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海军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风雨红旗二战中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

最初的岁月

1240 年7 月15 日(7 月21日),诺夫哥罗德公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真名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因为此战胜利而得到称号——“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率领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在涅瓦河沿岸打败瑞典军队,1242年4月5日(4月11日)又在爱沙尼亚边境附近楚德湖冰上打败日耳曼骑士,从此,俄国开始插足波罗的海。

1492年,伊凡三世在纳尔瓦河右岸建立伊万哥罗德城,在芬兰湾沿岸地区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势力。十六世纪初,伊凡四世时期,俄国占领了白海沿岸地区。由于白海出海口不能全面通航,于是他在1558年发动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立窝尼亚战争,结果被瑞典、波兰和丹麦等国打败。根据1583年的普柳萨停战协定,芬兰湾沿岸包括纳尔瓦、伊凡哥罗德等重要城市都划归瑞典。之后,根据1616年的斯托尔波沃合约,瑞典占领了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占领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全部土地和大部分南岸地区,成了波罗的海沿岸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国。1655-1660年波瑞战争期间,俄国试图进占芬兰湾,但最终不得不于1661年同瑞典签订卡尔迪斯条约,把战争初期占领的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归还瑞典。直到十七世纪末,波罗的海东岸一直由瑞典控制。

1695年,俄国传奇沙皇彼得大帝为了远征亚速,建立了亚速海舰队(舰队拥有战列舰2艘、纵火船4艘、大桡战船23艘等),舰队协助陆军部队经过50天作战,于1696年7月19日(7月29日)攻克了亚速要塞。战后不久,1696年10月20日(10月30日)俄罗斯海军正式成立,不过此时海军还没有常设舰队。

1700年,彼得大帝发动了同瑞典争夺出海口的北方战争。1702年10月11日(10月22日),在帆桨船队的配合下,俄军经过40多天的激战,夺取了诺特堡(奥列舍克,后来,该城改名为施吕瑟尔堡,意即钥匙城),它标志着俄罗斯开始进入波罗的海。

不久,俄军着手建立正规的海军舰队。1703年2月,在奥洛涅茨开始建造巡洋舰7艘、帆桨快船7艘、帆桨船32艘;上述舰船于次年秋天建成并调往彼得堡,波罗的海舰队拥有了自己的军舰。1703年5月6日,彼得一世率领30艘战船组成的区舰队进攻瑞典一支小舰队,经过接舷战后俘获2艘帆船,取得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诞生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所有的参战者都获得了金质或银质奖章,上面铸着“破天荒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天成为了波罗的海舰队成立的纪念日,波罗的海舰队从此开始诞生!

1703年4月底,俄军包围了涅瓦河上的尼延尚茨要塞并在5月1日(5月12日)攻克要塞,随即进入了芬兰湾东岸。当年5月16日(5月27日)在兔子岛为彼得保罗要塞奠基,它成为彼得堡的前身,这天也成为了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的奠基日。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彼得堡,从此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年冬季,俄军在科特林岛附近浅滩构筑炮台,并在岛上建立了炮垒,这座新的要塞命名为喀琅施洛特堡,要塞最终于1723年建成并改名为喀琅施塔得,之后成为了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基地和彼得堡海上要冲不可逾越的堡垒。到了1714年,波罗的海舰队编成中已经有27艘战列舰、9艘巡航建、3艘双桅帆船、177艘帆桨快船和两桅帆船以及22艘辅助船。

1713年7月26日(8月6日),舰队取得了甘古特海战的胜利,从此波罗的海的海上主动权转到了俄国人手中。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舰队又先后取得了厄塞尔岛和格连加姆群岛海战的胜利。战争最终于1721年结束,俄国确立了自己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地位并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根据战后和约,利夫兰、爱斯特兰、因格里亚、部分卡累利阿连同维堡区都划归俄国,还规定将芬兰归还给瑞典。不过1809年9月,俄国撕毁条约,占领了芬兰的全部领土。彼得一世对北方战争的结果也很满意,作出了如下评价:“所有学科的学生7年毕业,但我们的学校却用了3倍的时间,然而上帝保佑,终以最佳的成绩结业了。”这次战争也为舰队建立了基地系统,其中主要基地是圣彼得堡与喀琅施塔得,前进基地是雷瓦尔(塔林),而桨帆战船舰队以维堡和芬兰的赫尔辛福斯(赫尔辛基)和奥布(图尔库)为基地。

“亚速”号巡洋舰水兵

甘古特海战油画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北方战争结束后,俄国成为了海上强国。1724年,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拥有32艘战列舰、16艘巡洋舰、8艘双桅帆船和85艘大桡战船等。

为了加强海军建设,1701年,彼得在莫斯科创办了航海学校,1715年又在彼得堡创办了海军学院。1720年,彼得一世颁布了《海军条令》,他在前言中写道:

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拥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

后来这个条令的基本内容在俄国舰队中一直沿用到克里木战争时期。

此后在1个多世纪中,舰队组织了北方大考察,参与了七年战争,组织分舰队进入地中海,参与1788-1790年的俄瑞战争,组织环球航行并发现了南极洲,取得纳瓦里诺海战胜利等。

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波罗的海战场虽然不是主战场,但舰队水兵利用新研制的武器——水雷和要塞岸炮有效地阻止了英法舰队远征波罗的海企图攻占首都的计划。而雷炮阵地也成为日后苏俄海军的典型战法之一。

战争结束后,波罗的海舰队加强了装甲舰的建造并在1870年成为俄国海军实力最强大的舰队,拥有27艘装甲舰、26艘非装甲舰和2艘帆船战舰。在日俄战争中,波罗的海舰队组成的太平洋第2分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38艘舰船(8艘舰队装甲舰、3艘岸防装甲舰、1艘装甲巡洋舰、8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8艘运输船、1艘医院船和1艘辅助巡洋舰)损失了21艘。之后,沙俄政府在1909年通过了3年“小规模造舰规划”(计划3年内建造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在1912年通过了“大规模造舰规划”(计划5年内建造4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76艘驱逐舰和24艘潜艇)。不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舰队只有4艘旧式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63艘驱逐舰、6艘布雷舰、6艘炮舰和13艘潜艇等,新造的只有1艘驱逐舰。

战争一开始,7月18日,4艘布雷舰在分舰队的掩护下,在纳尔根岛和波卡拉半岛之间布设了2119枚水雷,8月份,驱逐舰和扫雷舰又布设了511枚水雷,加强了中心阵地,以防止德军突入芬兰湾东部。之后,同年10月,舰队又在格但斯克湾、基尔、克莱佩达和皮劳等地进行了攻势布雷,共布设14处1598枚水雷,这对德国海军构成了一定威胁,使其损伤了15艘军舰(其中3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和14艘运输船。而这些行动与时任舰队作战部长的高尔察克密不可分(公正地说,他本人是位水雷战专家),因为他的出色表现,1916年4月10日晋升为海军少将,同年6月28日晋升为海军中将并担任黑海舰队司令。

之后,舰队基本就是加强和构筑新的雷炮阵地,防止德军突入里加湾和芬兰湾,舰队表现平平,但损失比对方相对轻微一些。根据统计,舰队损失了舰船131艘,其中1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2艘潜艇、2艘炮舰、9艘布雷舰、14艘扫雷舰、3艘扫雷艇、19艘辅助船、23艘运输船和38艘其他船只,而它的对手则损失了舰船102艘,其中8艘巡洋舰、26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1艘潜艇、13艘扫雷舰、49艘辅助船和运输船,受伤舰船31艘,其中5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8艘扫雷舰和3艘运输船。

由于日俄战争的失败,舰队水兵广泛开展了革命活动,1905年6-7月间就爆发了利耶帕亚和喀琅施塔得起义。之后,舰队的许多舰艇都成立了革命组织,最终为新政权的建立谱写了最光辉的一页。

战前面貌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为建立苏维埃政权立下战功,参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共有1万多名水兵和11艘军舰。在接下来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舰队完成了著名的“冰上撤退”,在彼得格勒保卫战中,舰队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波罗的海舰队为基础建立红海军(1946年改称苏联海军,考虑到国内的称呼习惯,下文一般称为苏联海军)。1928年2月20日,为了表彰波罗的海舰队在国内战争期间表现出的强烈集体主义精神和为红海军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苏联政府授予舰队红旗勋章。

国内战争中的波罗的海舰队

根据统计,十月革命之后,波罗的海舰队的编制理论上拥有战列舰7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2艘、潜艇26艘、炮舰5艘、布雷与布网舰23艘、护卫舰与护卫艇110艘、扫雷舰艇89艘、辅助船61艘、运输船70艘、其他船只92艘。舰队主力(战列舰6艘、驱逐舰54艘、潜艇4艘、1个扫雷总队及部分布雷舰、布网舰、护卫舰、辅助船等)驻扎在赫尔辛基;巡洋舰5艘、潜艇17艘、布雷舰2艘及一些舰艇在塔林过冬;潜艇4艘、部分扫雷舰及一些小艇与辅助船在汉科和图尔库。从1918年2月18日开始,德军向苏维埃俄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先后占领纳尔瓦、里加湾等要地,为了挽救红海军主力,红军冒险驶过结冰的海洋,从1918年2月17日到4月22日由塔林、赫尔辛基等地转移到喀琅施塔得的有舰船233艘,其中主要作战舰艇有战列舰6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54艘、潜艇12艘。

经过冰上转移后的舰队,大多数舰船亟待整修,所以实际可出动的主要作战舰艇仅有战列舰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6艘、潜艇6艘等。1919年5-12月舰队又投入了著名的彼得格勒防御战,当年12月11日,舰队革命军事委员会公布了双方损失:波罗的海舰队损失巡洋舰1艘(实际为2艘,“奥列格”号与“亚速纪念”号)、驱逐舰3艘(“加夫里尔”、“自由”和“康斯坦丁”号10月20日在科波尔湾布设水雷时驶入敌方水雷障碍沉没)、护卫舰1艘,奥涅加湖区舰队损失炮舰3艘、飞机1架。英国舰队损失巡洋舰2艘[实际无此损失,不过在之前的1918年12月5日“预言者”(Cassandra)号在列韦里地区触雷沉没]、驱逐舰4艘[实际为2艘,“维多利亚”(Vi琀oria)号在喀琅施塔得西被苏潜艇“豹”(Леопард)号击沉,“维鲁拉姆”(Verulam)号于1919年9月4日在芬兰湾触雷沉没]、摩托艇3艘(CMB-24、62、79,均于1919年8月17-8月18日在喀琅施塔得被击沉)、扫雷艇3艘、潜艇1艘(L-55在1919年7月4日被击沉)、飞机2架,此外英军还有1艘巡洋舰、1艘飞机运输舰、6艘驱逐舰等11艘舰艇被击伤;而红军的直接对手白卫军舰队损失小艇1艘、飞机2架。

而与此同时,波罗的海舰队还派出舰艇支援了各区舰队。

国内战争结束后,舰队历经了恢复与建设阶段,实力逐步得到壮大。而且,舰队还成为新建立的其他3个舰队的重建基础。1925年6月20日-6月27日,舰队组织了一次远航,检验了舰队的初步战斗力。到了1928年,舰队已经拥有了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9艘潜艇、1艘炮舰、5艘扫雷舰和3艘布雷舰。此后,舰队得到了优先发展,实力不断壮大。同时,舰队还积极支援了其他舰队的成长,例如1929年调往黑海舰队战列舰和巡洋舰各1艘,1932年调往太平洋舰队2艘驱逐舰和4艘潜艇,1933年调往北方舰队驱逐舰、潜艇和护卫舰各3艘。

1921年3月喀琅施塔得事件后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到1939年9月二战爆发前,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拥有各型舰艇160余艘,其中战列舰2艘、巡洋舰1艘、驱逐领舰2艘、驱逐舰9艘、布雷舰1艘、护卫舰与扫雷舰共16艘、潜艇40艘、鱼雷艇62艘。舰队下辖1个分舰队(含1个轻型舰艇编队)、1个鱼雷艇支队、3个潜艇支队、1个炮舰大队和水警区。此外舰队还拥有作战飞机469架,岸炮连26个(装备各型火炮共93门),同时波罗的海舰队也是当时红海军中唯一拥有海军步兵的舰队。

1939年9月,二战爆发,欧洲大陆战火重燃。由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回归”,使得波罗的海舰队获得了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梦寐以求的不冻港,舰队的战略地位也得到提升。波罗的海舰队马上接收了塔林和利耶帕亚等港口,舰队部分兵力立即进驻,其中驱逐领舰“明斯克”号、驱逐舰“自豪”与“机灵”号以及部分潜艇进驻塔林,巡洋舰“基洛夫”号与驱逐舰大队移师利耶帕亚,海军航空兵几个大队也开始转场爱沙尼亚。舰队进驻后,苏联海军在这两地建立了塔林和利耶帕亚基地。

不久,苏联政府向芬兰提出,苏芬边境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距离舰队主基地喀琅施塔得仅30公里,希望通过交换土地的方式重新划定苏芬边界,芬兰政府拒绝了这一提议,苏芬战争爆发。在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后,国力弱小的芬兰最终战败,苏联得到了卡累利阿地峡、维堡和芬兰湾内的许多岛屿以及拉多加湖北岸的控制权。苏联在波罗的海方向的战略态势得到改善,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波罗的海舰队将舰队重新部署,波罗的海三国的基地日益重要。

1940年7月,波罗的海舰队主力由喀琅施塔得移驻塔林,同时,利耶帕亚与汉科海军基地也在加紧建设。舰队还在芬兰湾和里加湾入口处的蒙群岛与汉科半岛上建设岸防工事、部署防空兵器、新建机场。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舰队可以在波罗的海更西的海域进行战略展开,可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海区,列宁格勒的海上防御纵深大大增加。纵观波罗的海舰队二战前的历史,辉煌的胜利似乎与列宁格勒(彼得堡)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欧洲和亚洲战场战争进一步升级,苏联也开始积极整军备战。到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海军已拥有4个舰队(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和5个区舰队(北太平洋区舰队、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里海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平斯克区舰队),实力最强的就是红旗波罗的海舰队。

苏芬战争中的波罗的海舰队

战争中,舰队作战方面隶属列宁格勒军区,拉多加湖区舰队则支援第13集团军濒湖侧翼作战。舰队的各军兵种基本悉数上阵(这个现象只发生过唯一的一次,之后的苏德战争中再未有此现象,除了炮火支援外),水面大中型舰只包括战列舰、巡洋舰、驱逐领舰和驱逐舰协同陆军开战仅几天就占领了苏尔萨里岛、大丘捷尔斯岛、谢斯卡尔岛、索麦尔斯岛等要地,而且给陆军部队以有效的火力支援,迅速占领了整个芬兰湾。舰队航空兵为了保障登陆,也向芬兰的工事投弹58.5吨2266枚。潜艇部队则出动了3个支队,但由于冬季因素,只击沉了对方5艘运输船,不过参战的潜艇中C-1、Щ-311和Щ-324依然获得了红旗勋章。舰队航空兵1939年12月20日-1940年3月12日共出动了264架次,投弹96吨,宣布炸沉对方船只14艘、炸伤24艘;整个战争期间共起飞1663架次。舰队在战争中损失1艘潜艇,人员损失745人。

由于波罗的海舰队扼守波罗的海,拱卫列宁格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苏联海军建设也对波罗的海舰队有所倾斜,此时波罗的海舰队拥有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21艘、护卫舰7艘、潜艇65艘、炮舰1艘、布雷舰6艘、布网舰2艘、扫雷舰33艘、鱼雷艇48艘、装甲艇4艘、猎潜艇15艘、护卫艇18艘,此外还有巡洋舰3艘、驱逐舰12艘、潜艇50艘在建,同时舰队航空兵实力也得到加强,各型飞机增加到665架(歼击机368架、强击机与轰炸机188架),岸防与防空设施也更加完善,各型岸炮增加到446门(3门356毫米、19门305毫米、7门254毫米、12门203毫米、32门180毫米、93门152毫米、79门130毫米、24门120毫米和18门100毫米等)、高炮增加到350余门。

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苏芬战争波罗的海舰队行动示意图

战前波罗的海舰队司令B.Ф.特里布茨海军中将(战争末期升为海军上将)得到指示,一旦战争爆发,舰队的任务是:从海上保卫列宁格勒,防止敌军突入里加湾,阻止敌方在苏联海岸登陆,支援陆军濒海侧翼,在海上与敌军舰队作战,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具体作战预案是舰队应该阻止敌军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沿岸、萨列马岛和达戈岛登陆;在德国海军企图进入芬兰湾和里加湾时,与红军空军协同作战将其击败。在芬兰与德国海军同时出战的情况下,应消灭芬兰海军,支援芬兰湾沿岸和汉科半岛上的陆军,在战争最初几天将陆军部队从爱沙尼亚北岸调到汉科半岛,切断敌波罗的海的海上交通线。

战争状态下,舰队还可以征用在波罗的海海域活动的138艘民用货船(载重337699吨)。

各区舰队基本情况

拉多加湖区舰队

Ладожcкая озеро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

1939年10月建立,装备1艘炮舰、2艘护卫舰、7艘扫雷艇、12艘巡逻艇、13架飞机。苏芬战争中支援了第7和第13集团军作战。战争结束后,1940年11月改为训练支队,拥有7艘训练舰和35艘训练船以及11门训练火炮。

1941年6月25日重建,8月拥有舰艇66艘;1942年拥有2艘护卫舰、6艘炮舰、24艘扫雷艇、6艘巡逻艇、2艘装甲艇、33艘其他艇船以及60艘支援艇船。1943年夏和1944年分别得到2艘和3艘小型潜艇;1944年11月4日撤销。

奥涅加湖区舰队

OBФ — Oнeжc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

1918年6月建立,1919年夏天拥有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炮舰8艘、布雷舰2艘、护卫艇12艘、浮动炮台2座等,1920年3月撤销。

1941年8月7日再次成立,装备有5艘由拖船改装的炮艇,人数500人,同年11月28日撤销,舰艇编入伏尔加河区舰队;1942年4月成立了奥涅加湖舰艇队,有1个炮舰大队(7艘),1个装甲艇大队(8艘,1124型和1125型各4艘),1个扫雷艇大队(5艘),护卫舰4艘及辅助舰船,后再编入1个76毫米浮动炮台,同年12月该舰艇队编入区舰队,1944年7月10日撤销。

楚得湖区舰队

Чyдская Bоенная Флотилия

1915年建立,1917年撤销;1918年4月建立,1919年撤销。1941年7月3日重建,武装船6艘、小船5艘,同年8月13日主要舰船战沉,8月27日撤销。

区舰队的炮舰

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具体实力

战列舰2艘

“马拉特”(Мaрaт)号;

“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Pеволюция)号。

巡洋舰2艘

新型巡洋舰2艘:“基洛夫”(Киpoв)号、“马克西姆·高尔基”(Мakcим Гopkий)号;

另旧式巡洋舰1艘(做为教练舰):“阿芙乐尔”(Aвpopa)号;

另旧式巡洋舰1艘(做为水雷巡洋舰,即布雷舰):“马尔蒂”(Mapти)号。

驱逐舰21艘

驱逐领舰2艘:“列宁格勒”(Лeнингapд)号、“明斯克”(Mинck)号;;

驱逐舰(7У型)7艘:“警戒”(Сторожевой)号、“坚忍”(Стойkий)号、“有力”(Сильный)号、“大胆”(Смелый)号、“光荣号”(Слaвный)、“严酷”(Суpовый)号和“暴躁”(Сеpдитый)号

驱逐舰(7型)5艘:“愤怒”(Гнeвный)号、“威胁”(Гpoзящий)号、“自豪”(Гopдый)号、“守护”(Стеpегущий)号和“敏捷”(Сметливый)号

旧式驱逐舰7艘:“雅克夫·斯维尔德洛夫”(Якoв Cвepдлoв)号、“阿尔乔姆(Apтeм)”号、“恩格斯”(Энгeльc)号、“加里宁”(Kaлинин)号、“卡尔·马克思”(Kapл Mapкc)号、“沃罗达尔斯基”(Boлoдapcкий)号和“列宁”(Лeнин)号。

潜艇55艘

大型潜艇11艘:Д-2、1~3,П-1~3,K-3、21~23;

中型潜艇21艘:Щ-301~311、317~320、322~324、405~406,C-1、3~11、101~102,“卡列夫”(Kaлев)号与“列姆比特”(Лембит)号(从爱沙尼亚获得),Б-2(旧式),L-55(旧式);

小型潜艇23艘:M-71~81、83、90、94~99、102~103,“罗尼斯”(Ronis/Рoниc)号,“斯皮德拉”(Spidola/Cпидoлa)号(均从拉脱维亚获得)。

巡逻舰艇9艘(1艘从爱沙尼亚获得)

扫雷舰17艘(3型和53У型)

舷号T-201~216、218。

旧式扫雷舰2艘(分别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俘获)

抓紧时间完善列宁格勒地区的防御部署。在列宁格勒各内陆水域,苏军先后组建了拉多加湖区舰队、楚德湖区舰队(楚德湖位于爱沙尼亚与普斯科夫州之间)与奥涅加湖区舰队。

随着战争日渐迫近,苏联

根据地理因素,舰队的作战区域波罗的海海上战区可分为4个部分:北部(波的尼亚湾)、东部(芬兰湾)、中部和西部(博恩霍尔姆岛以西和海峡地区)。波罗的海的特点是面积较小,深度较浅,北部近岸区域为礁岩区,自身的封闭性(由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海峡地区的特点造成)。由于海面不宽,深度较浅,又多岛屿和礁岩区,这对使用水雷武器,组织有效反潜防御包括布设各种阵地反潜设备,以及建立严密的观通配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夏天,芬兰湾白夜时间持续近两个月,不利于隐蔽实施战斗行动。战区面积较小利于航空兵对敌方海上包括近岸交通线采取行动;此外,某些战区分散(特别是在波罗的海东部沿岸和芬兰湾沿岸这两个重要方向)和与外界联系不便,便于敌方将其各个封锁;海峡区域是浅水区,利于使用海军轻型兵力;整体而言,波罗的海所有水域都可以使用水雷武器。

波罗的海地图

在冬季,波罗的海各海峡和近岸区域均为冰层覆盖,芬兰湾、里加湾和波的尼亚湾的所有港口通常都要封冻。在秋季和冬季,低矮的云层使航空兵在该海域活动难度大大增加。礁岩水域一般离海岸宽度有10海里,个别达到20~30海里,礁岛区有大量的出口和方便的泊地,内部有航道沟通,便于在芬兰基地驻泊的水面舰艇和潜艇有隐蔽展开的可能。博恩霍尔姆岛周围拥有很深的海盆,可作为潜艇的隐蔽点。

一旦战争爆发,波罗的海舰队的敌人有两个:芬兰和德国。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海军受到了削弱,舰队活动区域受到了极大限制,尤其是苏联的汉科基地,切断了芬兰的交通线,芬兰海军已经无法实施战役机动,芬兰海军舰队不得不分成两个独立作战集团:礁区舰队和独立舰队。

礁区舰队拥有装甲舰支队、扫雷舰支队、布雷舰支队和护航舰队。装甲舰支队由2艘岸防战列舰和1个护卫舰支队(炮舰4艘、炮艇6艘)组成,布雷舰支队由6艘布雷舰组成,扫雷舰支队有扫雷舰15艘,而护航舰队则包括1个护航支队(护卫艇5艘,第1、2武装破冰船中队各有破冰船4艘)和1个机动供应基地(供应船3艘和其他船只7艘)组成。舰队驻泊在图尔库,指挥官为海军上校拉霍拉,除了舰艇部队,礁区舰队还下属第4、5、7海岸旅,第14步兵团和第14轻炮营。独立舰队则由第1鱼雷艇支队一部(5艘)、潜艇支队(5艘)、布雷舰群(2艘)、扫雷舰群(10艘)、布雷艇群与护卫艇群(各4艘),以及通信舰群(2艘)和2艘供应船组成。

芬兰的岸防战列舰

岸防战列舰(岸防舰)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一种独特的主力舰。这种战舰吃水浅、装甲厚、火力中等,适于在波罗的海这种浅海海域执行海岸防御任务。1925年芬兰决定仿效瑞典等国建造本国的岸防战列舰。

芬兰最后委托荷兰IvS公司(德国克虏伯公司在荷兰的秘密子公司)完成岸防舰的最后设计,战舰则由芬兰本国船厂建造。1929年9月,第一艘岸防舰开工,代号CV705,1930年12月28日下水,1932年4月29日服役。第二艘代号也于29年9月开工,1931年7月9日下水,1934年4月17日服役。两艘岸防舰以芬兰史诗中两位神的名字命名,分别为“维纳莫伊嫩”(Vainanmoien)号和“伊尔马林嫩”(Illmarinen)号。

该级舰全长93米,宽16.9米,吃水5.0米,排水量3900吨,动力采用4台875马力的电动机驱动2台德制发电机,带动2组3000马力的意大利制电动机,驱动两个螺旋桨。该级舰建成时装备2座双联254毫米主炮,4座双联105毫米副炮,服役期间两舰各自添加了防空武器。

该级舰服役后,参加了1939年11月爆发的苏芬战争,表现一般。苏德战争爆发后,两舰作为芬兰军队的一部分参加了作战。

1941年9月,德军发动“北风行动”,两舰作为火力支援力量参与作战。9月13日晚8时,“伊尔马林嫩”号触到2颗水雷沉没,全舰403名官兵271人阵亡或失踪。

“伊尔马林嫩”号沉没后,“维纳莫伊嫩”号此后基本上不再出海作战。

1944年9月14日,苏芬宣布停战,芬兰退出战争。“维纳莫伊嫩”号作为对苏联的战争赔偿而转交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改名“维堡”号。1959年11月1日,“维堡”号被编入后备舰队,1962年该舰退役,1964年解体拆毁。

舰队驻泊在赫尔辛基、拉维萨和芬兰湾其他基地,舰队指挥官为海军中将瓦尔韦。

从实力上看,芬兰海军并不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对手,舰队的最大敌人是纳粹德国海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海军仔细研究了一战时期俄军的波罗的海海域军事行动,分析了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战例,提出对苏海上军事行动的指导思想,具体为:“在对苏战争中海军任务是保卫己方海岸,阻止敌方海军兵力自波罗的海撤退。鉴于我到达列宁格勒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将失去最后一个支撑点并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因此,此时必须避免较大的海战。消灭俄国舰队后,任务是通过海上运输充分保障陆军北翼的供给。”

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给波罗的海海区海军的任务如下:通过海上运输保障波罗的海附近部队和芬兰部队的供给;从海上保卫德国沿岸;采取布雷和使用航空兵突击基地与舰艇的方法阻止俄波罗的海舰队由芬兰湾进入波罗的海中部和南部。

关于德国在波罗的海部署的舰队的规模东西方记录的数据相差较大。西方资料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当面部署有驱逐舰5艘、鱼雷艇28艘、布雷舰10艘、破雷舰3艘、扫雷舰艇80艘;德方资料数据是拥有潜艇5艘、鱼雷艇28艘、扫雷舰艇64艘。苏军资料则称开战时在波罗的海各港口和基地的德军拥有战列舰1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34艘、潜艇85艘、扫雷舰19艘、布雷舰10艘、鱼雷艇28艘。苏方的这个数据有些牵强,实际上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9月,德国确实曾组织了一支由“梯比兹”号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巡洋舰“科隆”号和“纽伦堡”号、3艘驱逐舰和5艘鱼雷艇组成的舰队,准备在攻下列宁格勒时防止苏联海军舰艇逃往瑞典,不过这支舰队在9月27日就改为执行其他任务了。虽然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群分散舰队,但是苏联国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主要基地均位于敌方的火力威胁下。随着战争的临近,波罗的海舰队抓紧时间,将一些主要作战舰艇重新作了部署,以应对可能突然爆发的战争。5月初,2艘巡洋舰和一些驱逐舰以及1个潜艇支队从利耶帕亚转移到里加,布雷舰“马尔蒂”号转泊塔林;6月20日,战列舰“马拉特”号从塔林转移到喀琅施塔得,巡洋舰“基洛夫”号和1个驱逐舰大队从里加转驻塔林。

对波罗的海舰队的官兵们而言,强大的舰队、高昂的士气,红色海上重锤一定能打垮一切妄图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舰队不得不将兵力在波罗的海沿岸各港口展开,不得不为熟悉新的活动区域和掌握新建造的舰艇而花费精力,同时深感扫雷舰、攻击快艇与反潜舰艇的不足。与此同时,舰队也有隐忧,波罗的海舰队虽然舰艇众多,但是很多主战舰艇尤其是水面舰艇大多是继承沙俄海军的财产,这些舰艇服役时间长,装备落后,与装备精良的对手交手,很容易吃亏。除了旧舰艇的问题外,舰队的训练也有问题,据时任苏联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元帅回忆,由于气候和地理以及其他因素,苏芬战争以前每年的11月到次年5月,舰队只是停泊在唯一的基地——喀琅施塔得,进行维修保养等工作,疏于训练,这一现象直到1940年3月苏芬战争结束后才略有改观,但这必将对今后的作战产生不利影响。

舰队拥有的旧式舰艇情况

战列舰

“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Pеволюция)号,原名“甘古特”(Гангут)号,1914年10月21日交付,1926年3月23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5年6月27日改名“十月革命”号,1931年10月12日-1934年8月4日进行现代化改装,1956年2月17日拆毁。

巡洋舰

“阿芙乐尔”(Аврора)号,1903年7月16日交付,1923年3月23日在苏联海军服役,做为训练巡洋舰,1948年11月17日改为军舰博物馆。

“马尔蒂”(Mapтн)号,原名“什坦达特”(Штaндapт)号,原为游船,于1896年交付,1932年-1936年重建,1936年12月25日在苏联海军服役,改名“马尔蒂”(Mapтн)号,做为水雷巡洋舰(布雷舰),1960年拆毁。

驱逐舰

“诺维克”(Hoвик)级1艘:

“雅克夫·斯维尔德洛夫”(Якoв Cвepдлoв)号,原名“诺维克”(Hoвик)号,1913年8月22日交付,1929年8月30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36年7月30日改名,1941年8月28日沉没。

“诺维克”(Hoвик)级改进型6艘:

“阿尔乔姆”(Apтeм)号,原名“阿扎尔德”(Аэaрд)号,1916年10月10日交付,1921年4月21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2年12月31日改名“季诺维耶夫”(Зиновьев)号,1928年11月27日再次改为现名,1941年8月28日沉没。

“恩格斯”(Энгeльc)号,原名“杰斯那”(Дecнa)号,1916年8月12日交付,1921年4月21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2年12月31日改名,1941年8月24日沉没。

“加里宁”(Kaлинин)号,原名“普里雅米斯拉夫”(Пyямиcлaв)号,1927年7月20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5年2月5日改名,1941年8月28日沉没。

“卡尔·马克思”(Kapл Mapкc)号,原名“伊兹亚斯拉夫”(Изяслав)号,1917年6月16日交付,1921年4月21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2年12月31日改名,50年代退役。

“沃罗达尔斯基”(Boлoдapcкий)号,原名“胜利者”(Победитель)号,1915年10月23日交付,1921年4月21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2年12月31日改名,1941年8月28日沉没。

“列宁”(Лeнин)号,原名“伊兹利麦季耶夫船长”(Капитан Изыльметьев)号,1916年7月11日交付,1921年4月21日在苏联海军服役,1922年12月31日改名,1941年6月24日自沉。

潜艇

原“雪豹”(Бapc)级,Б2,1916-1917年交付,1922年开始在苏联海军服役,1942年5月11日拆毁。

战前波罗的海舰队海军步兵与小孩,他们可曾想到胜利会来的那么艰辛

由于不能确定战争到底会在什么时候爆发,舰队在战前只是处于二级战备。1941年6月21日23时35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特里布茨接到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的口头命令:“转入一级战备。一旦遭到袭击,即可使用武器。”23时37分,舰队进入了一级战备。6月22日凌晨3时20分,轮船“盖斯马”号在瑞典果特兰岛附近遭到德军4艘鱼雷艇的袭击,并被击沉,几乎与此同时,轮船“卡卢加”号在科特林岛附近也遭到德军飞机扫射,客货两用轮“鲁赫诺”号则在列宁格勒运河出口处触雷沉没,和西部边界上的苏联部队一样,波罗的海舰队就这样匆忙地投入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