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空军的诞生
伴随着国家的新生,捷克斯洛伐克武装力量于1918年10月28日正式创立。并不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内陆国家的军队主体是陆军,不过其空中部分亦已经处于萌发状态。而有些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新生国家并不缺乏飞行员或者是接触过飞机养护的人。原来,在臣服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就有不少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很少)在奥匈帝国航空队中服役,他们有人充当地勤人员,也有人出任侦察机或者战斗机的飞行员。
一战期间,有部分捷克空勤和地勤人员被编入了有名的捷克军团(Czech Legion)远征过俄国。而这个军团序列内的第一个航空单位就于1918年6月9日成立于俄国境内,番号为“征俄捷克军团航空队”。虽然名头够响亮,其全部家当却仅为1架法制法尔芒(Farman)双翼机和1架法制瓦赞(Voisin)双翼机。
以这个参与过“实战”的航空单位为基础,1919年春,捷克斯洛伐克空军正式创立于首都布拉格(Prague),主要装备是“继承”自奥匈帝国的“遗产”:布兰登堡(Brandenburg)双翼战斗机。空军成立次年,又从法国购入了128架斯帕德(Spad)VII型和XIII型双翼战斗机;此后法国人又将掳自德国的福克(Fokker)等飞机“慷慨相赠”,使得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空军到1920年底时共拥有165架作战飞机。
依托着这份实力,捷空军在接下来的2年时光里陆续编组了11个飞行中队,其中战斗机中队4个、侦察机中队7个。1923年,首次出现了航空团这一级别,每团下辖2个飞行大队,每个大队编有3个中队。空军的主要力量共编成了3个航空团,其中第1团驻布拉格,负责波希米亚空域;第2团驻奥洛穆茨(Olomouc),负责摩拉维亚空域;第3团驻尼特拉(Nitra),负责斯洛伐克空域。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空军快速发展的年月。一代飞行员被培养出来,更多的飞行单位将成立,多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飞行学校平地而起,航空机站、物资仓储等保障环节有序建立,这个国家在10年间新建成了9座军用机场⋯⋯
这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随着纳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而于1939年初春终结。这年的3月14日,这个于一战结束后诞生的新国家被一分为二——捷克斯洛伐克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欧洲主权国家,代之以受到第三帝国直接“保护”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以及相对来说具有独立地位的斯洛伐克。
国家的一切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中,空军也不例外。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从分裂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各所飞行员学校中毕业的航空学员们将身穿多种不同国家的空军制服,驾驶着分别涂有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波兰、法国、苏联、英国、美国空军(航空队)标志的飞机,在不同的空域里为不同的目标而战。
加入不同阵营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兄弟阋墙,不仅各为其主,甚至直接面对面厮杀。大批捷克空军人员流亡海外,为恢复故土而战。共有906名捷克飞行员在不列颠之战爆发前抵达了英国,而这个数字在当年底将上升到1287人。捷克飞行员在二战期间总计确认击落了304架敌机,产生了29名王牌飞行员。最知名的是卡雷尔·库特瓦瑟(Karel Kuttelwascher)、约瑟夫·弗兰提塞克(Josef Frantisek)和阿洛伊斯·瓦萨科(Alois Vasatko)等人。
斯洛伐克空军则被绑在了轴心国的战车上。他们虽然力量有限、是德国东线盟友中最小的一个,却令人惊异地在二次大战中“打满全场”:1939年9月1日,斯洛伐克是唯一参与进攻波兰的东线纳粹仆从国;1941年6月22日,斯洛伐克又是第一个进攻苏联的东线纳粹仆从国;1941年12月,斯洛伐克对美国和英国宣战,令自己在这场无望的战争中越陷越深。
虽则不免最终失败,小小的斯洛伐克空军在战时不乏亮点时刻。其飞行员以敢战的形象而在轴心军阵营中获得“泰特拉之鹰”(Tatra Eagles)的敬称。他们总共打下221架敌机,产生了17名王牌飞行员。其中的佼佼者有如扬·雷兹纳克(Jan Reznak)、伊齐多·科瓦利克(Izidor Kovarik)、扬·格托费(Jan Gerthofer)等等。下面,就是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