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才方法论:得人才者得天下(1)
人人都是创业者
10万元现金10份,88888元京东购物卡8张,3万元购物卡10张,10000港币现金20份,新西兰姚晨婚礼待遇的旅游2份,1万元现金10份,100台小米电视、200台小米NOTE、400台净化器、1000部红米手机和15000个小米盒子……这是小米2014年度年会要送出的奖品。对于一家创立不到5年的中国民企而言,这样的年会奖品力度,不仅丰厚,甚至有点“土豪”风格。而这种对员工的舍得,正是小米人才方法论的一个生动表现。
雷军认为,小米团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得人才者得天下,具体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中国的创业型企业中,小米的人才方法论特色鲜明、相当独到,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高度重视人才。小米起家之初,雷军称自己曾一度用80%的时间找人,他认为,比起平庸的人,一个优秀的人在互联网公司最少相当于50个人,所以创业要找一群超级靠谱的人,找到好的创业团队就是成功的一半。
雷军对人才的重视,可以很好地反映在小米的创始人团队中。小米组建了一支超强的团队,被外界誉为豪华阵容。其中,公司拥有7位很牛的联合创始人,这在创业型企业中很少见。这种靠超强团队制胜的做法,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优秀大公司类似,与魅族、娃哈哈等公司长期主要靠创始人个人支撑的做法差别很大。
找到人才,还要留住人才,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对此的总结是,给足团队利益,让员工爽。丰盛的年会奖品只是一个小案例,实际上,小米为了挖到聪明人不惜一切代价。在吸引人才方面,小米提供了可选择的报酬、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这些相关做法和谷歌、微软等国际一流公司的做法相似,和魅族等公司差别较大。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现如今,想尽办法跟员工争夺利益、让员工不爽的公司,在中国相当多。
在使用人才方面,小米同样颇具特色。小米采取了合伙人制度,大范围的员工持股,让员工兼具股东身份,而非传统主流的雇佣式用人这是一种更先进的用人方式和生产关系,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按雷军的说法,小米成功的经验很简单,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真正的创业者。合伙人制度,已越来越彰显生命力,万科等中国大型公司已经开始采用。
总的来看,小米的得人才者得天下非常具有特色,做得很到位,效果颇佳,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引领中国企业的人才方法论。
花80%的时间招人才
“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亲自见面并沟通,所以当初我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雷军
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这是生产的四要素。一般而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每个企业对人才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并不一样,企业家花在搜罗人才方面的力度、方式方法大不同。被动的做法是,坐等人才上门。
曾经,胸有大志、处于“创业”初期、非常落魄的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关键人才诸葛亮,后者在成就刘备帝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招揽人才案例。小米起家时同样艰难,意在成就大业的雷军寻找人才同样极具诚意,甚至一度花80%时间招人才。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雷军对人才价值的特别认识:一个优秀的人在互联网公司比平庸的人,最少相当于50个人(按黎万强的说法,“员工招聘上,我们的做法是,要用最好的人。我一直都认为研发本身是很有创造性的,如果人不放松,或不够聪明,都很难做得好。你要找到最好的人,一个好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是顶100个。所以,在核心工程师上面,大家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千万不要想偷懒只用培养大学生的方法去做。最好的人本身有很强的驱动力,你只要把他放到他喜欢的事情上,让他自己有玩的心态,他才能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打动他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所以你今天看到我们很多的工程师,他自己在边玩边创新”)。相应的,小米践行的是“与聪明人一起做事”。雷军表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到好的创业团队就是成功的一半。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黎万强认为: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在黎万强看来,“创业其实是个高危选择,大家看到成功的创业公司背后都倒了一大片。不少今天很成功的企业,当初都经过九死一生。比如说阿里巴巴,马云带领团队1995年做中国黄页,失败!接着1997年做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算是阿里巴巴雏形,还是失败了!阿里巴巴今天的商业帝国,大家看到淘宝、支付宝和天猫等明星产品,其实最有价值的是背后的团队,尤其是马云和他的18个联合创始人”。
与对优秀人才价值的认识符合,雷军创业之初,就决定组建超强团队。他的这个灵感触发自苹果公司。“我认为,苹果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既精通软件也精通硬件,还精通互联网服务的公司。早在30多年前苹果创办的时候,他们既做硬件也做软件。这一点是苹果最可怕的地方。”雷军说,“我们知道一般的软件公司害怕做硬件,一般的硬件公司怎么都做不好软件,为什么呢?我过去有一点点的经验,我认为金山是一个软件公司,跟互联网公司不是很像吗?所有做的东西不是差不多吗?我曾经在2004年年底在金山发起了转型互联网的运动,这个运动持续了两年。一家硬件公司做软件有多难?最难的是什么呢?我举一个例子,这个硬件公司有10个高管,9个做硬件,1个做软件的,(做)软件工作(的人)提一个不同意见就被那几个拍死了,苹果公司在创办的时候(做的)就是软硬件一体化的工作。全球还有软硬件一体化的公司,像黑莓,但是这些公司在市场竞争里要取得比较好的业绩也是有压力的,所以要融合这三种特点,制造出更好适合用户的产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其将苹果成功称为铁人三项:“我觉得一个铁人三项工作能转型成功吗?我在金山的转型体验我觉得不成功。所以我后来问过:要怎么做呢?也许从您创办一个公司,一上来就寻找这三种机遇的人,这些融合也许是一条路。所以,在创办小米的时候,我一上来就想清楚了,我说我们要做这件事情得找三种不同基因的人,得解决好融合问题,如果能融合就不得了,怎么寻找这三种基因呢?很简单,如果我们能够把摩托(罗拉)、微软、谷歌给合并了,找这里面最优秀的人给它融合到一起,这个公司也许很牛的!所以我有这样的想法,我就找这三个公司我认识的最优秀的人,一起合办一个公司。”显然,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
而要找到靠谱的人才需舍得付出。雷军称,“和一群聪明人一起共事,为了挖到聪明人不惜一切代价。如果一个同事不够优秀,很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帮助整个团队,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真正到小米来的人,都是真正干活的人,他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热情。来到小米工作的人聪明、技术一流、有战斗力、有热情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员工做出来的产品注定是一流的。这是一种真刀实枪的行动和执行。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亲自见面并沟通,所以当初我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一开始,雷军找软件公司圈子里的,这个行业大家都熟悉他,很快找到,但是硬件公司的人一个也找不来。那时候他每天见很多人,跟每一个人介绍自己是谁,做了什么事情,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见面谈谈。几乎来小米的每个同事他都打过电话,每天面试,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求才若渴之心“昭然若揭”。他建议创业者最好自己投一点钱,这样可以得到很强的参与感,并要不惜代价地找到最优秀的人。这跟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做法类似。乔布斯曾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据说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人的招聘,组建由一流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最核心的工作。
显然,雷军找人非常有耐心、诚意。“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雷军称,如果你觉得找合伙人很难,你可以去广州火车站,那里都是人,一个个找总能找到你需要的人。”他表示,当年在选择创办小米时,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其当初的做法就是“用excel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当初为找到一个硬件工程师,他打了90多个电话,而为了说服一个硬件工程师加盟小米,雷军与他连续谈了10个小时。“他始终不相信小米能盈利,我就问他:‘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他说当然是您钱多,我就对他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不如我们俩分工,你就负责产品,我来负责挣钱。’而最后他选择了加入小米,正是因为我说的这句话。”“如果你没有我那么多名单可以聊,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的人,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咖啡厅等着,看到人就拉进来聊,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人。”这是雷军对找人的心得。
面对小米这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有些面试候选人会犹豫,这时怎么办?黎万强称:“雷总和我们创始人团队,轮番上阵面谈,有很多都是一聊就近10小时。小米手机硬件结构工程负责人第一次面试是在雷总办公室,从中午1点开始,聊了4个小时后憋不住出来上了个洗手间,回来后雷总说我把饭定好了,咱们继续聊聊。后来聊到晚上11点多,他终于答应加盟小米。过后他自己半开玩笑说:赶紧答应下来,不是那时多激动,而是体力不支了。”他认为,创始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找人。“其中搭建硬件团队花了最多时间。因为我们刚开始的几个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不懂硬件也没有硬件方面足够的人脉。在第一次见到现在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之前,我们已经和几个候选人谈了两个多月,进展很慢,有的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谈至凌晨,雷总、林斌和我都觉得快崩溃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小米拥有了一流的互联网人才基因,创业团队成员是来自金山、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国际企业的顶尖人才。在小米创办的头2年,从14个人扩张到约400人时,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为33岁,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前谷歌、微软、摩托罗拉、比亚迪、百度、金山、联想、阿里巴巴等公司的精英员工,拥有5~7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的核心,当然是很牛的合伙人。
第一个是林斌。雷军和林斌相识在2008年。当时林斌想推动谷歌和UCWEB之间的合作。雷军发现,林斌有发自内心对产品的热爱,在谷歌所做的工作和产品都非常投入。雷军开始经常去找他聊天,经常聊到凌晨一两点。随即,两人从合作伙伴成了好友。一次,林斌说:“我想出来自己创业了,做一个互联网音乐的项目,你看怎么样?”雷军回答:“别做音乐了,音乐我们投点钱,别人干就可以了,没意思。咱们一起做点更大的事情吧!”这样,林斌成了雷军的首个合伙人。
黎万强曾是雷军的下属:2000年大学毕业即入职金山软件——彼时雷军是总裁,历任人机交互设计总监、设计中心总监、金山词霸事业部总经理。多年的同事关系让他们的私交很好。2009年,决定辞职的黎万强找到当时主要身份是投资人的雷军,告知自己创业要去做商业摄影:“你觉得我这个创业方向怎么样?”雷军回答:“我这里也有个方向,要不你来跟我一起干?”黎万强说:“没问题。”雷军说:“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吗,你就这么答应了?”得到的回复是:“你要做手机。”雷军笑了。于是,黎万强从曾经的下属变成了合伙人。
黄江吉不到30岁就成为微软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师。微软工作13年后,黄江吉面临选择,是创业还是继续留在微软,留在微软是在中国还是去美国?已经决定和雷军合作的林斌曾是黄江吉在微软的同事,把黄江吉介绍给了雷军。在北京的一个饭店,雷军、林斌一起和黄江吉聊天。没提创业,一起聊各种电子产品,从手机到电脑,从iPod到电纸书,雷军展示了其作为超级产品发烧友的素质。黄江吉震惊了:“当时我以为我是Kindle的粉丝,但是没想到雷军比我更了解Kindle。当时为了用Kindle,我还自己写一些小工具去改进它,结果没想到雷军也是这样的疯狂,他甚至把一个Kindle拆开,看里面的构造怎么样。”那天,他们聊了四个半小时。黄江吉能够判断出这两个人是要做点什么事情的,在临走之时,他说:“我先走了,反正你们要做的事情,算上我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