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孔子
名人简介
孔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鲁国任委吏、乘田等小吏。30岁左右,孔子成为知名的学者,奉诏开始办私学,广收门徒。公元前515年,答齐宣王问政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未得重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开始为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备受冷遇。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鲁国,晚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479年病故。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爱、礼义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导精神,体现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孔子又提出“仁者爱人”,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德之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贫乐道,舍生取义。孔子还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养性之法。
孔子像
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理想是要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孔子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贯彻道德的原则,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在他看来,刑罚可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只有用德和礼对人民进行感化和引导,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才能使社会长期稳定。而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人民。
名人档案
姓 名 姓孔/名丘/字仲尼
生卒年 前551~前479年
祖 籍 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性 格 仁爱/宽厚/睿智/坚毅/执著
身 份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关键是要具备爱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在教学中,他自拟教学内容,自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和弟子积极领悟结合。他还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诗、书、礼、乐、射、御、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又与文、行、忠、信相辅而行。
儒家学派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缓和暴政的“仁”。
儒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所变化,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等。孟子在主张实行“仁政”的同时,提出“民贵君轻”说,他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分工观点。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通过学习和积累,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倒退到仍以宗法等级制为主干,同时吸收各家学说和各种统治经验,使儒学成为西汉以后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等历代学者均各自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发展改造了儒学思想而为宋明理学。
孔子在典籍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首次提出“文献”一词,并结合史实和旧有文献资料编订了《易》、《书》、《礼》、《乐》、《诗》、《春秋》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言行、语录编辑成书,定名为《论语》。
名言佳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的一生是奋力治学、执著追求、不计荣辱得失、为国为民的一生,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他对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但是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和博大让后人感动。汉平帝追封他为哀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谥他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学说在西汉武帝时代就被定为享有独尊地位的正统思想,清圣祖为他亲笔题书:“万世师表”。
名人逸事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7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名人作品欣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杏坛讲学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