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三等公学堂
上海三等公学堂又称上海三等学堂、沪南三等学堂,系近代具有维新思想的教育家钟天纬在盛宣怀资助下于1896年创办,校址设于高昌庙桂墅里经正书院旧址。三等公学内分蒙馆、经馆两级,学制各3年。蒙馆以识字为第一要义,经馆以经文为重,兼学英文,毕业后升入中学堂。钟天纬自编《字义教科书》12册,采用新法教学,成效显著,来学者日众。1900年钟天纬病逝后,其子钟镜寰接办。三等公学开创较早,倡行新法教学,在当时影响较大,与此前张焕纶所办上海正蒙书院小班可并视为“近代小学发展之萌芽”,“在学制史上应有其地位”。
三等公学堂之创设、发展及成效,离不开钟天纬的苦心经营,也与盛宣怀的长期资助、支持密不可分。盛氏全国捐学计划中,有在全国各地捐设小学堂23所,以为津沪两地中学堂、大学堂源源不断提供合格生源的设想。然有鉴于人事、经费等原因,各地小学堂难以遽然设立,而先期在津沪两地设立的二等学堂、头等学堂亟需接受过新式初等教育的生源。于是,盛宣怀大力支持、捐助各地创设初等学堂。当协助其创设南洋公学的钟天纬有意开办新式学堂时,盛宣怀即请其“专办三等学堂,独立一帜”,学生毕业后选送南、北洋学堂,应允每年在南洋公学余款项下拨银1000两作为办学经费,又将经元善腾让拟作南洋公学校基的部分经正书院屋舍拨作校舍。公学拨给三等公学堂经费至少延续到1904年,为学堂的成功创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三等公学堂名称乃依照津沪两地二等、头等学堂递推,称三等学堂,属小学堂性质,经馆学生毕业后“即送南、北洋大学堂”。开办后不久,三等公学堂即向南、北洋两学堂输入合格生源。1897年10月,南洋公学招考外院生,三等公学堂送考者10余人,结果录取6名。1899年初,盛宣怀在沪选送15名学生至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其中三等学堂就占5名。由此,三等公学堂俨然成为盛氏全国捐学计划中的一所比较成功的小学堂。
除捐设上海三等公学堂之外,盛宣怀在上海曾广泛扶持各界创设新式学堂。1898年,刘芳雍等在上海沪北新闸路福海里筹资设立养仁中西三等学堂,盛宣怀予以鼓励,批准其学生“三年期满,准其咨送南、北洋大学堂一体考选录用”。盛宣怀大力捐设赞助新式初等学堂,旨在为其所设中等、高等学堂提供生源,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上海及江南地区开创新式学堂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