。于是,这样的星象也备受关注,如:“梁武帝天监七年九月巳亥,月犯东井。占曰:‘有水灾。’其年京师大水。”“魏明帝青龙三年七月己丑,填星犯东井距星。占曰:‘填星入井,大人忧。’行近距,为行阴。其占曰:‘大水,五谷不成。’”由此可见,古人观天象的真正目的是推测国家大事,天文记录则是附带成果而已。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尧舜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由甘德、石申撰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隋唐时期又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如:测量日影的圭表、西汉落下闳改制的测量天体位置的浑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根据记载的天文数据,创出了最完备的《授时历》。
9.什么是“星期”,我们为何把七日叫“一星期”呢?
我们通常把7天称为一周、一星期,或者礼拜。这一制度源于巴比伦。
早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就创立了星期制。他们将一个月分为四周,每周七天,由于每一天都会有一位星神掌管,所以他们建立了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从上到下分日、月、水、土、木、金、土七层,每一天祭祀一个星神,并且以星神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天。因此,就有了七日一周期,或称作七曜星期周的说法。巴比伦人将周日到周六,分别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
公元4世纪的时候,巴比伦人的星期制传入中国。据记载,中国最早使用的是十天记日法。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有闰月一说,为了使阴历与阳历所记载的日期相近,人们根据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创造出加闰的办法。根据观察,人们发现从朔日到下弦,历时七天,这与巴比伦所采用的七日一星期制度恰好吻合。于是,古人便在七日一星期制度基础上,将日月和五行中的火、水、木、金、土按顺序排列,从朔日到下弦,分别以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命名,这样就形成了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星期制度。
关于七天定为一星期还有一种说法:明朝末年,基督教传入中国,据《圣经》所载,上帝用六天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的日子,俗称休礼拜。因而,一星期也就有了一礼拜的说法。
10.我们常说“弹指一挥间”,“弹指”究竟是多长时间?
人们经常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时间飞快,具体来说,“弹指一挥间”到底有多长呢?
平常我们是否计算过弹一下手指,挥一下手臂需要多长时间?在印度,“弹指”是一种风俗,用来表示喜好或顿悟。《吉藏义疏》中说:“弹指者,表觉悟众生。”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没有人会去计算它的真正用时。但是在佛家,“弹指”确是有具体时间的。
“弹指”,《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根据佛家的这一说法,一天一夜有86400秒之多,一须臾相当于2880秒,如此推来,一弹指就仅为7.2秒之短。
如此短暂的时间,又如何能指代实际意义上很长的时间呢?
佛语中常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向来以慈悲为怀、以普渡众生为追求的佛教在其道义上,分秒体现了向善的本质。因而,诸如“弹指一挥间”、“立地”、“须臾”之类的词,便被广泛使用在典故中,以表示时间短暂的意思。
随着文化的渗透迁移,“弹指一挥间”开始被人们经常使用在表时间上,虽然使用的是它较模糊的概念,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却大抵相同。
在一些文学作品里,我们会看到“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弹指间六十年过去”,这些都含有感叹时间飞快,回首沧桑的意味。而一些武侠小说里,则经常用“弹指一挥间”表示事态急剧转变。
知识链接
刹那和须臾
“须臾”和“刹那”都是来自于梵语,属于外来词语。佛经中对于刹那有多种解释,其一说六十刹那为一弹指,其二说一念之间便是一刹那,一刹那间就有九百生灭,其三解释为刹那是数字所不能形容的短暂时间。
关于须臾的解释也有很多,《仪礼·燕礼》中须臾有悠游自得之意;《中庸》中须臾是从容,苟延的意思;《荀子·劝学》中,须臾有了时间的概念,指片刻;还有一种观点说须臾是古代阴阳家的占卜术。
现如今,人们淡去了须臾在梵语中的诸多用法,仅表示时间短暂。
11.天降大灾皇帝会下诏罪己,天灾真是上天的警告吗?
每逢新皇帝登基,或重大国庆喜事,皇帝都要下诏大赦天下。如果遭逢天灾人祸,皇帝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在史书中,有很多关于天降大灾皇帝下诏痛陈己过,以求苍生原谅、平息天怒的记录。
天子诏告天下,痛述己过被称作“罪己诏”。有关“罪己诏”的由来,据说源自商汤时期。相传大禹登上王位后,看到人心涣散,感到很伤心,于是痛哭流涕陈述自己的领导不力。商灭掉夏国后,汤颁《汤诰》,其中罗列了夏的种种恶行,陈述自己灭夏的原因,并表明自己定都的原因。在这之后,每逢天降灾祸,汤都要将罪过揽到自己身上,希望能够以此消除灾难。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效仿先祖,在天降大灾、国家出现危机时,祈愿上苍缓和矛盾、笼络民心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认为,天降灾异是对皇帝不良统治的警示,而天降祥瑞则是上天对皇帝善法美政的肯定和褒奖。用现在科学的观点看,所谓天灾是自然现象,并非天子一人所能主宰,即使他是至高尊者,同样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罪己诏”一般会罗列出皇帝认为自己犯下的至大之罪,或原则上、或修养上的问题。措辞讲究、语言真挚,其中也不乏帝王对自己统治行为的反思,这种行为也体现了古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夏禹商汤,还有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等很多帝王颁布过“罪己诏”。据史料记载,最为有名的“罪己诏”出自汉武帝,而颁布“罪己诏”最多的朝代则是封建皇权走向没落的清朝。
知识链接
轮台罪己诏
在历代帝王颁发的“罪己诏”中,要数汉武帝的“罪己诏”最为著名。
汉武帝晚年,派出讨伐匈奴的士兵全军覆没,又因巫蛊之祸导致太子自杀,朝政混乱。于是汉武帝静思反省,在轮台宫写下罪己诏,陈述了自己兴兵劳师常年征战,导致人民生活痛苦;兴建宫殿园林,劳民伤财等一系列罪过,由于颁发诏令及时,汉武帝扭转了当时的不利局面,没有让汉朝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因此,轮台罪己诏也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诏,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罪己诏。
12.为什么山川形胜被古人统一命名为“地理”呢?
如今我们所学的地理不仅包括与宇宙天文、山川河流相关的内容,还涉及风景名胜,社会人文等相关知识。在古代,人们通常将“山川形胜”统称为地理,既然地理包含这么广阔的内容,为什么不叫这一学科为社会自然百科,而要叫“地理”呢?
有关地理一词,早在先秦资料中就出现过。唐代的孔颖达为《周易》作注的时候解释说:“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现代汉语词典》里,山川多指山岳、江河、名山大川一类;“形胜”则指地势优越壮美。
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对地形地貌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东汉班固撰《汉书》时编写的《地理志》,是最早的一部详细记载疆域山川物产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地理”为名的科学文献。后来的一些史书,也大都效仿《汉书》的体例编写《地理志》。
通过对综合现象的分析,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的僧一行等人对子午线的长度进行了初步的测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总结旅游经历,开创了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不仅系统地考察了祖国的地貌地质,还描绘出了华夏大地博大秀美的风景资源。
也就是说,后来的“地理”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局限于山川河流。它所涵盖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山川河流,其中还包括人文景观,以及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班固所撰写的《地理志》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于是,人们便将“地理”的词义扩大,用来指代所有的山川形胜。
13.古人所说的“中国”指哪里,为什么后来演变成华夏神州的代称?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的版图几经变化,从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传说开始,经过战国的诸侯征战,封建的改朝换代,到清末的割地赔款,一系列的纷争融合,才确立了如今的中国版图。显而易见,“中国”所指,不可能一成不变。那么,古代的中国指的是哪里呢?
“中国”最早并不是用来指国家的,《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的“中国”就译为京都。汉代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因而,“中国”成了“京师”、“京都”的代名词。
相传周武王时期,在河南登封,周公以土圭测得夏至日这天中午,八尺之表周围的景物都没有影子,于是就认为此地是大地的中心,于是就把周朝统辖之地叫做“中央王国”,简称“中国”,有正中、正统的意思。除了这里的其他地方,则被称为蛮、夷、戎、狄。
据资料文献所载,起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以汉文化为主导,在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华夏文明。也就是说,在很长的时间里,华夏文明为天下正统,再加上中原一带物产丰饶,中原成为历代王侯争夺的焦点,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因而,资料中所载“中国”一词在这一时期指的是中原一带。
尽管后来历经朝代更替,但有史记载的朝代都是以国号代称,并没有国家的名字,所以古时的“中国”仅仅为地域的指代。晚明到清朝,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被注入新的内涵。到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家名,指代全国上下。
14.何谓“赤县神州”,人们为何用它代指中国?
“赤县神州”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种说法是战国时期邹衍所创的“大九州”说,它推翻了中国就是全天下的说法,并且提出世界有九大州,中国只是其中之一,称“赤县神州”。需要指出的是,荀子说的“中国”泛指现在的中原一带。
这种观念,虽然能促进人们对地理的认识,但是仍存在局限。
“赤县神州”通常被人们分说成“赤县”和“神州”。源起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拥有中原肥沃的土地,发展出繁荣的经济。他们以龙为图腾,自称为龙族。“龙”,神也,所以他们心中的产龙之地中国便名为“神州”。古汉语中,“华”又通花,有“赤色”的意思。脉承炎黄的华夏民族向来以“红”、“黄”两色为尊。因而,在进一步认知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古人便以“赤县神州”指代全国。
通过资料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赤县神州”如今已被广泛使用在指代中国上,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江淹作《游黄蘖山》,诗中有“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知识链接
海外赤子
如今,我们把海外归国的华人叫做“海归”,迁居国外的国人叫做海外赤子。海外我们都理解,它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那么又为什么把侨居国外的华人叫赤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赤子,初生的婴儿。”有赤诚纯洁的意思。后来人们便引申为拥有赤诚之心的人。李世民曾说过:“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对各族人民都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四海之内都是一家人,又怎会有嫌隙呢?于是,人们便以海内赤子来形容百姓的赤胆忠心。到了后世,侨居海外的华人身在异乡心系祖国,便以赤子自称,以表心中的爱国之情。
15.中国古代的“九州”指哪里,“九州”真的是大禹所划吗?
陆游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中所写的“九州”指的是哪里呢?
相传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开通九沟,才将洪水引到了大海里,从此人民安居乐业。大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把天下划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名为九州。然而,九州真的是大禹所划吗?
九州又名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在西汉以前,人们坚信“九州”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到了东汉之后,“九州”被视为周制或殷制,是夏商时期沿用下来的行政区划。
但史籍所载的九州,具体州名并不是十分确定的。《尚书》中说“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中又说有幽、并,而无徐、梁。《尔雅》中则记载有幽、营,而无青、梁……由于各家各有所依,关于“九州”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尚书》中所载的“九州”与大部分史料记载相同。根据《尚书》的记载,当时的九州涵盖了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南部(兖州);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冀州);山东省东部和北部(青州);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东南部,安徽省、江苏省北部(徐州);安徽省南部、江苏省中部、江西东部、浙江和福建部分地区(扬州);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荆州);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豫州);陕西南部、四川省东部(雍州);陕西、甘肃、宁夏部分地区(梁州)。这一说法的提出,虽然佐证了大禹治水划九州的说法,但在有些文献资料里,九州所提山川、地名,实为战国之后方才出现的。虽然至今还不能确定九州是否真的是大禹所划,但作为发源于黄河流域,上承尧舜的华夏民族,仍然相信并推崇这个说法。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又赋予了九州新的内涵:九州指的是诸天下,中国乃九州之一。因而,在现代,九州便以新的文化内涵被使用着。
知识链接
八荒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五湖四海和九州,我们都知道指的是哪里,那八荒又是何处呢?
颜师古解释说,八荒为八方荒芜极远之地。《现代汉语词典》里,八荒也指八方,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指的是离中原一带比较远的地方,后来人们用四面八方来代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八荒就有这个意思。
16.什么是天府之国,起初它指什么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代指四川?
四川是一个山水相绕、人杰地灵的地方,被誉为“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的本义指的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纵观全天下,比四川自然条件丰厚的地方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呢?自古以来,四川就有这样的美誉吗?
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因他所管的东西都是奇珍异宝,得到的油水也就最多。因而,人们便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方称为“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被称为“天府”的地方是当时经济发达,且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地区。《史记·留侯世家》载道:“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后来,由于西汉末年的战乱及一系列天灾人祸,使曾经繁荣昌盛的关中地区惨遭破坏,满眼荒芜。因而,“天府之国”不再是关中的别称。
四川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对岷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之后,便“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三国时期,诸葛亮又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农耕、发展经济,以致物阜民丰。此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四川,便独霸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知识链接
史上的天府之国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川之外,还有很多地方被称为“天府之国”,它们或因物产丰富土地富饶、文化深厚而得名,或因曾经在此建立过政权或国都而得名。总之,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还有7个之多。
它们是:战国时期至汉代的关中平原,沿用至今的成都平原,五代十国时期的太原一带,北宋时期的江淮以南地区,明清时代的华北平原,闽中地区和沈阳。
17.象棋棋盘中间写有“楚河汉界”,它们有什么来历,其位置在哪里?
在两个人分道扬镳、互不来往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从此楚河汉界,互不相扰”的说法,其中的意思我们明白,但是为什么要用“楚河汉界”这个词呢?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203年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展开激战。两军长期对垒,而项羽处在不利的地理位置。由于汉军袭扰粮道,楚军开始粮食匮乏,而刘邦此时则粮草充足,于是发动攻势,击败项羽夺得了成皋地区。随后,汉军向荥阳东北地区进军,并且攻占了包括昌邑在内的20多个城池,这也就彻底地将楚军的粮草通道截断,使楚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被逼无奈之下,项羽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于是,项羽和刘邦偃旗息鼓,各自整顿军队。楚汉分占东西,而且在“鸿沟”两岸,分别建起了霸王城、汉王城,以表所属。从此,鸿沟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
自古,河南荥阳成皋一带就因地势险峻、地形复杂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北临黄河,西连邙山,东接平原,南依嵩山,不仅成就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更承载了很多军事文化内涵。因而提到成皋,人们就会想到古战场,更会记起“楚河汉界”,因而,经过文化的渗透,“楚河汉界”也就有了划地为界、分而治之的意思。
中国象棋棋盘中间写着的“楚河汉界”就是取自这一历史典故,意为两军各占一方,以“楚河汉界”为标,相互展开对攻。河南荥阳也因为是“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的象棋之都。
知识链接
鸿沟
楚汉相争,划鸿沟为界,分而治之。后来,鸿沟被人们引申为隔阂、划清界限。
据史料记载,鸿沟是真实存在着的一条河。它是战国时期由魏惠王开始兴建的一条人工运河,西汉时期,又称狼汤渠。这条运河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条由人工开凿,并沟通了黄、淮两河的水上交通航线。它引荥阳以北的黄河水,途经中牟北、开封、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后,分成两支,分别注入颍河、沙河,最后汇入淮河。是古代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航线。
18.“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的“五湖四海”具体指哪些地方?
《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吕岩《绝句》中有:“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两处都使用了“四海”一词。周游列国的孔子见多识广,料想必定到过四海,以道家精神修身养性的吕岩,也应能遍览五湖。但是,这五湖四海具体是指是什么地方呢?
关于四海,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辩物》中认为“环绕九州之地为四海”;《尔雅·释地》认为:四海就是《礼记·祭义》中提到的“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虽然没有指出明确海域,但是这一说法的提出,也为后来人们划分四海提供了参考。到了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解释道:“四海一也。”意思是说四海是一个整体,代指天下。
关于五湖,说法更是各不相同,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五湖指的是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湖,司马贞又提出具区、洮、彭蠡、青草、洞庭湖为“五湖”……一时之间关于五湖四海的说法众说不一。
时至今日,人们对五湖四海做了进一步阐释,其在地理上的定位相对缩小,并且有了具体所对应的湖泊海洋。五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四海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又因为在其从古至今的演变中,包含了广阔疆域的意思,人们便借五湖四海代指全国各地。更广意义上说,“五湖四海‘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国,而是指全天下。
知识链接
沧海桑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诗句。诗中提到了沧海,那么沧海指的是哪里呢?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沧海并无对应海域,而是大海的泛指。沧海桑田是指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内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着,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的缓慢移动,板块与板块间的运动造成了地形地貌的改变。因而,当海陆板块相互作用时,海陆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原来是陆地的地方可能会成为海洋,原来是海洋的地方可能会成为陆地。于是,整个世界像是被重新创造了一番。后来人们就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
19.史上著名的三山五岳具体指哪些名山,它们都真实存在吗?
关于“三山五岳”的说法,很早的时候就被提了出来。自盘古开天辟地,就有盘古的四肢五体化成四极五岳的说法,三山五岳也因此具有了传奇的色彩。关于三山,有这样几种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徐福等人上书说,海中有三神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秦始皇还在蓬莱修建了蓬莱仙阁,以求长生。此后也引得历代想要长生不老的皇帝纷至沓来,寻找不死之药。这也是继盘古开天传说之后的又一段传奇。故而,三山也就成了神山的代名词,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山体。
到了近代,在地理划分时,有人把中国西部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天山三道雄伟山脉称为三山,而更多的人则注重文化内涵,把浙江雁荡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称为传统上的三山。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虽然中国山河众多,但是都以五岳为尊。五岳之山各有所长,泰山壮,衡山雄,华山险,恒山峻,嵩山奇。因为东岳、西岳和中岳都处在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岸边,较其他山峰虽不够高峻,却仍获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在中国常有“三山五岳小天下”的说法。更有甚者,一生游遍群山峻岭,唯独感叹三山五岳为天下精华。因而,三山五岳又被用来指代祖国的名川大山。
知识链接
五岳以“泰山”为首
群山以五岳为尊,五岳又以泰山为首,论海拔,泰山显然不是最高的;论景致,五岳各有其优,既然如此,东岳泰山因何成为五岳之首呢?
泰山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分布在泰山南北两麓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更为泰山增添了历史光辉。泰山所在正是齐鲁大地,这里是古代南北东西交通的交汇处,孔子故里曲阜就在泰山脚下。这样,自然风光中又被注入了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泰山还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封禅祭祀的名山,《史记》中就有关于七十二帝封禅的记录。古人以东为上,所以,泰山被认为是最接近天的地方,因而,天下以泰山为至尊,五岳以泰山为首。
20.赤壁之战是在哪里开打的?古赤壁现在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军与孙刘联军对垒长江赤壁一带,虽曹操人多势众,但依然被诸葛亮的火烧连营打得落花流水。这便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家喻户晓,但关于长江赤壁,却记载模糊。更兼当今有好几个赤壁,使那些想一览当年古战场景象的人们无从选择。那么,古战场赤壁到底在哪儿呢?
据《水经注》记载,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沿长江而上,有方圆两百里乌林。这一说法得到了地理学家杨守敬和王力等人的支持。
也有资料表明,赤壁应在湖北蒲圻县西北。《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随后的一些考古挖掘,更是支持了这一观点。在蒲圻赤壁对岸的乌林里,先后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陶器,以及作战武器等物。其数量之多,足以让更多的人相信,此地便是当年赤壁之战的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也将赤壁标在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
还有人相信苏轼的话,认为赤壁在黄冈。苏轼有词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当时,苏轼所在是黄冈的赤壁矶,因其山峰陡峭,壁成赤色,他把这里当成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无独有偶,早在唐朝,杜牧也将这里视为古赤壁的所在。
赤壁之战旧址
在诸说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蒲圻赤壁说”。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坚持赤壁矶或嘉鱼赤壁为古战场赤壁,因而人们便将苏轼等人所说的黄冈赤壁矶称为文赤壁,湖北蒲圻、嘉鱼的赤壁称为武赤壁。
21.古代中国很多城市里都建有城隍庙,“城隍”有什么含义?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城隍庙”,这里或是插科打诨的混乱场所,或是风声鹤唳,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在民间,城隍庙更是个神出鬼没、怪事连连的场所。
庙,我们都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它是古代祭奉神灵的场所,用来做宗教祭祀。城隍庙又是种什么庙呢?“城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这里所言的“城”指城壁城墙,“隍”指城堑,也就是城外的壕沟,古代又叫护城河。因而,城隍也就有了守护城池的护城河之意。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寄希望于诸神,供神祈福的习惯,因而,城隍一词便由其本意被幻化为城市的守护神。
《礼记·郊特性》有载:“天子大蜡八”,也就是说,腊月天子要祭祀八位神灵,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郑玄解释说,水即是隍,庸就是城,水庸神即城隍神。由此可见,周代“水庸神”还是自然神。在三国时期,民间开始祭祀城隍神,不过,当时的城隍并没有具体的姓名,也是自然神。
到了唐朝,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隍信仰开始盛行。许多官吏为地方消灾祈福时,往往去祭拜城隍神,比如大名鼎鼎的韩愈、杜牧、韦良宰、张九龄等人都曾为地方风调雨顺而去拜祈求城隍,并留下相关诗文。
这一时期,城隍神本身也发生转变,城隍由原来的自然神,演变成文臣武将死后的人鬼神。比如,杭州城隍庙所供奉的神乃是吴尚书屈晃之子屈坦;绍兴府的城隍名叫庞玉,此人曾当过越州总管;鄂州城隍名为焦明……可见,唐代各地所奉城隍神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不再是模糊的自然神。此时,城隍神的职掌也发生变化,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守护神,也是掌管一方民众生老病死的冥官。因而民间又开始祭奉城隍爷,为的是超度亡灵,惩凶佑善。宋朝以后,城隍庙更是门庭若市。
到了明朝,出身市井,与土地庙曾有因缘的朱元璋将城隍爷推崇到了极致。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并且下令重建各地城隍庙,其规格与当地官署衙门一模一样。
从有史记载到现在,城隍已经被人们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它不仅是一个崇拜对象,更承载着一部民俗文化演变史。
22.“夜郎自大”的“夜郎”在什么地方?那里的人为什么会“自大”?
相传,汉武帝派往西南的使者,途径小国夜郎。夜郎国王便问汉朝使者:“汉朝和我们大夜郎国比,谁大啊?”使者知道,夜郎国交通不便,向来与外界交流甚少,且周边只有小国,人们根本不知道远方异地有很多比他们大得多的国家。后来,人们就笑称夜郎国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就有了成语“夜郎自大”。那么,妄自尊大的夜郎国究竟在何方,到底有多大呢?
据史料记载,夜郎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一个国家。西汉时,夜郎国神秘消失,其地被汉朝廷设置郡县。我们只知道夜郎是西南夷中面积较大的一个国家,至于其具体位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根据相关资料和出土文物可知,中国的贵州省西北部、云南的东北及四川的南部,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是当时夜郎国的管辖范围。此地气候适宜,雨量丰沛,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开展农业生产。时至汉代,已经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了。
汉朝派使者出使身毒(今印度),途径滇国,滇王也向使者问了和夜郎王相同的问题。可见,怀有“自大”情结的并非只有夜郎一国。
在当时的西南夷,流行一种名为“耶朗”的同盟制度,夜郎国周围大大小小的部族都来参加。在所有参加同盟的部族中,夜郎国最大。《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写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国不仅拥有不小的国土面积,而且土地相当富饶。与此同时,夜郎国还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过境贸易为他们带来大量财富。环顾四周,夜郎王觉得本国足可以傲视群雄,堪称“泱泱大国”,再加上“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这便是夜郎自大的资本。
也就是说,当时的夜郎国土广饶,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裕,兵精粮足,并非可以小觑的“小国”。因此,夜郎人自大一点也是说得过去的。只不过与汉朝相比,它确实小了一点儿。
23.敦煌是汉语还是外来音译,这个名字有何来历?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庞大的洞窟群,精美的彩塑,辉煌的壁画,还有数量惊人的佛教经卷。1900年,被外国人偷走的藏经洞文献,在当时便震撼了全世界。敦煌的文化源远流长,是考古学家和文艺界研究的焦点。翻开历史卷册,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朝代的变迁,很多地理名称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唯独敦煌,几乎没有任何更改,这是为什么呢?
“敦煌”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据该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径“敦煌”。返回长安后,他向汉武帝讲述了出使途中的所见所闻,便提到“敦煌”。张骞对它赞美有加,使汉武帝对此地生出几分向往。后来,西汉获得此地,便设立了敦煌郡。
敦煌位处西域的交通要道上,关于敦煌地名的由来,一直没有得出定论。有观点说,敦煌是汉武帝设郡而得名。比如,东汉应劭就说:“敦,大也。煌,盛也。”后人李吉甫补充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顾以盛名。”显然,他们认为“敦煌”是汉朝命名的。但是,随着对文献研究的加深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出土,这个说法逐渐被否定。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敦煌”一词在敦煌郡、敦煌县之前已经出现,所以有学者认为,“敦煌”当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证据是张骞在写给汉武帝的奏折中,经常把“敦煌”、“祁连”连用。“祁连”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而“敦煌”也应如此。
考古资料表明,敦煌原著居民为火烧沟人。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住着塞种人、乌孙人和月氏人。后因月氏人强大而独占河西水草丰美之地。北方匈奴冒顿单于崛起后,击败月氏人,这里成了匈奴的领地。因而,有学者认为“敦煌”是匈奴语的音译,但是匈奴对此并没有文字记载。
还有学者认为,根据人们习惯将边疆地区的地名、族名取两个字简译的习惯,认为“敦煌”是吐火罗的简译。《山海经·北山经》中所载吐火罗的简译为“敦薨”,从而得出《史记·大宛列传》中的“敦煌”也是源于这一族名。
有关“敦煌”来历,一直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但是学术界可以肯定的是:“敦煌”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知识链接
敦煌莫高窟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敦煌莫高窟,被外国游者评价为“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更有甚者说看到了敦煌莫高窟,便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莫高窟又叫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过历代的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敦煌莫高窟经历了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保存到现在的,只有十六国到元朝的492个洞窟了。
莫高窟集古代建筑、雕塑、壁画之大成,尤以彩绘艺术最为出名。另外,几乎每洞都有雕塑,因而又被称为雕塑馆。在敦煌藏经洞中,人们发现了5万多件古代文物和大量资料文献,这也就促成了敦煌学的兴起。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被更多的人所景仰。
24.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山西”是同一区域吗?
“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是班固在《后汉书》中根据历代各地所出人才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个说法,颇让一些山东人和山西人骄傲。可是,认真阅读史料,不难发现,古代的文献所说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山西”对不上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将“山东”视为诸夏,把“山西”视为戎狄,划分山西、山东的那座“山”指的是函谷关附近的崤山。唐宋以前,人们还一直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县东)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地区。根据当时的割据形式划分,山东泛指如今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地区,包括韩、魏、赵、楚、燕、齐所占有的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山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地区,主要是以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及其所占有的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随着兼并融合的战争不断发生,中国的版图也随历史格局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与之相应,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变更,作为地名,山东、山西的相对位置也有了变动。唐朝末年起,开始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大地,不过还不普遍。金人占领黄河以北后,在齐鲁大地设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山东才由地区名称变为行政区名称。到了明朝,朝廷初设山东行省,后改为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时设立山东省,山东作为行政区名称定型。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同样历山西东道、山西布政使司,最后定名为山西省。新中国成立之后,山西、山东作为省名也就一直沿用下来。
如今的山东、山西,从中国地图上看并不是相连的,它们中间隔着河北、河南。但是,作为习惯,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说法。不过,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唐朝以前“山东”、“山西”所指地区,不要把它们与现在作为行政区的“山东”、“山西”混淆了。
知识链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在《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胜似一年。”意思是说人事兴衰无常,变化多端。那么,为什么要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所指的是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的破坏,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逐年下降,裸露的黄沙越来越多。黄河流经此地,经常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并在平原地区沉淀下来,形成地上悬河。悬河不稳,会经常改道。因而,有些本来在黄河东面的村镇,一经黄河改道,就会跑到黄河的西面,于是人们便将这种现象用到了生活中来。
25.“十里长亭”真的很长吗,古人为何喜欢在长亭送别?
提到离别饯行,人们总是“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十八里相送,总要在长亭话别,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驿传制度。到了秦汉时期,驿传制度成型。为迅速传递军政公文,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秦汉政府大力修建沟通全国的交通大道。在这种驿路上,每隔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这些驿站最早专供过往官吏和信使更换车马和歇脚之用。后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对驿站做了进一步完善,每十里修建一座亭子,谓之长亭;五里修一所较小的亭子,叫短亭。这里的长亭并非距离很远,只是相对短亭的一种称呼而已。唐宋以后,商业不断发展,在官道上临近驿站之处,兴起了许多民间旅馆,供来往客商住宿。
古时候,为出门行路的人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名为祖道。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妻弟李广利率军队出征,“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其中的“祖道”说的就是这种礼仪。上行下效,民间有人出远门,亲戚朋友也会在他离家之前,祭拜一下路神,饯行送别。随着国家驿传系统的完善和长亭短亭的修建,以及长亭边旅馆客舍的兴起,送别亲人自然而然地选在长亭。长亭相别,有依依惜别之意,更有期望亲人一路平安的美好愿望。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远行,便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因而送别时难免会让人伤感。所以到后来,送别的长亭成了人们凭吊思念,寄托哀愁的代名词。在很多文化读本里,送别也会以“长亭”为背景。
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借景抒情,情未表,景物描写便以渲染出七分气氛,“南浦、长亭、西楼”是古代人常用的诗词意象。宋代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便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名句。
知识链接
四大名亭
在各种名胜古迹建筑楼阁中,我们经常听人们提起四大名亭,那么四大名亭都有哪四亭呢?它们分别为: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述了醉翁亭的环境:“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就坐落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北京的陶然亭位于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的陶然公园内,建于清代,它的名字取自于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名为“亭”,实则无亭,是三间开放式的大厅。湖南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彩绘琉璃瓦,蔚为壮观,其原名为“红叶亭”、“爱枫亭”,后根据“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意改名为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的小岛上,又叫振鹭亭,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于万历年间重建改称湖心亭。
26.海外华人聚居地往往被称为“唐人街”,为什么这么叫?
说起唐人街,首先要从唐人说起。秦汉时期,中国北方(中原和关中)经济繁荣,人文荟萃,那里的居民因大汉王朝的缘故以汉人自居。到了唐朝,从贞观之治开始,到开元年间,社会经济便进入高度繁荣,封建文化也灿烂辉煌,世界各国使节来朝不断,国家实力臻于鼎盛。唐朝的疆域最西到达咸海,最北达西伯利亚。这一时期,与唐朝来往的各国就已经开始称华人为唐人了。尽管唐朝走向衰亡,但唐朝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始终是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因而“唐人”一称一直沿用下来。《明史·真腊传》记载:“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国人开始迁居国外。在异国他乡,华人群居而生,形成了一个小的聚居地,开展他们的海外生活。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记载道:“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后来“唐人街”也就被用来指代海外华人居住的地方。
唐人街又被称为华埠或者中国城。据相关历史遗迹及出土文物表明,早在12~14世纪,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东北岸就出现了中国城。后来,印度、欧洲、美国等地都出现了唐人街。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唐人街里,华人凭借本国的工艺及所学技能,在异乡生存。随着唐人街人口的增多,那里的华侨逐步修建和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修寺庙,兴学堂,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
久而久之,唐人街就在全球各地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有东方特色的专属镇,虽然其范围不止一条街,但人们仍然习惯用“唐人街”来指代这样一种华人居住区域。
知识链接
唐装的来历
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次盛会。前来参加峰会的亚太领导齐着“唐装”,场面甚是壮观。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所住的地方叫“唐人街”,那“唐装”自然就表示唐人穿的衣服了。
唐装流行于明清时期,不仅做工考究,而且雍容华贵。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对这种着装文化的热衷,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人的服装。于是,外国人便把唐人街的人所穿的有中国特色的服装称为“唐装”。如今的唐装已经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流行元素,更富活力。
27.广州为什么被称为“羊城”,其来历与“羊”有关吗?
素有“国际花园城市”之称的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年平均温差很小。广州一年四季气候温润,百花盛开,因而便得了“花城”的美誉,但是广州还被人们称为“羊城”,这就让人费解了,经贸发达的广州难道还产羊?
广州被称为“羊城”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公元前9世纪,广州只是西周的一个小城邑,名叫楚庭。在西周末期,广州一带连年灾害,土地荒芜,农民颗粒无收。上苍看到百姓怨声载道,便派出五位仙人,骑着五色仙羊,踏着五朵祥云来救难。仙人施法,向人间普降甘露;每只羊衔来一棵麦穗,施雨后仙人把五棵麦穗赠与人间,以保人间永无饥渴。随后,仙人腾空而去,而五只仙羊则化为石头留在广州的山坡上。从此,广州风调雨顺,人民丰衣足食,成为岭南地区的富饶之地。过上安康生活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仙人的恩泽,他们修五仙观来祭拜五位仙人,广州也就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的别称。
其实,在这个神话的背后,有着这样的历史底色:在远古时代,大约5000年前,广州一带就有人类在此捕鱼开展农业活动。据史料记载,西周末年,天灾连年,诸侯征战不断,民不聊生。因而中原一带的百姓便开始了举家南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当时的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面临海且雨量丰沛,气候温和,自然是南迁百姓的首选。凭借广州的临海之利,还有肥沃的土地,来到此地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秦汉时期,广州经济繁荣起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它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关于仙人所乘之羊,《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羊,祥也”,至今广州一带还有“种姜养羊,本少利长”的说法。相关资料表明,羊是北方动物,是随着人们南迁,迁移到南方,并开始圈养。“五羊衔穗降恩泽”的神话传说虽然具有神话色彩,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折射出了当时的历史概况。
知识链接
羊城八景
据史书记载,广州自宋代开始就有羊城八景的评选,这也是邦安国兴的一种表现,自宋以后,评选羊城八景成了传统。由于时代变迁,人类的活动的影响,各地景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而,历朝都要重新评选羊城八景。
在宋代,羊城八景有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珠江秋月(色)、光孝菩提、海山晓霁、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大通烟雨。
元代的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间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
明代羊城八景有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静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
清代羊城八景有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两樵云瀑、东海渔珠。
1963年羊城八景是白云松涛、罗岗香雪、越秀远眺、珠海丹心、红陵旭日、双桥烟雨、鹅潭夜月、东湖春晓。
1986年羊城八景有红陵旭日、黄埔云樯、云山锦绣、珠海睛波、黄花浩气、越秀层楼、流花玉宇、龙洞琪林。
如今的羊城新八景为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黄花皓月、五环晨曦、莲峰观海。
28.“胡同”指的是什么,这个词怎么成了街巷的名字?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除了奥运会场馆及开幕式引起轰动外,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以及地方民俗也是外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汪曾祺曾写过《胡同文化》,通过文章,我们不仅对北京的胡同有了初步了解,还知道了胡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但是说到胡同,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胡同又和街巷有什么关系呢?
汉语词典里,“胡同”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分死胡同和活胡同。死胡同末端连着居民区,活胡同则是沟通村镇里各条街道的路径。
“胡同”最初意为行走之地,该词最早出现在元杂剧中。因而,有学者据此得出胡同一词始于元朝的结论。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关于“胡同”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综合各家说法,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其一,“胡同”源于蒙语“水井”,最初发“忽洞”的音。蒙古人习惯以“井”作为地方命名的依据,于是建立元朝后,便将此语带到中原,谐音做“胡同”。
其二,蒙古人未进关之前,中原人称他们为胡人,所以,元建都后,人们就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胡同”。
还有观点认为胡同实为南宋“火巷”的转译音。当时所建“火巷”鳞次栉比,和胡同相连的四合院形状极为相似,后传成“胡同”一词。
那么,“胡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为街巷的专有名称的呢?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元代,“井”和“胡同”都有“市”的意思。在一些文学作品里,就常用“市井”来表示民间。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其建筑风格呈现出豆腐块风格,街道多为南北分布,东西穿插小巷,街道布局形成井字结构。“胡同”也就和“井”同称为市井街道了。
从元朝开始,北京有史记载的胡同最多时有6000条之多。经过不断的演变,胡同成了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通道,更是传承文化,记载历史,讲述社会生活的一部实物史诗。
知识链接
八大胡同
提起北京,就不能不提胡同文化,提到胡同,就不能不说八大胡同。
北京“八大胡同”主要指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兴起于清朝中期,在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鼎盛。八大胡同里,汇集了北京最有名的青楼楚馆,歌儿舞女、明妓暗娼各逞妖娆。对八大胡同,历史上有“销金窟,风流处,公子王孙集散地”的评价。其实,在当时的大栅栏一带,不止这八条胡同经营着歌舞妓院,只不过这八条胡同档次最高而已。
29.《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作,他写此文时到过岳阳楼吗?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不仅如此,文中描绘之景,生动形象,也颇为壮观。如此深刻而又贴切的文章,是不是范仲淹身临其境,有感而作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本人并不在那里。南宋文学家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中说:在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时候,范仲淹已经58岁了,当时他正在邓州任职。在《岳阳楼记》的第一段中,范仲淹也说明:写这篇文章是受被贬岳州的滕子京所邀,记述岳阳楼重修一事。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据有关资料表明,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他向范仲淹求作两记,一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详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因而,便引发了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虽然写作《岳阳楼记》时,范仲淹不在现场,但他到过岳阳楼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其中记录的岳阳楼四个时节的奇特景观十分真实,虽掺杂了范仲淹依实写虚的成分,但是单凭滕子京所提供资料和自己的想象,范仲淹是无法将洞庭之景写得如此之美。并且,范仲淹之前去过岳阳楼也是有史料可查的。
范仲淹像
知识链接
四大名楼
诗词歌赋里描写亭台楼阁的名句数不胜数,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等。那么古人常写在诗中的名楼都有哪些呢?
中国有“四大名楼”之说,一种说四大名楼指的是: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蓬莱阁;另一种说法四大名楼分别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越王楼;还有一种说法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又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30.“山海关”因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中山王徐达、军师刘伯温二人到山海关一带修建城防。考察完地形后,徐达督促人夫,修关筑城。当时那里的地名为渝关,又称临闾关,其地南面大海,北依群山。因而,在关城筑好后,刘伯温上奏朱元璋,将其命名为“山海关”。那么山海关又是如何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呢?
山海关正处在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它北连燕山,南临渤海,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是东北草原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王朝战略防守的要点,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当年徐达在此修长城、建关隘,就是看中了这里地理位置的极端重要。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气势宏伟,坚不可摧。关城采用箭楼样式,城台高12米,楼高13米,东西走向达10.1米,南北长度为19.7米。其建筑雄视四方,而且关内建筑雄而不粗,城楼上下层次分明,造型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在关城北望长城,犹如龙身蜿蜒不断,真是处处险要。整座关城襟山带海,作为万里长城的东方龙头,威严无比。在山海关城楼南北,还分别筑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势如众星捧月,磅礴雄伟。它是控制长城的机枢,故而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美名。古人曾这样赞美它“: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在山海关的城楼上,赫然悬挂着苍凉雄浑的“天下第一关”匾额。据有关史料记载,山海关匾额,原为明朝萧显所书。而今,山海关内置两块牌匾,二楼正面所挂为光绪年间王治摹刻;外楼所挂是民国杨宝清所刻,匾上大字气势磅礴,每字都一米有余,笔锋雄劲,与山海关相得益彰。
这里不仅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还是中原与草原民族经济文化沟通的孔道,起到中转集汇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的碣石港已经成为了古代五大港口之一,到了近代,秦皇岛港兴起,这里依然商旅辐辏,贸易发达。作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还有着别样的风采。
知识链接
九大名关
中国地名以数字统称的不在少数,“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四大名亭”、“八大胡同”等,中国的名关也有九大关之说。
除了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天下第一关”之外,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居庸关则以高山翠柏、形势险要闻名。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的娘子关,扼守山西、河北两省咽喉,现存的城关是明代中期所筑,相传因平阳公主率娘子军在此驻扎而得名。以“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闻名于三关之一的雁门关,是长城要口之一。
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的平型关,是晋北的交通要到,曾发生过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被称为“义阳三关”之一的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南部,是大别山关口之一。
依山傍水、地形复杂的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的紫荆岭上,其险要堪与天下第一关相较。作为万里长城西端终点的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山的东南山坡上,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称号。位于广西凭祥西南的友谊关,关如其名,自古便是中国通往越南的要塞。
31.故宫被称为“紫禁城”,与“紫色”有关吗,与“紫微星”有何关联?
1407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修筑故宫,历时14年修成。后来,明清诸皇帝多有扩建,最终成了现在的规模。故宫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宏伟的皇宫,到皇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又名紫禁城,将它命名为紫禁城,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与紫色有关吗?
去过紫禁城的人就会明白,向来以红黄标榜尊威的皇家宫殿,自然以红砖黄瓦为主要色系。用“紫”来定名,与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关。
古人喜欢夜观天象,因而经常将一些天文现象与生活联系起来。古代的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恒星分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群。通过观察,古人发现,三垣之一的紫微垣在三垣中间,位置几乎不变。它的周围,有北斗七星,以及其他恒星围绕,形成群星拱卫之势。因而,古人就把紫微星看作是“星帝”,有“斗数之主”的称号。
古人所说的紫微星其实就是北极星。这么命名并不是因为它是紫色的,而是因为它位居中正。人们认为,它所在的位置就是天帝住的地方紫宫,是天地中央。封建帝王登基即位,以天子自称,善于游说纵横的人便以紫气东来,福光满天来迎奉。这就为皇权增加了神秘色彩。帝王为天子,于是,帝王的宫殿便以“紫极”、“紫垣”等来命名。紫禁城的称呼便由此而来。
紫禁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古代的封建宗法礼制,还参考紫微垣的天体分布来进行设计。其中轴线上从前到后坐落着三殿、三宫和御花园,两边又筑殿宇楼阁。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不仅规模宏大,屋宇众多,还在周围筑起10米多高的城墙,四面修筑高大宫门,墙外是宽达52米的护城河。朝廷规定,进出紫禁城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检查,除了宫女太监,大臣都要经皇帝宣了才能入内。如此体现皇家威严的帝王之都,黎民百姓只能远远观瞻,帝王之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禁地,因而人们便将故宫称为“紫禁城”。
32.为什么古代建筑的屋顶上常会排列一些装饰兽?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不同于今日钢筋水泥的建筑。它们或金碧辉煌,或青砖碧瓦,雕栏彩绘可谓艺术之作。除了这些之外,在建筑的屋顶上,或脊、或檐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装饰,而且大小数量不等,难道这是古人建筑审美的一种表现吗?
中国古代传说有四灵,它们分别是麒麟、凤凰、龟和龙,人们认为是它们各自行使神权,守护着人间,为人们带来和平安康。所以人们便把这四灵称为“四大吉祥兽”。人们喜欢佩戴有四大吉祥兽的配饰。建筑中,将这四大神兽筑于屋顶,以保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很多建筑上出现的装饰兽,都是由这四灵派生出来的。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建筑物上,排列的装饰兽多少、大小各不相同,这有什么规律吗?
唐宋时期,脊兽的数量还仅只有一只。后来人们根据传说,不断增加脊兽数量,到了清代便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按类型划分,房顶上的装饰兽可分为屋脊走兽,檐角走兽,垂脊吻兽和仙人走兽,一般房屋的正脊上安放吻兽和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
安放装饰兽数量的多少,还被视为标榜等级的方式,据相关文献记载,数目越多,表示等级越高。在皇权至上的古代,只有皇帝主持朝政的金銮殿可以安置十尊脊兽,其他地方根据等级规模一般安置一、三、五等单位数的装饰兽。而安放何种装饰兽,更是要根据各种动物所代表的意义放置,讲究颇多。现在我们在故宫太和殿所看到的一系列装饰兽,便是根据民间传说铸造的“仙人骑凤”系列。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次序则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安放装饰兽不仅有尊崇神明的意思,也有使用功能。中国古代建筑大部分为砖木结构,房顶所放的琉璃瓦很容易顺着木制梁朝房檐向下滑动,因而古人便用瓦钉将檐前的瓦片固定。用一些动物装饰掩饰裸露在外面的瓦钉,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讲究建筑美观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四大吉祥兽
考古发掘中,专家经常能发现一些刻有各种动物图案的装饰物。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这些都是古人所尊崇的吉祥之神,那么在古代,最著名的吉祥神兽都有什么呢?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以龙为图腾,因而龙也就是古代四大吉祥神兽之首。有福泽众生、镇宅安邦的神能,至高无上,神武威严。
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是古代最有名的吉祥鸟,它一直被人们视为吉祥、美丽、惠泽天下的象征,因而有人用凤来代指母仪天下的皇后。
古语有云“盛世出麒麟”,生长着龙头、鹿角、马蹄、牛尾、狼额并拥有五彩鳞片的麒麟一直被视为消灾解难、驱邪避魔的灵异之物。
最为接近生活的要数隐藏天机的神龟了,因它的寿命较长,人们便笃信它具有通古知今的能力,也因此成为人们尊崇的神兽之一。
33.“女墙”是什么墙,它和普通的城墙有区别吗?
刘禹锡在他著名的《石头城》中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收录此诗的书下注释说:“女墙,城墙上的矮墙。”既然是矮墙,为什么要叫做女墙呢?
女墙又叫“女儿墙”,指的是凸凹不平的小墙。女墙并不高,在建筑中,它常见于房上或城墙上,因而它又被称为“压檐墙”或“垛墙”;建在楼台屋顶之上的女墙充当了护栏的作用,因而相对比较精致。
《释名释宫室》中说:“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意思是说,古代女子身份卑微,就像城墙上那些凸凹不均的小墙一样。而且,古代对女子的约束也很严,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古代的女子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被深锁庭院的女子们,便会通过这些看似屏蔽外界的小墙,偷偷的望一望外面的世界。因而,女墙还包涵着窥视之义,有女子“睥睨”之态的意思。很多女墙的设计也是参考了这种说法而成。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句假借女墙的三分阻挡、七分显彰的建筑特点,谱写了浪漫的情事。苏东坡的《蝶恋花》就有诗句描写“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叶绍翁更是将女墙的矮小发挥到淋漓尽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城墙之上的女墙,通常作为防御敌人的箭孔和护跺。在《三国演义》中,就提到了女墙的这种用途。第五十一回中说“只见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在女墙之上,通常设有望口,守城的士兵可以凭借女墙的掩护,观察敌军情况。而且在望口的下面还设有通风口,这就好比行军打仗的盾牌,因而古代在很多外城墙上都修筑了矮墙。
如今,女墙已经成为建筑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矮墙,已经没有那些意味深远的含义了,但是它一直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知识链接
萧墙
“祸起萧墙”的萧墙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祸患要发生在这里呢?
相传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其中,季孙氏是最有权势的,但是他还是担心国君借颛臾之地夺回政权,于是想出兵攻打颛臾。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他的两个弟子说:“季氏的目的并不是在颛臾,而是在王室的萧墙内,也就是整个国家啊。”因而后世就以这一典故表示国家内部祸乱的意思。
萧墙,其实是古代君王宫室大门里面对门口的屏障,又叫照壁或塞门,是防止外人偷窥,遮挡视线的屏蔽,因而古人常以萧墙内指代内部。
34.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是指现在的南中国海吗?
在中国很多的历史文献上,都有关于南洋的记录。那么,南洋在哪里呢,指的是中国的南海吗?在明清时期,中国人通常将江苏以北的沿海地区叫做“北洋”;江苏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洋”;将马六甲以西,远及欧洲,甚至更远的地方视为“西洋”;而以日本为主体的日本群岛则称之为“东洋”。当然,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评判标准。
南洋是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地区的统称,广义上的南洋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11个国家。而狭义上的南洋则以当时中国人迁居较多的新加坡、爪哇为主。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和缅甸、越南等国家有来往。唐朝时候,就有人因为躲避赋税和战乱南迁到南洋。唐朝末年,移居南洋的人开始增多。由于早期的华侨多因躲避战乱,谋求生计迁居这里,所以,定居之后,他们便大力发展农耕。这里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经济很快繁荣起来。到了北宋,由于对外贸易的频繁,更多的人迁到南洋。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仍,南洋成了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更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那里讨生活。明朝灭亡后,大批汉族人移居南洋,史上称“下南洋”。明清之际,部分华人精英,凭借为数众多的华侨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在南洋地区建立起政权,其中著名的有三佛齐王国、延平郡王和吞武里王朝。
历史上的“下南洋”大潮,给南洋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洋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如今,南洋一词已经很少被用到,只有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学校工厂,至今还保留着有南洋特点的名字,中国的广东一带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依然有使用南洋命名地名的习惯。
知识链接
洋
学世界地理的时候,我们说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洲指的是水中的陆地。为什么把除了陆地的部分叫做洋呢?为什么不说七大洲四大海呢?
洋,指的是海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位于海的中心。人们常把海洋连起来,表示所有围绕陆地的水体。而海相对来说接近陆地的边缘,水相对来说较浅;而洋是海洋中心,相对远离陆地,面积较大,水深平均在3000米以上。因而人们便将世界上的水分成了四大洋,而不是四大海。
35.为什么说天坛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它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北京作为历史古都,用于祭祀的庙宇数不胜数。其中最富中国特色的庙坛建筑,当数位于天安门东南的天坛了。天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的祭天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1961年,国务院将天坛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号称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帝王又称天子,作为君权神授的一国之君,自然将祭拜天地视为最重要的礼法。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最初名为天地坛。后来,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不合礼法,于是便在安定门外兴建地坛,天地坛便更名为天坛,只做祭天之用。如今我们所见的天坛,是清乾隆、光绪帝改建后形成的模样。
天坛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建筑艺术的佼佼者。它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身,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以及“天圆地方”的建筑思想。作为紫禁城中的一部分,俯瞰天坛建筑群,整座天坛建筑呈现出一个“回”字结构,天坛北面的城墙呈现圆形,南面的城墙呈现方形,体现出中国人“天圆地方”哲学理念。天坛被两重垣墙分割成内外两坛,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建筑。
在古人心目中,天空浩渺,人类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天才是神秘而伟大的。因而天坛内部墙壁,以及祈年殿的房顶,都是由蓝、黄、绿三色的琉璃瓦铺成,在视觉上,凸现天宇的神秘和尊严。而且祈年殿和皇穹宇的房顶都采用了圆形层叠收缩向上的设计,体现出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这样的建筑,使人们在敬仰天神的同时,也能接近探究天体的实质。
天坛的整个建筑规划,是古人参照《周易》的五行学说和天文学理论设计的。祈年殿内的大柱以及它的开放式敞厅分别被赋予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月以及十二时辰等种种寓意。同时,其色调和建筑蕴含的数字,无不彰显着皇家气象。这一切,都使得天坛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文化内涵最为突出的一座庙坛。
36.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屋,总房间数为双数还是单数?
北京的故宫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宫殿楼阁九千多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然而近年来,关于故宫房间数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样庞大的一座建筑,究竟有多少房间呢?
据史料记载,故宫历经了560多年沧桑,见证了24位皇帝的历史。历朝帝王不断扩建,其规模不断增大。相传故宫房间有9999间半,作为真龙天子的帝王,为了彰显他的至高无上,又表明他对天的敬仰,所住宫殿仅比万间天宫少半间房。
古人认为数分阴阳。在尊崇五行学说的古代,以阳为尊,而九是阳数中的最大者,五居中央,因而九五有高贵帝王之尊。纵观整个故宫,它的建筑充分展示了国家中心,天子之尊的思想,整座皇宫建筑以单数为基底,阳尊为主调。
在故宫的整个建筑格局中,到处都蕴含着“九五”之数。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而故宫中那座设计精巧,造型独特的九龙壁更是将“尊九”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故宫中的半间房,指的是文渊阁楼下西头的一小间面积格外小的房间。它虽然打破了房间数奇数的惯例,但是却取“九五至尊”之说,承“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故宫在建筑结构上不仅对称美观,还符合了帝王尊贵至上的心理。
事实上,相关资料表明,故宫中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房间数为8707间,这里所指的房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房间,而是指包括四柱亭阁在内的殿、堂、宫、楼、轩、阁、斋等,其规模之大,建筑类型之全,装饰之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37.“天安门”原名是什么,设计者是谁?
如今我们看到的天安门,是几经战火洗礼,多次重建起来的。天安门始建于永乐十五年,3年后落成。在当时,这座黄瓦三层五间式木质结构牌楼,并不叫“天安门”,而是叫作“承天门”。
作为皇家宫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门当时被赋予了“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寓意,故曰“承天门”。明天顺元年,承天门城楼遭到雷电袭击,遭到破坏,直至成化元年才重新建造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一把大火将承天门烧成废墟。顺治八年,清政府决定重修此门。这座造型庞大、气势威严的城门重建后,更名为“天安门”,意为“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举行帝王登基、册封皇后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纳士的场所。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城高37.4米,有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我们看到的天安门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相较于之前的城楼,更加开放,与门前长安街浑然天成。
这座城楼雄伟庄严,充分展现了皇家的威严;而今更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备受敬仰。那么,这样一座不朽的建筑,最初的设计者是谁呢?
据记载,天安门的主持设计者是明朝有“蒯鲁班”之称的蒯祥。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后,为修建北京城,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能工巧匠。当时著名的雕刻家陆祥、设计大师蔡信、瓦工杨青等都曾参与了北京城的建设。但是,在这群艺术家之中,蒯祥最为突出。他不仅在绘图设计上技术高超,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同时,他的木工技术也是一流的。因而,很多皇家工程都交给他来主持。《宪宗实录》中记载:“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因为营建北京城居功至伟,蒯祥被朝廷提拔为工部左侍郎。
38.为什么“九龙壁”被视为国宝,中国有几处“九龙壁”?
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早期的中国人也把龙作为图腾崇拜,古代的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居,因而,在皇宫中,龙袍上,到处可见龙纹图案。并且,在一些大规模的建筑群中,我们偶尔会看到刻有九龙图案的壁墙。这种九龙壁墙有什么特殊寓意吗?
龙壁其实是影壁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会在大门里面建造一面和门口相对的屏蔽墙,这样便可以遮挡门外的视线。最早,影壁有“隐避”的意思,它形象地将门内隐、门外避的特点展现出来。
九龙壁是影壁中最为尊贵的一类。在古代,还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等形式的影壁,而能使用九龙壁的建筑,通常是帝王的宫殿、苑囿,或者皇家寺院。九龙影壁代表着最尊贵的地位,因而数量并不多。在国内现存的九龙壁中,以故宫九龙壁、大同九龙壁和北海公园九龙壁最为著名。
位于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号称“九龙壁之首”,兴建于洪武末年,是朱元璋第十三子府前的一座影壁,因而又名朱桂九龙壁。壁前设有映壁池,龙游其中,壁水相应,很是有趣。壁上雕龙造型雄壮,栩栩如生。这座影壁也是中国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九龙壁。
坐落在北京北海公园北岸澄观堂东北的北海九龙壁,其建筑年代一直备受争议。相较于大同单面九龙壁,北海九龙壁两面各有巨龙九条,更加美观富丽。此壁壁上之龙,以彩色琉璃为主体雕塑,光彩照人。北海九龙壁也以此驰名中外,广受赞誉。
位于北京故宫东路皇极殿门前的故宫九龙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此壁长达29.4米,高度为3.5米,与殿前广场相得益彰。与前两处九龙壁相比,故宫九龙壁所雕之龙玲珑纤细,形态多姿;壁上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壁面又分饰碧水青天,彰显腾飞巨龙的磅礴气势;下部是汉白玉石须弥座。九条盘龙自然分踞五个空间,黄龙居正,以彰显帝王“九五之尊”。这座影壁,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与原建筑一同保留下来的九龙壁。
知识链接
九五至尊的由来
人们将古代帝王称为“真龙天子,九五至尊”。视皇帝为“龙”,因为图腾的缘故我们可以理解,那为什么又称之为九五至尊呢?
有说法称“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这部一直被国人视为哲学经典的著作中,乾意为天,坤意为地,而乾卦正是六十四卦之首。乾卦是极阳极盛之相,它又以第五爻九五最好。所以,人们便用九五来代表帝王之相,至尊之卦。另外,乾卦九五之爻的爻辞为“飞龙在天”,故为帝王采用。
还有人认为,称皇帝为“九五”,是因为古代数字分阴数和阳数,偶为阴,奇为阳,而阳数中九最大,五居其中。九又谐音“久”,有长长久久、万世万代的意思。因而,便用九五来代称皇帝的至高无上,天子正统,万寿无疆。
尽管说法不一,但是二者都有标榜皇权至上,贵尊四方的意思。所以,后世也就沿用了下来。
39.承德“避暑山庄”真的是用来避暑的吗,为什么又在外头修建“外八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的避暑山庄,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庄内山水相依,亭台楼榭,交相辉映,无一不让络绎不绝的游客流连忘返。既然这里叫“避暑山庄”,那它真的是用来避暑的吗?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决定修建这座圆林的皇帝,乃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这位拥有赫赫武功、政绩卓越,并开创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为何要大兴土木,兴建这样一座庄园呢?
据史料记载,清军入关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平定了国内的叛乱。但是,当时的西北地区仍不安定,尤其是噶尔丹叛乱后,西北边疆更是危机四伏。康熙二十二年,皇帝在木兰围场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其规模相当于一次大型军事演习。在这次狩猎中,康熙帝对承德一带的山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避暑山庄的江南水乡景观
避暑山庄的江南水乡景区是仿照苏浙水乡而建的一组建筑群,整体建筑以山、水、田园情趣为主。
清军来自东北的白山黑水,那里气候寒冷。定鼎北京后,每到夏天,皇帝和来自东北的满洲贵族都感到炎热难耐。他们到处寻找夏天能够避暑的地方,于是,北京西郊相继兴建畅春园和圆明园。在热河围猎时,康熙帝发现这里是一个不错的避暑之地,因此起了修建行宫之意。但是,热河行宫的修建,有着更深远的政治目的。康熙年间,西北的蒙古诸部时叛时服,葛尔丹更是兴兵挑战皇帝的权威,康熙帝虽然多次用兵,但仍不能彻底驯服蒙古。他决定改变策略,笼络蒙古。热河处于中原与蒙古的交界处,在此设立宫殿,便于就近处理蒙古事物。因此,康熙决定兴建热河行宫。
自山庄建成时起,康熙帝几乎每年都去住上一段时间。期间,皇帝一般会会见蒙古等民族首领,举行会盟。然后率满蒙王公、朝廷诸臣及八旗将士围猎,举行秋狩大典。这样的大型活动,既反复确认皇帝在蒙古中的统治,又能密切满蒙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边疆的稳定。在康熙看来,热河会盟和木兰秋,对稳定边疆的作用超过了万里长城。
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除了给少数民族首领封号授爵外,乾隆帝还在庄外修建了十二座规模宏大的“外八庙”。外八庙主要是一些喇嘛庙,其豪华程度甚至比山庄还胜一筹。乾隆帝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还把喇嘛教颁布为国教,顺应各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上层人物对喇嘛教的信仰,密切了他们同中央政府的联系。这样一来,少数民族不但每年进贡朝廷,朝拜寺庙,还在行为上受到了清朝的牵制,从而达到建庄治夷的目的。避暑山庄,正是清朝统治者怀柔政策的体现。
知识链接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
游览避暑山庄,除了赞叹建筑宏伟,享受怡人的景致外。会发现其对比鲜明的两种风格:外八庙的金碧辉煌和山庄的青砖灰瓦,为什么避暑山庄会采用青砖灰瓦呢?
避暑山庄的建造是从康熙帝开始的。乾隆帝即位后,根据康熙帝遗愿,继续修建山庄。相比外八庙的金碧辉煌、高大巍峨、雕栏彩绘,避暑山庄显得古朴清幽。康熙帝向来主张勤俭兴邦,因而,建这样一座朴素的离宫是为了自勉,也是为了鞭策王公大臣。
40.“天下第一泉”是指哪道泉水,“天下第二泉” 在哪里?
国人自古好品茶,而品茶之人都知晓:好茶还要好水泡。泡茶之水以泉水为上,因而,寻找名泉便成了品茶之人的所好。于是,寻找好水,品评名泉也就顺理成章。既然如此,天下第一泉在哪里,仅次于它的天下第二泉又在何方呢?
唐代茶圣陆羽游遍名山大川,找到庐山的谷帘泉,发现其水清、冷、香、柔、甘、净、不噎人,且可预防疾病,是泡茶的上等品,从而定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
继陆羽之后,关于“天下第一泉”又有了很多说法,评判标准不同,各有所依。除了谷帘泉,有据可考的“天下第一泉”还有:济南的趵突泉、镇江的中冷泉、北京的玉泉、峨眉山的玉液泉、安宁碧玉泉、衡山水帘洞泉。到了近代,“天下第一泉”便“花落”济南七十二泉之首——趵突泉。
明代晏璧有诗句“渴马崖前水满川,江水泉迸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洵称第一泉”。关于趵突泉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趵突泉做了相关评价。趵突泉处于济南市中心,又名槛泉,是泺水的源头。趵突腾空,三窟并发,声音如隐雷轰隆作响,是世界独特的景观,这也是趵突泉当选为“天下第一泉”的原因。
紧随趵突泉之后的是江苏的惠山泉,盲人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它的芳名。相传,惠山泉为唐朝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惠山多清泉,据说有九十三泉之多,其水甘甜爽口,醇香清凉,而且所含矿物质较多,可以延年益寿,清火理气。惠山泉便是九十三泉中的最优者。而后,陆羽品此泉水,在《茶经》排惠山泉为天下第二。宋代诗人苏轼来此游历,曾留下“独携大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御封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不仅泉水上佳,更以美景而闻名天下。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三池各有所长。来此之人,除了要尝一尝这里的泉水,更应该欣赏一下这里水中映月的奇景。
知识链接
中国怪泉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有很多与一般泉水不一样的怪泉,其中以历史传说而知名的怪泉当属云南哑泉、药泉及眼泉。相传哑泉、药泉都与诸葛孔明有关。据现代科学考察,这三口泉也确实泉如其名。如果误饮哑泉之水,人便口不能言,声音嘶哑;药泉有治病理疗的作用;而眼泉能使眼睛明亮治疗眼疾。
除了这三口怪泉,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还有一些较有特点的怪泉。
在中国台湾省台南县白河镇东约8公里的关子岭北麓,有一处水火交融的奇泉。由于台湾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含有油气成分的地下水被加热烘烤涌出地面而形成这一景观。
类似这样的怪泉,还有广西南宁的虾泉、陕西蓝田的冰泉、河南焦作的甘苦泉、贵州的珍珠泉、四川新宁的雌雄泉、安徽寿春的喊泉、浙江余姚的桃花泉和四川广元的含羞泉等。
41.“飞来峰”真是“飞来”的吗,还有其他“飞来”的景点吗?
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侵蚀,形成了洞壑遍布、无洞不幽、无石不奇的特点。而且在岩洞及石壁上,保留着从五代到元朝大概470多尊石刻。整座飞来峰古藤清幽,冷泉相绕,峰棱如削。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疯和尚济公算知有一座山峰要从远方飞来,于是就跑到灵隐寺前的村子里,告知村民赶快离开,然而却没有人信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了,正苦于无计可施的济公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娶亲,于是冲进厅堂背起新娘就跑。村民见状,赶紧都追了出来,刚跑至村外不久,狂风大作,天地轰鸣,一座山峰落到了原来的村子上,济公因此救了村民的性命。后来,这座山峰就被人们称为飞来峰。
事实上,飞来峰真的是飞来的吗?
当然不是。据地质学家考察发现,飞来峰其实是一种地质构造,一般是由“推覆构造”或“冰山漂砾”造成的。
20世纪20年代末发现的彭州飞来峰,处于西北向东南推覆的构造带上,在地球内力的推挤下,周围的山体从下向上挤压,褶皱形成断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与侵蚀作用。形成了老岩石覆盖在新岩石上的特点,而有专家认为,飞来峰大部分是石灰岩构造,它极易受到重力或流水侵蚀的破坏,若形成老岩石覆盖新岩石的特点,运动过来的岩石是受到了冰山的包裹保护,随着海陆变迁而形成的。
总之,这些结论都是地质学家根据考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目前存在于中国的以“飞来”命名的景观除了灵隐寺的飞来峰、四川彭州的飞来峰外,还有北京白塔山上的瑞安塔,广东清远飞来峡后的飞来寺,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的飞来石,河北承德双塔山上的飞来庙,四川峨眉山外的飞来岗等。
42.中国的古书上把日本称为“扶桑”,这是为什么?
宋代诗人蔡襄作《耕园驿佛桑花》:“溪馆初寒似早春,寒花相倚媚行人。可怜万木调零尽,独见繁枝烂熳新。清艳衣沾云表露,幽香时过辙中尘。名园不肯争颜色,灼灼夭桃野水滨。”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名为佛桑的灌木植物。佛桑又名扶桑、佛槿等,因为它的叶子像桑叶,而且花朵硕大,四季开花,所以人们叫它为扶桑。在古书上,我们也称日本为扶桑,这与扶桑花有关吗?
的确如此。《山海经》中说,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因而认为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扶桑也就有了指代太阳的意思。但是太阳所倚的神木究竟在哪里,并没有资料明确记载。屈原有诗曰:“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汉朝王逸注释说:“扶桑,日所扶木也。”明确指出扶桑木在日本。
将日本国名拆开解释,“日”有太阳的意思,而“本”则有草木根,事物本源的意思。所以,按照古书注释,“日本”正是太阳所出的地方。而在日本,很早就有地方以扶桑自称。《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中说“:东夷海外,碣石、扶桑。”因而,中国人便把日本称为扶桑国。
但是,《梁书·扶桑国传》却有如下记载:“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里……扶桑国者,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于是,有人据此否认日本就是扶桑国的说法。因为根据当时的国家方位推算,日本与扶桑国不吻合;而且一些古籍中,日本被称作倭奴国,倭奴与扶桑是两个地方。所以他们认为,古书中所谓的扶桑,指的是现在美洲的墨西哥。同时,墨西哥出土的一些文物,与中国古籍所载吻合,使这个观点更有说服力。尽管如此,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相信,日本就是扶桑国。
知识链接
倭
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后来,在戚继光等人的率领下,明军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巨大胜利。那么倭寇指的是谁,倭又指的是哪里呢?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将日本诸岛称为“倭”,而当时的日本人也没有否定这一说法。因而,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一直被称为倭奴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的时候,倭奴人来汉朝贡,光武帝还曾赐“汉倭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王。
公元6世纪,倭国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改革政治制度,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倭奴国王便将倭改为日本,自称“日出处天子”。
所谓的倭寇,指的就是日本国内战争中落败的武士,他们勾结海上流民,组成了海盗集团,以骚扰中国沿海诸地为生,中国人称他们为倭寇。
43.皇家建筑为何用“红墙黄瓦”,古代民间建筑墙体和屋顶的颜色有限制吗?
中国人喜红色,因为红色意味着吉祥、喜庆。生长在皇城根儿的人都知道,朱红的城墙,明黄的琉璃瓦是皇城最气派的标志性建筑。走访历代古都,几乎都有这一特点。红墙黄瓦为什么如此受皇家的喜爱呢?
古代的帝王,不仅要将自己的出身渲染得神乎其神,以显示他的神圣不可侵犯,就连他的居住场所也要处处彰显尊贵,因而,吉祥高贵的红色一直被古代帝王定为宫殿的主色。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王宫,就采用红色来修饰宫殿。到了汉朝,汉高祖以“赤帝之子”自称,把红色定为皇家御用色彩。
在五行学说里,土位居中央,其色为黄。相生相克原理,赤火与黄土相生,是吉相。
唐朝初年,唐高祖规定民间不得用赤黄为衣,黄袍成为皇帝的专利。唐高宗更是规定黄为贵色,民间的一切都不得用黄色。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法令,将黄色定为皇家所有,黄色也就成了真龙天子的垄断色、主题色。故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便以赤黄两色居多。红砖黄瓦,金碧辉煌。
除了皇宫,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庙宇、宫观等地方都有同样的红砖黄瓦建筑,难道红砖黄瓦不是皇家专利吗?古代帝王自然是世间之王,可是他同样尊崇神明,因而,在供奉祭拜神明的场所,自然也肯下一番功夫以表虔诚。特别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宫观,自然是可以享受皇室规格的。另外,一些皇家寺院,也是可以使用红墙黄瓦的。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建筑风格因地方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特点。区别于皇家的庄严恢宏,民间的屋顶墙体一般采用灰色陶土瓦。有些豪门大家为了彰显尊贵,在宅所上颇为张扬,因而,雕栏彩绘,彩色琉璃也是有的,但一般不会有皇家的红墙黄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