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国
“兰利”号
“兰利”号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航母,该舰的命名源自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航空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作为航空先驱,早在1896年5月6日,他就成功地在一艘船上用一种类似抛石机的弹射器弹射器飞了一架无人飞机,不过后来他制造的弹射器飞的有人飞机皆不幸试飞失败,从而使得莱特兄弟获得了发明第一架实用飞机的荣誉。为表彰与纪念他,美国海军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至今,美国航太总署(NASA)仍有以其命名的兰利航空实验室。非常有意思的是,改装“兰利”号航空母舰的同时,美国海军还改装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该舰的舰名是“莱特”号,而这一次“兰利”却比“莱特”更为实用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中飞机所显露出的地位与作用,及此时已经成为假想敌的英国海军拥有且仍继续建造数艘航母的形势,美国海军认为自己也需要装备几艘航母来实验舰载航空兵这一新型兵种并积累对其的运用经验,但由于国会的阻挠与拖延,直到1919年美国海军才获准改造一艘实验航母。
1919年7月11日,美国海军决定将于1912年8月12日下水,1913年4月7日完工的“木星”号运煤船改装为航母,该船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电力推进船(汽轮发电机提供电力,电动机推进)。按照计划,本来还打算改装另外一艘运煤船作为CV-2号航母,但是由于不久签定的《华盛顿条约》,美国海军决意将两艘未完工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改装成舰队航空母舰,第二艘运煤船改装航母的计划遂取消。
改装工作于1920年3月24日在麦尔岛海军造船厂开始。4月11日,该船被更名为“兰利”号,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代号为CV-1。1922年3月20日,该舰改装完成,作为航母正式服役。
很大程度上,“兰利”号虽然仅仅是美军的第一艘航母并且还是带有实验性质的航母,该舰却一举奠定了此后数十年甚至至今的部分美国航母特色。比如美国航母从该级起便一直是全通飞行甲板,从未有过诸如多层飞行甲板或者分段飞行甲板之类的布局,美国航母从该级起也全部都装备有弹射器(少数航母建成时没有安装,但后期也均有加装)。此外,除极少数改装自其他军舰的航母外,美国航母从该级开始全部都是开放式机库,并且其开放式舰首在美国航母中亦用了二十多年。
作为早期通讯落后时代的一个特色,该舰还配有一个信鸽房,虽然在该舰驻泊时期的练习与实验中,信鸽们都成功地飞返了母舰,但是当该舰离开港口后,放飞的信鸽们都飞回了母舰原来驻泊的港口—显然对于航行中的军舰来说信鸽并不是一种可靠的通讯手段,海军遂取消了所有给军舰携带信鸽的打算,在建的两艘“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也去除了舰上的信鸽房。而“兰利”号上的信鸽房则被改成了军官住舱。
1922年10月17日,格里芬中尉驾驶一架VE-7型飞机在该舰甲板上成功起飞,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架从航母甲板上起飞的飞机,从此标志着美国海军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之后,在该舰上又成功的进行了飞机降落和弹射器飞的实验。1923年1月15日起,“兰利”号在加勒比海开始进行作战训练。6月,它又前往华盛顿,向军方和公众展示了航母舰载机的起降,之后该舰重返加勒比海及大西洋进行作战训练。1924年夏,该舰开始进行维修与改装,修理完毕后该舰前往圣迭哥并于11月29日加入太平洋舰队。
之后的12年里,“兰利”号一直作为训练舰培养航母舰员与飞行员,以及进行各种技术与战术实验等。1923年起,美国海军每年固定组织大部分主力军舰进行代号为“舰队问题”的大规模演习,假想内容是蓝方防守巴拿马运河,黑方的目标则是攻击巴拿马运河,除此之外不做任何预设,由双方自由对抗。1925年起,“兰利”号参加了多次海军“舰队问题”演习,演习中其舰载航空兵部队有效地进行了侦察与护卫任务,在两艘“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服役后,演习中还出现了双方航空母舰依靠舰载航空兵部队互相“攻击”的情况,而“兰利”号也曾被敌军航空母舰“击沉”。这些演习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海军对航空母舰的应用思想,而演习中航空母舰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使得其地位逐渐被肯定。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航空母舰外,搭载有战斗机的大型飞艇也曾作为“飞行母舰”参与过早年的“舰队问题”演习。
演习中“兰利”号暴露出的主要缺点是航速较慢,跟不上主力舰队,当然事实上在做出改装“木星”号运煤船的决定时美国海军就已经知道这个问题,无奈国会的拨款有限,只能牺牲这方面的要求。1936年,为了在海军条约的总排水量限制范围内建造新航母,该舰不再作为航母服役而被改装成了水上飞机母舰,编号也由CV-1改为了AV-3。接替该航母的是“黄蜂”号航空母舰。
太平洋战争爆发三个月后的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两艘美军驱逐舰的护航下运送32架P-40型战斗机前往印尼的芝拉扎。11时40分,编队被日本海军第21与第23航空战队发现,9架日军九九式舰爆(舰载俯冲轰炸机)对该舰展开攻击,军舰中弹进水,主机瘫痪。13时12分,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将人员转移到护航的驱逐舰上,随后由美军驱逐舰将其击沉,沉没位置位于芝拉扎以南121公里处。不幸的是,搭载该舰逃生舰员的美军军舰随后不久几乎被日军悉数击沉,因此“兰利“号舰员大部分未能生还。
“兰利”号航空母舰线图。
1942年5月8日,该舰被美国海军除籍。舰名后被1943年服役的“独立”级轻型航母“兰利”号继承。
1923年时的“兰利”号航空母舰,其后方停泊着一艘两艘“新墨西哥”级战列舰和一艘“田纳西”级战列舰。
1930年9月23日,“兰利”号搭载了一架旋翼机上舰实验,这也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由航母搭载非固定翼飞机。
1922年10月19日,一架39-B型双翼机正在“兰利”号航空母舰上进行降落。
1936年时的“兰利”号,此后不久该舰即被改造为水机母舰,图中可清楚地看到该舰开放式的机库结构。
一张摄于1928年5月的“兰利”号照片,其甲板上此时停放了总计34架飞机,不过此时该舰是无法起降飞机的。
在加利福尼亚圣迭戈外海航行的“兰利”号。
1934年5月31日,在大西洋纽约外海与辅助舰只一同训练中的“兰利”号。
“列克星敦”级
1922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国签定了《华盛顿条约》,根据该条约规定,除几个特例外这五个国家必须停建所有标准排水量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大于203毫米的主力舰,并将正在建造的主力舰解体或击沉。各国允许的航母总吨位为美国135000吨、英国135000吨、日本81000吨、法国60000吨、意大利60000吨。在条约所规定的航母总排水量限制内,条约许可美日两国将两艘在建主力舰改装为航空母舰,而不是解体或击沉。美国人在6艘在建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中选择了工程进度最高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改建成为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号战列巡洋舰于1921年1月8日在霍河造船厂开工。“萨拉托加”号于1920年9月25日在纽约造船公司开工,两舰分别为“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一号舰和三号舰。作为战列巡洋舰改装的航母,“列克星敦”级在舰体线型与舱室布置方面并不理想,其飞行甲板与机库面积不如相同吨位的航母,直接表现就是作为一艘37000吨的航母,该级舰的载机量却仅和不足15000吨的“突击者”号相当。其服役早年间的载机量仅为63架,不过之后因为在甲板上开始系留飞机,其载机量有所上升,1937年其载机量达到了79架。1942年“列克星敦”号战沉前,其载机为22架F4F型战斗机,36架SBD型俯冲轰炸机,12架TBD型鱼雷攻击机,总计为70架。同期“萨拉托加”号的载机更多,为36架F4F型战斗机,37架SBD型俯冲轰炸机,15架TBF型鱼雷攻击机,总计高达88架;换装体型较大的F6F后,载机量下降为27架F6F型战斗机,24架SBD型俯冲轰炸机,18架TBF型鱼雷攻击机,总计69架。
1925年10月3日,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下水,1927年12月14日该舰完工服役,舰员昵称它为“列克斯夫人”。身为二号舰的“萨拉托加”号则于稍早的1925年4月7日下水,1927年11月16日完工服役,舰员昵称它为“萨拉修女”,后来在二战时又给它起了一个“萨拉丸”的别号(“丸”是日本常用于船名的一个后缀字)。该级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其一大标志性外观特征是舰岛前后各有两座显眼的双联装203毫米炮塔,因为此时航母舰载机性能难以单独击沉巡洋舰。有意思的是“列克星敦”级的203毫米炮的确发挥过作用,在美国海军“舰队问题”演习中它曾多次与“敌人”巡洋舰和驱逐舰“交火”并取得“击沉敌舰”的战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4座双联203毫米炮被撤装,其位置计划由4座双联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填补,不过由于“列克星敦”号战沉较早,所以该舰沉没时既无203毫米炮,也还没来得及装上127毫米炮。“列克星敦”级的另一特征在于其采用了封闭艏,在美国海军于二战前和二战中建造的所有航母中,仅有此两舰采用了封闭艏,而这也无疑是因战列巡洋舰舰体结构导致的。
1929年起,两艘“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加入了每年的“舰队问题”演习中,而1929年这次演习也成为美军首次演练双方都有航母的演习。演习中暴露出了美军早期对航母运用的很多问题,使得航母经常会陷入与“敌军”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炮战之中。但同时航空母舰也在历次演习中展露了自己舰载航空兵的远程攻击力,为未来美军航空母舰最终成为大洋霸主埋下了伏笔。
夏威夷时间1941年12月7日,当日军的飞机空袭珍珠港时,“列克星敦”号正在运送战斗机去中途岛的路上,该舰任务立刻被取消并赶往珍珠港。几乎与此同时,日军开始进攻美军据守的威克岛,作为第14特混舰队核心的“萨拉托加”号奉命赶去支援,结果稍后因为得到情报称“日军两艘航母和两艘快速战列舰”正在靠近(实则为山口多闻少将率领的第2航空战队和第8战队,拥有两艘航母和两艘重巡洋舰),美军为避免损失而返回了珍珠港。为了转移日军注意力以减轻威克岛守军压力,美军随后又尝试以“列克星敦”号为核心的第11特混舰队袭击日军控制下的马绍尔群岛,但由于威克岛守军不久投降,行动取消。
1942年2月6日,第11特混舰队被派往珊瑚海以阻止日军进攻。按照计划第11特混舰队将空袭拉包尔,摧毁日军的运输船队。但是2月20日早晨特混舰队被日军一架九七大艇(日军将需要机体本身承担浮力的较重型水上飞机称为飞行艇)发现,虽然该机随后被“列克星敦”号舰载机击落,但是编队的行踪已经暴露,行动也随之取消。不过在返航途中,第11特混舰队却遭到了日军岸基航空兵轰炸,但所幸“列克星敦”号毫发无损。
为加强美国在南太平洋的力量,以“约克城”号航母为首的第17特混舰队也与“列克星敦”号汇合。3月10日,“列克星敦”号舰载机击沉了三艘日军运输船,还击落了一架日军九五式水上侦察机,自身仅损失一架SBD型俯冲轰炸机。完成任务后,“列克星敦”号于3月26日返回珍珠港进行休整,在此期间该舰的203毫米炮被撤装并暂时改为四联装28毫米高炮。
4月15日,“列克星敦”号离开珍珠港。由于盟军拦截到的无线电报显示日军将进攻所罗门群岛东南部分的莫尔斯比港和图拉吉岛,第11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的一切原定计划立刻全部取消并紧急会合赶往所罗门群岛。5月3日,日军正式发动进攻,与之前美军航母单边作战不同,这次日军亦得到了一艘轻型航母与第5航空战队的两艘“翔鹤”级航母支援,迅速占领了图拉吉岛。作为回应,美军航母出动舰载机轰炸了附近的日军舰船,这让日军警觉到附近有美军航空母舰,遂出动大量侦察机搜索美军航母位置,然而无果。而此时美军已经通过拦截到的无线电报清楚知道了日军拥有三艘航母及他们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准备于5月7日突袭日军航母。
5月7日上午7时22分,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一艘油轮和一艘驱逐舰组成的小编队,由于误认为是一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舰,40分钟后,第5航空战队的“翔鹤”号和“瑞鹤”号两艘航母起飞了机群前往攻击美军“航母编队”。几乎与此同时,美军侦察机也报告发现了日军两艘航母,而实际上那是第6战队的两艘“古鹰”级重巡洋舰,于是一个小时后美军“列克星敦”号与“约克城”号出动机群前往攻击日军“航母编队”。幸运的是这个错误不久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挽回,美国陆军航空兵的飞机在报告中的日军“航母编队”附近发现了正掩护登陆船队的日军“祥凤”号航母。在猛烈的空袭下,“祥凤”号动力系统瘫痪,大量进水,很快便沉入了海底,该舰也是美国海军历史上击沉的第一艘敌人航母。目睹该舰沉没的鱼雷机中队指挥官向美军航母发送了一封著名电报—“干掉了一艘平顶船!”(Scratch one flat top!)。
5月8日晨,双方几乎同时找到了对方航母的真实位置。9时左右,双方各自出动机群攻击对方。在日本方面,“翔鹤”号飞行甲板被炸伤,无法起降飞机。另一边,日军攻击机群也到达了美军航母编队上空,“列克星敦”号左舷中雷两枚,造成该舰大量进水,左倾6至7度,升降机被卡死,左舷锅炉舱也被迫关闭,军舰航速下降为24.5节。此外“列克星敦”号还被两枚炸弹命中。不过不久之后,随着反向注水的效力,“列克星敦”号已经开始回收其舰载机,似乎是挺过了这场灾难。
然而此时的一个隐患是该舰的升降机被卡死,导致其封闭式机库无法通风。同时在攻击中破裂的油气管道又正在肆无忌惮地释放油气。12时47分,一个火花引爆了机库中的油气,虽然这场爆炸并未给飞行甲板上的作业带来太大影响,但到了14时42分,机库又发生了第二次爆炸,这次爆炸将之前被卡死的前升降机整个炸飞到离飞行甲板30厘米的高度。军舰的前半部分动力系统瘫痪,不久后半部分动力系统也瘫痪了。15时25分,第三次爆炸,该舰不得不开始撤离前半部分动力系统舱室中的人员。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全舰发生了更大规模的爆炸,以至于后升降机与三架飞机都被炸飞到空中。18时30分,在确认所有活着的舰员都已经逃生后,谢尔曼舰长最后一个离开了军舰。“列克星敦”号随后被美军驱逐舰以5枚鱼雷击沉,全舰共有216人阵亡,2735人生还。这场被称为珊瑚海海战的战斗,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航空母舰完全依靠舰载机互相交战的海战。
当“列克星敦”号在珊瑚海出生入死时,“萨拉托加”号却因为1942年1月11日中了伊-6号潜艇的一枚鱼雷而正在接受近半年的维修改造。在这次漫长的维修中该舰撤装了所有203毫米炮并以127毫米双联高平两用炮炮塔取而代之,小口径高炮数量亦获得较大增加。然后该舰开始重新装载舰载机并悠闲地等待新任指挥官。直到6月1日,在急需航母的尼米兹严令不再等待新任指挥官的情况下,该舰才重返作战任务。然而当6月6日该舰抵达珍珠港时,中途岛海战却已经结束了。
8月7日,“萨拉托加”号出动舰载机部队轰炸了瓜岛,陆战队随后占领该岛。在接下来1个月时间不到的激烈战斗中,“萨拉托加”号的舰载机部队击落了大量日机并击沉了日军“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8月31日,“萨拉托加”号遭到日军伊-26号潜艇攻击并被命中一枚鱼雷,该舰遂返回珍珠港修理它生涯中的第二次战伤。1943年1月“萨拉托加”号重返战场,整个1943年及1944年该舰又执行了若干次对日占岛屿的轰炸及协助陆战队进攻的任务,其中部分任务是和英军航母共同完成的。
1945年2月8日,“萨拉托加”号投入了进攻硫磺岛的战役。2月21日,“萨拉托加”号遭到空袭和自杀飞机撞击,飞行甲板前半部分被毁,舰体破损,机库燃起大火。其后军舰控制住了火势并于3月16日返回布雷默顿海军船坞进行维修。由于该舰舰龄较大且此时海军已经拥有大量新型航母,因此海军索性决定趁此次改造将该舰改为训练航母,并将部分机库甲板改为教室。1945年5月20日改造完成,此后“萨拉托加”号主要用于训练舰员与舰载机飞行员,战后初期还参加了代号为“魔毯”的行动,将大批美军士兵从太平洋各地运回了本土。
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开始裁减舰艇,老迈的“萨拉托加”号显然已经没有保留必要。该舰于1946年7月25日在代号为“十字路口行动”(Operation Crossroads)的原子弹测试中被炸沉。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线图,注意其舰桥前后的双联装203毫米炮塔。
战列巡洋舰状态的“列克星敦”级线图。
1922年,在完成“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航母改造方案之后,设计人员与战列巡洋舰和航空母舰模型的合影。
1925年4月7日,在纽约造船厂下水的“萨拉托加”号。
自“洛杉矶”号飞艇上拍摄的两艘“列克星敦”级。
正在船台上进行改造中的“列克星敦”号,摄于1925年。
停泊在珍珠港锚地中的“列克星敦”号。该照片摄于1941年11月10日,即珍珠港事件前27天。
爆炸后燃起大火的“列克星敦”号。
1932年7月1日,停泊在锚地中的两艘“列克星敦”级航母。当此之时,两舰所组成的编队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航空力量。
1944年时的“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此时该舰已经涂布了全新的迷彩,并将双联装203毫米舰炮更换为127毫米高平两用炮。
1946年参与核试验后,被原子弹重创沉没中的“萨拉托加”号。
“突击者”号
自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美国海军内部便存在关于应建造20000吨级以上航母(以下简称大型航母)还是13800吨级左右航母(以下简称小型航母)的争论。大型航母无疑战斗力较强,但是在条约限制的航母总吨位范围内能建造的数量就比较少,所以战术灵活性较差。小型航母的优势与劣势则完全反过来,并且当时有看法认为小型航母经过精心设计也可以接近大型航母的载机量。部分程度上这个争论同时还是一个将航母作为独立作战力量还是战列舰辅助力量的争论—小型航母搭载的飞机或许不够多但足以掩护战列舰及完成一些辅助性质任务,其航速可能较慢却也足够跟得上战列舰,而较多的建造数可以让大西洋与太平洋两个舰队都分配到一定量的航母。相对的,拥有较快航速较大载机量的大型航母,更适合与巡洋舰组成强大的独立快速突击力量。
部分是战列舰派军官的支持,部分是国会议员们觉得较多数量的方案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小型航母派暂时获胜。1927年美国海军正式将5艘13800吨级航母列入造舰计划中。1929年,新航母完成设计。1930年11月,美国海军向纽波特造船厂下达了“突击者”号的订单,而这也是美国海军第九艘以“突击者”号命名的军舰。1931年9月26日,该舰开工,1933年2月25日下水。最初该舰的设计中并没有舰岛,但由于随后设计添加了舰岛,因此该舰又前往诺福克海军造船厂续建,并最终于1934年6月4日完工服役。
“突击者”号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从动工之初就完全按照航母要求设计建造的军舰,其载机量最高达73架,居然和排水量超过两倍的“列克星敦”级相当,似乎以事实证明了小型航母派的胜利。然而该舰随后的海试与演习却给小型航母派浇了盆冷水—由于军舰较小,因此其适航性不佳;同时其较小的飞行甲板也使航空作业显得十分局促,降低了该舰单次可出击的飞机数量。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美国海军迅速丧失了对小型航母的热情,后续4艘计划遂被迅速取消。
“突击者”号航空母舰线图。
在这种情况下,“突击者”号本身也不再被美国海军寄予重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大部分时光里该舰都只是担负训练与演习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舰作为大西洋舰队当时唯一的一艘航母参与了中立巡航任务。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两国海军开始生死之战。然而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美国海军也没有把这艘被认为不适合参与高强度战斗的航母投入到太平洋战场。该舰继续在大西洋海域进行巡逻,时而担负运输战斗机的任务。1942年末,随着4艘大西洋舰队所属护航航母开始服役,“突击者”号不再担任护航任务,成为大西洋舰队航母特混舰队的旗舰,其后这支航母特混舰队作为空中掩护力量参与了数次对法属殖民地的进攻,其中也包括了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在这些战斗中,“突击者”号的舰载机部队击落击毁了大量法国飞机,击沉击伤了几艘法国军舰,并摧毁了若干地面目标,自身则有16架舰载机被击落或者重创。
在“火炬行动”之后,“突击者”号开始入坞维修并进行改造,直到1943年2月7日。重新回到海上的“突击者”号依旧被配属在大西洋方面。8月11日,该舰加入英国本土舰队。10月2日,该舰与英国舰队一同从斯卡帕湾出发,展开代号为“领袖”的轰炸挪威海域德国舰船的行动,行动中击沉了若干艘德国运输船舶。10月4日下午,“突击者”号被三架德军飞机发现,“突击者”号的舰载机很快便击落了其中两架,另一架落荒而逃。而“领袖”行动亦于当天结束。
1943年末,“突击者”号返回美国本土,虽然海军曾经有过改进该舰的想法,但是最终因为和新舰的建造有冲突而取消。该舰于是被降格为训练航母,战争结束一年后,于1946年10月18日退役。1947年1月31日该舰被出售给太阳造船和干船坞公司解体。
刚刚完成下水的“突击者”号航空母舰。
建成后不久的“突击者”号,可见该舰较有特点的烟囱布局。
1944年6月6日,即诺曼底登陆当天停泊在美国本土的“突击者”号。
1942年6月,一架正在“突击者”号上降落的SBD“无畏”俯冲轰炸机。
“约克城”级
1933年8月3日,“突击者”号下水近半年后,美国海军便意识到了该舰或许存在缺陷,因此正式下达了20000吨级航母的建造订单,这就是“约克城”号。1934年5月21日,“约克城”号开工建造。其后不久,随着美国海军式放弃轻型航母概念,二号舰“企业”号也在1934年7月16日开工,这也是美国海军第七艘以“企业”命名的军舰。在海军条约彻底过期后,为对抗日本海军的扩军造舰,美国海军决定在设计新型航母的同时再赶造一艘“约克城”级,于是第三艘“大黄蜂”号于1939年3月30日开工,与“企业”号相同,这也是第七艘以“大黄蜂”命名的美国军舰。
作为美国海军建造的第四级航空母舰,“约克城”级充分吸收了先前航母的经验,设计非常成熟与优秀。该级舰拥有比其1.8倍还大的“列克星敦”级略多的舰载机。而与“突击者”号相比,该级舰飞行甲板面积要大20%,可以有效保证载机的单次出击数量。所有这一切显然让该级舰成为当时美国最好的航母。该级舰唯一的缺点是水下防护不足,仅能抵御180公斤TNT炸药,而后来的实战中三艘“约克城”级中有两艘被日军鱼雷命中并沉没了,唯一一艘幸存到战后的“企业”号正好也是三者中唯一没有遭到过雷击的。
1936年4月4日,一号舰“约克城”号下水,1937年9月30日该舰正式完工服役。二号舰“企业”号则于1936年10月3日下水,1938年5月12日正式完工服役。三号舰“大黄蜂”号于1940年12月14日下水,1941年10月20日正式完工服役,仅仅一个半月后,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而它们也成为太平洋战争早中期美国海军最重要的中流砥柱。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此时三艘“约克城”级中唯一部署于太平洋的“企业”号正在向威克岛运送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机,而其本身的舰载机部队有一部分正返航珍珠港的陆基机场,结果意外与日军机群遭遇,混战之中,“企业”号舰载机在击落一架日机的同时自己却损失7架,而且这7架飞机中至少有一架是被美军自己的防空炮火击落的。除此以外,得知珍珠港遭袭后,“企业”号放飞了6架F4F型战斗机前往珍珠港支援,其中两架被美军防空火力击落。
由于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队此时已经完全丧失战斗能力,战前被认为是“次等主力舰”的航母一下子成为了美国国运的唯一寄托。其中“企业”号成为第8特混舰队的核心,为加强太平洋舰队,“约克城”号也于1941年12月末从大西洋方面来到了太平洋,成为第17特混舰队核心。1942年1月31日,两艘“约克城”级共同发动了对马绍尔群岛的空袭,鼓舞了美军低落的士气。其后,“约克城”号被派往珊瑚海支援“列克星敦”号,并参与了接下来的珊瑚海海战。在“列克星敦”号中弹后不久,“约克城”号也被日机投中一枚炸弹,动力系统受损,此外还遭到数枚近失弹杀伤,舰体遭到了一定破坏,必须返回珍珠港进行维修。
在这一系列战事进行的同时,“大黄蜂”号由于刚服役不久仍然在大西洋海域接受训练与改装。直到1942年2月才接到第一个作战任务—搭载B-25型轰炸机前往东京进行轰炸!为执行这一任务,第8特混舰队被改组为第16特混舰队,“大黄蜂”号位列其中,“企业”号则负责为其提供掩护。4月18日晨,B-25机群成功完成了轰炸任务。不过由于飞行距离过长,提前起飞的B-25没有一架能最终达到它们计划降落的中国机场。
5月中旬,根据截获到的无线电报,美军得知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中途岛。全部三艘“约克城”级都被聚集到珍珠港进行补给准备迎战敌人,其中“约克城”号被命令加紧抢修,创造了著名的三昼夜奇迹。5月28日,第16特混舰队出港前往中途岛,5月30日,刚刚修复的“约克城”号带领第17特混舰队出港。
当地时间6月4日,在日军机动部队不知道美军航母编队所在何方时,美军航母早晨放飞的数架飞机也没能找到日军航母。直到一架从中途岛起飞的美军PBY型水上飞机报告发现日本航母,美军才得以抢占先机。“大黄蜂”号放飞的攻击机群中只有部分鱼雷攻击机发起攻击,然而它们几乎悉数被击落,没有任何战果。“企业”号和“约克城”号的鱼雷机群在9时40分找到了目标,遗憾的是它们与“大黄蜂”号的鱼雷机落得一样的命运,大部被击落。不过由于此前掩护的日军战斗机都被美军鱼雷攻击机吸引到了低空,加上云层的遮掩,当美国俯冲轰炸机到来时,日本人几乎一无所知。“加贺”、“赤城”、“苍龙”三舰几乎在同一时间遭到攻击,由于此时甲板上挤满了准备起飞的飞机,爆炸又引发了殉爆,最终三艘航母先后沉没。
“飞龙”号航空母舰成功躲过了美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该舰随后开始反击,起飞了18架九九式舰爆攻击了“约克城”号。后者立刻起飞了所有能起飞的战斗机拦截敌人,但还是被日机命中三枚炸弹,此外有一架九九式舰爆撞毁在甲板上,这些攻击导致该舰机库内的三架飞机起火,部分高炮被炸坏,以及大量锅炉受损。“约克城”号的航速开始下降,最终暂时停运。不过在日军以鱼雷机发动的第二波空袭中,该舰又被两枚鱼雷命中,大量进水并左倾,完全丧失动力。由于担心航母沉没,舰长不得不下令弃船。
到了此时,“飞龙”号自己事实上也已经山穷水尽,该舰仅剩下6架零战、5架舰爆和4架舰攻,以及一架二式舰侦,不得不将第三波攻击推迟到傍晚时分,指望能够在夜间浑水摸鱼,击伤对方航母。不过,就在这批飞机已经排列整齐,即将起飞时,“企业”号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再次降临,“飞龙”号被4枚炸弹命中,最终只得由驱逐舰击沉。6月4日晚,达成作战目的的美军航母编队开始后撤以避免避免与日军水面舰队爆发夜战。
第二天早晨,“约克城”号仍未沉没,这让美军又重新燃起一线拯救该舰的希望。于是派出拖船试图拖曳该舰。而“约克城”号舰长巴克马斯特则在原“约克城”号舰员中组织了29名军官与141名水兵于6月6日凌晨重返航母进行抢修,之后驱逐舰“哈曼”号也靠在“约克城”号右舷,为其提供电力。然而当天下午,伊-168号潜艇却成功攻击了“约克城”号,在其发射的四枚鱼雷中两枚命中航母,一枚击中了“哈曼”号,后者当场被炸为两截,前者则于次日凌晨沉没。
6月6日早晨,当“约克城”号正在抢修时,“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则在继续攻击日军,击沉“三隈”号重巡洋舰、重创“最上”号重巡洋舰,中途岛之战就此谢幕。在这场“约克城”级对抗大半个日本海军的海战中,三艘“约克城”级在一天之内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局势。在那之后,丧失精锐的日本帝国覆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1942年8月,除接受检修的“大黄蜂”号外,包括“企业”号、“萨拉托加”号以及“黄蜂”号在内的太平洋舰队所有航母都被投入了瓜岛战场。在8月24日爆发的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中(日军称之为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企业”号被三枚炸弹命中,被迫返回珍珠港。与此同时,“大黄蜂”号则接替姐妹舰来到了所罗门海域。10月16日,“企业”号修复完毕,再次前往所罗门海域。10天之后,圣克鲁斯海战爆发(日方称之为“南太平洋海战”),战斗中“企业”号的舰载机炸伤了“瑞凤”号轻型航母,而“大黄蜂”号则炸伤了“翔鹤”号航母与“筑摩”号重巡洋舰。但同时“企业”号也被两枚炸弹命中,虽然损伤不轻但该舰仍可战斗。而“大黄蜂”号被3枚炸弹与两枚鱼雷命中,此外还有两架九九式舰爆坠毁在甲板上,军舰受损严重,动力瘫痪。在抢修过程中,“大黄蜂”号再次被一枚鱼雷命中,最终只得弃舰。当晚得胜的日本舰队赶到之后,曾希望缴获该舰,但最终因火势太大而放弃,改由驱逐舰将其击沉。
到此时为之,“企业”号成为了太平洋地区唯一可用的美国航母,其舰员甚至在甲板上拼出了“企业VS日本”的著名口号。不过即使如此,该舰也还是要先返回珍珠港进行维修,直到11月11日才带着不少修理人员一边继续维修,一边南下参战。但就在短短两天后,“企业”号的舰载机便协助击沉了“比睿”号战列舰,到11月15日瓜岛海战(日本称之为“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结束时,“企业”号击沉或协助友军击沉了16艘敌军舰船并击伤了另外8艘。直到11月底,该舰才得以再次返回珍珠港修整。
1943年5月27日,“企业”号获得美国总统集体嘉奖,成为第一艘获得总统集体嘉奖的航母,也是美国海军历史上20艘获得总统集体嘉奖的军舰之一(全部是二战时期获得,大部分是驱逐舰和潜艇)。由于此时新锐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已经进入一艘接一艘服役的丰收期,“企业”号终于空闲下来并于7月20日入坞大修及改装。此后的时间里,拥有大量航母的美军拥有了压倒性优势,所以“企业”号接下来的战斗中也就少了力挽狂澜的传奇故事,而多是平淡的参与空中掩护任务,协助地面部队不断夺取日占岛屿。1945年开始,包括“企业”号在内的美军航母特混编队横扫剩余各日占区域并开始轰炸日本本土。3月18日,“企业”号被日机命中一枚炸弹,轻微受损,6天后该舰返航接受了修理。4月5日,该舰出现在支援冲绳战役的前线,并于4月11日与5月14日分别遭到一架日军自杀飞机撞击,而这也是该舰最后一次遭到敌人攻击。不久,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执行了数次“魔毯”任务后,“企业”号于1947年2月17日退役。1946年曾有计划将该舰交给纽约州作为永久纪念馆,然而1949年计划被取消。于是热情的民众自发决定筹款买下该舰作为博物馆或者纪念馆,但遗憾的是他们没能筹到足够资金,海军遂于1958年7月1日将该舰出售给拆船商。人们再一次努力试图至少将该舰的三脚桅保存下来作为纪念,但依旧没能成功。到1960年5月时,该舰已经被彻底解体。“企业”号目前剩下的部件有舰钟、铭牌以及一个船锚。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线图。
战争结束后与“萨拉托加”号(左)以及“大黄蜂”号(右,“埃塞克斯”级)、“圣哈辛托”号(远方轻型航母)一同停泊在港口中的“企业”号。
图片拍摄自一架攻击机后座飞行员的“约克城”号,此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
服役后不久的“约克城”号,照片摄于1938年1月17日。
1941年6月在太平洋航行的“企业”号。
在中途岛海战中烟囱被一枚炸弹命中后冒出浓烟的“约克城”号。
遭到轰炸后瘫痪在海面上的“约克城”号。
1942年10月26日,在圣克鲁斯海战中遭到日机空袭的“大黄蜂”号,此时一架日本九九舰爆正试图冲撞该舰。
一架在降落过程中坠毁于“企业”号飞行甲板上的F6F战斗机,摄于1943年11月。
1942年4月18日,正在起飞B-25轰炸机前往轰炸东京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
弃舰中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
“黄蜂”号
在开工两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后,按照《华盛顿条约》规定,美国海军仅剩余15200吨航母吨位,已经无法满足第三艘同型航母的所需吨位,因此美国海军只得决定建造一艘15000吨级的轻型航空母舰来加强实力。由于美国海军仍然要求该舰拥有与“约克城”级相近的载机量和航空作业能力,所以该舰的飞行甲板与机库等部分面积不能做大的削减,那么想要控制体积减小排水量只好从其他部分着手了,具体措施包括两条:一、削减动力系统,即削减锅炉与主机数量;二、削减装甲与水下防护。此外该舰还采用了一些新颖的设计以进一步增大航空设施的利用效率,比如采用舷侧升降机,该舰也是第一艘采用舷侧升降机的航母。
总体而言,除舰型大小和舰桥形式不同以外,新的轻型航母与“约克城”级在外观上并没有太显著的区别。不久之后,随着海军条约作废,该舰也成为美国海军最后一艘条约型航母。1935年9月19日,新航母的建造订单被下达给霍河造船厂。1936年4月1日,新航母开工,舰名为“黄蜂”号。1939年4月4日,“黄蜂”号航母下水,1940年4月25日服役。不过此时该舰并未完工,其舾装与调试工作直到6月才真正结束。之后“黄蜂”号开始海试与训练,并参加了独立日纪念活动。直到10月才正式加入舰队,此后该舰继续训练与演习等活动。
在“黄蜂”号服役之时,美德两国在大西洋上已经剑拔弩张,因此该舰的早期生涯主要是在大西洋进行训练并担任威慑任务。1941年8月,美军占领冰岛,行动中“黄蜂”号向冰岛放飞了陆航的P-40型战斗机与教练机,当月月末该舰又参与了英军搜索德军“希佩尔”号重巡洋舰的行动。
“黄蜂”号航空母舰线图。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黄蜂”号并没有立刻被调往太平洋方面,而是首先前往加勒比海,威慑试图返回维希法国的辅助巡洋舰“巴夫勒尔”号。在航空母舰的强大威胁下,“巴夫勒尔”号自然是不敢不从,悻悻地返回了法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港口。1942年3月17日清晨,在海面能见度不佳的情况下,“黄蜂”号与驱逐舰“斯塔克”号相撞。虽然航母并没有受到什么严重损伤,但驱逐舰却有部分舱室进水。从当月底开始,“黄蜂”号被编入了第39特混舰队,前往英国支援后者的本土舰队作战。3月27日,当该舰正在北大西洋与舰队一同航行时,坐镇“华盛顿”号战列舰的舰队司令韦尔考克斯少将却被戏剧性地从稳定性很差的战列舰上甩到了海里。搜寻这位将军的工作立刻展开,“黄蜂”号也出动了飞机参与搜索—一个小时后,美军找到了将军漂浮在海上的尸体。在大西洋方面服役期间,“黄蜂”号主要担负着向地中海马耳他岛运送飞机的任务。在顺利完成首次任务后,该舰第二次运送飞机的行动却没有上次那么顺利,先是一架“喷火”因为动力不足刚离开甲板就坠入了大海(“黄蜂”号所运载的陆基飞机都是自行从航母上起飞前往马耳他岛的),人机俱毁。之后又有一架“喷火”因意外丢弃了副油箱而被迫选择在既无尾钩,飞行员也没有进行过航母降落训练的情况下选择降落,所幸这次降落并没有失败,只不过飞机最终停下的地方位置距离飞行甲板前端只有4.6米了。
随着太平洋战场上局势逐渐吃紧,“黄蜂”号也终于在6月10日与“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一同被编入第18特混舰队,前往太平洋。8月7日,美军正式开始进攻瓜岛,第18特混舰队也参与其中,并在随后日本航空兵反击时为滩头阵地提供航空保护。到8月8日下午,“黄蜂”号的舰载机已经击落了24架敌机,自己则损失4架。之后根据弗莱彻少将的命令,美军航母全部撤出了瓜岛沿海。第二天凌晨,日军第8舰队在三川军一中将的率领下杀入瓜岛海域,击沉4艘盟军重巡洋舰,其中两艘属于第18特混舰队。
8月24日,由于弗莱彻少将命令“黄蜂”号返航加油,致使该舰错过了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之后“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都先后因为受伤而返航修理,所以现在美军在该海域暂时只剩“大黄蜂”号与“黄蜂”号两艘航空母舰了。
9月15日,两艘航空母舰及“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等组成的编队奉命为前往瓜岛的盟军运输船队担负护航任务。14时44分,“黄蜂”号忽然被来自伊-19号潜艇的3枚鱼雷命中。在这艘潜艇发射的6枚鱼雷中,除命中“黄蜂”号的3枚以外,还有1枚击中了“奥布莱恩”号驱逐舰,另一枚则命中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所幸后二者并未沉没(不过“奥布莱恩”号却在一个月后返回本土时因鱼雷创伤造成的漏水而沉没)。但“黄蜂”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该舰在剧烈的爆炸中几乎已被炸得粉碎。由于爆炸和大火已经完全无法控制,舰长最终不得不在15时20分下令弃舰,1946人被护航舰只救起。在完成救援工作之后,美国驱逐舰向“黄蜂”号发射了5枚鱼雷,但颇令人汗颜的是,直到21时,“黄蜂”号才最终沉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在指挥舰载机降落的“黄蜂”号地勤人员。
“黄蜂”号的后部飞行甲板。与“突击者”号相比,“黄蜂”号虽然同样也是1艘排水量较小的航空母舰,但由于设计合理,其飞行甲板面积要更大一些,战斗力也自然更强。
1940年12月27日的“黄蜂”号航空母舰。
与“黄蜂”号一同被击沉的“奥布莱恩”号驱逐舰,照片中远处可见正在燃烧的“黄蜂”号。
1942年5月的“黄蜂”号航空母舰,此时该舰舰体已经涂布了迷彩。
“埃塞克斯”级
1937年1月1日,《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均到期终结,而日本和意大利也宣布不再参加裁军会议。由于此时日本已经在扩军造舰并清楚地走向战争之路,美国也只能展开对应的造舰计划,除了增建一艘新的“约克城”级(即“大黄蜂”号)以外,美国海军还开始设计一型全新的航空母舰。
新航母以“约克城”级为基础进行设计,为满足海军提出的必须拥有更大载机量、更好防护的要求,其排水量自然也要更大。而随着舰型的扩大,飞行甲板和机库面积也自然能够变得更大一些。此外,除尺寸本身的增加以外,为减少对机库甲板的浪费,美国人还将原先3座升降机中位于舰体中部的1座从飞行甲板中央转移到了左舷以外。按照计划,新舰将搭载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18架鱼雷机以及10架补用机,总计达到了100架之多,是二战时期载机量最大的航空母舰。而为了保持新航母在排水量达到27200吨的情况下依然拥有能够和轻重巡洋舰一同作战的能力,设计人员直接为其安装了两套“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所使用的动力系统,使其拥有了15万轴马力动力,最高航速可达33节。
1940年2月,被命名为“埃塞克斯”号的首舰建造订单被下达给纽波特纽斯造船厂。6月14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两洋海军法案》(Two Ocean Navy Act),决定增建3艘“埃塞克斯”级。国会于8月16日再次修订法案,在舰队扩张案中再次增加7艘“埃塞克斯”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建造计划也变得越来越庞大。1943年3月4日,根据战争中的经验,为加强防空火力,美军批准了“长舰体”型的方案,将舰首改为飞剪艏同时扩大舰尾外飘,在水线长不变的情况下舰体全长增加5米,用来安装四联装40毫米高炮。从“提康德罗加”号开始,所有“埃塞克斯”级都改用了这种设计。1945年初美军又下达了最后6艘“埃塞克斯”级的订单,但它们尚未排上船台就因为战争临近结束而被取消了。1945年8月11日,完工度最低的两艘CV-35号与CV-46号也被终止建造。至此,美国总共计划建造32艘“埃塞克斯”级,实际开工26艘,最终完工24艘,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为止产量最大的舰队航空母舰。1942年12月31日,首舰“埃塞克斯”号完工服役,它也是该级舰中第一个完工服役的,之后“埃塞克斯”级以平均51天一艘的速度服役,到1943年末总共服役了7艘,到1944年末总共服役了14艘。最终,在二战结束前,有17艘埃塞克斯级完工服役。
“埃塞克斯”级自1943年8月开始正式参战,最初其大部分任务是不断轰炸日占岛屿并击落来袭的零星日机,比如空袭马绍尔群岛、拉包尔、特鲁克等。1944年6月19日,“埃塞克斯”级在掩护登陆塞班岛的行动时遭遇日军舰队反击,于是爆发了其服役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马里亚纳海战,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母对战。美方共有15艘航空母舰参战,包括7艘大型航母,其中6艘是“埃塞克斯”级。而日军有9艘航母,其中5艘为大型航母。在著名的“马里亚纳猎火鸡”中,最终美军以战斗损失43架飞机的代价(非战斗损失了另外80架),空战击落或基地击毁日军飞机633架左右,击沉日军3艘航母及两艘油轮。日本帝国最后一次扭转战局的希望就此被“埃塞克斯”级摧毁。
同年10月20日,美军开始进攻莱特湾,日军遂孤注一掷地发起他们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莱特湾海战爆发,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此战美军有36艘航母参战,其中10艘大型航母,9艘是“埃塞克斯”级。在海战中,日军损失了3艘战列舰、4艘航母以及6艘重巡洋舰,而美军只损失了两艘护航航母和1艘轻型航母,“埃塞克斯”级则全部毫发未损,只有个别舰因为日机的近失弹而轻微受伤。直到10月30日,“富兰克林”号才在支援登陆作战时被日军神风自杀飞机撞击,被迫返回本土接受维修。
12月18日,美国航母特混舰队遭遇“眼镜蛇”台风袭击,包括“大黄蜂”号(CV-12)在内的数艘航母飞行甲板前端坍塌。1945年1月10日,美军航母特混舰队进入南中国海并轰炸了越南、台湾、香港、海南、广州等日占地区。1月21日舰队遭到日本自杀飞机较大规模攻击,“提康德罗加”号连续被两架日军神风机撞击,受损较严重,不得不返航修理,此外其他几艘航母也在此次攻击中受伤,不过仍可继续作战。“埃塞克斯”级的最大危机发生在3月18日,当时“富兰克林”号被日机命中两枚炸弹,当时该舰正在准备出击的机群,像中途岛海战中的日本航母一样发生较大规模的二次爆炸,严重受损,军舰右倾,经过几乎一天的火线抢救,军舰勉强恢复了动力,返航维修。
4月7日,“埃塞克斯”号航母派出的一架侦察机发现了正在前往冲绳的“大和”号战列舰,美军航母随即对“大和”号展开了前所未见的密集空袭,最终将这艘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强的战列舰送入了海底。4月16日,“无畏”号航母被日军自杀飞机重创,被迫返航维修,此时几乎每天都有美军军舰被自杀飞机撞伤,区别只在于伤得多重以至是否沉没。6月5日,“大黄蜂”号的飞行甲板再次因台风而坍塌,该舰因此返航维修。不久冲绳战役结束,美军舰队遂返航休整。
7月,美军航母特混舰队重新展开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直至日本投降。在日本投降仪式当天,数艘“埃塞克斯”级起飞庞大机群飞越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空以壮声威。至此,“埃塞克斯”级经受了日军炸弹、鱼雷、自杀飞机的各种攻击,但是无一沉没。
战争结束后,军队被大规模裁减,“埃塞克斯”级也未能完全逃脱。因为新锐“中途岛”级服役,“埃塞克斯”级不再是美国海军的瑰宝。战争结束后不久,便有19艘“埃塞克斯”级退役封存,只剩5艘维持现役。
由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航母作为飞机平台本身也需要对应改进以适应其技术特点。战后下水,已经完工85%的的“奥里斯卡尼”号遂被停建以等待新的设计方案。而海军于1947年6月5日最终拿出来的新方案被称为SCB-27,大幅强化了飞行甲板强度,并取消甲板高炮、重修舰桥以扩大甲板面积。在改建之后,航母的排水量增加了约20%。为维持军舰的浮力储备,水线装甲带被移除,并在舰体侧面安装了突出部。不过排水量的增加还导致军舰的航速下降了近3节,最高航速只能达到30节左右。
1947年8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按照新方案开始复建。该舰最终于1950年9月15日完工服役,是“埃塞克斯”级中最后完工的。而其余各舰自1949年2月起也先后入坞按照SCB-27方案进行改建,不过由于技术的飞快进步,它们的改建方案已经升级为SCB-27A型,使用了H-8型液压式弹射器。1951年12月起接受改建的则是SCB-27C型,使用了C-11型蒸汽弹射器,这也是英军发明的现代蒸汽弹射器第一次被引入美国并许可生产装舰,实际上第一艘按此方案改装的“汉考克”号所用的弹射器本身就是英国制造的。
1952年12月,“安提坦”号加装并测试了英国人发明的斜角甲板,这也让它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艘装备斜角甲板的航空母舰,实验结果证明这是一个应对高速喷气机降落的有效方案。在这次成功的基础上,“埃塞克斯”级得到了新的改建方案SCB-125,其改建内容除前述SCB-27系列部分及新的斜角甲板外,还将舰首由开放艏改为封闭艏,并将航空指挥部移到舰桥后方,此外布置了光学助降系统,Mk 7型拦阻索以及空调等。经过SCB-125升级后,“埃塞克斯”级彻底焕然一新,成为完全现代化的中型航母。最终在所有“埃塞克斯”级中,一艘接受了SCB-27升级,8艘接受了SCB-27A升级,6艘接受了SCB-27C升级。而这总共15艘SCB-27系列中,只有“尚普兰湖”号后来没有接受SCB-125升级。所以,24艘“埃塞克斯”级最终有15艘进入搭载喷气机的攻击型航母序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19艘封存的“埃塞克斯”级有17艘被解封。不过参与朝鲜战争的“埃塞克斯”级大部分使用的还是二战时期的活塞式舰载机,即便是F2H喷气式舰载战斗机也远不及对方的米格-15战斗机。而性能上接近米格-15的F9F战斗机则服役得较晚,基本未在朝鲜战争中发挥多大作用。,因此事实上此时的美国海航在飞机性能方面要算是落入了下风。不过即使如此,投入战争的11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还是牢牢把持着制海权并广泛地参与了对地攻击任务,但在空战方面几乎毫无贡献。
1952年10月,美国海军更改舰艇编号规则,“埃塞克斯”级全部被改为CVA,即攻击型航母。不过随着苏联潜艇的威胁越来越大,未接受任何SCB-27升级的9艘“埃塞克斯”级全部被改编为反潜航母,不进行现代化改装,直接改为搭载直升机执行反潜任务,编号也对应更改为CVS(反潜航母)。不过,其中“富兰克林”号与“邦克山”号由于在二战中受损严重,并没有进行维修,因此只是挂名。
由于新航母陆续服役,加上新式飞机越来越大的尺寸与重量,即便是接受过SCB-27系列及SCB-125改装的“埃塞克斯”级也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部分接受过现代化改进的该级舰也被陆续改编为反潜航母。而原来未接受SCB-27或者SCB-125改装的9艘“埃塞克斯”级则有三艘在1950年代末被改编为两栖攻击舰提供给海军陆战队并得到全新的LPH编号,其余6艘做退役解体处理。最终只有3艘“埃塞克斯”级直到退役仍保持攻击航母的身份。
至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期,“埃塞克斯”级陆续退役,只有“列克星敦”号作为训练航母一直服役到1991年。目前仍然作为博物馆保存的“埃塞克斯”级有四艘,包括停泊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约克城”号、停泊在纽约的“勇猛”号、停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黄蜂”号以及停泊在德克萨斯的“列克星敦”号。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线图。
1942年7月31日刚刚下水的“埃塞克斯”号舰体。
1943年中期的二号舰“约克城”号。
1943年5月的“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作为当时世界上载机量最大的航母,“埃塞克斯”级的战斗力也要强于其对手日本航空母舰。
1943年11月至12月间在“列克星敦”号甲板上讨论作战方案的美国飞行员。
1943年11月至12月间参与空袭吉尔伯特群岛的“列克星敦”号。
正在猛烈对空开火的“大黄蜂”号40毫米高炮。
1947年4月7日,遭日本自杀机撞击后燃起大火的“汉考克”号。
1945年1月21日,一架舰载机在“汉考克”号上降落时发生爆炸的情景。
与“贝劳伍德”号轻型航母(远方)一同遭到自杀飞机撞击的“富兰克林”号,照片摄于1944年10月30日。
正在接收一架F6F降落的“汉考克”号。
经过了SCB-27C改装后的“勇猛”号航空母舰,照片摄于1955年2月。
“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一辆试图与A-7攻击机“赛跑”的方程式赛车。
今日停泊在德克萨斯州作为博物馆的“列克星敦”号。
一架F2H喷气战斗机正从“勇猛”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与“独立”号、“萨拉托加”号两艘超级航空母舰一同航行以纪念美国海军航空兵组建50周年的“勇猛”号航空母舰(最上方)。
美国海军第一艘安装了斜角甲板的“安提坦”号航空母舰。
作为博物馆入坞保养的“勇猛”号。时至今日,该舰甲板上停放的大部分均为在美国历史上颇具意义的名机,如美国海军第一架F-14B“超级雄猫”战斗机和初代“黑鸟”A-12侦察机。
“独立”级
除了大型航母的发展之外,美国海军还一直在准备应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增加航母计划,例如将商船改建为航母的XCV计划,不过计划最终停留在了纸面上。不过,由于“大黄蜂”号将在1941年10月前后完工,而“埃塞克斯”号服役又要拖到两三年后,这其中空缺就必须要由其它舰只来填补。罗斯福很快下令设计一型小型快速航母,这些航母将使用“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舰体进行改造。按照计划,它们将能够在两年内全部完工。首舰命名为“独立”号,最终共有9艘该级航空母舰建成服役。
由于最初的方案所需改造时间较长,设计师遂完全推翻原案,决定遵循护航航母的设计思路对船体进行改造。在此期间设计师对于如何充分确保巡洋舰舰体所需的更大舰体强度方面进行了集中讨论,最后决定在巡洋舰原有甲板上方重新铺设完全水平的机库甲板,而不对原有露天甲板进行改造。为减轻舰体上部重量,机库所采用的钢板厚度较小,给机库和舰体强度造成了隐患。由于加装了较高的机库,先前的护航航母在改装后暴露出了稳性不足的问题,“独立”级改装自舰体修长的巡洋舰而非短粗的商船,因此这类问题当然也会变得更为严重。最终,海军决定在原先巡洋舰修长的舰体两侧设置防雷突出部,这样既可以增加舰体的浮力和稳定性,也能够在其内部设置重油舱增加战舰续航力,同时还能加强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除此以外,为了平衡舰体右侧布置的舰桥、雷达以及烟囱重量,舰体左舷的舱室中还专门注入了水泥。
“独立”级拥有两部升降机,分别被布置在机库前后两端,其最大起重重量为12.7吨。原属于“克利夫兰”级的四座锅炉和四组蒸汽轮机的动力组合被“独立”号沿袭了下来,整套动力系统能够为航母提供10万轴马力的动力,使其达到31.6节的最大航速,只比“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32.5节稍慢一点。“独立”级额定载机包括12架战斗机、9架鱼雷机和9架俯冲轰炸机。但后来由于“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无法折叠机翼,十分浪费空间,最终只能改为搭载24架战斗机和9架鱼雷机。在1945年,为应对日本自杀飞机的攻击,海军曾专门下达指令,要求轻型航母全部搭载36架战斗机,但事实上只有“卡伯特”号一舰真正执行了这一命令。
1942年8月22日,航母身份的“独立”号在新泽西州纽约造船公司的卡姆登船厂下水,次年1月14日竣工。在此之后,另外8艘姐妹舰也陆续在1943年竣工。在竣工后,这些航母并没有立刻参加战斗,而是在珍珠港进行了几个月的训练,其后才伴随着“埃塞克斯”级航母一同南征北战,其间“独立”号还曾在塔拉瓦岛作战时被对方鱼雷机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伤亡41人,不得不返回基地修理。但直到莱特湾海战前,全部9艘“独立”级都没有出现被对方击沉的情况。
在10月24日的莱特湾海战中,“独立”级二号舰“普林斯顿”号隶属于第38特混舰队第三特混大队,主要执行掩护登陆和舰队防空等任务。早上8时左右,大批日本岸基攻击机向“普林斯顿”号扑来,就在美国战斗机击退对方首次空袭,正在降落加油时,一架躲藏在云层中的“彗星”俯冲轰炸机突然出现,其投下的500公斤炸弹命中了航空母舰中部,6架已经挂好鱼雷的“复仇者”式攻击机被炸弹引爆,引发大火。到下午15时,大火终于受到了控制,可以由护航舰将其拖回港口,“伯明翰”号轻巡洋舰也开始疏散“普林斯顿”号上的水兵。但就在此时,“普林斯顿”号舰尾发生了大爆炸,航母的整个舰尾几乎都被炸飞,四散的碎片横扫了“伯明翰”号轻巡洋舰的整个甲板,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最终在傍晚只好由轻巡洋舰“里诺”号发射鱼雷将“普林斯顿”号送下大海。战斗中“普林斯顿”号上共有114人死亡、190人受伤。
莱特湾海战后,其余8艘“独立”级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太平洋战争的结尾,并在二战结束后纷纷退役,或成为训练舰,或转为预备舰,其中6艘在60至70年代拆毁。另外3艘“独立”级之中,“贝劳伍德”号和“兰利”号被租借给了法国海军,后于1963年索回拆毁。“卡伯特”号则被租借给了西班牙海军,后又正式卖给后者,直到1989年才退役,并成为了美国在21世纪所拆解的唯一一艘二战航母。
“独立”级轻型航母线图。
1943年中期正在甲板上进行训练的“考佩斯”号陆战队人员。
正在下水的“普利斯顿”号航空母舰。
正在与海军人员一同检视“独立”级航母方案模型的罗斯福总统。
与“库拉湾”号护航航母一同入坞维修的“蒙特雷”号(上)。
在1944年10月24日莱特湾海战中遭到日机轰炸后燃起大火的“普林斯顿”号。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抢修之后,“普林斯顿”号突然发生了大爆炸,导致该舰最终沉没。
1944年10月一架正在“兰利”号上降落的F6F战斗机。
正在为“普林斯顿”号灭火的“伯明翰”号轻巡洋舰。
1943年下半年拍摄的“独立”号航空母舰。
“塞班”级
继“独立”级之后,美国海军还在1943年决定建造两艘“塞班”级轻型航空母舰,以便在未来“独立”级航母出现战沉或遭到重创时顶替舰队缺额。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塞班”级是以“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舰体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但它们却并不是直接使用未完工的重巡洋舰舰体进行改装的,而是自铺设龙骨时起便作为航空母舰进行建造。
因为“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本身就要比“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更大,而且设计师们又借鉴了“独立”级航空母舰的实际使用经验,因此“塞班”级的实际性能要比“独立”级更好一些。其全舰长度比“独立”级长了将近20米,因此其飞行甲板也达到了186.2米长、24.4米宽。此外,“塞班”级的飞行甲板也要比“独立”级设计得更为合理,提高了航空作业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从地面向飞行甲板吊装飞机的工作更为方便。为加快舰载机整备速度,“塞班”级还增加了两部鱼雷升降机与一部炸弹升降机。
“塞班”号于1944年7月10日开工建造,直到日本投降11个月后的1946年7月14日才投入服役。由于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塞班”号在1946年至1953年间仅能执行一些诸如为飞行员培训、舰载喷气机实验、舰队战术实验以及电子设备实验等任务。除此以外,“塞班”号也曾多次参加舰队演习,但从未在朝鲜战场上参加实战。1951年,该舰随第6舰队前往地中海地区行动,两年后被调往朝鲜海域。返回美国后,该舰重新成为训练舰,直到1957年10月3日退出了现役。
二号舰“赖特”号开工于1944年8月21日,1947年2月9日竣工服役。在1947年至1951年间,该舰与“塞班”号一样,一直被作为训练舰使用,同时还承担着一些预备役人员集训以及反潜训练等任务。1951年,该舰与“塞班”号一同前往地中海,不久后便返回美国东海岸执行反潜巡逻任务。到1954年,该舰被调往太平洋海域,驻扎在日本海地区,返回美国后于1956年3月15日退役。直到60年代两舰相继被改装为通讯舰或指挥舰,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两舰迅速过时。“阿灵顿”号最后于1970年退出现役,1975年解体,“赖特”号则在1977年退役,1980年被卖给拆船厂解体。
“塞班”级轻型航母线图。
完工后的“塞班”号航空母舰,此时其甲板上搭载着FH-1型喷气式战斗机。
与“埃塞克斯”级航母“莱特”号停泊在一起的“赖特”号轻型航母,可见二者之间体积差距极为明显。
1952年夏季搭载着3600名海军学院学员远航的“塞班”号。
建成早期的“赖特”号航空母舰。
“长岛”级护航航母
因为海军条约的限制,各主要海军国在战前建造的航母数量应当说是比较少的。当代表航空时代来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主要海军交战国都面临着航空母舰不足的问题—从正规舰队作战,到护航船队,执行反潜巡逻,支援登陆,甚至运输飞机等任务都需要航空母舰。如此情况下,除了赶造更多正规航母外,美日英等国也开始将其他舰船改装成航空母舰以填补不足。其中美国将改装航空母舰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巡洋舰、邮轮之类快速舰船改装而来的航空母舰,它们的航速足以和正规舰队航母媲美,除了载机量一般较小外,它们可以有效执行所有正规舰队航母的职责,美军将这类航母分类为CVL(轻型航母),实际中它们也的确主要用于和正规舰队航母混编,发挥同样职责;另一类是由慢速舰船,即主要是普通商船改装而来的航空母舰,由于航速几乎只有正规军舰的二分之一,它们难以伴随正规主力舰队作战,所以只能执行反潜巡逻及护航,支援登陆和运输飞机之类的辅助任务,美军于1942年2月将这类航母分类为辅助护航航空母舰,后来又于同年8月改成辅助航空母舰,最后于1943年7月改成了大部分人熟悉的护航航空母舰。
美国建造的第一级护航航母是“长岛”级,改装自C3M型(美国海事委员会设计的C3型标准货轮的一种改型)货船,共两艘。首舰“长岛”号改装自“诺门吉梅尔”号货船,二号舰“射手”号改装自“摩尔克兰”号货船。两艘货轮在接到改装训令时均已下水,自1941年初开始先后接受改装,成为护航航母,其中“射手”号是美国按照租借法案为英国建造的第一艘护航航母。相比正规舰队航母至少两年的建造周期,“长岛”号只花了88天即改装完毕,于1941年6月2日正式服役。“射手”号花的时间较多,但也只有半年,于1941年11月17日服役。
当然,如此短的改装时间也意味着改动幅度比较有限,该级舰连舰岛都没有,除布置了木制飞行甲板及一层简易机库外,两舰仍与C3M货轮无异—航速缓慢,毫无装甲或水下防护。相比当时正规舰队航母往往多达60至90架的载机量,一万多吨的“长岛”级只能搭载20架左右飞机,并且也只有一台升降机与一台弹射器。
作为美军最早的护航航母,“长岛”号经历了完整的护航航母分类改名之路。该舰初始得到的舷号是AVG-1,后来又被改成ACV-1,最后成为CVE-1。而“射手”号则得到了BAVG-1的舷号,不久,该舰被正式移交给英国皇家海军,英国人给“射手”号的舷号是D78。
在实际使用中,“长岛”级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在于,虽然该舰使用的柴油机废气排放量不像锅炉那样庞大,但不单独设置烟囱而只设置排气口的设计却还是十分愚蠢,其排出的黑烟经常严重干扰舰载机的着舰作业。也正因为如此,“长岛”号在航母如云的美国海军中始终只能配得上运输飞机的任务,最后美国海军索性把它改装成专职飞机运输舰,为其换装了一块根本无法负担飞机降落冲击力的飞行甲板,同时也取消了弹射器和拦阻索。
“长岛”号战后被美国海军准备解体,但结果又被客船公司买去改装回民用船只,于1949年成为“妮莉”号(Nelly)移民客船。之后该舰又历经数次转卖与改名,最终于1977年在比利时被解体。
1941年11月的“长岛”号,可见其开放机库结构。此时飞行甲板上除两架F2A“水牛”战斗机以外,其余均为反潜观测机。
担任飞机运输舰执行任务中的“长岛”号。
摄于1941年7月8日的“长岛”号护航航母。
担任飞机运输舰执行任务中的“长岛”号,摄于1944年6月10日。
“冲锋者”号护航航母
“冲锋者”号护航航母本是根据租借法案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一艘“复仇者”级护航航母,同级舰共四艘。“复仇者”级是“长岛”级的改进型,依旧由C3型货轮改装而来,不过扩大了飞行甲板与机库,所以能够搭载、起降更多的舰载机,此外还布置了一个小小的舰岛。
这四艘舰本来都是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所以都没有美国海军舰名,只得到了AVG-2、3、4、5的舷号。1941年10月2日,接近完工的AVG-4被移交给了英国海军并得到了“冲锋者”号的舰名,舷号也改为D27。但是10月4日英国海军又将“冲锋者”号还给了美国人,让其在美军编制(及开销)下训练英军舰载机飞行员,于是“冲锋者”号将舷号改成了美军当时体系的AVG-30,舰名则维持原来的英国舰名不变,1942年3月3日建成服役后成为美军大西洋舰队的一员。
作为训练航母,“冲锋者”号的战时生涯基本都是在切萨皮克湾度过的。在那里,该舰训练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飞行员与航母舰员,这些官兵后来在大西洋反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8月20日,“冲锋者”号的舷号由AVG-30改为ACV-30,1943年1月15日又改为了CVE-30。
战后不久,“冲锋者“号从美国海军退役并被出售给民船公司。它也像“长岛”号一样被改装为民用客船,主要经营欧洲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航线,勤恳地工作到1969年1月29日。由于主机舱发生火灾,民船公司又缺乏备件来将其修复,该舰于同年被出售到意大利解体。
1944年拍摄的“冲锋者”号航空母舰,可见其商船舰体。
摄于1943年的“冲锋者”号航空母舰。
“博格”级护航航母
虽然罗斯福总统个人对几乎任何“造得快且便宜”的船都感兴趣,“长岛”级也正是按照他的要求建造的(同样是根据他的个人兴趣,美国海军还被迫建造了不少几乎没有远洋能力的近海反潜小艇,它们在后来的战争中几乎毫无作用)。但仅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而言,美国海军对罗斯福总统的“个人兴趣”应当说十分不热心甚至是抱着抵制态度,于是在“长岛”级之后相当一段时间,美国海军没再主动建造或装备任何新的护航航母。
不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其在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队丧失战斗力后,美国海军发现自己忽然无比依赖航母了,于是“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的追加订单一批接一批地飞向船厂,可是它们最早也要到1942年底才能服役,所以美国海军终于接受速造航母概念并于1942年初开始决定大量建造“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与“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
除了美军自己的需求外,英军也因为德军U艇越来越重的压力而急需大量护航航母来保护他们众多的护航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英军对护航航母的需求要比美军迫切得多—美军如果缺少护航航母,不过进攻速度受到影响,而英军若不能有效保护他们的交通线,则会在德军U艇的吨位战中被绞杀至死,事实上德军U艇的确在此后不久接近过这目标。
新的“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以C3S型货轮为基础改建,吸取了之前的“长岛”级以及为英国人建造的“复仇者”级两级护航航母的经验,设计上远为成熟。该级舰拥有比“长岛”级更长更宽的飞行甲板,这明显改善了航母的航空作业条件。此外,“博格”级拥有两台升降机,载机量也更大。最后,“博格”级还布置了一个舰岛,可以较为有效地指挥舰载机群并安装后来的各型雷达。
1942年2月起,“博格”级成批开始建造。到1942年底时,已经有9艘“博格”级完工投入现役。几乎与此同时大英帝国在与德军U艇的较量中正接近失败边缘,每月都有大量前往英国的商船被德军U艇击沉,其总吨位已经接近美英双方每月商船建造吨位总和,如此形势若是继续下去英伦三岛很快便将窒息。这种情况下,“博格”级第一批21艘有11艘被交给英国海军,1943年4月开始服役的第二批24艘“博格”级更是有23艘被交给英国海军。在如此强大的反潜力量面前,德军U艇遭遇了“黑色5月”,在美英反潜力量绞杀下损失极其惨重,被迫暂时退出大西洋—英国被“博格”级拯救了。
战争中,大部分“博格”级,无论属于美军或英军,都主要在大西洋作为反潜战斗群核心带领驱护舰活动,击沉了上百艘U艇,沉重打击了德国海军,而自己只被击沉一艘,即“布洛克岛”号。除此之外,美军及英军在太平洋服役的少量“博格”级则大多作为飞机运输舰执行任务。战争结束后,“博格”级部分被作为直升机航母/飞机运输舰保留或者仅仅挂名直到退役,部分直接出售拆毁,还有少数被民船公司买去改装后重新作为民船活动。
正遭到“科尔”号舰载机攻击的德国U-185号潜艇。在大西洋反潜战中,美制护航航母对盟军的胜利居功至伟。
战后作为飞机运输舰服役的“科尔”号,照片摄于1966至1967年,甲板上停放有A-4等喷气机。
1942年1月15日正在下水中的“博格”号护航航母。
1944年的“蔻派里”号航空母舰。
“桑加蒙”级护航航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不顾一切地需要航母。除了以C3型货轮为基础建造“博格”级护航航母外,美国海军还于1942年初开建了以T3型油轮为基础改装的“桑加蒙”级护航航母。
“桑加蒙”级共4艘,它们原本是1938至1939年开工的民用T3S2型油轮,1940至1941年被美国海军买下改建为舰队油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选中用来改建成护航航母。相对其他护航航母的改造原型C3型货轮,T3型油轮在体积方面要大得多,这不仅提供了在恶劣海况下更好的适航性,还使得该级护航航母可以布置面积更大、强度更高的飞行甲板,从而使航母能够搭载如“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等较重的舰载机,这也使“桑加蒙”级成为了所有护航航母中唯一有能力使用俯冲轰炸机的。此外,较大的舰体还让“桑加蒙”级有空间装备更多的防空武器。T3型油轮的船体分舱相较C3型货轮也更为合理,这使得“桑加蒙”级拥有相对不错的损害管制能力。在日后的战斗中,“桑加蒙”级承受了包括日本自杀飞机、鱼雷在内的各种打击,但是无一损失。同时“桑加蒙”级还保留了原来作为油轮时的油料运输舱,这使得海军仍然可以把它们当作油轮或给油舰使用。
虽然“桑加蒙”级作为护航航母看起来各方面性能都较为优异,但是海军以T3油轮为基础建造更多护航航母的计划却因为1942年油轮吨位损失较大,亟待补充而被迫放弃。于是“桑加蒙”级也就成为美军二战中唯一一级服役的油轮改装护航航母。
1942年2月起,4艘“桑加蒙”级的改建工作先后开始。8至9月,各舰改装完毕。与“博格”级不同,4艘“桑加蒙”级全部都在美国海军服役,而且因为当时美国海军航母短缺,除“突击者”号外的所有美军正规舰队航母都已被抽调去支援太平洋战场,所以性能较为优秀的“桑加蒙”级在服役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大西洋舰队航母特混舰队主力。1942年10月末,在“突击者”号的带领下,4艘“桑加蒙”级投入了进攻北非法属殖民地的“火炬”行动,其舰载机部队担负了空中巡逻、反潜巡逻与地面支援等任务。除此之外,“桑加蒙”级甚至还抽空干了自己的油轮老本行,在行动过程中为其他军舰加油。
“火炬”行动胜利结束后。4艘“桑加蒙”级短暂的分道扬镳。四号舰“桑蒂”号继续在大西洋担负反潜巡逻之类的任务,另外3艘都被派遣到太平洋,运输飞机或者为炽热的岛屿争夺战提供支援。1944年上半年时,“桑蒂”号最终也被调到了太平洋。
除了些自身舰载机的小事故外,“桑加蒙”级直到1944年中的生涯总体上没有什么波澜。1944年6月,一号舰“桑加蒙”号与二号舰“萨旺尼”号被投入进攻塞班岛的战役,但是当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战打响时,美国海军调去迎击日军舰队的全部是舰队航母,所有护航航母都被留下来继续支援登陆部队,所以“桑加蒙”级也就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航母交战失之交臂了。
1944年10月20日,4艘“桑加蒙”级会合在一起参加了登陆莱特岛的战役。但第一天“桑加蒙”号就被日军飞机投下的一枚炸弹命中,不过这枚炸弹戏剧性地在主甲板上划了几道痕后被弹入大海,一直落到了距离“桑加蒙”号远达270米的地方才发生爆炸,没有对该舰构成任何实质性伤害。接下来的几天里,4舰与其他护航航母一起为登陆的美军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空中支援,不久,三号舰“希南戈”号返航去装载补充用飞机。
10月25日爆发了著名的萨马海战,美军护航航母编队与日军栗田健男中将率领的水面舰队遭遇并遭到痛击,不过此战中遭到攻击的美军护航航母编队仅有“塔菲3号”,即第77特混舰队第4大队第3小队。“桑加蒙”级所在的“塔菲1号”因为远在南方并未受到日军舰队的威胁。但是这一天对于“桑加蒙”级来说也不平静,在日军神风自杀飞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中,虽然美军护航航母编队拼死发射防空炮火并击落了大量来袭日机,但“桑蒂”号还是被自杀飞机撞中,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起火;就在大火得到控制后不久,该舰又被日军伊-56号潜艇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导致军舰部分舱室进水并倾斜6度。不久后,“萨旺尼”号也被一架零战撞上,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受损。虽然遭到如此打击,但是“桑蒂”号与“萨旺尼”号都幸存了下来,“萨旺尼”号甚至很快修复了,重新开始航空作业。不过包括没有遭到日军直接命中的“桑加蒙”号在内,3舰都遭受了一定的人员伤亡。战斗结束后受损最为严重的“桑蒂”号先行返航修理,而剩余两舰在第二天再次被日军机群攻击,一架神风自杀飞机撞上了“萨旺尼”号并引起该舰飞行甲板上的大量载机起火爆炸,灾难最终在几个小时后被控制住了,伤势不轻的“萨旺尼”号不得不步“桑蒂”号后尘返航维修。而“希南戈”号虽然于28日带着补充飞机回到舰队,但第二天整个舰队便退出了战斗。
1945年开始,4艘“桑加蒙”级又伴随美军舰队参与了包括冲绳战役在内的大多数剩余对日战役。虽然日军进行了疯狂抵抗,但是除了“桑加蒙”号在1945年5月4日再度被一架神风自杀飞机撞成重伤外,总体来说“桑加蒙”级在最后一年里的战斗大多有惊无险。战后,“桑加蒙”号中止维修并直接出售给民营公司,后几经转手,最终于1960年8月在日本大阪被解体。而另外三舰则参加了运送大量退役美军士兵返回本土的“魔毯”行动,之后均被美国海军封存,1959年,三舰被美国海军注销并出售给民营公司,很快都被解体。
1942年10月,一架正在被吊装到“桑蒂”号上的TBF鱼雷机。
被神风机撞中后一片狼藉的“桑加蒙”号飞行甲板。
正在太平洋上航行的“希南戈”号护航航母。
与驱逐舰一同前往北非作战的“桑加蒙”号护航航母。
“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
1942年夏,凯撒造船集团旗下的范库弗峰造船厂向美国政府提议一年内在由该造船厂建造100艘护航航母。在此之前,凯撒造船集团虽然在建造LST型坦克登陆舰与自由型货轮等方面成绩斐然,但是他们从未造过战舰,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尝试拓展军舰建造方面的业务。
与以往护航航母不同的是,该造船厂设计的护航航母并非改装自建造中的商船,而是完全新建。最初美国海军对这个提议完全不感兴趣,于是范库弗峰造船厂又去找罗斯福总统表达了他们的意向,一如以往,热爱几乎任何“造得快且便宜”的船的罗斯福总统不久便爽快地给了他们50艘护航航母的订单。而这也就成了“卡萨布兰卡”级,人类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单级航母。
作为一级自开工之时起便是按照航母要求设计建造的护航航母,“卡萨布兰卡”级在相比“博格”级排水量更小的情况下却拥有和“博格”级相当甚至更好的性能—包括更大的飞行甲板、更快的航速和更强的武备。此外,该级舰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老式的往复式蒸汽机而不是自无畏舰时代以来便一直为几乎所有军舰采用的蒸汽轮机。如此设计的用意自然是为了避免与其余军舰争夺主机产能。由于是全新建造,因此早期批次“卡萨布兰卡”级需要花费241到287天才能建造完成。作为对比,“博格”号的改装周期只有148天。不过随着战争进行,“卡萨布兰卡”级的建造速度也不断提升,到最后一批时,每艘航母只需要101到112天即可完工。
1942年11月3日,首舰“卡萨布兰卡”号开工建造。自1943年7月起,庞大数量的“卡萨布兰卡”级开始一艘接一艘地服役。由于此前已经向英国移交了大量的“博格”级护航航母,而且1943年下半年德军U艇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因此“卡萨布兰卡”级没有被移交给英国,而是全部被美国海军留作自用。其中部分在大西洋服役,保护护航队或者作为反潜舰队核心。大部分“卡萨布兰卡”级则来到了太平洋服役,运输飞机或者支援岛屿登陆战。与其他几级护航航母不同,“卡萨布兰卡”级有5艘战沉,而且全部损失于太平洋。第一艘是“利斯康姆湾”号,该舰于1943年11月24日被日军伊-175号潜艇的一枚鱼雷击沉。
“卡萨布兰卡”级历史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非莱特湾海战莫属。在10月25日,由于哈尔西错误判断局势,导致“塔菲3号”护航航母编队与栗田健男的第一游击部队遭遇,后者拥有多达4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两艘轻巡洋舰以及大批驱逐舰。相比之下,“塔菲3号”仅拥有6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和3艘驱逐舰、3艘护航驱逐舰,似乎他们肯定会全军覆没了。但在这个早上,包括“约翰斯顿”号驱逐舰在内的护航舰艇以及“塔菲3号”的飞行员表现十分英勇,不断阻挠着日本人摧毁美国舰队的脚步。再加上“塔菲2号”和“塔菲1号”不久后派出的支援飞机,总计有多达200架次的机群飞临栗田上空,导致后者不得不面对同时对空、对海战斗的大忌。除驱逐舰、护航驱逐舰的损失以外,虽然“塔菲3号”大部分护航航母都伤痕累累,但仅有“冈比亚湾”号一艘被对方击沉。不久之后,由于栗田感到自己在此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遂放弃了追逐,引军向莱特湾而去。
不过对于“塔菲3号”的“卡萨布兰卡”级而言,这天的灾难并未结束。由于栗田通报了该舰队的所在位置,因此日军神风自杀飞机在栗田离开后不久便赶来攻击这些倒霉的护航航空母舰,其中一架神风自杀飞机撞上了早已被日本重巡洋舰击伤的“圣·洛”号飞行甲板,其携带的炸弹穿入了舰体内部爆炸,最终导致该舰沉没。同时编队内其余护航航母也遭到了神风自杀飞机攻击,但是所幸无更多护航航母沉没。
在莱特湾战役后,“卡萨布兰卡”级又参与了剩余的大部分对日战役,并在1945年损失了“奥曼尼湾”号和“俾斯麦海”号,其中“奥曼尼湾”号是被一架自杀飞机击沉的,而“俾斯麦海”号则是被两架自杀机击沉的。
战后,“卡萨布兰卡”级除少部分直接出售给民间公司或改装成直升机护航航母外,一部分退役封存,直到1958年起陆续被海军除名并出售。由于该级舰落后的动力系统,因此也很少有民船公司愿意花费资金对其改装,因此大部分“卡萨布兰卡”级都被解体。
刚刚下水的“卡萨布兰卡”号护航航母。
竣工后不久的“卡萨布兰卡”号。
在萨玛海战中遭到日本重巡洋舰集中炮击的“冈比亚湾”号护航航母。
在萨玛海战中担任“塔菲3号”旗舰的“范肖湾”号护航航母。
“科芒斯曼特湾”级护航航母
虽然美军在1942年因油轮损失较大而放弃了以T3型油轮为基础改造护航航母的计划,但时间进入1943年下半年后,由于形势的好转及美国工业潜力开发程度的稳步提升,海军重新提出了这个计划并获得批准,于是33艘新护航航母的订单被发往托德太平洋造船集团,这就是“科芒斯曼特湾”级护航航母。
总体上说,“科芒斯曼特湾”级和其原型“桑加蒙”级并没有太大区别。不过由于都是全新建造而非改造,所以“科芒斯曼特湾”级相比“桑加蒙”级进行了一些改进,改善了船型以提高适航性,增加了水密隔舱以加强水密性,同时还修正了一些动力舱室布置方面的缺陷并略微扩大了其机库甲板。此外,“科芒斯曼特湾”级还使用了输出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所以航速有所增加。
1943年9月,第一艘“科芒斯曼特湾”级开工建造,但建造进度相对缓慢的该舰一直到1944年11月才投入服役。因此尽管“科芒斯曼特湾”级在性能上要算是最为优秀的护航航母,但却也是参战时间最短的美国护航航母。到战争结束时,只有10艘“科芒斯曼特湾”级来得及完工服役,剩余23艘中,尚未开工的10艘被海军取消建造,已开工舰中完工度最低的4艘也被取消建造,所以“科芒斯曼特湾”级最终得以完工的总数只有19艘。
如同其他护航航母一样,战后初期“科芒斯曼特湾”级也参加了运送美军退役士兵返回本土的“魔毯”行动。之后大部分“科芒斯曼特湾”级都被封存,最后出厂的“拉包尔”号和“提尼安”号甚至还没来得及服役就被直接送进预备役舰队封存。
虽然海军曾在“吉尔伯特群岛”号上进行过喷气机拉起复飞的实验,但是对于喷气机来说,即便是尺寸最大的护航航母也还是显得太小了,所以海军很快放弃了这种危险的尝试。这意味着即便曾是二战最优秀护航航母的“科芒斯曼特湾”级也难以在喷气机时代发挥任何作用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少“科芒斯曼特湾”级解封重返现役,不过因为无法起降喷气机,所以它们主要搭载F4U与A-1两种螺旋桨飞机进行战斗,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科芒斯曼特湾”级又在1955年到1957年第二次退役。余下的少数该级舰被用作直升机母舰或者飞机运输舰,部分还参加了越南战争。随着新锐的“琉磺岛”级两栖攻击舰服役,“科芒斯曼特湾”级即便作为直升机母舰都显得愈发无用,最终在60年代全部退役。
“科芒斯曼特湾”号的舰尾照片,摄于1944年10月。
1945年4月在太平洋上作战的“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
内湖训练航母
除用商船改装成护航航母外,美军在二战时期还改装了两艘老旧的明轮商船作为内湖训练航母使用,分别命名为“狼獾”号和“黑貂”号,以便在国内为海军飞行员进行起飞、着舰训练。
“狼獾”号前身是1913年建造的“锡恩比”号明轮旅游船,而“黑貂”号的前身则是“大水牛”号明轮旅游船,这两艘明轮旅游船均是由全美造船有限公司下属的船厂建造。“锡恩比”号于1942年3月2日被美军征用,“大水牛”号于1942年8月7日被美军征用,两舰先后被改装成内湖训练航母。在改装工程中,两舰主甲板以上的舰桥及上层建筑都被拆除,以便安装一块飞行甲板。在两舰中,“狼獾”号使用了传统木质飞行甲板。作为实验,“黑貂”号则安装了敷设有防滑涂料的钢质飞行甲板。因为仅用于训练飞行员起降及着舰信号引导官,加之只在内湖训练,两舰都没有机库和升降机。
1942年8月12日,“狼獾”号服役,1943年5月8日,“黑貂”号服役,它们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和最后一艘明轮航母,也是世界上仅有的明轮航母。两舰服役后都在密西根湖执行训练勤务。虽然其任务强度极小,但使用中却还是暴露出两舰的一些缺点,比如航速太低无法创造足够速度的甲板风,恰好密西根湖作为一个内湖本身也不像大海那样拥有风速较快的自然风,导致“地狱猫”战斗机、“海盗”战斗机以及“复仇者”攻击机等的起飞重量较大的飞机难以在这两舰上起飞,训练大受影响。此外由于没有机库,所以如果在降落中受损的飞机(在着舰时损毁飞机对于菜鸟而言如同家常便饭)摆满了飞行甲板上的停机位,那么这一天的训练就只好结束。
到1945年11月7日退役为止,两舰总共培训出了17820名飞行员,他们在这两艘训练航母共进行了116000次降落,因为各种降落事故损失了上百架飞机。两舰培训出的飞行员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总统的老布什。退役后,两舰很快被解体。
正在密歇根湖中执行训练任务的“狼獾”号训练航母,由于该舰并没有机库,因此舰体也相当低矮,同时两侧还可看到明轮。
“雪貂”号训练航母。
一架正在从“狼獾”号上起飞的“无畏”式轰炸机。
一架在训练中降落失败的FM-2战斗机。正是在本土训练中的失败,才积累出了美国海军航空兵在海外战斗时的战斗力。
“中途岛”级
1940年,美国海军开始研究建造排水量与“埃塞克斯”级相近,且安装有装甲甲板的航空母舰。与英国航母将飞行甲板作为舰体承重结构中的主甲板不同,美国人仍然采用了独立的主甲板设计。这样一来,虽然舰体承重结构不会因飞行甲板战损而受到威胁,但在重量上却无疑要更大一些。导致美国人不得不取消了最初计划中的203毫米炮并将双联装127毫米高炮改为单装。更糟的是其载机量也只有45架左右,相比“埃塞克斯”级的90至100架相差太远,显然难以接受。不过美军也没有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决定加大新航母的排水量以同时兼顾装甲防护与载机量。
最终诞生的新装甲航母排水量达到了45000吨以上,比“埃塞克斯”级要大了20000吨左右。如此巨大的排水量换来的是超强的装甲防护—其水线装甲厚达178至193毫米,足以在任何距离抵挡日本重巡洋舰的203毫米火炮。其飞行甲板厚达89毫米,比英国“光辉”级还要厚,而根据英国人的实战经验,“光辉”级的76毫米飞行甲板已经足以抵挡250公斤炸弹直接命中甚至日本自杀飞机的撞击。不仅如此,新装甲航母还拥有51毫米的机库甲板与51毫米的主甲板,因此其总水平装甲厚度高达191毫米,不仅超过了几乎所有航母,甚至要比很多战列舰更为厚重。除此以外,其防雷隔舱背板厚达160毫米,水下防护水平与“蒙大拿”级战列舰相当。如此出色的防护水平不仅在美国无人可及,在全世界也仅次于日本的“信浓”号(而其后者战时赶工情况下工程质量很差,其实际防护能力相较于纸面上来说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新装甲航母还拥有前所未有的高达137架的载机量,如此惊人的数字在后来却造成了一个意外的结果—航空管制部门根本无法应付这么大的载机量!1943年10月27日,新装甲航母首舰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该舰被命名为“中途岛”号,以纪念四个月前扭转太平洋战争局势的中途岛海战。1943年12月1日,二号舰“珊瑚海”号在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但在罗斯福总统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后,海军决定将其改名“罗斯福”号以示纪念,而这也让其成为了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以总统命名的航母。1944年7月10日,三号舰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该舰继承了二号舰原有舰名,成为了新的“珊瑚海”号。开工不久后,三舰的编号均由CV更改为代表大型航母的CVB。事实上,原本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准备建造6艘同型舰,但后三艘因太平洋战争接近胜利而取消了建造。
1945年9月10日,首舰“中途岛”号建成。此时二战刚好已经结束了一个月,不过由于该级舰均是在战时开工建造,加上完工时间离战争结束不久,所以一般仍然将它们算作二战航母。三艘“中途岛”级服役后都被部署到地中海与大西洋,没有参与19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之后,类似“埃塞克斯”级的SCB-27/125改造,“中途岛”级也开始SCB-110改造以搭载新的喷气式飞机。改造内容与“埃塞克斯”级相似,即加装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光学助降系统等。
越南战争是“中途岛”级参加的第一场实战,其间“中途岛”号在越南海域进行了3次作战部署,“罗斯福”号进行了3次,“珊瑚海”号进行了6次。“中途岛”号与“珊瑚海”号还参与了1975年4月29日至30日的“常风行动”,在南越政权的最后几天里作为基地营救了大量搭载飞机前来逃难的在越美国公民及南越难民。
越南战争后,“中途岛”级开始逐渐显得落后于时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其尺寸相对战后的超级航母来说显得很小,难以搭载F-14“雄猫”式战斗机或S-3型反潜机等新型舰载机。而自50年代末便已经开始服役的F-4“鬼怪”战斗机又有些战力不足。因此越战结束后不久,“罗斯福”号便首先于1977年10月1日退役,次年被出售给拆船商解体。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最后一次出航时,该舰实验性地搭载了陆战队的AV-8A型垂直起降战斗机。
按照原计划,另外两艘“中途岛”级本来也将很快退役。但是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拯救了它们。为全面压制苏联海军,这位总统提出了“600舰海军”的海军扩军计划。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仅两艘“中途岛”级被保留下来,甚至二战时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等都被启封重返现役。不过,美国人也对“中途岛”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拆除了舷侧水线装甲带以减轻重量,提高干舷。同时对电子设备以及航空作业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随着重量较轻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开始服役,海军立刻将它们部署到了“中途岛”级上代替了F-4“鬼怪”战斗机。
然而当里根于1989年离开总统职务后,耗资巨大的“600舰海军”计划也摇摇欲坠,再也没人能继续维护“中途岛”级了。1990年4月30日,“珊瑚海”号退役,1993年该舰被出售给拆船商解体。而在拆解这艘航母时,由于资金以及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拆船厂一度试图将其卖给中国解体。但即使是这样一艘老掉牙的航空母舰,美国海军也还是不希望它落入中国手中,最终强令拆船厂在本土拆解了“珊瑚海”号。
最为老旧的“中途岛”号于1990年6月20日在日本外海发生火灾,造成3名损管人员死亡,8名损管人员受伤。当该舰第二天回到日本横须贺港时,赶来报道了该舰惨状的记者足足装满了三辆大巴。在舆论的喧嚣声中,这艘老舰即将退役似乎也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了。
不巧的是,伊拉克军队在1990年8月2日入侵科威特。“中途岛”号再次披挂上阵,11月1日,“中途岛”号随庞大的多国海军舰队开赴北阿拉伯海。在那之后,超过50万人的多国部队也开始被送往沙特阿拉伯。一切就绪之后,美国对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于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次日,“沙漠风暴”行动正式打响,包括“中途岛”号在内的美军航母出动了大批舰载机开始轰炸伊拉克国防军和国民警卫队,战斗打到2月27日,伊军损失惨重,被完全逐回其境内,科威特获得了解放。3月11日,“中途岛”号离开波斯湾,返回横须贺港。
但这也是“中途岛”号的最后一次战斗行动了。它的下一个,也是最后一次任务是将菲律宾克拉克军事基地中的美军及眷属带回国内。在那之后,“中途岛”号最后一次返回母港横须贺港。1991年8月,“中途岛”号离开横须贺港前往珍珠港,之后再到圣迭哥港,在那里于1992年4月11日退役,为“中途岛”级,也为所有二战美国航母画上了句号。时至今日,该舰依旧作为博物馆停泊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
“中途岛”级航空母舰线图。
完工时(上)、安装斜角甲板后(中)以及第二次大改装后(下)的“中途岛”级飞行甲板线图。
1945年3月20日“中途岛”号的下水仪式。
停满舰载机的“中途岛”号,该舰高达130架的载机量在航空母舰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45年9月,完工后不久在汉普顿水道中航行的“中途岛”号。其外观虽然与“埃塞克斯”级十分相似,但却是美国第一艘装甲航母,同时也要比“埃塞克斯”级大很多。
1946年在北冰洋航行的“中途岛”号。
一架正在从“罗斯福”号上起飞的A3D喷气式攻击机。
1967年的“珊瑚海”号航空母舰,其甲板上停放着大批F-4、A-4等喷气式舰载机,以及E-2预警机。
“合众国”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敌人变成了苏联,航空母舰的设计假想敌自然也变成了苏联海军。关于新航空母舰的设计,美国海军内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航母应继续遵循传统设计,即大量而均衡地搭载战斗机、攻击机等中小型飞机并携带足够多的弹药,以常规作战方式击败敌人;第二种意见则以搭载携带核武器的重型远程轰炸机为中心。由于1940年代末的技术限制,核武器还十分笨重,重量达到5吨左右,而为了有效轰炸苏联境内所有重要目标,远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需要达到3700公里以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同时满足搭载核武器且作战半径达标的飞机,起飞重量至少也要达到45吨左右。作为对比,一架F2H型舰载喷气式战斗机只有10吨左右。而美国海军至今使用过的最重的战斗机F-14“雄猫”,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32吨。如此巨大的飞机必然需要巨大的航母才能起降,而即使如此,一旦这种巨型航母搭载了这种飞机,普通战斗机搭载量也会受到极大限制。不过,这一看似根本不可行的方案在全球核恐怖时期却成为了海军同空军、陆军争夺预算的法宝,致使美国海军最终选择以第二种思路来发展新航母的设计。
新航母仅标准排水量就将高达68250吨,满载排水量更会达到80000吨以上,一旦建成,便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型超级航空母舰。为了给超级航空母舰造势,美国海军甚至在该级舰尚未完成设计时便开始对民众展开宣传攻势。按照计划,新航母将会搭载16至24架45吨级轰炸机、50至80架F2H型战斗机(二者数量成反比)。此外,由于当时尚未发明斜角甲板,为了便于速度较快的喷气机降落,特别是作为其核心力量的巨大轰炸机降落,该级舰取消了舰岛以尽可能的扩大飞行甲板操作面积。
依作战安排,每艘超级航母将和两艘 “中途岛”级或者“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组成一个特混舰队,一旦核战争爆发这些特混舰队就将前往苏联海岸夷平敌人的国土。
1948年7月29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5艘新型超级航空母舰的建造,其拨款被列入1949财年的预算计划中。与此同时,国会中海军与空军正在为争夺预算激烈争吵,刚刚从陆军航空兵独立而来的空军认为核战争时代只需要空军的轰炸机即可用核武器摧毁一切敌人,未来战争将不再需要“脆弱”的海军与“无用”的陆战队。而陆军为了排挤海军,也站在空军一边。恰在此时,海军出身的国防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又因健康原因于1949年3月28日辞职并住进海军医院疗养,继任者则是支持空军的路易·强森—这立刻便给超级航母的建造计划罩上了一层阴影。
1949年4月18日,新航母首舰“合众国”号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三艘以“合众国”号命名的军舰。但仅仅5天之后,美国国防部长强森便在没有咨询海军意见的情况下于4月23日取消了该舰的建造,一同被取消的还有后续舰的计划。这一举动立刻激怒了整个海军,甚至导致海军部长和大批海军高级将领辞职抗议,引发了著名的“海军将领起义”。而原本便心力交瘁的前任国防部长福莱斯特在听闻消息后,可能因此受到了精神方面的刺激,于5月21日跳楼自杀了。
诸如此类削减美国海军及陆战队军备但同时却大力支持空军发展的举动导致美国国内对强森恶评如潮,强森也在次年便丢掉了国防部长的职务。之后爆发的朝鲜战争更让美国人认为他们在军备建设上的止步不前甚至自断其臂,会让苏联人在各方面都压倒美国,如此的威胁显然是美国人不能接受的。最终美国人又重启超级航空母舰建造,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此时核武器已经小型化,较轻型的飞机即可搭载,因此不再需要畸形化设计的“合众国”级,最终诞生的新超级航空母舰被美国海军命名为“福莱斯特”号,以纪念为海军命运心力交瘁自尽的福莱斯特将军。
“合众国”号航空母舰线图。
1947年正在进行流体测试的“合众国”号模型。
1949年4月18日,“合众国”号在船厂铺下了第一块龙骨,但很快该舰便被取消。
“合众国”号完成想象图,展示了取消舰桥后的设计形态。
始终为海军前途心力交瘁,最终在“合众国”号建造取消后跳楼自杀的福莱斯特。
“福莱斯特”级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美国人认为他们正面临来自苏联的全方位威胁,所以有必要加强军备。如此情况下海军重拾新建超级航母的计划。虽然由于核武器的小型化,新超级航母已经不需要搭载“合众国”号那样的45吨级巨型轰炸机,但是因为50年代初美国海军尚未采用斜角甲板设计,因此新超级航母尽管没有像“合众国”号一样完全取消舰岛,但也只采用了一个可升降的小型舰岛,以空出更多的飞行甲板操作面积。除此之外,因为“中途岛”级干舷过小、适航性较差的教训,美国人终于放弃了飞行甲板、机库甲板、主甲板互相独立的保守设计,转而开始使用英国航母将装甲飞行甲板与主甲板合二为一的设计,这节省了大量的结构重量,使得新航母可以增加型深以大幅度提高干舷,结果便是新航母可以在老式航母无法起降舰载机的恶劣海况下正常作业。
1951年7月12日,新超级航母的设计正式被批准。1952年7月14日,新超级航母一号舰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舰名“福莱斯特”号。1952年12月16日,二号舰在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舰名“萨拉托加”号。由于“安提坦”号加装斜角甲板的测试很成功,证明只有斜角甲板才可以有效进行喷气机的降落作业,两艘已经开工的“福莱斯特”级也修改了设计以布置斜角甲板。同时,因为斜角甲板带来的起降布局变化,“福莱斯特”级取消了原来的小型升降式舰岛,转而建造了一座比以往任何航母都更大的常规舰岛,以便航空管制部门更有效地指挥舰载机群。不过受限于舰体方面的设计,导致“福莱斯特”级的左舷升降机位于斜角甲板前端附近,在飞机降落或者从三、四号弹射器起飞时这部升降机将完全不能使用。同年,美国海军更改军舰编号规则,CVB(大型航母)这个代号被取消,“福莱斯特”级得到了CVA(攻击航母)的新代号,于是CVB-59与CVB-60也跟着被改成了CVA-59与CVA-60。1954年8月2日,“福莱斯特”级三号舰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舰名为“突击者”号。与前两艘姊妹舰不同,该舰自开工之日起就是按照加装斜角及大型舰岛的改进型方案进行建造的。1955年7月1日,四号舰“独立”号开工。
1955年10月1日,“福莱斯特”号正式完工服役,它是美国第一艘完工时即带有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和光学助降系统等现代化特征的航母。该舰及后来服役的“萨拉托加”号、“独立”号在完成训练后都被部署到大西洋的第6舰队以对抗苏联海军。“突击者”号则在完成训练后被部署到东南亚地区。
1963年,因为海军期望能够把C-130型运输机改装成舰载运输机,“福莱斯特”号也进行了起降KC-130F的实验,结果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降落在航母上最大兼最重的飞机记录。不过,虽然实验成功了,但是巨大的C-130在航母甲板上进行起降还是显得过于冒险,最终海军选择了更保险的C-2型运输机。1964年5月,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突击”者号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不过这次起降的是U-2型高空侦察机以观测法国在玻利尼西亚岛的核实验情况。由于行动高度机密,因此所有普通舰员在U-2起降时都被要求到飞行甲板下回避。而在这次行动中,一架U-2在着舰时坠入海中。
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后,“突击者”号首先于1964年8月6日被部署到越南附近海域,以舰载机支援地面战斗。次年6月,“独立”号也来到了越南,不过该舰在这里只逗留到了11月21日,之后便返回大西洋海域,未再参与越战之后的行动。1967年7月,“福莱斯特”号亦到达越南附近海域执行空袭任务。不过仅仅几天以后的7月29日,“福莱斯特”号正在准备新一波空袭时,一架F-4型舰载战斗机所挂载的火箭走火并击中了前方一架已经挂弹的A-4型攻击机,在航母上引起大火,火灾肆虐了数个小时,烧毁了21架飞机并导致134名舰员死亡,此外还有161名舰员受伤。这一事故导致航母不得不放弃任务返航维修,随后的修理花去了多达7200万美元。
在此期间,“萨拉托加”号仍然在地中海方面作为美国的存在力量。1967年6月8日,正在地中海公海海域侦察第三次中东战争情况的美军“自由”号间谍船遭到以色列飞机和鱼雷艇攻击,34名美军舰员死亡,171人受伤。虽然事后以色列人称他们误把该船当成埃及舰艇,但是该船幸存者坚称他们表明了身份而且以色列人其实知道他们是美国人,无论如何,“萨拉托加”号在收到求救信号后立刻弹射器飞了8架挂载实弹的战机前去救援该船,逼迫以色列人停止攻击并转而开始救援该船。
此后直到1972年,除“突击者”号一直持续部署在越南海域外,其余3舰都主要在大西洋或地中海海域活动。同年,美国海军又一次修改编号规则,CVA(攻击航母)被更改为CV(常规动力航母),4艘“福莱斯特”级的编号亦随之修改。1972年4月11日,“萨拉托加”号驶往苏比克湾开始它的第一次西太平洋地区巡航。在越战最后的时光里,“萨拉托加”号和“突击者”号一直在越南行动,直到1973年美国退出越南战争。此后“萨拉托加”号返回大西洋舰队。
“福莱斯特”级攻击型航空母舰线图。
1985年10月10日,1艘从埃及亚历山大港出航的意大利邮轮被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组织的恐怖分子劫持,1名美国游客被杀。经过与埃及方面两天的谈判,恐怖分子在埃及塞得港登陆并搭乘埃及航空公司的波音737飞机前往突尼斯。根据里根总统的命令,“萨拉托加”号出动了7架F-14型战斗机前往拦截这架波音737,最终客机被F-14引导到意大利西格里拉海军航空站降落,意大利人随后逮捕了恐怖分子。
1990年,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除“福莱斯特”号于1991年被调回本土接替“埃塞克斯”级的“列克星敦”号成为训练航母外,其余3艘“福莱斯特”级都被调到波斯湾并参与了 “沙漠盾牌”与“沙漠风暴”行动。1992年,“福莱斯特”号开始接受改装成为训练航母,然而1993年海军改变主意决定不再保留专门的训练航母,“福莱斯特”号遂于1993年9月11日退役,而“突击者”号已经于稍早的7月10日退役。剩余2舰继续正常行动,直到1994年8月20日,“萨拉托加”号也告退役。1996年3月,中国人所熟知的台海危机时期,“独立”号与“尼米兹”号被一同部署到台湾海域。1998年9月30日,“独立”号退役。
4艘退役的“福莱斯特”级目前尚未拆毁,但是等待它们的命运不容乐观,仅有“突击者”号有望作为博物馆保存,其余3舰则很可能被拆解或作为靶舰击沉。
根据“福莱斯特”级最初方案绘制的完工想象图,与“合众国”号一样,此时该级舰也并没有设置舰桥。
正在吊装过程中的“福莱斯特”号二号柴油主机。
1956年3月12日,正在起飞FJ-3战斗机的“福莱斯特”号。
建造中的“福莱斯特”号舰体,照片摄于1953年4月28日。
1955年8月22日,出海进行试航的“福莱斯特”号。
正在飞跃“福莱斯特”级二号舰“萨拉托加”号的VA-34中队A-4攻击机。
1967年的“福莱斯特”号航空母舰。作为世界上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航母,其基本设计理念一直被沿用到了今日。
1971年8月进入船坞维修的“突击者”号航空母舰,此时“汉考克”号(远方左侧)和“珊瑚海”号(远方右侧)也停泊在同一港口中。
1965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入港的“萨拉托加”号。
1985年在地中海巡航的“萨拉托加”号,此时该舰已经装备了F-14战斗机。
1998年与“小鹰”号(右)一同停泊在珍珠港的“独立”号航空母舰,此时前者刚刚接替“独立”号准备前往日本横须贺长期驻扎执勤。
“独立号”的退役仪式。
一同被封存在纽波特港的“萨拉托加”号(右)和“福莱斯特”号。
“小鹰”级
作为“福莱斯特”级的改进型,美国海军于1956年开工建造“小鹰”级航空母舰。相比“福莱斯特”级,其主要区别在于加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并优化了升降机位置。1956年12月27日,首舰“小鹰”号开工,其命名来自莱特兄弟首飞人类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的北卡罗莱纳州小鹰镇。1957年9月14日,二号舰“星座”号开工建造,其命名是为纪念美国国旗上代表各州的星座,该舰也因此被官方称为“美国旗舰”(America's Flagship)。按照原计划,美国海军此后将只建造核动力的“企业”级航空母舰,然而“企业”号在建造过程中不断膨胀的成本让美军深感头疼,所以1961年1月9日开工的“企业”级二号舰“美国”号改回了“小鹰”级,从而成为“小鹰”级三号舰,该舰也是美国海军最后一艘不以人名命名的航母。1964年10月22日开工的“企业”级三号舰“肯尼迪”号因为相同原因亦改回了“小鹰”级。该舰与前三艘“小鹰”级有一定区别,在舰岛上布置了一个向外倾斜的烟囱使排烟远离舰岛电子设备及飞行甲板。此外,该舰比另外三艘“小鹰”级短了5.2米。该舰也是美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1960年12月19日,舾装中的“星座”号发生大火,赶来的当地消防队面对迷宫一般的军舰舱室,花了17个小时才把大火扑灭。大火造成15名船厂工人死亡,并花费了7500万美元修复损伤,完工时间也因此推迟了7个月。1961年4月29日,“小鹰”号完工服役,随后于1962年10月7日加入太平洋舰队旗下第7舰队,“中途岛”号成为第7舰队旗舰,“星座”号服役后亦进入第7舰队。1965年1月23日,“美国”号完工服役,与前两艘舰不同,该舰加入了大西洋舰队。
美国介入越战之时,“小鹰”号正在本土进行大修,而顶替它在远东地区执勤的“星座”号立刻停止休整前往越南作战。1965年2月1日,“星座”号结束了这次近9个月的行动,返回本土接受整修,其岗位由“小鹰”号接替。11月26日,后者携其舰载机部队正式展开对北越的空袭,行动持续到次年5月14日。之后修整完毕的“星座”号接替“小鹰”号继续在越南战场执勤。两舰如此交替执勤直到1973年美国退出越南战争。当越南的战事对于美国人来说冷却后,“小鹰”号与“星座”号迎来了生涯中第一个和平的10年。两舰遂先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维修升级,在更新电子设备的同时增加了新式F-14战斗机和S-3反潜机所需的作业设备。
在太平洋两舰轮番作战的同时,1967年6月8日,当“自由”号间谍船遭到以色列飞机与鱼雷艇攻击时,该船向美军发出了求救信号,“美国”号弹射器飞了F-4战斗机以防止航母编队被敌人空袭,并派出攻击机前往事发地点,试图轰炸以色列船只。但是由于以色列人随后停止了攻击行为并转而开始救援自由号,美国人召回了战机。
1968年5月30日,“美国”号也来到了越南,在此持续作战112天,之后该舰一路返航本土开始接受大修。1970年5月底,“美国”号再次来到北部湾,开始第二次支援越南战争的100天行动。任务完成后次年,“美国”号返回到了地中海。然而1972年6月,“美国”号又被召回太平洋,直到1973年美军撤出越战后才于2月17日踏上回国之路,检修后再次返回到了地中海。
“小鹰”级最后一艘“肯尼迪”号于1968年9月7日服役,该舰并没有参加过越南战争,而始终在大西洋及地中海部署。1975年11月22日,“肯尼迪”号与“贝尔纳普”号导弹巡洋舰相撞,导致该巡洋舰严重受损,这次事故为“肯尼迪”号留下了“开罐器”、“铁罐头杀手杰克”的称呼。次年9月14日,“开罐器”又撞上了失去控制的“博德伦”号驱逐舰,导致后者提前退役。同一天早些时候,一架从“肯尼迪”号起飞的F-14战斗机在离开甲板后坠入大海,虽然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成功并直接跳散降落到母舰甲板上,但F-14和AIM-54远程导弹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拦截组合却落入海中。为防止苏联人获得残骸,美国海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飞机和导弹打捞了回来。
1984年3月,正在日本海进行演习的“小鹰”号遭到苏联海军“维克托”I级攻击型核潜艇K-314号秘密跟踪。3月21日,K-314号突然在“小鹰”号正前方极近距离浮出水面,大吃一惊的美国人来不及转向,撞上了苏联核潜艇。结果“小鹰”号受到轻微损伤,而K-314号则受损严重,丧失动力。“小鹰”号随后自行返航修理,自讨苦吃的K-314号则在原地瘫痪了两周,直到苏联人的远洋拖船把它拖走。
1986年3月24日,“美国”号航母战斗群来到了因支持恐怖主义而被美国制裁的利比亚,该舰的F-14战斗机遭到利比亚军队多枚SA-5型地空导弹攻击,不过无一命中。之后美国便开始了空袭利比亚的行动,从“美国”号出动的A-6、A-7攻击机轰炸了利比亚人的雷达站等目标,攻击持续了三天。4月14日下午,“美国”号与“珊瑚海”号再次出动了26架飞机攻击利比亚军队的地空导弹、军营、机库等目标。1988年8月,“肯尼迪”号的两架F-14战斗机与两架利比亚人的米格-23型发生了空战,并将对方击落。
1990年至1991年的“沙漠盾牌”与“沙漠风暴”行动,“美国”号与“肯尼迪”号均参与其中。其后“美国”号又在地中海进行了其生涯中的最后几次部署,本来按计划该舰也会像其他几艘“小鹰”级一样接受延寿改装以使其能够服役到2010年,但是最终它却成为预算削减的牺牲品,1996年便提前退役,但直到2005年才作为靶舰将其击沉。
此后其余三舰继续服役,“小鹰”号与“星座”号还参与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不过显然无论从哪方面看,“小鹰”级此时都已经老态龙钟了。2003年8月6日,“星座”号退役;2007年8月1日,“肯尼迪”号退役;2009年5月12日,“小鹰”号退役。在三舰退役后,美国海军今日已不再拥有常规动力航母,所有航母均为核动力推进。
“小鹰”级航空母舰前视图及侧视图。
1960年5月21日“小鹰”号的下水仪式。
一架正在“小鹰”号上降落的A-4攻击机。
1961年刚刚投入服役后的“小鹰”号。
正被拖往舾装码头的“小鹰”号。
1978年停泊在圣迭戈的“星座”号航空母舰。
1984年6月30日,一架F-14由于尾钩故障,无法钩住拦阻索,“小鹰”号不得不采用拦阻网迫降的方式收容该机。所幸迫降成功,没有飞行员或地勤人员受伤。
一座正在进行训练设计的“美国”号“密集阵”近防炮。
1988年,VF-33战斗机中队的斯诺德格拉斯驾机近距离飞跃“美国”号甲板。关于这次飞跃的照片时常被误认为是发生在“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那次飞行员为展示F-14威力的违纪危险飞行,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1970年正与一艘补给舰配合进行海上补给的“美国”号航空母舰。
“肯尼迪”号的机载导弹库,照片摄于1982年。
2007年停泊在横须贺港的“小鹰”号。
“小鹰”号撤离日本,返回本土退役前的纪念活动。
“企业”号
1952年,西屋电器公司开始为世界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舰艇“鹦鹉螺”号制造核反应堆,伴随着该核潜艇的发展,用核反应堆驱动更大型水面舰艇的可行性也被提出。不久西屋公司又承担起了研制巡洋舰与航母用核反应堆的任务,其中航母用核反应堆型号名为A1W。早在A1W型压水反应堆研制完成之前,美国海军就已经在1957年11月15日下达了6艘新型核动力超级航空母舰的订单。首舰“企业”号于1958年2月4日开工建造,该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
1958年10月,A1W型核反应堆才第一次开始试运行,而事实上A1W型还只是实验型反应堆,之后实用化的A2W才是真正装备“企业”号的核反应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A2W的单堆功率相对后世的航母用核反应堆较小,因此“企业”号装备了多达8座核反应堆。与之相比,计划中的三号舰“肯尼迪”号将仅装备4座A3W反应堆,而“尼米兹”级更是仅有两座A4W反应堆。8座A2W每两座为一组蒸汽轮机提供动力。如果8座反应堆只开一半,那么军舰航速为33节左右,如果8座反应堆全开,“企业”号航速甚至能够达到35节以上,这个航速已经高于之前的任何一级常规动力航母。而且与常规动力舰艇不同的是,核动力舰艇可以以最高航速一直航行下去,拥有无限的续航力,而其对支援舰艇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了不少。也正因此,美国海军对核动力航空母舰寄予厚望,一下子开出了6艘“企业”级的订单。
除了动力部分的变化外,相对之前的两级常规动力超级航母,“企业”级的一大特征是其舰岛装载了巨大而标志性的SCANFAR型相控阵雷达系统,这也是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型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该系统在那个时代的先进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是由电子管组成如此庞大的雷达,无论可靠性还是耗电量都十分令人头痛。
相比“小鹰”级航母,“企业”级更长11米,总长达到336米,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军舰。独特的是,“企业”级采用了四舵布局,而其余美国超级航母均为双舵。此外,“企业”级重新加装了203毫米厚的水线装甲带,不过材质并非装甲钢,而是铝合金,因此对抗穿甲弹时其防御效能只相当于其一半厚度的均质钢装甲,即100毫米左右,安装这道装甲带的目的更多在于防止舰体因亚音速导弹或近失弹爆炸而进水。
1960年9月24日,“企业”号下水。该舰此时已经开始显露出建造成本飞速膨胀的问题,为了节约开支,海军不得不取消了与相控阵雷相配的“小猎犬”型中程舰空导弹。当“企业”号于1961年11月25日完工服役时,该舰已经耗费了4.513亿美元。而同年10月27日完工的“星座”号只花费了2.645亿美元。“企业”号的造价比“星座”号贵了70%,而两舰能够搭载的飞机数量等主要战术指标几乎没有区别。虽然核动力航母会在几十年的全寿命期中逐渐显现出其运维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无论如何,海军目前也还是无力一下子建造6艘同型舰了。于是二号舰“美国”号与三号舰“肯尼迪”号在开工后改回了常规动力航母,后三舰则被直接取消。
1962年8月,“企业”号加入了大西洋的第6舰队。同年10月,由于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肯尼迪总统下令对古巴进行封锁,“企业”号也参与了封锁行动。至当月28日,危机以美苏两国秘密的桌下交易结束。1964年,“企业”号与“长滩”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班布里奇”号核动力导弹驱逐领舰共同完成了不加油环球航行的壮举,历时65天,总航程30565海里。
1965年11月,“企业”号被转到太平洋舰队旗下的第7舰队。12月2日,该舰加入了越南的战事,开始出动飞机轰炸北越,这成为核动力航空母舰的第一次实战。1969年1月14日,“企业”号甲板上一架F-4B型战斗机挂载火箭弹走火爆炸,虽然其引起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但还是造成了27名舰员死亡、314名舰员受伤、15架飞机被毁。“企业”号返航珍珠港接受修理。3月1日,该舰修复完毕重返越南战场。1969年4月14日,由于北朝鲜击落了一架美军在公海水域飞行的EC-121型电子战及预警飞机,美军组织了包括“企业”号在内的数艘航母前往朝鲜半岛进行示威巡航,这也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军在此海域最大规模的力量集结。
1971年12月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巴基斯坦名义上是美国盟友。所以美国也不能完全坐视不管,“企业”号航母战斗群遂前往孟加拉湾向印度示威。其后“企业”号又参加了空袭北越以对其施压的“后卫I”与“后卫II”行动。1973年1月28日,美国人终于脱身离开了这场战争。不过就在同一天,在老挝政府的请求下,“企业”号及“突击者”号出动飞机轰炸了北越的通讯线路,这也是美国海军在越战中的最后一次空袭行动。
如同其他美国航母一样,越战后“企业”号也享受了一段和平时光,并在此期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包括换装更强力的弹射器与拦阻索以供F-14战斗机作业。1977年2月,乌干达总统阿明正式在公开场合与美国决裂并将在乌美国公民全部劫持为人质。此时“企业”号刚结束了一次为期7个月的巡航任务,正在返航美国本土的路上,恰好位于东非海岸附近。该舰立刻中止返航并停留在了这个区域,准备以航母上搭载的陆战队进行救援。不过这一事件最终得以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行动随之取消。
1986年开始,两伊战争交战双方开始有意识地攻击波斯湾中的第三国油轮,致使中东航运受到极大影响,而中东地区的石油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很重要,因此美国决定对通过波斯湾的油轮进行护航。1988年2月起,“企业”号也参与了护航行动。4月14日,美军“塞缪尔·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在波斯湾公海水域触发一枚伊朗布设的水雷,军舰遭到重创。作为报复,“企业”号出动舰载机轰炸了两艘伊朗护卫舰,击沉一艘击伤一艘,此外“企业”号还为此次行动中的其他攻击提供了空中支援。
1990年10月,“企业”号回到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始大修并第四次更换核燃料,本次大修期间海军还对该舰进行了各种改进,包括将长度由336米加长到342米。1994年9月27日,改装与大修结束,全舰焕然一新。在1990年代剩下的时间里,“企业”号参与了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的任务,其间还发生了一起EA-6B型电子战飞机夜间降落失败的事故,4名EA-6B飞行员有3名落入大海就此失踪。
2001年10月,“企业”号参与了反恐战争并出动了大量飞机轰炸阿富汗地区的“基地”组织及塔利班目标。2003年,“企业”号参与了伊拉克战争。最终,在2012年11月5日,“企业”号结束了最后一次巡航。海军计划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将“企业”号退役,而这会给该舰留下最后一个记录—第一艘退役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的舰名将由计划中会于2025年服役的第三艘“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CVN-80继承。
“企业”号航空母舰侧视图。
1964年与“班布里奇”号核动力驱逐舰、“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一同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加油环球航行的“企业”号航空母舰,其舰员在飞行甲板上拼成了著名的核能方程式。
1966年的“企业”号航空母舰,照片拍摄时该舰并没有搭载舰载机,光秃秃的飞行甲板对于一艘服役后的美国航母而言并不常见。
大火扑灭后一片狼藉的飞行甲板后部。
“企业”号的机库内部。
正在驶入珍珠港的“企业”号,照片摄于1985年6月14日。
2004年在波斯湾巡航的“企业”号。
2012年12月1日,“企业”号停止使用,转为封存的纪念仪式。
2011年“企业”号服役50周年时第三次拼出核能公式的“企业”号舰员。
在2001年“企业”号前往阿富汗参与“持久自由”行动期间,其舰员再次拼成了核能公式,并在其后方加上了一个“x 40”以纪念“企业”号服役,同时也是美国航母进入核能时代40周年。
“尼米兹”级
作为“小鹰”级与“企业”级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海军于1968年开始建造“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与之前的常规或核动力航母相比,“尼米兹”级排水量更大,舰体尺寸也自然更大。不过最大的区别源自其全新的核动力系统—“尼米兹”级拥有两座全新的A4W型压水核反应堆,无论相比之前常规动力超级航母的8座锅炉或者“企业”号的8座A2W型压水核反应堆其总体积都大大减小,由此节省的空间可用于装载其他物资装备。事实上,“尼米兹”级相比之前“福莱斯特”级的确可多搭载90%的航空燃油及50%的弹药,而该级舰可搭载的飞机也要更多。如同其他战后美国超级航母一样,“尼米兹”级的机库也被两道厚重的隔壁分割成了三个独立防火区以限制火灾蔓延,不过该级舰的具体装甲水平至今仍是机密,仅能得知其“重要部位拥有64毫米凯夫拉装甲”。
1975年5月3日,第一艘“尼米兹”号完工服役。之后该级舰以平均3.8年一艘的间隔不断建成服役,至2009年1月10日到了第10艘也是最后一艘“尼米兹”级“布什”号完工服役。之后美国开始建造新的“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在“尼米兹”级这近40年的建造史中,各种技术已经进步了很多代,而这也反映到“尼米兹”级新舰的建造中。几乎每一艘新的“尼米兹”级相比前一艘有一定改进,改进项目包括电子设备、防护、建造用钢材及船体结构等。尤其是自四号舰“罗斯福”号开始采用的新船体结构设计,使得部分资料甚至将“罗斯福”号及之后的“尼米兹”级单独命名为“罗斯福”级。当然,已经建成的“尼米兹”级也会继续改进。一般来说,当一艘“尼米兹”级进行大修时,如果条件许可也会按照新舰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布什”号开工时,美国海军甚至打算将该舰建成CVN-X计划(即现在在建的“福特”级)的技术验证舰,采用隐身化舰岛、相控阵雷达、Mk41型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电磁弹射器等各种全新技术。不过最后迫于“尼米兹”级舰体设计局限及预算原因,计划大为缩水,于是最终建成的“布什”号仍然只是一艘“尼米兹”级的最终改进型。
“尼米兹”级服役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1980年4月24日至25日的“鹰爪行动”,以解救当时被伊郎扣押在美国驻伊郎德黑兰大使馆的52名美国人质。行动中“尼米兹”号作为母舰出动了8架RH-53D型扫雷直升机(作为人员运输用直升机用)前往设在德黑兰附近沙漠中的前进基地“沙漠一号”,同时“尼米兹”号和“珊瑚海”号还出动了舰载固定翼飞机给予掩护,不过RH-53D与为其加油的空军MC-130E型运输机在“沙漠一号”基地相撞,造成8名美军士兵死亡,行动被迫放弃。
1981年,正在地中海部署的“尼米兹”号与“福莱斯特”号以自由通航权为由驶入利比亚宣称为领海的锡德拉湾海域,利比亚遂于8月18日早晨开始出动飞机搜寻美军航空母舰。第一批接近美军航母的至少三架米格-25型战斗机被“福莱斯特”号的F-4战斗机及“尼米兹”号的F-14战斗机驱离。不久利比亚人又出动了多达70架米格-23、米格-25、苏-20、苏-22M及幻影F1型战斗机搜寻美军航母,它们再次被美军航母编队的14架F-4与F-14驱离,其中一架米格-25可能曾向美机发射导弹,不过无果。
8月19日晨,利比亚人的两架苏-22又一次来袭,两架F-14奉命拦截。当双方飞机接近到约300米时,这次利比亚人清楚地开火了,他们向F-14发射了一枚AA-2“环礁”格斗空空导弹,随后分开逃跑。F-14躲过导弹并向两架苏-22各发射一枚AIM-9L型格斗空空导弹,美军导弹全部命中目标,利比亚飞行员均弹射逃生。不到一个小时后,利比亚人对他们的落海飞行员展开搜救,同时两架全副武装的米格-25以1.5倍音速高速冲向美军航母,正当F-14准备拦截它们时,利比亚人掉头跑了。没等F-14返航,米格-25又转向了冲回来,F-14遂以雷达锁定米格-25作为最后警告,终于逐退了米格-25。当天晚些时候利比亚人还曾试图再做一次冒险,不过依旧没能成功。这两天双方的接触与交火后来被称为“锡德拉湾事件”。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尼米兹”级家族迎来了其生涯中的第一场较大规模战争。不过在“沙漠盾牌”与“沙漠风暴”行动中,虽然有多艘“尼米兹”级先后参加,但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罗斯福”号。之后“尼米兹”级又执行了在伊拉克上空的禁飞区任务。1993年4月28日,“林肯”号成为美军第一艘接收女性飞行员上舰的航空母舰。但遗憾的是,这名女飞行员当年10月25日与她的F-14一同坠入大海,未能生还。
2001年2月16日,为报复伊拉克向联合国部队发射地对空导弹,新服役的“罗斯福”号对伊拉克防空设施展开了短暂的空袭。9·11事件后,正在美国本土附近海域的“华盛顿”号与“斯坦尼斯”号立刻开始执行“高贵鹰行动”(Operation Noble Eagle),保卫美国本土西海岸。不久“卡尔·文森”号与“罗斯福”号加入了“持久自由行动”,成为轰炸阿富汗塔利班及“基地”组织的排头兵。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多达5艘“尼米兹”级参战,包括“尼米兹”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林肯”号以及“杜鲁门”号。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五视图。
在“企业”号于2012年12月1日停用后,美军的现役10艘航母已经全部是“尼米兹”级。这些航母至今依旧是美国国威的最重要象征之一,徘徊于世界每个动荡不安的角落。
1976年与两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一同航行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1985年停泊在诺福克海军基地的4艘美国超级航母,从上至下分别为“艾森豪威尔”号、“尼米兹”号、“肯尼迪”号以及“美国”号。
2005年访问香港,准备停泊在香港岛附近的“卡尔·文森”号。
一架正在“尼米兹”号前执行反潜巡逻任务的“海王”直升机,摄于1982年。
1997年在波斯湾地区执行禁飞区任务的“尼米兹”号。
2012年1月20日,一位正在“尼米兹”号甲板上除雪的女飞行员。2013年初,由于财政压力,4艘“尼米兹”级可能会被封存,正如同甲板上的冰雪一般,令所有沉浸在美国海军无敌梦幻中的政客们不寒而栗。
“罗斯福”号的作战指挥中心(CDC),照片摄于2005年该舰于波斯湾巡航期间。
正从“林肯”号上方飞跃而过的三架S-3反潜巡逻机。
2006年7月28日,一架VF-31中队的F-14D在“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完成了“雄猫”战斗机最后一次弹射起飞,为海军航空史上最为传奇的战机画上了句号。
2007年,在拖船辅助下进入北岛海军航空站的“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
“福特”级
“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在建中的新型超级航母,该级舰将在未来50年中建造10艘,逐步取代现役的“尼米兹”级。
“福特”级的正式概念最早由五角大楼于2002年提出,当时该计划的名称还是CVNX,其中“CVN”和“尼米兹”级、“企业”号一样表示核动力航母,而X则表示实验或技术验证。该计划后来又被改名为CVN-21,21表示21世纪之意,即21世纪的新航母。相对“尼米兹”级,CVN-21在舰体基本尺度等方面变化不大,但是它的核心设计思想却与“尼米兹”级截然相反—“尼米兹”级设计于1960年代,那时人力比各种信息化或者自动化系统便宜,当然那时后者也不很成熟,而到了21世纪,形势已经完全反过来了。所以反映到CVN-21的设计中,除了采用“尼米兹”级原始设计诞生后的诸多新技术外,最大特征便是尽可能的利用技术设备并优化布局等手段来降低人力消耗,从而能够减少舰员数量,降低维护成本。根据美军一开始的设计期望,CVN-21航母一号舰将能够节省30%左右的舰员编制,而二号舰将能节省一半的舰员编制,从而大大降低人员方面的开支。即便是实际开工后,美军的保守期望也是能够减编“几百名舰员”。
除此以外,CVN-21的舰岛被缩小且后移,此外对飞行甲板布置做了改进,使用6面AN/SPY-3型相控阵雷达代替了老式航母繁杂的雷达,从而得以减小舰桥体积,空出略多的甲板面积。舰桥后移也使舰桥前方空出了大片甲板专门用于飞机出击前的加油挂弹作业,这使得飞机降落后不用穿过任何起降区域便可以快捷而高效地被转移到此区域重新挂弹加油,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出击架次。除了舰桥及相关甲板区域的变化外,其他飞行甲板方面的变化还包括改进四号弹射器的位置。在“尼米兹”级上,四号弹射器上的飞机因为左翼过于靠近甲板边缘而无法满载起飞,因此CVN-21将四号弹射器的位置向内移动了一段距离。与此同时,4台升降机被削减为3台,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提供更大更高效的飞行甲板作业环境。
在过去50年中,蒸汽弹射器是大型航空母舰的必备设备之一,但在CVN-21上,这一点即将成为历史。新舰将使用电磁弹射器与电磁拦阻索代替蒸汽弹射器与液压拦阻索。相比之下,新弹射器和拦阻索出力更均匀,老系统往往会在行程开始时给予飞机极大的过载,而后面又会较小,其中大过载的阶段会对飞机结构造成较明显的损伤,这迫使舰载飞机往往需要额外加固的结构,从而付出重量方面的代价,其寿命也受到影响,而新系统是均匀加速(电磁弹射器)或者均匀减速(电磁拦阻索),对飞机结构的损坏要小得多。新的电磁系统相比老系统还拥有更高的可控性,能够灵活设定出力。新的电磁系统的结构相比老系统也要简单得多,占用体积也要小得多。老系统比如蒸汽弹射器拥有复杂而庞大的管道与阀门结构,无论操作或维护都不容易,并且还占用了舰内的大量容积,而新系统就要简洁得多,这意味着操作或者维护它所需的人力也要少得多,同时解放了更多舰内容积可以用于布置其他舱室。
自“尼米兹”级诞生至今,各种技术已经进步了很多代,对于动力系统来说最直观的结果便是军舰所需的用电量一直在不断上升,尤其CVN-21还拥有电磁拦阻索与4台电磁弹射器。如此之大的耗电量超过了“尼米兹”级所用的A4W型反应堆所能提供的电力上限,这也是为什么“尼米兹”级虽然不断改进但却始终无法使用电磁弹射器或电磁拦阻索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促使新的CVN-21诞生的原因之一。CVN-21所用的A1B型核反应堆体积更小,并能提供3倍于A4W型核反应堆的发电量。不仅如此,A1B的寿命也更长,这使得CVN-21全寿命期中需要更换核燃料的次数大减,而每减少一次更换核燃料的工程就意味着可以减少对应所需花费的数亿乃至十多亿美元,大大降低了CVN-21的全寿命期支出。
虽然美军曾经打算把“尼米兹”级最后一艘“布什”号建成CVN-21的技术验证舰,大量使用前述先进概念或技术,但是最终因为预算原因不得不放弃;美军最早时还曾期望2007年能够开工建造第一艘CVN-21,2011年开工第二艘,从而使得2013年“企业”号退役时刚好第一艘CVN-21能够完工服役并接替它。这样一来,美军也可以维持11艘现役航母的数量不变。但因为预算原因,第一艘CVN-21迟至2009年才开工,“企业”号则在2012年便提前退役,使美军在接下来很长时间只有10艘现役航母了。
目前只有第一艘CVN-21真正开工建造,该舰以美国第38任总统之名命名为“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号,于是CVN-21也就被称为“福特”级。
二号舰“肯尼迪”号的第一块钢板切割仪式。
正在吊装舰桥的“福特”号航空母舰。
“福特”级航空母的3D模拟图,其甲板上停放着F-35C型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