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00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干支纪年

汉武帝元封年间,朝廷组织专家进行历法改革,替换秦朝以来实行的颛顼历,各路不同派系的历法专家都想名垂青史,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其中,司马迁、壶遂一派,邓平、落下闳一派。

司马迁一派集结的历法成果称为《历术甲子篇》,以元封七年十一月岁星在丑位,依照《甘石星经》的规则“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定为摄提格(寅)岁,以此年为元首,配以天干甲,太岁在甲为焉逢,所以这一年就是焉逢摄提格岁,即甲寅年,这样可以讨个吉利。于是,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下诏,改元太初元年,就使用了焉逢摄提格岁的说法。

然而,邓平、落下闳一派集结的《邓平历》换了一种算法。他们首先根据实测结果对岁星与岁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修订,摄提格(寅)岁的岁星实际位置已经不对应丑,而是亥。所以,他们以秦王政元年为元首,定为焉逢摄提格岁(甲寅年)。

如前面所说,由于太初元年的历法岁首不再是十月,而是正月,这样一来,元封七年十一月的岁星位置就不再作为太初元年的定岁依据。

总之,经过一系列的验算,《邓平历》脱颖而出,受到了朝廷的认可,冠以《太初历》之名得到实施。丁丑年成为汉武帝干支纪年的起点,而司马迁推导的甲寅年就弃置不用了。

可是《太初历》的岁实、朔策比四分历误差更大,所以仅推行了188年。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李梵等人奉旨改历,用新的四分历取代了《太初历》。自此,干支纪年便成为定制,依照六十花甲序列以此排列,沿用至今。

其实,岁阴纪年的实质是通过描述岁星位置来标记年份,替换成纯粹的干支纪年后,有些文人还痴迷于这套古怪的表述方式,于是将干支直接替换成对应的岁阴符号。例如《资治通鉴》以周烈王二十三年为起点,逆推干支纪年为戊寅年,再替换成岁阴符号,写作“著雍摄提格”,然后每年的干支都按照相应规则替换,营造出一种古典氛围,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跟古代的岁阴纪年法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