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嬴政
名人简介
秦始皇,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赵国邯郸。当时秦赵两国正在交战,他的父亲异人作为人质被扣押在赵国,他们的处境相当危险。公元前257年,赵国战败,赵王想杀掉异人,异人在富甲天下的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赵王盛怒,要杀赵姬母子,赵姬怀抱嬴政藏了起来。风声过后,母子俩悄悄地回到了秦国。
在吕不韦的资助下,异人回国后当上了太子,后又继承了王位,是为庄襄王。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247年,即位不到三年的异人因病不治,早早归西。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顺理成章地成为秦王政。吕不韦被尊为相国,主持朝政。大权落入太后赵姬、吕不韦和假宦官手中。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吕不韦和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权力,采取种种手段,力图保住己的地位。同样,富有谋略的嬴政也不甘心听任吕不韦和的摆布,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开始了。公元前238年嬴政下令发兵镇压叛乱,车裂。因为是吕韦一手引荐的,嬴政也借机免除了他相国的身份。同年,秦王政加冠亲政,独掌大权。
秦始皇像
秦王嬴政安定了国内形势之后,开始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他接受军事家魏缭的建议,用贿赂、离间等手段,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破坏了六国联合攻秦的计谋,为横扫天下做好了准备。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嬴政用了10年时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万里长城
统一全国后,嬴政开始着手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他认为自己兼有三皇五帝的功勋,于是就定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的子孙依次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万世”。此外,秦始皇还命令博士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堂礼仪和文书制度,确立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和最高意志。
为了加强帝国的统一和稳固,秦始皇对官制也进行了调整和扩充,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新的政府机构,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制度。他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的统治机构,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这套制度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始皇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两种货币,一种是黄金铸造的上币,重二十两;另一种是铜铸的下币圆形方孔钱,半两一枚。他还颁布诏书,废除六国旧制,把商鞅变法时订立的秦国度量衡标准推向全国。秦始皇还统一了地亩、衣冠建制以及历法,这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和维护了全国的统一。
中原地区稳定以后,秦始皇又着手巩固北部和南部的边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统兵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随后,秦始皇还把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还在收复地区设置九原郡,移民实边,北部边防更加稳固。
在南方,秦始皇征服了百越,设立了会稽郡。公元前214年,又发兵攻占南越,设立桂林、象、南海三郡,从中原移民50万前去驻守,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由此传播到南方,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名人档案
姓 名 姓嬴/名政
生卒年 前259~前210年
祖 籍 战国秦国
性 格 神武/残暴/偏执
身 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父 亲 秦庄襄王
秦始皇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千古一帝。但是,在他12年的统治中,也充分暴露了他狂妄自大、专制暴虐、穷奢极欲的本性,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大兴土木、常年用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此外,他焚书坑儒的举动严重地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泰山封禅
封禅泰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山川的崇拜。但是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封禅活动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祭祀天神;“禅”是在泰山下扫去一片净土,祭祀土神。凡是“受命于天”的帝王,均须到最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帝王登封泰山是国家鼎盛和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因此声威卓著,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秦始皇以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
名人逸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在完成政治上的诸多加强控制的举措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为群臣及众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会上,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众多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则赞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最后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观点,并采用、实施李斯的“焚书”建议,下令:除了秦纪(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统统按时交官焚毁。同时,禁止谈及《诗》、《书》和“以古非今”,违者定当严惩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学一些法令,可拜官吏为师。从这一点来看,焚书的举动秦始皇肯定做过。
秦始皇称帝以后,力求长生不老,迷恋仙道,不惜动用重金,先后派徐福、韩众、侯生、卢生等人寻求仙药。侯生与卢生当初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由于长期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药,却始终没有找到,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依照秦国的法律,求不到仙药就会被处死。因此他们深发感慨:像这样靠凶狠残暴而建立威势并且贪婪权势的人,不值得给他求仙药。于是,侯生、卢生悄悄地远走他乡。
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恼怒,于是他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欲查出造谣惑众的侯生、卢生两人。方士们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发,秦始皇最后把圈定的460余人,都在咸阳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书”的继续。至于坑杀的人究竟是方士还是儒生,学术界各持己见。从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杀的人应该是方士;但从长子扶苏的进谏“众儒生都学习孔子的学说”来看,秦始皇所坑杀的又好像是儒生。
而且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观看。当众儒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下令秘杀填土而埋之,700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于是有人便根据这一点而偏向于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确实有过“坑儒”的行为。
但有人研究诸史籍,认为“焚书”有之,“坑儒”则无,实是“坑方士”之讹。“坑方士”事见始皇三十五年,因为侯、卢二人求仙药不成,他们惧“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骂了秦始皇一番后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引起,那么就只能是“坑方士”,当然不能说被杀的460余人中没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而被杀的原因更与儒家的政治主张和学派观点无关。所以即使被杀者有儒生,也并非因其为儒生而得罪,总是与方士们有某种牵连之故。因此绝无理由说秦始皇“坑儒”。尽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举背上千古骂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坑儒”这一谜团还是没有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