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最著名的一句话。这句话对于媒体而言普适性很高,想报道好NBA,也必须离得足够“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第一批实地探访NBA的记者,《中国体育报》的苏群和新华社的徐济成为国人发回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报道,涵盖NBA赛场直击、更衣室故事和球队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是中国NBA前线报道的开拓者。随着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和孙悦等中国球员的先后加盟,NBA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这种“近”又在距离之上多了一层情感因素。中国体育媒体开始蜂拥而上,竞相把自己最优质的媒体资源空投到这块阵地上。
到如今,中国媒体的NBA前线报道历史已经有二十余年了。一方面,发回的报道让大量中国球迷对NBA的认知日益鲜活、立体,好多球迷能对NBA豪门传统、巨星秉性、名帅战术如数家珍;另一方面,中国球迷已不再满足于单纯领略NBA球星在赛场上的风采,他们还渴望了解球星在赛场外的真实一面,甚至NBA球队的深层次文化底蕴和运作模式的幕后故事。大多数中国篮球媒体已无法满足球迷的这一需求,于是《NBA最前线》这档节目顺势而生。
围绕如何打造一档成功节目,央视体育频道与NBA方面多次对话,可每次都很难取得突破。策划会开了很多次,节目方案讨论了许多种,但仍有众多难题摆在面前,例如节目时长为两个小时,素材需求量接近于知名栏目《天下足球》,但《NBA最前线》只能由一个联赛提供素材,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这档名叫《NBA最前线》的节目,会不会做成“NBA大后方”。如何在保证正常制作、播出的前提下,打造节目特色并保证持续性,成了主创人员最大的难题。记得一次策划会上有同事感慨,这档节目生不逢时,姚明退役、易建联回归CBA,现在的NBA已经没有了中国元素,在最好的时候没做,反而选择在这个时候迎难而上,这档新节目如何保证收视率?节目创办的压力和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大家,每次讨论总是找不到头绪,在无法摆脱“大后方”的前提下,节目失败的可能性逐渐被放大,甚至有很多人在纠结要不要参与。虽然央视体育频道和NBA双方都有强烈意愿推进,但节目的计划进展非常缓慢。
2013年1月中下旬,体育频道最终决定,由我们这个以实习生和刚毕业大学生为主力的团队,承担起这档节目的制作工作,并且将开播日期定为2013年2月21日。这就意味着,从我们接手的那一刻开始,所有工作就进入了倒计时,准备时间不足一个月,而且中间包括春节长假,还有,之前让大家毫无头绪的难题依然没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年轻的团队,乐观是最大的特质。在我们看来,频道决定将这么重要的节目交给一个年轻团队,除了信任,还隐含着在一定范围内试错的默许。进一步分析,在NBA报道上,体育频道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广泛的观众群体,推出一档全新节目,只要宣传力度到位,至少在开播前期,收视率不会太差。虽然许多故事可能散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但大多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视频非常少,可NBA联盟却保存了细致完整的资料。有了NBA对我们开放视频库的承诺,节目准备在起步阶段深度把握NBA的历史故事,这对铁杆NBA球迷应该会有强烈吸引力。只要将这两点优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能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调整时间和空间,然后再进一步思考如何从“大后方”推进到“最前线”。
之后的工作,我们就按照这一思路展开。但在挑选主持人的时候,我们又有点迷茫了。是继续按照以前NBA直播的主持人安排模式,还是有所创新,增加一些新鲜的元素?我们当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增加一个女嘉宾:一方面,保证节目专业水准的同时,可以提升节目的亲和力,给节目的形态和语态都带来一些变化,定下我们节目的基调;另一方面,新的面孔可能会给观众带来新的关注点,说不定会成为热议话题,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节目迅速传播。按照我们的设想,从新人里挑选一些主持人来试镜。刘语熙因为《冠军中国》中的表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当时,虽然她在专业方面有很大欠缺,但她天生的亲和力,让她战胜了其他对手。
NBA赛程长,赛季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比赛,话题非常丰富,但同质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发力点。篮球是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独特的音乐、服饰、舞蹈和涂鸦等融合在一起。除了代表着世界最高的竞技水准,美国篮球还是世界潮流的风向标。NBA作为美国篮球的最高殿堂,更是集各种元素之大成,这也是NBA对年轻观众有强烈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要充分解读NBA,就不能平面地理解和表达,而需要立体和全方位地观察和感受。这些潮流元素中,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无疑是音乐。这不仅可以避免陷入每天各大媒体海量赛事报道的竞争泥潭,还能通过音乐这种世界语言,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从而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话题。
于是我们找到音乐编辑陈吉浙,希望能在音乐设计上做些尝试。沟通时双方几乎一拍即合,我们一致认为,做NBA节目,音乐非常重要。没有音乐的美国篮球根本不存在,而且音乐必须符合美国篮球的特点,无论风格还是使用方式,都需要与画面所展示的生活方式相匹配。比如说,篮球无论场地大小、换发球的规则,还是运球招数、得分方式,都有很强的节奏感,与足球比赛的长线条节奏明显不同。作为制作者,必须彻底了解这些不同,并在节目里有所体现。无论演播室音乐、精彩集锦歌曲,还是专题片配乐,都应该符合这样的要求。陈吉浙是马剌队的忠实球迷,对音乐的执着堪比老帅波波维奇对团队篮球的钟爱。有了他的帮助,至少在音乐上,我们有望做到纯粹、准确、国际化。三年坚持下来,我们的节目拥有了辨识度较高的独特风格,音乐元素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演播室音乐从一开始的略受质疑,到最终慢慢被接受,一周的精彩的歌曲被网友做成专题收集,球星MV更是被疯狂转发。
从2013年2月21日节目开播,到现在我们能身处在“最前线”,之前的许多设想慢慢实现了。我们拍到了许多故事,自己也成了许多故事的一部分,因为节目时长所限,很多故事无法完整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就将它们写进这本书里。在这里,有另一种最前线,另一种篮球。