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篇
抱鸡养竹
典出《古今潭概》。
唐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初下车,问里正曰:“鸡卵一钱几颗?”曰:“三颗。”彪之乃遗取十千钱,令买三万颗,谓里正曰:“末便要,且寄鸡母抱之。遂成三万头鸡,经数月长成,令县吏与我卖,一鸡三十钱,半年之间,成三十万。”又问:“竹笋一钱几茎?”曰:“五茎。”又取十千钱付之,买到五万茎。谓里正曰:“吾未须笋,且林中养之,至秋成竹,一茎十文,积成五十万。”
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刚到任,就向里正打问道:“鸡蛋一钱几颗?”里正回答说:“三颗。”县令便叫人取出一万钱,买三万颗鸡蛋,并对里正说:“我现在不要这些鸡蛋,你可让孵卵的母鸡给孵化出来,就得三万只鸡,过几个月,等它们长大后,让县吏给我卖掉,一只鸡三十个钱,半年之内就是三十万钱。”
过了一会儿,县令又问里正:“竹笋一钱几根?”里正回答说:“五根。”于日又取出一万钱交给里正,让买五万根竹笋,并吩咐里正说:“我现在不要笋,你就在林园里给我培育起来,到秋天长成竹,一根卖十钱,便可得五十万钱。”
后人用“抱鸡养竹”的这个典故鞭挞那些贪官是如何利用职权,想方设法,剥削劳动人民的。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典出《老子》。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腹,弱其志,强其胃,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唐朝天宝年间,长安有一个士人名房德,生得伟岸身躯,家贫落魄,全仗着妻子贝氏纺织度日。贝氏小家子出身,器量窄,嘴像刀子一般锋利,因此房德怕她。这一日房德出门,忽地遇一阵风雨,房德衣衫破旧,长了一身寒栗子,只得奔到一座古寺中避雨。进去后见墙上画了一只禽鸟,翎毛、翅膀、足儿、尾儿件件都有,单单不画鸟头。房德心想:“常闻人说:‘画鸟先画头’,画法怎地不同?”乃向和尚借笔,把鸟头画出。刚画完,一个汉子便来邀他出门,直到乐游原旁一座房里,里面走出十四五个汉子,一起向房德拜伏在地,欢喜曰:“我等乃江湖上豪杰,俱是一勇之夫,故此对天祷告,遣个足智多谋的人,画足鸟头,便让他做大哥。今天幸遇秀才这般魁伟,正是真命寨主了。”便奉上锦衣、新靴,宰猪杀羊,祭神摆席,不由房德推辞。古语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房德本是贫士,便想:“如今贿赂公行,不知埋没多少高才,便依他们胡作一场,也落得半世快活。”酒后已是初更天气,便率众人去延平门外王家打劫。王家有抵国之富,防卫健儿有三十来人,加以庄子前后住庄客甚多,这伙人晦气撞在网里,终被打翻数人,房德亦在数内。是时县尉乃李勉,他见房德系初犯,且又系落魄秀才,怜其才貌,便嘱狱吏王太私下将其放脱。房德一径逃往范阳,投奔安禄山。安禄山久蓄叛志,见房德有才,竟放他做了柏乡县令。
李勉因放走房德,被参“渎职”,罢官为民。他原是个清官,居家二年贫困益甚,乃离家往河北访友,途经柏乡县恰遇房德。房德大喜,乃邀入县衙,并与贝氏商量怎样厚赠报恩。那贝氏道:“今若报得薄了,他翻过脸来将旧事和盘托出,你性命难保。报得厚了,做下例子,时时来取索,稍不满欲,必然又揭旧案。自古有言:大恩不报。况且他口如不严,被人知你强盗出身,祸患无穷,不如差人将他刺死,永绝后患。”那房德原来就怕老婆,见她说得有理,便派人去刺杀李勉。谁知这刺客竟是一个大侠士,访知李勉是个清官,又访知李勉义释房德的经过,今见房德反而恩将仇报,如何肯为他去刺杀李勉?于是反戈一击,杀了房德夫妻,飘然而去。
后人用“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个典故比喻看不见能够引起欲念的东西,心就不会乱。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典出《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元朝大顺年间,苏州富翁施鉴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其子施济却又散财好客,周贫恤寡,豪侠仗义。施鉴唯恐儿子将家财散尽,乃密将金银埋藏于地窖数处,不使儿子得知,正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谁知施鉴一夕五更睡去便不醒了,不曾留下片言遗嘱。其时施济已四十来岁,只生一男,中年得子,便收拾三百两银子,到虎邱山拜佛感谢。忽听得有人哭泣甚惨,上前一看,认得是旧时邻居桂富五,再三盘问,才知他被债主逼迫,家产盘剥一空,鬻子卖妻还不足数,因此想投水自尽。施济是个豪爽性子,悯其遭际,立即赠银三百,代还债务,并将胥门外枣园一所、茅房数间、田十亩借与桂富五一家居用,两家从此就如亲戚往来,不觉过了3年多。
一日,桂富五在桑枣园银杏树下挖得一千五百两窖银,这恰是施鉴埋下的一处银两,桂富五大喜,瞒过施济,悄悄在会稽地方购下房、田产,3年经营乃成富翁。这年,施济得病死了,桂富五携家眷离开苏州,径至会稽落户。
施济生前好施乐善,家中早已空虚,又经这番丧中用费,不免欠下债务。夫人严氏守着孤儿施还,无法度日,遂想起当初曾给桂富五三百两银子的事,又听说桂家近来富足,便携儿远去会稽求助。
谁知“蝮蛇口中牙,蝎子尾后针,两般犹未毒,最毒负心人”。那桂富五不仅不认账,且恐施家不断求索,相待十分冷淡,竟不顾旧日恩情,将旋家母子推搪回去。
严氏携施还怄气归来,一病三月,诸医无效,一命归阴。施还年轻,衣衾棺椁一事不办,只得将住宅卖断与人。拆迁之际,在祖父天花板上得一小匣,拆开看时,只有账簿一本,内开:某处埋银若干,某处若干,如此数处。遂挖掘出来,一一如数,只桑枣园树下一千五百两只剩空坛。于是施家赖以中兴。
桂富五赶走施家母子后,以为得计,谁知他儿子又嫖又赌,竟将家产挥霍殆尽,又复贫穷下来。追思前事,又悔又愧,遂终身吃斋念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后人用“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的典故劝人节约、有计划地过日子,切莫挥霍以至后悔。
澄子亡缁衣
典出《吕氏春秋·淫辞》。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丢了一件黑衣服,到路上去找。看见一个妇人穿着一件黑衣服,便扯住不放,想扒下她的那件衣服来,说:“刚才我丢了一件黑衣服!”
妇人说:“先生虽然丢了黑衣服,可这件衣服是我自己做的呀。”
澄子说:“你不如赶快把衣服给了我!原先我丢的是件夹衣,如今你这件是单衣,拿单衣当夹衣,你还不便宜吗?”
这则寓言是对淫辞诡辩之徒的讽刺。澄子横路认妇缁衣,计其禅与纺以为辩,理歪嘴硬,以非为是,正是所谓辩士的形象。
吃人无厌
典出《事林广记》。
有人养一虎,毛文可爱。每日将谷与他吃,不吃;又将米喂它,又不吃;将饭菜与它,都不吃。忽有一小儿经过,被他一口吃尽;又有一丈夫过,又被它和衣服尽数吃了。主人乃大声云:“畜生!许多物不吃,原来你吃人无厌饱时。”
有人养了一只老虎,毛皮的图案非常好看。主人每天拿谷物给它吃,老虎不吃,拿米喂它,也不吃,又将饭菜给它吃,它全不吃。突然有一个小孩路过,老虎一口就把他给吃掉了;一个男子经过,老虎连带他的衣服一块吃掉了。主人看见大声斥责说:“你这个畜生,给你那么多东西你都不吃,原来你吃人吃不厌。”
后人用这则寓言讽刺爱贪便宜的人。这种人面皮厚,有席就坐,有肉就吃。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
典出《孔子家语·好生》。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一次,楚共王带了随从出去打猎,中午野餐时,把弓矢解下来,放在地上,大家欢饮后,继续去打猎。走了二十多里山路,楚共王忽然发现自己把弓遗失在地上,忘记拿了。这张弓是上品,是用最好的材料做成,饰以金玉,深为共王所爱。左右侍者很惶恐,立刻要去找回来。楚共王说:“不必找了,我是楚国的人,拾到弓的人也必然是楚国的人。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一定要找回来呢?”左右大臣都认为楚王心胸开阔。这句话后来压缩成四字成语“楚弓楚得”。后人用“楚人遗弓,楚人得之”这个典故比喻利益并未外流。
醇酒妇人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魏无忌的人,他是魏安王的弟弟,因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号信陵君。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将赵国的40万士兵消灭以后,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安王不愿派兵救援。魏无忌为了救赵,请魏王的宠姬窃得发兵的虎符,击杀了魏将晋鄙,夺得了兵权,挑选了8万精兵,帮助赵国打败了秦国。
魏公子虽然窃兵符救了赵国,但却因此得罪了魏安王。打败秦国以后,他把军队和兵符交给魏国的将军带回去,自己留在赵国,一待就是10年。秦国见此情形,便连连出兵伐魏。魏王害怕秦国的威势,使人请魏无忌回国。起初,魏无忌不肯,后经人劝说,才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印授给了魏无忌。各国诸侯听说魏无忌又回到魏国带兵了,纷纷发兵援助魏国,共同对付强秦。魏无忌联合五国击退了秦将蒙骜的进攻。从此,魏无忌更加名扬诸侯,威震天下。
秦国见此情景,很害怕,便使用了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晋鄙的一些旧友,造了魏无忌不少谣,使魏王罢了魏无忌的兵权。魏无忌心灰意冷,从此便消沉起来,称病不上朝,与一些宾客日夜饮酒作乐,沉溺于酒色之中,4年以后,因酒色过度而死。
“醇酒妇人”这个成语原指沉溺于酒色,后常用于形容颓废腐化的生活。
措大吃饭
典出《东坡志林》。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有两个穷酸秀才,相互谈论着自己的雄心大志。
一个说:“我这一辈子都不富足,只想吃饱了饭、睡足了觉就罢了。将来,有朝一日得志,我定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
另一个说:“我却和你不一样。我必定要吃饱了再吃,哪里有闲工夫去睡觉呀!”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人各有志,但有崇高远大和目光短浅之分。这两个穷酸秀才的“雄才大志”,不过是吃饱了便睡,或者吃饱了再吃——满脑子自私享乐,全没有一点济世救民的意愿,反应了当时一些寄生腐儒的丑恶本性。
盗玉大夫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魏国有个老农在郊外耕田,无意间掘得一块一尺见方的玉石。
他不知是玉,就去问邻居。邻居一见,心起歹意,想弄到手。于是,对他说:“这是一块怪石,保存它对全家不利,不如扔回去。”
老农听了,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把它抱回家里,放在廊下。当天夜晚,宝石大放光明,满屋生辉。农夫一家,非常害怕,又去告诉邻居。
奸诈的邻居故意恐吓说:“这就是怪异的征兆啊!赶快把它扔掉,还可以消灾免祸。”
于是,老农立即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个邻人一会儿就把宝玉偷了回来,献给魏王。
魏王召来玉工检验。玉工一见,急忙向魏王叩头,表示祝贺,说:“恭喜大王获得天下稀有的珍宝!这样名贵的玉石,我还从未见过呢!”
魏王忙问宝玉的价值,玉工回答到:“这是无价之宝,不能用金钱估量。即使以5个城为代价,也只能看一眼而已。”魏王听了大喜,立即赏赐献玉的那个人一千金子,永远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后人用“盗玉大夫”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不择手段地把别人的财宝据为己有,并转手牟取暴利的人。
道士包醮
典出《广笑府》。
一斋家欲请数道士设醮,一道士极贪财,不顾性命,但欲尽得斋钱,一应宣疏、礼忏、击法器等项,俱是一身包做。不分昼夜,脚忙手乱,劳无一息之停。至第三日拜章,遂晕厥倒地。斋家恐虑有人命之累,因商量且请土工扛出,再作区处。其道士在地闻知,乃挣命抬头谓斋家曰:“你且将雇土工银与我,等我替你慢慢爬出去罢!”
一个吃斋的人想请几个道士做道场。一个道士特别贪财,想得到所有的斋钱,把宣疏、礼忏、击法器等各项工作全包了下来。他不分昼夜,忙得手忙脚乱,片刻也不得休息。到了第三天拜章的时候,竟晕倒在地上。主人家怕出人命,就商量请人将他扛出去,再作别的安排。道士在地上听见后,拼命抬起头来说:“你把雇人的银子给我吧,我替你慢慢爬出去。”
这则寓言反映了贪得无厌的丑行。
得人遗契
典出《列子·说符》。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宋国有个人,外出路上,拾到一张别人遗弃的废契据,十分高兴。他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把它藏了起来,并悄悄屈指数算契据的期限,很得意地告诉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快到了。”
后人用“得人遗契”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把赌注全下在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上,企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点石成金
典出《神仙传》。
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晋代初年,有一个县令叫许逊。此人身在官场,实为道士。他经常装神弄鬼,咒符作法,并编造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让人们相信他真是位道术高深的仙人。不少人还真让他给蒙住了,都称他为许真君。
据晋代葛洪编的《神仙传》记载,这位许逊在当旌阳令的时候,老百姓交不起租子,他施展法术,把石头点化成黄金,替百姓上缴欠租。
后人常用来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钓鳏鱼
典出《孔丛子·抗志》。
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子思问之曰:“鳏鱼,鱼之难得者也。子果何得之?”对曰:“吾始下钓,垂一鲂之饵,过而弗视也;更以豚之半体,则吞之矣。”
子思喟然叹曰:“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怀道,贪以死禄矣。”
子思居住在卫国。卫国人在黄河钓鱼,得了一条大鱼,大得可以装满一辆车。子思问钓鱼的人说:“鳏鱼,是很难得的鱼。您到底是怎么钓到的呢?”钓鱼人回答说:“我开始下钓,只垂下一只鳊鱼的诱饵,那鱼经过那里连看都不看一眼;我换上猪肉做的钓饵,那鱼就来吞钓了。”
子思听了,长叹了一声说:“鳏鱼虽然难钓,却因为贪吃钓饵而死亡;有些读书人虽然胸怀大志,却因为贪图俸禄而身败名裂。”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贪图享受。
东壁余辉
典出《列女传》。
传说齐国东海地方有一个女子,名叫徐吾,她的家境非常贫寒。每天夜里,她与邻女们聚在一间大屋子里纺线绩麻,而照明的蜡烛则由每个女子由家里带来。
徐吾因为穷,所以她带来的蜡烛最少。有一个姓李的女子很不高兴,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不要她来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此话,颇感不平,她分辩道:“你怎么能这样说呢?大家都看得到,我每天来得最早,休息得最迟。天天打扫好房间铺好席子等你们来。坐的时候也自觉地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知带的蜡烛太少。何况,同一间屋子内,多我一个人,烛光不会暗淡一点;少我一个人,烛光也不会明亮一些,而我只需借着照在东墙上的余光,就可以每天干自己的活。请你们不要吝惜那一点余光,让我蒙受大家的同情与恩惠吧。”
见徐吾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也的确让人同情,其他女子都不再有异议,李女也无话可说了。从此,徐吾仍天天与邻女们在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说三道四了。
后人用“东壁余辉”的典故形容希望沾点别人的光,使自己得到帮助和照应。
东海黄公
典出《郁离子》。
安期生得道于之罘山。持赤刃以役虎,左右指使进退如役小儿。东海黄公见而慕之。谓其神灵之在刀焉,窃而佩之。行遇虎于路,出刀以格之。弗胜,为虎所食。
安期生在之罘山得道成仙了。他拿着一把红色的刀能够驱使老虎。他用刀左右指挥,要老虎进就进,退就退,好像使唤小孩子一般。东海有个黄公,看到这种情况很羡慕。他以为安期生的神妙本领就在刀上,于是将刀偷来佩带在身上。不久,在路上碰到老虎,黄公拿出刀来与虎搏斗。那刀一点儿也不灵。斗不过老虎,黄公就被老虎吃掉了。
这则寓言是改造汉代杂戏“东海黄公”而写成的,原义是讽刺妄求非分的人。
囤积居奇
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时候,卫国濮阳(今属河南)有个商人叫吕不韦,来往于各国。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时,得知秦国昭襄王的孙子异人正在赵国做人质,被羁留在丛台,而且穷困潦倒。吕不韦便根据他平时做生意赚钱的思想,想把异人当做一件奇特的货物积囤起来,好待机发个大财。于是,他回家后问他父亲:“耕田的利益有几倍?”他父亲回答说:“10倍。”他又问:“如果扶助一个人当上国君,掌握天下的土地山河,这种利益有几倍呢?”他父亲笑道:“怎能得一个人把他扶助做国君呢?若能这样,利益便有千千万万倍,无法估计。”于是,吕不韦便拿出钱来结交了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干,由公孙干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私下对异人说,他准备拿出一千金子到秦国劝说秦太子和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想法把异人弄回秦国去。异人听了当然求之不得。
不久,吕不韦的计谋果然成功,异人逃回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叫他改名为子楚。后来,秦昭襄王和太子安国君相继死去,子楚便继位,称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
后人用“囤积居奇”或“奇货可居”比喻把某种货物或所擅长的学识、技能暂时隐藏起来,等待好的价钱或机会。
夫妻争度金
典出《迂仙别记》。
里中有富家行聘,盛筐篚而过公门者。公夫妇并观之,相谓曰:“吾与尔试度其币金几何?”妇曰:“可二百金。”公曰:“有五百。”妇谓必无,公谓必有。争执至久,遂相詈殴。妇曰:“吾不耐尔,竟作三百金何如?”公犹诟谇不已,邻人共来劝解。公曰:“尚有二百金未明白,可是细事?”
乡里有一富户举行订婚礼,竹筐里盛满礼金走过迂公的大门。迂公夫妇一同看见了,互相说道:“猜一猜这筐里的钱币有多少。”
妻子说:“大约有二百金。”
迂公说:“我看有五百。”
妻子说绝对没有那么多,迂公说必定有。争执很久不下,就互相打骂起来。
妻子说:“算啦,算啦!我也没有耐心了,最终做三百金怎么样?”
迂公还是责骂不止,邻人们都来劝解。迂公说:“还有二百金没弄明白呢,这是小事吗?”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人和人相处时,在一些非原则的小事上就应该糊涂一点,这样才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如果事无巨细都要辩个是非,那就像迂公一样,日子是一天也过不下去的。
夫人属牛
典出《笑得好》。
一官寿诞,里民闻其属鼠,因而公凑黄金铸一鼠,呈送祝寿。官见而大喜,谓众里民曰:“汝等可知道我夫人生日只在目下,千万记着夫人是属牛的,更要厚重实惠些。但牛肚里切不可铸空的。”
一个县官要过生日了。当地的人听说他属鼠,就凑了一些黄金,铸了一只老鼠拿去祝寿。县官看见了非常高兴,对他们说:“你们可知道我的夫人马上也要过生日了,一定要记住她是属牛的。你们送的礼一定要更加厚重实惠一些,切记牛肚子里千万不要铸成空心的。”
这则寓言是根据冯梦龙《笑府》中同一故事改写的。它既讽刺了官府的贪得无厌,也嘲笑了下属的吹牛拍马。
赴火虫
典出《田间书》。
林子夜对客,有物粉羽,飞绕烛上。以扇驱之,既去复来。如是者七八,终于焦首烂额,犹扑扑,必期以死。人莫不笑其愚也。予谓声色利欲,何啻膏火?今有蹈之而不疑、灭其身而不悔者,亦宁免为此虫笑哉?噫!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闲坐聊天,有一只翅膀带粉的蛾子,绕着蜡烛飞来飞去。用扇子去赶跑它,刚飞走又飞了回来。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那蛾子终于被蜡烛的火苗烧得焦头烂额,落在地上,但翅膀还在不停抖动,直到死亡为止。人们没有不笑它愚蠢的。
世上的人们拼命追逐的声色利欲,何止像这照明的油火?现今践此道而不怀疑,毁灭了身躯而不后悔的人,岂不是也免不了要遭到这个蛾虫所受的讥笑吗?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人们追逐声色利欲,就像飞蛾扑火一样。飞蛾扑火而死,人们笑其愚蠢;人们追逐声色利欲,毁名灭身,岂不更加可笑。
富翁五贼
典出《厅史》。
昔有一士邻于富,家贫而屡空,每羡其邻之乐。旦日,衣冠谒而请焉。富翁告之曰:“致富不易也!子归斋三日,而后予告子以其故。”如言,复谒,乃命待于屏间。设高几,纳师资之贽,揖而进之,曰:“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请问其目。曰:“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士卢胡而退。
从前,有一个士人和一家富翁做邻居。士人家境长期贫困,每每羡慕邻家的富有快活。这一天,他穿整齐了衣服去谒见邻居,并去请教致富的方法。
富翁告诉他说:“求富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你先回去戒斋三天,然后我再告诉你致富的方法。”
士人按照邻居的话去做了,再次去谒见。富翁便让他在屏风外面等着。富翁摆设了高几,接受了对方请求拜老师的礼物,作了个揖,而后请士人进屋说:“大概说来,求富的道理,应当首先革除五大祸害。五大祸害不革除,富贵是不可能求得的。”
士人请问五大祸害的名目。
富翁说:“就是世界上所谓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条目呀!”
士人听罢,掩口而去。
后人用这则寓言揭露了富人的本质。孟子说“为富不仁”。这里的富人,更坦白、更彻底地指出,致富之道,不但要去掉仁,而且仁、义、礼、智、信,所谓“五行”,要统统去掉。富人致富,是以压榨剥削为前提的,对穷人越不讲仁义礼智信,压榨剥削得越残酷,当然也就越容易致富了。
狗头上搁不住骨头
典出宋《灵异小录》。
唐朝的时候,有个道观,观里派了个名叫裴元智的道士看管观里的财产,谁知裴元智竟把钱财全部偷跑了。临走时,在他寝室的墙上题诗一首,共四句话:“将肉遣狼守,置风向狗头。自非阿罗汉,焉能免得偷。”译作现代口语是:“你们派我守财物,好像派狼守肥肉,又像狗头上放骨头。我又不是活菩萨,怎能不偷守仓库?”众道士见了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住持观主觉得这个小偷说了实话,也就不再追究了。
后人用“狗头上搁不住骨头”这个典故比喻财物交给贪心的人管是靠不住的。
棺中鬼手
典出《谐铎》。
萧山陈景初,久客天津。后束装归里,路过山东界。时岁大饥,穷民死者无算,旅客萧条,不留宿客。投止一寺院,见东厢积棺三十余口;西厢一棺,岿然独存。
三更后,棺中尽出一手,皆焦瘦黄瘠者;唯西厢一手,稍觉肥白。陈素负胆力,左右顾盼,笑曰:“汝等穷鬼,想手头窘矣,尽向我乞钱耶?”遂解囊橐,各选一大钱予之。东相鬼手尽缩,西厢一手伸出如故。陈曰:“一文钱恐不满君意,吾当益之。”增至百数,兀然不动。陈怒曰:“是鬼太作乔,可为贪而无得矣!”竟提两贯钱,置其掌,鬼手登缩。陈讶之,移灯四照,见东厢之棺,绵书饥民某字样;而西厢一棺,上书某县典史某公之柩。因叹曰:“饥民无大志,一钱便能满愿;而此公惯受书仪,不到其数,不收也。”已而钱声戛响,盖因棺缝颇窄,鬼手在内强拽,苦不得入;绷然一声,钱索尽断,青蚨抛散满地。鬼手又出,四面空捞,而无一钱入手。陈睨视而笑曰:“汝贪心太重,乘得一双空手;反不如若辈小器量,还留下一文钱看囊也!”而手犹掏摸不已。陈击掌大呼曰:“汝生前受两贯钱,便坐私衙打屈棒,替豪门作犬马。究竟积在何许?何苦今日又弄此鬼态耶?”言未已,闻东厢之鬼长叹,而手亦遂缩。天明,陈策蹇就道,即以地下散钱,奉寺僧为房资焉。
萧山人陈景初,长期在天津做生意。后收拾行装回老家,路过山东地界。这一年正遇上大饥荒,饿死的穷苦百姓数也数不清,旅店生意萧条,都不愿留住旅客。他只好投奔到一座寺庙里去居住。看见东厢房里堆积着三十几口棺材;西厢房里只有一口棺材,高耸着棺头独占在那里。三更之后,棺材里各伸出一只手来,都是焦黄干枯的样子,只有西房棺材里的那只手,稍微肥白一些。陈景初平素自恃有胆力,他左右观看着,笑道:“你们这些穷鬼,想来是手头困难了,都来向我要钱了吧?”就解下钱口袋,各选了一个大钱送给它们。东厢房里的手都回去了;唯独西房里的那只手依然如故地伸着。陈景初说:“一文钱恐怕还不能满您的心意,我当再增添一点。”一直增加到一百多,那只手还是高擎着不动。陈景初生气地说:“这个鬼太恶劣了,可称得上是贪而无厌啦!”最后拿起两贯钱,放在那鬼的手掌上,鬼的手顿时缩回去了。陈景初很惊异,端过灯来四面照了照,见东厢房里的棺材前面,都写着“饥民某某”的字样,而西厢房的那口棺材,上面写的却是“某县内史革公之柩”。因而叹了一口气说:“饥饿的百姓并无过奢的要求,一文钱便满足愿望了;但此公惯于接受贿赂礼物,不到他心中计算的数目,是不会把手收回去的。”
过了一会,西厢房里忽然发出铜钱撞击的声响,原来棺材缝太狭窄了,那只鬼手在棺材里用力强拽,苦于不能把两贯钱拽进去;“嘣”的一声,串钱的绳子拉断了,青钱抛撒了满地。鬼手又伸出来,向四面空捞着,却摸不到一文钱在手。陈景初斜眼瞅着笑道:“你贪心太重了,结果只剩得一双空手,反而不如那些小器量的人,还能留下一文钱充一充口袋呢!”棺中那只手仍然四处掏摸不止。陈景初拍着手大叫道:“你生前接受了两贯钱,就坐在官衙里打人家屈杀棒,专替豪门大族当走狗。究竟你对人民积了多少德?何苦今日又耍弄这些鬼态呢?”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东厢房里那些鬼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棺材里的手也就缩回去了。
天亮之后景初就赶着毛驴上了路,把地下抛撒的青钱,都送给寺庙里的和尚当房钱了。
“棺中鬼手”的故事,讽刺辛辣,寓意深远,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同时它同情饥民冤魂,表现出人民具有震撼贪吏魂魄的威力,是有进步意义的。
好酒爱屐
典出《猩猩铭·序》。
猩猩在山谷行,常有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接。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张设,则知张者祖先姓字,乃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尔而去!”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皆获辄无遗者。
猩猩往往几百只在一起,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山谷中。
它们好喝酒,乡下人把很多酒和酒糟摆在道路两边;它们还爱穿鞋,乡下人就编了不少草鞋并用绳子勾联起来,也放在路旁。
猩猩一见摆着的酒和鞋就知道是乡下人设置的机关,还知道他们祖先的姓名,便指名道姓地骂道:“你们这些家伙,想诱捕我们吗?我们决不上当!”说完就走了,但又舍不得美酒,一会儿又返了回来。这样三番五次,实在忍耐不住了。便互相商议说:“咱们少尝尝吧。”说着这个一口那个一口地喝起来,越喝越有味,最后全都喝得酩酊大醉。于是,又都把草鞋穿上。就这样,一下子被人们统统捉住,没有一个逃脱。
后人用“好酒爱屐”的这个典故教导人们,处世要当机立断,不要明明知道有害,却不能与之断然决裂,结果越陷越深,最终毁灭了自己。
好讨便宜
典出《笑府》。
一人好讨便宜,市人相戒,无敢过其门者。或携沙石一块,自念无妨,径之。其人一见,即呼:“且住!”急趋入取厨下刀,于石上一再鐾,麾曰:“去!”
有个人特别爱占便宜,全城的人都防备着他,不敢从他门口走过。有一个人拿着一块沙石,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便径直从他家门口走过。那个人一见,就叫道:“慢走!”于是急忙跑进家里拿了厨房的菜刀出来,在沙石上鐾来鐾去,把刀磨快了,才挥手说:“去吧!”
后人用“好讨便宜”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爱讨便宜的人。
好逸恶劳
典出《后汉书·方术传·郭玉传》。
为其疗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郭玉的人,对医学特别是针灸术很有研究,曾著有《针经》、《诊脉法》等书。郭玉家境贫困,曾讨过饭。他的医术学成后,给差役杂工治病,却有时治不好。有一次,汉和帝让一个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开始设置,仅次于皇后)穿上杂工的衣服,换了个地方,让郭玉去给她看病。郭玉问了问病情,只一针就给扎好了。汉和帝觉得很奇怪,就问郭玉是什么原因。郭玉说:“王公贵族处于尊贵的地位,哪一个都在我之上,给他们治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给这些人治病有四难,其中一难,就是这些人长期以来好逸恶劳,所以得了病就比较难治。”和帝觉得郭玉说得挺有道理。
“好逸恶劳”指喜欢安逸,厌恶劳动。
合本做酒
典出《笑府》。
甲乙谋合本做酒。甲谓乙曰:“汝出米,我出水。”乙曰:“米都是我的,如何算账?”甲曰:“我决不欺心,到酒熟时,只还我这些水便了,其余都是你的!”
甲乙两人合伙酿酒做生意。甲对乙说:“你出米,我出水。”乙说:“米都是我出的,最后怎么算账?”甲说:“我决不会欺骗你的,到酒酿好后,你只需还我一些水就行了,其余全是你的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十分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利欲熏心、损人利己的小市民形象。
和璧隋珠
典出《韩非子·和氏》和《淮南子·览冥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山里偶然发现一块璞玉,心中十分欢喜,马上去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见到送来的璞玉很高兴,便找来玉匠,让他们辨认一下是什么样的玉。玉匠看过了,摇摇头说:“大王,这不是什么玉,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听说卞和送来的是一块石头,心中十分恼火,气急败坏地说:“你竟敢诓骗我,真是好大的胆子!”于是他命令将卞和的左脚用刀砍去。
事隔不久,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了位。卞和捧着那块璞玉来见武王。楚武王接过璞玉,又请玉匠来看,玉匠还说是石头。于是楚武王命令将卞和的右脚砍下。
后来,楚武王又死了,楚文王即了位。卞和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他哭得非常悲切,眼泪哭干了,眼睛里淌出了血。这件事很快便传到楚文王的耳朵里,文王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个究竟。派去的官员找到了卞和,问他:“你为啥哭呀?天底下像你这样被砍去双脚的人不是很多吗,为什么偏偏你这样悲痛呢?”卞和止住哭声,悲伤地说:“我并不是因为失去了双脚而悲痛,我悲痛的是,奉献给大王的璞玉,明明是一块宝玉,却被人当成石头;我对大王是一片真心实意,却被人家说成是骗子。这是让我悲痛的事呵!”
官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楚文王,文王就将卞和请进宫中,又找来玉匠把那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称做“和氏璧”。从此以后,和氏璧便成了极其名贵的珍宝。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个姓姬的诸侯,叫“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见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离去了。
过了好些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蛇却没有伤害他,反倒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隋侯定神一看,才看清楚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伤的大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啊,原来这是蛇从江中衔了一颗珍珠送给我,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呀!”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后来,人们便把这颗神奇的珍珠,称做“隋珠”。
由于“和氏璧”与“隋珠”都是世上稀有的宝贝,所以后来人们便用成语“和璧隋珠”比喻那些极其贵重的珍宝。
患得患失
典出《论语·阳货》。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在批评一些品德恶劣的人时说:“难道可以和这些品德恶劣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这些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既得到了(官位),又担心失掉。一个人假如担心失掉(官位),那就会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后人用“患得患失”形容老是考虑个人得失。
活佛索钱
典出《笑赞》。
唐三藏西天取经,到了雷音寺,师徒三人,见了佛。佛吩咐弟子与他真经。迦叶长者苦苦索要常例。唐三藏无奈,只得将唐天子赐的紫金钵盂与了他。猪八戒好生不忿,回去禀称:“迦叶长者索要常例,受了个金钵孟。”羞得长者脸皮皱了。佛说:“佛家弟子也要穿衣吃饭。向时舍卫国赵长者请众弟子下山,将此经诵了一遍,讨得了三斗三升麦粒黄金。你那钵孟有多少金子,也在话下?”说得个猪八戒好似箭穿了雁嘴,恼恨恨的走出来,说道:“逐日家要见活佛,原来也是要钱的。”唐三藏说:“徒弟不要烦恼,我们回去,少不得也替人家诵经。”《赞》曰:列宿之中有天钱星。道书言:“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二万,久不还,被驱在营室。”天也爱钱,况于人乎?佛果无诳语也。
唐僧去西天取经,走到了雷音寺,师徒三个人见到了佛祖。佛祖吩咐一个弟子带他们去拿真经。迦叶长者向他们索要回报。唐僧没办法,只好将唐朝皇帝赐的紫金钵盂给了他。猪八戒特别气愤,回去禀报说:“迦叶长者向我们索要回报,得了个紫金钵盂。”迦叶长者羞愧得脸皮都皱了。佛祖说:“佛家的弟子也要穿衣吃饭。以前舍卫国的赵长者让众弟子下山,也将这个念了一遍,结果讨回了三斗三升的麦粒黄金。你那个钵盂里头有多少金子,也值得说一下。”说得猪八戒就好像箭射穿了大雁的嘴,气愤地就出去了,还说:“原来要见佛祖也是要钱的。”唐僧说:“你不要烦恼,等我们回去了,替别人念经也不会少的。”
后人用这则寓言揭露人们利欲熏心的丑态。
济阴贾人
典出《郁离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默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舣而观之,遂没。
济阴有个商人,渡黄河时翻了船,爬在漂浮的柴草上呼喊救命。有个渔夫划船去救他,还没有到跟前,商人着急地喊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豪,如能救我,就给你一百金。”渔夫用船把商人运到陆地上,商人却只给十金。渔夫说:“刚才你答应给百金,现在只给十金,恐怕不合适吧?”商人勃然发怒,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呢?而今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满足吗?”渔夫默默地走了。
又有一天,这个商人乘船从吕梁而下,碰到礁石,又翻了船,当时渔夫也在那里。有人对渔夫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那个答应了金子而不如数酬报的人。”渔夫把船靠在岸边观看,于是商人就沉下去了。
这篇寓言鞭挞那些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奸诈狡猾的人。
俭啬老人
典出《笑林》。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这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汉代有一个老头儿,没有子女,家里很富裕。他性格吝啬。穿粗衣,吃小菜;清早就起床,深夜才休息,忙忙碌碌地经营家业,多方积累钱财,不知满足。他自己从不花费一文。有时,别人向他借点钱,他不得已才走进房中取上10枚钱,从堂室中慢慢出来,走几步就减掉1枚钱。等走到门外才剩了一半。他心疼得紧闭双眼,把钱交给别人。过了一会儿,又再叮嘱说:“我把全部家业拿来帮助你了,切莫告诉别人,免得他们又像你一样到这里来啊。”
老头儿不久便死了。因为没有继承人,他的田土、住宅都被官府没收了,他积累的钱财也进了国库。
这个故事说明:爱财如命,不肯周济别人,是可笑可悲的;但如以“得行乐时且行乐”的观点讥笑别人的勤俭,那也不对。
见金不见人
典出《列子·说符》。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从前,齐国有个朝思暮想想发财的人。
这天清晨,他穿戴整齐,去到集市,直奔卖金子的地方。看到黄澄澄的金子,他伸手拿了就走。官吏捉住他,问道:“这么多人都在,你为什么公然抢夺人家的金子?”这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目中无人,只有金子。”
后人用“见金不见人”这个典故抨击那些财迷心窍,利令智昏的人,只要能得到钱,是不顾一切的。
见利忘义
典出《汉书·樊哙郦商传赞》。
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就是汉惠帝。惠帝继位之初还能亲理朝政,但因其懦弱无能,大权逐渐落入他的母亲吕后手中。吕后是一个野心家。刘邦死后,她曾想将刘邦时期的文武大臣一网打尽,后因大臣郦商反对,未能得逞。但为了掌握大权,吕后将她的侄子吕产、吕禄分封为王,吕氏及其亲信掌握了中央的军政大权。
汉惠帝做了7年名义上的皇帝后,忧郁而死。吕后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又都被废掉。到吕后死时,并没有正式的皇帝。这种安排无疑是企图让吕氏取而代之。
但是,吕氏不得人心。吕后死后,大臣周勃、陈平等便密谋诛灭吕氏家族。因吕禄掌握着北军,周勃等人不能靠近,便劫持了郦商,让他的儿子郦寄欺骗吕禄,并一块儿出外游玩,给周勃造就了机会,将吕氏一网打尽。
郦寄欺骗吕禄一事,天下人都说郦寄卖友。后人用“见利忘义”这个典故比喻看见私利就忘掉了正义。
竭池求珠
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
宋国的司马桓有一颗宝珠,他犯了罪而逃亡在外,宋王派人去询问宝珠藏在什么地方。他说:“扔到池子里去了。”
宋王于是把池水淘干了去找宝珠,宝珠没有找见,却把池子里的鱼全给弄死了。
后人用“竭池求珠”比喻贪得无厌、财迷心窍的人,往往干出愚不可及的蠢事,给自己招来损失。
竭泽而渔
典出《吕氏春秋》。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晋文公和楚国在城濮(今山东省濮县南)打仗,楚国的兵力比晋国的雄厚。文公问狐偃道:“楚国的兵多,而我们的少,怎样才能打胜仗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怕麻烦;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用欺诈的方法好了。”文公把这话告诉了季雍,季雍当然不赞成,可是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别无他法,也不得不同意,但季雍说:“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来捉鱼,怎么会捉不到呢?但明年就没有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木烧光了打野兽,怎么会打不到呢?但明年就没有野兽可打了。现在虽然可以勉强使用欺诈的方法,可是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的计策!”
后人用“竭泽而渔”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或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近水楼台
典出《清夜录》。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范仲淹,字希文。他的性情很刚直,而态度却非常温和。在他还是秀才时,就把管理国家大事当成自己的责任。他曾经说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自宋迄今,广被流传。他后来考取进士,在宋仁宗赵祯朝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又做过杭州知州。
当他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城里面有许多官兵僚属都得到了他的推荐信,调到了自己理想的职务。当时有一个叫苏麟的人,正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做巡察,没有被他注意。苏麟有一天跑到他办公的地方,送给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到这诗句后,不禁笑了一阵,也就按照他的愿望,替他写了一封介绍信。
原来苏麟那句诗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映出月亮的反影。即使抬头望不到月亮,也可从水面见到月的倒影;春天的花木必是欣欣向荣,而那些对着阳光的花木,更是能先茁壮成长开花。换句话说,便是因接近而能先得到东西或利益。
以后的人,就引用“近水楼台”或“近水楼台先得月”来比喻由于人事、环境与职务上的便利,而先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东西或其他利益。
静坐有益
典出《笑禅录》。
举:《楞严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说:一禅师教一斋公屏息万缘,闭目静坐。偶一夜,坐至五更,陡然想起某日某人借了一斗大麦未还,遂唤醒斋婆曰:“果然禅师教我静坐有益,几乎被某人骗了一斗大麦!”
颂曰:“兀坐静思陈麦帐,何曾讨得自如如;若知诸相原非相。应物如同井辘轳。”
一位禅师教一位吃斋的人屏住呼吸、闭眼静坐的要诀。有一天晚上,斋人坐到五更天,突然想起某天某人借了一斗大麦还没有还,就叫醒他老婆说:“禅师教我静坐的法子真是有好处,差一点让人骗走了一斗大麦!”
九头鸟
典出《郁离子·省敌篇》。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御,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
孽摇山有一种鸟,一个身躯有九个脑袋。得到食物,九个头都争着啄食。呀呀地互相争吵,互相抗拒,甚至啄得身体出血,羽毛乱飞。饮食吃不进咽喉,反而九个脑袋都受了伤。海中的水鸟看到这种情形,笑它们说:“你们为什么不想想九张口吃进去的食物都到一个肚子里去了呢?为什么要争夺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深入分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或一时之利。
开源节流
典出《荀子·富国》。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富国》是阐述荀况经济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文章以富国之道为中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荀况指出:若要国家富强,朝廷就要爱护百姓,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并积极参加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积累,充实国库,使国家富强起来。荀况说田野与农村是财的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财的末。百姓得到好的天时,耕作又适时,这是财货的源,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纳入国库这是财的流。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顺应时节的变化,开源节流,时时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
根据荀况的这些论述,人们引申出了“开源节流”这个成语,比喻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李鬼劫路
典出《水浒传》。
黑旋风李逵回沂水县接母亲上梁山泊。因沿途官府有榜文缉捉,他只得起早赶路,正走之间,来到一座大树林里。只见林中转过一条大汉,喝喊:“知趣的留下买路钱!”李逵看那人黑墨搽脸,手拿两把板斧,便问:“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拦路抢劫?”那大汉说:“若问我名字,吓碎你心胆,老爷叫做黑旋风!你留下买路钱,便饶了你性命,让你过去。”
李逵一听,大笑说:“你这家伙是哪里来的,也学老爷名字,在这里胡行!”说着,挺起朴刀直奔那汉子,只一朴刀就把那汉搠翻在地,一脚踏住胸脯,说出自己正是梁山上的好汉黑旋风李逵。那大汉听了,连忙求饶说:“小人叫李鬼,不是真的黑旋风。因为爷爷在江湖上有名声,提起好汉大名,神鬼也怕,因此盗学爷爷大名,在此抢劫。”李逵大怒道:“你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坏我的名声,岂能饶你!”说着,夺过板斧,要砍死他。李鬼欺骗说家中有个九十岁的老母亲,无人赡养,乞求饶命。李逵听了,饶了他性命,给了十两银子做本钱,劝他改业养娘。
后来,李逵在一家酒店里,发现李鬼撒谎,还同姘妇合谋要害他,感到情理难容,捉住李鬼,结果了他的性命。
“李鬼劫路”,比喻用欺骗手段,盗取别人名誉,去干坏事。
麻雀请宴
典出《笑得好》。
麻雀一日请翠鸟、大鹰饮宴。雀对翠鸟曰:“你穿这样好鲜明衣服的,自然要请在上席坐。”对鹰曰:“你虽然大些,却穿这样坏衣服,只好屈你在下席坐。”鹰怒曰:“你这小人奴才,如何这样势利?”雀曰:“世上哪一个不知道我是心眼小、眼眶浅的么!”
一天,麻雀请翠鸟、大鹰吃饭。麻雀对翠鸟说:“你穿得这么艳丽,当然要坐在上席。”又对大鹰说:“你虽然个头很大,但穿得这么破旧,只好屈居下席了。”大鹰气愤地说:“你这个小人,竟然如此势利?”麻雀说:“世界上谁不知道我心眼小,眼眶浅啊!”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作者篇末评说:“敬衣不敬人,遍地皆是,可见都是麻雀变来的。”寓言除揭露了这种敬衣不敬人的势利眼,还特别指出这些小人的奴才的本质特征——心眼小、眼眶浅。
梦布染色
典出《笑禅录》。
《圆觉径》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说:一痴人梦拾得白布一匹,紧紧持定,天明,即蓬头走往染匠家,呼云:“我有匹布做颜色!”匠曰:“拿布来看。”痴人惊曰:“啐!错了,是我昨夜梦见在。”颂曰:这个人痴不当痴,有人梦布便缝衣,更嗔布恶思罗绮,问是梦么答曰非。
把梦中的事当成现实,极深刻地揭露了痴人的贪心。梦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人们对某一事物朝思暮想,就在梦中相见。痴人梦见捡到白布,醒来还想抱布去染店染色,在贪心这一点上,痴人不痴也。
莫砍虎皮
典出《笑得好》。
一人被虎衔去,其子要救父,因拿刀赶去杀虎。这人在虎口里高喊说:“我的儿,我的儿!你要砍,只砍虎脚,不可砍坏了虎皮,才卖得银子多!”
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要去救他,就拿起刀赶去杀虎。那个人在老虎嘴里大声喊道:“我的孩子,你要砍,千万只能砍脚,不要砍坏了虎皮,那可以卖很多银子呢!”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作者在篇末“评列”中点明主旨那样:“死在顷刻,尚顾银子,世人每多如此,但不自知耳!”“不自知”的原因,在于私有欲蒙蔽了眼睛。世界上一切事物,只要到了其人眼下,就被确认是他的私有财产了,哪怕是正在吞食他的老虎也不例外。
牧竖拾金
典出《贤弈编》。
有牧竖子,敝衣蓬跣,日驱牛羊牧冈间,时时扼嗌而歌,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散逸不扰矣。
有一个牧童,破衣烂衫,蓬头赤足,每天赶着牛羊群到山冈郊野中去放牧,常常放开喉咙唱歌,他的思想自由自在,放牧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
有一天,牧童拾到了一铢钱,装在衣领中。从此以后,他的歌声逐渐消失了,牛羊也时常四面逃散,不顺从他的驯养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心中无私,便能“意自适”、“职亦举”。当牧童放牧放声高歌时,是由于他无忧无虑、心情坦然,而能享尽人生旷达的乐趣。而一旦私心内生,偶然拾钱一铢,即整天患得患失,六神无主,这不仅使他欢乐尽消,连牛羊也不再听他的话了。可见私有欲是坑害人性的本原。
牧羊而梦为王公
典出《苏东坡集》。
人有牧羊而复者,因羊而念马,因马而念车,因车而念盖。遂梦曲盖鼓吹,身为王公。夫牧羊之与王公,亦远矣;想之所因,岂足怪乎?
有一个牧羊的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从羊而想到马,从马又想到车,又从车想到车盖。回家后,就梦见自己坐在张着曲盖的马车上,两边吹奏着乐曲,已经成为王公贵族了。一个牧羊的人和王公贵族相比较,实在是差得太远了。这是由于他个人的梦想而引起的。难道有什么可奇怪的吗?
后人用这则寓言讽喻了得陇望蜀、贪欲无穷的人,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意识反映。
牛联宗
典出《笑林广记》。
牛郎以金钱万缗,载牛背,送到斗牛官交纳。牛忽逃逸下界,自顾形秽,不堪露俗;因思背上物颇多,不难连宗华族,夸耀乡里。遂往东海谒麒麟,告以意。麟曰:“予之角,予之趾,公子公族,岂汝触墙蠢物能混我公类乎?”叱之去。又诣西域青狮子,未及通谒,狮见其状丑劣不堪,大声一吼,遗臭满地,逃之荒野,无所适从。忽忆芦上长耳公,有同车之谊,往求之。长耳公曰:“南山有金钱豹者,虽托名雾隐,却广交游,仆愿为介。”遂同诣南山。长耳公见金钱豹,道牛之诚,称牛之可。豹初拒之,继见其背上物,笑曰:“相君之背,尚可联宗。且我家所以称豹变者,亦因在背上有金钱文耳,若虽无文,尚可以人力为之。”取其金钱,分皮上毛,编成文芒,异色斑斓,金光闪烁,迥异常牛;与资郎纳官捐职,顿换头衔者无异焉。长耳公熟视笑曰:“一破悭囊,便成俊物,即介葛卢来,亦闻声莫辩矣!”遂别去。豹自此引为同谱,而牛亦掉尾自雄。未匝旬,金钱尽脱,皮毛如旧。豹怒曰:“如此丑态,玷我华宗!”喧逐之。牛狂窘无措,仍投斗牛宫来,牛郎以鞭捶其背,诘其金钱何在?牛具以告。牛郎曰:“蠢哉畜类!若辈所愿与汝联宗者,缘汝有金钱耳!一旦钱尽,岂肯引泥涂中物为祖若父子之异子孙哉?”索其鼻,系诸牢后,人遂以“牢”名之。
牛郎用一万缗金钱,驮在牛背上,送斗牛宫去交纳。牛突然逃跑到下界,看着自己的相貌很污秽,对庸俗秉性颇感难堪,想到背上驮着的金钱多,跟豪门贵族之家联宗是不困难的,也可借此夸耀乡里。就去东海求见麒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它。麒麟说:“我的角,我的足,都和诸侯同族,难道能让你这样一头碰墙的笨蛋和我这公族相混同吗?”就把牛喝斥跑了。
牛又到西域去见青狮子。还没等通报进见,狮子见它奇形怪状,难以容忍,就大吼一声,吓得牛拉了满地臭屎,逃到荒野里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牛忽然想起住在芦上的长耳公,过去曾有共同拉车的交情,就去求它。长耳公说:“南山有一头金钱豹,虽然名义上托作隐士,但交游甚广,我愿替你作介绍。”就一同去南山。长耳公看见了金钱豹,拼命说牛的诚意,夸牛的好处。豹子开始拒绝,后来看见牛背上驮的金钱,就笑着说:“看见你的背,还可联宗。而且我家之所以称为豹变的,也是因为背上有金钱花纹呀!你虽没有花纹,还可用人力去创造嘛!”取下牛背上的金钱,分开皮上的毛,用钱编成光彩的花纹,五色灿烂,金光闪耀,简直是异乎寻常的牛了;这与富有人出钱捐官、顿时换了头衔并没有什么两样。长耳公注目细看,笑着说:“一破钱口袋,就成了俊美的动物,即使请介葛卢来,也辨认不清了!”说罢就辞别而去。
从此以后,豹子便把牛引作同宗同谱,而牛也摇摆着尾巴自鸣得意。但是,没过几天,牛身上的金钱全都脱落了,皮毛仍旧像从前一样。豹子大怒道:“像这种丑恶的形态,玷污了我家的华宗!”立即把牛叱逐出去了。
牛极度困惑而束手无策,仍然回到斗牛宫来。牛郎用鞭子抽打它的背,质询那些金钱弄到哪里去了。牛就原原本本地禀告了一遍。牛郎骂道:“你这畜生多蠢呀!豹子所以愿意和你联宗,是因为你有金钱罢了!一旦钱用尽了,它岂肯引你这生长在泥涂中的动物做它祖宗的不肖子呢?”
牛郎用绳子穿了牛的鼻子,把它拴在牢后头,于是人们就用“牢”称呼牛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金钱能“联宗华族”,也能害牛“金钱尽脱,皮毛如旧”。有钱则生,无钱则死,这原是旧社会的家常便饭。但是,金钱也并不是万能的,如牛遇到的麒麟、狮子这类有骨气的动物,它们坚守节操、理直气壮,根本没把牛背上的万缗金钱看在眼里,令人尊敬。而如伪装隐居的金钱豹,却见钱眼长,数典忘祖,甘愿与丑恶不堪的秽牛联宗同谱,灵魂何等卑鄙!至于牛之“金钱尽脱”、“仍投斗牛宫来”,并甘愿被牛郎“以鞭捶其背”、“索其鼻,系诸牢后”,这是它应受的惩罚。
寓言尖刻地嘲讽了那些被铜臭染污了灵魂的人。另外,名门世家瞧不起富商巨贾的暴发户,不屑与之联宗,是封建社会后期常有的现象,这故事似乎曲折地反映了这样一种意识。
牛尾狸
典出《燕书》。
赵山之中⋯⋯牛尾狸亦产焉。狸与肉间错,味旨甚。当林实秋肥,狸里饫之,其毛泽泽。狸自料为人所忌,穴山为宫,树石为棚,聚箨为墉,昼伏夜动,无隙可寻。老猎师嗾犬踪迹之,毁棚坏墉,而烟其宫。狸不能烟也,闭目冒火出,犬随毙之。
在赵山里,有一种牛尾狸。狸子的脂肪和肉交错相间,味甚甘美。当群树的果实在秋天成熟得肥美了,狸子吃得饱饱的,它的羽毛光滑润泽,非常好看。狸子自己料想会被人们所忌妒,便寻找一个山洞为屋,竖起石头搭成棚子,聚敛一些竹叶堵在洞口做垣墙,白天埋伏在窝里,黑夜出来寻找食物,让人们无隙可寻。
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师,他让猎狗按照狸子的脚印追踪跟来,捣毁了它的棚子,踏坏了它的垣墙,点起火来用烟熏它的窝。狸抵不住烟呛,闭起眼睛冒着火苗冲了出去,猎狗便跟在后面把它咬死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狸子无罪而见祸,是由于它的“与肉间错,味旨甚”;还由于它的羽毛泽泽,并且“为人所忌”。作者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以为无辜,殊不知从己召也”。
狙公养狙
典出《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喜爱猴子,养了一大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很顺狙公的心意。狙公设法减省家人的口粮,以满足猴子的要求。
没多久,家里的口粮短缺了,准备限制猴子的食粮。他害怕猴子不顺从自己,便先欺骗它们说:“给你们橡子吃,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听了嫌少,纷纷跳起来,非常恼怒。
过了一会,狙公又改口说:“以后给你们橡子,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都俯伏在地上,十分高兴。
“狙公养狙”一方面说明猴子的愚蠢,心目中有偏见,往往使自己受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狙公的诡计多端。
妻怒而去
典出《说苑·正谏》。
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及,其妻怒而去之。
臣知其旷也。
当采桑的季节,我邻家的丈夫和他妻子一同到田野里去。丈夫看见桑林里有一个采桑的姑娘,便去追逐她,结果没有弄到手。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他而去了。
我笑这邻家的丈夫反成了一个没有妻子的男人了。
这个寓言的普遍意义,是叫人不要贪图非分,如果有过多的非分贪图,恐怕连分内的东西也要失去的。赵简子举兵攻齐,下令三军,有敢谏阻的,罪至死。有被甲之士名叫公庐的,望见简公,仰天大笑。简公问他笑什么。公庐便讲了“妻怒而去”这个故事,最后解曰:“臣笑其旷也。”这是说“赵简公不但攻齐不会得手,归来恐怕连赵也保不住”。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便说:“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岂辱马医
典出《列子·说符》。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
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
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
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齐国有一个贫穷的人,时常在城市里讨饭。
城里的人讨厌他老是来讨饭,谁也不给他东西吃。他就到田氏家的马棚里,跟随着马医做杂活混口饭吃。
城里人们看见了就戏弄他说:“跟随着马医吃口剩饭,你不感觉到耻辱吗?”
乞儿说:“天下的耻辱莫过于讨饭,讨饭我都不感觉到耻辱,跟随马医又算得了什么耻辱呢?”
这则寓言深刻地戳穿了私有制剥蚀人的同情心。看这“小市民”多么奇怪:“众莫之与”,而又笑人家“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真是一幅小有产者的讽刺画。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典出《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前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写的一篇文辞华美的赋。苏轼在这篇赋的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流逝的一切如同这江水一样,然而它又没有因流去而消失,始终还是一江的水;圆缺的东西好像月亮一样,然而它并没有减少或增长,始终还是一轮月亮。如果从变的一面来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没有穷尽。然而这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况且天地中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就是一根毫毛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听风成为声音,眼看明月成为景色,拿取这个没有止禁,使用这个不会枯竭。这虽然是造物者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但也是我和您所共有的。”
后人将“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这个典故引申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喻非常丰富,取不完,用不尽。
三虱相讼
典出《韩非子》。
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猪身上,相互争吵起来。
这时,另外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它们争吵不休,便问道:“你们为什么争吵呢?”
三虱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美的地方。”
那只虱子听了,说:“你们难道不忧虑腊祭的时日即将来临吗?到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便要被杀掉煮熟成为祭品,你们不趁机吮吸它的鲜血,还争吵什么呢?”
虱子们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吮吸着猪血。
后人用“三虱相讼”的这个典故说明一切靠剥削过活的寄生虫,在对待被压迫者的态度上从来是既争夺又勾结。
杀鸡取卵
典出《伊索寓言》。
在古代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人,家里喂养一只母鸡。他每天拿鸡下的蛋去卖钱。然而卖鸡蛋的钱毕竟有限,不够他花销,所以他整天苦思苦想,妄想能有一天发大财。
一天清晨,他照例去鸡窝,摸鸡蛋。他将母鸡刚下的鸡蛋托在手上:“嗬,鸡蛋怎么这样黄呀?”原来这枚鸡蛋与别的蛋不同,它的蛋皮是金黄色的,还有一点发亮。他突然放声大笑:“哈哈,这是金蛋呀!我发财的时运到了,这鸡肚子里一定有很多金蛋,不然怎么会下金蛋?!”
他回屋拿起尖刀,一刀将母鸡杀死,剖开鸡肚子,又小心翼翼地切开鸡胃、鸡肠,甚至把鸡血管也翻腾一遍,然而什么东西也没有发现。不用说金蛋,就是铁蛋也没有一个!他失望了。他倚在门框上悲哀地自言自语说:“全完了!连一只下蛋的母鸡也没了!”
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一句“杀鸡取卵”,作为现代汉语的成语用以比喻贪得无厌的人营求暴利,也比喻贪图眼前微小利益而损害长久利益。
诗人无耻
典出《七修类稿》。
近见金华一友,惯游食于四方,以卖诗文为名,而实干谒朱紫。有私印一颗,其文云:“芙蓉山顶,一片白云。”其自拟清高如此。友人商履之嘲曰:“此云海日飞到府堂上。”闻者绝倒。
最近看见金华的一位朋友,经常游食在四方,以卖诗文为名,而实际却想借此求请高官显贵。他有私人印章一颗,上面刻的文字是:“芙蓉山顶,一片白云。”他自比清高如此。
友人商履之嘲笑他说:“这片云彩天天飞到官府的厅堂上!”
听说这话的人都为之大笑而不能自持。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道路是:“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即或他们身在江湖,也是心系魏阙,想走终南捷径,像孔子那样待价而沽。一片白云天天想飞到官府的厅堂上去,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虱处中,以为吉宅
典出《晋书·阮籍传》。
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中!
有一群虱子,寄居在人的裤子里,它们藏身在棉絮中,躲在裤子的线缝里,饿了爬出来,吃人的血,自认这是个安全的住宅。它们行动不离衣缝,更不敢离开这条裤子,自以为行为很合规矩。它们一生一世,不知道有更广阔的天地,更不知道,外界和这条裤子是有关联的。有一天,发了大火灾,整个城市烧毁了,虱子处在裤中,即不知道火灾的征兆,当然也逃不掉灭亡的命运。
阮籍认为:人处在一个城市里,大而言之,处在一个国家中,见识的浅陋,是和处在裤中的虱子一样的。
后人用“虱处中,以为吉宅”这个谚语比喻人们见识的狭隘,不知祸患。
豕虱濡需
典出《庄子·徐无思》。
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有种苟且偷安的东西,就是寄生在猪身上的那些虱子。
它们选择在粗疏的毛鬃之间回旋,自以为占据的是帝王宽广的宫廷和园林,扬扬自得;拥挤在股胯蹄脚和乳房之间曲深隐蔽的地方,还以为得天独厚地生活在宁静富饶的乐园。
却不知,一旦屠夫到来,动手屠宰,点火燎毛,自己将和猪一起同归于尽。
“豕虱濡需”这个典故告诉人们,那些在个人小天地里苟且偷生、自我陶醉的人,就像猪身上的虱子一样,不会有什么好命运。
十八罗汉
典出《笑府》。
有掘地得金罗汉一尊者,乃以手凿其头不已,问:“那十七尊何在?”
有个人挖地,无意之中挖出一个金罗汉,便用手连连敲着金罗汉脑袋问:“那17个在哪里?”
后人用“十八罗汉”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主观主义者。
石牛粪金
典出《刘子·贪爱》。
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从前,四川西部有个蜀国,它的君主生性贪婪,秦国国君惠王了解了蜀侯的为人,就想利用蜀侯的弱点去讨伐它。蜀国的道路险峻,山岩陡峭,涧水深急,进兵的路线不通。惠王于是请人雕琢一只石牛,把很多的金银绸缎放在牛屁股后面,宣称这是石牛屙的。派人告诉蜀侯,要把这举世罕见的宝贝送给他。蜀侯贪得无厌,于是挖开悬岩,填平山谷,派遣5个壮健的勇士去迎接石牛。哪里知道,秦国人早已率军队暗暗地跟在石牛后面,一到山路打通,秦军就一拥而进。蜀侯因此国灭身亡,被天下所取笑。
因为一心想占小便宜,结果反而吃了大亏。故事劝诫人们:切莫贪小失大,因利忘害。
蜀贾三人
典出《郁离子》。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有3个四川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个商人专门选质地优良的药卖,计算买入的成本而卖出,并不漫天要价,也不过分赚取利润。另一个商人,则把质地优良和低劣的药材放在一起卖,至于价钱的贵贱,只看买药者的愿望而定,而且还顺应买药人说“这是好药那是次药”的说法应答着。还有一个商人,不选取质地优良的药材,只是贪多,卖时贱价处理,买药人要求多拿点他就增添一点,并不计较。于时,买药人纷纷争赴他的家门,把门槛都踏破了,每月一换,过了一年就发了大财。那个兼卖好药和次药的商人,买他药的人略微少一些,但过了两年也富裕起来了。只有那个专门选取良药的商人,把地摊摆在大太阳底下,也像夜间一样冷清,有时早晨吃过饭,晚上就没有吃的了。
后人用这则寓言揭示了旧时商人的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卑鄙手段。作为一个商人,他越是“不取良”,并“贱其价”,再装出一副“请益则益之”的假慈悲面孔,他就能够赚大钱,甚至会被买者挤破了大门;相反,做一个忠实商人,他售货“专取良”,又“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虽“肆日中”,也将落个吃了早饭顾不上晚饭的可悲下场。欺诈者为贤能,忠廉者为痴呆。封建社会中官场生活的黑暗现状,极其类似此种商人行径。
束氏狸酹
典出《龙门子凝道记》。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狸,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以去。狸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奋掷而出。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他对世间的东西都不喜好,唯独爱养猫。猫,是捕老鼠的动物,他养了一百多只,家里周围所有的老鼠都被捕完了。猫没吃的了,饿得整天嚎叫,束氏只好每天到市上买肉给它们吃。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经常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只知道饿了就叫,一叫就得到肉吃,吃完了肉就安闲舒适地走走,非常欢欣愉快。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中正遭鼠患,老鼠成群结队的出来乱窜,甚至跌落到水瓮里去,他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回去。猫看见老鼠有两只耳朵高高竖着,眼睛突露像黑漆一样贼亮,有红色的胡子,唧唧吱吱地乱叫,便以为是什么怪物呢,所以只是沿着老鼠走过的路慢慢地爬,不敢下去捕捉。这读书人生气极了,就把猫推到老鼠堆里去。猫害怕极了,只对着老鼠嚎叫。过了一会儿,老鼠估计它没有什么本领,就去咬它的脚,猫吓得奋力一跳,返身逃跑了。
作者的本意,原在讽刺宋末“冗官冗兵”的腐败现象,说“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哉”!军队过分地享乐腐化,是打不了仗的,所以一旦遇到民族危难,就束手无策,丧权辱国。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凡是过分享乐、久处舒适环境,就会消磨和改变人们的战斗意志,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贪得无厌
典出《史记·赵世家》。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三国攻晋阳,岁余⋯⋯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知伯是战国时代野心勃勃的人,不断想扩展自己的土地。有一次,他联合赵、韩、魏三国的兵,去攻打中行氏,把中行氏灭掉,侵占了中行氏的领土。他休息了几年,又派人去向韩国要求割地,韩国怕他,给了他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知伯很欢喜,又派人去向魏国要求割地,魏国本想不给,但怕他起兵攻打,只好也和韩国一样,给了他一块土地。知伯更欢喜了,又派人到赵国去,要求割让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王不给他,知伯暗中勾结韩、魏两国去征伐赵国。赵襄王采纳了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去住,准备充足的粮食和兵器去抵抗知伯。知伯把晋阳围攻了3年,始终没有办法攻打下来。这时赵襄王的粮食差不多要完了,着急起来,于是又叫张孟谈去游说韩、魏两国,建议他们联合赵国,倒戈攻打知伯,韩、魏答应了。赵国乘夜出兵,韩、魏两国也响应,结果把知伯击败,杀死了知伯,最后弄得身死地分。那时的人,都讥笑知伯是“贪得无厌”的报应。
后人用“贪得无厌”指贪求权势、财利的愿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贪贿无艺
典出《国语·晋语八》。
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春秋时,有一个叫叔向的人去见韩宣子。韩宣子对他说:“我名义是卿(古代国君之下的一种官衔,分为卿、大夫、士三级),位在国君之下,可财富却不多。”叔向听了,马上向韩宣子表示祝贺。韩宣子感到奇怪,问道:“我现在已经不能同卿大夫们平起平坐了,正在为此事发愁,你为什么反而向我祝贺呢?”
叔向说:“从前,栾武子做上卿的时候,才有一百个人,二百顷地,家里没有什么祭祖用的器皿,他只是按照先王的法令和德行办事。这种行为被远方诸侯听说了,都来同他交朋友,连住在西方和北方的部族也来归顺他。可是到他儿子桓子继位以后,十分横暴又大肆挥霍。他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种行为本来应该受到惩罚,只是因为他父亲的德行,才没有受到灾祸。现在,你就像当年的栾武子那样,没有很多财富,我认为这样你就可以实行德政,不致遭到灾祸,所以向你祝贺。”
后人将“贪欲无节”转为“贪贿无艺”,用以比喻贪污受贿没有止境。贿:财物;艺:限度,尽头。
贪狼食肉
典出《聊斋志异·狼》。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以刃,则稍却,即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蹑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众,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有个屠户卖肉归来,天色已晚。忽然,一只恶狼走来,窥视着他担中的剩肉,显出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这只狼,人走它也走,紧跟不舍,一直尾随了好几里地。
屠户用刀吓唬,狼稍稍退却;等他转身一走,就又跟上来。屠户没办法,心想,狼要得到的是肉,不如暂且把肉悬挂在树上,明天一早再来取走。于是就用肉钩勾住肉,踮起脚尖挂在树枝中间,并向狼示意担子已空,恶狼这才停止跟踪。
第二天黎明时,屠户返回来取肉,远远望见树上悬挂着一个很大的东西,像人吊死一样,心里十分害怕。他提心吊胆地走近,才发现是只死狼。抬头细细一看,只见恶狼嘴里含着肉,肉钩刺穿了它的上腭,好像鱼吞食了钓饵一样。
“贪狼食肉”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贪婪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桃符与艾人
典出《东坡志林》。
桃符仰视艾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桃符抬起头望着艾人骂道:“你是多么下贱的东西,却敢于这么狂妄地住在我的上面?”艾人低着头回答道:“你已经半截身子埋进土里去了,还跟我争什么呢?”桃符大怒,双方反复争吵不休。门神从旁解劝道:“我们都算是没有出息的人,正在依傍别人的门户过日子,还有什么闲工夫来闹这种无谓的意气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有的人本来是靠着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过日子的,而相互之间,却又热心于个人名位之争,可怜亦可笑。
剜股藏珠
典出《龙门子凝道记·秋风枢》。
海中有宝山焉,众宝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急沈之,否则连我矣。”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海里有座宝山,有许许多多奇珍异宝,交错杂陈,藏在里边,光芒四射,耀人眼目。
有个航海的人得到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乘船把它运回家。航行不到百里,突然风起浪涌,船身颠簸,只见一条蛟龙在海涛中出没,样子十分可怕。船工劝他说:“蛟龙是想得到那颗明珠啊!请您赶快把它沉入水中,否则就会连累我了。”航海的人心中左右为难:丢掉吧,实在舍不得;不丢吧,情势所迫,又怕大难临头。于是,剜开大腿上的肉,把珠子藏了进去。风浪也随即平息下来。
这个航海人回到家里后,取出了明珠,但不久,便由于大腿上的肉溃烂而死去了。
“剜股藏珠”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做事情切不可轻重倒置。
卫人嫁子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高。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卫国有个人,在他女儿出嫁时嘱咐说:“到婆家必须自己多攒些私房钱。给人家做媳妇被休是常见的事。那些能够白头到老的人,只是侥幸而已。”他的女儿因此就多积私房钱,她婆婆认为私房钱积累太多了,因而休弃了她。卫人的女儿带回娘家的私房钱,比她出嫁时的嫁妆多几倍。她的父亲不责备自己教育儿女的错误,反而却自以为这种增加财富的办法很聪明。
今天,一些做官的人都是这类人呀!
后人用“卫人嫁子”的这个典故讽刺那种昏聩、自恃聪明、自欺欺人的人。
蚊虫结拜
典出《嘻谈录》。
蚊子结拜,城中蚊子是把弟,乡下蚊子是把兄。把兄谓把弟曰:“你城中大人,珍馐适口,味美充肠,肌肤嫩而腴,尔何修有此口福?我乡下农夫,藜藿充饥,糠秕下咽,血肉粗而浇,我何辜甘此淡泊?”城蚊曰:“我在城中,朝朝宴会,日食肥甘,甚觉餍腻。”乡蚊曰:“你先带我到城中祗领大人恩膏,然后带你到城外遍尝乡中风味。”城蚊应允,把乡蚊带至大佛寺前城中,指哼哈二帅曰:“此是大人,快去请吃”。乡蚊飞在大人身上,钻研良久,怨之曰:“你们这大人倒真大,却舍不得给人吃。我使劲钻了半天,不但毫无滋味,而且连一点血也没有。”
两只蚊子结拜为兄弟,城中的蚊子是把弟,乡下的蚊子是把兄。
把兄对把弟说:“你们城中的大人们,山珍海味十分适口,用美好的食物充填胃肠,所以肌肉皮肤长得又嫩又胖。你是修了什么德,能有这样的好口福呀?我们乡下农夫,用野菜豆叶充饥,糠皮瘪谷往下咽,血肉生得粗且瘦,我是犯了什么罪,甘心过这种恬淡寡欲的生活呀?”
城中的蚊子说:“我在城里,天天赴宴会,时时吃美味的食品,觉得饱胀腻烦了!”
乡下的蚊子说:“你先带我到城里去敬领大人的恩德膏血,然后我再带你到城外去遍尝乡里的风味。”
城中的蚊子答应了,就把乡下的蚊子带到大佛寺前,指着大门口的哼、哈二帅说:“这是大人,快去请吃吧!”
乡下的蚊子飞到大人身上,用尖嘴钻了很久,埋怨城中的坟子说:“你们城里的大人,块头倒真大,却舍不得给人吃。我使劲用嘴钻了半天,非但丝毫没有滋味,而且连一点血也没有。”
这则寓言把城中权贵大人的“守财奴”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瓮算
典出《施注苏诗》。
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于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有一个贫穷的士人,家产仅有一只瓮,夜里常守着它睡觉。
一天晚上,他心里思念着:如果求得富贵,我当用许多钱财,营造田宅,蓄养女乐,添置高大的马车,加置巨形的车盖,总之,一凡需用,没有不具备的。他反复在胸中思念着,竟不知不觉、欢乐畅快地跳起舞来,于是一脚踏破了瓮。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珍惜眼前,切忌得陇望蜀。
卧寝之旁,岂容他人鼾息
典出《宋史·徐铉入聘》。
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宋朝初年,宋太祖统一中原地带后,又灭南汉、灭蜀国、平湖湘,接南塘,以期统一全国。南唐派宰相徐铉来做说客,希望说服宋太祖不要进兵。徐铉博学,有干才,而且极善辩论。这次来见宋太祖时,日夜计谋,该说些什么,怎么讲才有理、有利,想得很细致。宋太祖的大臣们事先告诫太祖说:“这个人不好对待,要充分准备。”宋太祖笑道:“不怕,你去叫他来。”徐铉一来,叩见后,就说:“南唐主无罪,您师出无名。”太祖说:“你讲充分些。”徐铉说:“南唐服事宋朝,如儿子孝敬父亲,一点过失也没有啊!为什么攻打它?”说了又说,引申发挥,讲了无数道理。宋太祖等他说完,笑道:“你说的很有道理。你把南唐比成宋朝的儿子,那么,你说说看,父子变成两家,合不拢来可以吗?”徐铉张口结舌不能答,只好回去。
不久,南唐被攻危急,南唐主又派徐铉来,再三说南唐无罪,而且责备宋朝太欺侮人,愈说声音愈响。宋太祖大怒,手按着剑喝道:“不要讲了。南唐有什么罪呢?没有。但是,天下一家,‘卧寝之旁,岂容他人鼾息’?”徐铉灰溜溜地走了。
“卧寝之旁,岂容他人鼾息”,在自己睡觉的床铺旁边,不容许别人呼呼大睡。
后人用“卧寝之旁,岂容他人鼾息”这个典故比喻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不许存在其他势力。
梧树不善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这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邻父有一位邻居,院中有棵枯死的梧桐树。邻父告诉他说:“这棵梧桐树预兆不详。”邻居便马上把它砍倒。
邻父于是登门讨取烧火柴。邻居听了,很不高兴,说:“邻居居心这样险恶,怎么好做邻居呢?”
邻父的这种卑劣伎俩,完全是利欲熏心所致,要不要讨取烧火柴,不应该编造枯梧树吉祥不吉祥的谎言。
“梧树不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用谎言欺骗别人,靠诈骗谋取私利,一定会很快暴露自己,被人们识破。
先炊者先餐
典出《聊斋志异·寄生》。
谚云:“先炊者先餐。”
大名府有个姓张的富人,他的女儿名叫五可,极美而且聪明。一天去上坟,路上遇见一个名叫王寄生的秀才,回去对妈妈说了这事。她妈妈听她语气是看中了寄生,就请媒婆于媪去探听对方的状况。哪知王寄生因从未见过五可,不愿凭媒人一句话就允婚。这日王寄生梦见一女郎穿松花色细褶绣裙,比神仙还美,问她姓名,她说:“我就是五可啊!”正握手亲近,忽然醒了,而她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大奇,于是请于媪来,谋求一见五可。于媪和他约定,第二天午后想法把五可引出门来,让他看个清楚。第二天,王寄生去了,一看,五可容貌衣裙竟和梦中所见一样,大喜,于是决定派媒人去求婚。谁知媒人回来说:五可刚刚和邻村张家订婚。寄生懊丧之极,病倒了,瘦得只剩把骨头。恰恰这时,于媪忽然来了,看他病成这个样子,惊问道:“怎么忽然病了呢?”寄生泪下,述说失望之苦。于媪笑道:“呆子,前些时人家求上门来你不要,现在又想人家。虽然如此,还来得及。五可订婚,只是口头商订,并没有文约,谚云:‘先炊者先餐。’你立刻去下聘礼,写婚约,准成!”寄生大喜,病立即好了,去下聘果然成功。结婚后,五可说:“我曾做梦,梦到你家,今天一看,房子竟和梦中无异。”两人一算时间,正是寄生梦见五可的同一天。于是问到五可为什么说已和张家订了婚,害他大病一场。五可说:“那你为什么当时不答应婚姻呢?要知道由于你的拒绝,我也曾大病一场啊!就不许我也报复一次吗?”寄生大为感动,从此夫妇过着美满的生活。
“先炊者先餐”意思是:谁先煮饭谁先吃。
后人用“先炊者先餐”这个典故比喻凡事都有先来后到。
象箸玉杯
典出《韩非子·喻老》。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以土,必将犀玉之杯。
从前殷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太师箕子为此十分担忧。箕子认为:有了象箸筷子,就不会再用土瓷羹器了,必定要用犀玉做杯,才能相配;有了象箸玉杯,就不能再盛普通的食品了,而必须盛以旄象豹胎;吃食都这样讲究,住茅屋穿短褂子就当然不行了,那就得锦衣九重了,广室高台了。有人问箕子为什么这样为纣王担忧。他说:“这样下去多么危险啊,我怕因此而走向灭亡啊!”果如箕子所料,没有多久,纣王公然就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殷朝因而灭亡了。
后人用“象箸玉杯”表示用象牙来做筷子,用玉石做酒杯,用来形容极度奢侈的生活。
心劳日拙
典出《谐语》。
苏曰:贫家无阔藁荐,与其露足,宁且露手。佯谓人曰:“君观吾侪,有顷刻离笔砚者乎?至于困睡,指犹似笔也。”小儿子不晓事,人问:“每夜何所盖?”辄答云:“盖藁荐。”嫌其太陋,挞而戒之曰:“后有问者,但云盖被。”一日,出见客,而荐草挂须上,儿从后呼曰:“且除面上被!”——所谓“作伪心劳日拙”者也。
苏东坡说:有一个贫穷汉,夜里睡觉连一领宽阔的草垫席子都没有。他想,与其露着脚,还不如露着手,便假装对人们说:“您看我们,有一时一刻离开笔砚的时候吗?即使在睡觉的时候,我们的手指也还像笔一样露在外头。”
贫穷汉有个儿子不懂事。人们问他:“你们家每天夜里盖什么睡觉呀?”他立刻回答说:“盖草垫席子。”贫穷汉嫌太寒碜,就把孩子打了一顿,又告诉他说:“以后如有人再问你,就说是‘盖被子’!”
有一天,贫穷汉出外会见客人,有一根垫席的茅草挂在他的胡子上。儿子急忙跟在身后呼叫着说:“赶快把你脸上的被子拿下来!”——这就是所谓“作伪心劳日拙”的例证呀。
贫者本来很穷,却要装作富有,结果,欲盖弥彰,心劳日拙,更加露出可怜的穷酸相。这种贫者和一般的穷人不同,他们或刚刚破落,富人乍穷;或读书难觅功名,穷困潦倒。经济上虽已贫困,思想上却还在做富贵的迷梦,因此常常演出这种使人既可笑又可怜的悲剧。
宴安耽毒
典出《左传·闵公元年》。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呢,不可弃也。宴安耽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春秋时,齐桓公做诸侯的盟主,在鲁闵公元年,东北方的狄人向邢国侵略。在这以前,邢国已经被狄人围攻过一次,这次又被围攻,邢国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只有派人向齐国求救。当时在齐国执政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管仲,他接到邢国的告急公文后,向齐桓公说:“戎人和狄人都是像狼一样凶狠的民族,我们不能够让他得到满足;邢国是周公的后人,和我们同是周天子的诸侯,关系是非常亲近的,所以不能放弃援救的时机。一个国家是不应该经常沉浸在安乐中的,如果我们长年在安乐中过日子,它会造成像耽毒一样猛烈的效果,这样会影响君王的霸业⋯⋯因此我请求君王出兵救邢。”齐桓公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出兵援救邢国。
宴安:安于享乐;耽:与鸩同,是一种毒鸟,相传它的羽毛有毒素,将之浸酒,人饮后立死。后来的人便将管仲的这句话——“宴安耽毒,不可怀也”引为成语“宴安耽毒”,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个人终年安于享乐的环境中,就像喝毒酒自杀一样。
烟气难餐
典出《楮记室》。
唐乾符中有豪士承籍勋荫,锦衣玉食,极口腹之欲。尝谓门僧圣刚曰:“凡以炭炊饭,先烧令热,谓之炼炭,方可入炊;不然,犹有烟气,难餐。”及“大寇”先陷洛,财产漂尽,昆仲数人与圣刚,不食者三日。“贼”退,徒走往河桥道中小店买脱粟饭,于土同食,美于梁肉。僧笑曰:“此非炼炭所炊。”但惭恧而无对。
唐朝乾符年间,有个富豪承袭了祖先的爵禄,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把人间的一切好东西都吃厌了。
他经常对门僧圣刚说:“凡用炭做饭,先要经过烧炼,去掉黑烟,得到的就是煤炭,才能用来煮饭。不然的话,饭里有烟气,十分难吃!”
有一年,造反的农民军攻占了澶水、洛水一带,富豪的全部财产损失殆尽,只剩得弟兄几人和圣刚一起狼狈逃窜,躲藏在荒山野谷,整整三天没有吃东西。
农民军撤出后,他们徒步到河桥道中的一个小店里买来米饭,用手抓着连泥带土一起吞食,感到比精米肥肉还要香甜。圣刚笑着说:“老爷,这可不是用炼炭烧熟的饭啊!”
“烟气难餐”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剥削阶级锦衣玉食,并不是天生的高贵,当农民起义的霹雳粉碎了他们的天堂时,他们的所谓尊荣、排场就立刻露出了原形,一钱也不值了。
燕雀处屋
典出《孔丛子·论势》。
燕雀处屋,子母相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燕雀在屋檐下营巢筑窝,安了家。它们子母相哺,快乐自得,自以为安逸舒适,永无忧虑了。
一天,烟囱冒出来的火苗蹿上房顶,檩椽慢慢被引着了。燕雀若无其事,一如往常,不知大祸就要临头了。
后人用“燕雀处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居安思危,何况所居欠安?在和平时期,切不可忘记虎狼在前。
羊裘在念
典出《迂仙别记》。
乡居有偷儿,夜瞰公室,公适归遇之,偷儿大恐,弃其所衣羊裘而遁。公拾得之,大喜。自是羊裘在念。入城,虽丙夜必归。至家,门庭晏然,必蹙额曰:“何无贼?”
乡里有个小偷,夜里去窥探迂公的卧室,迂公恰好回家碰上了,小偷大吃一惊,丢下他身上穿着的羊皮袄逃跑了。迂公拾起羊皮袄,非常高兴。
自那以后,迂公心里天天念着羊皮袄事件。每次进城,虽迟至半夜三更,也必要回家。到了家门口,看到门庭安然无事,总是皱起眉头叹息着说:“为什么没有贼呢?”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偶得意外之财,便天天想入非非,冀得重获,是愚上加愚。因为迂公没有想到:遇到小偷,是极其偶然的事,而遇到小偷重获羊裘,更是千载难逢。没有贼原本是件好事,假如天天有贼,又不能发觉,不知要丢失多少东西;若再碰到,贼急行凶,赔上一条老命,岂不更加得不偿失了吗?要看到“贼”与“损失”是常常联系着的,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不可陷入片面性。
夜狸取鸡
典出《郁离子》。
郁离子居山,夜有狸取其鸡,追之弗及。明日,从者其入之所,以鸡,狸来而絷焉。身缧而口足犹在鸡,且掠且夺之,至死弗肯舍也。郁离子叹曰:“人之死货利者,其犹是也。”
郁离子居住在山中,夜里有只野猫偷吃了他的鸡。第二天,随从的人在野猫进来的地方装上捕兽工具,用鸡做诱饵。当天晚上用绳索捆住了野猫。野猫的身子被绳索拘禁着,而它的口和脚却还在那里捉鸡,一面抢一面夺,一直到死都不肯舍弃那只鸡。
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人们死于追求钱财货利的,正像这只野猫一样呀!”
后人用这则寓言说明要钱不要命,舍本逐末,贪小失大,其后果是可悲的。
一狐之腋
典出《史记·赵世家》。
简子曰:“大夫无罪。吴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春秋末期,有一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国君掌权,但实权往往操在一些有势力的卿和士大夫手中。晋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公元前511~前475年,晋国的国君是晋定公,但大权却掌握在赵鞅、范氏、中行氏这些卿的手中。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发生了内讧。在内讧中,赵鞅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扩大了自己的封地,为以后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他是一个机智谋略,善于用人处事的贵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在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国军队时,赵鞅誓师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结果鼓舞了军心,激励了士气,大获全胜。
赵鞅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周舍。此人为人耿直,经常很直率地给赵鞅提意见,声称自己愿意做一个“鄂鄂之臣”,因而很得赵鞅的赏识。后来,周舍死了,赵鞅非常难过,每次上朝都表现得很不高兴。大夫们见此情形,都来问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得罪了他。赵鞅说:“你们没有得罪我。但是,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值钱,现在朝廷之上,只是听到你们唯唯诺诺的顺从,听不到周舍据理直谏的声音了,所以我才闷闷不乐。”
后人用“一狐之腋”比喻珍贵的物品。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典出《夜客丛书》。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寺有个老和尚名叫怀海禅师,他非常热爱劳动。凡是种菜、种田的时候,他总是比大家做得多。众和尚看他那么老了,又是方丈,都劝他少干一些,他不听。有一天又要劳动了,大家事先把怀海禅师的劳动工具偷偷藏了起来,让他无法去劳动。哪知怀海禅师整整一天不吃不喝,找个不停,大殿、食堂、地窖,什么地方都找遍了,累得更厉害。从此,全寺传遍了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事,再也不敢不让他去劳动了。
后人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典故比喻一天不劳动,一天便没有饭吃。
以备不生
典出《吕氏春秋·遇合》。
人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
其父母以为然,于是令其女常外藏。
姑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
妇之父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
有个女子要出嫁,有人告诉她的父母说:“嫁人不一定能生儿子。衣服财物可以设法在外面偷偷存藏一些,以便准备着不生儿子被休回来。”
她的父母以为很对,于是便叫女儿常常把衣服财物偷藏在外面。
婆婆公公知道了这件事,说:“给我家做媳妇,却有外心,要不得!”因而便休了她。
这女子的父母,还认为给自己出主意的人是对他们忠诚,一辈子感谢他,却不问女儿所以被休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寓言的主旨在于揭示:明明上了当,还要终身善之,可以算是不辨是非,不识好歹,糊涂至极,至死不悟。
盈成我百
典出《金楼子》。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
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事故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楚地有一个富人,家里放牧的羊有99只,他想凑足百数。为此,他遍访了城镇乡里的亲友近邻。
他有一个邻居,家中很穷只有一只羊,这个富人便去拜访说:“我已有了99只羊,现在您把这一只羊送给我,就可以让我凑满100,这样我的牧羊数字就够足数了!”
这则寓言揭露了为满足个人欲望而不顾别人死活的可耻行径。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典出《明朝佥载》。
谚语讲“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唐朝,吏部是管理官员的选用和升迁的,权很大,主要长官是尚书,其下为侍郎。有个名叫郑的人,担任吏部侍郎,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有钱的候选人,缴纳贿赂后立刻分到好位置,没钱的人一等几年,也不分配。这时有个候选官已经等了两年了,心里又气又急,这天就在鞋上系上一百多个钱,一走一晃地去见郑。郑见了很奇怪,指着钱说:“你怎么把它系在脚上?”那人说:“谚语讲‘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因为寸步难行所以才系上它啊!”郑听了,知道是讽刺他,面红耳赤,心中恼怒,口头上应酬了一下,事后干脆把那人的候选资格也取消了。
后人用“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这个谚语比喻社会风气不正,贿赂成风。
予取予求
典出《左传·僖公七年》。
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申侯,因为能说会道,献媚于楚文王,楚文王非常宠信他。他是一个专爱贪利而永不知足的人。楚国的人都痛恨他。后来楚文王病得快要死了,便将申侯叫来,以最好的玉赐给他,并说:“只有我最了解你,你为人贪爱财利,而且永远不觉得满足,从我这里要了这样又求那样,但我并不加你的罪。将来楚国的君主可不能这样待你了,他们会要判你的罪的。我死后,你必须迅速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没法收容你的。”楚文王死后,申侯出奔到郑国。最后被郑文公给杀了。
后来的人,便将楚文王封申侯时说的这一句话引为成语,形容一个人贪得无厌,要了这样又要那样,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鱼目混珠
典出《玉清经》。
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满愿,他买了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又大又圆,光彩耀眼,惹人喜爱。满愿把这颗非常珍贵的珍珠,精心地收藏起来。满愿有个邻居,名叫寿量。有一次,他拾到一个鱼眼珠,自以为是颗珍珠,于是也精心地收藏起来。
后来,有人生了病,需要用珍珠配药才能医治,于是用很高的价钱到处收买珍珠。满愿知道后,就把自己珍藏的珍珠拿了出来,寿量也把自己珍藏的鱼眼珠拿了出来。满愿的珍珠,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寿量的鱼眼珠,虽然也很大很圆,却黯淡无光。两个放在一起,立刻就能辨出真假。寿量把鱼的眼珠当成珍珠收藏、出卖,真是“鱼目混珠”。
成语“鱼目混珠”的意思是说,鱼眼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
越人溺鼠
典出《燕书》。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复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老鼠喜欢夜间出来偷吃谷子。有个越国人有意把谷子放在一个罐子里,任老鼠去吃,不加理睬。因此老鼠便把它的同类招来,到罐子里吃谷子,每次都要饱餐一顿才回去。
有一天,越人把罐子里的谷子换成水,到了夜晚,老鼠又都一起来,一个接一个地跳进罐子里,结果全部被淹死了。
“越人溺鼠”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智谋,在生产建设中,要苦干加巧干。
张良卖剪刀
典出民间故事。
秦朝末年,张良因刺杀秦王不成,隐姓埋名,逃到下邳城(今江苏睢宁西北),跟铁匠朱侉子学打剪刀。朱侉子先让他卖剪刀,每天十把,卖完了到铁匠铺吃饭。
有一天,生意不好,都散集了,张良才卖掉9把。他拿着剩下的一把剪刀,4个城门都走遍了,还是没有人要。天色已晚,月亮出来了。张良又来到城东门的圯桥上,只见一位老人盘腿坐在桥上赏月。张良上前问道:“老伯伯,您买剪刀不?”老人没有搭理他,起身便走,不料他的靴子掉到桥下。张良连忙下桥给他拣上来,赔礼说:“怪我惊动您了!”老人把脚一伸,说:“穿上!”张良一心想卖掉剪刀,便捺着性子给他穿上。老人站起来,把袖子一甩,一声不吭地走开了。张良可火啦!他操起剪刀要找老人评理。不料老人抽身回来,一抄手,夺下张良的剪刀,说:“好小子!柔中有刚,是块好材料呀!”张良听了,脸刷地红了。他见老人举手有功,便要磕头拜师。老人扶起张良,说:“真要认我为师,5天后早上到这座桥上来。”
到了第5天,鸡刚叫两遍,张良就来到圯桥上。可是老人早已站在桥头啦,他责备张良说:“你跟老年人相约,就该早点来,怎么叫我等你呢?回去吧,过5天早上再来!”过了5天,鸡刚叫头遍,张良又来圯桥。他还没有走上桥,就听到老人的斥责声:“又来晚了!回去,再过5天来见我。”又过了5天,鸡还没叫头遍,张良就来到桥头等候,等了一会儿,才见老人蹒跚而来。张良赶忙上前磕头问安。老人夸赞说:“青年人要学点本领,就应该这样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于是,老人送给张良一卷书,说:“这是久已失传的《太公兵法》,只要读透了它,将来便可为天下做一番事业。”
张良得到兵书,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可是白天卖剪刀,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他想出一个办法:将10把成色一样的剪刀,分成3种价钱去卖。一般买东西的人都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价钱贵的货就好。愿买好剪刀的,就出高价钱;手头紧的,就拣贱的买。这样,每天10把剪刀,不出半天就卖光了。贵贱一拉平,张良也不少卖银子,“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张良日夜苦读兵书,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为一个有名的军事家,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张良卖剪刀”比喻同样的货色卖不同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