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篇
哀妇不忘故
典出《韩诗外传》。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
妇人曰:“乡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
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
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
孔子出外旅行,走到少源的田野里,看见有一个妇女站在沼泽的洼地中啼哭,声音十分伤哀。
孔子觉得奇怪,便派他的弟子去询问。弟子说道:“夫人为什么事哭得这样伤心呀?”
妇人说:“刚才我在这里割蓍草,把我捆插蓍草的竹签子丢掉了,我所以感到悲伤啊!”
弟子说:“割蓍草丢掉了捆插蓍草的竹签子,这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
妇人说:“并不是心痛丢掉了竹签子呀,我所以悲伤,是由于不忘旧呀!”
后人用“哀妇不忘故”比喻不忘旧、不忘本的真情实感。
爱屋及乌
典出《说苑·贵德》。
“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及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周武王在姜太公、周公、召公的辅助下,宣布出兵讨伐商纣王。因为纣王早已失去人心,周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京城朝歌,商纣王自焚而死。商纣王死后,武王认为天下尚未安定,心里很是不安。如何对待商朝遗留下的人员,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为此,武王向姜太公讨教。
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连他屋上的乌鸦也会爱惜;如果憎恶一个人,就会对他的仆从家人也感到讨厌,照这样来对待商朝的臣民,怎么样?”
周武王善待商朝的官吏与百姓,国家很快便安定下来。
“爱屋及乌”是说喜爱那座房屋,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比喻由于深爱一个人,从而连带喜欢他的亲属朋友或其他东西。
班姬团扇
典出《汉书·外戚传》。
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思情中道绝。”
西汉时期,有一个姓班的女子,容貌美丽、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文。汉成帝刘骜即位时,她被选入宫中,备受皇帝宠爱,封为婕妤(汉代宫中女官名)。
后来,汉成帝宠爱美人赵飞燕,班婕妤被冷落一旁,连许皇后也失了宠。赵飞燕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宠地位,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在后宫暗行巫术,诅咒皇帝。皇帝一怒之下,将许皇后废掉。班婕妤再三申辩自己无罪,皇帝便没有处罚她。班婕妤想到赵飞燕飞扬跋扈,日子长了肯定会遭到她暗算,恐怕连性命也难保。于是她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离开了皇帝。
班婕妤去了长信宫后,回想当日在皇帝身边时的繁华热闹,对比眼前的寂寞凄清,心中愤愤不平。她写了一首《怨歌行》,抒发胸中的怨恨。诗中写道:“裁开白如霜雪的丝绸,做成圆如明月的团扇。出入于君王的怀中袖里,摇动时微风轻轻袭来。然而常常担忧秋节到来,清凉的秋风将炎夏驱赶。团扇便被弃于箱笼之中,从此与主人情绝恩断。”
后人用“班姬团扇”的典故形容失宠遭受冷遇;也用以表现孤寂冷落、凄婉哀怨的情感;也可用“团扇”或“班女扇”代指明月。
悲心更微
典出《列子·周穆王》。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垄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家,悲心更微。
有一个燕国人出生在燕地,生长在楚地,到老才回故国去。
路过晋国,同行的人骗他,指着城说:“这就是燕国的城。”他顿时脸色凄然。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庙说:“这就是你村里的土地庙。”他不禁叹息。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幢房子说:“这是你先人的房屋。”他于是流泪啜泣。同行的人指着一个坟墓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起来。同行的人哈哈大笑,说:“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那人感到羞惭万分。
当他回到了燕国,真正见了燕国的城郭社庙,见了先人的房舍坟墓,他的悲痛感情反而淡薄了。
后人用“悲心更微”比喻引起人们感情强烈反应的事物,第一次出现给人的刺激是最深的,若重复出现,感情反而会淡薄下来。
不堪回首
典出《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是五代南唐的国君。宋灭唐后,他便成了俘虏。李煜既好书画,又长音乐,能诗善文,尤其擅长填词。他前期的作品大都为描写宫廷的享乐生活之作,风格柔靡;后期的词,表达了他怀古伤今、感叹身世和亡国隐痛的复杂情绪。《虞美人》就是他亡国后身为宋俘时的佳作。他身怀亡国的隐痛,面对冬去春来,感慨不禁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虞美人》以抒情怀。词的开头就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说,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是没完没了的啊,美好的往事,又涌上了心头。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那和暖的春风,昨夜又一阵阵地吹拂着我的小楼;见到那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我南唐故国。唉,我精神上的痛苦啊,哪里忍受得住。
后人用“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来表示回忆过去的情况叫人难以忍受,泛指不忍回忆过去的惨痛经历或情景。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典出《单刀会》。
俺弟兄三人在桃园中结义,宰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汉末,天下大乱,刘备是汉王室的远房子孙,这年他28岁,恰逢幽州太守刘焉召募义兵。他遇到志同道合的关羽、张飞两人,大家决心集合乡里勇猛的人共同应征,为国家出力。张飞说:“我庄上有一个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就在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才可以图谋大事。”刘备、关羽齐声回答说:“这样非常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品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发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就是有名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从此,三人忠实于誓言,忠实于兄弟之情,确实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难。成为历代结义兄弟的榜样。
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关汉卿《单刀会》中,简化为“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也成为结拜兄弟誓词中的必有之言。
后人用“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这个典故表达同生共死的意愿和深情。
长歌当哭
典出《亡儿阿寿圹志》。
儿卒于乙未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
又见《红楼梦》。“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宝玉与黛玉论琴。黛玉说:“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这琴⋯⋯”当他们边谈边往外走时,只见秋纹带着小丫头捧着一小盆兰花来。她说:“太太那边有人送了盆兰花来,因里头有事,没有空儿玩他,叫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黛玉看时,却有几枝双朵儿的,心中忽然一动,不知是喜是悲,便呆呆的傻看。宝玉走后,黛玉回到房中,看着花,心想:“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催雨送!”想到此,不禁又滴下泪来。
黛玉正愁得没法解时,只见宝钗那边打发人送封信来。黛玉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黛玉看毕,不胜伤感。
后人用“长歌当哭”表示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典出《晋书·王徽之传》。
尝居山阴,夜雪初霁⋯⋯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舟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徽子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安道邪?”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聪明伶俐,喜好交游,性情豪放,生活十分浪漫。
有一回,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他见月色清朗,长空无云,不禁想起了一个会弹琴的朋友戴逵。
他想:如果戴逵在身边,琴声伴月影,友人话衷肠,岂不美哉!他兴致勃发,不能自已,于是立刻乘小舟前往剡溪拜访朋友。
由于路程较远,直至天亮才到。可是,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他却不进去,反而转桨而归。
事后有人为此事问他道:“你深夜急急忙忙赶到戴逵家去,为什么到了门口又马上转身回来了呢?”王徽之极为潇洒地说:“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戴逵呢?”
后人用“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表示凭着一时的兴趣或怀着某种希望兴冲冲地赶来,兴趣完了或感到失望就灰溜溜地回去。
楚囚南冠
典出《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春秋时,郑国在晋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俘获楚大夫钟仪。郑国将这个俘虏献给了晋国,但后来郑又附楚疏晋,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
有一次,晋侯到军府视察,看见了钟仪。他问:“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囚徒是什么人?”一个官吏回答说,此人叫钟仪,是郑国人献给晋国的楚国俘虏。想到郑国以往对晋亲近,如今又反目为仇,晋侯十分感叹,于是下令将钟仪释放,并召见了他。
钟仪对晋侯的宽宏大量十分感激,两次向晋侯下拜行礼。晋侯问钟仪的身世,他说世代都是乐官。又问他是否会奏乐,钟仪说:“这是我家祖传的职业,我不敢做其他事,只会奏乐。”晋侯命人拿来了琴,让钟仪演奏。钟仪弹起了楚国的民间乐曲,其声伤感。晋侯问起他楚王的情况,钟仪不作正面回答,只推辞说:“君王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
后来,晋侯将见到钟仪的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很感动地对晋侯说:“这个楚国人说起祖业来如此恭敬,不敢违背。让他奏乐,他奏的是本国音乐,不忘故国。君侯何不放了他,让他回去为晋楚友好出力呢?”
晋侯于是放了钟仪,并备了厚礼让他带回国,谋求两国的和平。
后人用“楚囚南冠”的典故形容困居他乡,怀恋故土,或指被囚禁的人。
崔莺莺送郎
典出《西厢记》。
崔莺莺是崔相国的独生女儿。崔相国死后,崔夫人和莺莺扶柩回籍安葬,途中羁留在河中府普救寺内。这时,书生张君瑞上朝应举,路过河中府,顺道瞻仰普救寺。张生和莺莺在寺内无意中会见,彼此十分倾慕。张生租得僧房半间,伺机与莺莺相互留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漂亮,带兵围困普救寺,要抢她为压寨夫人,扬言三天内如不把莺莺送出和他成亲,就要烧毁佛寺,杀尽寺里所有的人。全寺惊恐万状。崔夫人无计可施,亲口许愿谁能退却贼兵,就把莺莺配他为妻。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至交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派兵退走贼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张生和莺莺十分高兴,不料崔夫人嫌贫爱富,突然变卦,想要赖婚。她设宴要莺莺向张生敬酒,以兄妹相称。莺莺不肯,掷杯以示反抗,张生因而致病。
崔莺莺怀念张生,让婢女红娘到僧房探病。张生以书简相托。莺莺回信,以诗相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夜间前来应约,莺莺却责怪他无礼。张生病况从此愈重,卧床不起。后来由红娘引线,带莺莺同去探病,莺莺即与张生结了百年之好。日久之后,崔夫人得知,拷问红娘。红娘讲出真情,并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崔夫人理屈词穷,见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好应允张生和莺莺成为夫妻。但是,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道路并不平坦。崔夫人提出三世不招白衣女婿,张生必须应举中上状元才能成亲。张生被迫上朝应取,一对情人又作生离死别。就在一个暮秋的日子里,崔莺莺在十里长亭安排筵席,愁送张生赴京,“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后用“崔莺莺送郎”形容人间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
洞房花烛
典出民间传说。
现在人们都称结婚的新房为洞房,在洞房中还要点燃红烛,称花烛。
相传秦始皇建造了阿房宫之后,在全国挑选美女,送到阿房宫,习歌学舞,供秦始皇一人享受。当时山西有一位民间绝色美女,已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因在家排行第三,所以大家都叫她三姑娘。三姑娘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性情刚烈。她被选中入宫后,不甘心被蹂躏,更不愿成为贵族的玩物。于是,她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从阿房宫后墙逃了出来,翻过骊山,向家乡奔去。
在华山险峻的道路上,三姑娘与书生沈博相遇。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沈博十分痛恨秦始皇,他听了三姑娘的经历,十分同情她,也很钦佩他,两人一见钟情,就在华山的一座山洞里对天盟誓,结为夫妻。山洞里很黑,沈博捡了许多树枝,点起火来,在火光上,沈博才看清自己的妻子是个多么美丽的姑娘。拜天地时,没有香,他们就摘折了许多艳丽的花枝插在火堆前,先拜了天地,又拜了祖宗,成了一对恩爱的伴侣。
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对三姑娘勇敢抗争,追求爱情精神的崇敬,在通往华山顶峰的路上修建起一座座庙宇。每座庙宇中都供奉着三姑娘的塑像,人们都称她为三圣母。唐代以后,一些文人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又创造出三圣母与书生刘颜昌的爱情故事,进一步歌颂三姑娘。
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就把结婚的新房叫做洞房,把喜庆的红烛叫做花烛。
范进中举
典出《儒林外史》。
范进,原是比较老实、勤学苦读、受人欺侮的穷书生。自12岁应考,连续考了20余次,还是一个童生。最后一次应考,他实际年龄已经54岁,名册上写的却是30岁。考试那天,范进第一个交卷。主考官周进也是苦读出身,见范进面黄肌瘦,胡须花白,寒冬天气还穿件麻布大褂,冻得瑟瑟发抖,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用意看他的试卷。可是连看两遍,还不解其意,直到看了3遍,才知是“天地间最好的文章,真是一字一珠”。不等各卷汇齐,便取范进第一名。
范进中了秀才,还要去参加乡试,找丈人胡屠户借钱,却被骂得狗血喷头。胡屠户骂他:“你中了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趁早收了这份心!”范进只好向乡邻同案借了盘费,瞒着人去城里应试。回来时,家里已断粮3天。胡屠户知道后,又将他骂了一顿。
发榜那天,范进家里没米下锅,抱着母亲那只生蛋条鸡上集去卖。刚走不久,报喜的人来了。邻居飞奔到集上去找范进,只见他抱着母鸡,一步一踱地四下张望,在寻人买。邻居赶忙上前说:“范相公,你中了举人,赶快回去!”范进以为是哄他,只装没听见,低着头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追上去要夺他的鸡。范进挣脱说:“高邻,不要开玩笑,我要卖它买米救命啊!”邻居见范进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扔在地上,拖着范进就往回跑。
范进回到家门口,见到报喜的和邻居们挤了一屋,他三步并作两步往屋里走。屋里已挂起报帖:“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每念一遍,就拍手笑道:“噫!好了!我中了!”范进念着,笑着,突然一跤跌倒在地,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他母亲慌忙拿开水来灌救。灌弄了一阵,范进一骨碌爬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不由分说,往门外飞跑,边拍边笑。大伙都说这位新贵人喜疯了!
范进的母亲和妻子急得大哭。有人出主意说:“范老爷因欢喜过度,痰迷心窍,只要他平日最惧怕的人打他一下,说你不曾中,他一吓,把痰吐出来,就明白了!”众人要胡屠户打他女婿。胡屠户为难地说:“如今中了老爷便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啊!”邻居见他如此,便挖苦他,催促他。胡屠户违拗不过,喝了酒,壮壮胆,拿出平日的凶恶样子,对着正在发疯的范进,大骂一声:“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巴掌过去,把范进打倒在地。众人一齐上前,替范进抹胸口,捶背心,忙了半晌,范进才渐渐喘过气来,睁开眼,不疯了。胡屠户连忙向女婿赔礼道歉,扶他回家。
范进中举之后,结交官绅,变成一个虚伪庸俗的官吏。
后用“范进中举”比喻喜出望外,欢喜若狂。
故剑之思
典出《汉书·外戚传》。
汉武帝时,发生了一次因迷信而引起的“巫蛊之祸”,很多人也因此而被牵连致死了。皇后、皇太子、皇太孙都因而致死,只剩下一个襁褓中的皇曾孙。
汉昭帝(武帝幼子)死后,大将军霍光便立皇曾孙为帝,即汉宣帝,又封宣帝做平民时所娶的妻子许平君为婕妤(女官名)。
这时公卿大夫们商讨要替宣帝立皇后,都认为霍光的幼女最为适合。霍光也自以为权高一切,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乃是意料中之事。不料宣帝却在这时亲自下了一道命令,要寻求微时(即过去做平民时)的旧剑(故剑之思),大臣们知道他所指的是旧时的妻子,于是便立许婕妤为皇后。
霍光的妻子眼见女儿做不成皇后,心中很是怀恨,趁第二年许皇后生产后得了小病,买通御医将许皇后毒死,霍光的女儿才立为皇后。
故:旧。对旧时用过的剑的思念之情。比喻丈夫对结发妻子的思念之情。
何颜见江东父老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楚汉相争之时,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的大军围困在垓下。夜里,他听到四面楚歌,知道大势已去,他心爱的美人虞姬也自杀了。天亮后,项羽带领着残部突围到了乌江。乌江亭长撑了一条船等在江边,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千里,民众也有十万,还是足够在此称王,干一番事业。请大王赶紧上船渡江吧,江上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使汉军追到江边,也对您无可奈何了。”
项王不愿上船逃跑,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老天要让我灭亡,我又何必渡江呢?况且我曾与江东子弟8000人一同渡江西进,如今他们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可怜我,尊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呢?”他对亭长说:“我知道你是好人,我骑的这匹马今年5岁,神骏非凡,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让它落入敌手,又不忍杀死它,就把它送给你吧。”
于是,项王命令部下全部下马步行,与追上来的汉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仅仅项王一人就杀死汉军数百人,他身上也有多处负伤。混战中,项王被汉军中一个过去的熟人认出,告诉了周围的人。项王说:“我知道刘邦用千金和土地悬赏拿到我头颅的人,我就让你得这个便宜吧。”说完,他便拔出剑来自刎而死。
后人用“何颜见江东父老”的典故形容深感惭愧,没脸见人。
狐死首丘
典出《淮南子·说林训》。
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鸟飞要返回故乡,兔子跑出去要回到窝里,狐狸死的时候,头朝着洞穴,寒将(一种蝉或一种水鸟)在水面飞翔,各自都很眷恋它生长的地方。
“狐死首丘”就是从这里来的。首:头,名词作动词,此处作“头向着”的意思。丘:狐洞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死时,它的头是向着洞穴的。人们用“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比喻对故乡的思念。
黄雀衔环
典出《续齐谐记》。
汉人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枭所搏坠地。宝取归,置巾箱中,饲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实感仁恩。今赠白环四枚,今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
汉代有一个人叫杨宝。传说他9岁那年,一次从华阴山北面经过,看见一只猫头鹰追赶一只黄雀,黄雀被猫头鹰抓伤,掉在树下。
杨宝过去一看,可怜的黄雀伤痕累累,而且有大群的蚂蚁将它团团围住。黄雀动弹不得,十分痛苦。看见杨宝,它的眼睛里满是乞怜的神色。杨宝很同情黄雀,小心地用手将它捧起,带回了家中。
回到家后,杨宝将黄雀安置在一只小箱子里,每天精心地照料它,用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黄花喂养它。慢慢的,黄雀身上的伤口痊愈了,吃的东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大约100天以后,黄雀的伤完全好了,羽毛长得丰满光滑,它终于又能在天上高高地飞翔了。但黄雀舍不得离开杨宝,它每日白天飞到外面玩耍觅食,晚上又飞回杨宝身边。几天之后,黄雀终于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一天夜里,杨宝读书到了三更时分。忽然,从门外走进一个穿黄衣服的童子,向他跪拜行礼。杨宝很惊奇地问他是谁,来干什么。童子再次下拜,毕恭毕敬地对他说:“我就是你救出的那只黄雀,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王母之命出使蓬莱,途中不慎被猫头鹰伤害。若不是你以仁爱之心将我拯救,我早已死于非命。即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说完,他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祝你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位居三公。”说罢倏然不见。果然,后来杨宝的后代都做了大官。
后人用“黄雀衔环”或“白环报恩”等典故表示知恩图报。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典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一旦放火纵兵,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东汉初,汉光武帝派大将刘禹去攻打一座城池。那守将竭力防守,使刘禹军损失很大。被攻打了几个月,城里粮尽援绝,守将只好投降。刘禹一怒之下,不但杀了投降的官兵,而且纵兵屠城,把老百姓也杀光。汉光武帝知道了,大为震怒,写信谴责他道:“这城已投降了,满城妇女孩子数万人,你却纵兵放火杀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人家连一把破扫把也是十分珍惜的,你却这样不爱护我的子民的生命财产。当我听到这件事时,连眼泪都流下来了,你怎么这样残暴呢?”于是下令撤了刘禹的官职。
后人用“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这个典故比喻自己的东西(或文章)虽然不好,却是非常爱惜它的。
后来压缩为四字成语“敝帚自珍”。
结草报德
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
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魏夜梦此老人说:“余,所嫁妇人之父也⋯⋯余是以报。”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叫魏武子。他有一个小妾,很受宠爱,却没有生过儿子。魏武子生了病,预感到自己活不长了,就交代了一些后事。在谈到这个爱妾时,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就让她改嫁。”魏颗自然满口答应。
后来,魏武子病势沉重。病危时,他又提起小妾,并对魏颗说:“我死后,就让她为我殉葬。”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将那女子活埋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按父亲临终遗言办时,他说:“人在病重时神志不清,说话不应当算数,我应当遵从的,是父亲清醒时的嘱托。”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军队作战,遇上秦军著名将领杜回。在打得十分激烈的辅氏大战中,魏颗眼看抵挡不住,情势非常危急。这时,突然阵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抛出一条草编的绳子绊住杜回,使晋军将其生擒,魏颗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夜里,魏颗梦见了那位白发老人。他对魏颗说:“将军是否记得,你曾将父亲的一个妾改嫁出门,救了她一条命。而我,就是那女子的父亲,因此特来报答你的恩德。”
后人用“结草报德”的典故形容人真心实意地感恩图报。也可写作“结草衔环”。
举案齐眉
典出《后汉书·梁鸿传》。
东汉时,有个名叫梁鸿的穷书生,依靠勤奋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
梁鸿完成学业后,回到了家乡。他一点也没有太学生的架子,还是像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
县里有个孟大爷非常有钱,他什么都满意,就是女儿不肯出嫁。有一次,孟大爷生气地问道:“你已经30岁了,难道一辈子不嫁人?”
女儿回答说:“除非像梁鸿那样的人,我才会嫁给他!”
孟大爷听了,赶紧托人去向梁鸿传达女儿的心意。梁鸿觉得孟小姐很合适,就央人去求婚,孟家自然马上答应。
不久,梁鸿便和孟小姐成了亲,可是一连七天,梁鸿却不与新娘子说一句话。孟小姐十分奇怪,猜不透他为什么这样,便跪着问他这是为什么。
梁鸿不能不开口了,开诚布公地说:“我想娶的是生活俭朴的妻子,这样才能跟我一块儿种庄稼,过隐居生活。现在你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金银珠宝,这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
孟小姐说:“我身上穿的是婚礼服。但我知道你的心思,所以,早就准备了粗布衣服麻布鞋,何必为此操心呢?”说完,她退到内室,摘去首饰,换上粗布衣服,挎一只筐子出来。
梁鸿见了,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妻子!”
说罢,他高兴地给妻子起了个名字:孟光。
后来,他们搬到了吴中,故意投奔到富翁皋伯通那里,向他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梁鸿天天出去给人家舂米或者种地,孟光在家里纺纱织布。
每天当梁鸿回家的时候,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的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她不仰视他,并且每次总是把盘子托得跟眉头平齐。梁鸿也总是很有礼貌地双手接过盘子。
一次,皋伯通看到了他俩互敬互爱的情景,知道梁鸿不是平常的庄稼人,就把他一家接到自己家院里,并且供给他们吃的和穿的,让梁鸿安心读书做文章。不久,梁鸿病死了,孟光才带着儿子回到老家去。
“举案齐眉”是说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与眉毛齐平。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蓝桥遇仙
典出《裴航传奇》。
唐穆宗长庆年间,有一秀才,名叫裴航。一次,他在船中偶然遇见一位仙人,别时,仙人赠裴航一首诗,诗上说:“喝口美酒便产生好多感受,像白兔捣药后就可以见到云英姑娘,她像嫦娥一样的漂亮,但住处不在玉清宫而在蓝桥附近。”裴航看后,似懂非懂,也不在意。
后来他到了蓝桥附近,便觉口渴起来。环顾四周,见前面有三四间茅屋,就前去讨口水喝。茅屋前,有一老妇人正在绩麻。裴航一拱手,说道:“在下有礼了,想讨口水喝。”老妇人未抬头,只向内喊道:“云英,拿杯水来,公子要饮。”裴航突然想起了仙人赠他的诗,不觉有些惊奇。这时,从芦苇帘内伸出一只洁白如玉的葱嫩小手,递来一杯清香扑鼻的茶水。他接过水一饮而尽,心里想,里面的女子肯定漂亮,忍不住揭开芦苇帘向里看,只见一女子亭亭玉立,艳丽照人,美似天仙。裴航不禁一见钟情,当即向老妇人求婚,老妇人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裴航都一一答应。
后来,裴航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完成了老妇人要求做的事。于是,老妇人带着裴航、云英一起进入山中,都成了仙人。
后人“蓝桥”喻指青年男女约会的地点,“云英”指意中人。
厉人生子
典出《庄子·天地》。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
有一个害癞病的人,他妻子半夜里生下了一个儿子,急忙取火烛跑去仔细端详,唯恐儿子长得和自己一样!
这个寓言是庄子于行文中顺手引出的一个小故事,把厉人作为“一惑”的:“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其谁比忧?”就是说把它放开,不去推求,一切听其自然,不要像厉人那么汲汲然的样子,自然就没有谁相与为忧了。庄子的原意是说,厉人生子“恐其似己”,是由于自知其厉,故生此惑;如若茫然不知,也就不会有惑有忧了。这种思想是叫人去知泯欲,显然是错误的。依常理而论,厉人害癞病,吃够了苦头,希望后代不要像自己那样痛苦地生活下去,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典出《水浒传》。
这口鸟气,今日方才出得松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只可撒开。
鲁智深这日走了五六十里,肚里又饥,路上没个打火处,蓦地看见一座破败寺院。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寺内满地燕子粪,寻到厨房后一间小房,见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道是:这寺被两个杀人放火的和尚、道土占住,和尚叫崔道成,绰号生铁佛,道士叫丘小乙,绰号飞天夜叉,只在方丈后角门内住。鲁智深大怒,赶去一脚踢开后门,只见一个胖和尚、一个道士、一个年幼妇人正喝酒,见鲁智深来得凶,生铁佛便挺朴刀来抢智深,两个斗了十四五个回合,那生铁佛抵挡不住,丘道人便从背后拿朴刀搠将来。鲁智深一来肚里无食,二来走了许多路程,三来当不住他两个生力,只得卖个破绽,拖了禅杖便走。两个赶出山门,赶过石桥,坐在栏杆上,再不追赶。
鲁智深走得远了,喘息方定,又是饥饿,走一步懒一步,前面一座大赤松林中,恰遇着相熟的好汉九纹龙史进。听说智深肚饥,史进道:“小弟有干肉烧饼在此。”便取出教智深吃了,各拿了器械,再回瓦罐寺来。那丘小乙、崔道成兀自在桥上坐地。智深愤怒,抡起禅杖奔过桥来;生铁佛生嗔,仗着朴刀杀下桥去。智深得了史进胆壮,吃得饱了有力,崔道成力怯,飞天夜叉便来协助。这边史进从树林子里跳将出来,四个人两对厮杀。智深得便处喝一声:“着!”只一禅杖把生铁佛打下桥去,史进一朴刀,道人倒在一边。两个进入寺中看时,那几个老和尚怕崔、丘两人杀他们,已上吊死了,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满寺再没一个活人。便灶前缚几个火把四下点着,竟天价烧起来。二人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便自走了。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是说:汉朝时,梁孝王好客,他的花园非常美丽,客人们往往流连忘返,但总不能在梁园久居吧!《西游记》九十六回:“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金瓶梅》八十回:“扬州虽好,不是久恋之家”,都是一个意思。
令人发指
典出《史记·刺客列传》。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末期,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灭其余六国。当秦国大兵开到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河边的时候,燕太子丹非常紧张。于是,他找了一个叫荆轲的勇士,让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
太子丹假装把燕国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国,让荆轲去送地图,并把一把匕首藏在图卷里,好让荆轲见机行事,刺杀秦王。
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荆轲带着一个随员前往秦国。太子丹和荆轲都明白,这次去秦国可能凶多吉少,说不定会送命。于是太子丹带了一批官员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临别时,荆轲悲切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们见荆轲唱得如此激昂、悲切,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连头发都直竖了起来。
“令人发指”这句成语中的“令”是使的意思,“发指”就是头发直竖起来。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愤怒到了极点。
六神不安
典出清《官场现形记》。
这一天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
《官场现形记》是清末李宝嘉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共60回。小说以遣责晚清官场的黑暗为主题,描写了当时官僚贪污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矛盾,在思想上表现出改良主义倾向。在这部小说的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赵孝廉下第受奴欺”中讲到:有一个叫赵温的人中了举人,赵家设宴庆贺,一连忙了几天。派到县里的教官传下话来,让赵温即日赴省,填写亲供(秀才中举后,要在一定的期限里到学台官署去填写新供,写明年龄、籍贯、三代和身貌,并由所属的教官出具保证,证明属实)。赵温的爷爷看过皇历,选择了黄道吉日准备送孙子前往。临行的前一天,赵温的爷爷、爸爸,忙活了一天一夜,替赵温弄这弄那,忙了个六神不安。
六神,按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后泛指精神。“六神不安”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心神不定。
目光如炬
典出《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南北朝时,宋国有位大将叫檀道济,金乡(今山东济宁)人,是一位很有谋略的军事家,做到太尉(相当于宰相)。他随宋武帝伐秦国,随宋文帝伐魏国,屡建奇功,威名极重;不仅国内的老百姓尊崇他,敌国也对他十分敬畏。皇帝见他威信日高,便对他怀疑起来,后来借故将他杀了。
当檀道济见到差官持了皇帝的命令来逮捕他时,愤怒气极,张大了眼睛,两道目光像火炬般射出来,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半晌,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喝了一斛(古量器,十斗为一斛,此处形容其多也),饮毕,便将头上束发的布带解下,掷在地上,大声道:“嘿,这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万里长城!”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演绎出成语“目光如炬”,形容非常愤怒,也用以比喻见识深远。
怒发冲冠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暇,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一天,赵惠文王问蔺相如说:“秦王想用十五城交换我和氏璧,可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得不同意。”赵王说:“我给和氏壁,万一他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现在很难说,如他不给城,他就失礼;如果我们不给和氏璧,我们就失礼。比较这两种选择,倒不如同意而使秦国失礼。”
赵王听了蔺相如的建议,仍感到为难。他说:“这样,使者的任务就重了!谁可以担任呢?”蔺相如立即回答说:“如果的确没有人,我愿替大王前往。秦国的城池划入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城未划入,我就把它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秦王高坐章台,蔺相如奉璧献上。秦王非常高兴,自己把玩一阵之后,又递给身边的宫娥彩女观看,然后再递给臣下。众人都高兴得呼喊万岁。
这种极为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蔺相如,他知道秦王无意按约划城给越国,就向前说:“大王,璧上有一点儿黑斑,我想指给大王看看。”秦王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紧握着璧退后,倚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向上冲动了帽子,然后,举璧准备击碎。秦王怕击碎了玉,连忙缓和下来。后来蔺相如终于机智地用计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后人用“怒发冲冠”形容人愤怒到了极点。
千里送鹅毛
典出《梅圣俞寄银杳》。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唐朝时候,有个地方官得到一只天鹅,他派了手下一个叫缅伯高的人赶赴京城,将天鹅进贡给皇帝。
缅伯高在去京城的路途上,精心照料着那只天鹅。一日,他来到沔阳湖。经过连日赶路,人和天鹅都很困乏。见到碧波荡漾的湖水,缅伯高精神为之一振,天鹅更是扑着翅膀想冲入水中。缅伯高心想,何不在此休息一下,让天鹅在湖里洗洗澡,让它快活快活。
于是,他将天鹅放进湖水里,用手紧紧捉住,让它在水里洗澡。谁知天鹅见了水,高兴极了,使劲地扇着双翅。缅伯高一不小心松了手,让天鹅挣脱开去,他急急地去追赶,天鹅却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到了空中。缅伯高追了一阵,什么也没捞到,只拾到了天鹅身上掉下来的一根雪白的羽毛。
失掉了天鹅,吓坏了缅伯高。他不敢回去见他的上司,只好硬着头皮来到京城,向皇帝献上一根鹅毛。皇帝和满朝文武见他送上一根鹅毛,都感到很奇怪。缅伯高讲述了这事的经过,还顺口念了几句诗道:“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听后,觉得其情可恕,其诚可嘉,就没有责备缅伯高。
后人用“千里送鹅毛”的典故形容礼物也许很轻微,送礼的人却怀着一片真诚,其中的情意是很值得珍重的。
千里姻缘一线牵
典出《红楼梦》。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
《续玄怪录·定婚店》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很有钱的青年公子夜晚回家,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在月光下看书,身边有个袋子,袋子里都是红线。他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在月光下看书呢?”老头说:“我很忙,时间不多,只能抓紧时间看。”公子问道:“你看的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一部姻缘簿,天下的人,谁和谁将结成夫妻,上面都登记了。”公子问:“这袋子里的红线有什么用?”月下老人说:“我根据簿子里的记载,暗地里用一根红线把男女双方的脚系住,这两个哪怕隔着海呢,终究会结成夫妻,再也跑不了。”公子又问:“那么我的妻子是谁呢?”老人说:“你的妻子现在还小,明天晚上在某街上有个女孩骑在老仆人背上的就是。”说完,突然不见了。公子第二天夜晚去到街上,果然看见一个老仆人,肩上骑着个女孩,鼻涕拖得老长,头发稀稀拉拉的,丑得很。他气不过,乘黑一刀刺在她眉心上,以为刺死了,乘乱逃跑了。15年后,他和一个18岁的姑娘结婚,定情之夜,细看这姑娘一头黑发,十分美丽,只是眉尖有个刀疤,略微破坏了她的美。问起来,说是15年前,老仆人夜晚带她出去玩,被一个凶徒刺伤的。公子十分惊奇,才知道自己终究没有挣断月下老人系下的红线。
后人用“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这个典故比喻男女婚配是命中注定的。
前度刘郎
典出《幽明录》。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望山上有一桃树,遂采桃充饥。后遇二女子,姿质妙绝,见刘、阮,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消,令人忘忧。二人半年还乡,子孙历七世。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刘禹锡。他于贞元九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监察御史。由于朝廷内政治斗争的牵连,他被贬为郎州司马,直到10年后才奉召回京。当时正值春天,他去长安附近的玄都观游玩,见观里新栽了大片桃树,桃花盛开,灿烂如霞。联想到自他离京后上任的一批新贵权势逼人,他写了一首诗云:“紫陌红尘指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暗含讽刺朝政反复无常的喻意。
此诗传开后,受到权贵嫉恨,他又被贬为连州刺史,离开京城。14年后,他重被召入京师,看到朝廷中政局又有了改动,人事变迁。他再游玄都观,但见原来的桃树已一株无存。唯有燕麦和菜花在春风中摇晃。刘禹锡心中感慨,又写一首诗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的后两句讽刺那些走马灯式来去更换的当权者,有一种“你们奈我何”的快意。于是他又遭到了权贵的猜忌,再次被贬到外地为官。
刘禹锡因为两首诗而屡遭贬斥,但他并未屈服,始终保持着一种狂傲不羁的人格。诗人白居易对他很佩服,认为他的诗锋芒毕露,无人能比。其实这也是对刘禹锡品格的赞美。
后人用“前度刘郎”的典故形容人去而复来;或用来追怀往事,抒发感伤之意。
切肤之痛
典出《聊斋志异》。
朱生丧偶,见邻人之妻貌美,就与媒人戏说要去求婚,媒人也就势戏说:“请杀其男子。”朱生说:“好吧!”这本都是玩笑话,谁知数日后,邻人出去讨债归来时果然被杀于荒野。
邑令却疑那人为朱生所杀,但朱坚不承认。邑令又严刑拷问那妇人,朱生因怜妇人只好承认说:“是我杀的!我犯了杀人之罪,有血衣为证。”于是被押回家取血衣。朱对母亲说:“给血衣也死,不给也死,迟给不如早给。”母亲流着泪入里间,不一会儿果然把血衣托出来了。朱生于是被判为死刑。
一天,忽然有人直上公堂承认自己是凶手,他供说:知道被害者讨债归来,必有钱在身上,就把他杀了。听说朱生招认了,开始暗自庆幸,后来为良心责备,就入公堂投案。
邑令又问朱生:“血衣由哪来的?”
朱说不知道。又问其母,其母答:“儿急要血衣时,我入里间割臂所染。”当场检查她左臂刀痕仍在,于是朱生免死。一年后,邻母欲嫁其妇,妇人觉得朱生有情义,就嫁给了他。
蒲松龄在文末感叹:由此知地狱中有无数冤魂,其中无辜受牵连者往往奸民少、良民多。他们受万罪于公门,皆属切肤之痛。愿为官者每审案时略一追问,该放走的放走,不该放走的除去,只需一挥笔一动腕之间,就可保全多少身家性命啊!
“切肤之痛”指亲自经历的痛苦。比喻感受极为深切。
秦西巴纵鹿
典出《说苑·贵德》。
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
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
孟孙曰:“夫以一鹿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
孟孙打猎获得了一只小鹿,派属下秦西巴带回去。母鹿跟随在车后面哀叫着,秦西巴于心不忍,就把小鹿放回给母鹿。孟孙知道后十分恼怒,便驱逐了秦西巴。
过了一年,孟孙又召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左右的官员们问道:“那个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现在又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说:“对于一只小鹿尚且不忍加害,又怎么能对我的儿子有残忍之心呢?”
这则故事最后归纳起来说:“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仁者,人也,尊重人,同情人,有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样的人,最终也会得到新生与同情;残忍狠毒的人,不会有好下场。这便是本故事所要说明的寓意。
青梅竹马
典出《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所作之诗俊逸高畅,并且很富情感。有人曾说他的诗才像天上的神仙谪居人世间一般。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诗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机的情况,其中有两句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两句诗中得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感情很好,很少发生过打架、争吵等事。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通常形容男女幼童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
人琴俱亡
典出《晋书·王羲之列传》。
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乎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性情相投,感情很好。
王徽之生性傲慢,自恃有才,非常任性,做事喜欢我行我素,对做官毫无兴趣。开始他在大司马桓温手下当参军。他整天蓬头垢面,不梳不理,官袍穿在身上连带子也不系,别人看见他这副模样,常常笑他。后来他给车骑将军桓冲当骑兵参军,仍旧是不闻不问,只管自己读书吟诗,寻找乐趣。一天,桓冲问他:
“你是管哪个差事的呀?”
“好像是管骑兵战马吧?”王徽之答道。
“那么你管多少马呀?”
“连马我还不知道呢,哪里知道马数?”
“马死了几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面对他这种如呆如痴的派头,只好叹口气走开。
有一次,王徽之听说有一户人家院里,种有好多竹子,便坐着车子去观竹。主人把院子打扫干净,摆上椅子请他坐,可他只顾看竹子,对院主人理也不理。别人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
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很要好,两人常在一块读书、作诗。王献之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后来到朝廷做了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弃官回到故乡,正赶上弟弟献之重病卧床。他很伤感,便求巫师说:“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死人,我的才能不如弟弟,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给他,我替他去死,让弟弟再活几年吧!”
巫师说:“不得啊,你的寿命也到了限数啦,没有给别人的了。”
没过几天,王献之病故。家人悲痛欲绝,可王徽之却不哭。他坐在灵床上,取下王献之的琴弹起来,但怎么也弹不上个调子。他长叹一口气,哀伤地说:“呜呼,献之啊,人死了,琴也死啦⋯⋯”说完,便昏绝过去。
由于过分悲痛,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也病死了。
成语“人琴俱亡”就是由此而来的,后人用它形容见物思人、悼念死者。
如丧考妣
典出《尚书·舜曲》。
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又见《孟子·万章上》。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鲁国有个蒙丘,是孟子的学生。有一次,他去拜见孟子,问孟子道:“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便是这样的人。舜做了天子之后,尧率领诸侯向北面去朝见他,舜的父亲瞽瞍也向北去朝见他。舜看见瞽瞍来朝见,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危险得很啊!’不知道事实是否这样。”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尧活着的时候,舜不曾做天子,只是尧老年时叫舜代他执行过天子的职务。《尧典》上说:‘28年之后,尧死了,老百姓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3年,各地都停止了娱乐活动。’孔子对此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天子。’如果说舜在尧死之前就做了天子,这岂不是同时有两个天子吗!”
后人用“如丧考妣”表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难过和伤心。
如坐针毡
典出《晋书·杜锡传》。
舍人杜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朝时,有一个叫杜锡的人,他是杜预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著称。先被长沙王请去做文学侍徒,经过几次升迁,最后被调去做太子舍人(官名,掌管宫中一切事务的官),为愍怀太子服务。
愍怀太子是个不肯长进的人,行为乖张,做事不合情理。杜锡对太子这种作风很不同意,便常常向太子劝告,希望他能改进。杜锡的言辞非常忠实恳切,但愍怀太子却觉得他多事,很不高兴,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锡平日坐的毯(毛织成的毯,可用来做地毯或坐褥)中插了许多针,杜锡不知此事,坐下时被刺得流出血来。过了几天,愍怀太子问杜锡说:“前几天你做些什么呢?”
杜锡说:“我喝醉了酒,什么事都不知道。”太子一定要问到底,还说:“你喜欢责备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事呢?”杜锡被问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
后人便将这个故事引申为“如坐针毡”一句成语,用来形容穷苦到了极点,处处受人压迫,时时被人播弄,弄得坐卧不宁、啼笑皆非的这种情况。也形容坐卧不安的样子。
生子当如孙仲谋
典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天,曹操带领大军,进攻东吴。因为曹军来势凶猛,孙权亲自带领7万军队迎战,第一仗就打胜了。曹操吃了亏,便坚守不出。孙权一再挑战,曹军始终不应战。
孙权见曹军老是不出战,决定亲自前去观察曹军的动静。他带领一部分吴军,乘着快艇,驶入曹军水面。曹军众将以为孙权的军队前来挑战,准备还击。曹操对众将说:“这一定是孙权亲自观察我军阵营,你们要严阵以待,箭不能胡乱发射。”
孙权的船只行驶了五六里,然后奏着军乐返回。曹操看到孙权的战船旗帜鲜明,队伍严整,进退有条不紊,想起以前镇守荆州的刘表的儿子,简直不能跟孙权相比,很有感慨,因为孙权字仲谋,他就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的儿子不过像猪狗罢了!”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当时,春雨连绵,下个不停,孙权便写信给曹操说:“春天江水正在上涨,你应该迅速回去。”又在另一张纸上写道:“你一天不死,我一天不安。”
曹操看了信,对众将说:“孙权没有欺瞒我,他说的是实情。”便下令退兵,回北方去了。
“生子当如孙仲谋”原为曹操对孙权的赞语,后用以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食肉寝皮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鲁襄公十八年,晋国征伐齐国,晋国的州绰用箭射中了齐将殖绰,并俘获了殖绰和郭最。
过了3年,州绰因躲避祸难逃奔到齐国。齐庄公对他说,殖绰、郭最如何勇猛。州绰说:“他们等于是野兽,早被射死,肉已被吃,皮已做成卧具,怎么能算勇猛?”
后人用“食肉寝皮”这个典故比喻仇恨极深。
拭目以待
典出《三国演义》。
先生今为刘备出谋划策,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三国时代,曹操的军队占领襄阳后,又星夜兼程直逼江陵,这极大地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江东的孙权派鲁肃为使,前去说服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刘备见曹操势大,难以抵敌,也希望联合孙权,共同御敌。为此,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东吴共商对策。
一日,孙权召集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20余人升堂议事,并请孔明出席。张昭一班人,因惧曹兵势大,力主投降,今见孔明前来出使,料定是来游说,鼓动孙权以抗曹操,因而首先出来诘难孔明。张昭说:“先生自比管仲、乐毅,而管仲为桓公之相,治国有方,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使之逐渐强大,一下使齐国的70座城池降服,这两个人才真正是济世之才!先生今为刘备出谋划策,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希望复兴汉室,除灭曹操,然而今天曹兵一出,乃弃甲抛戈,望风而蹿,上不能报刘备,下不能安庶民,管仲、乐毅难道是这样的?”孔明听了,哑然失笑,说道:“复兴汉室,绝非一日之功!一个患了重病的人,先要给他吃稀粥、服平和之药,等到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才能以肉食加以补养,以猛药加以治疗。我主刘备向日军败,兵不满千;新野小县,人少粮薄,这正如人染沉疴一样,得慢慢调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能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等心惊胆裂,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过去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这不是韩信的良谋吗?”这一番言语,说得张昭无言回答。
后人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的出现。
司马遇文君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司马,指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司马相如家境贫寒,读书勤奋,好击剑,善操琴,很有才学。他同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相熟,王吉让他住在临邛城外的大驿站中,每天特意去访问他。当地富翁卓王孙听说县令有这样一个贵客,想结识他,便设宴相邀。司马相如先是称病推托,后经王吉劝说才应邀赴宴。
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年轻丧夫,在家守寡。她很有才学,又爱好音乐,久慕司马相如的才学。这次司马来到她家赴宴奏琴,她在暗中偷看,深深被司马相如的翩翩风采和精绝的琴艺所倾倒。司马相如也早闻文君的才貌,这时发觉门首屏风后有个绝色佳人,便弹了一曲《凤求凰》,用琴志拨动对方的心弦。
文君听了,立刻明白了司马相如的情意。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她不顾父亲的竭力反对,毅然于当夜离家奔归司马相如,一同返回成都。她毫不计较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决心和他苦熬岁月。卓王孙痛恨女儿不成器,分文不愿接济。司马和文君婚后便双双来到临邛,以卖酒为生。司马相如系着围裙,亲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炉子旁边为顾客温酒送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君当垆”的故事。
卓王孙听说自己女儿在临邛当垆卖酒,觉得丢脸,出于无奈,只得分给文君一笔家产,打发他们离开临邛。
“司马遇文君”,比喻男女相爱,感情专注。
碎尸万段
典出《三国演义》。
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
蜀汉建兴七年的夏天,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司马懿令郭淮、孙礼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阳平,并抄在蜀兵之后,让其自乱。在行军路上,郭淮问孙礼:“司马懿与孔明谁强?”孙礼回答说:“孔明大大胜过司马懿!”郭淮接着说:“孔明虽高明,但司马懿这一计却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阳平,我们抄到他们后边,岂不是不打自乱了吗?”二人正在谈论,忽然哨马来报:武都、阳平已被蜀兵占领。郭、孙得知,刚要退兵,蜀军已到,喊杀连天。两军交锋,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逃脱。
郭、孙失败后,司马懿又唤张、戴陵各引精兵一万,趁孔明去安抚武都、阳平百姓不在营中之时夺蜀寨。司马懿的打算早已在孔明预料之中,因而张、戴未战即被蜀兵包围。孔明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张,你们二人乃无名小将,我不杀你们,赶快下马投降!”张闻言大怒,指着孔明骂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说罢,纵马挺枪来战蜀兵。由于孔明早有准备,张、戴陵战败而去。
司马懿连战皆败,半月不敢再战。孔明见司马懿不出战,思得一计,传令教各处都拔寨而回。魏军得知,张便要去追,司马懿却不同意。以后魏军多次出探,都说诸葛亮接连后撤,司马懿不相信,他亲自去看,果见蜀兵后撤。司马懿回营后对张说:“此是孔明的计策,不可追赶。”张说:“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退之?张愿往决一战!”经张的一再请求,司马懿乃驱兵追赶,结果又中了孔明的计策,魏军大败。
后人用“碎尸万段”形容对仇敌最解恨的惩处。
踏青恋情
典出民间故事。
唐代诗人崔护曾作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是唐朝诗人崔护有一年清明踏青时写的。它叙述了一个令人惆怅而又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桃吐丹霞,柳垂金线的清明时节,古代的青年男女们都要到郊外踏青,也就是春游。这种风气在唐朝最为盛行。男女青年踏青时,常常会发生一些爱情故事。崔护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一年清明节,风流潇洒的青年侍郎崔护独自到长安郊外踏青赏春。面对花红柳绿的春景。崔护一路赞赏一路吟诗作赋,兴致勃勃。后来,走到一小村庄时,他觉得口渴异常,便来到一家小院,讨碗水喝。院子里种了株桃树,正开得花枝烂漫。小院门打开后,走出来一个年方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那张漂亮的脸在粉红的桃花的映衬下更加娇媚动人。崔护立时被她迷住了。姑娘把崔护请进院中,给他倒了一碗水,崔护一边喝水一边打量姑娘,姑娘也偷偷地看崔护。两人目光相遇,似有无限的情意。但是,古代的封建礼法很严,男女授受不亲,单独待在一起被人看见了,要遭非议。崔护喝完水后,仍不愿离开,那姑娘也有恋恋不舍之意。后来,崔护觉得机会难得,便忍不住大胆地向姑娘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含羞地接受了。两人约定,第二年清明时再相见。
第二年清明,崔护忆起旧情,十分难忘,便匆匆赶到那户农家小院。当他到的时候,姑娘已经不在了,小院门上上了一把锁。但那株桃花依旧开得花枝烂漫,四周的美景也一如往昔,只是人已去,院已空。崔护惆怅万分,闷闷不乐地回来了。回来后,他便写下了前面那首优美动人的诗篇。这首诗很快流传开来,“人面桃花”还成了一个文学典故。这个爱情故事,给多姿多彩的清明节,又平添了一分异彩。
天壤王郎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东晋才女谢道韫,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叔父是宰相谢安。谢安的子侄将近20个,其中谢韶、谢朗、谢琰最有才华。谢安喜欢和子侄们一起高谈阔论,不讲究繁文缛节,大家在他面前无拘无束。女孩子中,他最喜欢谢道韫。在平辈兄弟姊妹中,她的诗写得最好,一有新作,总是请叔叔过目指点。
谢道韫后来嫁给了王凝之。王家也是名门望族,王凝之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凝之每天除了写写字外,就是研究玄学,毫无生活情趣。谢道韫从小生活在宽松、和睦的大家庭中,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特别喜欢辩论。活泼的她与迂腐的丈夫很难沟通,她对这桩婚事很不满意。
有一次,谢道韫回到娘家,闷闷不乐。谢安关心地问:“王郎长得一表人才,你为什么不开心呢?”
谢道韫叹息道:“我们这一家里,叔伯辈中、兄弟辈中是何等风流潇洒啊。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郎这种人!”
谢道韫与丈夫不能心心相印,很不幸福。后来,王凝之在孙恩之乱中被杀害,谢道韫一直寡居在会稽。
“天壤王郎”义为天地间竟有这种人。本是谢道韫看不起丈夫王凝之的话,后指妇女对所嫁的丈夫不称心满意。
同仇敌忾
“同仇”典出《诗·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战袍。国家出兵打仗,快把武器修好,共同对付仇敌。
“敌忾”典出《左传·文公四年》。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意思是:诸侯决心起来讨伐大王(指鲁文公)所痛恨的敌人,上下齐心,打败了敌人后,回来向大王献功。
后人用“同仇”和“敌忾”组合成“同仇敌忾”这个成语,形容怀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对敌。
痛心疾首
典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互相以婚姻联系(秦穆公夫人是晋献公女儿。后世称联姻“秦晋之好”就源出于此),秦穆公又曾3次替晋国安定君位,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国外,也因秦国相助,得以回国即王位。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秦晋两国虽属亲戚关系,仍不免发生冲突。从秦穆公到秦桓公的三代中,秦晋两国争战不休。
晋历公即位后,又因边界发生纠纷,于是两国君王互相约在令狐(故址在今山西省猗氏县西)会面,大家订立盟约。可是秦桓公回国后,立刻又背叛了盟约,约楚国攻白狄(秦国边界的小国,是秦敌国,但与晋却是有姻亲之好),楚国答应了。秦国于是派人对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楚国也派人对晋国说,秦国背约和楚国修好,要对付晋国。白狄和楚国都洞穿秦国的用心,全恨秦国背信弃义。晋国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吕相对秦王说:“各国诸侯如今都知道秦国唯利是图,不守信用,所以大家都愿意和晋国亲近友好。现在晋国已和各国诸侯做好准备。如果秦国愿意订盟约,我晋国可以劝诸侯退兵,否则,我们与诸侯共同对付秦国。”
后人用“痛心疾首”比喻怨恨非常深,极端痛恨。
土偶与木偶
典出《战国策·齐策三》。
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便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淄水岸上,有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交谈。
木偶对泥偶说:“您,是西岸的泥土,被糅和成人的模样,到了八月时节,大雨下来,淄水一涨,那您就毁坏了。”
土偶人说:“不是这样!我是西岸的土,泡散了再回到西岸罢了。您是东方国土上的桃梗,被刻削成人的形状,大雨下来,淄水一涨,把您冲走,那您还不知将要漂到何处去呢。”
后人用“土偶与木偶”比喻人们不应离弃自己赖于生存的故国本土。
兔死狐悲
典出《宋史·李全传》。
宝庆三年二月,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那?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
南宋时期,山东一带处于金兵控制之下,老百姓不堪忍受金兵的压迫,纷纷起兵抗金。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是规模较大的起义军队。
起义军队遭到金军的残酷镇压,杨安儿不幸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称四娘子),率领起义部队转战各地,继续斗争。杨妙真善骑射,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红袄军中被称为“姑姑”。后来,杨妙真的起义军与李全的起义军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的马山)会合,杨妙真与李全结为夫妻。1218年,他们投归宋朝,部队驻扎在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一带,继续从事抗金斗争。1227年,他们被南下的金兵包围,战斗失败后投降金军。
1227年,宋朝派太尉夏全率领兵马攻打楚州,李全处境十分危急。杨妙真心想,夏全原先也是山东起义军的将领,可以对他做一番争取工作,于是派人对夏全说:“夏将军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可是现在您却带兵攻打我们。狐狸和兔子都是同类,如果狐狸死了,那么兔子就会悲伤哭泣;如果把李全消灭了,难道唯独您能够生存下去吗?希望我们之间不要相互残杀。”夏全终于被说服了。
成语“兔死狐悲”即由此演变而来。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死亡而感到悲戚。用于贬义。亦称“狐死兔悲”、“狐死兔泣”。
吴牛喘月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晋武帝司马炎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素来怕冷风,一到冬天,更视西北风如猛虎。有一次,他去见武帝,宫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玻璃做屏,这屏做得很密实,但看起来却似很疏松的样子。满奋看了,不禁先打了个冷战,口中虽不敢说,面色上却已做出很为难的样子。
武帝见到他这副尴尬的神气,不觉好笑。满奋不好意思地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世说新语》对“吴牛见月而喘”有如下的解释:在当时,水牛只生长在长江、淮河一带,故称为吴牛。在南方,天气很热,水牛是很怕热的。在晚上见到月亮便以为是太阳,很是害怕,立即气喘起来。所以有“见月气喘”的说法。
后人用“吴牛喘月”形容炎暑酷热,或比喻遇到类似的事物因疑心而胆怯、害怕。
伍子胥过昭关
典出《东周列国志》。
春秋时代,楚国武将伍奢与太子建守城父(今河南宝丰县)。国君楚平王不明是非,宠用小人,听信谗言,要废掉太子建。楚平王先把伍奢、伍尚父子杀掉,然后派人到城父杀太子建。伍奢次子伍子胥得到凶信,连忙逃亡,想到吴国去借兵报仇。一天,他到了陈国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西北)。陈国是楚国的属国,与吴国相毗邻,只有出了昭关,就能够到吴国去。昭关坐落在两座大山当中,有官兵把守着,并且早已挂了通缉伍子胥的画像公告。凡有出关的人,都得经过官兵仔细盘查。
伍子胥躲在隐士东皋公家里。东皋公说要找一位友人帮他过关。伍子胥担心不能逃出昭关,狐疑不决,夜间寝不能寐,卧而复起,绕室而走,直至东方发白。这时,东皋公叩门而入,见了伍子胥,大吃一惊,说:“足下须鬓为什么会变白?”伍子胥取过镜子一看,便抱头痛哭,说:“天啊!我的大仇未报,怎么双鬓斑白了!”东皋公劝慰他说:“足下不要过于忧虑。你须鬓变白,改了容貌,一时难于辨认,可以混过俗眼。”
过后,东皋公的友人皇甫讷打扮成伍子胥的模样,假装逃犯,慌里慌张地要过昭关,把守关官兵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伍子胥乘机蒙混,逃出昭关。后来,伍子胥做了吴国的宰相,领兵打败了楚国。这时候,楚平王早已死了,伍子胥掘坟鞭尸,替父、兄报了仇。
“伍子胥过昭关”,比喻人忧虑过度,使人显得苍老。
新亭对泣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末年,他向琅王司马睿献计把朝廷移往南方。司马睿称晋元帝后,王导任丞相。王导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与堂兄王敦共掌兵权,镇守长江上游。当时人们说:“王家与司马,共同管天下。”
当时一位名士叫桓彝,刚从北方过江,他见东晋王朝势单力薄,心中担忧。他对另一位颇受王导赏识的名士周说:“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带战乱纷纷,难以自保,自以渡江南来。不料朝廷势力如此微弱,如何能保护我们呢?”后来,他去见了王导,畅谈了一番。回来后,他欣慰地对周说:“王导是个管仲那样的贤相,晋朝振兴有望,我不再忧愁了。”
建康城南有个新亭,一批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每周闲暇之时,喜欢邀约着新亭聚会。有一次正在饮酒时,周怀念起北方,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息一声,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在座的人听周一说,都生发出对故土的思念,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不觉流下泪来。
大伙儿正在伤感,丞相王导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大家应当努力同心,辅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学楚国囚徒那样哭哭啼啼呢?”众人听了很惭愧,连忙擦干眼泪,感激丞相的开导。
后人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比喻处境困难,含悲忍辱,束手无策;或形容怀念故国故土的哀伤情状。
想当然
典出《后汉书·孔融传》。
公元203年,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氏割据势力,又出兵北方,进攻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他的第二个儿子曹丕也随从出征。破城后,曹丕率兵进驻袁氏府第,袁氏的妻子儿女,多数遭到了侵犯掠夺。曹丕遇见了来不及逃走的袁绍夫人和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他一眼便发现甄氏长得非常漂亮,便把比他大五岁的甄氏纳为夫人。
此后,曹丕就在邺城留住了十多年。他本人富有文学才能,因此邺城聚集了不少文人,其中孔融、王粲、陈琳等7人经常在一起游乐,赋诗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丕就称他们为“建安七子”。在“建安七子”中,孔融的年岁较大。此时,正在邺城的孔融知道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后,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是从前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读了这封信,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意思,后来遇到孔融就问信中写的那件事出自什么经典。孔融笑着回答说:“这是我用现在的情况推想过去,应当是这样的吧。”
原来,孔融是对曹丕的做法不满,所以编造了这个典故来加以讽刺。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把凭主观想象认为如此,与事实并不相合的情况称为“想当然”。
一日夫妻,百日恩义
典出《聊斋志异·张鸿渐》。
张鸿渐是永平府的名士。知府赵某贪暴,有一次用刑打死了姓范的秀才。该府所有秀才都大怒,由张鸿渐执笔向巡抚告状。谁知赵某用重金贿赂上级,结果赵某被判无罪,反而把告状的秀才都抓了起来。张鸿渐于是夜逃,到风翔府时路费用光了,又迷了路,幸亏遇见一个名叫施舜华的狐仙庇护了他。二人做了情人,非常恩爱。一天,鸿渐对舜华说:“我离家三年了,非常想念妻子,你是狐仙,千里路一刻可飞到,能不能带我回去看看她呢?”舜华不高兴地说:“我和你这么要好,你却守着我心里想老婆,那么你对我的恩爱都是假的了!”鸿渐说:“你怎么这样说呢?‘一夜夫妻,百日恩义’嘛,以后我想念你,就和今日想念她一样,假如我得新忘旧,岂不是忘恩负义的人?”舜华笑道:“那么我送你回去吧!”于是拿个竹枕头,两人跨着,叫张鸿渐闭上眼睛,只听耳边风声飕飕,不久落地。睁开眼睛,舜华已不见了,人已到家,翻墙进去,其妻惊起,问清是丈夫回来了,便挑灯挽手呜咽。恰有恶少年平时见张妻很美,心里想她。这次见张鸿渐翻墙进去,以为是张妻的野男人,于是也跳墙进来“捉奸”。等到看清是张鸿渐,就要挟道:“张鸿渐是逃犯,竟敢回家?除非你和我好,不然我就去报案。”张鸿渐愤火中烧,拔刀直出,砍杀了恶少,第二天向官厅自首。官厅因张是在逃犯,现在又杀了人,立刻派两个差人押他上京城去,脚镣手铐,戒备森严。途中遇一女子骑马而来,原来是舜华。张鸿渐大声呼救,舜华以手指械,则手脚镣铐立落,引之上马,马行若飞,片刻已至山西太原。施舜华让张下马,说道:“我们从此永别了。”掉头而去,从此再未相见。张鸿渐在太原一躲10年,他儿子长大了,考上了进士,做官了,他才敢回家。
后人用“一日夫妻,百日恩义”的典故比喻应珍视夫妻深情。
一往情深
典出《世说新语·任诞》。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晋时,有一位名将叫桓伊,谯国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伊初任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公元383年,秦苻坚南下,桓伊与谢玄、谢琰大破秦军于淝水,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后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他虽建有勋功,却从不居功自傲。
桓伊喜好音乐,善吹笛,当时称为“江左第一”。他也很喜欢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就情不自禁,激动不已。当时的政治家谢安也喜爱音乐,他见桓伊对音乐如此倾心,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深情啊!”
后人将“一往有深情”简化成“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怡情悦性
典出《红楼梦》。
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
大观园修造成功之后,贾珍等来请贾政,要他去园中看看,如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并且好题匾额对联。贾政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题匾额对联,论理该贵妃(指贾元春)赐题,然贵妃未亲观其景,也难悬拟。但若等贵妃游历之后再题,偌大景致,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跟随贾政的众清客在旁笑着说:“现在可根据不同景致拟个灯匾对联挂了,待贵妃游历时最后定夺,岂不两全?”贾政听了道:“对,我们且去看看,该题的就题,如若不妥,还可请雨村再拟。”众人听了都笑着说:“老爷今日一拟定佳,何必又待雨村。”贾政笑了笑说:“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众清客道,这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大家都拟,拟得好的就采用。贾政说:“这话说得好,就这么办。今天天气和暖,大家去逛逛。”
后人用“怡情悦性”表示使心情舒畅愉悦。
倚门而望
典出《战国策·齐策六》。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齐国有个人名叫王孙贾,15岁做了齐闵王的侍从。有一次齐国与燕国作战,吃了败仗,齐王出奔于莒。但是王孙贾却不知道齐王到哪里去了。他母亲责备他没有像父母关心儿子那样去关心齐王,并以自己关心儿子的心情、行为来教育王孙贾说:“你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我都靠在家门边来望你;你晚上出去许久不见回来,我就靠在里门口来望你。”王孙贾的母亲进而还斥责他说:“你是齐王的侍从,齐王到哪里去了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还要回家来?”王孙贾听了母亲的教训,马上去找。他到了市中,打听到淖齿作乱把齐王杀了,于是就对市上的人说:“齐王被淖齿杀了,我一定要诛杀淖齿。愿意同我一道去诛杀淖齿的,请把右臂袒露出来。”当时市上的人跟随王孙贾去诛杀淖齿的,竟有400多人。他们和王孙贾一道去把淖齿杀了,为齐王报了仇。
后人用“倚门而望”或“倚闾而望”来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殷切心情。
忧心忡忡
典出《诗经·召南·草虫》。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草虫》是《诗经》里的一篇诗歌的名子,这首诗可能是周代的一首民谣。《诗序》说:“《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但《诗经·召南》上的这首《草虫》并未有此意,只是写了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怀念和相见时的喜悦。诗中写道:没有见到君子,心中忧虑不安。
后人用“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不能安静。
忧心如焚
典出《诗经·小雅·节南山》。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他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任用尹氏(师尹)等人执政,政治混乱,势甚危殆。再加上当时严重的地震和旱灾,人民大众流离失所,国家日趋衰败。面对这种情况,家父(亦作嘉甫或嘉父,周大夫)十分忧虑,便写了《节南山》一诗刺幽王。诗中,家父用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尹氏的罪行,希望周幽王明察,以延续周室的统治。诗中写道:“煊赫显贵的太师尹氏,人民都瞪着眼睛瞧着你,忧愁的心里像烈火在燃烧⋯⋯”周幽王对大臣们的劝谏根本听不进去,照样重用这些人,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而且,周幽主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后来,申侯联合犬戎等攻周,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遂告灭亡。
“忧心如焚”即愁得心里像火烧。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泽神委蛇
典出《风俗通·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远者》。
齐公出于泽,见衣紫衣,大如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日不出。有皇士者见公语,惊曰:“物恶能伤公?公自伤也。此所谓泽神委蛇者也,唯霸王乃得见之。”于是桓公欣然笑,不终日而病愈。
齐桓公外出,路过一片大泽,看见一个身穿紫色衣服、如车毂一样大、如车辕一样长的怪物拱手而立,受了惊吓,回宫后就病倒在床,好几个月不能外出。
齐国人皇士见到桓公,听他叙述后惊喜地说:“怪物哪能伤害您呢?是您自己惊吓自己了。这是泽神委蛇,只有称霸诸侯的人才能见到啊!”
于是齐桓公高兴地笑起来当天病就好了。
后人用“泽神委蛇”的这个典故说明,齐桓公病得快,好得也快,都是心理作用。后来人们用此典故比喻心理作用的力量。
昭君出塞
典出《汉书》。
和亲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周围少数民族缓和矛盾,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和亲是汉高祖刘邦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和亲次数多的是汉朝与唐朝。
汉朝最著名的和亲是汉元帝把王嫱按公主的礼节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王嫱本名昭君,入宫后改名嫱,她出身于小康人家,知书达理。在后宫,她只是个宫女,但却很识大体,听说要在宫女中选人去匈奴和亲,她主动要求去,得到了元帝的同意。元帝特别命人请了匈奴妇女来给王昭君讲匈奴的风俗习惯、妇女的礼节,还教她匈奴话;还找来许多乐工,教她琵琶、胡琴等。昭君天生聪颖,很快就学会了。
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迎娶。新郎新娘以父礼拜见汉元帝,得到许多赏赐。新婚之后,夫妻离开长安,文武百官代替皇帝送出十里长亭。在向匈奴进发的路上,王昭君写了一首琵琶曲《昭君怨》,诉说自己离开中原,永别父母的忧伤。
王昭君远嫁匈奴,带去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良种、医药和大量的中国书籍,使匈奴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化进一步汉化,促进了匈奴的社会发展。
呼韩邪单于很仰慕汉族文化,很尊重昭君,夫妻两人感情很融洽。呼韩邪单于死后,根据匈奴习俗,昭君又嫁给了新立的单于。昭君连续做了两代单于之妻,在匈奴极富人望。她死后,匈奴人根据她的遗嘱,在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块向阳的风水宝地为她修了座坟。沙漠地区干旱寒冷,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但昭君墓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翠草葱茏,因此人们称昭君墓为“青冢”。
中流击楫
典出《晋书·祖逖传》。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东晋时候的祖逖,是一位仗义豪侠、忧国忧民的志士。他看到国家失去了北部大面积的地盘,非常痛心。他决心为国家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定都的时候,祖逖在京口召集了一些勇士,准备北上抗击外族的侵略。他上书晋元帝说:
“晋朝所以遭到侵略,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诛灭,才给敌人造成机会。今天百姓在外族的欺压之下,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您如果能够发威命将,让我做统主,则各方豪杰都会投奔而来,敌兵去除,国耻可雪⋯⋯”
皇帝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给养、三千匹布,让他自己去招募兵卒、制造兵器。
祖逖准备停当,带领部民一百多家,渡江北上。船离开南岸,渐渐划到大江中流,大家回望南土,心中都很激动。祖逖望着江心的浪花,手敲着船桨,向众人发誓说:
“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贼寇,收复失地,就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回!”
“对,我们都跟着你,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船上的勇士们都鼓足了勇气,发誓报效国家。
祖逖过江之后,先造兵器,后招兵马,成千成万的人闻讯而来,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祖逖勇敢善战,很会用兵,加上他对部下和士卒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士卒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他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不少城池,不久黄河以南又成为晋朝疆土。祖逖对待有功的军士当天就奖赏;对待投降的敌军将士以礼相待;鼓励百姓植桑种地,自己也叫家人、子弟种地务农,上山砍柴;对战死的士卒收尸埋骨,亲自祭奠。他的这些做法深得老百姓拥护。老百姓自发地为祖逖举行庆功大会,称他为“重生父母”。有人编出民谣赞颂他:
幸战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郎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晋元帝听说祖逖屡建功绩,也很高兴,封他为镇西将军。
成语“中流击楫”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形容忧国忧民的慷慨之情。
种花一年,看花十日
典出《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宋朝仁宗年间,平江府长乐村有个种花老头名叫秋先,他爱花入了魔,遇见好花,将衣服典当了也要买回。日积月累,家里成了个花园,那花园遇花开时,烂如锦屏,一花未谢一花又开。他早晚灌水、施肥,晚上坐于花下饮酒歌啸,自半含至盛开,未尝暂离。他花谢则葬花,花被泥污则浴花。他平生最恨的是攀枝摘朵,以为离枝去干,如人遭横祸,因此,轻易不让闲人进园。
城中有个官家子弟叫张委,是仗势欺压良善、奸狡刻薄的人。这日,张委带了如狼奴仆、助恶无赖从秋先门口过,恰值牡丹盛开时节,园中黄魏紫,光华夺目,张委等强闯入园,又攀又摘,把秋先急得叫苦连天,舍命阻拦。被秋先一头撞倒后,张委心中转恼,率众把牡丹打得只蕊不留,扬长去了。只气得秋先抢地呼天,满地乱滚。众邻居扶起秋先,劝慰一番,议论道:“自古道‘种花一年,看花十日’,这些花不知费了多少辛苦,难怪他爱惜。”
那秋先饭也不吃,哭了又哭,竟感动得花仙下凡,令落花上枝。起初每本一色,如今一本五色俱全,比先前更觉鲜妍。消息传开去,满村男女皆至,都道神仙下降。张委听了不信,率众前来一看,原来真有此事,心下艳羡,便生了独占此园的念头。于是设下毒计,径到平江府衙首告秋先妖术惑众,图谋不轨。大尹听信,一索把秋先拘来,投入狱中。
那张委不胜欢喜,到秋先园中饮宴,却见园中牡丹又一朵不存。正奇怪间,忽一阵大风,把地上花朵吹得都直竖起来,眨眼间俱变成尺许女子举袖扑来,将张委吹入粪窖淹死了。
平江府大尹访知秋先冤屈,遂放了秋先。秋先自此日饵百花,谢绝烟火食物,数年之后,被天帝封为护花使者,拔宅飞升,成仙而去。
后人用“种花一年,看花十日”的这个典故比喻劳动成果得来不易,劝人爱惜。亦有青春短暂,宜善自珍惜之意。
惴惴不安
典出《诗经·秦风·黄鸟》。
临其穴,惴惴其栗。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决定让100多个活人殉葬,其中包括秦国大臣子车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针虎。这3个人都对国家作出过贡献,是受百姓尊敬的良臣。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秦国人民深表同情和痛惜,对他们3个人中的每一个,人们都愿意用100个人的生命去赎取。为了表示对这3个良臣的惋惜,对暴君的憎恨,秦人作了《黄鸟》这首挽歌。这首歌的大意如下:
黄雀叫叽叽,
在酸枣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奄息。
说起这位奄息,
一人能与百人匹敌。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啊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黄雀叫叽叽,
飞来桑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仲行。
说起这位仲行,
百人莫敌。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啊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黄雀叫叽叽,
飞到牡荆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针虎。
说起这位针虎,
以一当百不含糊。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啊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成语“惴惴不安”即由此变化而来,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姐姐和兄弟
典出《史记·刺客列传》。
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而死政之旁。”
公元前397年(周安王五年),有一天,韩国的相国侠累正在办理公事,大门外突然跑进一个人来。他说:“有要紧的事报告相国。”卫兵一见那个人莽莽撞撞地跑进来,就过去挡他。哪知道这几个卫兵被他一推,就都躺下了。他推倒了卫兵,飞也似的跑到大厅上,掏出匕首来朝着侠累就刺,一下子刺穿了他的胸口。当时一片大乱,大伙都嚷着:“有贼!有贼!”马上关上大门,卫兵全拥了过去。那个刺客拿着匕首,就在自己的脸上横一刀、竖一刀地划着,又用手指头挖出自己的眼珠子,然后切开肚子把肠子都拉出来。大伙儿一瞧,都愣了。紧接着,那个刺客又在脖子上抹了一刀,才躺下了。
早就有人禀报了韩烈侯。韩烈侯就问:“刺客是谁?”大伙儿都说:“那个刺客已经瞧不出来模样了。谁还认得出来?”韩烈侯一定要查办那个主使的人和刺客的家属,好给相国报仇。可是刺客的面目都认不出来,上哪儿去打听他的姓名和来历呢?连行刺的人都查不出来,更别想去查办主使的人了。韩烈侯就叫人把刺客的尸首放在街上,给来往的人辨认。又出了一道悬赏令,说:“谁要是认得刺客,能说出他的姓名来历的,赏黄金一千两。”有的人想发横财,都来认一认。可是,那尸首的面目已经划得乱七八糟不像样了,两只眼睛都没了。一连放了好几天,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可就是没有一个能认得出来。
这桩没名、没姓、没来历的凶杀案不但轰动了整个韩国,附近的国家也都传遍了。魏国轵邑(在河南省济源县)有个女子叫聂。她一听见这个消息,就哭起来了。她对她丈夫说:“哎呀,刺死侠累的一定是我兄弟!兄弟,你死得好惨啊!”聂的丈夫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她说:“我兄弟有个恩人,叫严仲子。他老帮我们家的忙。我嫁给你的时候,嫁妆都是他帮忙办的。我娘死了,丧事也是他帮的忙。”聂的丈夫想了想,说:“哦!我想起来了。我光知道严仲子跟韩国的相国有点私仇,那也不过是争权夺利罢了。做大官的谁没有私仇呢?为了别人的私仇白白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看你兄弟不会那么傻的。”聂瞪着眼睛说:“你可别这么说。严仲子是有仇报仇,我兄弟是有恩报恩。恩怨分明,也是大丈夫啊。”
原来严仲子和侠累一起在韩国做官,两个人有仇恨。有一天,严仲子说侠累不好,侠累把严仲子骂了一顿。严仲子就拔出宝剑去刺侠累。幸亏旁边的人将两人拉开了,总算没出事。严仲子怕遭到相国的毒手,就离开韩国,到各处去找刺客,一心想杀死侠累。
严仲子到了齐国,遇见一个宰牛的,长得挺魁梧,又有力气。听他的口音,不像是齐国人。严仲子跟他一谈,才知道他是魏国人,叫聂政。聂政曾经推荐一个朋友给他的主人。那位朋友很会奉承,不到一年工夫,就当了管家,反倒把聂政轰出去。聂政在气头上把那个管家杀了。当时就带着他的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给人家宰牛,勉强度日。严仲子一听他的来历和他的遭遇,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他。两个人便成了好朋友。严仲子的家里是挺富裕的,他送了聂政几千两黄金,还帮着聂政奉养他母亲,又预备了一份很体面的嫁妆把他姐姐嫁出去。过了一年,聂政的母亲死了,严仲子又帮助他办丧事。严仲子在聂政身上花了这么多钱,就是要买动他的心让他替自己报仇。
“我的母亲安葬了之后,”聂接着说,“我就知道兄弟一定要替严仲子报仇了!”她的丈夫说:“为什么?”她说:“因为我兄弟当初没答应他去刺死侠累,只因为扔不下母亲。如今母亲死了,他哪还能不去呢?我料定韩国街上放着的尸首一定是我兄弟。”他丈夫说:“他就这么没名没姓地死去,也未免太冤枉了。”聂说:“说得是啊!我打算到韩国去,看看到底是不是。”
聂是个急性子,说走就走。她到了韩国,那个没有眼睛的尸首,已经在街上放了八天了。她一见这尸首,就趴在上头号啕大哭起来。看尸首的士兵问她:“他是你什么人?”她说:“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我叫聂,我兄弟是轵邑地方的一个侠客。他刺死了这里的相国,唯恐连累我,所以毁了面目,打算就这么没名没姓地死去。可是我哪能那么贪生怕死,让他的名声被埋没啊?”那些看尸首的人说:“你兄弟叫什么名字?主使他的人是谁?你好好说出来,我们替你去请求主公,饶你不死。”聂说:“我要是怕死,就不会来了。我来认尸,为的就是要传扬他的名字。他的事他知道,我不能替他说。”“那么,你的兄弟到底叫什么名啊?”她说:“他是侠客聂政!”说完,就在石头柱子上撞死了。他们把这事报告了韩烈侯,韩烈侯叹息着说:“聂政哪是侠客啊!他只不过是被人收买的一个暴徒罢了。聂倒有些侠气。”于是叫人把姐弟俩的尸首埋了。
由这个故事看来,聂政固然是忠心耿耿地为收买他的人效劳,而且不肯连累主使的人,其心可嘉,但同时他的死又是没有意义的为别人卖命而死。他的姐姐聂倒是敢做敢当的人。
自惭形秽
典出《晋书·卫传》。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晋怀帝时,国内有一位知名人士,名叫卫。卫27岁那年突然死去,当时人们流传说:“卫是被人‘看’死的!”
原来卫生下来就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韵,说话、走路、接人、待物皆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欢喜。
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的大官。卫稍微懂事以后,有一天赶着用羊拉的车进城去。他经过市场,人们见到他都十分惊讶,互相议论说:“瞧,他多像用玉雕成的人哪⋯⋯”顷刻之间,几乎全城的人都来观看他,以为是奇迹。
卫的舅舅王济,是骠骑将军,生得英俊健伟,很有风采。可是他一见到小外甥,就感慨地说:“卫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宝玉在我身边一样,我觉得自己的形象太难看了。同他一块走,好像是一颗明珠在身旁闪烁,熠熠发光啊!”
卫虽然长得异常俊美,又很有学问,但是身体多病,弱不禁风。后来卫到了建邺,京师人们早听说他姿容非凡,都想见见他。他走到街上,看他的人像城墙一样,将他围得水泄不通,没过几天,卫由于劳烦过度,很快就死了。
后来由此演变成“自惭形秽”一句成语。惭:惭愧之意,形秽:指形态丑陋,因容貌丑陋而感到不如别人。“自惭形秽”比喻自愧不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