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名人简介

郑和本姓马,祖先是西域人,后来迁居昆明。明朝初年,郑和入宫做了内监,成为燕王朱棣的侍童。后因在“靖难之役”中立功,明成祖朱棣赐他姓郑,并做了太监总管。

明成祖即位后,中国成为当时生产最发达、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为了树立和扩大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响,恢复和发展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明成祖决定派郑和率领船队远赴西洋。

名人档案

姓 名 本姓马/小字三保

生卒年1371~1433年

祖 籍 云南昆明

性 格 勇敢/果断/睿智/坚强

身 份 明朝宦官/航海家/外交家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粮食等物资,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远航的起点是满剌加(今马六甲),终点是印度半岛西南的大商港的古里(今卡利卡特)。他受到了两地国王的欢迎,宣读了明朝皇帝的国书,向两位国王赠送了礼物,并分别在两国立碑纪念与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郑和还在满剌加建立了仓库,存放货物,作为远航途中的一个中转站。

1407年,郑和船队再次从刘家港起航,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船队经过占城,到达爪哇国。当时,爪哇国西王和东王之间发生战争,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进行贸易时,被西王的士兵杀死了170多人,郑和立即登陆,保护船队成员和当地华侨。西王自知理使臣随郑和到明朝谢罪。此后,爪哇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友好往来。

409年秋,明成祖又派郑和三下西洋。郑和船队首先到达占城,占城王出城迎接,并在王宫里举行盛大的宴会。占城人民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和丝绫等物,郑和也从他们那里购买象牙、犀牛角等特产。离开占城后,郑和再次到达锡兰。虽然在锡兰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经过郑和的努力,中锡两国重归于好。1411年,郑和第三次远洋归来,19个国家的使节随同他一起到中国来访问,明朝的对外关系达到了一个高潮。

1413年,明成祖又派郑和第四次远航,横渡印度洋,前往波斯湾。郑和先到达占城,又访问了东南亚诸国,并到了苏门答腊。在苏门答腊,郑和帮助苏门答腊国王稳定了局势,自己的仓库也得到了保障。

1426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绕过了阿拉伯半岛,经红海岸边的阿丹国,又一直向南航行,到达了非洲东部海岸。郑和的船队经过东非红海沿岸的剌撒,绕过非洲东北角,继续南行,到了木骨都索(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郑和到达麻林(今肯尼亚)之后,由于那里全是热带雨林,渺无人烟,最终还是放弃前行,从麻林起航回国。郑和回来时,有16个国家的使臣随他到中国访问。1421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带着国书和大量的礼物,率领船队护送这些使臣回去。于是,郑和的船队再次来到非洲东海岸各国。

郑和塑像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

据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给他的任务都是不相同的。尚钺的《中国历史纲要》认为,15世纪,帖木儿帝国出现于中西亚,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帖木儿带领千军万马侵犯明朝,但于永乐三年(1405年)二月亡于路上。所以同年六月成祖派郑和远渡重洋,可能是为了联络外邦共同对付帖木儿帝国,使它没有时间入犯;后六次则是为了开辟一条新航海路线,以便容易地与国外进行贸易。李光壁的《明朝史略》赞成郑和后六次的使命如尚钺所述,同时又指出郑和首次西下则带有扩大贸易、提高“威望”、联络印度等国的三重任务。郑鹤声、郑一均在《郑和下西洋简论》中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30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

明成祖病逝后,即位的仁宗下令停止下西洋,明朝对西洋各国的政治影响也随之减弱,海外贸易开始衰落。1431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明宣宗派已经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各国、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的国家。1433年,郑和船队在满剌加装载货物,返航回国。郑和于归国途中病逝。

名言佳句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